首页 >> 个人集合 >> 刘大卫 >> 半窗斋
字体∶
聆听并快乐着

刘大卫 (发表日期:2008-10-03 15:36:01 阅读人次:19933 回复数:247)

  聆听并快乐着

  


  
1.

  
老人家也有名片。名片拿一根猴皮筋儿捆着,谁要他就抻一张出来给你。我说:文爷爷您也给我一张吧。他就开始抻,抻了好半天才抻出来,递给我。

  
名片上印着很大的字。最上边一行:离休家居 述而不作。这是最重要的一行字。第二行在最中间,写着老人家的名字,后边有四个小字,一级教授。

  
这“一级教授”四个字,纯粹是个摆设。这不是明摆着吗,一级教授,什么教授?哪儿的教授?故意不说就是说明了一切。看到他的名字,一般人都会明白对面这位老者的分量,谁还在乎什么一级二级甲级乙级英超欧洲杯。如果说头衔的话,光是我所知道的他的头衔,什么院长什么专家什么客座的,足以印满一页纸头。“一级教授”四个字,只是在视觉上的一个平衡而已。

  
最下边一行印着老人家在北京的住址和电话。这些都没什么用。有人天真地说:到了北京我找您请教去!

  
打住!全国想找他请教的,一天有六千多万人,你到了北京,就算知道他的家庭住址你也找不到他。因为他不住在那里。他到底住哪儿?——你问我,我问谁去?我要是知道,我早就偷着去找他了。

  


  
2.

  
文怀沙。

  
鼎鼎大名的国学泰斗,现在就坐在我们对面。我们几个在东京混日子的中国人,慕名而来,拜见国宝。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想听听他的声音,听他说说那些对我们来说仅仅存在于书本里的人物,而那些人物,都是他年轻时代的朋友。

  
我们一进门,他就给我们分发了他刚刚写就的一首自由体诗。主题是参观千叶县市川市郭沫若故居归来以后的感想。手写原件的复印件,修改的痕迹还历历在目,原件已经是文物,我们每人得了一份复印件,如获至宝。郭沫老是文老的恩师,这次他在日本,特意去了一堂郭沫老的故居,并特意叫了鼎堂先生的后人前来叙旧。话题自然是以郭沫若为中心。

  
但是也有很多题外话。他口若悬河地讲,我们默不作声地聆听。——哪儿有我们说话的份儿。

  
3.

  
听文老讲那过去的故事,你最好懂一些中国的方言。因为他是个方言专家。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就开始说不同的方言。他的女儿在美国,据他说,他女儿的绝活儿是会讲世界各地的英语。这话乍一听有点玄乎,仔细琢磨,这还真是个很大的本事。拿我来说,我听东南亚各国的“英语”就如入雾中——几乎一句话也听不懂。他们的英语太有特色了。文老说:不但是东南亚,欧洲非英语国家的人讲的“英语”,一般人也听不懂。但是他的千金就懂,上次意大利盲人歌唱家波切利(老人家那么大年纪还知道波切利!)来北京开演唱会,就是他的千金来翻译那“意式英语”。我们齐声赞叹:“了不起!”

  
“那有什么了不起!”老人家不以为然,“我比她厉害!我会说全国各地的中国话!”

  
此话绝非夸张。

  
文老的祖籍是湖南,但是出生在北京,也长年生活在北京。我原来以为他讲一口“京片子”,结果不是的。他只说标准的普通话,不带北京胡同的口音。我暗暗吃惊之余,似乎也能领略出一点什么。那就是,但凡文化界人士,都不以胡同口音为荣。换句话说,生活在北京的人数众多的祖籍南方的文化界人士,即便是久居京城,也仍然保持着固有的对南方文化的某种情结,这似乎是一种固执的骄傲感。周作人先生也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他的笔下,动辄就是“我们浙东一带……”,对南方的怀念和神往,跃然纸上。作人先生也谈到过北京的所谓“小吃”,笔下是一种彻底的鄙夷。他好像说过,“在北京几十年,没吃过一样像样的点心”。

  
席间,文老兴致所至,随口用广东话朗诵《木兰辞》,不但广东话惟妙惟肖,而且声情并茂,尤其是那两句“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发音极为准确,加上自由发挥,那叫一个绝妙的舞台效果!

  
说起郭老的名作《蔡文姬》,又引起了一串当年的趣事。焦菊隐他们看到剧本,不知道当年的人说话时是怎样的口音,给表演带来了难题。这台词该怎么个念法?想问原作者,太忙,不便打扰,于是就去问文怀沙。文老当然明白,问道:“原作是谁写的?”“郭老啊。”“对呀,他怎么写的呀?”

  
焦菊隐他们都是聪明人,就明白了——郭沫若一定用自己的语言习惯来写,那么,表演的时候也必须用四川口音的官话来念,才合乎韵味啊!

  
问题解决了,舞台效果非常好。

  
说到四川,他又开始讲重庆话,一口正宗的川味儿。重庆人都不把他当外地人,他说。

  
这一点我绝对相信。因为我听他讲上海话,一点儿也没有外地口音,整个一个上海老爷爷。

  
我佩服这么几类人。一是口齿清楚口音好听的,一是会讲各地方言的(包括发音准确的外国话),还有书法好的,文章漂亮的。至于数理化好的,我不以为然。我至今认为,中国从来都不缺工程师,缺乏的是真正杰出的人文学方面的人才。有人讽刺我:你当年考文科,不就是因为理科学不好吗?呸!你们理科那点东西,我根本就没放在眼里!我不稀罕学!

  
事实上,坑害中国的,基本上都是理工科的人才。为什么呢?他们欺骗性强。愚昧的大众总是以为中国科学的落后指的是自然科学落后,其实中国的落后,从来都是社会科学的落后。所以,所谓的“科学家”,无论怎么胡说八道,大家都信以为真,包括粮食和蔬菜的亩产。文科的人才从来没有坑害过国家,为什么呢?他们刚一开口,甚至还没开口,就被捉起来,关进去了!

  
4.

  
你不要以为文老不会外国话。

  
当年他在英国,给英国佬讲解中国诗。讲哪一首呢?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叫着要媳妇儿。

  
——要媳妇儿干嘛?

  
——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儿。”

  
这是中国最动人的诗啊,谁翻译过?没有。

  
怎么翻译?文老当场给英国佬随口翻译道:

  
A little boy sitting on the doorway of the house

  
Crying and shouting for a wife

  
__ What do you need a wife for?

  
__ To talk to each other when light is on

  
En to accompany each other when light is gone!

  
(根据记忆整理,如有出入,是笔者的责任)

  
英国佬当场掌声雷动啊!

  
我脱口而出“this is excellent!”

  
文老夸我“你的发音很正。”我心里高兴,嘴上也很想说,您的翻译很好!可是我哪儿敢夸他啊,我算老几啊!

  
我心说,我面前这位老者,真是个活神仙!

  
5.

  
提起文怀沙的名字,很多人对那他那句类似自我总结的话都有些熟悉:“平生只有双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他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楚辞专家,著名国学大师、红学家、书画家、金石家……

  
从我上边的叙述,你可以看出来,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吟咏大师。

  
而且他年轻时的风流倜傥,也有许多传颂的佳话。

  
文老说古往今来,有四个大男人外加一个小人物,是好色的典范。

  
他们就是“庄子,屈原,李白,曹雪芹,还有一个就是,在下。”

  
众人大笑不已。

  
“可是,”文老话锋一转,“好色而不淫,方为上品。男人的行为准则中,最高原则是什么?是责任。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要再加上一句:若为责任故,自由也不要!”

  
6.

  
老先生这次来东京,是因为北京的奥运。国荣在即,民难当头,为逃避国荣民难,来东京投奔儿子。98岁耄耋之年,手提手杖但是步伐稳健,耳聪目明,头脑敏捷,章典名句脱口而出,而且生动精彩,时常朗声大笑。这些姑且不算,98之龄还能坐飞机奔走海内外,不能不说这是个奇迹。他本来打算在东京住上几个月,等国荣民难结束,再回北京;无奈,他的老朋友,前首相羽田孜旧病复发,日本的大夫束手无策,老人家只好挺身而出:我带你回北京看看好大夫去吧。就这么着,回北京的日子被提前了。

  
临出发前几天,老人家终于抽出来半天功夫,他的一位忘年之交——我的老校友唤民兄,赶快把我们几个召集起来,前去拜会了文老先生。如前所述,文老先生的座右铭是“述而不作”,他“述”,我们听,再把他的叙述记录下来,留作一个小小的纪念,不枉这个美妙的异国之夜。

  
2008.7.23初稿

  





Page: 9 | 8 | 7 | 6 | 5 | 4 | 3 | 2 | 1 |

 回复[121]: 文家后人的话不严谨 111111 (2009-02-24 15:23:46)  
 
  “我无法想像,他和家父有较为悬殊的年龄差距。”

  
以简单的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三人为例,金年长梁7岁,长林9岁

  
若文和卞有10岁的年龄查,不至于到不可想象的地步

  

 回复[122]: 人家的儿子不干了。看李辉如何收场。 自带板凳 (2009-02-24 16:11:41)  
 
  "辩护人"曝文怀沙儿子或向李辉索赔一亿元

  


  
文怀沙对“李辉质疑”一事作出回应后,昨天下午“辩护人”崔自默接受商报记者独家采访时透露,“文老不希望为这个事情打官司,但是他儿子有可能要起诉李辉,索赔的金额将是一个天价——1个亿。”

  


  


  
“辩护”之前沟通过 文怀沙不愿意回应

  
昨天下午,商报记者联系上崔自默时,他说自己正在文怀沙家里。是不是针对李辉质疑一事再行商讨呢?崔自默表示,“也不完全是,当然这里面肯定要谈到最近的这件事。”

  
2月19日,崔自默以“辩护人”身份在博客上回应“李辉质疑”。崔自默承认,写这篇“辩护文”之前和文怀沙通过话,当时文怀沙表示不愿意为这件事出面对证。

  
文怀沙的年龄学术被李辉质疑之后,崔自默对李辉的动机也质疑了一下。他说,“他以前做过记者,写的东西反响平平,质疑文老以后名气大增。如果说文老的年龄有问题,那也应该由公安机关去调查吧,一个学者嚷嚷这些干吗呢?”

  
文怀沙的儿子文斯也在媒体上公开发表了《有关家父的年龄》一文,就李辉疑问作出解答。文斯称,“家父与家母当年离婚后又各自再婚,而家母的第二任丈夫就是家父的好友卞之琳叔叔,卞之琳叔叔出生于1910年,与家父兄弟相称,他和家父并无悬殊的年龄差距,仅从他与家父的关系,就可以推断出家父的真实年龄。”

  
九成网友声讨文怀沙 看热闹的人太多了

  
在崔自默的印象中,文怀沙是一位豁达的老人,只记得别人的好处,不记别人的坏处,记恩不记仇。有时候他会讲一些自己过去的事情,但是不宣扬。

  
李辉为什么要质疑文怀沙呢?崔自默做出这样的猜测,“我觉得他是被别人当枪使了,他文章里提到的那几个人,也许是和文老有些过节。李辉是年轻人嘛,正好利用骂文老的机会出名了。”

  
即使文怀沙的年龄学术真的有“出入”,按照崔自默的理解“这样对待一位老人,是非常没礼貌的。”他说,“中国传统道德里就有这么一句话——七十不打,八十不骂。”

  
李辉质疑之后,许多网友发帖声讨文怀沙。某门户网站甚至开通专题展开讨论,在“你相信文怀沙造假吗?”的投票测试中,九成网友站在李辉的一边,认为文怀沙实则是欺世盗名的江湖骗子。

  
崔自默对这种结果表示不可思议,他说,“投票的人大多数都没有见过文老吧,有什么资格来评论呢?”崔自默甚至举例说,好比街头上有人打架,围观的人大多有这样一个心态——打吧,打起来看着才起劲。这说明,社会上看热闹的人太多了。

  
这场“口舌”何时休

  
文家后人可能要索赔

  
文怀沙通过凤凰网回应时说,“如果李辉主动来沟通,我想我有这个雅量,我不反对的。”崔自默告诉记者,“按我的意思啊,根本不能接受他(李辉)的道歉。”

  
李辉质疑,崔自默辩护,文怀沙回应,这场“口舌”已经过去五天,是不是该到此结束了呢?崔自默透露,“待一切都明晰了,文怀沙的儿子打算状告他(李辉)和刊载质疑文章的北京晚报。到时候索赔的金额可以说是天价——1个亿。”

  
崔自默补充解释索赔1个亿的理由,“李辉的质疑严重破坏了文老的国际声誉,严重影响到文老的经济利益,一直以来文老的书、字卖得挺好。李辉应该为自己不理智、不科学、有歹意的行为负责任。”

  

 回复[123]:  蛇 (2009-02-24 16:18:21)  
 
  > 我觉得他是被别人当枪使了

  
同感!

 回复[124]:  黑白子 (2009-02-24 16:22:48)  
 
  这个崔自默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跟李辉不在一个档次上。

 回复[125]: 跟我差不多。 自带板凳 (2009-02-24 16:40:31)  
 
  

 回复[126]: 我是共产党员:不可思议 老唤 (2009-02-24 17:28:22)  
 
  我和市委领导、党报记者:背景就是「燕堂」所在,现在看来,真不可思议。

  


  
我和「国学大师」、出版社长在「燕堂」

  


  
我和晚报的「土匪」在晚报等人请客

  


  


  
胡主席教导我们:「要搞一个和谐的社会!」

  


  

 回复[127]: 还是你长得最好看。 自带板凳 (2009-02-24 16:49:42)  
 
  

 回复[128]: 年轻的时候都好看 科长 (2009-02-24 17:06:15)  
 
  李辉

  


  
李辉的这两本书最好看

  


  


  


  

 回复[129]: >>:不记别人的坏处 老唤 (2009-02-24 17:13:10)  
 
  我和文家四代有过接触。1966年文怀沙关起来的时候,婆婆(文老的母亲)在她的床边儿专门为我安置了一个行军床。

  
在我的印象里,他们家的人从来不说别人的一句坏话。这好像是他家的教育,或说传统,或说家规。他们也这样教导我,但是我才不听那一套呢!

  
我故意在文老面前骂郭老,文老不吱声。我问:是不是这么个道理,文老好像对自己说:「他对我有恩,我不能说他的坏话!」

 回复[130]: 相关连接 科长 (2009-02-24 17:12:36)  
 
  老唤你的大联唱写完了没有

  
http://www.dongyangjing.com/disp1.cgi?zno=10074&&kno=010&&no=0002

  
http://www.dongyangjing.com/disp1.cgi?zno=10074&&kno=010&&no=0001

  
http://www.dongyangjing.com/disp1.cgi?zno=10074&&kno=010&&no=0003

  

 回复[131]: 李辉最好的著作 老唤 (2009-02-24 17:15:32)  
 
  「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回复[132]: 是的,我记得当年被禁了 科长 (2009-02-24 17:18:17)  
 
  80年代的事了。刚才查了一下,2003年又再版了。

 回复[133]: 李辉的《我的1978》 科长 (2009-02-24 17:25:5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808d20100cf0g.html

  
2008年第十二期《我的1978》

  
新旧转换 乍暖还寒

  
文∷李辉

  


  
一九七八年暑假期间,同班同学卢新华在《文汇报》发表了小说《伤痕》,引起社会震动

  
一片叫好声中,也有批评意见。吴老师就是不叫好的人之一

  
暑假过后开学,中文系在一个大教室里举行关于《伤痕》的辩论会

  


  


  


  
一九七八年的春节,我在家乡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度过。一个多月前,刚刚参加过“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在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我期待着有好消息光临。

  
元宵节将近,一天我去商店打(当地话“打”即零买之意)酱油和醋。拎着空瓶子,走在街上,忽然迎面碰到我所工作的工厂—湖北油泵油嘴厂—负责招生的师傅,他喊住我,“李辉,你的入学通知书来了。是复旦大学的。明天到我那里去取。”“是吗?”当时我还说了什么,已不记得了。只记得,我正好要去一个同学家里,与几位知青点的同学见面。见到他们,还没坐下,第一句话就说:“我考上了。”说完,来不及聊天,我赶紧回家,让全家人与我分享这一快乐。

  
随录取通知书一起寄达的,还有一份《复旦大学学生入学注意事项》。报到时,录取通知书交给了校方,这份“注意事项”则和准考证一起,夹在随身携带的红色塑料皮的《中国地图册》里,保留到了今天。

  
“注意事项”为单页双面,十六开,与县城的准考证和试卷相比,它显得正规得多,用的是厚纸铅印通知。“注意事项”共十项。标题左上角,加框印一说明“此件随入学通知书发给学生本人”。虽然是一纸普通的入学须知,三十年后,它却有着多重意味。

  
第三条为我们提供当年的生活细节:“学生入校时,必须各自携带本人户口迁移证(迁入地点:上海复旦大学)。来自外地的学生,必须同时携带当月所需全国通用粮票和到校后第二个月开始的粮食关系转移证明。……户口迁移证和粮食关系转移证明,都必须分别开给学生本人。”第八条写道:“办理入学手续时,须交最近拍摄的一寸脱帽半身正面照片六张(务必拍摄报名登记照,切勿拍摄美术照)。复员军人应交不佩带领章的照片。”

  
正是这一条须知,让我很快走进照相馆,拍摄了一张近照。报到那天,六张照片,分别贴在登记表、学生证等一干证件上。从那天起,我成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七七级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们班的信箱号为七七一一,这个数字,从此成了我们班级的代号;我的学号是7711026—它将陪伴我一同走过复旦四年,它也是我的毕业证上的号码。

  
一个多月后,在学校门口,一位新闻系的朋友刘平,为我拍下了进校后的第一张留影。

  
新生活,从此开始。

  


  


  
刚进复旦,现代文学史课堂上就走来了研究鲁迅的专家吴中杰老师。算算年纪,他当时四十刚出头,按照如今说法,俨然还是青年学者范畴,但在当时他已是饱经沧桑的一个人物。有上海同学说,吴老师“文革”中可是“风云人物”,是复旦“胡守钧反革命小集团”的“第四号人物”,所谓“黑军师”“黑高参”。如此经历,倒是令人刮目相看。

  
吴老师善辩,尤喜争论,这使得他与我们这帮七七级的同学没有隔阂。平等的争论和交流之中,彼此成了朋友。如今,只要他一到北京,一个电话,大家便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对饮畅谈,一如当年复旦校园中。

  
一九七八年暑假期间,同班同学卢新华在《文汇报》发表了小说《伤痕》,引起社会震动。一片叫好声中,也有批评意见。吴老师就是不叫好的人之一。暑假过后开学,中文系在一个大教室里举行关于《伤痕》的辩论会。大家围在一起,中间放一张桌子,发言的同学相继站上去,各抒己见。记得我们班上的女同学颜海平,是《伤痕》极力推崇者,她刚刚讲完跳下来,只见吴老师蹭地一下跳了上去,侃侃而谈,认为《伤痕》中的人物太软弱,逆来顺受,不是典型人物……具体的话我已记不清了,但他那副可爱的较真儿的样子令人难忘,而他对生活、对历史的热情,更是留给我以深刻印象。

  
一年后,颜海平创作了话剧《秦王李世民》,轰动一时,以历史演绎为改革新政提供了另一种映衬。

  


  


  
对于我未来的人生而言,在一九七八年认识贾植芳先生,有着另外一层特殊的意义。

  
贾先生在一九五五年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的 “骨干分子”,锒铛入狱,陷入逆境。我长大成人的二十余年,恰恰是他经历苦难,与命运抗争的岁月。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一九七八年底,地点: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料室。

  
中文系在复旦校园西南角一幢三层旧楼的二楼。楼房多年失修,木楼梯和地板走起来格吱格吱乱响。楼道里光线昏暗,但走进东头的资料室,并不宽敞的空间,却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仿佛另外一个天地。

  
资料室分里外两部分,外面是阅览室,摆放着各种报刊杂志;里面则是一排排书架,书籍按照不同门类摆放。一天,我走进里面寻找图书,看到里面一个角落的书桌旁,坐着一个矮小精瘦小老头。有人喊他“贾老师”,有人喊他“贾先生”。我找到书,走到他的身边,与他打招呼,寒暄了几句,具体说了些什么,已记不清楚了。从那时起,我就喊他“贾先生”。此时,他则刚刚结束在学校印刷厂接受监督劳动的生涯,回到教学单位等待平反。他还没有资格给学生上课,故暂时被安排在资料室当管理员。

  
有一次,我正在资料室里找书,看到一位老先生走进来与他闲谈。他们感叹“文革”那些年日子过得不容易,感叹不少老熟人都不在人世了。那位老先生顺口吟诵出杜甫的诗句:“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说实话,当时我对他们这样的对话,最初反应是迟钝的。更不知道先生此时刚刚从监督劳动的印刷厂回到中文系,历史罪名还压在他身上,对变化着的世界,他怀着且喜且忧的心情。

  
到资料室次数多了,与贾先生也渐渐熟悉起来。面前这个小老头,热情,开朗,健谈,一口浓浓的山西乡音。与他在一起,没有任何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相反感到非常亲切。每次去找书,他会与我谈上许久。后来他的一九七八年日记出版,我看到我的名字在一九七八年年底时候开始出现在他的日记中。不过,最初他只写成“小李”,而不敢写出我的名字。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当年他有顾虑,害怕他的身份和处境会牵连了学生。直到一九七九年,他才在日记里直接写出我的名字。新旧时代转换,人生大落大起,季节乍暖还寒,不少他那种经历的人仍有余悸。这是历史的产物,早已成为消失的陈迹,渐渐被人淡忘。但读到他的一九七八年的日记时,我有一种历史的感动。

  
结识贾先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决定了我未来的人生。十年后,一九八八年,在他的倡议和指导下,我完成了《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的写作。对历史的关注,延续到了今天。

  

 回复[134]: 等等! 自带板凳 (2009-02-24 17:32:09)  
 
  《秦王李世民》是我们历史系的人写的!(名字不记得了……)

  
我记得我们一入学,就有高年级同学跟我们说:咱们系有能人,有人已经写了《秦王李世民》引起轰动了……

  


  
或者是两个人合写的?我要查一查。

 回复[135]: 珍版·英文版「伤痕」 老唤 (2009-02-24 17:37:38)  
 
  作者只得到两本,其中一本我保存至今。

  


  

 回复[136]: 《秦王李世民》 老唤 (2009-02-24 17:42:02)  
 
  好像是77届中文系颜海平(女·现美国大学教授)写的。

 回复[137]: 再加一个 网上行 (2009-02-24 17:44:19)  
 
  3。你丫今天大师未?

  
多学问啊,俺都不说“没”……

  

 回复[138]:  四海为家 (2009-02-24 17:54:16)  
 
  》一九八八年,在他的倡议和指导下,我完成了《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的写作。

  
幸好是1988. 放在今天会怎样?

 回复[139]: 板凳别争喽~ 四海为家 (2009-02-24 17:57:32)  
 
  

  


  
十幕历史话剧《秦王李世民》

  
编剧:颜海平

  
时间:1981年

  
演出:上海青年话剧团 在长江剧场

  
〖演员名单〗

  
焦 晃饰李建成

  
李祥春饰李世民

  
张名煜饰李 渊

  
郑毓芝饰尹贵妃

 回复[140]: 我可能又记错了。 自带板凳 (2009-02-24 18:29:39)  
 
  嘿嘿。

 回复[141]:  赵然 (2009-02-24 18:33:41)  
 
  》人家的儿子不干了。看李辉如何收场。 自带板凳 (2009-02-24 16:11:41)

  
"辩护人"曝文怀沙儿子或向李辉索赔一亿元

  
嘿嘿

  
估计问反了

  
应该说收不到一个亿大师儿子咋收场

  
既然做大师

  
还怕别人嚼舌头

  
汗。。。。。。。。。。

  
一嚼舌头就不是打湿了?

  
大家全歌颂就是打湿了,是的就是,千人骂也是

  
不是的就不是,万人夸也不是

  
回应的挺好,置之不理,嗯,看回应批评比余大师像大师多了,没急

  
我看就挺像大师的,

  
人家看热闹的就想看一米远

  
你在解释也没有,你说不明白这事,

  
不是你说你不明白,是大家根本就听不明白,也不想听明白

  
你解释的越明白,输的越多

  
虽然大师的文章一个字也没看过,估计我也看不懂

  
汗。。。。。。。。。。

  


  


  


  

 回复[142]: 怎么说都行。 自带板凳 (2009-02-24 18:39:52)  
 
  中国古话怎么说的来着:舌头翻来覆去,话怎么说都成。

  
嘿嘿。

 回复[143]:  赵然 (2009-02-24 18:41:37)  
 
  名人里面韩乔生不错

  
大家胡编一一气,好多根本不是这哥们说的

  
这哥们最后说

  
如果能给大家添了很多乐子,我很高兴

  
呵呵

  
从哪儿之后,我很喜欢这家伙

  
如果大师这次年龄纠纷能让大家

  
关心那个楚辞啊,啥的作品

  
我看挺好,自己该高兴才对

  
人生处处有乘除

  
没必要较真,半路插话

  
呵呵

  
对于一个老小孩,没必要非扯到人品啥的

  
当然前提是他没有用虚假年龄伤害到别人的话

  
呵呵

  
半截插话,可别得罪谁

  
汗。。。。。。。。

  


  

 回复[144]:  赵然 (2009-02-24 18:51:49)  
 
  呵呵

 回复[145]: 板凳小了5岁,好多事没经历过 科长 (2009-02-24 21:15:06)  
 
  不是记忆问题

 回复[146]: 李辉今天在凤凰周刊发文,解释了很多事情 爱谁谁 (2009-02-24 23:15:04)  
 
  [独家首发]李辉:我为什么要质疑文怀沙?

  
[编者按]2月24日,李辉授权凤凰网刊发其最新文章,解释质疑文怀沙的缘由和思考。

  
http://culture.ifeng.com/special/wenhuaishachouwen/news/200902/0224_5651_1031189.shtml

 回复[147]: 2点 会長 (2009-02-24 23:53:23)  
 
  关于这个问题,

  
1。南人不如北人兴趣,女人不如男人兴趣。

  
2,这么多转贴,与其说是针对大师的品格,还不如说是针对板凳的大作。

  
本人对这个问题既无发言权,也毫无兴趣,这个李某和文某都是初耳。

  

 回复[148]: 李辉谢幕 老唤 (2009-02-25 12:56:37)  
 
  1,按中国的说法,稍有「政治头脑」的人就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调查一下胡耀邦、调查一下胡锦涛和他现在周围的人,调查一下他周围的人和文化部的关系,再调查一下文化部和文怀沙的关系……啊!李辉啊!同学们都当了社长,而你一辈子只能当记者!

  
文老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认为那些是私事,公事应该公办:自食其力!

  
2,在大学时代和李辉的巴金研究时代,我就指出过「大器」的问题,按现在我的说法,是「灵魂」的问题。但是没有灵魂的人不知道灵魂所在。我的导师告诉我:「人格就是自始至终!」这大概是另一种说法。而前天李辉还在电话里对我理直气壮,今天就谢幕了。是同情?还是悲叹?

  
3,我认真地问过板凳:「你看得懂文才吗?」板凳说:「当然看得出来!」我又问:「你看得出灵魂吗?」板凳反问:「怎么看不出?」我很高兴。真正接触过文老的人会发现,他不单比「我」,而且比我见过的人出类拔萃!可惜,李辉以没见过文老为自豪。可惜,文老在开始写文章的时候住进了班房。

  
4,更可惜!文老周围有一帮子土鳖,文老又太「老」了!

  
但是问题还没有完!文老也主张「和谐」,而作为77届,我必须「仗义」,但是写(杀)手们已经「箭在弦上」……我得呼吁:给不能出国的人一条生路吧!

  
中国的文坛啊!啊……啊……啊!!!是喜是悲?

  
目前是喜!问题解决得如此之快,我只好借文老的光,公费旅游!

  
最后,我越来越崇拜韩寒,他的灵魂、他的才能、他的感觉!但愿他别像王朔那样出现意外!!!

 回复[149]:  佩服 (2009-02-25 07:46:54)  
 
  李辉有种。 社会多些这样的报人才对。

  

 回复[150]:  转 帖 (2009-02-25 07:50:24)  
 
   回复[149]: 佩服 (2009-02-25 07:46:54)

  
李辉有种。 社会多些这样的报人才对。

  


  
说得好!俺也佩服。

Page: 9 | 8 | 7 | 6 | 5 | 4 | 3 |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半窗斋
    随感:夜晚的涩谷车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累乎(1) 
    论世界上赚钱最快的职业 
    兜了一圈,回到六四 
    墨尔本印象 
    大家都来试一试! 
    夺回中岛! 
    五台电风扇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 
    中国人最终输给自己 
    谢谢,你们自己留着用吧 
    随感一则 
    震中杂记 
    日本大地震亲历记 
    再谈诺贝尔奖 
    漫话“水货” 
    饺子/馄饨/水饺 
    漫谈中国的大学 
    富士五湖之河口湖三日之旅 
    汽车制造及其他的闲话 
    关于我滚被并购 
    当发自肺腑的傻成为社会主流 
    感谢谁,招谁惹谁? 
    伶人乎,将军乎 
    莫被词汇敏感了去 
    再谈老美欺负丰田 
    丰田,又摸了美国人的屁股 
    丰田就是丰田 
    论坏毛病 
    论我姥姥和老女人之美 
    苦难的思索 
    论有些东西无需科学证明 
    论移民与难民/补遗 
    论移民与难民 
    论对聪明人的喜爱和对蠢奴才的厌恶 
    在东京看神韵艺术团演出 
    补遗:关于今天的毛崇拜 
    再谈关于毛泽东崇拜热 
    从“不轨行为”漫谈话语系统 
    自由是个好东西 
    为学问而学问者 
    秋天的心情 
    再谈年代与教育 
    聆听并快乐着 
    几个要点。 
    关于屁股指挥脑袋 
    中国的盛宴 
    假如有一扇门 
    赏花之快 
    元旦回国散记(3) 
    深圳行感(2) 我摸到了三战的腰 
    为流行音乐正名 
    元旦回国散记(2):一路走来一路歌 
    脚踏实地不断努力的冯小刚 
    维也纳的味道 
     元旦回国散记(1) 
     工欲善其事考 
    穷人的口味 
     伟大的赞美 
    台北三日 
    辞职的启示 
    技术的关键不是技术 
    在这个日子思考国耻 
    半窗斋夜话(15) 
    音乐厅的精神给养 
    转成什么型? 
    我的手风琴情结 
    猪,年快乐! 
    我们的回答 
    关于鸡巴的闲言碎语 
    缺德与犯法 
    远方来货 
    外面的世界 精彩与无奈 
    深夜的苏芮 
    你坑死我我骗死你 
    阳春面/月饼/梨 
    艺术生命的长度 
    俄罗斯的味道 
    说什么话,唱什么歌 
    想起了地道战 
    读书人的朋友 
    艺术之虐 
    简陋的中国 
    知识分子/革命家/思想家 
    时代精神的误区 
    称谓趣谈 
    浅谈京剧和歌剧 
    深圳行感(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枯 
    深圳行感(2):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深圳行感(1):朋友来了有好酒 
    古往今来方士多 
    我的后代变成啥——进化论反思之二 
    我的后代变成啥?——进化论反思之一 
    乌鸦的逻辑 
    關於價值判斷 
    象北大的教授那样无耻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