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抽屉偶尔发现一张出国前的豆腐账。见账感慨,不禁就此盘点起此次回乡的花销来。不算不要紧,一算吓一跳。20天2个人的支出过100万日元。当然这里包含不小的一笔彩礼开销。若按照80年代的饮食物价计算,这笔钱够吃喝一辈子了吧?也照样有鱼有肉有蛋的小康呢。
1987年4月16日至26日豆腐帐
不知道账上的“换鸡蛋、鸭蛋”是用什么换的,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是粮票还是大米?怎么个换法来着?
…………
买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是同内容不同年代不同出版社不同译者的三种版本收藏。
原书定价:1974年版,1元;2002年版,23元;2005年出版,26元。(其中1974年版本是网上拍的。)
大致估算一下,30年间,书价上涨20多倍。跟购书人工资平均上涨幅度有多大差距?
还有一本是《牛虻》,1953年版,定价12000元。中国青年出版社。地摊上买的。售书人是一个智障青年,坐在地上守着书堆。在旁边过,听他口齿不清地说“挑本书吧!挑本书吧!”就俯身看书,发现这本《牛虻》,就问多少钱?他伸出四根哆哆嗦嗦着怎么也伸不直的手指,说“80!”我又看其他的书,他就又改口说“40!”,还是伸着4根手指。我说我要这本《牛虻》,他就说“你真要的话,3块拿去吧!”我递给他4块,问行吗?他说谢谢了谢谢了,再挑几本吧,这书都可好了。这本《牛虻》以外没看出还有什么想要的,大多是些近年中小学课本之类。就问他这些书你都看过吗?“我啊?我,我,我一个字儿也不认识,一天书也没念过。”
这本《牛虻》,可能就是中学时同学中私下传看的那个版本,所以就下意识地买了吧。
其中还有韩寒的《独唱团》。需要说明一下的是,《牛虻》之外,到书店买书的不是我,是家人。我进的是商场,采购的是布料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