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雪非雪 >> 故乡故乡
字体∶
2010回乡记(夏)

雪非雪 (发表日期:2010-08-28 17:46:13 阅读人次:14692 回复数:100)

  

  


  


  
【长春-哈尔滨途中/公路】


  


  
 

  
【哈尔滨-齐齐哈尔途中】


  


  


  
时隔20多天打开电脑,屏面展开正常,待各只“老狗”闪动定位后,光标却死定了不反应。再拿起鼠标一通研究琢磨,发现这只无线老鼠腹有电池,换之,遂灵光从心。就此生出微妙感时情怀,几天不相处,就生分到了短路。

  
此前的“2009故乡行(1)”和“天涯海角”,都是开了个大头,拖拖拉拉没续完即不了了之,写着写着自己就给忘了。还不屈不挠,2010年夏版回国记录又整上来了。不是非整不可,也不是非不整不可。随行随兴,整哪算哪,整啥样就啥样吧。

  


  
日程:往返19天。行路耗时4天。

  
去程:名古屋——长春

  
返程:长春——大连经由——大阪关西空港

  
航班:南方航空公司

  
(今年票价意外贵出往年,往返逾10万日元,想起了90年代初。)

  


  
此行是无主题探亲度假,相当自然的自然行。有那么点悠哉悠哉的感觉。行程时日不受约束,睡到自然醒,吃到不想吃。经历两场急需服药的病侵,那个美丽的扁桃体作怪要封喉,被我强大的过硬体质几小时给制服消失。

  


  


  
【在齐期间。饭间偶尔发现,这个啤酒是曾经在南非世界杯电视节目里看到广告的那个。】

  


  


  
【齐齐哈尔-长春途中/铁路】


  


  


  


  


  


  
火车。车次K130,齐齐哈尔-江北。从没听说过这站名,上了车才知道“江北”是指吉林市。软座,票价72元。实际是软席车厢下铺,乘员6人。此室只我一客,不知何故。其他包厢客满,走廊边座也坐满。车厢破旧,车窗污垢成膜。衣钩错位,门锁处几近掉渣。

  
图片只是记录的补充部分,千万别当摄影看。D70还是D700好听不好拿,就认准了iphone随拍。随手也带了一个富士傻瓜,却没带充电器,用起来底气不足。最直接最取之不尽的,还是自己的眼睛。摄入放题。

  
……

  
亲人亲情之亲以外,所见所闻所感,关键词以概之:钱。吃。

  
拉动内需硕果:车满为患,物品成堆。全部感官负担强烈:声音,气味,视觉,肢体疲惫。精致难脱粗糙,高档不掩简陋。所有的地方所有的环节,都在变换变幻,似乎一切都处于临时状态。

  
随记随贴,不随时序。

  


  


  


  
1、积水成患 http://www.dongyangjing.com/disp1.cgi?zno=10051&&kno=013&&no=0017&&hfno=0025#HF0001

  
2、谈婚论嫁 http://www.dongyangjing.com/disp1.cgi?zno=10051&&kno=013&&no=0017&&hfno=0025#HF0007

  
3、体验腐败 http://www.dongyangjing.com/disp1.cgi?zno=10051&&kno=013&&no=0017&&hfno=0025#HF0013

  
4、校友相聚 http://www.dongyangjing.com/disp1.cgi?zno=10051&&kno=013&&no=0017&&hfno=0025#HF0025

  
5、残留妇人的传说 http://www.dongyangjing.com/disp1.cgi?zno=10051&&kno=013&&no=0017&&hfno=0029#HF0029

  
6、鞋痴说鞋 http://www.dongyangjing.com/disp1.cgi?zno=10051&&kno=013&&no=0017&&hfno=0034#HF0034

  
7、烧纸与扫墓 http://www.dongyangjing.com/disp1.cgi?zno=10051&&kno=013&&no=0017&&hfno=0046#HF0046

  
8、文娱生活 http://www.dongyangjing.com/disp1.cgi?zno=10051&&kno=013&&no=0017&&hfno=0055#HF0055

  
9、二人转(一) http://www.dongyangjing.com/disp1.cgi?zno=10051&&kno=013&&no=0017&&hfno=0064#HF0064

  
10、二人转(二) http://www.dongyangjing.com/disp1.cgi?zno=10051&&kno=013&&no=0017&&hfno=0084#HF0084

  
11、豆腐账及书账 http://www.dongyangjing.com/disp1.cgi?zno=10051&&kno=013&&no=0017&&hfno=0084#HF0085

  
12、坍塌的过去 http://www.dongyangjing.com/disp1.cgi?zno=10051&&kno=013&&no=0017&&hfno=0097#HF0097

  


  


  





Page: 4 | 3 | 2 | 1 |

 回复[61]:  雪非雪 (2010-09-01 22:57:34)  
 
  

  
现眼了。

  
被甩袖子给埋伏了。《夜宴》是不也是古装剧来着?

  

 回复[62]: 不是。 自带板凳 (2010-09-02 08:27:23)  
 
  

 回复[63]:  雪非雪 (2010-09-02 14:53:27)  
 
  》不是。

  
——知道了。

  
》回复[14]: 小小鸟儿 (2010-08-29 18:48:17)

  
你明白啥了,你一点也没明白

  
——小小鸟儿,这回我真明白了。你能猜着我明白了什么。

  
……

  
夏雨,我在等看你江南扫墓的情况。有些习俗应该跟东北不一样。东北也各自不同,就我婆家娘家两边的说道就不一样。娘家到山东扫墓,到了那里又被指教这那,说上坟不能在上午必须下午,可是在东北呢又有相反的说法。婆家这边更是天真,几近民俗空白,有些神神叨叨的事儿还得我来建议。

  

 回复[64]: 9、二人转(一) 雪非雪 (2010-09-18 00:30:12)  
 
  

  


  
生长在二人转那片文化土壤上的我,一周前,今生第一回亲眼看了正宗二人转。这也有被忽悠去的成分。以前也曾几次有人提议一起去,却没去,还是动力不那么大。这次某日家人聚餐时,有长辈提议让去看看,他们认为我们应该去看看,然后还很想听听我们的评价。对于二人转,本土东北人也是众说不一褒贬各半。喜欢的言之乐不可支喜形于色,厌者立马嗤之以鼻扬眉端坐。

  
肯定派认为逗乐儿,看了放松,解乏解闷儿,比啥都能达到让人一时忘怀避忧避难的效果,即所谓群众喜闻乐见。一说到喜闻乐见这个词儿,我眼前总是浮现出这样的场面:乡亲们叼着烟袋或者嗑着瓜子在看二人转,时不时地就笑歪歪了身子,眼神儿里放射出一种喜乐的天真。如此,多么健康畅快的释放!

  
演员都玩儿真功夫,各有好活儿,一分钟也偷不得懒,要不就别想在舞台上耍下去。这与小品之类节目不同,没有完整故事和连贯情节,全是随意演绎的小段子,有时候还会即兴跟观众拉个上。说、唱、学、做、吹、拉、弹、跳,没真本事想玩儿这行当还真玩不转。

  
其实,真正的二人转曲调也就那么一小段儿,每一组搭档儿都要变着法儿地扭唱几句。主旋律基本就是“小拜年”那种,郭颂的《丢戒指》等民歌基本是吸取了这种旋律基调。或者说是二人转小调经过包装处理之后转为民歌(也可能是先有民歌后有的二人转?),再经他明亮轻快且俏皮地一唱,就十分堂皇特色了,重要的是健康了。

  
二人转的特色在于说。板凳说的对,二人转不色就不是二人转了,它就是民间在口头调侃色情话儿逗乐儿基础上诞生的一种世俗娱乐。鄙视派说它低俗,这一点儿没错,拔高说它高雅等于是骂它。它就是顺口胡说八道,谁白话得逗乐谁就能得到掌声,掌声和笑声是卖点评估指标,得到掌声越多就越卖命。莫非剧场拍手叫好的观众都是低俗之辈?也不尽然吧。这要看“低俗”的定义内涵,有时候,低俗比高雅更真实,也更正常。至少,雅俗共赏也需要几分雅量。

  
二人转的“低俗”本色重见天日,大概是改革开放之后(其实我也不怎么知道,没有调查研究,仅凭模糊认识在这儿信手敲字。),尤其是在以赵本山为主的小品人物带动之下推广开来。我小时候只知道有二人转这么个曲艺形式,作为地方文艺,那时它被革命成了时代剧种的新形式,低俗味儿没了,高调到了没谱儿。(这个请参看下面引用的《刘老根》片段唱词)

  
那天去的是市内中心地段的“刘老根大舞台”,据说还有其他几家固定剧场,什么“东北风”啦“和平大戏院”等等,都集中在市区内。刘老根是品牌,就选了这家。门票依座位档次分为三六九等,票价从50元到200元,演出时间7点半到10点半。去时已经开演,剩余只有150元和200元的,就买了150元的,两人座,称“小包厢”。一块前板,做简易桌。进去前买一盘瓜子,10元(好像不是当天炒的,远不如老家的炒瓜子香。),两瓶矿泉水,各3元。单看这票价和瓜子价,基本是20年间升值了200倍。难怪咱们GDP猛进到超日赶美了。

  
边嗑边看。前后出场4组,男的先出场,嬉笑怒骂,翻跟头打把势,之后叫出女搭档,各自玩活儿。色情指数居中下,远未达到唤起另类反应的程度。其实,二人转的低俗充其量也就是口头没遮拦以呼应到听众止于捧腹,这一点与A片的唤起效果绝对不同。所以它是介于说唱艺术和坊间打情骂俏排遣性情欲望的既合情理又合法规的一种综合性活人世俗娱乐剧。

  
每个演员都是角儿,剧院售票口贴有当日海报介绍,我是一个不认识,过目就忘了。4组当中有两组中各一男一女的幽默稍有印象。

  
◆ 第三组

  
男的其貌不扬,自嘲功夫超幽默。上来就讲究大舞台经理,说他跟经理反映了,这大厅里空调不怎么凉快,观众摇着着扇子还出汗,给咱鼓掌都挺不容易的,咋就不能给多放点儿冷气呢?经理说了:你傻呀?整那么凉快儿矿泉水儿卖给谁去?

  
他的女搭档身材魔鬼,长相摩登。一登场他就上去摸摸搜搜套近乎,被正色推搡之后,就面对观众打哑语说:

  
“她不是唱二人转的,是小姐,北京来的,天上人间……这不最近扫黄扫得紧,那边儿混不下去了……”

  
女搭档见势争辩:“谁小姐啊?你咋胡说呢?”

  
他就结结巴巴着硬说人家是小姐,理由是“你看你这么漂亮,啊,你爸你妈把你研究这么漂亮,五更半夜的,容易吗?你不当小姐你对得起谁啊?”

  
女:你干啥啊你?人家还处女呢一口一个小姐的呢!?

  
男:处女?处女是啥意思?我不明白。

  
女:处女就是那啥,没睡过觉!

  
男:真厉害,你妖精啊你?20多年没睡过觉!你吓死我啊你!

  
◆第二组

  
这组是母子出场,为娘的50岁上下,此演员老道,炉火纯青。说到自己年老色衰,就贫开了嘴。“20多岁甜甜蜜蜜过日子,30多岁犹犹豫豫有贼心没贼胆,40来岁有贼胆又没了贼心,到了50来岁孩子也大了想给自己找乐儿,有了贼胆也有了贼心,一回头呢,贼没了!现在就是天下无贼盛世太平的破日子。”

  
接下来——

  
妈:女人就好像几块大陆。

  
儿:啥意思。

  
妈:20岁的女人是非洲,有待开发。

  
25岁的女人是亚洲,温柔多情,大有发展。

  
30岁的女人是美洲,热情奔放。

  
40岁的女人是欧洲,成熟稳重。

  
儿:那50岁的呢?

  
妈:50岁就像你妈我这样的女人,是南极洲,都他妈知道有这么个地方,谁也不来。

  
(观众哄笑)

  
稍后,妈接着说:来了也是探险来的……

  
◆ 固定模式

  
每组演员都必拿坐舞台一侧最前边那位伴奏乐手即拉弦的开涮。

  
男演员问:喂!拉弦儿的,哑巴到商店买木梳咋比划?拉弦的就比划用手梳头的姿势。演员说:不错,那瘸子到商店买牙刷咋比划涅?拉弦的做出刷牙的姿势。演员:你傻啊?瘸子可以开口直接说……

  


  
◆ 传统段子唱词与革命二人转

  


  
电视剧《刘老根》中插入一些二人转元素。《刘老根》续集第22集中,主人公刘老根和爱慕他23年的丁香终于结婚,是在他受强刺激突然变成痴呆之后。新婚之夜,丁香呵护着终于入了洞房的老情人,虽悲喜交加,却也陶醉。不由得低声哼唱起来:

  
王二姐,坐绣楼

  
眼望京城思想起二哥哥张相公

  
王二姐泪悲啼

  
二哥他进京赶考一去六年整啊

  
人未回来信也未通

  
二哥你走一日我墙上划一道啊

  
你走两日我墙上画一双

  
二哥你一去六年整

  
我横三竖四画满了墙

  
……

  
王二姐泪悲啼呀

  
从外边跑进来一群鸡

  
公鸡它在前边咕咕地叫啊

  
它咯儿了咯儿了叫母鸡

  
可叹那有毛的畜生都有疼妻的意呀

  
可是你刘老根不认你的妻呀

  
……

  
唱到这里,她看看老头,说“老头你记不记得咱俩年轻时候唱的那个?”

  
丁香唱:

  
工地上人欢马跃红旗展哪

  
(老头记忆突然被唤醒,直勾勾地大声唱出:)

  
社员们改土造田热火朝天哪

  
(以下二人对唱)

  
姑娘们挑着土篮一路小跑儿哇

  
小伙子抡起大镐劈掉半拉山哪

  
出大力流大汗为的是夺高产

  
为革命做贡献我累点也心甘哪

  


  
——“老根儿,我是你媳妇,我是丁香,认不认识啊?”

  
“老头子,你好了!你好了!”

  
这一段是《刘老根》全剧的高潮,也是两人漫长曲折的爱情剧巅峰。以二人转做氛围背景铺垫,却丝毫不给人以肤浅喧闹之感。相反,却让人在新旧二人转变迁中看出差异,旧调生动活泼,趣味巧妙,改革后的革命词儿拔高离谱,跟听起来浪不溜丢的二人转小曲儿根本不合拍儿,不伦不类毫无情趣。

  


  

 回复[65]: 二人转好看 孙秀萍 (2010-09-02 19:18:53)  
 
  

  
呵呵,很喜欢二人转,感觉那悠长的韵律唱起来很舒服,可惜还没看过正宗,看的都是过滤的赵氏加央视二人转。下次找机会看看!

  
回家了!我也回了,还是家乡的天蓝,水好,人亲!

 回复[66]: 我也没有看过,晚上回去补课 科长 (2010-09-02 19:42:30)  
 
  youtube上就有许多

  
http://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E4%BA%8C%E4%BA%BA%E8%BD%AC&aq=f

 回复[67]:  东京博士 (2010-09-02 20:53:33)  
 
  小时候(文革还没结束那阵)经常听收音机里的二人转,还有天津单弦。南方的常听评弹,上海说唱,越剧沪剧淮剧都听,那时没电视,收音机是最大的娱乐道具,尤其是夏天乘凉。一个人说的节目印象最深的有山东快书《扎义打虎》,扬州评话《牵羊记》。对了,东北的好像还有个叫京韵大鼓的玩意,是不是有点像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在前线敲着小鼓点说唱的那玩意?

 回复[68]: 东博南人,找北不易: 龍昇 (2010-09-02 21:45:21)  
 
  “对了,东北的好像还有个叫京韵大鼓的玩意,”

  
京韵大鼓,京韵即京味儿。因此不是东北的,它源于河北,出自板凳家稍东的沧州河间一带,那韵挺侉的。后来进天津卫变成了卫韵,进北京成了京韵。

 回复[69]: 說實話,點看了幾段二人轉,實在看不下去 科长 (2010-09-02 21:57:57)  
 
  晚安,做夢去了

 回复[70]:  东京博士 (2010-09-02 22:04:13)  
 
  龙爷,从全国地图看,上海不算南方,算中间。从上海看北边,北京就是北方了,从全国地图看,北京也偏北了。

  
那个年代,收音机其实挺不错的,没有很明显的北方南方,娱乐东西少,啥都开着听听,挺不错的,还喜欢听讲故事,中央台的《李自成》,上海台的陈淳也讲的非常不错,上海台第一个讲长篇小说的记得好像是《高玉宝》,后来讲《渔岛怒潮》和《三探红鱼洞》都是津津有味的当时的杰作啊,最烂的是那个讲《吕梁山英雄传》的声音尖细像太监念奏折。

 回复[71]:  雪非雪 (2010-09-02 23:29:57)  
 
  

  
孙秀萍你好。你也回去了?怎么没在中环那一带遇上啊?你家住那一带是不是?

  
二人转咱们市内也有不少据点儿,铁锋区那边就有。可能风格更风土一点。

  
天蓝是真的,水好是好,好过头了就有点不便了,我无奈穿拖鞋趟浑水了都。

  
……

  
龙爷说那个京韵大鼓“那韵挺侉的。”

  
——这个评价太到位了,我也是这样的印象。

  
……

  
东博这么热爱文艺啊,到现在还如数家珍,记忆超人。《渔岛怒潮》一直听,好像是六点半开始吧?我伏在桌上,趴收音机旁边。姥姥盘腿在炕头上,冬天的时候,感觉那已经是很深的夜。后来还有《艳阳天》,焦淑红什么的挺迷人的。

  
……

  
科长,让你欣赏二人转实在太难为你了,你的普通话辩听能力可能跟不上那些三七旮旯话,何况又时不时的夹杂些村话。

  
你若有什么不懂的话,挑出来贴这里,我帮你翻译。

  

 回复[72]:  夏雨 (2010-09-02 22:53:44)  
 
  雪非雪,你的二人转写得好。

  
看了一些科长贴出的片段,觉得对那个东西很多说不出说不好了。

  
“江南扫墓”过几天写,其实就是上次的待续呀。

 回复[73]:  雪非雪 (2010-09-02 23:57:48)  
 
  

  
谢过夏雨的花。

  
夸写得好言过了。我不觉得它多好,也不觉得多不好。罗嗦这么多,就是下意识地要把它在我眼中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给描绘一下,而已。

  
》看了一些科长贴出的片段,觉得对那个东西很多说不出说不好了。

  
呵呵,看来这二人转还是真有点杀伤力。科长已经倒下了。

 回复[74]: 关于扫墓的话题 雪非雪 (2010-09-06 23:58:43)  
 
  

  
关于夏雨扫墓系列“接续”的话题备份。

  
http://www.dongyangjing.com/bbs_disp.cgi?zno=80403&&kno=001&&no=0498&&hfno=0019#HF0019

  
……

  
二人转(一)之后,应该还有(二)……

  


  

 回复[75]: 给喜欢上海话的人看一个段子,乐一下。 夏雨 (2010-09-07 21:34:20)  
 
  谢谢雪非雪。

  
等待二人转(二),依然興味津津。

  
楼上为什么要  呢,

  
呵呵,雪非雪将写出一篇很好的民俗论文呢。即使有人不习惯,也否定不了别人的喜好啊。就像日本许多人喜欢志村犬一样。

  


  
给喜欢上海话的人看一段子,乐一下。

  
http://www.gongwt.com/show.php?ID=97629

 回复[76]:  东京博士 (2010-09-07 21:45:22)  
 
  灰蒙蒙一片,除了标题《6岁小女孩挑战周立波》其他啥都看不见,你不会是散布[喂饵丝]的吧?

 回复[77]:  夏雨 (2010-09-07 21:51:17)  
 
  咦,怎么搞的,我这里试了几遍,看得见的呀

 回复[78]: 能看到,周立波当评委的达人秀 科长 (2010-09-07 22:15:30)  
 
  

 回复[79]:  夏雨 (2010-09-07 22:19:28)  
 
  谢谢,放心了。

  
(各位,我怎么觉得周立波痞子味很重?)

 回复[80]:  东京博士 (2010-09-07 22:35:53)  
 
  本来就是上海滩的小痞子。

 回复[81]:  大汉临离 (2010-09-07 23:18:25)  
 
  夏雨,这个说段子的小女孩儿是不是那个奶粉吃多了?

 回复[82]:  夏雨 (2010-09-07 23:52:57)  
 
  哈哈,才6岁,是早熟了点。都怪大人教得。

  
还是有才能的。

  
动作若是自然的小孩腔就更好了。

 回复[83]:  雪非雪 (2010-09-09 12:08:51)  
 
  

  
哈哈,谢谢夏雨链接这个上海滩小腔调。

  
我听不懂上海话,看的字幕。周立波原来是这样的。

  
夏雨说的志村犬的节目我喜欢看,90年代一直看的,现在不大见他了。但是他比二人转的戏路子有空间,比如他的拿手戏“馬鹿殿”能够一直上演,二人转里原来也有不少这样的段子,嘲讽和尚啊官员啊什么的,现在都给绿色掉了。黄不够黄,红也不够红。

  
……

  
二人转(二)是跟(一)一气涂抹下来的,太长,没好意思贴一个帖子里。之后就忙开了其他。

  

 回复[84]: 10、二人转(二) 雪非雪 (2010-09-09 12:34:57)  
 
  

  
专题上演二人转的“刘老根大舞台”能够挤进都会,有点像正规场面不宜的旁门小妾被扶了正。说不清是这个时代媚俗呢还是二人转的忽悠本领过硬。如果是后者,这媚俗还真就很难搞清究竟是谁媚了谁的俗。山珍海味吃腻了,薅几棵泥地里上粪大葱蘸着自家酱大嚼几口,也十分惬意舒坦,是曰享受原生态。

  
官方包容让了步,演家也得就此做点收敛,彼此彼此,才算江湖。没看的,哪还会有演的?也许是因为这舞台给搞出了影响,也因为票价给的不再面向乡村父老,观众层不乏白领绅士淑女文化人儿,甚至外宾侨属。身边有几个日本先生夫人去看过二人转后,接二连三再去看,甚至还成了某个角的粉丝,说起来知名知姓的。我看的那天几乎坐满,观众里大半以上更像是我这种不太会互动傻笑却有点拘束的外行。其实演员并不喜欢我这类表情僵硬的新观众,看你端端庄庄地坐着就不会欣赏二人转,人家台上卖着命地折腾,几分钟就汗不流水地那叫不容易,你坐那儿矜持着掩面半笑实在面目可憎。你不是来找乐的吗?人家逗你乐你自己还舍不得乐,既对不起自己的票费也对不起演员的口舌把式。

  
听者中估计有来长商人,也有前往陪同的当地领导,还有的是干部或者文化事业各层人士,人士级别的人,笑得太直接了有失身份。同样,有些在场者也给舞台运营方带来约束,以往的段子里,时而会流露出一些讽刺时政的精妙插曲,无关痛痒的几句小嗑儿,捅得你不见血却贼拉疼。比如虎年小品《捐助》就挺有含量。一边说美国人都来跟咱借钱了引发全体欣慰欢笑,一边为给供不起自家孩念书的百姓寡妇捐钱闹得俩农民打肿脸充胖子面向全球直播赛脸。如今,这种风骨在二人转里也不见了,插科打诨也暧昧得不够那么机智。反正我那天看的都不够十分过瘾,缺少一个点到穴位的经典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温吐吐的一场瞎热闹。的确是娱乐了,但是没留余味。被阉割了的绿色二人转,虽不至献媚迎合,却能做到巧妙回避,恰到好处的去粗取精,所谓精也无非靠绕道迂回方占据上了与主旋律不走拍儿一小块儿地盘,带着镣铐走太空步似地浪也浪得风情不如当年。

  
那些原生态二人转里荤素不吝的段子,恐怕不下到真正的乡村私营炕头式舞台已经很难看到。曾经看过几盘特别村的片段,上来就咧脏话粗话下流话,称“咧大彪系列”(咧:音读lai 三声,东北口语方言,意思是说话没遮拦。),不好看,就是耍驼子卖大傻。类似红楼梦里群芳作诗对句时却冒出个贾琏,粗言秽语,严重不协调,基本就这种感觉。在人间,色情这东西最能做出戏来。上等调剂是爱情,中等调剂是性情,中下等偏于二人转的调侃,下等才接近下流。这些都加起来,统称为风流。不过,乐于参与风流调剂也是人性欲望的必要需要,要不,那么多的色情书志图片影片哪来的市场呢?最体贴人的,还是人自身。但是呢,不管怎么说我觉得这类专门咧粗话的谁欣赏谁被虐待,反正我这么看。

  
跟二人转要美感有点强求,但是要有趣、好玩、开心,把看的人逗出鼻涕泡来才算剔透到家。笑得肝胆心肺忽忽悠悠张张合合,疗效近于做一套内脏保健操。看不出门道儿或者有欣赏障碍的人,看了不仅不觉得开心反觉得恶心的,大有人在。毕竟是地方剧,又是地方乡村文化产物。咱们人世世代代都拼命摆脱乡土往城里奔,脱俗还来不及呢,愿意放下身段借俗宽心的也需要点从容。

  
二人转的魅力,在于它借助色情调侃以语言机智表达对人情世故以及社会世相的敏锐见识。即便是纯玩儿黄色,直接语至裤裆的也绝不如半掩半透的含蓄暗示来得更引人兴致。要不何必还那么费口舌呢?观众要的就是一种若即若离似是而非的有距离的情趣挑逗满足欲。

  
二人转演员几乎个个都是出口成曲的编段子天才,语出粗鄙,也精辟,简单一句半句就点中穴位。解气解恨,解渴解闷儿。不抖包袱不说话,不损人不张口。

  
二人转的土壤是土掉渣的民众,长此以来没主流扶持却能流传发扬下来,就因为它有雄厚的自发性粉丝群。如果为站住大舞台挤眉弄眼蓄意媚上而渐渐失去它原本的世俗乐趣色彩,恐怕二人转将分流成都会流派和乡土流派。这种趋势现在已经暧昧可见。二人转原本就是土里长出来的,但愿它的生命力就像它的特色一样土气顽强。作为一支艺苑野花,发散着有点怪异的清香,朴素而率真。

  
赵本山是如今二人转这个山头的山王寨主,是他把这一地方曲艺形式搬上了大舞台并推广到全国以至海外。小品的红火,不知激发了多少乡村角落少男少女走上二人转之路以求人生成功的梦想。农民出身的他,火了,富了,私人飞机开上了。像有些人说的那样,飘了,浮了。但有一点他很负责,就是常常对徒弟们反复说一句话,“到啥时候咱都不能忘了,咱就是一个唱二人转的。”言外之意,咱都下九流出身,不能被忽悠得找不着北。他虽然小学都没念完,但是懂江湖。(完)

  


  

 回复[85]: 11、豆腐账及书账 雪非雪 (2010-09-09 15:40:45)  
 
  

  
收拾抽屉偶尔发现一张出国前的豆腐账。见账感慨,不禁就此盘点起此次回乡的花销来。不算不要紧,一算吓一跳。20天2个人的支出过100万日元。当然这里包含不小的一笔彩礼开销。若按照80年代的饮食物价计算,这笔钱够吃喝一辈子了吧?也照样有鱼有肉有蛋的小康呢。

  


  


  
1987年4月16日至26日豆腐帐


  
不知道账上的“换鸡蛋、鸭蛋”是用什么换的,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是粮票还是大米?怎么个换法来着?

  
…………

  
买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是同内容不同年代不同出版社不同译者的三种版本收藏。

  
原书定价:1974年版,1元;2002年版,23元;2005年出版,26元。(其中1974年版本是网上拍的。)

  


  
大致估算一下,30年间,书价上涨20多倍。跟购书人工资平均上涨幅度有多大差距?


  


  
还有一本是《牛虻》,1953年版,定价12000元。中国青年出版社。地摊上买的。售书人是一个智障青年,坐在地上守着书堆。在旁边过,听他口齿不清地说“挑本书吧!挑本书吧!”就俯身看书,发现这本《牛虻》,就问多少钱?他伸出四根哆哆嗦嗦着怎么也伸不直的手指,说“80!”我又看其他的书,他就又改口说“40!”,还是伸着4根手指。我说我要这本《牛虻》,他就说“你真要的话,3块拿去吧!”我递给他4块,问行吗?他说谢谢了谢谢了,再挑几本吧,这书都可好了。这本《牛虻》以外没看出还有什么想要的,大多是些近年中小学课本之类。就问他这些书你都看过吗?“我啊?我,我,我一个字儿也不认识,一天书也没念过。”

  


  
这本《牛虻》,可能就是中学时同学中私下传看的那个版本,所以就下意识地买了吧。

  


  


  


  


  


  
其中还有韩寒的《独唱团》。需要说明一下的是,《牛虻》之外,到书店买书的不是我,是家人。我进的是商场,采购的是布料类。

  


  

 回复[86]: 我发现,你们家是太有钱了。 自带板凳 (2010-09-09 13:45:26)  
 
  

 回复[87]:  雪非雪 (2010-09-09 14:00:56)  
 
  

  
所以要抓紧花出去,要不哪天崩盘了就亏了。

  
放假就花钱,花光了再去打工。我的原则是花现有的钱,挣未来的钱。不借钱也不存钱。把风险降低到最小。

  


  


  

 回复[88]: 截个图自省去了…… 雪非雪 (2010-09-09 16:58:42)  
 
  


  
对了版主,眼睛“一睁”“一闭”这句话的版权,东洋镜跟二人转那伙人谈过了?

 回复[89]: 我还做1条公益广告 科长 (2010-09-09 17:18:37)  
 
  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

  

 回复[90]: 再加一条 水双 (2010-09-10 09:58:18)  
 
  能够浪费的只有时间。

  

Page: 4 | 3 |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故乡故乡
    2014回乡记 
    樱花时节悼吾师 
    2014年春节回乡记 
    针线版《兰亭序》 
    2010回乡记(夏) 
    2009故乡行(1) 
    日记:我的年 
    民生相(2) 
    七十年代 
    民生相(2008) 
    饺子 
    美事回顾 
    东北话 
    大老婆二老婆 
    獾毫笔 
    你在哪里? 
    拿情儿 
    贴对联 
    怀念年 
    姥姥的临终 
    地平线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