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东京博士 >> 中日文化篇
字体∶
谈谈日企为何不愿意雇佣外国人

东京博士 (发表日期:2007-06-18 22:16:11 阅读人次:10950 回复数:66)

  经常听到有在日本找工作的拒绝外国人的情况,由此引发讨论类似日本人是否歧视亚洲人,日本社会是否排外,日本是否崇洋媚外,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最近正好遇上自己所在部门需要募集有经验的技术开发者,应征的有来自各种渠道的,结合这些年自己在日本从打工,到正式就职,再到跳槽,从别人雇佣自己的立场,到自己站在雇用他人的立场上来随便谈谈关于日本公司雇用外国人的问题。

  
相信来日本的人不管时间长短,用何种雇用形态的找工作,都曾经遭遇过被拒绝的事例,就算有熟人介绍没有这类经验者,至少也有过这样的担心或周围同国人的所闻。

  
大致说来,初次到一个陌生地方,就是自己国家的不同地区,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担心,除了工作是否能胜任,还有会不会遇上欺生的问题,如果是跨国的话,首先必须直面的就是语言交流的问题,由语言交流不畅造成的误解,现实生活的例子中不在少数。

  
日本是个高节奏运转的社会,而且又是一个非常注重团队协作共同作业的社会,产业链的概念不仅反映在社会,更缩小到企业内(尤其是大型企业)。因此,一个人由于语言能力造成自己不能畅通地与周围及时沟通信息,那无疑会给预定的工作计划进度整体带来影响,还会给别人造成工作上的压力和麻烦,这是日本公司第一个不愿意积极雇佣外国人的客观原因,而且也是我认为外国人自身存在的并且应该努力快速理解并克服的原因。

  
其次,仔细观察一些日本的中小企业,由于日本人的大公司就职志向依然根深蒂固,小公司要获得专门的优秀日本人人才,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从客观上说,这个社会的空缺给具有一定学历经历的外国人创造了不少的就职机会,虽然这部分外国人或许日语尚未成熟,但是作为公司内业务为主的技术开发,公司也是能忍耐一下,并且从略微长远的计划看待此人的,此时最为重要的是确认此人在日本的逗留计划,如果明言在日本仅仅是3,4年的,很多公司会退却,尤其是技术性很强的那些公司,这与日本公司依旧残留的终身雇用制的习俗有关,当然也与日本公司对待正社员的“培养”观念有关。

  
中小企业由于相对人手不足,通常不得不要求一人身兼数职,对于外国人来说,当初最大的业务障碍莫过于使用日语的事情了,诸如接电话,接待客人,甚至不得不去客户公司单独开会商谈业务等等。

  
一般来说,一个外国人职员能否单独接触客户并非单纯的以他的日语能力是否通过日语水平考试1级来衡量的,或许有个外国人日语基础非常好,日语也说得很流利,但是由于发音不纯,或者不太了解日本的文化背景和日本人的思维方法,作为企业一方,对于是否该让此人单独接触客户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为难事。

  
接触客户首先不仅仅代表着此人个人,同时还代表着公司的一张脸,因此新人进入公司,就是日本人,也要经过社会人培训,大公司有OJT培训,大约需要3个月,从待人接物,详细到如何引导来客通过走廊,会议室内车内如何决定座位,接电话前必须准备记录纸,接电话的3要件,向上司汇报的“法连草”等等,社会人礼仪的教育范围之广,可谓重新进行了一次集中性的家庭教育补课。

  
面对如此详细规范的新社会人教育,大部分外国人就职者除了本国的社会礼仪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至今未置的个人习惯根深蒂固地与周围的格格不入,接受此类教育本身还有语言障碍者也不在少数,因此除了一小部分外国人,绝大多数外国人对日本企业,甚至日本社会的这一整套规范的运行机制或多或少内心是报有抵触情绪和消极状态起步的,也是他们自己无法更快地积极融入日本社会,阻止自身发展的重要原因所在,这个原因甚至还会反过来阻止他们的日语的进步。

  
不得不说,日本的中小企业为很多优秀的但是对日语和对日本社会的全面了解还处于萌芽状态的在日外国人提供了施展才能和个人发展的空间,这些外国人或许本来就很优秀,有一定的实力,企业看到了他们已有的能力可以在日语尚不完善的时期得以发挥,为企业所用,这个衡量标准是公司的计划与受雇外国人用拙劣的日语,甚至夹杂些英语来达到初步沟通的,这个水准的沟通如果都难以进行,那么这个外国人被公司拒绝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别人歧视的结果。

  
日本企业乃至日本社会究竟是不是歧视外国人,首先作为外国人自身必须明确两点。

  
第一,日本社会的主体是日本国民,任何一个国家首先维护的是本国国民的利益,包括各种社会福利系统,税收制度的制定,即使某个时期,某个行业,某家公司缺人不得不雇用外国人来解决自身的问题,那也并非意味着日本社会具有对外国人履行解决国际失业问题的任何义务和责任,如果一定要这么认为,那也不应该对大量民间企业抱怨。事实上日本政府的不少政策和国际交流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自己的国际化态度,当初的外国人研修制度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那本来是为帮助后进国家的人最大3年来日本学习先进熟练技术和技能,然后回祖国报效的,现在却非常遗憾地成为一些恶质中介为日本3K企业介绍廉价劳动力违法打工的社会问题,这类与当初政策的旨意背道而驰的现实问题,严重影响了日本的国家声誉,同时激起了新的一轮对日本迷茫误解的国际舆论,尤其是具有严重历史政治情结的那些亚洲国家。

  
第二,凭心而论,日本在国际化问题上依然有很多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但是就本人亲眼目睹并投身于日本社会的将近20年来说,日本社会,尤其是地域社会在对待外国人问题上的态度和各类媒体还是处于比较积极纳入的状态,外国人正式就职的人员在税收,福利上享受的也是日本人同等待遇,在薪水方面,虽然有一些个别的不尽人意的现象,但是这里面也有当事人自身的能力问题(尤其是日语问题造成评价的打折扣)。我认为这并非是歧视现象,恰恰是现在在日本的年功序列制越来越趋向空洞化,企业日益注重能力的个别评价方法,一个人的能力,就是日本人,如果由于性格的问题造成的语言交流能力弱点,该日本人也会被降低评价的,仅仅是外国人在语言上的先天不足和社会的不融洽,得到这样的负评价的人数较多而已。这只能通过自身的不断积累提高来弥补。因此,短期在日就职打算的外国人如果带着遭受歧视的错觉离开日本,那也不是日本社会的责任,资本主义的企业讲究的是商业利润效果第一,毕竟不是教会慈善事业。

  
相比中小企业而言,日本的大型企业在外国人雇用问题上则要谨慎得多,因为人才来源首先不像那些中小企业那样年年烦恼,除了每年可以从名校按照正规途径募集新毕业的大学生,还有各种获得特殊人才的中途采用渠道,大企业的雇佣实力除了安定的经营状态保持下的色彩依然浓厚的传统的年功序列制度,还与企业已经建立的一整套的诱人的福利有关,就算薪水暂时不如某些中小企业高,但是个人的实际收入很少受企业甚至行业的波动影响,因此快要结束独身时代的工薪层把进入大企业获得今后的人生安定感作为首要考虑,大企业也愿意采用这些已经在中小企业内积累了一定业务阅历的人,如果谋求的人才职位双方匹配的话。

  
能挑战日本大企业就职的外国人不是很多,正规的留学生涯结束后,过五关斩六将的日本名校毕业的优秀外国留学生应该是主流,这个群体不仅日语平均水平高,而且学院派出身更显示了他们对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理解的深度,远远不是当初来日时的自身能比拟的,毕竟留学生们至少经历了在日本6年的时光(2年语言学校+4年大学学部生活),相反,有些硕士毕业生的整体实力却不如学部生,这与他们的留学年数少于学部生有着密切关系。

  
要进入日本大企业的中途采用外国人,大致上要比上述日本的名校新毕业的留学生难度大很多,大企业的入社考试面试制度复杂繁琐,几乎都是在没有任何风险之下才决定录用该外国人,而且录用的都是特殊技术或专门性极强的职位,该外国人如果没有过人(超过日本人)的能力,基本上是无缘的。

  
以我们公司为例,最近一直在募集IT经验者,面试了不少人,其中包括各种不同途径来的5个中国人,或许我的原因在募集中国人技术者方面采取了比较积极的态度,但是即使没有我的存在,我们这里也录用过中国人,当然不是中途采用,而是前面说的每年新毕业的留学生。

  
一个公司一个部门,如果采用人数较多的外国人,作为公司方面有什么顾虑呢?这个一般外国人自身并不清楚,但是作为雇佣方的担当者,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首先像我们这种东证一部上场的公司,雇用体制已经有具体明确的框架,雇用行为本身涉及企业体制,如果不是外资企业的话,大量集中在某个部门录用外国人有企业机密泄漏的担心,这种担心不仅仅来自公司内部的文化保守势力,还来自各股东,甚至一般股民的公众信誉,最终可能影响公司的股票时价,因此上场公司的企业行为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政治性,从这个观点上说,积极录用外国人是日本国际化的一块宣传牌子,如果确实是优秀人才对企业也并无坏处。

  
事实上,究竟是不是优秀人才,由于外国人的不透明状态较多,诸如是否能长期在日工作,是否能与周围协调工作,是否会因为文化习惯因素带来新的企业问题,这些都是不透明的,而且大多数非外资企业的日本公司不具有对应的经验的,甚至这些企业的人事担当对外国人的保险福利签证知识都不如我这样的外国人,这就好比一个中国人不会明白外国人在中国需要办理何种居住就职手续一样。从结论上看,雇用外国人的麻烦事要比日本人多得多。

  
极端地说,雇用外国人社员还有一个问题,比如你可以根据业务需要雇佣3个外国人,其中一个是中国人,一个美国人,一个印度人,这没问题,但是如果你雇用了3个印度人,也许在企业内就会成为问题,东芝事件,本田的直升飞机事件,都是成为日本社会性的政治担心的因素,同一个国家的外国人集中在一个技术部门被日本企业视为不适当的,尤其是政治意识形态处于对立状态的外国,这个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社会对外国人个人是否歧视的话题,日本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但不等于它就不存在国家安全问题,任何国家都有这样的问题,反过来想想,同样的中国核心大企业的技术要职如果雇佣好几个同样国家的外国人,这可能吗?不也有技术泄露和国家安全问题的存在?

  
非移民国家的小小岛屿上,在日外国人突破百万,占总人口的1/100,其中在日中国人占60万。所以批评指责他人时,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想想,其实人家的国际化已经比我们先进,也作了大量的实事,我们这么多就职的外国人就是最好的例证。我们的国家如果也先进了发达了,我们的政府和国民能有现在日本社会这样的器量和积极态度去容纳大量的外国人就职吗?

  
——东京博士 2007年6月18日

  





Page: 3 | 2 | 1 |

 回复[31]:  蛇 (2007-06-21 21:37:53)  
 
  

 回复[32]: 我在日本的生活态度是 二子 (2007-06-21 22:26:43)  
 
  入乡随俗,日本人的生活习惯我都会尽力去遵守。我想这是对所在国国民的尊重。但是基本上不会去刻意的“接受”。

  
日本文化和思维方式很多地方是很成问题的,和世界格格不入。

  
日本非常不尊重人才,像他们的诺贝尔得奖者,除了东大教授这个级别的,其他的几乎得不到一点尊重。

  
反过来说,对我一个外国人,根本无所谓。我自己只要能吃好生活好就可以了。倒是对日本和日本人自己来说,他们这种企业和社会文化真的会阻碍日本的进一步发展。

  
日本离中国印度这么近,他自己又是世界第二经济体,只要他做出哪怕一点积极的姿态,这个两个国家的人才会滚滚而来。争夺中国和印度人才是全世界的趋势,911后因为美国严格签证制度,欧洲这些国家像疯了一样招揽中国人,日本居然什么都不做。他们更愿意多找点研修生。真不知道说他们什么好。

  
还是那句话,所有关于招外国人困难的理由,都不能说是无理的,但是确实都是借口。不做到真正的开放,国家很难在21世纪发展。日本人这么善于学习,却始终学不到美国这个最大的优点。

  
我私下里都为日本着急。

 回复[33]:  蛇 (2007-06-21 22:31:43)  
 
  外人来多了,自己人怎么办?“大和”不就没了嘛? ~~~

 回复[34]: 呵呵 二子 (2007-06-21 22:35:23)  
 
  >外人来多了,自己人怎么办?“大和”不就没了嘛?

  
是,日本确实有很多这种朴素的,让人有些哭笑不得的思维。

  
其实挺可爱的,就是让人觉得很感叹。这是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想法么。

  
----------

  
我原来还不知道,后来是我在美国的亲戚和我说的,原来日本企业在美国也和中国一样,宁肯找一些日本本土去的说着日本英文的人做中层也不愿意提拔本地人。

  
难以置信。

 回复[35]:  蛇 (2007-06-21 22:44:01)  
 
  满世界的日企估计都这样。最原始的信用关系,一个超级大家族~~~

 回复[36]:  我 (2007-06-21 23:38:32)  
 
  > 在90年代以后,日本就没有产生过新型的有影响力的公司,从美国到欧洲甚至到中国都不断有新的有影响力的大公司产生,这里的原因是一目了然的。日本企业制度的腐朽,保守而效率低下已经非常严重。

  
如果具体分析,应该可以知道,90年代以后有世界性影响力的企业基本上都是IT企业,而日本的企业文化是非常适合于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大批量生产企业的运作的。

  
因为,IT企业的崛起过程中个人因素远远要强于团队因素,在这过程里,团队精神甚至有害,你指责的问题其实只对IT企业有针对性。

  
无论90年代以前还是以后,日本在制造业上还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如果说有竞争力上的问题,那都是在价格竞争上败於对手,而不是在质量或技术上在走下坡路。和IT产业不同,制造业的崛起、维持、运作,需要非常强有力的团队因素,而并不是你所单方面强调的个人素质,均匀而高度素质的团队是大批量生产提供匀质产品的基础。

  
你的意见把两者混同起来了,而且把价格竞争上失利,都统统归于技术上的滞后,归于企业文化上落后。

  

 回复[37]: 比较一下 薛东方 (2007-06-22 00:07:10)  
 
  楼上说日本企业在美国也尽量用本土来的日人作中层,恐怕不是事实。凡是在北美有一定规模的日企,不仅中层,高层也基本依靠当地人。

  
不知道各位发现没有,在日的华人企业大都不愿意雇用中国人,反而重用日本人。相反,国内到日本来读书的打工者,宁可让日本人剥削,也不愿意给国人的老板打下手,怎么理解呢?

 回复[38]:  書記 (2007-06-22 00:20:32)  
 
  谁说日本公司不喜欢雇佣外人?在座各位除了我,都不是在端日本公司的饭碗?东博,二子,带淤泥,老薛,非雪的国王等等????

 回复[39]: 简单回答两句 二子 (2007-06-22 00:43:48)  
 
  >因为,IT企业的崛起过程中个人因素远远要强于团队因素,在这过程里,

  
>团队精神甚至有害,你指责的问题其实只对IT企业有针对性。

  
现代企业没有不重视团队精神的。

  
其实只有真正的重视每个人的才能,尊重个人的能力和贡献才能实现一个最有力量的团队。

  
磨灭个性,用封建家族似的整体划一外加上一层层金字塔似的权力阶级来管理,那不是一个好的团队,那只是一个木偶剧团。

  
关于制造业的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日本确实在制造业上依然很有优势。但是相对80年代,他在制造业上的相对优势还是下滑的很厉害的。欧洲美国的制造业也在复兴。

  
另外,新型产业没有发展对国家的前途会有很大影响。21世纪产业格局变化会越来越快,再陶醉于那种,别人发明出来东西,我们把他做到最好的精神是不行的,很多东西发明出来,你还没来得及做到最好,已经过时了,人家玩别的去了。

  
SONY的江河日下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我一直是sony的死忠,sony是日本最标志性的公司,可惜日本唯一一个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公司也变得腐朽了。

  
---------------------------------------------------------------------------

  
"楼上说日本企业在美国也尽量用本土来的日人作中层,恐怕不是事实。凡是在北美有一定规模的日企,不仅中层,高层也基本依靠当地人。"

  
相对日本企业在中国,在北美的日企确实要好的多,但是比起其他国家在北美的公司,日本企业还是相当保守。

  
其实像跨国公司就应该完全的本地化。一两个高层,或者非常有经验的中层来自本土就足够了。就好像一个美国公司跑到日本来,你说派一个美国人来当CEO还行,要是找个美国佬来做中层,日本的吃喝拉撒睡都搞不清楚,他能干嘛?

 回复[40]: 说点题外话 薛东方 (2007-06-22 01:22:18)  
 
  说实话本人相当佩服日本到中国投资的企业。

  
虽然在把日本人恨到骨子里的社会里,十有八九都在艰苦奋斗,居然对前途乐观,不能不说他们还保留了“神风”风格。

  
对在向我咨询的百十家的日本企业,我都劝他们三思而后行,其中一些对中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或明显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劝诱者利用的,坚决要他们打消这些念头,和中国做几年生意再投资也不晚。

  
事实证明,一意孤行的都遭到了失败,回过头来要咨询如何撤资了。

  
最重要的一点,他们信任了不该信任的人,在用人上栽了跟头。

  
日本人要在中国做事,要成功,要付很高的学费。

  

 回复[41]:  东京博士 (2007-06-22 01:32:13)  
 
  回37楼的薛东方さん:

  
你的提问实在是太令人惊讶了,我都不好意思为你打字。但是还是打几个字吧。

  
关于在日华人企业不愿意雇用中国人,我想与公司的信誉有关(撑门面),这一点华人公司更注重提高自己的信誉,免得被日本同行“相手にしない”。我知道的大连某IT公司的东京法人,除了2个营业是日本人,其他全都是中国人派遣社员,如果你知道他们公司的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工资水准,估计一定会感慨万千。

  
至于中国人不愿意去华人企业,理由很简单,各种待遇福利上违背日本社会常识的我见过的和听说过的太多太多了,除非自己日语不好,或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签证有难处的中国人,我认为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去华人企业的。

 回复[42]:  書記 (2007-06-22 01:39:32)  
 
  东博用性善论,二子用性恶论来描述日本企业不愿意雇用外人。

 回复[43]:  东京博士 (2007-06-22 01:43:30)  
 
  日本公司为何不愿意雇用外国人?简单而言,除了不可否定有个别绝不亚于日本人的出色的外国人以外,大多数外国人给日本人的印象是“やるべきことをちゃんとしないから”,这不是凭空而起的偏见,而是无数细小地方反映出来的,有过雇佣外国人经验的日企数量并不少,就好比有过出租房子给外国人的房东也很多,现在外国人租房子越来越难并非当初日本房东的故意作为,房东谁愿意让自己房子空关?

  
我现在工作上就要与中国人打交道,有派遣社员,也有客户,不是我吹嘘自己,我从事的工作中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已经了如指掌,对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不说了如指掌,至少也很熟悉了,所以从技术到营业到人事,公司都很放心让我放手干,因为每决定干一件事我都会深思熟虑提出方案,要干就干得有结果,而不是鲁莽起步不了了之。

  
日本的确存在一些人对落后的亚洲国家的人“狗眼看人低”的情况,但是大部分情况还是外国人这个整体自身存在的问题,否则这些国家早就该超越日本了,当然这个超越不是单纯的某个时期的GDP增长率,对于一个身无分文的乞丐来说,偶尔一天获得100元,他的“GDP”增长率可以说是无限大,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回复[44]:  書記 (2007-06-22 01:59:32)  
 
  最近一侧报道,全世界丰田汽车销售量已超过美国的福特,说日本企业在走下坡路,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己人忧天。人家经联团的首脑们都看不出来。我们几个外国凡人难道眼睛比他们还雪亮?

  
我真担心祖国的翻版成风,这可就真的会永远落在日本后面了。

 回复[45]:  liang (2007-06-22 03:07:46)  
 
  日本人感到外国人是やるべきことをちゃんとしないから,是因为外国人从内心里面只是欣赏日本的工资,而不欣赏日本的工作生活方式。

  
与日本人比,外国人特别是洋人,确实是慢节奏的多了,问题是,老板永远是对的,谁叫你的老板是日本人?

  
日本人的勤勉我感到有点是被迫的,有机会的话他们也许会宁愿悠闲一点,我问过一个在菲利普荷兰总部工作的日本人,是否欣赏欧洲这种5点一到就往家跑,周末两天在家里捣鼓花园的工作生活方式,回答是他宁愿这样,而不是像日本那样每天八九点下班后还有要一起去喝酒。

 回复[46]:  子白 (2007-06-22 06:40:49)  
 
  日本的”常識”是世界的非常識,這句話的意思是要与世界”接軌”,難道是要世界与日本接軌?

 回复[47]:  东京博士 (2007-06-22 07:33:40)  
 
  大约20年前我就读过一本日本人写的书,好像书名就叫做“常识和非常识”,类似这种公众读物的存在,说明日本一般民众也在不断地介意和思考自己和世界的意识的标准化问题,说明人家非常具有问题意识,自己意识到问题正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反观中国人,明明有问题还要掩饰转移,近代中国人最擅长的是莫名其妙的扁日,理由就不说了。

 回复[48]:  我 (2007-06-22 07:36:12)  
 
  > SONY的江河日下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我一直是sony的死忠,sony是日本最标志性的公司,

  
你和DB虽然观点常常相背,但看问题基本是一个路子,就是凭自己“朴素的阶级感情”。

  
sony问题,从现象上看,确实是像你说的那样,在走下坡路,但它的原因并不是你所描绘的“企业制度的腐朽”,技术上的落后。

  
拿随身听这个单一产品来看,sony的劣势和apple的优势的形成,主要原因之一是sony商业决策上的失误。

  
sony是传统的家电批量生产企业,但它走的是一条“精英路线”,极力想形成全世界sony产品拥有者的“不同凡响感”,这恐怕也是你心仪sony的原因。但是,IT产业崛起,使得sony的“低不就”的经营方向“高不成”了,因为IT技术使得电器产品无法形成高端市场。

  
丰田就不一样,它在大众产品的层面走的很彻底,而Lexus的市场进攻却是非常谨慎。sony在市场定位上、产品的差别化上,始终没能放下身段来,在没有市场的地方硬要显身段,结果造成了众叛亲离。

  
在世界上,sony是一个标志性的企业,但实际上也仅是标志而已。如果要想描绘日本制造业的“腐朽”,恐怕还需要去实际了解各个企业、甚至中小企业的具体情况再来发言。

 回复[49]:  东京博士 (2007-06-22 07:47:03)  
 
  sony的问题就不要驳斥人家了,二子的观点是一个不值得驳斥的明显的错误。

  
“你”说我是“朴素的阶级感情”,这个不知道算啥意思,我是从自己处于被雇佣者的心情和曾经的遭遇,转变到日本的雇用现场经验和思考来谈这个问题的,毕竟我是一个后进国来到先进国的人,我们自身究竟有些什么长处,有些什么短处,对于含蓄的日本人的表达方式,来日当初并不能正确理解,所以往往会对日本问题蒙上一层说不清的面纱,所以研究日本人如何看待我们这些后进国家来的人的“本音”很有必要。

 回复[50]: 呵呵 二子 (2007-06-22 08:12:47)  
 
  to DB:

  
我的观点是一个不值得驳斥的明显错误?DB,算了,收起你这套打边鼓的低级伎俩。如果你觉得有什么错误,可以像“我”一样,认真的说出来。那才是讨论。我一直在阐述问题。

  
to“我”:

  
你的话真让我伤心。呵呵。居然说我和DB是一样的思维方式。

  
我对sony还是有相当的研究的。所谓市场定位只是表象,就像你说的随身听问题。sony在90年代以后转变了经营风格。为什么说sony从前是日本的标志性公司?因为sony从创业到鼎盛时期他所执行的企业经营策略和传统日本企业完全不同,是开放似的。恰恰是sony的经营特色为西方所重视,西方在80年代很多企业都在学习sony,而sony又一直是日本企业在海外本地化做得最彻底的公司。但是到了近两年,sony完全改变了盈经营方式,引入黑字经营,同时恢复很多传统日本企业的做法。你居然说我是凭阶级感情,你说的那些才是表像。关于sony的分析,西方,日本都有很多,相当详细,我不知道你看没看过。

  
至于放下身段什么的,sony从传业起就是以不降价的高贵姿态出现,为什么从前它可以呼风唤雨,现在不行了?这不是简单的市场策略可以解释的。

  
另外,

  
我就知道有人要提丰田。真是意料之中,尤其是知道类似书记之流一定会提丰田。不提丰田他也就没话可说了。

  
丰田确实是日本今年的骄傲。今年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商,丰田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这个第一怎么来的?这里有人真的和丰田接触过么?有人直接和丰田的研发接触过么?呵呵,其他人我不知道,书记之流是肯定没有过的。丰田是日本大企业里给工资最低的几个之一,丰田的人要和你见面,他约在电车站内都不出站。我承认丰田的优秀,但是我完全不欣赏他们的企业制度,不人性化的地方多而又多,我就不多说了。

  
至于说丰田发展,日本制造业除了丰田以外,哪位能举出哪怕其他任何一个行当是比从前进步的?说我不了解日本制造业,如果这里有专门高日本企业研究的人,我承认我不了解。其他的就算了,日本制造业最强的几个项目我都非常了解而且是直接接触。机器人,日本在80年代占了世界的70%,但是90年代后就被欧洲和美国直线追赶。一直到近3,4年才反弹。虽然是强力反弹但是相对的share比起80年代要差了很多。而机器人是日本在世界上最一枝独秀的产业。

  
制造业日本依然是世界最强的,我从来不否认这点。但是他们的实力确实在走下坡路,原因当然不是一个两个,但是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巨大。这是日本人都心下了然的,不知道这里的中国人为什么拒绝承认。

  
说日本意识到问题。这本身就是个问题。日本总是意识到问题,这个问题,那个问题,但是要他们动手改一改什么,那叫一个慢。

 回复[51]:  东京博士 (2007-06-22 09:03:43)  
 
  sony的失败,正是因为他们不注重日本企业的文化,盲目的标新立异,放弃了日企的踏实精神。本田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弯路。其他不用多说,我这人很怕纠缠,尤其是为这些明摆着的大家都知道的事去作无为的争论。

 回复[52]:  待于泥 (2007-06-22 13:26:58)  
 
  不好意思,暂借贵地问个题外话: sony的VAIO TYPE U 型掌上计算机,国内好象叫ux18,

  
这个论坛有人在用吗?感觉怎么样?摄像,拍照的效果好吗?运行速度如何?

  

 回复[53]: 哈哈 二子 (2007-06-22 10:08:06)  
 
  "sony的失败,正是因为他们不注重日本企业的文化,盲目的标新立异,放弃了日企的踏实精神。本田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弯路。其他不用多说,我这人很怕纠缠,尤其是为这些明摆着的大家都知道的事去作无为的争论。"

  
太荒谬了。还明摆着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谁知道?

  
我原来还想说你是被日本人洗脑了,现在才发现不是。我看你是真的不了解这些东西。你有没有读过日本经济学家对sony的分析?你说的这些简直是你自己的臆想,还要扯上“大家”?

  
到现在全世界何在为sony现象讨论和争论,你就定论为“大家都知道的”的事情,哪有这么搞笑的。

 回复[54]: 多说两句sony 二子 (2007-06-22 10:37:11)  
 
  上面“我”朋友说sony在apple的随身听失败是因为市场策略失败。这话并不错,但是不是本质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sony并不是第一次在市场策略上犯错误了。

  
当年录像带标准败给VHS就是市场策略失败。还有MD也是市场策略失败。MD,多好的东西,可是无法在全世界普及,只有日本流行。sony的市场策略经常失败,但是这些并不影响它当时在世界上呼风唤雨,指领风尚指标。但是为什么近两年让apple一下子占了所有的风光呢?

  
我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1,sony当年推出vaio的时候,全世界的分析家都笑,根本不相信sony能出笔记本。结果sony只用了好像不到半年时间就推出vaio,而且迅速占领市场,成为最流行品牌之一。这还不是最绝的,最绝的是,最初做vaio的group据说没有一个是懂电脑的,全是设计人员(当然这个传说多少有些夸大)。这是sony当年的做法,帮它赢得了最辉煌的时代

  
2,sony在近两年改变经营方针后越来越像一个传统的日本企业。mp3随身听让apple占了先机,而事实上sony早在apple之前很长时间就准备出mp3的随身听,结果为了版权什么的,扯皮扯了N长时间,完全不是当年sony的风格,典型的日本企业作风,ipod出现后,sony后悔得肠子都青了。这还不算。最典型的是DVD标准之争。多少年了?5,6年了吧,还在扯皮,两个日本企业扯起皮来,真是比裹脚布还长。短视,斤斤计较。西方媒体的评论非常有趣,几年前,大家都在说希望他们早点统一标准。现在基本上我看到的所有评论都是嘲讽的口气,结论都是:who care。为什么?因为随着网络媒体化和硬盘价格的急速下降,光介媒体的运用会越来越少,等sony和东芝搞好了标准,世界都不用DVD了。HD-DVD和蓝光多好的技术,都是被日本企业这种犹犹豫豫,斤斤计较给耽误的。

  
---------------------------------------------

  
其实日本是有反例的。canon和sharp就是典型的反例。他们的腾飞就是靠抛弃日本传统企业风格,大胆改革完成的。还有nissan。具体我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

  
----------------------------------------------

  
DB,凡事不要想当然,你是学理工出身的,说话要有理有据。不要叩大帽子。摆出事实分析道理,对你不了解的事情最好虚心的看看。像你们聊日本的生活常识,我从来不插嘴,就是认真学习。不懂的事情多看多听,不要急着下结论。另外,我不是说我说的都对,摆出事实后,结论可以讨论。不要用“大家都知道”这种话来吓唬人。对我这种人来说,就算大家都知道,没有一个reasonable的理由,也没有什么用处。

 回复[55]:  东京博士 (2007-06-22 13:00:04)  
 
  抱歉,很不凑巧,我20年前就是Sony的粉丝,AV器材几乎都是购买索尼的,或许与这个话题无关,但是我跟索尼公司的人在工作上打交道也不是1,2天的事了,包括现在。

  


  
佳能也好,丰田也罢,他们的成功不是单纯的抛弃日本传统还是抵制西方,而是如何把两者的长处完美的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极端的做法,在日本不会成功,至少在日本国内如此。区别在于中小企业走错一步不一定是致命的,越是名牌公司走错一步越是无法挽救。

 回复[56]: 争面子 薛东方 (2007-06-22 14:00:30)  
 
  看你们争得好热闹,还不是最后争个我最懂的面子?

  
DBさん,要想给大家启蒙,也得心平气和。架子拉得老大,口气好粗啊。

  
你能让日本人给你下跪,算你的本事,这里的人可不一定给你下跪的,别期待太大

 回复[57]: 争面子未必不好 黑白子 (2007-06-22 15:08:38)  
 
  争面子未必不好。很多事情是争不清的——真理往往不是越争越明,而是越争越糊涂——于是就只好争面子。

  
就是因为自己平日里下了工夫,所以牛一些,也在情理之中。

  
只要不是恶意的,口吻有些训人啦,话中连挖苦带讽刺啦,架子拉得大大的啦,个人性格使然,性情使然,挺好的。

  
在双方的争执中,拿出自己的本事来,或说服对方,或压倒对方,或启发对方,逼迫对方把压箱子底的存货都抖搂出来——最便宜了的就是一旁的看客,像我,对这种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领域,就可以学习到好多知识,真要感谢东博和二子呢。

  
我觉得这镜子里最让我有收获的,就是那些理工科出身的家伙,他们的视角与我这纯文科的决然不同,思维方式亦不同,叙述语言也不同——薛定谔的那只半死半活的猫、爱因斯坦不让上帝掷骰子、亚马逊河雨林的蝴蝶德克萨斯的风——受教受教!

 回复[58]: 我这样看 二子 (2007-06-22 16:28:31)  
 
  “佳能也好,丰田也罢,他们的成功不是单纯的抛弃日本传统还是抵制西方,而是如何把两者的长处完美的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极端的做法,在日本不会成功,至少在日本国内如此。区别在于中小企业走错一步不一定是致命的,越是名牌公司走错一步越是无法挽救。”

  
我觉得你还是在说大道理。你的例子和分析在什么地方?

  
再说我也没说日本企业文化一无是处。我说的是他们企业文化里面很糟粕的那部分必须扬弃。比如你说的对外国人的雇用问题,日本企业谈论的这些道理我就觉得是他们很不开放的一面。

  
仅此而已。

  
另外,你说你和sony的人打交道不是一天两天了,然后得出的结论是sony失败是因为从前没有按照日本企业的模式经营。这是我听到的最新鲜的论调。我非常真心的希望你能谈深一点。愿闻其详。

 回复[59]:  我 (2007-06-22 18:18:39)  
 
  DB、EZ两位,话语多有冒犯,还请包涵。

  
说的你们帖子多有“朴素感情”,主要是我个人觉得你们常常是主观先行,然后再拿自己经历的个案来下注脚,仅此而已。其实网上聊天又不是做学问,谁也做不到起承转合天衣无缝,只是两位发言量大,论著型的帖子多,而且不少是议论的题目宏大、牵涉时空范围广泛...使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比如,拿DB的两篇『为何』看,我觉得立论本身就有问题。

  
日本企业不愿雇用外国人这个命题本身是否成立呢:这里的“不愿”是外国人的感觉还是日本经营者的实际心思?从外国人来看,有多少人有这种感觉、多少人没有?日本企业里外国雇员要达到多少比例,外国人才会消除这种“不愿”感?世界上各国企业雇用外国人的比例是多少?各国的外国人有没有“不愿”感?日本的外国人如果有“不愿”感,是和哪国相比之下产生的?和美国比还是和欧洲比?如果是和美国比,那是为什么?日本企业为什么要被人和美国企业比?....这里我不是想来趟混水,只是想说明,这么一个看似日常的问题,其实牵涉到很多很多条件,如果这些条件不解决,所有的议论都是空论。

  
那个日本人冷漠的命题也一样。你认为日本人冷漠,人家还觉得你冷漠呢。学校的“部活”、各种聚会,公司的“飲み会”;中国人是不是老开溜;受人恩惠后,重新见面时总忘了再次道谢。一句话,所谓冷漠只是彼此主观感觉而已,并不一定是客观事实,或者说,最多也只是在同一事情上各自的沸点不同而已。

  
> 上面“我”朋友说sony在apple的随身听失败是因为市场策略失败。这话并不错,但是不是本质原因。

  
我对你的sony论中事实描述没有什么异议,但以此要来论断日本企业和技术的今天和将来却不敢恭维。最近的几贴你也开始注意使用较多的事实来描写自己的认识,但在这以前,你很多篇幅几乎全面否认了日本企业体制整体,你把它描写成腐朽的、封建封闭社会,员工全是听话的机器人,技术上正在走向衰退,读了让人觉得你是恨得牙痒痒地在码那些字。这些是我些回帖的直接原因。

 回复[60]: 我从一开始就说日本企业不是一无是处 二子 (2007-06-22 18:41:52)  
 
  只是我现在说的都是他不是的地方。

  
我确实认为日本企业药的不是人才,而是听话的部下。

  
他们的很多管理制度也确实是封建似的的,而且腐朽。这些我并没有打算收回。

  
至于日本企业的“是”处,以后有机会侃我会说的。

  
DB对日本企业的看法,我觉得比日本人还日本人。其实很多日本人都已经不这么看了。

Page: 3 |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中日文化篇
    喧哗两成败的经典事件:忠臣藏 
    日本人为什么是非不分? 
    福原爱在台湾究竟感受到了什么? 
    福原爱带来的国际大地震 
    中日文化比较:儒教的分歧点 
    我在日本“看”广场舞 
    无声的震撼 
    五谈中日男女的平等观念 
    四谈中日男女的平等观念 
    三谈中日男女的平等观念 
    欣赏日本茶道 
    今日上海滩:东台路古玩市场  
    中日消费小事的杂感 
    中日生意经的差异 
    日本人吃鲸鱼与保护动物的矛盾 
    再谈中日男女平等观念 
    [原创]简评杨逸获日本芥川文学奖 
    漫步[柴又]——寅次郎的故乡 
    海外中秋话月饼 
    中国大米为何不如日本大米——与龙之醒商榷 
    日本人为何冷酷无情? 
    谈谈日企为何不愿意雇佣外国人 
    上海滩的文化新热点——泰康路田子坊 
    日本社会的日常五[心] 
    木子美改邪归正了吗? 
    扭曲的人性——三评《我的女友里美》 
    嘲笑他人的民族心理——再评《我的女友里美》 
    爱情的自私与本能——评《我的女友里美》 
    中日文化交流:再谈教养问题 
    中日文化交流:教养问题 
    中日文化交流:宁波,麻将及其他 
    中日文化交流:不可思议的日本立食 
    从日本的“土”重新认识人与自然 
    从《含泪活着》重新思考什么是幸福? 
    打倒[你好厕所]! 
    我们需要欧洲的Renaissance精神 
    漫谈中日拉面 
    暧昧的日本人 
    日本人究竟是否歧视中国人? 
    日本饮食文化谈[四]  
    日本饮食文化谈[二]  
    日本饮食文化谈[三]  
    日本饮食文化谈[一]  
    人情与自由 
    再谈大中华与小日本  
    中国人的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心理 
    [原创]Never give up! 
    [原创]日本的咕老肉和天津饭 
    [原创]星巴克与喝凉水 
    [原创]欧洲归来看日本 
    [原创]法国老太太鲁西 
    [原创]阿Q先生新说 
    [原创]谁动了我的蛋糕? 
    [原创]情人旅馆体验记 
    [原创]盒子旅馆体验 
    [原创]我的麦当劳历史情结 
    [原创]吹“牛” 
    [原创]书包情怀 
    [原创]从茶叶盖子看中日差距 
    [原创]我无法理解酒吧文化 
    [原创]浅谈日本文化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