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东京博士 >> 中日文化篇
字体∶
谈谈日企为何不愿意雇佣外国人

东京博士 (发表日期:2007-06-18 22:16:11 阅读人次:10938 回复数:66)

  经常听到有在日本找工作的拒绝外国人的情况,由此引发讨论类似日本人是否歧视亚洲人,日本社会是否排外,日本是否崇洋媚外,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最近正好遇上自己所在部门需要募集有经验的技术开发者,应征的有来自各种渠道的,结合这些年自己在日本从打工,到正式就职,再到跳槽,从别人雇佣自己的立场,到自己站在雇用他人的立场上来随便谈谈关于日本公司雇用外国人的问题。

  
相信来日本的人不管时间长短,用何种雇用形态的找工作,都曾经遭遇过被拒绝的事例,就算有熟人介绍没有这类经验者,至少也有过这样的担心或周围同国人的所闻。

  
大致说来,初次到一个陌生地方,就是自己国家的不同地区,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担心,除了工作是否能胜任,还有会不会遇上欺生的问题,如果是跨国的话,首先必须直面的就是语言交流的问题,由语言交流不畅造成的误解,现实生活的例子中不在少数。

  
日本是个高节奏运转的社会,而且又是一个非常注重团队协作共同作业的社会,产业链的概念不仅反映在社会,更缩小到企业内(尤其是大型企业)。因此,一个人由于语言能力造成自己不能畅通地与周围及时沟通信息,那无疑会给预定的工作计划进度整体带来影响,还会给别人造成工作上的压力和麻烦,这是日本公司第一个不愿意积极雇佣外国人的客观原因,而且也是我认为外国人自身存在的并且应该努力快速理解并克服的原因。

  
其次,仔细观察一些日本的中小企业,由于日本人的大公司就职志向依然根深蒂固,小公司要获得专门的优秀日本人人才,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从客观上说,这个社会的空缺给具有一定学历经历的外国人创造了不少的就职机会,虽然这部分外国人或许日语尚未成熟,但是作为公司内业务为主的技术开发,公司也是能忍耐一下,并且从略微长远的计划看待此人的,此时最为重要的是确认此人在日本的逗留计划,如果明言在日本仅仅是3,4年的,很多公司会退却,尤其是技术性很强的那些公司,这与日本公司依旧残留的终身雇用制的习俗有关,当然也与日本公司对待正社员的“培养”观念有关。

  
中小企业由于相对人手不足,通常不得不要求一人身兼数职,对于外国人来说,当初最大的业务障碍莫过于使用日语的事情了,诸如接电话,接待客人,甚至不得不去客户公司单独开会商谈业务等等。

  
一般来说,一个外国人职员能否单独接触客户并非单纯的以他的日语能力是否通过日语水平考试1级来衡量的,或许有个外国人日语基础非常好,日语也说得很流利,但是由于发音不纯,或者不太了解日本的文化背景和日本人的思维方法,作为企业一方,对于是否该让此人单独接触客户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为难事。

  
接触客户首先不仅仅代表着此人个人,同时还代表着公司的一张脸,因此新人进入公司,就是日本人,也要经过社会人培训,大公司有OJT培训,大约需要3个月,从待人接物,详细到如何引导来客通过走廊,会议室内车内如何决定座位,接电话前必须准备记录纸,接电话的3要件,向上司汇报的“法连草”等等,社会人礼仪的教育范围之广,可谓重新进行了一次集中性的家庭教育补课。

  
面对如此详细规范的新社会人教育,大部分外国人就职者除了本国的社会礼仪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至今未置的个人习惯根深蒂固地与周围的格格不入,接受此类教育本身还有语言障碍者也不在少数,因此除了一小部分外国人,绝大多数外国人对日本企业,甚至日本社会的这一整套规范的运行机制或多或少内心是报有抵触情绪和消极状态起步的,也是他们自己无法更快地积极融入日本社会,阻止自身发展的重要原因所在,这个原因甚至还会反过来阻止他们的日语的进步。

  
不得不说,日本的中小企业为很多优秀的但是对日语和对日本社会的全面了解还处于萌芽状态的在日外国人提供了施展才能和个人发展的空间,这些外国人或许本来就很优秀,有一定的实力,企业看到了他们已有的能力可以在日语尚不完善的时期得以发挥,为企业所用,这个衡量标准是公司的计划与受雇外国人用拙劣的日语,甚至夹杂些英语来达到初步沟通的,这个水准的沟通如果都难以进行,那么这个外国人被公司拒绝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别人歧视的结果。

  
日本企业乃至日本社会究竟是不是歧视外国人,首先作为外国人自身必须明确两点。

  
第一,日本社会的主体是日本国民,任何一个国家首先维护的是本国国民的利益,包括各种社会福利系统,税收制度的制定,即使某个时期,某个行业,某家公司缺人不得不雇用外国人来解决自身的问题,那也并非意味着日本社会具有对外国人履行解决国际失业问题的任何义务和责任,如果一定要这么认为,那也不应该对大量民间企业抱怨。事实上日本政府的不少政策和国际交流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自己的国际化态度,当初的外国人研修制度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那本来是为帮助后进国家的人最大3年来日本学习先进熟练技术和技能,然后回祖国报效的,现在却非常遗憾地成为一些恶质中介为日本3K企业介绍廉价劳动力违法打工的社会问题,这类与当初政策的旨意背道而驰的现实问题,严重影响了日本的国家声誉,同时激起了新的一轮对日本迷茫误解的国际舆论,尤其是具有严重历史政治情结的那些亚洲国家。

  
第二,凭心而论,日本在国际化问题上依然有很多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但是就本人亲眼目睹并投身于日本社会的将近20年来说,日本社会,尤其是地域社会在对待外国人问题上的态度和各类媒体还是处于比较积极纳入的状态,外国人正式就职的人员在税收,福利上享受的也是日本人同等待遇,在薪水方面,虽然有一些个别的不尽人意的现象,但是这里面也有当事人自身的能力问题(尤其是日语问题造成评价的打折扣)。我认为这并非是歧视现象,恰恰是现在在日本的年功序列制越来越趋向空洞化,企业日益注重能力的个别评价方法,一个人的能力,就是日本人,如果由于性格的问题造成的语言交流能力弱点,该日本人也会被降低评价的,仅仅是外国人在语言上的先天不足和社会的不融洽,得到这样的负评价的人数较多而已。这只能通过自身的不断积累提高来弥补。因此,短期在日就职打算的外国人如果带着遭受歧视的错觉离开日本,那也不是日本社会的责任,资本主义的企业讲究的是商业利润效果第一,毕竟不是教会慈善事业。

  
相比中小企业而言,日本的大型企业在外国人雇用问题上则要谨慎得多,因为人才来源首先不像那些中小企业那样年年烦恼,除了每年可以从名校按照正规途径募集新毕业的大学生,还有各种获得特殊人才的中途采用渠道,大企业的雇佣实力除了安定的经营状态保持下的色彩依然浓厚的传统的年功序列制度,还与企业已经建立的一整套的诱人的福利有关,就算薪水暂时不如某些中小企业高,但是个人的实际收入很少受企业甚至行业的波动影响,因此快要结束独身时代的工薪层把进入大企业获得今后的人生安定感作为首要考虑,大企业也愿意采用这些已经在中小企业内积累了一定业务阅历的人,如果谋求的人才职位双方匹配的话。

  
能挑战日本大企业就职的外国人不是很多,正规的留学生涯结束后,过五关斩六将的日本名校毕业的优秀外国留学生应该是主流,这个群体不仅日语平均水平高,而且学院派出身更显示了他们对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理解的深度,远远不是当初来日时的自身能比拟的,毕竟留学生们至少经历了在日本6年的时光(2年语言学校+4年大学学部生活),相反,有些硕士毕业生的整体实力却不如学部生,这与他们的留学年数少于学部生有着密切关系。

  
要进入日本大企业的中途采用外国人,大致上要比上述日本的名校新毕业的留学生难度大很多,大企业的入社考试面试制度复杂繁琐,几乎都是在没有任何风险之下才决定录用该外国人,而且录用的都是特殊技术或专门性极强的职位,该外国人如果没有过人(超过日本人)的能力,基本上是无缘的。

  
以我们公司为例,最近一直在募集IT经验者,面试了不少人,其中包括各种不同途径来的5个中国人,或许我的原因在募集中国人技术者方面采取了比较积极的态度,但是即使没有我的存在,我们这里也录用过中国人,当然不是中途采用,而是前面说的每年新毕业的留学生。

  
一个公司一个部门,如果采用人数较多的外国人,作为公司方面有什么顾虑呢?这个一般外国人自身并不清楚,但是作为雇佣方的担当者,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首先像我们这种东证一部上场的公司,雇用体制已经有具体明确的框架,雇用行为本身涉及企业体制,如果不是外资企业的话,大量集中在某个部门录用外国人有企业机密泄漏的担心,这种担心不仅仅来自公司内部的文化保守势力,还来自各股东,甚至一般股民的公众信誉,最终可能影响公司的股票时价,因此上场公司的企业行为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政治性,从这个观点上说,积极录用外国人是日本国际化的一块宣传牌子,如果确实是优秀人才对企业也并无坏处。

  
事实上,究竟是不是优秀人才,由于外国人的不透明状态较多,诸如是否能长期在日工作,是否能与周围协调工作,是否会因为文化习惯因素带来新的企业问题,这些都是不透明的,而且大多数非外资企业的日本公司不具有对应的经验的,甚至这些企业的人事担当对外国人的保险福利签证知识都不如我这样的外国人,这就好比一个中国人不会明白外国人在中国需要办理何种居住就职手续一样。从结论上看,雇用外国人的麻烦事要比日本人多得多。

  
极端地说,雇用外国人社员还有一个问题,比如你可以根据业务需要雇佣3个外国人,其中一个是中国人,一个美国人,一个印度人,这没问题,但是如果你雇用了3个印度人,也许在企业内就会成为问题,东芝事件,本田的直升飞机事件,都是成为日本社会性的政治担心的因素,同一个国家的外国人集中在一个技术部门被日本企业视为不适当的,尤其是政治意识形态处于对立状态的外国,这个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社会对外国人个人是否歧视的话题,日本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但不等于它就不存在国家安全问题,任何国家都有这样的问题,反过来想想,同样的中国核心大企业的技术要职如果雇佣好几个同样国家的外国人,这可能吗?不也有技术泄露和国家安全问题的存在?

  
非移民国家的小小岛屿上,在日外国人突破百万,占总人口的1/100,其中在日中国人占60万。所以批评指责他人时,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想想,其实人家的国际化已经比我们先进,也作了大量的实事,我们这么多就职的外国人就是最好的例证。我们的国家如果也先进了发达了,我们的政府和国民能有现在日本社会这样的器量和积极态度去容纳大量的外国人就职吗?

  
——东京博士 2007年6月18日

  





Page: 3 | 2 | 1 |

 回复[1]:  待于泥 (2007-06-19 00:37:58)  
 
  这篇不错,只有象东京博士这样在日本正规大企业工作多年并细心观察体验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赞一个!

 回复[2]:  蓝色海洋 (2007-06-19 06:58:21)  
 
   东博好!实事求是,深入浅出,心平气和,以理服人,语重心长。好文章!

 回复[3]: 请教 李长声 (2007-06-19 10:41:32)  
 
  现身说法,此文写得好。人在日本,最大的问题往往是本身的心态问题。

  
想请教别的事:

  
日本的政府公务员也有“政治学习”吗?

  
如果没有,那么,上面的指令、方针政策等是如何传达的?

  

 回复[4]: 答长声。 我是局长 (2007-06-19 10:58:58)  
 
  哪儿有什么“上面的指令、方针政策”啊……

  
日本人这么笨。

  


  
比如,上次一大帮装备到牙齿的特别警察围着那个发疯的暴力团团员,死了一个警员,重伤一个。

  
围了50多个小时,愣是一点办法没有。

  
我真希望那时候上边来个指示:“采取一切手段迅速解决!”,

  
这帮废物窝囊废或许能做得更好一点。

  


  
不久,上海肯德基店里一个傻子拿把菜刀劫持一个小女孩,谈判7个小时不果,后来当机立断,击毙绑匪,女孩毫发无伤,皆大欢喜。

  
多好啊……

 回复[5]: 东博,我也见过这样的中国人, 九哥 (2007-06-19 11:51:40)  
 
  自己日语都说不了几句,却口口声声抱怨日本人排外.好象一个打工的中国人,到了日本,日本人要在地上铺上红地毯才算不排外。还听说有一个中国的小警察,一出成田机场就问“今天来了几台车接我?”

 回复[6]:  东京博士 (2007-06-19 12:17:10)  
 
  局长跟阿拉小百姓捣浆糊不厚道,咱们祖国是只报喜不报忧,失败的谁都不知道,除了局长本人。

 回复[7]:  东京博士 (2007-06-19 12:20:58)  
 
  回长声兄,不要说政府,就是企业内都要学习很多“文件”,还有开不完的会,不过学“文件”人家并不强制,大多数是回览,看过的人盖章传给名单上下一个人,集中起来的没有“学习”,只有会议,而且日本人开会一般事先拟定议题,时间也比较准时,会议不可能没有结论,如果实在拿不出结论,则一定要明确拿出结论是哪一天由哪个人拿出,思路明确,不会含糊。

 回复[8]:  东京博士 (2007-06-19 12:23:10)  
 
  九哥,中国话有一句“眼高手低”,说的就是你那个意思,北方骂人时应该是“你把自个儿当根葱,别人还拿你蘸酱不成?”

 回复[9]: 我从来没看过 我是局长 (2007-06-19 13:03:16)  
 
  我在日本的公司也干了这么多年了,不记得看过什么政府发来的“文件”之类。

  
内部传阅的文件有很多,但都是公司自己的文件,报表,通知,行业动态之类的东西,没见过政府的文件。

  


  
会议有很多,但是也都是公司业务方面的会议。一次政治学习也没有。

  
嘿嘿。

 回复[10]: 确实,日本更是文山会海,但不扰民 李长声 (2007-06-19 13:32:15)  
 
  我住的楼里也经常“回览”哩,原来如此。

  
是否日本一旦形成法律法令都是公开的,到处可见,没必要搞什么内部传达,好像很把老百姓当自家人似的。

  
中国好像很把老百姓当回事,隔三差五要学习党和政府的文件,所谓发到县团级,最后也层层传达到老百姓,这或许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统治方式。

  
局长是日本的局长还是中国的局长,县府的局长,还是省部的局长?或许日本公司把政府的相关文件变成自己的文件来下达吧?

 回复[11]: 我觉得你只是说出了一些客观原因 二子 (2007-06-19 13:33:59)  
 
  关键问题是,其实不是只有日本企业面临雇用外国人的问题,欧美企业也一样。

  
为什么欧美企业可以开放人才?

  
日本企业不止在日本,在其他国家也一样对外国人封闭。他们的localization是做得最差的。

  
不能说日本人对雇用外国人说出的那些理由是无理的,但是那仅仅是些总所周知的借口,最深层次的原因依然还是他们岛国心态在作祟。

  
在90年代以后,日本就没有产生过新型的有影响力的公司,从美国到欧洲甚至到中国都不断有新的有影响力的大公司产生,这里的原因是一目了然的。日本企业制度的腐朽,保守而效率低下已经非常严重。

  
随便举一个例子。说语言问题。这是典型的借口。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就应该使用英文,就应该可以容纳英文。这不是外国人的问题,是日本企业自己的问题。一个跨国企业,你的员工怎么可以不能用英文工作?

  
到网络上看法国,德国的本地公司招聘,他们向全球招聘,都只说用英文,而没有说必须说德文,法文。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全世界只有日本的企业还在固步自封。说老实话,我真的挺担心日本的未来的,毕竟我短期内不会离开日本,日本的好坏直接干系到我的生活。这个国家再不转变观念,真的要被世界抛弃了。

  
我觉得在日本的中国人应该学习日本人的优点,同时要注意不要被日本文化里面非常落后陈旧的东西带坏了。

  
日本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国家,先进与落后并存,先进与落后之间的差距和中国现在的贫富差距一样大。真的很奇特。

 回复[12]: 我恭恭敬敬地回您老人家的话 我是局长 (2007-06-19 13:43:53)  
 
  本局长………………仅仅是中央政治局的局长而已(出去别瞎说啊!连景路都不要告诉。)

  


  
政府的文件“变”成公司的文件,确有其事儿。

  
比如与公司经营有关的政府法律,法规,之类的,据我所知,比如,进出口管理规定啊之类的文件,公司内部也有一个相应的部门负责,他们负责在公司内部开讲座,来贯彻类似的法律法规。一旦贯彻完毕,就要彻底执行。

  
这么说来,昨天到今天,我还在为了一件向韩国出口的货物是否违反出口管理条例,而大费周折。韩国是亚洲唯一一个“白国”(基本不受出口限制的国家),但是也要审查。

  


  
当然,跟公司经营无关的政府文件,一概当成放屁。

  

 回复[13]: 放屁的政府文件 李长声 (2007-06-19 13:51:31)  
 
  那么,放屁的政府文件如五讲四美三热爱双规一刀切的文件也发到公司吗?

 回复[14]:  我是局长 (2007-06-19 13:52:33)  
 
  公司里头没见过。

 回复[15]: 局长接下联 黑白子 (2007-06-19 13:57:55)  
 
  长声贼大胆,敢把政府当屁放?——局长接下联。

  

 回复[16]: 屁多了不臭,文件多了无人听。 龍昇 (2007-06-19 14:05:10)  
 
  

  

 回复[17]: 因材施教 黑白子 (2007-06-19 14:09:12)  
 
  黑白子是幼儿园,长声是小学生,九哥是中学生,局长是高中生,东博是大学生,二子是博士生——OK?

 回复[18]: 替局长接下联 李长声 (2007-06-19 14:11:23)  
 
  长声贼大胆,

  
局长接下联,

  
屁多了不臭,

  
黑白子一盘。

  

 回复[19]: 我真不懂这玩意儿…… 我是局长 (2007-06-19 14:17:04)  
 
  长声贼大胆,敢把政府当屁放?

  
刘林忒浪漫,竟拿彩虹作马骑。

 回复[20]: 也接一联 黑白子 (2007-06-19 14:24:22)  
 
  长声贼大胆,敢把政府当屁放?

  
大卫忒牛皮,竟拿中央耍把戏。

 回复[21]: 惭愧惭愧…… 我是局长 (2007-06-19 14:30:08)  
 
  

 回复[22]: 日本的国家公务员 小草 (2007-06-19 19:48:54)  
 
  没有政治学习。

  


  
一般情况下,「新社員研修」时学习有关的法律和与工作有关的内容。

  
以后,如有什么新的法律或政策出台时再对与此有关的人员进行研修。

 回复[23]:  东京博士 (2007-06-19 22:54:45)  
 
  没有政治学习是因为企业不需要这些,国民有政治信仰的自由,也有不信仰的自由,如果一定要政治学习,究竟是学哪个为好?自民党?还是民主党?还是拉面党?

  
总的来说,民间企业对政治,以及热衷于政治的雇员敬远,如果是来应募的履历书内写有政治活动经历,我敢说绝大部分的人事审核担当不会继续此人的应募,没有一个企业愿意自己的雇员把精力用在政治上,除非特定的那些什么组什么事务所。

 回复[24]:  刘柠 (2007-06-20 01:54:23)  
 
  这篇文章说的问题绝对是对的。

  
对此,我也有切身体验,感同身受。

  
中国的企业公平么?大而之,

  
社会公平么?有社会正义么?

  
下周我会贴篇文章回应这下这个问题。

 回复[25]:  liang (2007-06-21 01:45:31)  
 
  东桑站在日本雇主的角度,分析确实入微,都是如果放眼世界,看看其它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日本人就有点小气了,达不到揽天下之才为我用的目的。

  
以荷兰的两家世界性的跨国公司为例,菲利普公司和shell石油公司,它在荷兰的总部里面,许多部门30%以上是外国人,德国,菲律宾,印度,中国等等,荷兰人同事当都是自己人的时候,说荷兰文,只要有一个外国人,就马上说英语,他们认为在工作中说别人不会的语言是不尊重别人,况且部门主管未必是荷兰人。

  
外国人外地人的当地语言能力肯定是不如本地人,作为雇主如果不体谅这一点,放弃专业能力突出的人才,只能说,可惜。

 回复[26]:  东京博士 (2007-06-21 08:37:47)  
 
  日企有日企不同于欧美企业的独特文化,其背景是日本社会的文化,而日企文化有很多地方受到欧美企业的赞同,并且引进日企的管理方式,反过来说,日企自身的发展,也无时无刻不在吸收欧美企业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但并非完全照搬,这就是我经常说的,日本是一个在各方面把传统和现代的东西完美柔和在一起的国家,他们的这种合理化做法甚至可以获得超越发明者的效果。

  
说到语言问题,我们部门刚接待了一个英语圈国家的客户,欧美人没有进门脱鞋的习惯,于是公司特别允许他把皮鞋底擦干净后进来,至于业务期间,所有的人都为了一个“外人”说英语。

  
同样,我们也有中国客户,交流是只说中文或英语,从来不要求客户说日语,但是自己公司的人则不同,首先,在日本公司内外国人的比率并没有你说的高达30%(特殊的小公司不谈),其次,日本人英语水平其实不比中国人差,他们比较差的是发音问题,所以日本一般技术者要求他们为了数量不多的外国人说英语,不太实际,也增加工作以外的负荷,那只能是少数服从多数。

  
而且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来说,有一个是别人学你还是你学别人的问题,你上面说的荷兰公司的问题,西语系国家之间说英语本来就不是一件困难事,经济文化差别也没有中日之间这么大,印度人在英语方面更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成因,能进入荷兰公司的中国人英语也不可能很烂,这些前提下,你说的事情当然成立。

  
日企除了考虑一个具有专业突出能力的外国人之外,更注重它与周围的团队协作的可能性,优质产品在日本不是靠个人英雄主义创造的,日企越大,越注重技术的规范化,运行的组织化,极端地说,任何一项技术都不会因为某个英雄生病或者事故倒下而停滞消失。

  
所以反过来说,在日本,即使一个外国人不会英语,日语也不那么好,如果他有一定的能力,又有积极与周围交流的意识,日本公司依然有可能雇用他,这难道不是经常被称为文化保守的日企值得评价的地方吗?这一点我的主文已经尽量客观地表达了日企对雇用外国人的种种特征。

  

 回复[27]: 绝对不是说日本企业文化一无是处 二子 (2007-06-21 10:29:03)  
 
  而是说他们的企业文化非常不适应现代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外国人在日本做到中高层的比率要远远小于欧美。

  
90年代后至今,日本再没有出过世界级的新企业。

  
日本企业到了其他国家基本上都做不到真正的localization,包括在北美。

  
日本企业雇用外国人与其说是要人才不如说是为了刻意表现企业的open。

  
其实人才本身是没有国籍的。

  
给我的感觉,日本企业要的都不是人才,他们要得只是听话的部下。

  
-------------------------------------------------------------------

  
另外,我觉得对一个商社来说,日语很重要,不会说日语就没法工作,这个很正常,完全理解。但是对一个搞技术的人来说,无论是从事研究还是开发,不懂英文基本上就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技术者。数学公式和英文是技术者之间交流的唯一途径,不说工作,就是上网玩儿也是一样的。

  
----------------------------------------------------------------------

  
其实,team work这些概念也是西方传来的。重视个人英雄主义并不代表不重视team work。恰恰相反,协作工作的研究西方非常盛行,各种工具也比日本多。

  
对个人能力的肯定和团队精神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东博应该很了解日本,不知道他的想法是否就代表了日本人的想法。如果日本还是沉浸在所谓团队精神这些老实说有些洗脑似的的自我教育中的话,真的很可悲。

  
中村教授被美国人挖走,美国人给他一个人出书立传。这是对人才的肯定。日本都在做什么?

  
-----------------------------------------------------------------

  
日本有很多精英,而且水准很高。但是日本最大的问题是中层的人才太少。就是说不是笨蛋也不是诺贝尔得主那部分人。事实上为什么这部分人才少,就是因为他们的教育。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企业,他们总是努力把人塑造成生产线上的机器人。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情,用一样的流程规则思考方式。极力抹杀个性。

  

 回复[28]:  liang (2007-06-21 20:49:01)  
 
  从人才市场的角度看,日本雇主无非是认为,按照他们自己的标准,他们需要的人才大部分都肯定可以从日本人中间找到,找外国人是属于补充。

  
而欧洲的大企业,找人一开始就是面对全世界,并且得到国家签证制度的支持,例如,荷兰对于那些营业额X以上的公司,只要年薪三万五千欧元以上,就可以向全世界招聘,移民局会以高技术者的身份通常一个月就批工作签证,德国对年薪五万以上的人工作签证据说批的更快。这个收入数目与日本比未必很有竞争力,但是考虑到欧洲福利国家的小孩从小学到大学以及医疗基本是免费的,公司5点一到大家就往家跑,日本公司的工资,波纳斯,工作时间,正社员资格等等待遇就未必是极具吸引力了,这也从某个角度阻碍了日本公司吸引外国人才,更不利于延缓日本的老年化。

  
我认为日本公司过于强调外国人语言能力的不适应,以及保证人制度,只不过是为了掩盖日本人在管理,尊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方面,是缺乏技巧的,并且也是惟我独尊的,这同时是日本国民的缺点。

 回复[29]:  蛇 (2007-06-21 21:19:08)  
 
  改造?不太可能吧。除了去适应,剩下的只有走人。更何况是外人! ~~~

  
如果是在这里呆了很久,还没有这种体会的话,那倒是麻烦了。。。

 回复[30]:  liang (2007-06-21 21:35:55)  
 
  适应是痛苦的,但是不难。

Page: 3 |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中日文化篇
    喧哗两成败的经典事件:忠臣藏 
    日本人为什么是非不分? 
    福原爱在台湾究竟感受到了什么? 
    福原爱带来的国际大地震 
    中日文化比较:儒教的分歧点 
    我在日本“看”广场舞 
    无声的震撼 
    五谈中日男女的平等观念 
    四谈中日男女的平等观念 
    三谈中日男女的平等观念 
    欣赏日本茶道 
    今日上海滩:东台路古玩市场  
    中日消费小事的杂感 
    中日生意经的差异 
    日本人吃鲸鱼与保护动物的矛盾 
    再谈中日男女平等观念 
    [原创]简评杨逸获日本芥川文学奖 
    漫步[柴又]——寅次郎的故乡 
    海外中秋话月饼 
    中国大米为何不如日本大米——与龙之醒商榷 
    日本人为何冷酷无情? 
    谈谈日企为何不愿意雇佣外国人 
    上海滩的文化新热点——泰康路田子坊 
    日本社会的日常五[心] 
    木子美改邪归正了吗? 
    扭曲的人性——三评《我的女友里美》 
    嘲笑他人的民族心理——再评《我的女友里美》 
    爱情的自私与本能——评《我的女友里美》 
    中日文化交流:再谈教养问题 
    中日文化交流:教养问题 
    中日文化交流:宁波,麻将及其他 
    中日文化交流:不可思议的日本立食 
    从日本的“土”重新认识人与自然 
    从《含泪活着》重新思考什么是幸福? 
    打倒[你好厕所]! 
    我们需要欧洲的Renaissance精神 
    漫谈中日拉面 
    暧昧的日本人 
    日本人究竟是否歧视中国人? 
    日本饮食文化谈[四]  
    日本饮食文化谈[二]  
    日本饮食文化谈[三]  
    日本饮食文化谈[一]  
    人情与自由 
    再谈大中华与小日本  
    中国人的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心理 
    [原创]Never give up! 
    [原创]日本的咕老肉和天津饭 
    [原创]星巴克与喝凉水 
    [原创]欧洲归来看日本 
    [原创]法国老太太鲁西 
    [原创]阿Q先生新说 
    [原创]谁动了我的蛋糕? 
    [原创]情人旅馆体验记 
    [原创]盒子旅馆体验 
    [原创]我的麦当劳历史情结 
    [原创]吹“牛” 
    [原创]书包情怀 
    [原创]从茶叶盖子看中日差距 
    [原创]我无法理解酒吧文化 
    [原创]浅谈日本文化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