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东京博士
>> 中日文化篇
字体∶
大
中
小
日本人为何冷酷无情?
东京博士 (发表日期:2007-06-21 00:43:21 阅读人次:6330 回复数:32)
日本人为何冷酷无情?如果自从我踏上日本的土地第一天算作人生的一个新的开端计算,那么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了,虽然我从岁月和经历的不断观察摸索,以及与自己长大的中国有意识无意识地比较,至今为至我心中对这个问题依然是肯定的回答。
是的,日本人相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冷酷无情的,这并不会因为作为一个陌生人曾经受到某种帮助,某种礼仪而改变我的结论,当然日本社会的普遍的公众礼仪水准之高也是不容否认的,表面看来这似乎有些矛盾,其实非也。
先说说日本社会为何具有如此之高的公众礼仪水准,简单而言,我认为主要有3个原因。
1. 日本是一个把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结合得非常完美的国家,在这方面,你还能扩展为日本对新技术的吸收和再开发,他们既尊重一样东西的原汁原味,又会绞尽脑汁把这样东西做成比原创者更精致完美的状态,这也是日本人最擅长的地方,与日本的民主精神的支撑不无关系,此为日货的万物之源,有了这种精神,日本这个国家什么都没有他们都不会灰心丧胆,人定胜天在日本似乎更能体现并被实际证明了整整一个世纪。
2.日本的历史不如中国长久,但是从整个世界范围看也算比较长久的,而且比中国更完整地喜欢保持着传统的东西,他们不用黑白优劣定论来立刻淘汰一样东西,对于有争议的东西暂时先保留起来,日本人认为如果像中国人那样因为一时的热血沸腾摧毁一样东西是很容易的,但是以后就再也无法复原。因此日本人对任何事采取的不是立刻否定,而是暂时保留,慢慢研究,这种暧昧拖延,以时间换取空间的做法在日常生活中,生意场上比比皆是,也是做一件事能达到更完美的必要条件。
3.地理因素上看,日本是一个人口密度极高的国家(比中国的人口密度高),如果人与人,人与社会互相之间没有一种默契的约定,那么这个拥挤的小岛上不可能容纳这么多的人口,住房,汽车,甚至同时还有覆盖国土70%的森林,以及完全自给自足的主食——优质大米。因此对他人谦让,不给他人添麻烦,每件事无论大小都规范化,人人按照规则去做,这些都是这个狭窄的国家能高效率地让众多的人们即最大限度地舒适地生活的秘诀,而维系这种秘诀的是来源于古代中国的优良的传统习惯和现代西方意识和理念下完整的法制系统。
开场白就是一大段枯燥的论点,这种角度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也没有什么新意,让我们回到日本的现实生活中看看那些活生生的场景吧。
中国人有个朋友,毕业于国内某大学,委托在日本就职的他办理来日留学的签证,一切条件具备,唯独缺少日本保证人,该就职的中国人有一个私交不错的日本长辈朋友,离异后独身生活,经济条件不差,完全符合做他国内好友保证人的条件,中国人碍于日本社会的习惯不同,一直羞于启齿与日本人谈论保证人的事情,忍耐很久,终于有了机会,日本人生病了,中国人去医院探望,还买了慰问的礼物,日本人没有什么家人探望,一个外国人能想到他,异常感动。
日本人出院后,与中国人一起吃晚饭,中国人为了好朋友的事烦恼的很,在与日本人杂谈中,中国人终于拐着弯不好意思地说起了好友的保证人的事,日本人听了没有表示可否,只是含糊地说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帮助该他的朋友。该中国人按照母国的思维,以为日本人接受了,道谢千万。
时隔数月,日本人给中国人的是泥牛入海杳无音讯,虽然他们还是经常见面,日本人却从来不提起他好友的保证人之事,终于有一天中国人忍不住了,旁敲侧击地问日本人住民票和税单是否开好了,日本人像第一次听说这回事似的非常惊讶,最后才明白中国人说的是什么,日本人对中国人说,他把中国人的他当作朋友,也知道他有个好友,但是自己与他的好友从未谋面,不知道当事人是怎样的人,所以日本人说他无法找到这样的保证人,至此中国人才明白日本人当初仅仅是应付一下寻找保证人,根本没有自己做保的意思,其实当场没有明确答应的话,在日本基本上就是一件失败为前提的回答,这一点中国人没有看出。
于是,中国人认为日本人不够朋友,冷酷无情,这个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互相认为是值得信赖的朋友,但是隔了一层关系,日本人就不会连带判断推论,反观日本社会,类似这种连带推论造成的人际关系的麻烦事件远远比中国要少得多,这种看似冷酷无情的习惯,为今后的很多隐患消除了伏笔,孰优孰劣,各自的文化环境不同,则评论的角度也不尽相同。
人与人的交往究竟应该达到怎样的层面,这是一个令很多人烦恼的事,中国人往往大大咧咧不太深想,或者说即使想了,也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想象,全然不顾社会中各种复杂的变化要素,更不会多考虑对方是怎么认为的,为何与自己交往,按照这样的思路推测下去,其实中国人社会的所谓热情交往,除了少数至亲血缘关系还带些真情,那么绝大多数都是利益所求驱使下的逢场作戏的假意了。尤其是当今社会,一方面尔虞我诈盛行,一方面诚信意识淡薄,加上出门办事,都需要关系网的利用发挥,这种为我所用的网络的建立就算不能立竿见影,至少也是日后的一种无形财产的储蓄,中国俗语的“出门靠朋友”就是一针见血地反映了这个社会长期形成的那种人治社会根深蒂固的民族根基,是民众普遍具有这种谋求个体利益思维阻碍了真正的法律和法治社会的建立,也不可能建立类似日本水准的自觉的公共道德。
日本社会与其说是冷酷无情,不如说是一种法制健全下的良性循环的结果,社会方方面面事无巨细的完整公平和高效率的服务系统,形成了人际关系异常的DRY,无需缠绵万般。出门办事,人们无需依靠朋友关系,谁都能在任何地方享受应该的服务,任何时候任何地区的政府机关,民间办事窗口,做100次测试都能获得100%的结果的再现性,不会因人而异,也不会因地点时间得到不同的待遇,照章办事,那又何必每每心怀鬼胎地去编织那些心累的蜘蛛网呢?那样的网络看似日后方便了自己,其实也正束缚了整个民族的进化和社会的改良。
习惯了日本社会的这种一切规范化,理所当然的生活服务方式,难怪有过中国社会生活经验的日本人评价说,要在中国社会办一件事,什么都办不成,也什么都能办成,这句话,对没有来过中国的日本人估计是无论如何无法理解的,对中国人来说,可能会有一点点会心的笑,有点苦涩的笑。因为日本思维和日本常识到了中国,就是僵硬,迂腐,不开窍的代名词,失败的海龟们基本上都有这样的难言的经验。
我喜欢日本社会的冷酷无情,它给了我更多的隐私空间和自由支配的生活,无需为自己不愿意交际的一张张贪得无厌的脸去陪笑,违心地说任何巧舌如簧地编织出来的热情洋溢的话,也无需拜托别人什么,更无需对别人表达耗人的承诺,因为所有人都能平等地办好自己想办的事,只要不是歪门邪道,谁都能理直气壮地接受社会的服务,从总理大臣到平头百姓,甚至合法居住的外国人,社会用我们纳税人的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成熟的机制。
冷酷无情的日本社会,就是你不欠我,我也不欠你,我纳税,我困难了,社会帮我解决,而不是依赖某张变幻无常的脸,所以冷酷的日本社会或许生活不太轻松,但是我们的汗水和劳累洒在勤奋工作上,一份辛勤就有一份回报,而不是用火腿换户口,用红包换手术刀。中国社会的所谓人情,无情地残害了我们多少,此情难消,中华以何为骄傲?
——东京博士 2007年6月20日
Page:
2
|
1
|
回复[31]:
志村犬
(2007-06-25 02:47:23)
算了算了taya长得太可爱了,这次就饶她一回,我看各位老大也是这么想的。这次就看小弟薄面饶了她吧
回复[32]:
taya
(2007-06-25 09:48:47)
真想拿块豆腐扔死你
。我这可是对事,既不是针对DB,更不是针对上面发言的任何人。只是谈一种现象而已。你要扔砖也得找块结实点的来。
Page: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中日文化篇
喧哗两成败的经典事件:忠臣藏
日本人为什么是非不分?
福原爱在台湾究竟感受到了什么?
福原爱带来的国际大地震
中日文化比较:儒教的分歧点
我在日本“看”广场舞
无声的震撼
五谈中日男女的平等观念
四谈中日男女的平等观念
三谈中日男女的平等观念
欣赏日本茶道
今日上海滩:东台路古玩市场
中日消费小事的杂感
中日生意经的差异
日本人吃鲸鱼与保护动物的矛盾
再谈中日男女平等观念
[原创]简评杨逸获日本芥川文学奖
漫步[柴又]——寅次郎的故乡
海外中秋话月饼
中国大米为何不如日本大米——与龙之醒商榷
日本人为何冷酷无情?
谈谈日企为何不愿意雇佣外国人
上海滩的文化新热点——泰康路田子坊
日本社会的日常五[心]
木子美改邪归正了吗?
扭曲的人性——三评《我的女友里美》
嘲笑他人的民族心理——再评《我的女友里美》
爱情的自私与本能——评《我的女友里美》
中日文化交流:再谈教养问题
中日文化交流:教养问题
中日文化交流:宁波,麻将及其他
中日文化交流:不可思议的日本立食
从日本的“土”重新认识人与自然
从《含泪活着》重新思考什么是幸福?
打倒[你好厕所]!
我们需要欧洲的Renaissance精神
漫谈中日拉面
暧昧的日本人
日本人究竟是否歧视中国人?
日本饮食文化谈[四]
日本饮食文化谈[二]
日本饮食文化谈[三]
日本饮食文化谈[一]
人情与自由
再谈大中华与小日本
中国人的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心理
[原创]Never give up!
[原创]日本的咕老肉和天津饭
[原创]星巴克与喝凉水
[原创]欧洲归来看日本
[原创]法国老太太鲁西
[原创]阿Q先生新说
[原创]谁动了我的蛋糕?
[原创]情人旅馆体验记
[原创]盒子旅馆体验
[原创]我的麦当劳历史情结
[原创]吹“牛”
[原创]书包情怀
[原创]从茶叶盖子看中日差距
[原创]我无法理解酒吧文化
[原创]浅谈日本文化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