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刘大卫 >> 半窗斋
字体∶
论移民与难民

刘大卫 (发表日期:2009-05-01 15:16:02 阅读人次:6588 回复数:65)

  论移民与难民

  
吾丁

  


  
朱维铮老师在90年代初的一次史学研讨会上,提出过一个话题:上海到底是一个移民城市还是一个难民城市?按照朱老师的标准,很可能把上海归到“难民城市”那一类去。当然,这个话题让与会的衮衮诸公都感到有些不快,表示存疑,后来也不了了之。

  
引用一下朱老师关于移民和难民的见解,他说:……移民总以定居为归旨,而难民则人在他乡,心在故土。因而,移民无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比较愿意为移居地出力。难民则不然,难民在移居地可以暂充顺民,却不会成为良民。……即使难民被迫成为永久性的居民,其心态必长久地以临时性居民自居。

  
这个话题虽然是朱老师在讨论上海的城市特点时引发的思考,我发现,用其“移民”与“难民”两个概念的描述,来思考我们现在身处海外的人的处境,也有着很深的现实意义。我们生活在和平时期,虽然不存在因逃避战乱而投奔他乡的明显意义上的“战争难民”,但是无论出于主动的经济移民还是处于被动的政治移民,其中很大一部分,实际上处于难民的地位。

  
人离开故乡(或故国)而投奔他乡,到底是移民还是难民?这个判断需依据两个标准。第一,你离开故乡是出于主动还是被迫无奈。第二,你是否人在异乡心在故土,换句话说,你是否“身在曹营心在汉”?

  
对于移民来说,或许因为崇尚发达国家的文明和工业成就,或许因为憧憬发达国家的政治清明(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是民主主义国家),他们主动地自愿地离开故乡而移民到自己所憧憬的新世界(new world),来到异乡之后,他们通常都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新生活,对所在地(所在国)的价值观不抗拒不排斥,尽量在生活和文化上融入移民地。移民,一般来说都是有着比较高的教育背景的人群,也因为教育程度较高,他们在文化上才能有更宽容的心态,在国籍上并不过份执著。所谓“世界之大,哪里都是我生活的地方”,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说到难民,话题就要繁琐一些。

  
我们出身于一个政治上仍然处在一个皇权家长制的国家,这样的大国目前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个。只有我们出身的这个国家,还会出现大量的政治难民。其他的原共产国家,也曾经有过政治难民,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降,其他的共产国家陆续放弃了原来的铁幕政策,出自那些国家的政治难民也渐渐成为历史名词。时至今日,中国仍然存在政治难民。这些难民,与清末那些为了推翻清朝统治的仁人志士,在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他们离开故土,是迫于政府的压力而不得不为之,有些人甚至是被政府通缉而通过非常手段离开故土。就这样,他们被迫离开了他们本来应该效力的那个人群,不得不去到一个文化和语言都完全陌生的国度。这种人生的经历,是一种流放,是政府为了自身利益,运用国家机器对于国民的蛮横的驱逐。这些政治难民,包括我们耳能详熟的许多作家,政论家,政治活动家,等等,至今有家难归,流落在美国,有的已经长眠异乡。他们是中国人的脊梁,他们是民族英雄,是我们永远应该感谢和景仰的伟大人物。

  
这一类难民是政治难民,是伟大的难民。

  
另外有一类难民,则完全不一样,我们姑且把他们叫作生活难民。他们离开自己的故乡,并没有什么不可抗拒的因素,不是因为政治原因,也没有任何人强迫他们,因此可以说他们离开故乡,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但是,这类人或许因为性格因素或者单纯地因为文化层次的因素,使得他们在长期的异乡生活中,逐渐淡忘了原本自己离开故土的原因,而对目前的异乡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多地厌倦和不满。这样的心灵扭曲越来越严重,驱使他们越来越滑向一种接近于心灵变态的地步。

  
“即使难民被迫成为永久性的居民,其心态必长久地以临时性居民自居。”这句话很形象地描述了这些生活难民的心灵格式。实际上,许多生活难民,在异乡购置房产,加入老后保险,准备在异乡终老一生。但是他们始终不能融入当地的社区,甚至对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怀有深深的偏见甚至敌意。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心理矛盾:他们口口声声说怀念故乡,却不愿意离开异乡,踏上回故乡之路;他们选择生活在异乡,又对居住地的一切充满了仇视。从心理因素分析起来,这类人原本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活的时候,也同样对身边的一切充满了牢骚与不满,现在都对异乡的牢骚与不满,只是他们自身性格的一种自然延伸的结果罢了。离开故土,因为“距离产生美”,因此对原来的生活产生了一层玫瑰色的幻觉,幻想那里的一切都已经尽善尽美。并以此幻觉的景象,当作真实的凭据,来对那些批评现状的人大加伐挞,开口闭口都是:你们不爱国,你们数典忘祖,你们有奶便是娘……

  
这类生活难民,与上述的政治难民,别如天渊。政治难民是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而这些生活难民,则是一些毫无价值的蝼蚁之辈。

  
生活难民经常以“爱国与不爱国”作为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借口,实际上他们的所作所为,与“爱国”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如果说到真正的爱国,对于故国的语言文字,对于故国的文化艺术,甚至故国的美酒佳肴,或者故国的自然山水,我们都一样充满了怀念和向往,这个角度的“爱国”,移民也好政治难民也罢,都高于那些虚假爱国的生活难民。生活难民所真正“爱”的,乃是中国的党和政府。这是唯一的根本区别。

  
可是,生活难民们又偏偏不肯回国,固执地生活在异乡,在幻想中表达着对党和政府的一片忠诚。实际上,在党和政府的眼里,这些奴才一样的生活难民并没有什么价值,连抬轿子也轮不到他们。说到底,这些生活难民,只能是一些鲁迅先生当年所揭露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变换一下,我们叫他们“丧家的党妈妈的乏奴才”好了。

  
2009.5.1

  
于东京(初稿)

  





Page: 3 | 2 | 1 |

 回复[31]:  是的 (2009-05-01 19:20:42)  
 
  嗯。曲解,有可能的。我其实犹豫过这个。

  


  
但看到“(难民)却不会成为良民”,我还是回到了上述的感受上。这话谁都不会曲解和误解。既然断定定断,难民不会成“良民”(也就是一般尊纪守法的“好”居民)。这意思已经很明确。

  


  
当然,如果属于发言失误,是别话了。

 回复[32]:  是的 (2009-05-01 19:27:17)  
 
  不过,你引述大概是凭记忆。朱氏的语言也许不是如此。。。那就太失敬他,太难为你了。哈

  


  
回家了。假日快乐~~~

 回复[33]:  liang (2009-05-01 19:39:02)  
 
  标签是可以改变的,一段时间之后,移民可以变成难民,难民也可以成为移民。那些归化了日本又老往国内跑的人,就既不是移民也不是难民,而是两边都没有根的弃民。

 回复[34]: 如果是战争状态 自带板凳 (2009-05-01 20:06:41)  
 
  所有人都会变成难民。

  


  
你对于归化的人所说的,无非是一种偏见而已。没什么意义。

  
那些长久地居住在外国的人,没有归化,连两头跑的机会都没有,算什么呢?

  

 回复[35]:  敬天爱人 (2009-05-01 22:03:21)  
 
  这文章有点像是命题作文,为写文章而写,估计板凳自己还是没搞清楚什么是移民什么是难民。

  
现在的政治难民其实有很多是跑到国外,为了混个合法身份于是嚷嚷什么政治迫害,什么六四,强制节育,什么海外的留学生大部分是中共的间谍等等。反正西方人喜欢听什么就说什么,管他什么国格人格只要能拥有一个合法居留资格就行。当然其中也许确实有过去被中共所迫害的异议分子。

  
另外,那个朱维铮所提的上海的难民移民话题,不管讲话的背景是什么,与海外华人的移民难民都不是一回事吧。至少国内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外地人想移民上海都难,人为地让移民变难民。

 回复[36]:  蛇 (2009-05-01 22:31:15)  
 
  > 管他什么国格人格只要能拥有一个合法居留资格就行

  
为什么不想想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回复[37]: 愿意信就信, 自带板凳 (2009-05-01 22:32:21)  
 
  不愿意信的话,你不信不就得了吗。

  


  
上海的移民,你以为是从改革开放才开始的吗?难道共匪控制户口以前,上海不存在么?

  
太平天国以来的三次大规模的上海移民潮,原来的意思是说从那时候起的历史。

  
不是你脑子里所能想到的最近这2,30年的历史。

  
中国的历史长着呢,好几千年呢,你就不能多往前想一下。

  


  
我也说明了,借鉴一下这两个概念而已。

  

 回复[38]:  liang (2009-05-02 00:58:19)  
 
  移民这个词不一定是褒义,难民这个词也不要认定是贬义。

  
如果海平面升高10米,日本一半以上的人口会变成不得不逃离原居地的“气候难民”。

 回复[39]: 你吃了吗? 自带板凳 (2009-05-02 09:27:15)  
 
  

 回复[40]:  东京博士 (2009-05-02 09:45:21)  
 
  海平面上升问题可以请教专家吕柏林同志,你们再挑liang也是小丑。

 回复[41]:  会長 (2009-05-02 10:02:22)  
 
  liang先生真是广州人

 回复[42]:  liang (2009-05-02 16:40:25)  
 
  DB,你心胸太小了,不知道LIAN也是砖家?

  
会长,三代贫农。我嘀煲东瓜好流利嘎,一开声捞佬[失礼]都话剃吾出。

  
相声太丑化广州人的普通话水平了。

 回复[43]:  东京博士 (2009-05-02 18:25:23)  
 
  我心胸小还有你liang说话的份吗?

  
我是流氓我怕谁呢?

  


  


  


  


  


  


  


  


  


  


  


  


  


  


  


  


  


  


  


  


  


  


  


  


  


  


  


  


  


  


  

 回复[44]: liang生真是广州人吖 会長 (2009-05-02 21:55:41)  
 
  〉〉〉相声太丑化广州人的普通话水平了。

  
所以会长怀疑你不是广州人,因为广州人是从来不在乎自己的国语水平,他们认为广州话就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难道到了你这一代变了吗?会长写了这么多你熟悉的语言文化,没见你赞一句,却跑到这里来同人家争些无厘头勾低野,真系令人失望啊。

 回复[45]: 活用广东普通话 南海浪 (2009-05-04 00:06:52)  
 
  LIANG 生

  
你讲得好煲东瓜,是好事。

  
广东普通话有她的优越性。小生说得一口广东普通话, 有很多方便之处。多年前在北京办事要进高级宾馆,如西苑,长城。说标准普通话得人要排队,登记,甚至被门卫翻包。小生的广东普通话一出声,不用登记就能优先进去。进外经部也一样。

  
在台湾讲广东话或广东国语,阿扁的绿营也不会围攻你。不会認为你是表叔*。

  
跟星加坡,大马,印尼人华人讲广东话或广东国语,他们不会小看你。(我在大学时跟上述出身的同学只讲广东话.)

  
不要在乎北方人笑。反过来,粤语电影也有太丑化北方人的粤语水平:如,她们把阴谋说成“阴毛”把交流说成 "勼流......**

  
法国人不会羡慕也不会赞人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供参考。

  


  
* 表叔: 革命地下党。香港Slang. 语源红灯记。李铁梅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

  
** 勼: Penis. 粗话。正式粤语字是 门 里边 九。勼流指不正派行为。

  


  
>>相声太丑化广州人的普通话水平了

 回复[46]: 回东博,会长,南海浪 liang (2009-05-03 03:17:24)  
 
  DB,你不是暗示在你有权力封IP吧?难道你认为你动不动就骂人是小丑算有礼貌?

  
会长,一个广州人的普通话水平是与教育程度,工作环境有关的,我使用普通话写文字的时候,文法上不会有广东腔,我的发音方面,只有四和十两个音,普通话好的人可以听出我的舌头卷的不太彻底。相反,我从会长的个别用字上判断,会长充其量是在广州出生长大,家世未必是几代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所以我在回帖上“捞佬”两个字后面特意写上{失礼},以表明我并非广州话中心主义分子,亦无意冒犯任何人。因为我发帖纯属灌水聊天,所以也没有想过赞谁弹谁的广州话好不好,很抱歉。要赞的是,广州人在日本是少数群体,势力无法与上海福建东北的比,会长搞个同乡会是要劳心劳力的,不容易。因为广州人有个特点---吾齐心,縮骨,潮州廖胡。

  
南海浪桑,无谓禁[ 勼屎] 啦,广州话大晒时代已经过去,你讲的都系老黄厉,我每年都番广州,发觉广州话讲得好的人已经吾多,商店等等公众场所都系带口音的广州话,更离谱系广州电视台的部分记者的广州话都系有明显外地口音,吹[勼]涨。

  

 回复[47]:  东京博士 (2009-05-03 07:29:33)  
 
  liang同学,在镜子上动不动骂人的究竟是谁大家都清楚滴,有兴趣你可以查过去帖子统计统计。 我这人从不会动不动骂人,只骂那些死纠缠的无赖。至于暗示明示什么的,那是你想象的自由喽。。。。做事要暗示的流氓是不骂人的,骂出口的就明火执仗了。一点都不懂经! 老实说,假如我跟你换个座位,你的心胸比我小何止100倍, 所以你那些挑衅词语还是留着自己慢慢享用吧。

 回复[48]: 原来是迭这小赤佬 科长 (2009-05-03 08:20:58)  
 
  “小滑稽”周立波16年后重返舞台

  


  
新闻午报  2006-11-25 09:54:43

  


  
曾因误伤罪被判刑的滑稽明星周立波,在阔别舞台16年后重出江湖。日前他参加了《百姓戏台》的节目录制。1990年,23岁的周立波曾因误伤当时激烈反对他恋爱的女友父亲而被判刑,被迫离开舞台,引起滑稽界一片惋惜……

  
谈及16年前那场几乎颠覆他艺术生涯的“意外”,周立波表示:“在经历了种种误会和波折后,我和岳父现在早已握手言和了,毕竟我和太太是真心相爱。如今,我们还照顾着岳父。”而周立波太太对于当初的选择也不曾后悔:“周立波有才华,也有责任心,过去的事都只是误会。”

  
这些年,周立波下过海、出过国,但他始终心牵着舞台艺术。在前辈王汝刚、严顺开以及好友关栋天、孙徐春等鼓励下,他终于再次鼓起勇气登上舞台。当年有“上海活宝”之称的周立波,虽然十多年不登舞台,风采却不减当年。他告诉记者,这些年虽然没机会站在舞台上为观众表演,但骨子里的幽默感是压不住的。前天的录制现场,他的单口让人捧腹不已。

  
据悉,周立波将于12月1日、2日在兰馨大戏院推出“上海活宝”海派清口专场演出。而与他同台演出的陈国庆甚至拿他和周星驰相比:“周立波当年可是那一辈滑稽演员中最红的年轻明星,连周柏春都夸他是个有前途的好苗子。他的风格与周星驰有相似之处。当初他要不离开舞台,今天就没我陈国庆了。”□本报记者|朱渊|文

  

 回复[49]:  东京博士 (2009-05-03 09:07:16)  
 
  对,伊纳伊拉长宁老头一扎眼乌子打瞎脱了。。。。当年好像是周柏春收的徒弟。

  
伊90年23岁时,未来的老丈人拼命反对暖五帮依谈敲定,据说原因是女大6,而且老头看小滑稽像小流氓,无么想到眼睛被打瞎不算,暖五嘎手嫁被伊了。。 小滑稽说:“打人的就不是流氓”,所以他打了未来的丈人被判刑,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小流氓。

  
出门了,不知道今天的东北道塞得结棍伐?。。。。。。

 回复[50]:  蛇 (2009-05-03 09:45:36)  
 
  “上海小品”也很逗嘛!

  
尽管听不懂上海话,但如果有字幕,也一样可以娱乐。

 回复[51]: 那个周立波还可以看看 科长 (2009-05-03 09:52:22)  
 
  youtube,有字幕的,早上看了1个多钟头了。门票要380元一张。

  
http://www.youtube.com/embed/jjxYyHQ7jIU&feature=PlayList&p=B3B162C131FB77F0&index=10

  
连接一段

  

 回复[52]: 票子好像还很紧俏的 科长 (2009-05-03 10:33:50)  
 
  继2008年“笑侃三十年”连演三十场的火爆票房之后,周立波再次用其独特的“海派清口”的表演方式,一个人,一张嘴,一台戏,一百二十分钟,为大家带来更精彩的演出—— “笑侃大上海”。该演出堪称“笑侃三十年”之姐妹篇,不但保留了部分经典桥段,还加入了更多新奇搞笑的内容,为您戏说新老上海前世今生,笑评海派生活潮流摩登,让您笑声不断,带您闹翻上海滩!

  
地点:·美琪大戏院

  
票价(RMB):·380、280、180、100 元

  


  

 回复[53]:  蛇 (2009-05-03 10:56:39)  
 
  > 一个人,一张嘴,一台戏,一百二十分钟

  
厉害厉害!

  
看了那个笑侃三十年的片段,感觉比二人转那种小品档次要高很多···

 回复[54]: 时给很高的 科长 (2009-05-03 10:59:43)  
 
  美琪大戏院1328个座位,平均票价算200的话,算不过来了。。。

  

 回复[55]:  蛇 (2009-05-03 11:11:00)  
 
  以前叫投机倒把,现在叫中介!

  
科长啊,你觉得那票房收入都能落他口袋里嘛?大戏院白让你用?媒体免费给你做广告?还有一堆中介、经纪人、脚本创作者、打杂的、卖票的···都是做义工嘛?

 回复[56]: 看了一个上午,确实很好看 科长 (2009-05-03 11:32:00)  
 
  上海“活宝”周立波不后悔坐牢

  
2009-4-23 15:31:03 东方宽频

  


  
在上海,他比小沈阳更火

  
就在小沈阳因春晚的亮相,火遍全国的时候,有另一个人,在上海,他的受关注度远远超过小沈阳。

  
一口上海话,一个人一个舞台,在周立波140分钟的表演内,观众笑声达680次

  
2月26日晚的上海美琪大剧院里,梳着“小分头”、穿着小西服的周立波手持机关枪、眼戴蛤蟆镜,在“007”的背景音乐中独自一人登上舞台。他的舞台装备极其简单:一个乐谱夹子、两把椅子、一杯水。乐谱夹子里是七张A4打印纸,上面用大二号字体写着这个晚上他演出的提纲。

  
周立波站定,鞠躬,然后开始用上海话侃侃而谈。在接下来的两个半小时里,他仅靠一张嘴,马不停蹄地回顾了三十年来上海市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从粮票、抽筋舞、砖头一样的大哥大到最近的股市暴跌,时而调侃,时而模仿,说累了就转过身去喝一口水,中途仅有一次换衣服暂停休息。

  
来现场看演出的几乎是都是上海本地人,他的精彩口条让全场1300名观众爆笑不止。不少中年人甚至笑到直不起腰来,咳嗽连连。

  
演出制作方曾用计数器计算过这场名为《笑侃三十年》表演中的观众反应:按每场表演为140分钟计算,笑声约有680次——这意味着观众平均十几秒就会笑一次。

  
2006年,周立波开始尝试使用类似单口相声的形式向观众调侃世相百态,出乎意料地受到了上海市民的热烈追捧,很像2005年底郭德纲在北京和天津的爆红,周立波也成为上海这两年来,从白领到市井不得不谈论的热门人物。而去年底开始的《笑侃三十年》主题演出,三十场的票房收入已经突破600万,创下了近几年来上海曲艺类剧场演出的票房奇迹。

  
不同于郭德纲苦熬十年出头,此时,距离周立波重返舞台仅有短短26个月。

  
2008年底,周立波已经从2006年12月首演在兰心大剧院的680个座位,转到了920个座位的逸夫舞台和商城剧院,除了在话剧中心的几场试演,其他场次场场满座。

  
《笑侃三十年》:传统曲艺的成功商业运作

  
12月,策划了四个月的周立波清口《笑侃三十年》正式推出,原打算在兰心大剧院连演12场。最初,大家都担心这一季场次太多,可观众的热烈反应出乎意料。第一场表演结束后,380元的票在场外已经被黄牛党炒到800元甚至1000元。主办方立即决定——加演。

  
12月9日演罢第三场,制作人周江颐发现,之后几场的票在网上刚一放票,就几乎在一瞬间全部售空。“那个下午我们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2009年1月份再连演7场,一直演到小年夜。”她说。

  
今年3月,周立波从兰心剧院转战到座位多一倍的美琪大剧院,再加演10场《笑侃三十年》。与此同时,他坚称门票不包场、不团购、不赠票。一天,上海某位领导临时过来看戏,可票早已卖完,工作人员只好拿着一个信封包上380块钱,塞给前排一个观众:“我们退还您票价,再给您旁边加个座,算请您免费看这场,您的位子让给我们可以么?”

  
“上海人是极度怀旧的,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笑侃三十年》的制作人周江颐对本刊记者说,“像蔡琴、费玉清这样带一点老上海味的表演者都很容易获得成功,这也是我们对市场进行分析后的一个考虑。”

  
2008年7月,复出舞台一年多的周立波与上海文广演艺中心签约,开始酝酿下一步的演出计划。演艺公司方面发现,周之前的演出都没有固定的主题,内容比较发散,不便于进行推广和包装。

  
当时,公司正好需要出推出一些与“改革开放三十年”相关的作品,于是,他们提议,周立波可以结合这一点,用非官方语言来一场改革开放历史大盘点。这样一来,周立波的演出还可以作为“事件”进行推广。

  
公司对周立波的形象包装和广告宣传也下足了功夫。为了摆脱观众心目中“稍带市井气的滑稽演员”的形象,公司对周立波平面海报的视觉形象也重新设计,更为时尚,且不失怀旧情绪。而如果你身在上海,就会注意到,不仅长达15秒的《笑侃三十年》宣传片在本地电视台里滚动播出,报纸上、出租车的触动传媒里也有相关广告;甚至你拨打114时,都会有关于演出的语音提示。

  
主办方打的“事件营销”牌也初见成效。由于契合改革开放的主题,中央电视台也对周立波的《笑侃三十年》做了达2分钟的新闻报道。

  
而包括知名学者和市级领导在内的众多上海名人也闻讯前来“捧场”,更是为演出做出了最大的“口碑营销”。余秋雨在2月13日观看演出后,评价周立波“有一种现代都市型市民幽默的发现能力和选择能力”,又引领一阵媒体报道的风潮。

  
2月26日,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前来观演,同时是为更高一级领导的到来“把关”——之后的两天,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市长韩正先后走进美琪大剧院。周立波为此做足了准备,他抖擞精神,28日更是连说三小时。

  
可以说,聪明的表演方式,准确的受众定位,加上完善的商业包装运作模式,为周立波的爆红铺平了道路。

  
在这一轮演出中,周江颐还发现,周立波在表演中一些调侃北方人、甚至调侃中央电视台的笑料收到了很好的“笑”果,他们立即决定,将下一季表演的主题放在提升上海市民荣誉感上。“跟北京相比,上海已经很久没有本土的曲艺类品牌明星了,缺乏文化的骄傲感。”

  
周立波的火,可谓火得恰逢其时。

  
当年“上海活宝”复出

  
周立波的滑稽天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上海人所公认。他年少成名、功底扎实,被称为“上海活宝”。学者余秋雨曾夸他,“

  
上海50年才能出一个姚慕双和周柏春(滑稽界泰斗),但要100年才出一个周立波。”

  
周立波脑子活泛,却年轻气盛。23岁那年,他因出手误伤了当时极力反对他恋爱的女友父亲而被判刑,从此告别滑稽舞台。十多年中,他坐牢、下海、经商、吃官司、出国,摸爬滚打,历经坎坷。

  
圈内人都认为,带着一身喜剧细胞的周立波去做生意“实在浪费”,几个朋友也在不断劝他回归舞台。2006年7月,周立波的好友、京剧演员关栋天的一席话终于说动了他:“回来要趁早。现在老一批的观众还记得你,如果再晚几年恐怕就没有机会了。”快40岁的周立波再三考虑,终于下定决心复出。

  
而“如何复出”自然成为一大问题。关栋天不赞成他再像以前演滑稽剧那样跟别人合作,“现在上海滑稽界能跟周立波搭上手的人基本没有。”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什么样的形式既能吸引观众,又能最大范围地发挥周立波的个人风格呢?关栋天、沪剧名家孙徐春和周立波三个人开始坐下来讨论。

  
一次,关栋天忽然想到了栋笃笑。栋笃笑是广东的一种喜剧表演形式,类似美国的脱口秀,一般是一个演员站在没有任何布景和摆设的舞台上讲笑话,随意谈论新闻,调侃明星。黄子华、许冠文等演员都做过知名的栋笃笑表演。

  
此前,从来没有人试过用上海话讲“栋笃笑”。大家一致觉得周立波能够做得到;而且他也更适合一个人自由地表演。三个人开始热烈地讨论如何对这个表演样式进行概念包装和定位。既然要立足于上海市场,周立波想出了“海派清口”这个概念。

  
关栋天提出,周立波的表演要定位在剧场,坚决不能轻易上电视和走穴。“他要保持神秘感,不能造成‘透支’。给市场一个期盼,才能引导观众走进剧场。”关栋天说。

  
在对笑料的把握上周立波是小心又小心。为此,他找来一些滑稽界的同行和专家给自己把关。

  
在演出之前,他登门拜访了上海曲艺家协会前副主席徐维新,请他为自己的表演把脉。上海滑稽界的许多朋友也都纷纷帮忙出主意。上海曲协主席王汝刚建议他如何抖包袱、调整噱头;严顺开等老一辈滑稽演员更是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

  
在周立波背后的“大智囊团”对“海派清口”进行集体包装的同时,关栋天则利用自己在圈内的人脉关系,联系演出公司、要批文。“坦率地说,当时大多数公司都不太看好他,因为这种类似脱口秀的形式连剧本都没有办法写,演出效果更是无从谈起。”关栋天回忆说。

  
最后,周立波与SMG的东方之星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始筹备第一场“海派清口”秀。在演出内容上,他决定“正理歪说”,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当年怎样把未来的老丈人打伤及过去十多年的经历,以吸引大批好奇的老观众。

  
上海媒体也纷纷捧场,“曲艺多了一个样式”“浪子回头金不换”成为当时最大的话题。但是,对于这个新形式到底能够走多远,大家都没有什么信心。

  
2006年12月1日,周立波的第一场表演在兰心大剧院举行。令人吃惊的是,门票销售一空。观众基本都是50岁左右的滑稽剧迷,大家都想看看,当年的“小滑稽”现在变成什么样了?

  
周立波一开始还有点忐忑,但刚走上台,观众就迸发出一阵笑声。他说:“我还没说,你们笑什么笑?”观众哗地一声又笑了。

  
一个五十多岁的观众送了一束花上台,对他说:“你终于回来了!”

  
在表演过程中,他注意到台下前来的观众里有4台轮椅。直到演唱《再回首》的时候,周立波终于不能自己,失声痛哭。

  
“智力密集型”演员

  
一个人撑足全场达2小时以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一停顿或者材料不够,就会立即造成冷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平时只要一遇到好笑的事,就会马上掏出笔记本,把笑话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记下来,”周立波对本刊记者说,“表演的时候很多东西就信手拈来,等于说我天天在彩排。”

  
他所谓的“自己的语言”与老百姓熟悉的话语体系相当贴近,自然容易得到市民的认可。在兰心大剧院的头炮打响后,周立波开始频频受到本地媒体的关注,剧院负责人更是欣喜地发现,市场一下子就接受了这种单人清口的演出形式,只要是周立波的场次就“完全不用担心票务问题”。

  
虽然说主流观众仍然是熟悉自己的中老年人,但周立波的野心是更有消费能力的年轻白领一族。为了拓展观众面,周立波每天花4个小时上网,并慢慢在表演中加入一些网络语言及流行的笑话。

  
就像国外评说新闻的脱口秀那样,周立波也将紧密结合时事的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几场表演过后,他把表演的主要内容定位在读报和新闻盘点上。全年的海内外重大事件被他高度浓缩,并用上海方言和俏皮话进行表达,现场“笑”果出奇地好。

  
之后,他又搞春季盘点,并准备把“新闻盘点”发展成品牌节目。

  
周立波不仅总结时事,更试图在其中加入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演员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舞台上讨好、迎合和仰视观众,另一种则是“用智慧带领观众”,“像智者一样站在台上,跟他们分享人生的道理。”

  
他给自己定位在后者,他认为,“一个人在台上装疯卖傻的话,现代的观众是不会喜欢的。创意和胡闹是两码事,亲民不等同于装弱智。”

  
如何成为舞台上的智者?周立波给出的答案是:“我想成为有知识的人。”他对本刊记者表示,“海派清口的支撑点在于庞大的知识结构。”

  
周自称对逻辑学小有研究,经常能把包袱按照一定的逻辑解构成很多个“笑”点,使观众不间断地发笑;他对数据很敏感,经常在表演中罗列出很精确的数据;他有很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在研究话题的过程中注重将整个背景研究透彻。

  
2008年11月16日,上海理财博览会邀请周立波做一次表演。在波特曼商城剧院,他对着台下的金融界精英大谈股票、财经和次贷危机。他对他们说,“股市没有专家,只有输家和赢家。”

  
“看到一个滑稽演员能拿金融界的人开涮,台下都懵掉了。”周立波得意地回忆说,“对于金融危机,我相信我的研究水平不会比任何一个专家逊色。”

  
周立波的下一个表演主题将是结合解放六十周年的《笑侃大上海》,尽管首演在5月,可这一专场前三天的门票已经售罄。

  
再下一步,周立波甚至有意进军上海大舞台和国际体操中心这样近万人的表演场所,筹备“海派清口演唱会”;而他演出的音像带、连环画、书籍、公仔等一系列衍生产品也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回复[57]:  蛇 (2009-05-03 11:39:01)  
 
  > 一天,上海某位领导临时过来看戏,可票早已卖完,工作人员只好拿着一个信封包上380块钱,塞给前排一个观众:“我们退还您票价,再给您旁边加个座,算请您免费看这场,您的位子让给我们可以么?”

  
如果是事实的话,上海确实了不起!这在北方是无法想像的!

 回复[58]: 稀饭稀饭 杜海玲 (2009-05-03 12:02:31)  
 
  总算有好看的了。今天开始粉周立波。

 回复[59]: 比较一下三者 二子 (2009-05-03 12:14:59)  
 
  小沈阳代表的是乡镇情趣。

  
这个周代表的是城市情趣。

  
还有郭德纲,代表的是一种传统小市民情趣

  


  
表演形式上看,很难有什么高下之分。各花入各眼吧。估计上海人看小沈阳太粗俗,东北人看周太清淡。南方人看郭德纲觉得太贫。

  


  
就三个人而言,我个人最喜欢郭德纲,这人不止聪明,而且有学问,出口成章,很多时候实在不像30出头的人。

  
小沈阳给我的感觉是知识储备不够,仅靠舞台积累。小沈阳这种状态,如果不提高,最多再过1年就不行了。

  
这个周,他很想玩儿点有智慧的东西,尤其是像西方的talk show学习。但是从现在看还很勉强,文化修养不够。其实这种定位没必要。扎根市民草根就很好。

  
好的talk show表演需要极高的文化修养,不读万卷书怕是撑不下来。这三个人我看都不行。

  


  
我以前看台湾有一个主持电视笑话冠军的主持人,名字不记得了,那真叫满腹经论。虽然满嘴的黄色笑话,但是骨子的那份儿从容和自信,不是从小读书读的,根本做不到。大陆现在还远远没有这种人。没办法,GCD折腾的几十年,中国人就没好好读过书。

 回复[60]: 其实这个周立波90年前后我看过 科长 (2009-05-03 13:00:58)  
 
  当时的感觉是比较油,浮。今天看了好像比从前好点。

  
二子说的对,要有根底,否则走不远。

  
但是,现在看来也不是单枪匹马的,背后有智囊,有推手,可能会弥补一下演员的文化缺陷。

  

Page: 3 |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半窗斋
    随感:夜晚的涩谷车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累乎(1) 
    论世界上赚钱最快的职业 
    兜了一圈,回到六四 
    墨尔本印象 
    大家都来试一试! 
    夺回中岛! 
    五台电风扇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 
    中国人最终输给自己 
    谢谢,你们自己留着用吧 
    随感一则 
    震中杂记 
    日本大地震亲历记 
    再谈诺贝尔奖 
    漫话“水货” 
    饺子/馄饨/水饺 
    漫谈中国的大学 
    富士五湖之河口湖三日之旅 
    汽车制造及其他的闲话 
    关于我滚被并购 
    当发自肺腑的傻成为社会主流 
    感谢谁,招谁惹谁? 
    伶人乎,将军乎 
    莫被词汇敏感了去 
    再谈老美欺负丰田 
    丰田,又摸了美国人的屁股 
    丰田就是丰田 
    论坏毛病 
    论我姥姥和老女人之美 
    苦难的思索 
    论有些东西无需科学证明 
    论移民与难民/补遗 
    论移民与难民 
    论对聪明人的喜爱和对蠢奴才的厌恶 
    在东京看神韵艺术团演出 
    补遗:关于今天的毛崇拜 
    再谈关于毛泽东崇拜热 
    从“不轨行为”漫谈话语系统 
    自由是个好东西 
    为学问而学问者 
    秋天的心情 
    再谈年代与教育 
    聆听并快乐着 
    几个要点。 
    关于屁股指挥脑袋 
    中国的盛宴 
    假如有一扇门 
    赏花之快 
    元旦回国散记(3) 
    深圳行感(2) 我摸到了三战的腰 
    为流行音乐正名 
    元旦回国散记(2):一路走来一路歌 
    脚踏实地不断努力的冯小刚 
    维也纳的味道 
     元旦回国散记(1) 
     工欲善其事考 
    穷人的口味 
     伟大的赞美 
    台北三日 
    辞职的启示 
    技术的关键不是技术 
    在这个日子思考国耻 
    半窗斋夜话(15) 
    音乐厅的精神给养 
    转成什么型? 
    我的手风琴情结 
    猪,年快乐! 
    我们的回答 
    关于鸡巴的闲言碎语 
    缺德与犯法 
    远方来货 
    外面的世界 精彩与无奈 
    深夜的苏芮 
    你坑死我我骗死你 
    阳春面/月饼/梨 
    艺术生命的长度 
    俄罗斯的味道 
    说什么话,唱什么歌 
    想起了地道战 
    读书人的朋友 
    艺术之虐 
    简陋的中国 
    知识分子/革命家/思想家 
    时代精神的误区 
    称谓趣谈 
    浅谈京剧和歌剧 
    深圳行感(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枯 
    深圳行感(2):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深圳行感(1):朋友来了有好酒 
    古往今来方士多 
    我的后代变成啥——进化论反思之二 
    我的后代变成啥?——进化论反思之一 
    乌鸦的逻辑 
    關於價值判斷 
    象北大的教授那样无耻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