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刘大卫 >> 半窗斋
字体∶
论移民与难民

刘大卫 (发表日期:2009-05-01 15:16:02 阅读人次:6587 回复数:65)

  论移民与难民

  
吾丁

  


  
朱维铮老师在90年代初的一次史学研讨会上,提出过一个话题:上海到底是一个移民城市还是一个难民城市?按照朱老师的标准,很可能把上海归到“难民城市”那一类去。当然,这个话题让与会的衮衮诸公都感到有些不快,表示存疑,后来也不了了之。

  
引用一下朱老师关于移民和难民的见解,他说:……移民总以定居为归旨,而难民则人在他乡,心在故土。因而,移民无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比较愿意为移居地出力。难民则不然,难民在移居地可以暂充顺民,却不会成为良民。……即使难民被迫成为永久性的居民,其心态必长久地以临时性居民自居。

  
这个话题虽然是朱老师在讨论上海的城市特点时引发的思考,我发现,用其“移民”与“难民”两个概念的描述,来思考我们现在身处海外的人的处境,也有着很深的现实意义。我们生活在和平时期,虽然不存在因逃避战乱而投奔他乡的明显意义上的“战争难民”,但是无论出于主动的经济移民还是处于被动的政治移民,其中很大一部分,实际上处于难民的地位。

  
人离开故乡(或故国)而投奔他乡,到底是移民还是难民?这个判断需依据两个标准。第一,你离开故乡是出于主动还是被迫无奈。第二,你是否人在异乡心在故土,换句话说,你是否“身在曹营心在汉”?

  
对于移民来说,或许因为崇尚发达国家的文明和工业成就,或许因为憧憬发达国家的政治清明(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是民主主义国家),他们主动地自愿地离开故乡而移民到自己所憧憬的新世界(new world),来到异乡之后,他们通常都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新生活,对所在地(所在国)的价值观不抗拒不排斥,尽量在生活和文化上融入移民地。移民,一般来说都是有着比较高的教育背景的人群,也因为教育程度较高,他们在文化上才能有更宽容的心态,在国籍上并不过份执著。所谓“世界之大,哪里都是我生活的地方”,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说到难民,话题就要繁琐一些。

  
我们出身于一个政治上仍然处在一个皇权家长制的国家,这样的大国目前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个。只有我们出身的这个国家,还会出现大量的政治难民。其他的原共产国家,也曾经有过政治难民,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降,其他的共产国家陆续放弃了原来的铁幕政策,出自那些国家的政治难民也渐渐成为历史名词。时至今日,中国仍然存在政治难民。这些难民,与清末那些为了推翻清朝统治的仁人志士,在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他们离开故土,是迫于政府的压力而不得不为之,有些人甚至是被政府通缉而通过非常手段离开故土。就这样,他们被迫离开了他们本来应该效力的那个人群,不得不去到一个文化和语言都完全陌生的国度。这种人生的经历,是一种流放,是政府为了自身利益,运用国家机器对于国民的蛮横的驱逐。这些政治难民,包括我们耳能详熟的许多作家,政论家,政治活动家,等等,至今有家难归,流落在美国,有的已经长眠异乡。他们是中国人的脊梁,他们是民族英雄,是我们永远应该感谢和景仰的伟大人物。

  
这一类难民是政治难民,是伟大的难民。

  
另外有一类难民,则完全不一样,我们姑且把他们叫作生活难民。他们离开自己的故乡,并没有什么不可抗拒的因素,不是因为政治原因,也没有任何人强迫他们,因此可以说他们离开故乡,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但是,这类人或许因为性格因素或者单纯地因为文化层次的因素,使得他们在长期的异乡生活中,逐渐淡忘了原本自己离开故土的原因,而对目前的异乡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多地厌倦和不满。这样的心灵扭曲越来越严重,驱使他们越来越滑向一种接近于心灵变态的地步。

  
“即使难民被迫成为永久性的居民,其心态必长久地以临时性居民自居。”这句话很形象地描述了这些生活难民的心灵格式。实际上,许多生活难民,在异乡购置房产,加入老后保险,准备在异乡终老一生。但是他们始终不能融入当地的社区,甚至对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怀有深深的偏见甚至敌意。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心理矛盾:他们口口声声说怀念故乡,却不愿意离开异乡,踏上回故乡之路;他们选择生活在异乡,又对居住地的一切充满了仇视。从心理因素分析起来,这类人原本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活的时候,也同样对身边的一切充满了牢骚与不满,现在都对异乡的牢骚与不满,只是他们自身性格的一种自然延伸的结果罢了。离开故土,因为“距离产生美”,因此对原来的生活产生了一层玫瑰色的幻觉,幻想那里的一切都已经尽善尽美。并以此幻觉的景象,当作真实的凭据,来对那些批评现状的人大加伐挞,开口闭口都是:你们不爱国,你们数典忘祖,你们有奶便是娘……

  
这类生活难民,与上述的政治难民,别如天渊。政治难民是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而这些生活难民,则是一些毫无价值的蝼蚁之辈。

  
生活难民经常以“爱国与不爱国”作为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借口,实际上他们的所作所为,与“爱国”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如果说到真正的爱国,对于故国的语言文字,对于故国的文化艺术,甚至故国的美酒佳肴,或者故国的自然山水,我们都一样充满了怀念和向往,这个角度的“爱国”,移民也好政治难民也罢,都高于那些虚假爱国的生活难民。生活难民所真正“爱”的,乃是中国的党和政府。这是唯一的根本区别。

  
可是,生活难民们又偏偏不肯回国,固执地生活在异乡,在幻想中表达着对党和政府的一片忠诚。实际上,在党和政府的眼里,这些奴才一样的生活难民并没有什么价值,连抬轿子也轮不到他们。说到底,这些生活难民,只能是一些鲁迅先生当年所揭露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变换一下,我们叫他们“丧家的党妈妈的乏奴才”好了。

  
2009.5.1

  
于东京(初稿)

  





Page: 3 | 2 | 1 |

 回复[1]:  东京博士 (2009-05-01 15:33:51)  
 
  去找点竹子做道篱笆。。。。

 回复[2]:  蛇 (2009-05-01 15:35:53)  
 
  

 回复[3]: 朱老师还在我们系 自带板凳 (2009-05-01 15:40:09)  
 
  辛勤地“教书骂人”。

  
你想想看,在上海本地召开的史学研讨会,你公开宣称上海是个“难民城市”!

  
这也只有我们系的老师才说得出口。

  

 回复[4]:  liang (2009-05-01 15:40:09)  
 
  生活在日本,只说日本语,只看听日本的事情,只吃日本的食物,是移民。

  
生活在日本,常用中文,常挂在中文的网站,喜欢中日对比,是难民。

  

 回复[5]: 不同意。 自带板凳 (2009-05-01 15:42:09)  
 
  难民或者移民,以本局长文中的定义为准。

  
你别看你的名字弄个英文的拼音,那也没用。

  

 回复[6]: 扔砖头一块 科长 (2009-05-01 15:45:48)  
 
  

 回复[7]: 朱维铮久闻大名,他的书没有看过 科长 (2009-05-01 15:53:08)  
 
  朱维铮--沪上学人知见录(ZT)

  
朱维铮是复旦学术的一面大旗,可就是这面大旗在复旦飘扬了一辈子了,小道消息知道的少的同学却几乎不知道,朱维铮在复旦红过两次,最近一次是八十年代末以来中国文化史国际会议,伴随着《走出中世纪》的出版,一直到今天;而实际上朱维铮从来不提他在解放后的神气。此公曾经是上海市造反派的一个小司令似的人物,是“X·1X”分子,据说当初和他同坐一张办公桌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姚文元“先生”。此公年轻时节比起现在来要风光许多,是扎起武装带骑着大摩托带着红袖箍的。我读他的书是在高中了,他的《走出中世纪》和《音调未定的传统》在我看来是极标准的“秋雨”模式,而且似乎是个带点文学青年气的中年学者,谁知到了复旦一见之下,讶然非常,朱先生竟然颇以老先生自居了起来,倘若把他的授课语录公布于世,很有些人的脸皮要气紫的。

  


  
朱的崇拜者很多,我就有一个师兄,曾经私底下把朱校过的书重校过一遍,发现多出来六十八处错误,而依然恭恭敬敬的称呼他:朱先生。“朱先生”自己似乎从来没有把他放在心上过,曾在课大言:我校的某某书,送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去,编辑看了一遍,说,朱维铮校过的书没有错误。我拿回去仔细一看,还有一处错误。然后对我们长叹:这就叫人无完人啊!哎……不愧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语言多么峰回路转!

  


  
复旦对朱是没有敢于提出异议的人的,既因为自己学问太差(注意,我从来不认为是他学问太好!),又因为这个人脾气很臭。我听一位傅杰先生讲过,朱与华师大诸同行喝酒,随口一句“唯酒无量”,旁边正好有一个不识相的博导,大概忘了眼前说话的人是谁了,问道:“典出何处?”朱大怒,从牙缝里蹦出一句:“论语·乡党第十!”傅杰接着叹道:学问与脾气成正比!我几乎绝倒,也是这位不幸的文盲博导撞到朱维铮的枪口上了,老朱的《论语》是最熟的,但是假如他哪堂课让我听不出一处引书错误,那么就算是很可惊奇的事情了。可是问题在能背出论语就叫脾气与学问成正比,文革一代的水平可想而知。

  


  
老朱的臭脾气让他出了名,以致于成为了复旦传播中央文件的中心,每次开课讲座,慕名而去的人万头攒动,我敢说少有人弄得清楚他讲的半吊子经学史的,但是他成功的完成了自己学术明星的任务,满足了下面学术追星族的欲望,他的一些黑色政治玩笑足够这群人消化很长时间的。这却也是他的可爱之处,就算有电视转播,他仍然敢作他的非圣侮法的事情,我听他讲三国演义将军如果烧杀抢掠,在著名开荒运动中种鸦片卖给当时的中国第一大党,听他讲太上皇如何像个小脚婆娘,好像摄像机镜头不存在一般,这个时候我还是为他捏一把汗的。客观地讲,我虽然觉得这个人把前辈都弄成獐头鼠目的样子,摆出一幅要对前辈作盖棺定论的架势,我是非常不屑的,但是他的学问比起同辈人来说确实有独到之处,特别是他的“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挨九十九刀是死,挨一百刀也是死”的精神在浮糜的上海也算一种硬朗,而且这个人学界前辈的掌故所知甚多,解答过我不少困惑。我原来只知道有人上黄侃的课喜欢扔纸条给前面的人,让前面的人起来提问以至于被黄侃骂,这个人便躲在角落里偷笑。后来经过朱维铮一讲,才确认了这个人是范文澜。

  

 回复[8]: 原来局长的师傅是朱维铮 科长 (2009-05-01 16:01:28)  
 
  朱维铮:孔子是私生子 孔子后代都是假子孙

  
2007-12-19

  
新快报讯(记者 陈琦钿 通讯员 钟鸣)“孔子原是私生子!”前天下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朱维铮在广东省档案馆的“名人名家讲堂”上语出惊人。

  
71岁的朱维铮开讲不久就抛出一个“炸弹”:孔子是私生子。“这点我以前就说过,也被很多人骂,但这是司马迁说的。说孔子是私生子,并不是对孔子的侮辱,只是根据可以获知的史料讲了一个事实”。

  
朱维铮表示,据称目前山东一带孔子家族已经延续到第70多代,而有关专家考证认为,孔子家族中间断了好多代,而现今很多自称是孔子后代的人其实是“假子孙”!

  
朱维铮同时就目前流行的“国学”给出了批评:这些“国学”到底是哪一国的国学?

  
朱维铮表示,讲国学,一定要先弄清它的历史,其次确定它的范围,然后才去解决讲什么的问题,千万不能浑讲。现在人们一说到国学,就只认为是儒学,“所谓的国学其实是一篇之学,只有汉人讲的东西,才叫国学”?中国很多民族并不相信孔子并不都是信奉孔子,或者说儒学,而是有自己的信奉、宗教,“要承认中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存在,就不能说只有儒学是国学”。“康有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敢‘吹牛’的人物。”说到历史上从广东出发又影响到整个中国的事件时,朱维铮又抛出了一个“新鲜”话题。

  
朱维铮说,康有为本身有很多毛病:自大狂,自诩是中国的救世主,敢吹牛。

  
他举例说,1898年10月以后,康有为成为政治流亡者,却还以被囚的光绪皇帝的不幸境遇作为政治资本,甚至发行股票。1899年7月,他在加拿大组成“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即保皇会。正是以这个公司的名义,康有为发行股票,鼓动人们购买,“将来光绪皇帝救出来,复辟了,股票价值不知道会翻多少倍”。

  


  
原载《新快报》

  

 回复[9]: 局长真是厚道人 厅长 (2009-05-01 16:12:28)  
 
  从这帖子里,至少可以看出

  
大卫 局长 和板凳的关系。

  
俺也自封一个厅长,和局长一个级别

 回复[10]:  liang (2009-05-01 16:15:29)  
 
  杀光移居地的男人,抢光移居地的女人,是移民。

  

 回复[11]: 谢谢。 自带板凳 (2009-05-01 16:42:15)  
 
  关系,是同一个人。

  


  
Liang这小子存心捣乱。

  
你这次说的概念不叫移民,那叫强盗或入侵者。

  

 回复[12]:  大汉临离 (2009-05-01 16:50:31)  
 
  高,实在是高

 回复[13]:  邓星 (2009-05-01 16:51:15)  
 
  板凳,来晚了。。很喜欢最后第二小段,说得好。。

 回复[14]: 谢谢二位。 自带板凳 (2009-05-01 16:54:04)  
 
  

 回复[15]: 套解一下儿的话~~~ 是的 (2009-05-01 16:58:47)  
 
  俺好象不是移民,更不属于难民~~~

  


  
只能是。。。。。刁民了~~~ 哈

 回复[16]:  是的 (2009-05-01 17:00:53)  
 
  大概。。。那朱氏~~~ 是上海人?

 回复[17]: 玩玩 是的 (2009-05-01 17:09:44)  
 
  >第二,你是否人在异乡心在故土,换句话说,你是否“身在曹营心在汉”?

  


  
具体操作层面上,怎么把握和定断“身在曹营心在汉”捏?

  
还有。。。身在汉。。。心在曹营。。。的捏?

  


  

 回复[18]: 阿板 二子 (2009-05-01 17:21:28)  
 
  你总是沉湎于这种低级趣味的文字。

  


  
恕我直言,你们学文的就喜欢写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全是毫无价值的东西。

  
包括你那位朱老师。什么移民城市,难民城市。顺口溜似地瞎绕,拿无聊当有趣。

  


  
》移民总以定居为归旨,而难民则人在他乡,心在故土。因而,

  
》移民无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比较愿意为移居地出力。难民则不然,

  
》难民在移居地可以暂充顺民,却不会成为良民。……即使难民被迫成为永久性的居民,

  
》其心态必长久地以临时性居民自居。

  
这种定义可以毫不费力的自证为正确,也可以毫不费力的自证为错误。为什么?因为它不具有可验证性。

  
用大白话说,就是这种2B似地定义,就是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你甚至无法举出一个可以自洽的例证。

  
什么叫做“比较愿意为移民地处理?多少是”比较“的阈值?暂充顺民的难民为什么不会有”比较“愿意出力的一群?

  
如何界定”心态“,而且可以判断之为“长久的”抑或是“临时性”的?

  


  
你自己作文里所有所谓论证,只是你心里事先界定好的一个喜好和一个厌恶,然后各自赋予一个名词做指代。

  
尤其后来谈到“爱国“什么的,几乎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就单纯从写作文的角度看,你自己想象,那段爱国的玩意儿和前面一生悬命定义的生活难民的定义都挨得上么?

  


  
哎,这里的人里,我很看好你的进步潜力。难道我看错了?

  

 回复[19]: 不能多说。 自带板凳 (2009-05-01 17:46:28)  
 
  说多了,李辉又开始找我们历史系的茬儿了。

  
据说,朱老师文革中也有说不清楚的地方。

 回复[20]:  liang (2009-05-01 17:50:10)  
 
  从历史看,移民和难民往往是同一批人。

  
在某些日本人看来,大批来到日本并且准备住下去的外国人就如同入侵者。

  
先到的移民或难民,也往往会把后到的移民或难民看成入侵者。

  

 回复[21]: 二子,记得上次的争论还没结果呢。 自带板凳 (2009-05-01 17:57:51)  
 
  上次我提到了中国人中有很多奴才,你就暴跳如雷,冲着我狂喊:哪儿来的奴才呀,世界上没有奴才!

  


  
如果世界上没有奴才,那“奴才”是什么呢?

  

 回复[22]:  liang (2009-05-01 18:00:38)  
 
  既然自带板凳,就要好好坐下来听听别人说话,即使不合心意。上海人不也说台 巴 子 如同难民,是到上海来抢票子,车子,房子,女子的?

 回复[23]: 行啊,爱怎么说怎么说好了。 自带板凳 (2009-05-01 18:01:47)  
 
  我听着呢。

 回复[24]:  是的 (2009-05-01 18:20:24)  
 
  >引用一下朱老师关于移民和难民的见解,他说:……移民总以定居为归旨,而难民则人在他乡,心在故土。因而,移民无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比较愿意为移居地出力。难民则不然,难民在移居地可以暂充顺民,却不会成为良民。……即使难民被迫成为永久性的居民,其心态必长久地以临时性居民自居。

  


  
对(上海的)外来居民抱有如此憎恶感和歧视心理——这不和流露“犯罪是中国人的DNA”(原话忘了)思想的石原慎太郎(瞠目和震惊的是,对这样的发言,在日华人媒体好象并未有过大的反应?也许是自己孤陋寡闻没看到。。。倒是日本学者和团体,在日韩国学子。。。为此耿耿于怀,穷追不舍)。。。快差不多了嘛。。。

  


  
这样对人失礼的思想和发言,如果是在日本,别说在高校混,估计在社会上也该被唾弃声淹没了~~~ 竟然还是高校名教授~~~厉害。

 回复[25]:  老赵 (2009-05-01 18:12:28)  
 
  奴

  


  
才,中国有那么多奴才吗?

  
奴,家奴,断脊之犬

  
才,才气,聪明智慧

  


  
嗯,没见过,不知道,您可以举例吗?

  
比如镜子里的谁谁谁

  


  

 回复[26]:  老赵 (2009-05-01 18:21:04)  
 
  24楼挺与时俱进啊

  
80后?

  
呵呵

  
这个老师,如果不是有特指或者另有意思的话

  
感觉挺那个的

  
呵呵,不过这个东西好像枪前一代,根本理解的不一样,

  
说不明白,

  
一个吃过猪肉

  
一个只见过猪跑

  
看到的,接受到的信号,都不一样,

  
不支持这个百灵老师

  
但坚决支持板凳支持这个老师的支持,坐板凳上

  
感觉就是这样的。。。。。。。。。。。。

  
呵呵

  

 回复[27]:  是的 (2009-05-01 18:25:18)  
 
  嗯嗯。26楼是够迂腐。

  
估计公元前

 回复[28]:  老赵 (2009-05-01 18:38:49)  
 
  呵呵

  
我是秦始皇,嘿嘿

  
感觉板凳和我西付抬杠

  
很多时候,时代感很强,虽然很接近

  


  
所谓的枪前一代,已经根本不知道70后,80后想得是什么了

  


  
但仍然感觉自己那一套可以推算所有人

  


  
时代变了,同志们

  


  
接受这个现实吧。。。。

  
嘿嘿

  


  
汗。。。。。。。。。。。

 回复[29]:  是的 (2009-05-01 18:42:43)  
 
  嗯嗯。看来,迂腐完全是现实。不能不接受。

 回复[30]: 24楼 自带板凳 (2009-05-01 19:09:08)  
 
  没人说过“对(上海的)外来居民抱有如此憎恶感和歧视心理”,难民,也只是一个客观描述,不是你理解的那样的憎恶和歧视。

  


  
不要在误解的方向上越陷越深。

Page: 3 |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半窗斋
    随感:夜晚的涩谷车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累乎(1) 
    论世界上赚钱最快的职业 
    兜了一圈,回到六四 
    墨尔本印象 
    大家都来试一试! 
    夺回中岛! 
    五台电风扇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 
    中国人最终输给自己 
    谢谢,你们自己留着用吧 
    随感一则 
    震中杂记 
    日本大地震亲历记 
    再谈诺贝尔奖 
    漫话“水货” 
    饺子/馄饨/水饺 
    漫谈中国的大学 
    富士五湖之河口湖三日之旅 
    汽车制造及其他的闲话 
    关于我滚被并购 
    当发自肺腑的傻成为社会主流 
    感谢谁,招谁惹谁? 
    伶人乎,将军乎 
    莫被词汇敏感了去 
    再谈老美欺负丰田 
    丰田,又摸了美国人的屁股 
    丰田就是丰田 
    论坏毛病 
    论我姥姥和老女人之美 
    苦难的思索 
    论有些东西无需科学证明 
    论移民与难民/补遗 
    论移民与难民 
    论对聪明人的喜爱和对蠢奴才的厌恶 
    在东京看神韵艺术团演出 
    补遗:关于今天的毛崇拜 
    再谈关于毛泽东崇拜热 
    从“不轨行为”漫谈话语系统 
    自由是个好东西 
    为学问而学问者 
    秋天的心情 
    再谈年代与教育 
    聆听并快乐着 
    几个要点。 
    关于屁股指挥脑袋 
    中国的盛宴 
    假如有一扇门 
    赏花之快 
    元旦回国散记(3) 
    深圳行感(2) 我摸到了三战的腰 
    为流行音乐正名 
    元旦回国散记(2):一路走来一路歌 
    脚踏实地不断努力的冯小刚 
    维也纳的味道 
     元旦回国散记(1) 
     工欲善其事考 
    穷人的口味 
     伟大的赞美 
    台北三日 
    辞职的启示 
    技术的关键不是技术 
    在这个日子思考国耻 
    半窗斋夜话(15) 
    音乐厅的精神给养 
    转成什么型? 
    我的手风琴情结 
    猪,年快乐! 
    我们的回答 
    关于鸡巴的闲言碎语 
    缺德与犯法 
    远方来货 
    外面的世界 精彩与无奈 
    深夜的苏芮 
    你坑死我我骗死你 
    阳春面/月饼/梨 
    艺术生命的长度 
    俄罗斯的味道 
    说什么话,唱什么歌 
    想起了地道战 
    读书人的朋友 
    艺术之虐 
    简陋的中国 
    知识分子/革命家/思想家 
    时代精神的误区 
    称谓趣谈 
    浅谈京剧和歌剧 
    深圳行感(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枯 
    深圳行感(2):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深圳行感(1):朋友来了有好酒 
    古往今来方士多 
    我的后代变成啥——进化论反思之二 
    我的后代变成啥?——进化论反思之一 
    乌鸦的逻辑 
    關於價值判斷 
    象北大的教授那样无耻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