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转贴 投稿格式注意事项 | 字体∶ |  我要发新帖子! 
 杨逸得奖小说读后感 科长 (2008-09-18 09:17 阅读人次:4975) 
  渗出时光的早晨

  
阎先会(山口县)

  
“时间越过越快,尤其是最近这十多年,因为速度太快而拉成一道花白,什么也看不清,过了就如同没过一样。”

  
在一个安静得渐息渐止的午夜,读着杨逸的新作《時が滲む朝》的时候,不由得想到了时间,其实我是在重复中国作家韩少功对岁月的感叹。韩少功说,“人们都希望生活的安定和舒适,但安定和舒适加速了时光,缩短了我们的生命,是一种偷偷的掠夺。”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广义的相对论,那种谁都向往的好日子往往使人大废不起,抑或百无聊赖。尼采在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建议人们,“要使你的生命变得长一点吗?让你自己处于危险之中。”所谓危险,当然还包括贫穷,卑贱,歧视,失恋,离婚…包括生不逢时,郁郁寡欢,心怀嫉妒,争风吃醋,知音难觅…等等,生活里的诸多动荡不安,以及情绪里的种种不尽人意。

  
一个中国人获了日本的最高水准的“芥川文学奖”,这个消息通过数码一瞬间就“遥传”了。《渗出时光的早晨》——当然它不是杨逸女士默许或认可了的中文译名。不过,我并不认为题名与小说的内容有什么特殊意义上的暗示或象征,就像小说封面上一张年代不明的老照片﹙天安门,长安街,匆匆的自行车流﹚,和小说里讲述的故事也不怎么靠谱,封面设计者大概希望给人一些联想,即公元一九八九年,在这一片世界最大的广场上,有过一次叫做“六·四”的学潮,在中国的当代史里隐隐约约。早就成为“往事”的学潮,构成了小说的大背景,在那个激动的时期,小说的主人公——两个来自乡下的年轻人,谢志强和梁浩远,拼了血本考进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大学,但是不久稀里糊涂的被卷进学潮里去。他们喊过,哭过,绝食静坐过,怀着一腔爱国热忱,没有什么投机心理,没有暗暗揣测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后趁火打劫,赌一把,捞一把,痛快一把。他们俩单纯,真诚,不藏奸,但是仍然遭逢了命运的戏弄,被开除学籍。谢志强沦为民工,梁浩远与战争遗孤家结亲,远走他乡,来到日本。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他们在一度偏离轨道的人生之路上,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生活无处不在。

  
老实说,这部小说并不如我期待的那样货真价实,读完之后反而有一点失落。当然,杨逸对日语文字的驾驭能力,或者说外语写作能力实在是弓马娴熟,我所关注的不在于她的日语功力,我是在拿小说文本说事儿。与其说杨逸用日语写作,不如说杨逸用日语翻译自己的中文作品。因为她的思维依然是中文的思维模式,思维定式,想放弃很难,除非她完全忘却母语。比如她的小说里一再出现中国语式的表现:“东方露出了鱼肚白”、“羞臊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大学”,诸如此类中国老百姓脱口而出的语言表达。可是,日本人读起来会觉得格外新鲜有趣,是生动的比喻。这是日本的评论家普遍认可的语言魅力。

  
按照一般的文学批评方法说,小说要塑造人物,人物要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小说情节和细部要贴着人物性格写,杨逸在这些方面已经做了努力,但是只有技术,没有技巧。小说里出现的人物,除了主人公之外,还有甘老师,英露,范亮,马先辈,梅等,都是概念化的人物脸谱,是有点过时的传统小说手法,虚构得近乎失真。说句失礼的话,无论哪位翻译高人经手,把杨逸的这部小说还原成中文,它只能算是一部三流的中篇。就算在当代日本,杨逸的这部小说也很难称为芥川奖作品系列里的上乘之作,甚至不如她的处女作《小王》写的有故事性,牵动人心。我丝毫不怀疑芥川奖评委会的公正性,甚至对他们把这样的荣誉授予一个中国人,心怀感激。我只是觉得,尊敬的评委们对中国国情的理解过于简单和陈旧,事实证明纯粹理性的判断也是一种有缺陷的判断,甚至是可怕的判断。

  
杨逸的作品是写给日本人看的。一个普通的日本读者会认为,中国人写中国的事,更真实,更有说服力,他们当然也想知道中国人对中国的事情如何看待。在日本人眼里,写“六四学潮”那么敏感的事件,是很刺激,很大胆的举动,有好奇心的日本大众,永远期待着爆料,期待着揭秘,换句话说,他们想看看中国政府怎么收拾当年的那些无辜的爱国者,激昂的民主人士,然而,这本书会让他们失望。时光流过近二十年,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一直是向上的姿态,大国的姿态,令无数老外变得老外,再也不能在中国人面前端起富人,阔人,文明人的架子。他们所认为的中国人的隐私,在无数中国人那里早就不是讳莫如深了。日本的出版商选择杨逸,他们一定考虑到,中国人获奖比日本人获奖更有卖点,更有轰动效应。但是作为杨逸本人,她的创作不是为了迎合日本人,不是揭中国人的伤疤,让外国人欣赏疼痛。我倒觉得她在怀旧,青春的血沸腾过,青春的激情火焰闪耀过,成为一段不死的记忆,也许只有这些了,然而能拥有这些就足够了。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也开始怀旧了吗?总觉得像一场搞笑的精神假面舞会。不过,怀旧的情绪,令时光不再加速般飞驰,是快节奏生活的一道阻力,在怀旧中,日子就像从渗出时光的早晨重新开始,该做的,该想的,都还来得及。

  
原载《东方时报》


本网站为统一格式,过滤自然段首末空格,自动换行。
为满足个别用户特殊需要,提供UBB代码供用户使用。

[c]小标题居中[/c]
例:[c]这是我要显示的小标题[/c]   发表结果:|      这是我要显示的小标题      |
[r]日期右对齐[/r]
例:[r]写于2000年5月1日[/r]       发表结果:|                写于2000年5月1日|
[b]重点显示[/b]
例:[b]需要着重显示的文字[/b]     发表结果:需要着重显示的文字
[color=颜色名]彩色显示[/color] *颜色名参考HTML标准
例:[color=PINK]需要彩色显示的文字[/color]     发表结果:需要彩色显示的文字
[t]诗词格式[/t]
例:(略,每行起首自动插入10个空格)
[img]图像链接URL[/img]
例:[img]http://www.aaaa.com/a.gif[/img]   发表结果:(略)


Page: 2 | 1 |

  回复[31]: 28楼倒是有点意思。呵呵。 自带板凳 (2008-09-20 22:38)  
  

  回复[32]: 在中国大陆的作家不是不敢写那段事,而是写了没法出版。 陈希我 (2008-09-21 10:09)  
  

  回复[33]:  东京博士 (2008-09-21 11:12)  
  他们说的都是废话,陈桑楼上说明其实也是废话,在中国最容易出版的东西就是废话。

  回复[34]: 没法出版是一条,不敢写也是很重要一条 向宣 (2008-09-21 11:49)  
  其实,中国出版业有许多东西禁忌的,现在出现了后退的现象.以前还有不少反思文学涌现出来,现在是连文革时代的很多传记都被当作定时炸弹。

  
国内作家绝对是不敢写的,写了连自己的名字都要会被社会所禁,多数作家还是愿意选择明哲身

Page: 2 | 1 |


 回 帖(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主贴必须)
内 容(10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09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