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转贴 投稿格式注意事项 | 字体∶ |  我要发新帖子! 
 杨逸得奖小说读后感 科长 (2008-09-18 09:17 阅读人次:4986) 
  渗出时光的早晨

  
阎先会(山口县)

  
“时间越过越快,尤其是最近这十多年,因为速度太快而拉成一道花白,什么也看不清,过了就如同没过一样。”

  
在一个安静得渐息渐止的午夜,读着杨逸的新作《時が滲む朝》的时候,不由得想到了时间,其实我是在重复中国作家韩少功对岁月的感叹。韩少功说,“人们都希望生活的安定和舒适,但安定和舒适加速了时光,缩短了我们的生命,是一种偷偷的掠夺。”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广义的相对论,那种谁都向往的好日子往往使人大废不起,抑或百无聊赖。尼采在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建议人们,“要使你的生命变得长一点吗?让你自己处于危险之中。”所谓危险,当然还包括贫穷,卑贱,歧视,失恋,离婚…包括生不逢时,郁郁寡欢,心怀嫉妒,争风吃醋,知音难觅…等等,生活里的诸多动荡不安,以及情绪里的种种不尽人意。

  
一个中国人获了日本的最高水准的“芥川文学奖”,这个消息通过数码一瞬间就“遥传”了。《渗出时光的早晨》——当然它不是杨逸女士默许或认可了的中文译名。不过,我并不认为题名与小说的内容有什么特殊意义上的暗示或象征,就像小说封面上一张年代不明的老照片﹙天安门,长安街,匆匆的自行车流﹚,和小说里讲述的故事也不怎么靠谱,封面设计者大概希望给人一些联想,即公元一九八九年,在这一片世界最大的广场上,有过一次叫做“六·四”的学潮,在中国的当代史里隐隐约约。早就成为“往事”的学潮,构成了小说的大背景,在那个激动的时期,小说的主人公——两个来自乡下的年轻人,谢志强和梁浩远,拼了血本考进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大学,但是不久稀里糊涂的被卷进学潮里去。他们喊过,哭过,绝食静坐过,怀着一腔爱国热忱,没有什么投机心理,没有暗暗揣测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后趁火打劫,赌一把,捞一把,痛快一把。他们俩单纯,真诚,不藏奸,但是仍然遭逢了命运的戏弄,被开除学籍。谢志强沦为民工,梁浩远与战争遗孤家结亲,远走他乡,来到日本。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他们在一度偏离轨道的人生之路上,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生活无处不在。

  
老实说,这部小说并不如我期待的那样货真价实,读完之后反而有一点失落。当然,杨逸对日语文字的驾驭能力,或者说外语写作能力实在是弓马娴熟,我所关注的不在于她的日语功力,我是在拿小说文本说事儿。与其说杨逸用日语写作,不如说杨逸用日语翻译自己的中文作品。因为她的思维依然是中文的思维模式,思维定式,想放弃很难,除非她完全忘却母语。比如她的小说里一再出现中国语式的表现:“东方露出了鱼肚白”、“羞臊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大学”,诸如此类中国老百姓脱口而出的语言表达。可是,日本人读起来会觉得格外新鲜有趣,是生动的比喻。这是日本的评论家普遍认可的语言魅力。

  
按照一般的文学批评方法说,小说要塑造人物,人物要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小说情节和细部要贴着人物性格写,杨逸在这些方面已经做了努力,但是只有技术,没有技巧。小说里出现的人物,除了主人公之外,还有甘老师,英露,范亮,马先辈,梅等,都是概念化的人物脸谱,是有点过时的传统小说手法,虚构得近乎失真。说句失礼的话,无论哪位翻译高人经手,把杨逸的这部小说还原成中文,它只能算是一部三流的中篇。就算在当代日本,杨逸的这部小说也很难称为芥川奖作品系列里的上乘之作,甚至不如她的处女作《小王》写的有故事性,牵动人心。我丝毫不怀疑芥川奖评委会的公正性,甚至对他们把这样的荣誉授予一个中国人,心怀感激。我只是觉得,尊敬的评委们对中国国情的理解过于简单和陈旧,事实证明纯粹理性的判断也是一种有缺陷的判断,甚至是可怕的判断。

  
杨逸的作品是写给日本人看的。一个普通的日本读者会认为,中国人写中国的事,更真实,更有说服力,他们当然也想知道中国人对中国的事情如何看待。在日本人眼里,写“六四学潮”那么敏感的事件,是很刺激,很大胆的举动,有好奇心的日本大众,永远期待着爆料,期待着揭秘,换句话说,他们想看看中国政府怎么收拾当年的那些无辜的爱国者,激昂的民主人士,然而,这本书会让他们失望。时光流过近二十年,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一直是向上的姿态,大国的姿态,令无数老外变得老外,再也不能在中国人面前端起富人,阔人,文明人的架子。他们所认为的中国人的隐私,在无数中国人那里早就不是讳莫如深了。日本的出版商选择杨逸,他们一定考虑到,中国人获奖比日本人获奖更有卖点,更有轰动效应。但是作为杨逸本人,她的创作不是为了迎合日本人,不是揭中国人的伤疤,让外国人欣赏疼痛。我倒觉得她在怀旧,青春的血沸腾过,青春的激情火焰闪耀过,成为一段不死的记忆,也许只有这些了,然而能拥有这些就足够了。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也开始怀旧了吗?总觉得像一场搞笑的精神假面舞会。不过,怀旧的情绪,令时光不再加速般飞驰,是快节奏生活的一道阻力,在怀旧中,日子就像从渗出时光的早晨重新开始,该做的,该想的,都还来得及。

  
原载《东方时报》


本网站为统一格式,过滤自然段首末空格,自动换行。
为满足个别用户特殊需要,提供UBB代码供用户使用。

[c]小标题居中[/c]
例:[c]这是我要显示的小标题[/c]   发表结果:|      这是我要显示的小标题      |
[r]日期右对齐[/r]
例:[r]写于2000年5月1日[/r]       发表结果:|                写于2000年5月1日|
[b]重点显示[/b]
例:[b]需要着重显示的文字[/b]     发表结果:需要着重显示的文字
[color=颜色名]彩色显示[/color] *颜色名参考HTML标准
例:[color=PINK]需要彩色显示的文字[/color]     发表结果:需要彩色显示的文字
[t]诗词格式[/t]
例:(略,每行起首自动插入10个空格)
[img]图像链接URL[/img]
例:[img]http://www.aaaa.com/a.gif[/img]   发表结果:(略)


Page: 2 | 1 |

  回复[1]: 东北?西北?关中? 红叶 (2008-09-18 10:28)  
  “像小说封面上一张年代不明的老照片﹙天安门,长安街,匆匆的自行车流﹚,和小说里讲述的故事也不怎么靠谱……”

  
的确,看后有些……,比如说,主人公的家在“秦都”附近的农村,离兰州拉面的“兰州”比较近,喜欢吃羊肉泡馍!还有1912年建校的秦汉大学之背景……这是哪里呢?

  
但应该说,真实的那里不吃高粱饭,也完全不可能有个残留孤儿的后代住在那里的农村!?

  
当然小说可以虚构,但这些地理人文环境常识……等等?

  
用东北的生活习惯加上一些“羊肉泡馍”之类的概念语言,首先觉得“讲述的故事也不怎么靠谱……”

  
当然要恭喜作者!感谢作者!以上直言失礼了。

  回复[2]: 俺也觉得楼主这篇评论比较诚恳,客观 科长 (2008-09-18 10:34)  
  这小说,俺看后的感觉,用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来说,就是吃了一份面向日本市场打着made in china印记的中华料理,适合日本人的口味。

  回复[3]:  蛇 (2008-09-18 11:04)  
  > ···拼了血本考进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大学,但是不久稀里糊涂的被卷进学潮里去。他们喊过,哭过,绝食静坐过,怀着一腔爱国热忱,没有什么投机心理,没有暗暗揣测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后趁火打劫,赌一把,捞一把,痛快一把。···单纯,真诚,不藏奸,但是仍然遭逢了命运的戏弄,被开除学籍···

  

  回复[4]: 不是给中国人看的! 夏雨 (2008-09-18 22:38)  
  》无论哪位翻译高人经手,把杨逸的这部小说还原成中文,它只能算是一部三流的中篇。

  
》就是吃了一份面向日本市场打着made in china印记的中华料理,适合日本人的口味。

  
赶紧提醒作者,还是不要把它翻成中文的好哦。

  回复[5]: 杨是一个义勇的战士 随风不倒 (2008-09-19 08:52)  
  如论如何,背景是不能随文学虚构篡改的,这是小说的常识。我很遗憾,杨逸没有做到。

  
戴望舒是85年就进入高中语文教材的近代诗人。奋力考上大学中文系的主人公不可能在大学里才第一次听教授读戴望舒的诗,并且感怀至深。。。。。可能性只有一个,杨逸根本了解那个时代的大学生。她对那个时代的大学生的所思所想,缺少真实的理解和判断,所以才会将人物脸谱化。

  


  
不过中国人终于有人可以拿到芥川奖,这还是让人振奋的消息,同时那段时光,中国没有一个文学家和艺术家敢于触及,我很佩服杨的勇气。那几年的热血,激愤,失落,惆怅总要有人去把它们拾起来的。(不管中国政府是不是会开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杨是一个义勇的战士,我们要向她

  回复[6]:  蛇 (2008-09-19 08:59)  
  > 那段时光,中国没有一个文学家和艺术家敢于触及,我很佩服杨的勇气

  
> 从这个意义上讲,杨是一个义勇的战士

  

  回复[7]: 拍砖头——我读杨逸 黑白子 (2008-09-19 12:31)  
  

  
我以为,我是有资格评论杨逸的小说《浸透时光的早晨》的。

  
因为,第一,我是中文系毕业,读小说几十年,且一直从事文字工作;第二,我来日本近二十年,与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主人公有类似的生活体验;第三,我读过上千本日文小说,虽然大都是黄色小说;第四,我参加了六四,从头至半尾——最后当了逃兵;第五,我是职业编辑。

  


  
以上五条给了我勇气去读杨逸——结果,我发现,我无法评论她和她的小说。

  
因为,那不是小说。

  
严格地说,那只是一篇长一点的作文,或者说,习作。

  


  
康德有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他说:艺术是无目的合目的。艺术是非功利的,所以说无目的,但是表现艺术的每个细节都是有讲究的,每个手法都有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所以说又是许许多多的分散的小目标的合集。

  
通观杨逸的《浸透时光的早晨》,粗糙之极,漏洞千出——套用日本“职人”一词,她太不称职了。

  


  
同时,作为女性,她可以不了解青春十八男孩子的心理和生理;但是,作为作者,她就必须了解青春十八的男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如果要描写青春十八的男孩子的话。然而,作者描写了青春十八的男孩子,虽然她根本就不理解青春十八的男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除了佩服作者的勇气之外,我无话可说。

  
固然,在日语方面,非母语的作者找到了一定的感觉,语言的感觉,但是,还没有找到语言的生命——没有活生生的灵动、跳跃的语言打动我。如果问我什么“活生生的灵动、跳跃的语言”,那我们可以读读镜子里的龙升、亦夫和陈希我。

  


  
对于杨逸的努力,我给予赞赏——但是,想写和能写之间是有距离的,而能写和会写之间又是有距离的,会写与写得好更是两码事。

  


  
我认为,杨逸的写作已经到头了——芥川文学奖是她的开始,也是她的结束。

  
因为,她不具备写作的才能。

  
当然,我衷心期望杨逸能够违背我的“预言”。

  

  回复[8]: 当个名人,太难了! 自带板凳 (2008-09-19 12:52)  
  我跟杨逸一样,深有同感。

  回复[9]: 这块砖头有点硬 科长 (2008-09-19 13:03)  
   根据你的12345,我倒是觉得黑白子非常适合写小说

  
把黑白子的64亲历记提一下。。。。。。。。。。。。。。怎么找不到了???

  


  

  回复[10]:  黑白子 (2008-09-19 13:05)  
  我还可以找出10条我应该写小说的理由——只是,我不敢写

  回复[11]:  蛇 (2008-09-19 13:15)  
  > 不敢写

  
《浸透时光的早晨》之“伟大”之处就在这儿了!即使翻译成中文,也还是“伟大”的!尽管有许多所谓的这样或那样的瑕疵···

  回复[12]: 把黑白子揪出来 科长 (2008-09-19 13:18)  
  找了半天才找到

  
http://www.dongyangjing.com/bbsmain.cgi?mode=view&no=1461&&hfno=38#HF38

  

  回复[13]: 哈哈!请黑白子喝汾酒! 新局长 (2008-09-19 13:25)  
  

  回复[14]: 无独有偶, 四海为家 (2008-09-19 13:29)  
  许多所谓日本的伟大作品,翻译成中文后,也就只是个二三流的小说,而大江健三郎的书,虽然来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数人读了中译本后都大失所望。

  回复[15]: 不敢写的理由也很多 黑白子 (2008-09-19 13:35)  
  最主要的理由就是:要写,肯定离不开“遍历”的历程——所以文老怀沙“述而不作”——那我可就死定了……

  
死定了的意思就是,不知道又要“害”多少人

  回复[16]:  蛇 (2008-09-19 13:46)  
  不管怎么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来了,尽管还没吃到那个“黄”(“遍历”),估计她也没“遍历”过。 ~~~

  
+++++

  
不知道以后谁会出来吃那个“黄”啊!这个题材,还有一次获奖的机会!

  回复[17]: 哈哈!当个名人难,当个名板凳,更难! 新局长 (2008-09-19 13:46)  
  

  回复[18]: 《天安门哨兵的日记》? 小草 (2008-09-19 13:51)  
  黑白子的,一定好看,一定有黑,又白

  回复[19]: 哈哈!还有红! 新局长 (2008-09-19 13:54)  
  

  回复[20]: 天安门逃兵的日记 科长 (2008-09-19 14:07)  
  

  回复[21]:  难得糊涂 (2008-09-19 15:45)  
  黑白子的确有资格。

  
咱糊涂之人马,是既没资也没格,就权当胡说一回了。

  
〉无论是小王还是时光,杨都找好了一个切割点。你说日本人关心的是什么?什么又与他们的生活有关?

  
国际婚姻,残留孤儿(在加个卖点-天安门六四事件,其实这一笔权当里面拌的胡椒面)、、、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中华面,再拌上大葱,味精,胡椒面,花椒面。

  
嗬,不就得了。

  
接下来,还剩什么题材,、、、

  

  回复[22]:  待于泥- (2008-09-19 15:31)  
  日语阅读能力不行,没看过,没资格评论。

  
但能闻到这贴子里一股山西老醋味儿。

  回复[23]: 俺也来评! 书童 (2008-09-19 22:47)  
  答案用紙を走るボールペンが一瞬止まった。

  
这是《時が滲む朝》的第一句话。而且“ボールペン”在这段6行的文字里就出现了3次。

  
中国大学考试可以用圆珠笔?

  
在我记忆中,在中国除非是在复写纸上写字,一般不推荐用圆珠笔的。填写稍微正规一点的文书,肯定是明文规定必须用钢笔填写。因为圆珠笔写的东西时间长了会变模糊,要存档的东西是禁用的。考试前老师肯定要苦口婆心地提醒把钢笔的墨水打满。我想在大陆至少90年代之前是这样的。

  
来到日本后,可以用圆珠笔甚至铅笔书写各种重要文件让我很吃惊。

  
俺觉得故事的道具一定要讲究的,自然景色随着情节需要可以排列组合,道具却是时代的烙印。一个戴着戒指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青年形象肯定要让我们这一代人觉得不伦不类的。

  
另外就是阿黑说的青少年心理活动描写,几乎看不到...感觉在看《高玉宝》。作者的整个价值系统似乎很纯真,但用来表现64这样的题材就缺乏深度。

  
我觉得作者的日文表现很好。成年后来日本的中国人中,我还没见过能这么轻松地用日语写文章的。

  回复[24]: 不准人身攻击 随风不倒 (2008-09-20 21:50)  
  我认为一直到七楼,大家都在很客观地评论一篇文学作品,无论说得对,还说得不对,这只是一个很理性的个人判断。为什么到了后来,就变成个人攻击了?????

  
特别没看过小说的,却在这里乱丢砖头的人,请在这里止步!此楼不欢迎流氓痞子和红卫兵!!!

  回复[25]:  雪非雪 (2008-09-20 10:25)  
  书买来了快2个月了,还没看。净忙着闲逛了。

  回复[26]: “当名人难”怎么成了人身攻击了? 自带板凳 (2008-09-20 11:37)  
  这是哪儿的思维习惯?海南岛来的黎族同胞吧?

  


  
“当个名人,难啊!”这是个感叹,也可以是一个没有恶意的调侃。跟“人身攻击”有什么关系?

  

  回复[27]:  但然 (2008-09-20 12:48)  
  >即使翻译成中文,也还是“伟大”的!尽管有许多所谓的这样或那样的瑕疵···

  
同意。

  

  回复[28]: 哈哈!我说这就是“当名人难”! 新局长 (2008-09-20 13:48)  
  您就忍着点儿吧!

  回复[29]:  张石 (2008-09-20 15:37)  
  如果评一部作品好与坏,首先是细读一下作品,然后具体说说哪儿好,哪儿坏。只是扣上几个帽子,有些先入为主。

  
我读杨逸的两篇作品,都觉得触动了内心中的某个“琴弦”,日本也说杨逸的作品触动了他们“心中的琴弦”。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接受美学”吧?

  
一个作品的好坏,在我看来是是否具有宽广的“可释义空间”,如果一部作品的涵义一、两句话就说透了,那么这部作品技巧再好也不能说是好作品。而“可释义空间”含量大,有多重的复杂性,有时技巧可能不太好,但也可以说是好作品。

  
杨逸的两篇作品,特别《渗透时光的早晨》的结尾处,展示了大含量的“可释义空间”,几个细节的运用,使作品具有了多重的复杂性,这正是现在中国的一些著名的作家们所缺少的。

  回复[30]: 给板凳同志道个歉 随风不倒 (2008-09-20 21:58)  
  给板凳同志道个歉,但你搞错了,俺们不是那个海南岛的,俺们是云南那疙瘩的。缺少理解力,缺少幽默感!

  
其实一开始想留言说:“大家并不是因为名人在攻击谁?”所以写了个题,突然又看到跟着你后面的留言

  
感觉有些人身攻击的味道。

  
有些觉得为什么客观论事,又要被引到这些话题????(当然也有可能,我们少数民族缺乏应有幽默和扁人的领悟力)

  


  
目前 少数民族正在忏悔ING,

  
自行退出此楼,不再涉足!

Page: 2 | 1 |


 回 帖(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主贴必须)
内 容(10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09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