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李小婵 >> 评论
字体∶
小论IQ和EQ

李小婵 (发表日期:2009-10-25 20:04:47 阅读人次:8835 回复数:91)

   近年来,流行一个时髦的词叫“EQ”,EQ(Emotional Quotient)也被硬翻译成“情商”,与传统的“智商IQ(Intelligence Quotient)”相对应,但我以为这个翻译不好。也有人学究地牵强地将EQ做解释为“一个人自我情绪管理以及管理他人情绪的能力指数”,让人越看越糊涂。其实EQ很简单,根本用不着什么解释,就是中国俗话说的“做人”。

  
IQ反映一个人的“做事”能力的高低,EQ反映一个人的“做人”品格的高低。IQ高的人EQ不一定高;但是EQ高的人,IQ肯定不会低。我想起中国古代一个著名小故事,很能说明IQ和EQ的关系。

  
汉将韩信是著名会打仗的将军,有最高级的军事IQ。据说一次汉高帝刘邦问他的爱将韩信:“你看我带兵的能力怎么样,能带多少兵?”

  
韩信说:“陛下您最多能带十万左右的兵吧。”

  
刘邦又问:“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

  
韩信自信地说:“我多少兵都能带,而且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刘邦听了大笑说:“这么说来你比我还会带兵啦?既然这样,为什么你反倒成了我的手下?”

  
韩信也大笑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却擅于带‘将’啊,这就是我在您手下的原因。”

  
刘邦IQ不如韩信,可是他的EQ却大大超过韩信,所以他能当皇帝,韩信只能是将军。IQ和EQ的故事还有很多,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IQ最高的人,但他只能屈居于汉烈帝刘备手下当个宰相。对于IQ和EQ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Goleman在《EQ》一书说,给出一个定量的关系:“一个人的成功,IQ的因素只占20%,其余都靠EQ。”

  
我来日本这些年渐渐感觉到:日本人的IQ值或许不如中国人,但日本人的EQ值普遍高于中国人。常常听到中国人笑话日本人如何“笨”,从IQ的角度谈,日本人大概真的是不如中国人“聪明”,可是聪明的中国人却要在笨笨的日本人手下打工,好像是韩信嘲笑刘邦不会带兵的感觉,这也证明了民族的EQ决定IQ。

  
中国人的IQ高EQ低的特点,我觉得跟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关。中国式的教育太偏重IQ教育,忽视EQ教育,中国学校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博士”,对社会进步全无是用,偏偏耗费了大量从大家宝贵血税中抽出来的教育经费。

  
我看到唐辛子小姐博客的一篇《对比中日二国的小学教科书:居然如此不同!》,叹有启发。据唐小姐介绍:中国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有34篇课文,还不包括供阅读用的6篇童话文;日本小学二年级国语课本,只有6篇课文,1篇阅读文,全加起来才7篇文章。中国学生把时间都耗费在空洞无用的背书上,自然没时间去学做人的EQ学问啦。

  
再举我们公司的具体事例。我们公司本社在东京,分社在上海。东京本社是日本人,上海是中国人,每天用传真进行业务联系。因为服装业务多用图解,传真上的说明文字本来不多,可是就那短短几行文字,就能看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EQ大为不同。

  
中国人写的汉字很漂亮,但太潦草,让我们经常看不懂,要大家一起来“猜”;而日本人写的汉字,虽然不特别漂亮,但非常工整,一看就懂,而且遇到难懂的地方,他们还会再加上细部的图解。可以说我们公司的中国人在写传真时,全不考虑对方能不能看懂,把写汉字当成展示自己的书法水平;日本人在写传真时,就会考虑到先让对方看得懂,这就是日本人EQ高的体现。我多次批评上海那边,让他们把字写工整一些,可全然没用,他们就是我行我素。这也难怪,人的EQ素质,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培养起来的,要靠从小点点滴滴的教育。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孩童时一件往事,让我深深永记难忘。

  
小时候,我家住在鼓浪屿的原日本领事馆,外玄关和内玄关并没有日本式的大鞋箱,也没有日本式的摆设台几,而是朴素地摆着两排万年青,这成了我家的象征,那是父亲百忙中亲自植种的,父亲喜爱万年青是有名的。一年冬天,靠玄关门的三棵万年青开始发黄。父亲正在琢磨万年青为何发黄时,三岁的妹妹对父亲说:“我怕它们感冒,一直给它们浇开水,可它们还是感冒了。”

  
父亲听了哈哈大笑,不但没生气,反而摸着妹妹的头,向我们表扬妹妹说:“小妹真聪明,知道天冷了该喝热水,怕万年青感冒给它们喝开水,这很有爱心,很好很好啊。”

  
从“做事”的角度来看,小妹用开水浇万年青是“错的”;可是从“做人”的角度来看,小妹的爱心又是对的,所以父亲表扬了她。我总是牢记父亲送给我的一句座右铭“在学会做事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

  
父亲是数学专家,但他从来没给我们讲过数学的学问,倒是常常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他说:“一个人学好做人的道理,比学好什么学问都强;做一个好人,不论做什么事情,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话再说回来,IQ高的人,还往往有一股自命不凡的高傲,心理素质很差,一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甚至破口大骂,这种就是IQ高而EQ低的人的典型心理病状。我前些天写了一篇《海外华人中的失意症候群》,也谈到这件事。说实话,海外华人的IQ值普遍很高,比起做事的才能,他们个个都是顶尖的好手,可是这些高IQ人群的EQ值却让人叹息。

  
最近我才学会看网页,上班前下班后在网上发言几句,仅仅是为中国说几句公道话而已,就遭到一些中国人情绪发泄式的无理谩骂,说“胡说八道”、“无耻”还是客气的,还有人怀疑我是领五毛津贴的“潜伏者”。我估计那些骂我的人,IQ值都是一流超人的,只可惜EQ值太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满嘴喷脏。那些不美不雅的骂人语言,把他(她)们本来的聪明也给冲走得一干二净。

  
我在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在日本,IQ高的“聪明”,其实并非真正的褒义。日本民族的价值观,更看重一个人的EQ,即优美的情绪和高尚的爱心,这是做人的基本之基本。光有“聪明”而不会做人,在事业上肯定是不会成功的;不够“聪明”但会做人,往往很容易弥补自己不聪明的地方,成就大的事业。

  
业务是可以一两天学习而成的,做人的品德和个人的修养,却是来自从小的家庭教育。这里的家庭教育,不是指父母学问的高低,也不是指父母社会地位的高低,而是指父母对孩子们优美的情绪的培养。从教育孩子爱惜一棵树、一朵花、一粒米饭开始,自然而然就会明白要爱惜“人”的做人基本原则。

  
说实话,我们这些海外孤客,应该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不相怜惜呢?

  





Page: 4 | 3 | 2 | 1 |

 回复[61]: 不好意思,小李子~~~ 是的 (2009-10-28 17:04:10)  
 
  在这儿,狗拉羊肠子~~~跑老鼻子远~~~~

 回复[62]: 回29,30楼老王 李小婵 (2009-10-28 20:12:15)  
 
  EQ的翻译问题,难倒一批中国人。EQ(Emotional Quotient)英文只有两个字,要是中文翻译成一大堆字典解说问,肯定是不行,我想最多也就四个字以内才行。“情商”倒是两个字,简练是简练,只是言不达意,还容易误解,让人以为是卖水的商务。

  
两条腿理论很有意思,不过我以为EQ高的人,不是表现在看“腿”,这种外表外观的方面,而是能看懂人的“内心”。日文把EQ翻译成“心の知能指数”,读懂别人内心的能力,能够感觉到别人内心的“喜怒哀乐”。

  
我仍然认为把EQ翻译成“做人”,最为合适。各位有不同看法,杜小姐说的“想像”,虽然不贴切,但还是简练能说明一定问题。我从她的启发,又想出一个简练的翻译,但,是日文,即“感觉(KANKAKU)”。也可以说是“センス”。

  
要想知道别人的内心世界,第一步就是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我举的那个“写字的例子”,就是考验一个人能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从写字就可以证明中国人不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也就是EQ低了。

  

 回复[63]: 答31楼是的先生 李小婵 (2009-10-28 20:28:26)  
 
  是的先生说把EQ翻译成“KIHON=基本”,赞一个,比较贴切。中国的“做人”和日本的“基本”有相通之处,

  
>>“你说话不算数,是不可信没信誉之人”。

  
这句话日本人很在意。日本首先在意的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对有没有能力倒不是很在意(有时候还觉得可爱),所以日本人重视EQ高于IQ。

  
-------------------------------------------

  
>>“你办事不灵活,是个很蠢没能力之人”

  
这句话中国人很在意。中国首先在意的是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对品德如何倒不是很在意(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所以中国人重视IQ高于EQ。

  
-------------------------------------------

  
EQ和“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关,是的称之为“家教”, 赞一个,比较贴切。

  
我没有接触过日本的幼儿园,您说的“从孩子在日本上幼儿园开始就每日体验,慨叹着,曾在其他论坛和聊友交谈。”能不能把以前的交谈和我们再谈一谈?我很感兴趣日本的幼儿园是怎么样教育孩子们的。

  

 回复[64]: 镜上有没有EQ鉴定大师? 李小婵 (2009-10-28 20:34:22)  
 
  听说镜上有一位大名鼎鼎的IQ鉴定大师,姓老名唤。

  
镜上有没有EQ鉴定大师?如果没有,推举一位姓老名王的。

  
老王鉴定“是的”先生镜上EQ最高,完全同意。

 回复[65]: 回35楼tellme 李小婵 (2009-10-28 20:43:17)  
 
  有关“一个中国人是龙,一个日本人是虫”的理论,最早好像是李小龙提出来的。

  
至于例子,那就太多了。如果你有兴趣,以后“龙虫”理论可以慢慢和你谈。

  
先介绍你读一本谈“龙虫”理论的书『これが日本人だ!』(王志強著、小林さゆり訳、バジリコ)

  

 回复[66]:  kalichen (2009-10-29 00:01:35)  
 
  

  
不过,我想想怎么情商高的人和善于和稀泥的人那么象啊。

  
老王, 说得好!!!

  
我这两天就在看洗衣粉。

  
洗衣粉的另一个说法,叫表面活性剂。

  
我要做的是,洗嘴巴粉。

  

 回复[67]:  kalichen (2009-10-29 00:14:19)  
 
  还是站在反方的立场:

  
日文把EQ翻译成“心の知能指数”,读懂别人内心的能力,能够感觉到别人内心的“喜怒哀乐”。

  
假如说我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又何谈读懂别人的内心呢?

  
一个理想化的想象而已。

  
EQ, 一定不是一个科学的东西

  
道家和佛家还有儒家是如何看EQ的?

  
EQ有没有性别呢?

  


  

 回复[68]: 回Kalichen桑 李小婵 (2009-10-29 08:37:27)  
 
  Kalichen桑这句说的好,“假如说我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又何谈读懂别人的内心呢?”

  
知道自己,可以说是EQ的前提,是最难的。

  
在日本常听到这样的教导“一个人要明白自己的“现在位置””。例如日本车站的地图,都标有一个大红字的“现在位置”,要去哪里之前,先要知道自己的“现在位置”,才能知道自己距离要去的目的还有多远,该向哪个方向走。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知道自己人生的“现在位置”,才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有的放矢地安排自己的人生计划,人生设计。

  
EQ高的人,不仅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还能明白别人要做什么。比如做生意的高手,知道自己做生意是要赚钱,更知道别人做生意也是要赚钱,这样知己知彼了,做生意的对策也就有了:“先让别人赚到钱,先帮别人赚到钱,自己才有钱赚。”

  
EQ低的生意人,只顾自己赚钱,不让别人赚钱,不帮别人赚钱,当然最后自己也不会赚到什么钱。

  

 回复[69]:  老王 (2009-10-29 08:51:21)  
 
  68楼非常高明,佩服。但是对62楼还有些看法。

 回复[70]:  老王 (2009-10-29 09:07:30)  
 
  回62楼小婵,谢谢你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场所来让大家讨论EQ问题。

  
确实EQ这两个字,现在变成了一大串的概念。但是这个变化并不是翻译家,尤其是中国的翻译家来变的。而是西方国家的人对EQ的撰释,翻译家仅仅是把一大堆原来英语中就已经表现了的概念翻译成了中文,中间没有夹进什么私货。至于“情商”这两个字,我也觉得不太妥帖,但是关键不是看他的表象,而是看他的内涵,就象虽然有时侯一个人的名字能够恰如其分地显示一个人的特征,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不是这样的。况且事物是在发展的,一种概念刚出来的时候,命名的人自己都还不明白怎么一回事,就按当时的想法命名了,事后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太合适,但是大家都已经把这个名词用惯了,也就不去改了。在科学研究中也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比如说,某人发现了一种物质可以产生一个A的作用,就命名它为A maker,但是后来陆陆续续地发现,这种物质产生A的作用,其实很小,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B,但大家都已经用惯了这个名称,也不去改了,改了反而会产生混乱,哪怕后来发现了另一个物质,这种物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A maker时,也不会再去换名字了。事情就是这样形成的,如果深究起来,都可能会发掘出一段历史。

  
我觉得虽然读懂别人是很重要的,但是还不如先读懂自己。68楼中的“看地图”的例子绝妙。

  
另外,关于“写字的例子”,我想,大概没有直接和日本人接触过的,或者说没有看过他们直接写字的场面的人,不太会理解日本人看不懂行书的。文字和语言一样,都是为了沟通而产生的。在中国工作的工作人员身边接触了都是可以接受他写的文字的,因此,他就自然而然地以为在海峡另一边的日本人也能看懂了。他看惯了按笔顺联系而写下的连体字,而不明白为什么要写得那么规规矩矩的道理。因此,首先要让他明白日本人的汉字认识水平也许还不如中国的小学生的道理就好了。我觉得这是互相不理解形成的差异,而不能归因于EQ的高下。

  
哦,再加几句。发现在62楼推荐我为EQ鉴定大师,不敢当,我还没有自大自大到那个近似疯狂的程度。对EQ本身理解不深,更不懂鉴定的手段,怎么能够胡乱为人鉴定呢?对“是的”的推测,也仅仅是直觉而已,当不了真的。

 回复[71]:  老王 (2009-10-29 09:26:04)  
 
  66楼,我很有兴趣知道你这个“洗嘴巴粉”和“洗衣粉”有什么差别。

  
我先来猜猜。

  
首先,这个洗嘴巴粉应该也有表面活性剂的,但是量要大大减少(昨天我尽量减少专业名词的出现,现在随着你走吧)。取而代之的是要增加研磨剂,而且量不能少。

  
其次,应该有一定杀菌作用,尤其是厌氧菌。如果能够放出一定量的原子氧,可能效果更好,但量不能太多。

  
再次,应该对珐琅质起一定的保护作用,这怎么做呢?从研磨剂颗粒的大小来调整?

  
还有,整体来说,最好是中性偏碱的,以抵消厌氧菌产生的酸。

  
哈哈,不敢再猜了。不敢和你的口腔,牙齿知识对抗。怕被你咬了。

 回复[72]: 63F,KIHON-纠正小李子误解 是的 (2009-10-29 17:46:22)  
 
  不懂英语,原意也就理解不准。EQ的译名是否贴切符合,至少我没发言资格。但根据老王转载资料感受,EQ译作“做人”,觉得欠妥。较随意了。

  


  
看那资料,EQ涵义是集中局限在“情感”层面的。而“做人”涵义涵概太广,不仅仅是情感层面,也涉及到价值观层面等,且在特定状态背景下,涉及到道德层面。容易混乱和歧义。

  


  
(实际上,歧义和混乱已经在发生。比如70F老王所指: 写字的例子——和EQ无关。他应该是指的EQ的原意——情感层面了。而小李子主文实际所谈,是在指日常做人做事等日常行为习惯和观念差异等。歧义和混乱常这样悄然发生)

  


  
另外,小李子误解,前面所提日语KIHON=基本,不是指EQ。而是指你以中日事例对照,实际所谈主题“日常做人做事的基本素养”的日语表达。我推想日语是否叫KIHON(不自信)。EQ不能译作KIHON。你曲解我话了。

  


  
(如果我理解没错,小李子实际是想强调,中日间一些日常“做事”方式的不同,却日常体现着“做人”(非道德涵义上的)意识和行为上的差异。

  


  
具体做事方式上的细致,顾虑和周全——其实日语该是“TEINEI=丁宁,KIKUBARI=气配”更合适。而综合指所有这类具体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整体总体的必备和必需姿态,素养时,常听到日本人说“KIHON=基本”。意即: 这种姿态,态度和素养,是最基本,最基础,最起码的东西。否则,不足以作为完整社会人——成人,来立足,取信并受尊重于社会和他人)

  


  
关于幼儿园教育的话题,主要是在聊天室和人聊的(聊天室好象早关闭了)。没记录留存。但有个别给聊友介绍日本小学事情和见闻的东西,如果感兴趣可给你参考。但我得找找,是否早被网站删除了。

  
早上好~~~

 回复[73]: 洗嘴巴粉,不就是牙膏么?整那么神秘干吗。哈 是的 (2009-10-29 11:43:19)  
 
  

 回复[74]:  老王 (2009-10-29 12:28:51)  
 
  既然说是粉,那就不是膏喽。我也在静静地等待这个有关“神秘”的说明。

 回复[75]: 哈。完全预料之中。太神了嘛我~~~ 是的 (2009-10-29 13:50:45)  
 
  打完我就在想,严谨细致的老王,没准会从粉“下手”~~~

  
特地没改。郁闷无聊中很想看老王是否“中计”~~~

  
嗅觉灵敏的老王,闻着牙膏味儿~~~ 就来了~~~哈

  

 回复[76]:  老王 (2009-10-29 13:21:04)  
 
  所以我说你的EQ高啊。

 回复[77]: 哈。 是的 (2009-10-29 13:48:11)  
 
  一会儿让我“EQ不低”~~~ 一会儿让我“洗涤剂”~~~ 一会儿让我“和稀泥”~~~

  


  
可别一转眼又把我直接给整成“抹布,垃圾”了~~~~ 哈。

  


  
等会对老王70F,有些问题问一下~~~ 也折腾折腾老王的啥Q~~~~

 回复[78]: 差异和理解 是的 (2009-10-29 14:13:48)  
 
   文字和语言一样,都是为了沟通而产生的。在中国工作的工作人员身边接触了都是可以接受他写的文字的,因此,他就自然而然地以为在海峡另一边的日本人也能看懂了。他看惯了按笔顺联系而写下的连体字,而不明白为什么要写得那么规规矩矩的道理。因此,首先要让他明白日本人的汉字认识水平也许还不如中国的小学生的道理就好了。我觉得这是互相不理解形成的差异,而不能归因于EQ的高下。

  
------------------

  


  
* “这是互相不理解形成的差异”——具体是指什么差异?文化背景,所处环境,教育方式....的理解差异?

  


  
* 海峡另一边的自己同胞也看不懂,那该咋整?(我曾遇到多次。最后是蒙上的。当然,我文字阅读和辨别能力不高)

  


  
* 也可反过来思考,假如工作中日本人写字(日本独造的汉字除外)发给国内,国内人会认出,还是认不出呢?如果都能认出,又说明什么?是否可因此推导出不存在上述“差异”?

  


  
(上述已和EQ的本意,基本无缘了。就事论事)

 回复[79]: 两个人 是的 (2009-10-29 17:41:09)  
 
  假如有两个人,尽管可能蹩脚吃力但都会说普通话。同时,又会说各自独到的方言。然而,相互却听不懂对方的方言(尽管可能一些话耳熟)。那么,两个人自愿互相来往交谈,是一意孤行说各自的方言呢?还是尽管吃力别扭,也尽力说普通话?

  


  
一个人努力说普通话一心要让对方听懂,另一个人则毫不在乎对方是否听懂,尽管我行我素,尽情说着自己亲切熟练并习惯和喜爱的方言。

  


  
这两个人,EQ是否相差极大不知。但,于“公”的交流意识和方式,以及对陌生他者的细心和周到顾虑方面——的巨大差异,却一目了然。

  


  
显然,这不是智力高低的问题。也不是各自地域文化环境...不同的差异理解问题,而是,是否具有并愿意为对方付出这份心思,心意,心情的现象之别。

  


  
有趣的是,这里诸如“心思,心意,心情”——虽然的确和“情感(E)”密切关联,但实际上却和日常一般所说“感情,情感”(E),又好象不在同一个层面上。Q,又更是别话了。

  

 回复[80]: 果然大热 食蟹猴 (2009-10-29 17:45:38)  
 
  离开几天就3页回复了。

  
本帖沙发,板凳招租招租,价钱面议,非诚勿扰。。。。

  
各位继续,继续啊,偶还可以提高价钱。。。。。。

  
俺就是典型的IQ很低,EQ也很低的人。。。。。。

 回复[81]: 阿Q不低就成!和俺一样儿~~~ 哈 是的 (2009-10-29 17:49:57)  
 
  

 回复[82]:  kalichen (2009-10-29 21:18:18)  
 
  IQEQ, 一个是大饼,一个是油条。再加一碗豆浆。。。

  
好日子啊。

 回复[83]:  kalichen (2009-10-29 21:22:01)  
 
  回71,你的分析,句句在理。不过,我要大饼油条一起上。

 回复[84]:  kalichen (2009-10-29 21:28:00)  
 
  讨论着,就来了这么个念头:

  
IQ是情商,利用和掌握情报的能力。好比CIA。

  
EQ倒是智商,是把握现况的能力。

 回复[85]:  老王 (2009-10-30 09:04:16)  
 
  哈哈,一锅粥,全乱套了。说什么的都有。Q字也给无穷发挥了。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不过关于“两个人”的问题。则应该先判定两个问题:

  
1。那个一意孤行说自己方言的人是否明白对方是不能够听懂自己说的话的。

  
2。那个一意孤行说自己方言的人说话的用意时想让对方明白,还是仅仅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不需要对方懂自己的意思,或者为了某一个目的,希望对方搞不懂自己的意思。

  
不搞明白这两个问题很难判断。

 回复[86]: 牛角尖+强词夺理 是的 (2009-10-30 09:43:27)  
 
  1。那个一意孤行说自己方言的人是否明白对方是不能够听懂自己说的话的。

  
------------

  
第一次有可能不知。但对几次话就知道是否听懂了。所以叫“一意孤行”。

  
而且,如果一开始一上来就先认定“对方可以听懂自己方言”来作前提,显然有自我中心心理嫌疑。

  


  


  
2。仅仅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不需要对方懂自己的意思,或者为了某一个目的,希望对方搞不懂自己的意思。

  
-----------

  
若是这样,那就不存在“两个人自愿互相来往交谈”的前提。引申到工作上,即∶原本就不大算一起工作作生意。根本就不希望你看懂我的字。所以特地那么写。

  


  


  
老王我哈腰~~~你先乱着。嘿

  

 回复[87]:  老王 (2009-10-30 09:45:31)  
 
  有“两个人自愿互相来往交谈”这几个字吗?难道是我在哪里看漏了?

  
哦,真看漏了。看来粗心大意是大敌啊。如此,确实是在强词夺理了。抱歉。

 回复[88]: 嘿。漏看是失误。不是理解 是的 (2009-10-30 09:52:38)  
 
  我没预想到,一向严谨细心的老王是漏看了。所以说“强词夺理”。

  


  
该抱歉的,是我了~~~

  
委曲冤枉了老王~~~

 回复[89]:  kalichen (2009-10-30 19:32:14)  
 
  以上的讨论的是对牛弹琴。

 回复[90]: 读这儿,脑子里冒出小李子的“IQ-EQ”来~~~ 是的 (2009-11-06 11:19:32)  
 
  他更一语道破“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

  
http://www.dongyangjing.com/bbs_disp.cgi?zno=80403&&kno=001&&no=0177

  

Page: 4 | 3 |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评论
    靠中国养活的日本服装业 
    仁者无敌:科学的思想和宗教的信仰 
    不同政见者在《东洋镜》上的遭遇 
    “为虎作伥”背后的虚伪 
    打虎与打鬼 
    天命论?英雄论?人民论? 
    谁该为文革负责? 
    走出华丽家族的她 
    恩地与行天 
    穷人歪理和火中取栗 
    日本出版界的明和暗----兼答金锁呐大师 
    芦笛说林思云,可笑又可悲 
    小论IQ和EQ 
    海外华人中的失意症侯群 
    从原大臣的不归之路谈起 
    天赋人权和“国”赋人权 
    也谈国籍 
    也论“让”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