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夏夏 >> 我的回忆在旅行
字体∶
 沉静温和沈从文

夏夏 (发表日期:2008-06-25 22:44:26 阅读人次:2518 回复数:18)

   (一篇旧文)

  
沉静温和沈从文

  


  
给我相当的字,正确的音,我可以移动世界。

  
------康拉德

  
1、

  
1902年12月28日,那个取名为沈岳焕,后来更名沈从文的男孩降生在凤凰小城。

  
1917年,一个细雨濛濛的早晨,沈先生身背一个花包袱,告别沱江,告别凤凰城,走出山外,走进一个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去读那本永远也读不尽的人生大书。之后,他用无尽的深情,极美的文字去写一本本极美的大书小书,牵引着我们走进他笔下的纯美的世界。

  
88年后,依然是一个细雨迷濛的清晨,我坐在生他养他的沱江边,再次品读他的一字一句,找寻他所渴望的理想和梦想。

  
早晨的沱江,萦绕着一层白雾,清澈的江水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江边的吊脚楼倒影在盈盈的波光里,是一种淡雅、和谐的美。

  
放下手中的《从文自传》,朝圣般地,走向沈先生故居,那房子于我,仿佛是一座圣殿。

  


  
在石板路上静静的走着,足音荡起,好似听到了我内心低语,那是一种虔诚。

  
故居隐没在石板街众多的民居里,很是普通。总算找到了它,先生做为一个顽劣少年曾经栖息的地方,让他逃离却又魂牵梦萦的地方。

  
“吚呀”一声,故居的门开了,一个乌黑长发,穿着苗服的姑娘走了出来。

  
“你真早啊。”清秀的姑娘嫣然一笑,不知怎的,我突然想到先生笔下的翠翠,那个吸引着无数人寻她而去的女孩。

  
“我想在人少的时候瞻仰大师的故居。”我淡淡一笑,跨过高高的门槛。

  
沈先生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小巧四合院,古老而质朴。它建于1886年,穿斗式木结构,分前庭与后院。院中有用石板铺成的小天井,四周为瓦木结构的古屋,有正屋、前屋各三间,厢房四间。院中此时空无一人,安静得让我莫名忧伤。

  
不住人的屋子似乎少了些许灵气,房屋简单质朴,只有墙上的黑白照片在无言的述说着什么。

  
我久久端详照片中的沈先生。

  
凝视着他的眼睛,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神,我渴望进入他的内心世界。

  
我看到了童年时代的沈先生,一个桀傲不羁的少年,眉眼间分明在告诉你,他是一匹无从驯服的野马,曾经驰骋在家乡的土地上。他一次次逃学,一次次受罚;他顽劣,他好奇的观察,各种各样的人与物,他甚至会用小石头或小木棍戳被杀死的人。

  
二十岁的沈先生,刚离开湘西到北京,照片摄于湖南保靖。那是一个楞头青小伙,短短的刺猬头,眼睛直逼着人,他要直面社会这本大书,要看清这个世界。

  
离开保靖前的他已是一个小小的士兵。那一年,他是“湘西王”陈渠珍的书记员。

  
三十多岁时的先生,他遇到了张兆和,那是他与夫人的合影。

  
斯文的眼镜后,露出浓浓的书卷气息,淡淡的微笑后,有着淡淡的忧郁,却依然掩饰不了他眼神的坚毅,我看到一种叫执着的东西。那个动荡的年月,他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在北京城的文学路上艰难跋涉,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我记起这样一个片段,那是先生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情景:

  
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一个约三十岁,身体瘦削的年轻人推开了先生那间“窄而霉小斋”的房门,那是诗人郁达夫。默默的听着先生的倾诉,看到先生冻得红肿的双手,郁达夫明白了眼前的困境。他摘下围在脖子上的浅灰色羊毛围巾,挂在先生的胸前,并邀先生一道到附近小餐馆吃了一顿饭。结帐时,郁达夫拿出五元钱交了一元七毛的饭钱,剩下的三元三毛全给了先生。

  
一回到住处,先生禁不住伏在桌上大哭。

  
1950年的先生,是一张与表侄黄永玉的合影,黄永玉刚从香港来北京。四十来岁的先生笑得很开心,这时候的他已经投入文物研究工作当中。眼睛洋溢着一种热情,透出温和的光,不知不觉我的心也柔和了。

  
七十岁的沈先生,他微笑着,眼神更温和沉静,我看到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

  
八十岁的沈先生,是他重返湘西时的留影。他坐在自家的门口,穿着土布上衣,依然是温和的笑容。他的眼睛透出的光亮,是一种大气的从容,我感受到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如佛般慈祥恬淡。

  
是什么力量使沈先生从一个桀傲不羁的士兵,渐渐转变成一个佛般慈祥的老人?

  
在先生创作高峰之际,是什么原因使他决心放弃心爱的文学创作,而改行到文物研究?

  
那是怎样的心路历程?怎样的疼痛与割舍?

  
看着先生的照片,我默默的思考着。

  


  
想到几年前的我,是一个浮燥的女子,总喜轰轰烈烈。喜欢的书,情节大喜大悲,言辞华美;喜欢的音乐,也必是声嘶力竭的重金属摇滚。曾不知疲倦的泡在酒吧的喧嚣热闹里。

  
当走过许多路,渐渐喜欢先生的平和与宁静。现在的我,一步一步的寻找内心的平静,慢慢地沉静与宽容。

  


  
再次想到令人景仰的弘一法师,想到魏源,是否这便是人生的一种渐进过程与境界?

  
雨渐渐的停了,一道光缓缓铺来,院子里弥漫层层乳白的色晕。耳边突然传来蟋蟀的叫声,时长时短,惊奇的循着叫声,从前院到后院,转了一圈。

  
决定离开先生的旧居,再次前往先生的墓地,从先生的出生地,到他灵魂的栖息地,找寻我想要的答案。

  


  
2、

  
从中营街10号先生故居到听涛山下先生的墓地,行走起来只是几十分钟的距离。然而我知道,先生走过的是从容而恬淡的一生。

  
1988年,沈先生病逝北京,其骨灰一部分留在八宝山公墓,一部分葬于凤凰古镇的听涛山上,一部分撒在心爱的沱江中。

  
已经是第三次前往先生的墓地,不止一次的对朋友说,那是凤凰城内最美丽最神圣的景致。

  
沿着沱江边的青石板路,慢慢前行,清澈的江水汩汩而流。

  
金介甫曾说:沈从文的乡愁就象辰河一样静静地流在中国的大地上。流在沈先生骨子里的,不仅仅是斩不断的乡愁,还有一种坚韧不拔的信仰。

  
通往听涛山的石路旁青草郁郁葱葱,山林幽静,清风呼呼。我喜欢这样的幽静,这是先生生前喜欢的地方。还有那条山路,它弯弯曲曲,延伸着先生淡泊的一生。

  
山腰间,黄永玉立碑石似乎在表明了他对表叔的理解: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笔法隽秀飘逸。

  
黄永玉把一个作家定位为一个士兵。鲁迅先生曾弃医从文,用手中的笔呐喊,唤醒水深火热中的人们,他是一个思想的战士。沈先生也弃戎握笔,用优美和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这个美好的世界,唤醒人们人性的美。他又何尝不是一个战士呢?

  
把捧在手中的野菊花摆放到先生墓地的石碑下,久久静立。

  
这是块极其别致的墓碑,由一块从南华山采来的天然五彩玛瑙石制成,但它没有想象中的色彩,也没有玛瑙的光泽,只是一块粗砾岩石。

  
它静默着,与山中的野花杂草融为一体,有一种质朴的苍凉。

  
没有坟土,没有墓道,沈先生的骨灰就葬于石碑之下。先生的墓地质朴得令人忧伤!

  
读着墓碑上先生的名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想起先生《烛虚》里的文字:

  
我需要清静,到一个绝对孤独的环境里去消化消化生命中的具体与抽象。最好的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在一片未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我需要这种地方,一月或一天,我必须同外物完全隔绝,方能同“自己”重新接近、、、、、、

  
先生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谁曾读懂先生平静的字里行间的深切的热爱?谁又能真正体会先生那欢喜背后的沉重,微笑之间的悲凉,热情洋溢中的隐痛?

  
拿出包里的书,默默的寻求我想要的答案。

  
“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写的《斥反动文艺》,文章中说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对派而活动着。这对沈先生是致命的一击,可以说,是郭沫若的这篇文章把沈从文从一个作家骂成了一个文物研究者、、、、、、一天,北京大学贴出了一期壁报,大字全文抄出了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这一篇壁报对沈先生的压力很大,沈先生由神经极度紧张,到患了类似迫害狂的病症、、、、、、”

  
我震惊了。

  
这是汪曾祺为《花花朵朵,坛坛罐罐》写的序,难道这就是先生转业之谜?

  
再看郭沫若《斥反动文艺》里这样描述先生的作品:

  
特别是沈从文,他一直有意识的作为反对派而活动着。在抗战初期全民族对日寇争生死存亡的时候,他高唱“与抗战无关”论;在抗战后期作家们加强团结,争取民主的时候,他又喊出“反对作家从政”;

  
今天人民正“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也正是凤凰毁灭自己,从火中再生的时候,他又装出一个悲天悯人的面孔,益为“民族自杀的悲剧”,、、、、、、

  
对于历史的过往,我无从悲哀,我亦无法评判它的对错,时代造就着一代又一代的不幸。

  
只是震惊,只是深思,活在当今的我应该从先生身上学到什么?

  
继续读着先生的文字: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抬起头,先生墓碑的背面,那里有先生妻妹张充和的铭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头其文,赤子其人。连起来便是“从文让人”。

  


  
突然明白了先生佛般慈祥恬淡的由来,我仿佛听见先生在心中筑庙的声音。

  
年少时,他看到无数杀人者与被杀人者的困惑;青年时,在北京他坚持信仰的执着;中年,他放弃热爱的文学创作转入文物研究的从容;直到老年,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他被发配打扫女厕所,谴送下乡,几次大病,辗转几千里,先生依然以一种沉静、温和的微笑,默默接受命运的磨难。

  
他对一个爱发牢骚的搞美术理论的青年说:泄气干什么?怎么怕人欺侮?世界上只有自己欺侮自己最可怕!别的,时间和历史会把它打发走的。

  
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他写给黄永玉的回信是:

  
一、充满爱去对待人民和土地;二、摔倒了,赶快爬起来往前走,莫欣赏摔倒的地方,耽误事,莫停下来哀叹;三、永远地、永远地拥抱自己的工作不放。

  


  
他从不折腰,不盲从,他或许困惑甚至想自杀,他或许木讷甚至无语,但仍然慈让地对待世人,以悲悯的心去对待劳苦众生。他用他纯美的心灵告诉人们,世界充满爱,充满温暖,即使在荒蛮的湘西,即使是在贫贱女子的身上,也处处闪耀着人性善良的光辉。

  
当他从一个“小我”到一个“大我”的转变,他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他平静,他温和,他从容,他的灵魂宁静而圣洁。

  
我不停的奔走,不就是为了寻求这样一个善良美好的世界吗?不是想获得内心的从容与宁静吗?

  
感悟着先生,我读懂了先生的心,更有一种崇敬油然而生!

  
风淡而柔和,淡黄的野菊花在风中轻轻摇曳,满山的小草绿意盎然,一股温馨在心底涌动。

  
走回山下,我轻轻念读,他的夫人写下的《后记》:

  
六十年过去了,面对书桌上这几组文字,校阅后,我不知道是在梦中,还是在翻阅别人的故事。经历荒诞离奇,但又极为平常。在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多多少少必须经历的生活,有微笑,有痛楚,有恬适,有愤慨,有欢乐,也有撕心裂肺的难言之苦。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

  
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对人毫无机心,爱祖国,爱人民,助人为乐,为而不有,质实素朴,对百汇万物充满感情。

  
照我想,作为作家,只要有一本传世之作,就不枉此生了。他的佳作不止一本。越是从烂纸堆里翻到他越多的遗作,哪怕只是零散的,有头有尾的,有尾无头的,就越觉得斯人可贵。

  
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个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谨以此书奉献给热爱他的读者,并表明我的一点心迹。

  
张兆和

  
1995年8月23日

  
念罢,泪湿衣襟。

  
先生,您是否能听见?您的家人理解了您,您的读者读懂了您。

  
在您魂牵梦萦的沱江边,您静静的安息吧。

  
夏夏2004年凤凰

  


  




 回复[1]: 版主 夏夏 (2008-06-25 22:45:53)  
 
  我发一些旧文存此,应该不会占空间吧。

 回复[2]:  夏雨 (2008-06-26 00:03:10)  
 
  夏夏,好文。

  
“我发一些旧文存此,应该不会占空间吧。”

  
你谦虚了。多 多益善。

  
我倒想占此地空间呢,可又拿不出什么好货色。

 回复[3]: 谢谢夏雨. 夏夏 (2008-06-26 09:56:42)  
 
  最近老是下雨,不过,下雨的夜,清凉如水,很舒服呢.

  


  
我把<<花花朵朵坛坛罐罐>>里的一段话再摘抄出来:

  
"从生活表面来看,我可以说'完全完了,垮了'.什么都说不上了.不仅过去老友......简直天上人......正是赫赫有名,十分活跃,出国飞来飞去,当成大宾.当时的我,天不亮即出门,在北新桥买个烤白薯暖手,坐电车到天安门时,门还不开,即坐下来看天空星月,开了门再进去.晚上回家,有时大雨,即披个破麻袋.我既从来不找他们,也无羡慕或自觉委屈处......"

  
沈先生的那种淡然与从容,从普普通通的话里透出来.最后那句,我既从不找他们,他们是否也不来找我,一切都无需提起,世态人情通通淡然随风去.

  
还有一段,

  
"始终保持一种婴儿的状态,对人从不设防,无心机,且永远无望从生活经验教育中,取得一点保护自身不受欺骗的教训,提高现代人所具备的警惕或觉悟,政治水平之低......"

  
每每看到,会不禁微笑.

 回复[4]:  夏雨 (2008-06-26 02:10:26)  
 
  喜欢这几句,

  
"......在北新桥买个烤白薯暖手,坐电车到天安门时,门还不开,即坐下来看天空星月,开了门再进去.晚上回家,有时大雨,即披个破麻袋.我既从来不找他们,也无羡慕或自觉委屈处......"

  
明天咱要学一学,去买个烤红薯,在院子里看天空星月,如果下大雨,就披个大塑料袋.听雨点打得啪啪作响,不怕人说寒碜,自觉一种淡然从容,稚童顽谑的乐趣。

  
想到此,也会不禁微笑.

  

 回复[5]:  赵然 (2008-06-26 02:16:57)  
 
  看到你们微笑

  
我情不自禁的陪着你们微笑

  


  
微笑

  
真好,真的很好,就是好哇

  
微笑一哈,一块钱

  

 回复[6]: 多多益善 陈某 (2008-06-26 08:25:55)  
 
  

 回复[7]:  雪非雪 (2008-06-26 11:19:42)  
 
  

  
夏夏的文字就是有特点,没有大段落,气韵深柔。向你学习,找大节奏

 回复[8]: 沈先生当年为什么不去香港,台湾? 小林 (2008-06-26 15:58:22)  
 
   一九四八年北平已经处在解放军的包围之中,一大批教授和文化名流接到国民党政府通知,要他们南不,沈先生也在其中,但沈先生经过认真思考还是留了下来。然而,他没有想到,一场文艺思想领域的政治风暴正悄悄地落到他的头上。

  
他的作品被称之为“典型的地主阶级文艺”而加以批判。特别是郭沫若在一九四八年香港出版的《抗战文艺丛刊》上发表了一篇“斥反动文艺”的文章,列举了他各种“反动”言行,文中特别提到“特别是沈从文,他一直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以郭沫若当年地位之尊,这样的话对沈从文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一击。与此同时,北大民主广场上贴出了很多大字报和标语,不少是公开骂沈从文的。“斥反动文艺”也贴上了墙,沈从文被说成桃色作家。更有甚者,一九四九年三月,北大校园里,一部分进步学生发起了对沈先生的攻击,并张贴了一幅大标语:“打倒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路线的沈从文!”对沈先生的创作几乎全面否定,这是沈先生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的。

  
沈先生一直特别敏感,脆弱。“爸爸心中的频频爆炸,才刚开始,逐渐陷进一种孤立下沉无可攀援的绝望境界。”(沈虎雏《团聚》)

  
沈先生对此十分恐惧,常常自言自语地说:“清算的时候到了!”,“生命脆弱得很。善良的生命真脆弱。”

  
同年七月召开第一次文代会时,他没有想到自己居然被排除在大门之外,在巨大压力面前,他绝望了,甚至选择了自杀。病愈出院后,他被安排到颐和园附近的中央革命大学学习,为期十个月。事实上从这时起,他基本上就等于走下了大学讲台。

  
一九五三年在国家文物局长郑振铎的关照下,沈先生离开北大正式调往历史博物馆,从此彻底告别了大学校园,也为他的教学生涯划上了句号。

  

 回复[9]: 小林 夏夏 (2008-06-28 00:54:10)  
 
  这个问题我没有深究.现在想看沈丛文传却看不着了.

 回复[10]: 雪啊 夏夏 (2008-06-28 00:57:33)  
 
  我以前可喜欢写大段落了,象琼瑶小说一样,大段大段的情感独白.编辑说,没有用的感情表白给我通通删掉!

  
后来,我就改成写短句.这回,编辑想删都无处可删了.

 回复[11]:  夏夏 (2008-06-28 01:01:46)  
 
  今晚夏雨没来,不会去买烤红薯披大塑料袋了吧.

  
另外,我还很喜欢吃烤红薯呢,不知道夏雨喜欢不?

  
赵然,前面说微笑挺好的,不过说到后面,微笑一块钱时,我就变成大笑了!

 回复[12]:  夏雨 (2008-06-28 22:40:29)  
 
  夏夏,来迟廖,ごめんね。

  
前晚俺在镜子里跟人家搞笑,严重反省中,昨晚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了。

  
今见你喊夏雨没来,俺就来----啦!

  
<不会去买烤红薯披大塑料袋了吧. 另外,我还很喜欢吃烤红薯呢,不知道夏雨喜欢不?

  
喜欢喜欢,200元买了一个,塑料袋没披,没下雨呀。

  
< 赵然,前面说微笑挺好的,不过说到后面,微笑一块钱时,我就变成大笑了

  
俺也大笑了,哈哈哈,

  
俺笑的是----一块钱挺好----,

  
等于两个五毛呢,哈哈哈。

 回复[13]:  夏夏 (2008-06-29 15:10:57)  
 
  夏雨晚上好.

  
周末我通常不上网,通常的节目是去租DVD看.

  
刚看完一张2003年旧片,说的是,换了心脏的生病男人,后来爱上给自己提供心脏的男人的妻子.而提供心脏的男人死于车祸,肇事者逃走,却因忏悔痛不欲生.......

  
故事瞒复杂,主要是时间画面跳跃不已,却很人性,也耐人寻味.

  
片名是<<21GRAMS>>,是不是被译成<<灵魂的重量>>?刚又去还了.

  
然后上来瞧瞧,看到你了,赶紧问候一下,马上就会下线了.

  
周末通常你玩啥?

  
另外,前晚我咋没看到你玩搞笑呀?

  
周末快乐!

  
飘走........

 回复[14]:  夏雨 (2008-06-29 22:09:21)  
 
  <前晚我咋没看到你玩搞笑呀?

  
夏夏,说来话长。

  
那天正想下镜时,见东博新上了一贴,兴致勃勃, 哈,俺顽心大发,就跟了一贴。是跟他拧着干的。他说东,俺偏偏说西。

  
因为内容里提到了另一位镜子的二号人物,俺担心有不妥,第二天上班前飞快地瞄了镜子一眼,咦,东博的贴不见了,只剩下俺的电线杆光光地竖在那里。

  
没有了前言,俺担心二号人物误会哦,说时迟,那时快,俺立马也使了个金蝉脱壳----删去了俺的胡说八道。

  
于是乎,你夏夏等人,就不知道深夜镜子里有这么多未演出的小插曲啦。

  


  

 回复[15]:  夏雨 (2008-06-29 23:01:03)  
 
  <<灵魂的重量>>

  
灵魂也有重量?有意思。

  
按中国医学的说法,心主神明。心也是有感情的。又有说,换了心的人,兴趣爱好性格都会改变,变得跟提供心脏的人的一样。

  
这片子挺有趣,俺以后也去找来看。

 回复[16]:  夏夏 (2008-06-29 23:53:39)  
 
  咦?那么东博为何要把贴子删除?

  
嘿.过去就过去了,俺就不问了,嘴多也......

  
那电影直译是<<21克>>,我后来去查了一下,好象被国内译成<<灵魂的重量>>,倒也瞒贴切与艺术.

  
是的,影片就是为了表述心也是有感情的主题.那个生病男人有妻子,换了心后,却四处去寻找心的主人的妻子,还对她充满爱怜.

  
那个肇事者是个虔诚教徒,终身忏悔,几次自杀,未遂.

  
这片得了好多项奖,有空可找来一看.英文名叫,21GRAMS.

  
如果你知道有其他好片子,可以推荐给俺也.

  

 回复[17]:  夏雨 (2008-06-30 00:17:19)  
 
  如果你知道有其他好片子,可以推荐给俺也.

  
欧耶!

  
咦?那么东博为何要把贴子删除?

  
俺也不得而知呀。

  
---------

  
深夜,夏夏成了镜子的主角了。

 回复[18]: 夏雨 夏夏 (2008-06-30 22:34:45)  
 
  俺深夜上网,是要等BABY熟睡了才能上网瞧瞧呢.通常这时候,镜子里的人也都睡觉了,只剩下几个人在闹腾,所以,我就显得活跃点了.

  
不算什么主角嘛.

  
另外,俺上网的时候,通常是一边喝着红酒,是不是有点好笑?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我的回忆在旅行
    灵魂的季节--湖南人文之旅<下> 
     灵魂的季节--湖南人文之旅<上> 
    信州高原的冬天 
    夏色の北海道 
    日光的秋天 
     那些琐碎的记忆--有关礼物  
     伊豆,带着狗去旅行  
    那几天,在塞班(Saipan)  
     沉静温和沈从文 
    江永女书,人死书焚 
    我曾拥有一家藏式酒吧 
    两个人的凤凰  
    佛眼,我的TATOO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