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老唤 >> 花束在慢慢旋转
字体∶
何等的浮淺!

老唤 (发表日期:2010-09-07 05:43:10 阅读人次:2948 回复数:11)

   何等的浮淺!

  
老喚不大[崇拜]甚麼人,倒不是自視清高,而是因為不喜歡[崇拜]這個詞兒,總覺得有點兒宗教色彩,帶有[盲目]的味道。

  
如果非要說[崇拜],那麼老喚不得不崇拜起碼兩個人:一個是印度的甘地,還有一個,就是中國古代的庄子。就是說,以老喚這麼狭小的心胸怎么能够装得下他們那樣如此博大的胸怀?

  
初到日本的大學院,因為還沒甚麼選題,老喚決定仔細讀一讀[庄子],滿足自己多年來希望盡可能[正確]地理解[庄子]的心願。其讀書筆記便成了當年大學院的年度論文。後來又譯成中文,以{論庄子/內篇中的概念[游]}為題發表在1990年[文學研究叢刊]的第六期。

  
其中有這樣一段:

  


  
》》:在[逍遙游]的開篇,有關於[不知其幾千里]的鵬和[翱翔蓬蒿之間]的斥鵪的記敘。這只鵬曾引起不同的解釋。例如,金谷治先生在岩波文庫的[庄子]的前言中寫道:[作為有限的存在的渺小的人類,靠著因循主義從有限性中超脫出來。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從現實的煩惱中解放出來,以無拘無束的自由精神飛翔在世界之中。[逍遙游]一篇中所描寫的大鵬的飛翔,這一美麗的比喻正是用來形容這種自由的境界。]

  
但是[從有限性中超脫出來]的大鵬的飛翔,這種看法立刻就與第二篇[齊物論]所表述的思想發生了矛盾。[齊物論]提出了[道通為一]的理論。這樣看來。庄子並不是把大鵬作為自己的理想而加以描繪的。

  
對大鵬的另一種解釋可以以隻道林的看法為代表。他在[逍遙游]中寫道:[夫逍遙者,明至人之心也。庄子建言大道,而寄指鵬鵪;鵬以營生之路曠,故失勢於體外;鵪以在近而笑遠者,矜伐於心內。]這種看法在[逍遙游]中找到了根據。庄子在描寫了大鵬的飛翔之後寫道:[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在這裡,我們看到,大鵬為了飛翔而依賴於風。盡管鵬其大無比,却不能不靠風力而飛翔,而且是要靠大風。所以,庄子才針對鵬和斥鵪的區別說:[此大小之辯也。]而在有所依賴這一點上,鵬和斥鵪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在沒有獲得真正的自由這一點上,它們是一樣的。

  
為了進一步說明,庄子還舉了一個例子。。。。。。至此,我們清楚地看到:鵬,斥鵪,列子都沒有達到庄子的理想境界。

  
庄子的理想境界在哪裡呢?。。。。。。

  
。。。。。。(以上為引用)

  


  
簡言之:大鵬不是庄子的理想!

  
然而中國著名作家盧新華却在[酷、扮酷及其他](《人民日报》副刊,2010年6月16日)中寫道:

  
[庄子则多了些诗人的气质,又常以鲲鹏自许,洋洋洒洒,便或多或少地有些“扮酷”了。只不过因为是大家,且也是真情流露,又境界高远,后人看着也就不以为意,渐渐地只有敬佩和崇仰的份了。故扮酷者也需有自知之明,要适可而止,量力而行,恰到好处,不然,让人感觉到是在“东施效颦”,可就“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這說明他沒有讀過[庄子],至少沒有讀懂[庄子]。不懂就是不懂,[不知為不知],還不失為一個聰明人;如果不懂裝懂,甚至對不懂的東西加以誹謗,那就不單是智商的問題,還要加上道德的問題了,起碼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庄子何時何地[常以鲲鹏自许]了?!

  
庄子有[扮酷]的必要和可能嗎?

  
更有甚者![人民日報]向來以[把關]著稱,在大刀闊斧地刪改作者文章方面堪稱世界的楷模。難道今日已經墮落到如此地步,編輯們居然連中國古典的基礎知識都沒有,連這樣的[疏忽]都不能避免了嗎?

  
老喚也太不庄子!庄子是不屑於申辯的。

  
更何況事無巨細地都抖落出來,讓全國人民都知道誰在[扮酷],那以後的日子還怎麼過?

  
。。。。。。

  
讓我仔細琢磨琢磨:還繼續抖落嗎?

  
再抖落一段:{[傷痕]害了盧新華},就像毛主席害了紅衛兵(年輕人)一樣?

  




 回复[1]: 很深奥啊。 孙老鱼 (2010-09-07 10:46:44)  
 
   这次连本老鱼都看不懂了。

 回复[2]: 註釋(照抄) 老唤 (2010-09-07 13:09:58)  
 
  一

  
金谷 治(かなや おさむ、1920年2月20日 - 2006年5月5日)は、日本の東洋学者。専門は中国哲学、特に中国古代思想史。三重県伊賀市出身。長男は金谷茂則(大阪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生命先端工学専攻教授)。

  
目次 [非表示]

  
1 業績

  
2 略歴

  
3 著書

  
4 訳注ほか

  
業績 [編集]

  
岩波文庫版で、現行の『論語』および『孫子』·『荀子』·『荘子』·『韓非子』·『大学、中庸』の訳注書を刊行。

  
講談社学術文庫では、『易の話 易経と中国人の思考』·『淮南子の思想 老荘的世界』·『老子 無知無欲のすすめ』<訳註解説>·『孔子』<伝記研究>を再刊行している。

  
主著に、『管子の研究 中国古代思想史の一面』(岩波書店)

  
論考集に、『金谷治中国思想論集』(全3巻:平河出版社)、『秦漢思想史研究』(東洋學叢書:平楽寺書店)

  
略歴 [編集]

  
1944年東北帝国大学法文学部支那哲学科卒業。指導教授は武内義雄のち講座を継いだ。

  
1946年旧制弘前高等学校講師

  
1948年東北大学法文学部講師

  
1950年同大文学部助教授

  
1961年文学博士

  
1962年同教授

  
1975年から1977年まで同文学部長

  
1983年東北大学名誉教授。追手門学院大学文学部長

  
1990年追手門学院大名誉教授

  
2002年日本学士院会員

  
2003年勲二等瑞宝章

  
2006年5月5日、腎不全により死去。叙正四位

  
著書 [編集]

  
「老荘的世界 淮南子の思想」 平楽寺書店 1959 、「淮南子の思想」講談社学術文庫、1992

  
「秦漢思想史研究」 日本学術振興会 1960 <東洋學叢書>平楽寺書店 1992

  
「孟子」 岩波新書 1966 復刊1988ほか

  
「論語の世界」 日本放送出版協会(NHKブックス)1970、のち新装版 

  
「易の話」 講談社現代新書 1972、同学術文庫 2003

  
「孔子 人類の知的遺産4」 講談社 1980、同学術文庫 1990

  
「死と運命-中国古代の思索」 <法蔵選書37>法蔵館 1986 

  
「管子の研究 中国古代思想史の一面」 岩波書店 1987

  
「老子 <無知無欲>のすすめ」 講談社(中国の古典) 1988、同学術文庫 1997

  
「老荘を読む」 大阪書籍(朝日カルチャーブックス) 1988

  
「中国思想を考える 未来を開く伝統」 中公新書 1993

  
「中国古代の自然観と人間観 金谷治中国思想論集 上巻」 平河出版社 1997

  
「儒家思想と道家思想 金谷治中国思想論集 中巻」 平河出版社 1997

  
「批判主義的学問観の形成 金谷治中国思想論集 下巻」 平河出版社 1997

  
「論語と私」 展望社 2001 論文集

  
「孫臏兵法―もうひとつの<孫子>」 ちくま学芸文庫 2008(初版は東方書店 1976) 

  
「中国における人間性の探究」(編著) 創文社 1983

  
「諸子百家争鳴」<共著>中公クラシックス別冊、中央公論新社 2007

  
元版は「世界の名著 諸子百家」

  
訳注ほか [編集]

  
「孟子」  <中国古典選>朝日新聞社 1955-1956

  
新訂版·第5巻 1966、文庫版が、同·朝日文庫全2冊 1978

  
「荀子」 岩波文庫全2冊  1961-1962 原文記載なし

  
「荀子」 <全釈漢文大系7.8>集英社 佐川修と共訳著 1973-74、新版1981

  
「論語」 岩波文庫 1963 新訂版 1999、ワイド版2001

  
「孫子」 岩波文庫 1963 新訂版 2000、ワイド版2001

  
「荘子」 岩波文庫全4冊  1971-1983、ワイド版1994

  
「韓非子」 岩波文庫全4冊  1994

  
「大学·中庸」 岩波文庫 1998、ワイド版2003

  
旧版は<世界古典文学全集18> 筑摩書房 1970

  
「唐抄本 鄭氏注論語集成」 平凡社 1978 編著

  
「荻生徂徠集」<日本の思想12> 筑摩書房 1970 編著

  
カテゴリ: 思想史家 | 日本の東洋学者 | 日本学士院会員 | 東北大学の教員 | 追手門学院大学の教員 | 弘前大学の教員 | 三重県出身の人物 | 1920年生 | 2006年没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宋国人。今安徽亳州人。对于庄子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亳州蒙城人,也有说是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民权县,)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就像“ 一棵难看的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房梁 ,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史书记载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者,蒙人也,(1)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2)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3)作《渔父》、《盗跖》、《胠箧》,(4)以诋訿孔子之徒,(5)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6)然善属书离辞,(7)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8)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9)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10)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11)子亟去,(12)无污我。(13)我宁游戏污渎(14)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14)

  
注(1)[集解]地理志蒙县属梁国。[索隐]地理志蒙县属梁国。刘向别录云宋之蒙人也。[正义]郭缘生述征记云蒙县,庄周之本邑也。

  
注(2)[正义]括地志云:“漆园故城在曹州冤句县北十七里。”此云庄周为漆园吏,即此。按:其城古属蒙县。

  
注(3)[索隐]大抵犹言大略也。其书十余万言,率皆立主客,使之相对语,故云“偶言”。又音寓,寓,寄也。故别录云“作人姓名,使相与语,是寄辞于其人,故庄子有寓言篇”。[正义]率音律。寓音遇。率犹类也。寓,寄也。

  
注(4)[索隐]胠箧犹言开箧也。胠音祛,亦音去。箧音去劫反。[正义]胠音丘鱼反。箧音苦颊反。胠,开也。箧,箱类也。此庄子三篇名,皆诬毁自古圣君、贤臣、孔子之徒,营求名誉,咸以丧身,非抱素任真之道也。

  
注(5)[索隐]诋,讦也。诋音邸。訿音紫。谓诋讦毁訾孔子也。

  
注(6)[索隐]按:庄子“畏累虚”,篇名也,即老聃弟子畏累。邹氏畏音于鬼反,累音垒。刘氏畏音乌罪反,累路罪反。郭象云“今东莱也”。亢音庚。亢桑子,王劭本作“庚桑”。司马彪云“庚桑,楚人姓名也”。[正义]庄子云:“庚桑楚者,老子弟子,北居畏累之山。”成□(左“王”右“莫”)云:“山在鲁,亦云在深州。”此篇寄庚桑楚以明至人之德,韂生之经,若槁木无情,死灰无心,祸福不至,恶有人灾。言庄子杂篇庚桑楚已下,皆空设言语,无有实事也。

  
注(7)[正义]属音烛。离辞犹分析其辞句也。

  
注(8)[正义]剽,疋妙反。剽犹攻击也。

  
注(9)[索隐]洸洋音汪羊二音,又音晃养。亦有本作“漾”字。[正义]洋音翔。己音纪。

  
注(10)[正义]威王当周显王三十年。

  
注(11)[索隐]孤者,小也,特也。愿为小豚不可得也。[正义]不髃也。豚,小猪。临宰时,愿为孤小豚不可得也。 注(12)[索隐]音棘。亟犹急也。

  
注(13)[索隐]污音乌故反。

  
注(14)[索隐]音乌读二音。污渎,潢污之小渠渎也。

  
注(15)[正义]庄子云:“庄子钓于濮水之上,楚王使大夫往,曰:‘愿以境内累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二千岁矣,巾笥藏之庙堂之上。此龟宁死为留骨而贵乎?宁生曳尾泥中乎?’大夫曰:‘宁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与此传不同也。

  
庄子学说

  
《史记》用精练的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攻击孔子的学说,从而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庄子》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庄子的品质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轲的年龄略小,曾做过蒙邑的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的热烈,所以他才恨的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庄子语录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涸了,鱼被困在陆地上,互相吹腮上的水泡,互相泼残存的泉水;这种情况固然很感人,但是还不如在江湖之中畅游,忘记对方的存在。这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思想体现。 )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学说特点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也具有终极的意义。而且还有很多思想十分超前,比如“一尺之捶,日截其半,万世不竭”,就是数学里的极限思想。

  
庄子哲学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

  
庄子

  
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到处充满危险。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罚和统治手段。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是追求自由。

  
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也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一般人很虚伪,“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评儒家“以仁义撄人之心”,这样会导致 “天下脊脊大乱。而君主的专制统治和对知识的爱好,只会使人心更加败坏,“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

  
流沙河认为,庄子的为人主要有四点,“一曰立场,站在环中。二曰方法,信奉无为。三曰理想,追慕泽稚。四曰修养,紧守心斋。”

  
所谓环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场。《内篇·齐物论》中有“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杂篇·则阳》中有“得其环中以随成”。无为在《庄子》中经常出现,庄子认为无论治国还是做人,都要无为。但无为颇难解释,流沙河认为是“伪”或是“人为”的意思。“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种种杂念。

  
庄子地位

  
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是最为适应创造力的需要,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微

  
庄子像

  
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严峻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而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既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在他的著作中,用生动形象而幽默诡异的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这种寓言的方式使庄子的思想和想象具有着水一般的整体性。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庄子一生洁身自爱始终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是惊世骇俗的哲学大家,也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奇葩。曾经“庄周梦蝶”,他分不清梦境和现实的差距。他与时人惠子有“安知鱼乐”的精彩辩论。相传,庄子妻子过世时,他鼓盆而歌。庄子的寓言有汪洋恣肆的想象,缜密精微的哲理,生动细腻,挥洒自如。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文学地位

  
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微妙元通真君”。

  
道教传承

  
妙真道,为道教隐宗,道教众多流派中之奇葩,是战国时期庄子学派和中古时期重玄派的延续,奉《道德经》《南华经》为正典,奉庄子为开宗祖师,随着中古时期道教的诞生和发展,开始供奉太乙救苦天尊为本主神,认为庄子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崇尚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隐居山林。教义上,强调对“真”义的参契,主张通过“守一”“坐忘”“朝彻”“调息”等庄氏理论和天然药材的服食,达到延年益寿,天人合一羽化成仙的目的,同时附以真艺之术,即艺术素养的提升,如“诗”“书”“画”“乐”的修习,使修真和品美完美结合,被后人称为“雅道”。妙真道一向以隐逸静修为本,被誉为“真道士”,近现代妙真道著名掌门人有67代李道然道长,燕玄乙道长、李玄清道长等。

  
庄子典故

  
视权贵如腐鼠

  
《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大意:庄子和惠子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快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安:一意为如何,怎么;一意为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我是在桥上知道的。”

  
是贫穷,不是潦倒

  
《庄子·山木》载: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则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巧论三剑,一言兴邦

  
战国时代,赵国的赵文王特别喜欢剑术。投其所好的剑士们纷纷前来献技,以至宫门左右的剑士达三千人之多。他们日夜在赵文王面前相互拚杀。每年为此而死伤的人数以百计,但赵文王仍兴趣不减、好之不厌。于是,民间尚剑之风大盛,侠客蜂起,游手好闲之徒日众,耕田之人日益减少,田园荒芜,国力渐衰。其他诸侯国意欲乘此机会攻打赵国。

  
太子赵悝为此忧虑不已,召集左右大臣商量道:“如此下去,必将国破家亡,为别国所制。诸位大臣中,如有既能悦大王之意,又能止剑士相斗者?吾将赏赐千金。”左右异口同声说:”庄子可担此任。”太子问:“庄子是什么人?”一大臣答:“庄子是个隐士。其才足可经邦,其能足可纬国,其辩可以起死回生,其说可以惊天动地。如能请他前来,定能顺大王之意,又能救民于水火。”于是,太子便派使者带上千金去请庄子。

  
庄子见了使者,听明来意,说道:“此事何难,竟值千金之赏?”坚辞不收千金,而偕使者一道去见太子,问太子道:“太子赐我庄周千金大礼,不知有何指教?”太子道:“闻先生神明,特奉上千金作为您的学生们一路上来的开销。先生不收下,我赵悝还敢说什么呢?”庄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庄子的地方,是欲绝弃大王的癖好。倘若臣上劝大王而逆大王之意。则下有负太子,我也会受刑而死,要千金何用?假使臣既能上讨大王之欢心,下又使太子称心,我在赵国何求而不得呢?”

  
三天后,庄子身穿儒服来见太子。太子便带他去见赵文王。文王长剑出鞘,白刃相待。庄子气宇轩昂,神色萧然。入殿门不趋,见大王不拜。大王道:“太子介绍您来,欲以什么教给寡人?”庄子道:“臣闻大王好剑,故特以剑术拜见大王。”王说:“您的剑术有何特长?”庄子说:“臣之利剑锋利无比,臣之剑技天下无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文王听了,大为欣赏,赞道:“天下无敌矣!”道:“夫善舞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大王给机会,让我得以一试。”文王道:“先生且休息几天,在馆舍待命,等我安排好后,再请先生献技比剑。”于是,赵文王以比剑选择高手,连赛七天,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位佼佼者。便让他们持剑恭候于殿下,请庄子来一决雌雄。庄子欣然前来,赵文王下令:“此六人都是高手,望您大显身手,一试锋芒。”庄子答道:“盼望好久了!”

  
赵文王问:“不知先生要持什么样的剑?长短何如?”庄子答:“臣持什么剑都可以。不过臣有三剑,专为大王所用。请允许我先言后试。”大王点头,道:“愿闻三剑究竟何样?”庄子道:“此三剑分别是: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大王好奇相问:“天子之剑何样?”庄子道:“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国、泰山为愕,以晋、卫两国为背,以周、宋两国为首,以韩、魏两国为把,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勃海,系以恒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按之无下,挥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维。此剑一出,匡正诸侯,威加四海,德服天下。此即我所谓天子剑也。”

  
文王听后,茫然若失。又问:“诸侯之剑何如?”庄子道:“诸侯之剑,以智勇之士为锋,以清廉之士为愕,以贤良之士为背,以忠圣之士为首,以豪杰之士为把。此剑直之亦不见前,举之亦不见上,按之亦不见下,挥之亦不见旁。上效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效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动,四海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此乃诸侯剑也。”文王听了,频频点头。

  
文王接着问:“庶人之剑又如何?”庄子道:“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浓眉长须者所持也。他们衣服前长后短,双目怒光闪闪,出语粗俗不堪,相击于大王之前,上斩脖颈,下刺肝肺。此庶人之比剑,无异于斗鸡,─旦不慎,命丧黄泉,于国事无补。今大王坐天子之位却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深感遗憾!”赵文王听了,马上起身牵庄子双手上殿。命厨师杀鸡宰羊,好酒好菜款待庄子。赵文王绕桌三圈。庄子见了,道:“大王且请安坐定气,臣剑事已奏完毕了。”文王坐下,沉思良久。

  
赵文王自听庄子畅论三剑后,三月未出宫门。自此戒绝好剑之痛,一心治理国家。那些剑土自觉再无出头之日,个个心怀忧惧,不久都纷纷逃散或自杀了。

  
人生本如是迷茫吗

  
一天,庄子靠椅而坐,仰天而叹,沮丧得如失魂落魄一样。弟子侍立在旁,说:“先生为何嘘叹?人之形体真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吗?今之靠椅而坐者,不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吗?”庄子道:“问得好。而今我丧失了自我,你可明白?”弟子道:“自我是什么?弟子愚钝,实不明白。”庄子道:“天下万物,都是彼此相对。故没有彼就没有此,没有你就没有我,这就是相反相成,可不知是谁使成这样的?是冥冥之中的道吗?道又是什么样子?骨骼、五腑六脏,遍存于一身,自我究是什么?我与谁亲近些呢?都喜欢它们,还是有所偏爱?如此,则百骨九窍、五腑六脏彼此有臣妾关系吗?如果皆是臣妾,这些臣妾之间到底是相互制约呢?或是轮流为君臣呢?难道其中真有主宰者吗?唉,人生一旦接受精气,成就形体,不知不觉中精力就耗尽了。天天与外物争斗摩擦,精神耗尽象马飞奔一样,而自己却不能制止,不亦太可悲了?终身忙碌而不见成功,颓然疲役而不知归宿,可不哀邪!虽说身体不死,有何益处?心神也随身体消亡,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时,本来就这样茫然吗?亦或只我独觉迷茫而别人都不迷茫吗?”

  
齐一万物,莫强分别

  
弟子问:“人与天地相比,谁大谁小,谁贵谁贱?”庄子道:“人成形于天地,受气于阴阳,立于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一般,实在太渺小了,又凭什么自尊自大?计四海之位于天地之间,不似蚁穴之在大漠中乎?计中国之在海里,不似小米粒之在大仓库中吗?天地万物无数,人不过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相比,不似毫毛之在马体乎?”

  
弟子似有所悟,道:“先生的意思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吧?”庄子说:“有这方面的意思。”弟子问:“那么我以天地为大、以毫末为小,可以吗?”

  
庄子道:“不可!任何物体,从度量上讲无法穷尽,从存在的时间上讲又无休无止;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来无始,去无终。因此,大智大慧的人对待远近的看法是:小而不以为少,大而不以为多,知量上各无穷也。他博通古今:远古虽遥不可及,但不感困惑;近虽伸手可及,亦不踮脚去取,知时间上各无起止也。他知天道有盈虚消长、得失存亡,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他明白天道坦荡,故生而不悦,死而无憾,知终始之变化也。计人之所知的东西,远不如其所不知的东西多;其生之时,不如其未生之时长久。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如此则迷乱而无所获世。由此观之,又怎能知道毫末就足以定为至小至细的界限呢?又怎能知道天地就足以穷尽至大之域呢?”

  
弟子道:“我明白了。先生您是说:大中有小,不要以大为大;小中有大,不要以小为小。”庄子道:“似不确切。不如说:大上有大,小下有小。大无穷,小亦无穷。”

  
弟子问:“那物里物外,怎样来分别贵贱,怎样去区别小大?”庄子道:“站在道的立场去看,万物无贵无贱;站在物的立场来看,自贵而相贱;以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自己本身,都以外在的荣辱毁誉作标准。以外在的差别去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如果懂得天地如同株米,毫末如同丘山,则无所谓大小之别也。古时候诊尧、舜相禅让而称帝,但子之与燕王哈相禅让而亡国;商汤王、周武王相争而称帝,但白公争夺王位却自取灭亡。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梁之行,贵贱有时,不一定常贵常贱。大柱可以撞破城门却不能塞住洞口,用途不同也;骐骥一日奔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猫,技能有别也;猫头鹰夜能抓蚤,明察毫末,但白天即使双目圆睁却不见丘山,性能有限也。帝王禅接有不同的方式,或同姓相传,或传给他姓;三代间继承的方式也不同,或父子相继,或兴兵讨伐。但如不合时宜,有背世俗。则称之为篡夫。如合其时,顺其俗,则称之为义士。可见贵贱有时,不由自主也。我说弟子,你怎能了解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真人行世,入火不热,沉水不溺

  
弟子问:“怎样才算了解大道的人呢?”庄子道:“了解道的人必定通达于理,通达于理的人必定明白权变,‘明白权变的人才不会因外物而害累自己。有至德的人,入火不觉热,沉水不能溺,寒暑不能害,禽兽不能伤。这是因为他能明察安危,安于祸福,谨于去就,故没有什么东西能损害他。”

  
弟子问:“世士真有至德之人吗?”庄子说:“孔子即是。”弟子问:“何以见得?”庄子道:“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义,虽到处碰壁,仍坚持不懈。其忧国忧民之心,可敬可佩、可歌可泣也。一次,孔子游说到匡地,被卫国人层层包围时,仍弹琴高歌,满不在乎。路人见孔子,问道:‘老师您有什么可乐的呢?'孔子说:‘过来!我告诉你吧:我早就忌讳贫穷。仍难免潦倒,命运所制也;我也早就向往腾达,仍未得富贵,时运所限也。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智得也;当继纣之时而天下无通达者,亦非智失也。时势使然也。行于水中不避蚊龙,此是渔夫之勇;行于陆上不避狮虎,此乃猎人之勇;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此乃烈士之勇;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仲由,你且坐下。我的命运自有老天安排!'不一会儿,有身披销甲的人走过来,向孔子道歉:‘很对不起先生!我们以为是阳虎,故包围起来。现在才明白误认先生了,我们马上撤退!'孔子可谓通达权变的至德之人啊!”

  
利害唯己,谁贵谁贱

  
弟子又问:“先生说,以道观之。无贵无贱,无大无小。那么有没有一定的是非标准呢?也就是说,先生您知道万物有一个共同认可的真理吗?”庄子说:“我怎么知道?”“那您知道您所不知道的原因吗?”庄子说:“我怎么知道?”“那么万物就不可知了吗?”庄子说;“我怎么知道?即使如此,我不妨尝试着说说。怎么知道我所谓知不是不知呢?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不是知呢?我且试着问你几个问题:人睡在湿地上则会腰痛,泥鳅会这样吗?人在树上则心惊胆战,猿猴会这样吗?这三者谁知真处?人喜欢吃蔬菜肉食,廖鹿吃草,蜈蚣爱吃蛇,猫头鹰嗜鼠,人、兽、虫、鸟这四者谁知真味?狙爱雌猿,麋爱与鹿交,鳅爱同鱼游。毛嫱、丽姬,人认为美;可鱼见之则深入于水,鸟见之则高飞于天,麋鹿见之则远逃于野,这四者谁知真正的美色?在我看来,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或对我有利,或对彼有害,利害各有其标准,我怎能搞清其中的区别?”

  
弟子问:“您不知利害,那至人也不知利害吗?”庄子说:“至人可神了!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冻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象这样的人,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对待生死尚且无动于衷,何况利害之端呢?”

  
逞能辩论,终于徒劳

  
弟子问:“辩论可否确定是非?”庄子答道:“假使我与你辩论,你胜了我,你就果真是,我就一定非吗?我胜了你,我就一定是,你就一定非吗?我俩有一个是,有一个非吗?亦或都是,亦或都非吗?我与你无法判断,则人各执己见,有所不明也。那我们请谁来订正呢?请意见与你相同的人来裁判,既与你相同了,怎能判定呢?请意见与我相同的人来裁决,既与我相同了,怎能判决呢?请意见与我你都不同的人来裁决,既与你我都不同,又怎能断定你我究竟谁是谁非呢?请意见与你我都相同的人来裁决,既与你我都相同了,又怎能裁定?那么我与你与人都不能确定谁是谁非,再又靠谁来判定呢?”

  
弟子深感困惑苦恼,问:“那怎么对待是非问题呢?”庄子道:“事物皆有两面。从彼方面看,无不是彼,从此方面看,无不是此。自彼方看问题看不清楚,自此方看问题则很明白。故彼出于此,因彼而有此,彼此并生也。既然这样,那么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此圣人不拘泥于是非之途,而明照于天道。此亦彼也,彼亦此也。彼亦有一是非,此亦有一是非,果真有彼此吗?果真无彼此吗?如彼此俱空,是非两幻,彼此不对立而互为偶,则道存于其中了。这就叫道枢。执道枢而立于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以道言之,是无定是,非无定非。照之以自然之明,而不固执我见,则无是非之说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路,物称之而有名。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因此,粗与细,丑与美,正与斜,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有旷达者知通为一!”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一天,庄子偕弟子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时值秋冬之际,万木凋零,枯草遍野,黄叶漫卷,乌鸦哀号。庄子破帽遮头,旧衣裹身,脚穿烂麻草鞋,踩着崎岖的山路,迎着萧瑟的秋风,望着惨淡的夕阳,不禁仰天长啸、放声高歌道: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干羽,莫之知载;

  
祸重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临人以德。

  
殆乎,殆乎!画地而趋。

  
迷阳迷阳,无伤吾行。

  
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弟子不解,问道:“先生一向乐观大度,今日为何悲歌哀叹?”庄子道:“天下有至乐的国土吗?有可以养生全身的诀窍没有?身处当今乱世,干什么正当,不干什么无凶?住在哪儿为安,逃向哪儿无险?依就什么可靠,舍弃什么无忧?喜欢什么合理,厌恶什么无祸?”。弟子道:“天下人所尊崇的,是富贵、长寿、美丽;所喜好的,是身安、厚味、美色、美服、音乐;所鄙弃的,是贫贱、病夭、丑陋;所苦恼的,是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昧、身不得美服、眼不得好色,耳不得好音乐。以上不就是常人的好恶避就、养生全身的道理吗?先生还有何高见?”

  
庄子道:“倘若不能如愿,则大忧而惧,其对待生命的态度,岂不是很愚蠢?想那贪富者,辛苦劳作,积财很多而木能用尽,其养身之法是知外而不知内;想那求责者,夜以继日,思虑好坏,其养身之法是知疏而不知密。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昏昏,久忧不死,何苦呢?其养生之法是知远而不知近。”弟子道:“先生之意,是说富贵、长寿等都是外在的东西,都不足以真正地养生。对吧?”

  
庄子点点头,又道:“烈士是为天下所称赞的人,未足以保全己身。你说烈士是该称善还是不该称善?若以为善,不能保全自己;若不以为善,却能保全他人。古人道:忠谏不听,则闭口莫争。伍子胥忠谏强争,结果被吴王害了性命;如不争,伍子胥又难成忠臣之名。你说怎样作才算善行?”

  
弟子似有所悟:“先生是说:名可害生,追求美名并非养生之道?”

  
庄子未置可否,继续说:“今世俗之所作与所乐者,我也不知其乐果真是乐,果真不乐?我看世俗之所乐,不过是举世群起追赶时髦,蜂涌向前如被鞭之羊,洋洋自得而不知何求,都自以为乐,我也不知是否真乐。不过,我视无为恬淡方是真乐,而世俗却不以为然,以为是大苦。”

  
弟子道:“我明白了。先生认为: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庄子道:“对,对!无乐方为至乐,无为方可保命。天下是非果未定也,不过,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有无为可以保命。为何这么说呢?你想:天无为而自清,地无为而自运。此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恍恍炮炮,不知所由;恍恍惚惚,不知所出;万物纷纭,皆从无为而生。因此,天地无为而无不为,人谁能体会到无为的益处呢?”

  
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一龙一蛇,与时俱化

  
师徒二人出了山,留宿于庄子故友之家。主人很高兴,命儿子杀赝款待。儿子问:“一赝能鸣,一赝不能鸣,请问杀哪只?”主人道:“当然杀不能鸣的。”第二天,出了朋友之家,没走多远,弟子便忍不住问道:“昨日山中之木,因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赝,因不材被杀。弟子糊涂,请问:先生将何处?”庄子笑道:“我庄子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是而非,仍难免于累……”庄子欲言又止,弟子急待下文:“那又怎处世呢?有材不行,无材也不行,材与不材也不行,究竟如何是好?”

  
庄子沉思片刻,仰头道:“如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毁,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不肯专为。一下一上,以和为量,浮游于万物之初,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还有什么可累的呢?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至于物之性、人伦之情则不然:成则毁,锐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厚,不肖则欺。怎能免累呢?弟子记住,唯道德之乡才逍遥啊!”

  
弟子道:“道德之乡,人只能神游其中;当今乱世,人究竟怎样安息?”庄子道:“你知道鹌鹑、鸟是怎样饮食起居的吗?”

  
弟子道:“先生的意思是说:人应象鹌鹤一样起居、以四海为家,居无常居,随遇而安;象鸟一样饮食:不择精粗,不挑肥瘦,随吃而饱;象飞鸟一样行走:自在逍遥,不留痕迹?”庄子微笑着点点头。

  
死亦可乐

  
庄子骑着一匹瘦马,慢慢行走在通向楚国的古道上。凛冽的西风扑打着庄子瘦削的面孔,掀起他萧瑟的鬓发。庄子顾目四野,但见哀鸿遍野,骷髅遍地,一片兵荒马乱后的悲惨景象。夕阳西下,暮野四合。庄子走到一颗枯藤缠绕的老树下,惊起树上几只昏鸦盘旋而起,聒噪不休。庄子把马系好后,想找块石头坐下休息,忽见树下草丛中露出一个骷髅来。庄子走近去,用马鞭敲了敲,问它道:“先生是贪生患病而落到此地步的吗?还是国破家亡、刀斧所诛而落到此地步的呢?先生是因有不善之行、愧对父母妻子而自杀才到这地步的吗?还是因冻馁之患而落到此地步的呢?亦或是寿终正寝所致?”说完,拿过一骷髅,枕之而卧。不一会儿,便呼呼入睡。

  
半夜时,骷髅出现在庄子梦中,说道:“先生,刚才所问,好像辩士的口气。你所谈的那些情况,皆是生人之累,死后则无此烦累了。您想听听死之乐趣吗?”庄子答:“当然。”骷髅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容游佚,以天地为春秋。即使南面称王之乐,亦不能相比也。”庄子不信,问:“如果让阎王爷使你复生,还你骨肉肌肤,还你父母、妻子、乡亲、朋友,您愿意吗?”骷髅现出愁苦的样子,道:“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鼓盆而歌,送妻升遐

  
回家不到一年,庄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惠子仍愤愤不平,质问道:“生死之理又如何?”庄子说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惠子说:“理虽如此,情何以堪?”庄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托付给)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于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安时处顺,穷通自乐

  
转眼又去数年,也到了庄子大限之日。弟子侍立床前,泣语道:“伟哉造化!又将把您变成什么呢?将送您到何处去呢?化您成鼠肝吗?化您成虫臂吗?”庄子道:“父母于子,令去东西南北,子唯命是从。阴阳于人,不啻于父母。它要我死而我不听,我则是仵逆不顺之人也,有什么可责怪它的呢?夭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待吾生者,亦同样善待我死也。弟子该为我高兴才是啊!”

  
弟子听了,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庄子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这样偏心呢?”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庄子梦蝶

  
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译文: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庄子梦蝶

  
评价庄子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扬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文风。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 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讲天道自然无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进行抨击,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庄子这些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庄子》在公元3世纪到5世纪的魏晋时期产生重大影响,它和《周易》、《老子》一起并称“三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庄子》在唐代(618-907年)正式成为道家的经典之一。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上,而且表现在文学上。他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相反,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像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具有 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

  
鲁迅高度评价庄子散文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回复[3]: 一點說明 老唤 (2010-09-07 17:56:44)  
 
  本文源自[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文[回覆2]中{自己[土鳖]不说,还说庄子[扮酷]!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是對這句話的解釋。否則有的讀者會認為老喚無事生非,或者故弄玄虛。

  

 回复[4]:  待于泥= (2010-09-08 08:18:10)  
 
  象盧新華这一类的所谓作家,是注定要读不懂庄子的。

  
一个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成长,并游刃有余的人,怎么能摸到庄子的皮毛?

  
现代社会,被曲解,侮辱的何止一个老庄,现摆着的拍红楼的那帮子人,从导演到演员,

  
有几个读懂了红楼?有几个能真正明白《〈好了歌》?

  
非要等忽喇喇如大厦般倾那一天之后,才能稍微理解老曹同学的心境吧?

 回复[5]: 有道理 老唤 (2010-09-08 13:23:55)  
 
  我們的歷史劇是[強姦歷史劇],但是民工們看得挺過癮。

 回复[6]: 庄子批判 老唤 (2010-09-08 16:05:32)  
 
  1,庄子不學外語,因此不知道有[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樣偉大的問題!

  
2,庄子不懂[愛情],因此才會[鼓盆而歌,送妻升遐]。一般來說,[愛情]是以婚宴的消費多少來衡量的,就像[孝心]是以墓碑的價格來衡量的一樣。在這個意義上,老喚認為墓碑目前的價格太低,應大幅漲價。

  
3,[庄子破帽遮头,旧衣裹身,脚穿烂麻草鞋],這是[扮酷],有些過分!

  
4,。。。。。。待續。。。。。。

 回复[7]: 老秋:我为什么说姜建强 老唤 (2017-07-08 18:11:40)  
 
  也十分肤浅!?

  
道理很简单:一个肤浅的人看什么都很肤浅!

  
一个人,要对别人谈点儿什么,首先得了解自己的话题。也只有中国人对此道理毫不在乎!那不是骗子吗?至少是在卖狗皮膏药……

  
他一开篇就说:庄子呀,你在【逍遥游】里极力赞美北海的一条鱼——鲲……】

  
【极力赞美】,庄子是那种人吗?与其说这是对庄子的误解不如说是对庄子的侮辱!

  
他竟然连庄子的反比的写作风格都还没搞懂就居然敢长篇大论起来!魄力可嘉,堪比老魏!

  
难道连【齐物论】的意思都搞不懂吗?

  
……

  
借此处回复是因为不想为此浪费时光:他和卢新华一样,是不肯静下心来认真搞懂一个问题的人,他俩傲慢的口气如出一辙!

  
你如果认识他,告诉他趁现在还没红,赶紧删,免得让明白人看到后跟帖,反而红了。

 回复[8]:  待于野 (2017-07-09 19:49:43)  
 
  惊见7年前自己的回帖,视为傻瓜一枚

  
魏来羽去,五道六廻。天地苍茫,熙熙攘攘。劳吾以生,佚吾以老,息吾以死,生吾以亡。鼓镜而歌,又有何妨?他朝吾体,与此皆殇,诗酒文章,大梦一场!

 回复[9]: “以仁义撄人之心”会出什么问题呢? weilin (2019-11-22 11:20:49)  
 
  “他批评儒家“以仁义撄人之心””————

  
这几个字,几乎成为整个中华知识阶层两千里的死结。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将中华知识阶层,全部否定。没有一个明白人。王阳明当然也不明白,否则,他一定会判离儒家。

  
“以仁义撄人之心”会出什么问题呢?现今还有第三人能符合逻辑的回答这个问题吗?

 回复[10]: 庄子的理想境界在哪里? weilin (2020-05-04 11:57:54)  
 
  庄子的理想境界在哪里?

  
在逍遥游里,庄子说明了,可惜啊!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可惜啊!中华的庄子,永远只是,说说而已,

  
而隔壁的释迦牟尼,却不惜“粉身碎骨”,实践了自己的梦想,成就了人类的终极目的吗?

  


  

 回复[11]: 自相矛盾的《庄子》 weilin (2020-05-04 17:37:28)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

  
如果,上面的文字是庄子的,那么,“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也是庄子的吗?

  


  
所谓,《庄子》三十三篇,充满了自相矛盾,

  
这其中,被参入了多少“老鼠屎”?

  
文人的大不幸,莫过如此!

  
《道德经》五千言,章与章之间,

  
无论从基本概念,到文字风格,到思维逻辑,完全自洽,可以互相阐释,一个无懈可击的整体(尽管有大害却是老子自己的干货。)蠢货们读不懂也就无从下毒。实为老子的万幸!

  
庄子,被人如此构陷,应该是最不幸的中华文人。

  
一个民族是贵,是贱,最鲜明的表现在,有多少追名逐利、弄虚作假的无耻文人。

  
将人参,浸些砒霜,做成享誉天下的大补丸,不停滴吃上两千年,

  
这个民族,便成了人间的,“毒药引子”。

  
毫无疑问,一个社会的集权与财富集中的程度越高,依赖其生存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无耻程度将越大。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花束在慢慢旋转
     小男孩和胖子 
    独幕剧[做贼心虚] 
    找罵 
    眼鏡和助聽器  
     日本是中國的[集體無意識] 
     [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最大的[敗筆] 
    我心目中的钓鱼岛 
     日語版[十萬個為甚麼] 
     詞條:[党] 
    [先有作家]還是[先有作品]? 
     何等的浮淺!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我的故事 
    欢迎参加「东洋境」 
    花束在慢慢旋转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