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刘柠 >> 新作
字体∶
历史认识如何超越国境

刘柠 (发表日期:2006-09-16 02:06:07 阅读人次:2305 回复数:3)

  历史认识如何超越国境

  
——《超越国境的历史认识——来自日本学者及海外中国学者的视角》读后

  
就科学与科学家的关系问题,一个几乎用滥了的说法是,“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的理解,这里的科学,指的是自然科学,而不是卡尔·马克思所说的“历史科学”;科学家,基本上也是指从事诸如“两弹一星”那种尖端基础研究的自然科学家,而不是历史学家。如果这种判断大致不爽的话,接下来的一串问题是:历史是什么?历史学家有无祖国?如何定位历史学家的“祖国认同”与“历史认识”之间的关系?历史认识到底能不能以及如何才能超越国境?

  
这一连串的问题,虽说是常识范畴,“标准答案”是明摆着的,但却并不容易回答。有的问题,在一些特定国度的特定历史时期,拷问了不止一代历史学者,几乎成了“天问”。类似的困惑,在我们这个所谓“历史的国度”里,可以说殷鉴俯首皆是。其实,所有这些问题,不妨用一个设问来概括,那就是,历史到底能不能“客观化”?只要这个问题有了答案,上述问题即迎刃而解。

  
从理论上说,历史当然可以、并且绝对应该客观化。但说起来容易,现实的障碍则要大得多。这不仅是因为有所谓“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因素,事实上,还有“所有的国别史、世界史都是本国史”这种酵母在发酵。而且,比起前者来,后者在历史“化学反应”中的影响一点都不小。譬如,去年发生在中国与韩国之间的关于“高句丽”的历史记述问题;参观过日本靖国神社的人会注意到,“游就馆”里陈列的关于“满洲”、“朝鲜”历史的内容,简直就是在讲述日本的“本邦史”;提起苏联,浮现在中国人脑海里的,是苏军在二战结束前一周对日宣战,出兵“解放”东北,而日本人则会首先想到战争结束后,有近60万日俘被迫滞留西伯利亚战俘营,至少十分之一的人尸骨无还……

  
所以,所谓历史的“客观化”,有时真是一个危险的游戏。危险就危险在,所谓“客观”的标准,有时是高度主观,因人而异的。换句话说,历史无法复制,只能在史料中发掘,在阐释中“还原”,其本质是一种对过去轴上的时间想象。而这种时间想象有时候甚至比“想象的异邦”还不靠谱,说到底,问题的关键依然是在对“客观性”的把握上:包括历史文献、史料本身的证伪,学者自身的“去主观化”,及其所构建的历史阐释的非意识形态化,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超越国境的历史认识》一书,是一次破天荒的尝试:11位中日两国年轻历史学者,站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资料平台),通过对话来谋求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真实,以达成“还原”历史的诉求。这种对话,不仅是相同和不同国籍的学者之间的对话,更是与过去的对话和对史料本身的对话。对话,不仅是不同史观和不同文字记载的历史文档之间的沟通、辩论、试错、证伪,更是他们还原历史的最大利器,甚至是唯一的工具。他们之所以近乎偏执地执着于对话,是因为,“虽说两国在经济与社会两方面的相互依赖关系更加深化了,但是战后一代之间的共同语言反而越来越少了。比起战后一代,共同经历过两国战争的那代人更容易开展对话……如果把历史当作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可以说,中国与日本曾经对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的过去进行了对话。在对话中,即使未能形成共同的历史认识,也加深了对彼此历史认识的理解。”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就形式而言,对话也严格遵循了学术讨论的游戏规则:同样的阵容,同样的内容,在同样的时间,分别以中日两种文字在两个国家同步出版。

  
更重要的是,这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泛泛而谈,而是一次深度挖根、揭底般的对话,内容涉及硫球主权归属、义和团事件、日俄战争、“田中奏折”的真伪、南京大屠杀、汪兆铭(精卫)政权评价、战争赔偿与战后民间索赔、对台湾史和日据台湾的评价、靖国神社问题、教科书问题,等等,可谓“学术无禁区”。对每个问题都没有停留在仅仅归纳、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和浅尝辄止的议论的层次,力求以最前沿的学术视野,大量第一手资料,实证主义地展开基于对话的共同研究,决不强加于人。“曾有过敌对历史的两国国民在历史问题上产生隔阂是件客观事实。而且,加害者与受害者的不同立场也是非常明确的。但不能强行要求对方顺应自己的历史认识……体谅对方的心灵,倾听、尊重对方的主张,才是日本与中国真正实现和解的第一步吧。”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前,作为东亚三国政府间合作项目,由中、日、韩历史学者共同编纂的历史教科书《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横空出世”。可细读之下,不免怅然:这本代表了东亚三国历史认识“最大公约数”的教科书的“成色”的确不敢恭维——难道这些就是哺育了东亚文明的“历史源泉”的全部?难怪一位参与了相关工作的日本学者事后奚落道:“我们三个文明古国,在历史问题上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我们对历史的看法是不同的。”

  
求同存异,知耻后勇,集腋成裘。只要《超越国境的历史认识》式的探索被鼓励,不间断,有增量,那么不仅中日之间,整个东亚社会的历史认识超越国境也许只是时间的问题?

  


  
中文版:《超越国境的历史认识——来自日本学者及海外中国学者的视角》,刘杰、三谷博、

  
杨大庆等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版,29元;

  
日文版:『国境を越える歴史認識 日中対話の試み』 劉傑ほか編 東京大学出版会2006

  
年5月、2940円

  




 回复[1]: 封面图 陈某 (2006-09-16 06:33:48)  
 
  


  
超越国境的历史认识:来自日本学者及海外中国学者的视角

  
作者:刘杰,三谷博,杨大庆 等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7802301300

  
出版日期:2006-5-1

  
字数:307000

  
定价:29元

  


  
内容提要:

  
理性的对话与交流,倾听对方的观点与看法,在对话与交流中了解对方进而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双方的互相理解,也许是当今人们解决矛盾冲突的有效而成本最低的方式之一。人类社会在不断地进步,智慧在不断地增长,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太多的经验与教训,在21世纪的今天,但愿能够以更好的方式化解我们的矛盾与冲突。

  
伴随中日两国先后步入近代,两国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什么特点,《田中奏折》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伪送的,如何看日本扶植的中国伪政权,关于历史教科书问题中日分歧倒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在两国学术界存在分歧,更进一步影响两国的普通民众,进而影响两国关系的走向。如何跨越历史的障碍,达致长久的和平友好,这中间历史研究者又能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本书就是一批日本在日中国学者试图从加强双方学者的对流与交流入手,增进双方的了解及理解。进而为达成双方学者对历史问题认识上某种程度的一致所做的一项初步工作。

  


  
目录:

  
序言

  
历史事实与历史认识

  
中日关系史的语境——19世纪后半叶

  
关系紧密化与对立的原形——从甲午战争到“二十一条”要求的提出

  
“反日”、“反中”循环中的日中外交——满洲事变前夜)

  
围绕《田中奏折》的论争——实际存在说与伪造说之间

  
“满洲国史”的争论点——同时代与后世的观点

  
南京残暴行为——建设性的对话是否可能

  
汪兆铭与“南京国民政府”——抗日战争中的“对日协力”

  
为了实现和解的历史认识

  
日本历史教科书的制度与论争

  
中国和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相互认识

  
如何认识台湾史和日据时代

  
战后日本的政治与慰灵

  
日中间的战争赔偿和战后补偿问题——被追问的历史认识和战后处理的方式

  
历史对话与史料研究

  
索引

  
后记

  


  

 回复[2]:  陈梅林 (2006-09-25 14:33:56)  
 
  看到刘柠照片了,很酷的样子。

 回复[3]: 问候 haier1982 (2006-09-26 15:29:16)  
 
  

  


  
大家一起努力吧~~`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新作
    叫父兄太沉重 
    我们还是不懂日本 
    谈日本的养老金制度 
    日本史称中国为“支那” ,从何而来? 
    反战还是美化战争? 
    神保町的细节 
    日本出版业的黄昏之美 
    如何看待钓鱼岛问题  
    知日当如李长声 
    东亚:抓间谍运动的背后 
    正面解读外部世界对中国现实的反应 
    金大中事件:让历史问题的解决去政治化 
    哈“不良”——时尚文化的原动力 
    包老,昨天我为您送过行 
    假如日本军舰开进中国港口 
    谁的公园 
    食品安全是国家利益 
    中国媒体,你的名字叫血汗工厂——谨以此文悼念原晓娟女士 
    那夜,夜凉如水——我所经历的18年前的那一夜 
    魏京生事件,考验日本“价值观外交” 
    “和平宪法”一甲子,志在必改? 
    奢谈“温颜融冰”为时过早 
    中日有多远 
    安倍访美: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国家机密”与报道自由和公民知情权 
    在历史问题表态上的后退,实质是一种机会主义 
    新浪,请告诉我为什么?! 
    《邓小平秘录》背后的秘辛 
    民间对日索赔:都是历史惹的祸 
    旧话重提“光华寮” 
    要政策论战,不要狼狈为奸 
    警惕“历史修正主义” 
    日美联合作战计划起跑,台海朝鲜纳入照准视野 
    2006:日本转身 
    支持率大幅下降,安倍政权初亮红灯 
    中日关系的深度和谐取决于胡锦涛访日 
    朝核问题:从何而来,向何处去 
    “日本版”NSC:首相官邸“白宫化”的重要步骤 
    爱国主义教育的终极指向 
    “命令放送”与报道自由 
    "和平宪法"颁布 60周年,改宪机运趋成熟?  
    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近忧与远虑  
    美,就是像情人一样地生活——塔玛拉·德兰姆皮卡的生涯和艺术 
    与鹰共舞——安倍其人及其新保守主义政治 
    超越“超越日本的激情岁月” 
    “特措法”再获延长,安保强化提速 
    大韩航空KAL858航班爆炸事件揭秘(旧文照贴) 
    金政权是日本军事大国化的协力者 
    张念:“蛋生”在中国 
    “小泉剧场”:最终谢幕,还是幕间休息 
    让历史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出口” 
    石心宁:无限逼真的“捏造” 
    靖国问题“软着陆”与美国因素 
    安倍当选自民党总裁,“后小泉”号起航 
    竹中平藏请辞,“小泉剧场”黯然谢幕 
    历史认识如何超越国境 
    皇室长孙的诞生与社会共识的流产 
    蕗谷虹儿的生涯和艺术 
    小泉,我来为你“盖棺” 
    “后小泉”政治:鹰派与鹰派的较量 
    “安倍政权”如何才能长期化 
    靖国神社问题能否实现“软着陆” 
    自民党总裁选举:小泉政治的最后答卷 
    朝日:从胶着到冻结 
    管他“8·15”,“后小泉”是正经 
    日皇中止参拜原因揭底,靖国问题解决出口乍现? 
    日本:离核国家有多远 
    朝鲜:绝地反击胜算几何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