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雪非雪 >> 故乡故乡
字体∶
姥姥的临终

雪非雪 (发表日期:2007-01-13 00:11:27 阅读人次:3766 回复数:43)

  

  


  
所以写出《姥姥的临终》这个题目,是由于最近跟山本先生的几封邮件往来所引起。山本先生是我曾留学大学的教师。当时他还是一位非常年轻的文学部助手。通过指导教师的介绍,他跟我学中文。

  
在日本教过的许多学生中,他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学生。第一次来上课时,他连“你好”也不会说,却拿了一本中文版的《品德发展心理学》来。他明确说明学习中文的目的是要读懂这本书,然后去中国留学,做此书作者林崇德教授的弟子。他专攻幼儿心理,曾做过幼儿园的保父。中国的“独生子女”现象即将给孩子世界带来的独特的“独生子女”心理特征,是他感兴趣的课题。 

  


  
中文课一周上一次,学会拼音后,每次上课他就成了主导。他事先把那本书上要阅读的部分按字典注上拼音,上课时由他读并译成日语,我负责纠正发音解释语法。书内容是他熟知的专业,所以他对语法的理解很快。两年后,他如愿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三年后,收到他用中文写的博士论文。再过一段,他发邮件告诉我调到另一所大学做了副教授。

  


  
下面是最近往来的两封邮件的大致内容。

  
山本先生邮件:2000年10月27日:最近突然变冷,您没有因天气急变患感冒吧。前一段写了一篇文章,文章涉及到很久以前跟您谈话的内容,我想可能有记忆错误的地方。当时您用日语讲述的姥姥临终时姥爷说的话……。如有问题,请指导。”

  
收到他的杂志后,我给他回邮件写道:拜读了连载在《发达》上的文章。《对“死亡”的援助》这个文章题目和附加照片都很好。在我的记忆中渐渐淡薄起来的姥姥,能够通过山本先生的文章记录于世,深表感谢。很早以前就打算写一点关于姥姥的事,却始终没写,不知要拖到什么时候。伴随自己度过儿童时期的人,随着岁月的流逝,故事越来越模糊,人的轮廓却越来越清晰。”

  
山本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引用了多年前上课时谈到中国关于婚葬风俗时我讲述的关于姥姥晚年及临终时的一段回忆。没想到这件小事在今天被注入如此庄重深刻的思考,从而成为援助亲人别世时的借鉴资料。读这篇文章时,我很受感动,似乎是在阅读一个十分完美的告别人生画面。

  
文章开头写到:由于在家里送走自己生命最后时刻的人越来越少,“死”便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疏远。很多人对这样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实际上,“死”作为一般概念,离我们并非很陌生。新闻媒体每天随时播放的大量死亡信息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在这种庞大的死亡信息面前,我们无暇思考关于死的意义,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听任着它的不断传播。

  


  
接下来,文章讲述了我当年讲给他的话:……她的姥姥,也是在健康的时候,就手针把自己和丈夫的寿衣都准备好了。她至今清楚记得姥姥常常把那两套衣服拿出来,一件一件展开,抚摸欣赏一番后,满意地收起来的情景。在她15岁的时候,正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抚养自己十几年的姥姥因患不治之症,卧病半年之久,终于迎来生命的最后时刻。家里聚满了人。家人、亲属、要好的邻居。她忍受不住悲痛,哭起来的时候,却遭到亲属的严厉呵叱,“不要哭!”。后来她才知道,如果姥姥看到身边的人哭泣的话,就不能平静放心地离去。围在姥姥身边的人们纷纷对姥姥说“我们会好好照顾姥爷,放心吧!”,“我们都好好的,别担心。”等等安慰姥姥的话。这些深知姥姥长期卧病痛苦的人们说出的话,无疑,是为了让姥姥毫无后顾之忧地解除病魔之扰放心离去。姥爷对姥姥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行了,走吧!” 

  


  
他的文章最后这样说到:在日本,也曾经有过“临终仪式”等送终礼仪。对于临终者的“死”的爱护援助行为,是与对生者的生命爱护不可分割的。当然,前不久发生在新宿的爆炸事件,肇事少年所说的“我想体验一下破坏人的感觉”这种变态的“优秀人才”意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于人的“死”当中寻找生命感觉的行为。每当想起上面谈到的这个场面,我就强烈意识到,我们必须在我们的孩子们那里重新找回生和死所蕴含的原有的深刻意义。

  


  
在这里,作者所说的“对于临终者的‘死’的爱护援助行为,是与对生者的生命爱护不可分割的”一句话,深深刺痛着我的内心。文章中提到的姥爷对姥姥说的最后那句话——“行了,走吧!”。我还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姥姥听姥爷说完这句话,就睁着眼睛停止了呼吸。

  
最近一次回国探亲时,听母亲讲了姥姥的身世。姥姥跟老爷结婚之前,曾经结过婚,并且17岁就生了一个女儿,丈夫当兵一去未还,下落不明。

  


  
姥爷知道姥姥的全部身世,娶了姥姥到东北安家落户,生下我的母亲。我8岁的那年冬天,曾跟姥姥两人去过她的山东老家,在一个我叫姨的人家里住过一段时间。姨已经儿孙满堂,头发都白了,看上去跟姥姥年龄差不多。她对姥姥无微不至,农村没有暖气,她每天夜里先躺下,把被子暖热了再让姥姥躺进去。在姥姥离开山东的几十年里,与这个女儿见面,只有这一次。

  


  
姥姥最后的几天里,已经不能说话。但她总是努力着想要说什么,眼睛恳求着,手指不断比划。姥爷和母亲还有姥姥的弟弟们解读着她的哑语,不断安慰她家里的事尽管放心。可是,她依然每天不断地用手比划着,用眼睛期待着。最后,还是姥姥的弟弟明白了,他说姐姐是要见见她的大女儿。他对姥爷说了这个意思,希望通知大女儿来东北。但是姥爷没同意,最后,他对姥姥的恳求惘做不知地说“行了,走吧!”。姥姥挣扎着不愿意走,我哭喊着叫“姥姥!姥姥”,遭到周围人的严厉制止。然后,姥姥就那么绝望地走了。记得很清楚,她是睁着眼睛吐出最后一口虚弱的长气,我跪在她的头边,伸手把她的眼睛关上,然后哇哇长哭起来。

  


  
姥姥出棺的那个晚上,人们去送姥姥赴墓地,家里只剩下我和姥爷。送葬的人们护送姥姥离开院子的时候,姥爷泪流满面,侧身躺在炕上,颤抖着声音自言自语:“走了。她这一辈子,就这么完了。……人,就是这么一回事儿。”那是我见到的姥爷一生中最最难过的表情。姥姥去世8年后5月的一天,姥爷对母亲念叨着“你妈来接我了”告别了人世。

  


  
姥爷和姥姥感情很好,他很爱姥姥。姥姥是小脚,身材苗条,皮肤白晰,言谈举止规矩含蓄,算是那个年代里的漂亮女人。姥爷身材魁梧,典型的山东大汉,闯关东也干出了一番事业。日常生活里,姥爷对姥姥言听计从,他们是男耕女织的夫妇结构。

  


  
可是,他最终没能使自己对妻子的爱护超越过封建意识这道固墙,为维护自己做丈夫的体面,忍痛看着风雨同舟几十年的妻子饮憾而去。

  


  
几年前,按姥爷姥姥遗嘱,父母将姥爷姥姥的遗骨迁到他们故乡安葬时,顺路去看了那个姨。姨已经70多岁,跪在姥姥新坟前哭得死去活来。母亲为姨感到不公平,也痛悔自己当时不谙世事,没能努力说服姥爷通知她与母亲见上最后一面。她答应这个同母异父的姐姐等房子宽敞一点时,接姨到东北共同生活一段,让她享受一下城市生活的方便。可是,不久,姨就去世了。

  


  
2000年的11月,NHK电视台播放了一个文革题材的纪实节目。讲述一个下放到延安地区北京知青和他们的女儿进京寻父母的故事。这对知青未婚怀孕,将生下的女婴偷偷送给了村中没有孩子的夫妇。这对夫妇后来有了自己的孩子,对收养女孩态度就发生了改变,希望她付出繁重劳动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她23岁结婚,并生了孩子。她知道了自己身世后,下决心想尽办法要见生父生母。在多方有关人员援助下,费尽周折来到北京。父亲居住在长辛店区一个狭窄破旧的房子里,最近下岗。相见场面摧人泪下。爸爸说“我不是不想相认自己的女儿,而是没脸见她。我不能给她任何援助,顶多给她吃顿饺子。”爸爸告诉她,她的生母结婚去了天津,原来他们没能成为一家人。生母友人接通电话说明了情况,生母在电话里哭着说“我现在的生活不允许我去认她。”

  


  
看这个节目的时候,我想到了姥姥。姥姥是临死想见不能见,而这位母亲是女儿求见而不肯见。世上没有哪个母亲会平白无故地断绝自己的儿女亲情,她内心的断肠苦衷可想而知。这一对母女的悲剧和姥姥母女的悲剧相距几十年,不同的时代,她们承受的却是相同的离别之苦。如果说是文革导致了这一家父女母女的凄惨命运,那么姥姥的悲剧则要到漫长而沉暗的中国历史中去寻找答案了。

  
8年前我向山本先生讲述姥姥临终那一幕时,还不知道当时隐含在幕后的大人们的悲剧。虽然在那个年老的姨家住了好多天,但是不知道她跟姥姥是什么关系。

  
现在,阅读山本先生文章中引据的细节,对作者和离世20多年的姥姥都心怀愧疚。山本先生如果知道了姥姥实际上是带着遗憾迎来她的最后时刻,恐怕就不会把这个细节引用到这篇文章里了。我甚至没有勇气对作者去陈述事实真相。可是,我又无法做到对此沉默不语。从1岁开始,我的日常起居都靠姥姥的照料,直到15岁她离去。饮憾九泉的姥姥,她如果知道我们后辈不仅没能使她安心冥目而羞愧自责,反而去美化她是在亲人的看护下寿终正寝的话,她的灵魂将永远难觅安放之所。

  


  
这件事给母亲留下遗憾,后悔没能早点去看望她惟一的姐姐,没能给含憾死去的母亲做一点精神补偿。对于我,这件事让我知道了如果爱一个人,就在那个人需要的时候献出自己的给予,这种给予不仅仅是深埋心中的感情,也应是有形的具体行为,有时甚至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需要高于感情的精神超越,需要能够战胜旧价值体系、表现真实自我人格的勇气。这样的爱才会给生者以力量,给死者以安慰,是对自己所爱的人的真正援助。

  


  
当我把事情原委对山本先生讲过之后,他来邮件对我和姥姥表示郑重道歉。这使我更加不安。然而我又不知这究竟是谁的失误谁的责任。我无力去谴责早已死去的姥爷。只能痛心地告戒自己,在今后的人生中,尽量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努力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少遇憾事,离悲剧远些。(2001.09.24)

  





Page: 2 | 1 |

 回复[1]:  风 (2007-01-13 00:35:59)  
 
  

 回复[2]:  小林 (2007-01-13 08:06:57)  
 
  我的姥姥今年去世20周年了。她和雪菲的姥姥一样,照料我长大成人,而我没有什么回报心怀愧疚。我要写一篇姥姥,来纪念她!

 回复[3]:  志村犬 (2007-01-13 14:37:33)  
 
  我也要写我的外婆

 回复[4]:  采夫 (2007-01-15 14:15:32)  
 
  不要埋怨老爷。

  
如果让您姨来了,姥姥的心愿可以了了,可您老爷的事儿又怎么办呢?他还得活下来,他还得在他那个世界里出场见人。通俗地说,他还要尊严。文明地说,他还要面子啊!

  
老爷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但他是一个纯准的人,一个优秀的男人。

 回复[5]: 老采 刘大卫 (2007-01-15 15:28:45)  
 
  “姥爷”和“老爷”可不一样哦!

  
你们南方人大概叫“外公”,那是我们北方人说的“姥爷”。

  
“老爷”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别闹混了!“姥爷”才是“姥姥”的丈夫。

  
念法也不一样,重音不同。

  

 回复[6]:  采夫 (2007-01-15 16:41:55)  
 
  谢谢老刘。

  
可老雪就是这么写的,俺以为他们哪嘎达就这么着,顺着就来了。

 回复[7]: 哦,原来如北啊…… 刘大卫 (2007-01-15 16:43:26)  
 
  错怪你了,对不起……

 回复[8]:  雪非雪 (2007-01-15 17:29:10)  
 
  谢谢采夫对我外公的公平评说。

  
关于刘大卫的“姥爷”用字说,确认了一下,可据资料如下∶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本)

  
760页“老爷”词条的解释--①旧社会对官吏及有权势人的称呼...②旧社会官僚、地主家的仆人等称男主人。③外祖父。④指陈旧的、式样老的车。

  
761页“姥爷”∶(同)老爷③。

  
[“老爷”和“姥爷”标出的声调一样。]

  
根据该词典注释,[老爷]和[姥爷]同义。

  


  
2.[汉典--详细字义]

  
◎ 姥 lǎo〈形〉

  
(1) 用同“老” [old]。如:姥姥(外祖母;对年老妇人的尊称)

  
(2) 另见 mǔ

  
常用词组

  
◎ 姥姥 lǎolao

  
(1) [(maternal)grandmother]∶北方俗称外祖母和接生婆为姥姥

  
(2) [old woman]∶对年老妇人的尊称

  
◎ 姥娘 lǎoniáng [grand mother] 〈方〉∶外祖母

  
基本词义

  
◎ 姥 mǔ

  
〈名〉

  
(1) (形声。从女,老声。本义:老年妇女的俗称)

  
(2) 同本义 [old woman]

  
姥,老母,或作姆,女师也。——《广韵》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晋书;王羲之传》

  
未至十余里,有一客姥,居店卖食。——《世说新语》

  
(3) 又如:姥姥(称年老女仆)

  
(4) 通“母”。婆,丈夫的母亲 [mother-in-law]

  
便可白公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乐府诗集;瑯琊王歌辞》

  
(5) 又如:公姥(公公与婆婆)

  
(6) 另见 lǎo

  
『康熙字典』:【丑集下】【女字部】 姥 ;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6

  
同姆。 又山名。天姥山,在紹興新昌縣東,道家稱爲第十六福地,石壁上有科斗字,高不可識。【謝靈運詩】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雲霓,還期何可尋。 與母同。諸韻書分母姥爲二。

  

 回复[9]:  邓星 (2007-01-15 17:13:53)  
 
  非雪有意思。。

 回复[10]:  雪非雪 (2007-01-15 17:28:15)  
 
  邓星,让你见笑了

  
刘大卫是北方人,我是更北方的人,对于“北方人”提出的问题,有义务搞清楚这个北方词的正确用法。 正好借此核实一下,如果有学生提出“老爷”和“姥爷”有什么不同,就可以做如上答复了。

 回复[11]: 原来如北啊。 刘大卫 (2007-01-15 17:37:43)  
 
  承教了。谢谢。

 回复[12]: 对的。非雪 邓星 (2007-01-15 17:38:08)  
 
  我一点没有笑。你到底是位老师。。

 回复[13]:  采夫 (2007-01-15 18:17:30)  
 
  北方人就是有语言霸权。经大为一拷问,雪飞雪马上能引经据典说出一通,要是那个把奶奶写成“太太”的东博,谁站出来吼一声:“你的,错了!不能乱用汉语,应该是奶奶!”他大概也找不出什么经典来。

 回复[14]:  吴卫建 (2007-01-15 18:41:11)  
 
  那二奶如何解释呢,

  
是二少奶奶的简称吗,但又有些不是,二少奶奶以前是称呼大户人家老二的媳妇。

 回复[15]:  采夫 (2007-01-15 19:03:22)  
 
  “小老婆”在长春话(也许是东北话)里是指男人娶了一个年纪较小(10岁左右吧)的女人。在我们哪里就是指“二奶”了。

 回复[16]:  雪非雪 (2007-01-15 19:21:11)  
 
  采夫san吴san二位,谢谢参与讨论

  
我也来参加一下儿。

  
“姥姥”“老爷(姥爷)”属于北方话,但是在普通话里名正言顺的历史也不算短,“二奶”是不是20世纪末的新词汇?《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新出了第五版增订版

  
--从1999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开始对《现代汉语词典》进行新一轮的修订工作。经过整整六年时间,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终于以崭新的面貌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这次修订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增收新词,二是标注词类,三是全面贯彻语言文字规范和科技术语规范。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特别是语言中的词汇,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现代汉语词典》的每一次修订,增收新词新义都是重点之一。与1996年修订本相比,《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共增收词语6000余条,全书收字、词总数65000余条。增收的词语中,新词语占有很大比重。新词语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语文类词语,如:办复、边缘化、泊车、泊位(新义)、并线、车程、打拼、打理、打造(新义)、到位(新义)、缺位、体认、愿景、蒸发(新义)。

  
政治、社会生活类词语,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政治文明、法律援助、低保、丁克家庭、空巢家庭、量贩店、申论、问责、公示。

  
科学技术类词语,如:轻轨铁路、磁浮列车、盾构、背投电视、可视电话、闪盘(优盘)、课件、风电场、非典型肺炎(非典)、禽流感、苏丹红、空气污染指数。http://book.sina.com.cn/news/c/2005-07-27/1039187272.shtml

  
......不知道是否收入了“二奶”一词,等会儿要去确认一下

  

 回复[17]:  风 (2007-01-15 20:50:05)  
 
  雪非的院子,就是长见识。

 回复[18]:  雪非雪 (2007-01-16 00:47:26)  
 
  我说院子里的“见识”怎么不见了呢?原来是被风吹走了

  
风桑,新“见识”又来了,请继续长

  
对不起,请看下面订正↓

 回复[19]: 订正: 雪非雪 (2007-01-16 00:23:39)  
 
  回复8中提到的《现代汉语词典》,重新查阅了1998年版和2002年版的增订版,对“老爷”和“姥爷”的注释完全相同。但是,经查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首席顾问:吕叔湘 李荣 许嘉璐 主编:李行健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该词典792页[姥]字注释有两个词,如下:

  
[姥姥]〈口〉外祖母。(不宜写作“老老”。)

  
[姥爷]〈口〉外祖父。(不宜写作“老爷”。)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被称为吕叔湘的“绝作”,原计划在词典正式出版前另作序,但是没等到词典正式问世,他就别世了。词典《序一》是吕叔湘写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上的序。该词典还被称作“语文老师的新助手”,可见“规范”是多么重要。今天的收获,就是被刘大卫给规范了一下

  
本着《东洋镜》“文责自负”的原则,在此,向楼上各位道歉并作如上汇报。原贴中的陈旧用法已作订正。同时,感谢刘大卫的歪打正着 ,——谢谢您了。先替你送上两副眼镜两杆烟

  

 回复[20]: 大家都要谨慎 刘大卫 (2007-01-16 00:23:26)  
 
  姥爷就是姥爷,是姥姥的配偶的意思。

  
南方人叫“外公”(广东话也叫“公公”),我们北方人叫“姥爷”。

  
高行健有一篇作品“我给姥爷买鱼竿”不能写成“我给老爷买鱼竿”。

  
为什么?因为意思完全不同。

  
给“姥爷”买鱼竿,是外孙子去买;给“老爷”买鱼竿,是仆人去买。

  
“北方”的含义,至山海关而止,山海关以外叫“关外”,关外不算北方,属于满洲地界。

  
雪非雪说自己是“更北的北方”,就是这个道理。更北的北方就是关外的意思。

  
“老爷”特指“有地位或有官位的男人”,跟“姥爷”完全是两码子事儿。

  
风,当你不懂或者拿不准的时候,先不要急着恭维,多问问,可能好下台阶。你觉得长见识,其实错了。你什么见识也没长。只有当你看了我的解释,你才长了见识,虽然你不愿意承认。

  
我什么辞书都不用查,我的语言感觉就是对的。

 回复[21]:  雪非雪 (2007-01-16 00:23:14)  
 
  呵呵,看刘大卫得意的

  
你这20楼的回复要是写在11楼,就给你送

 回复[22]:  久夏 (2007-01-16 00:34:43)  
 
  你们姥爷,老爷的我这个南人完全的明白。

  
我们那里,姥姥叫“婆婆”,姥爷叫“公公”,那个婆媳关系的则加个“老”字,实际上,“老公公”,“老婆婆”,一般都不会比“公公”“婆婆”老

  
我和我“婆婆”感情也特深。

 回复[23]:  雪非雪 (2007-01-16 00:45:26)  
 
  啊~~ 姥姥叫“婆婆”,姥爷叫“公公”,那个婆媳关系的则加个“老”字,实际上,“老公公”,“老婆婆”~~~~北北方的外孙女我彻底晕了 所以呀,现在久夏这批年轻人常用的“老公”我用不惯,跟“公公”和“老公公”一字之差,差出三个辈分

 回复[24]:  久夏 (2007-01-16 00:52:05)  
 
  用习惯了就好了,再说当“老公公””,“老婆婆”面决不会这么叫的,只有和好友说他们坏话时才用 ,当面一般叫,爸爸妈妈。有了孩子就跟着孩子叫爷爷奶奶。只有“老公”,人前人后怎么叫都无所谓啦。

 回复[25]:  雪非雪 (2007-01-16 00:56:09)  
 
  可是,父母公婆兄弟姊妹一般都有对称,“老公”的“对称”该是什么呢?像赵本山小品那样说“他是我老公”-->“他是我老母”不是也太那啥了吗

 回复[26]:  久夏 (2007-01-16 01:04:05)  
 
  “老公”一词好像是从广东话过来的,也是改革开放后的新词吧。“老公”对应的是“老婆”,我家主人也确实是这么叫我。改革开放前好像叫“爱人”吧 。还有什么叫法我就不知道了,再简单一点就是大名了吧?

 回复[27]: 中国人的称呼就是丰富 雪非雪 (2007-01-16 10:54:11)  
 
  家庭内的称呼各式各样,还有最简单的,比如叫小名 或者来个家内专用的自定义昵称。常听上一代上两代人称对方“他(谁?)爸”“她妈”“他姨”“他奶奶”之类。中国语言丰富并且多变。比如给“他妈”“他奶奶”这些至尊称呼加个后缀“的”,就成了最歹毒的“敬语”,还可以升华到“他祖宗的”。不知道新涌现出的“二奶”一词是否升级到了加后缀使用的地步。

 回复[28]: 哈哈,见识啊见识! 风 (2007-01-16 12:02:37)  
 
  雪桑的[21]楼的回答,最长见识!

  
大卫的那个“北方”之说和那个“语言感觉就是对”,也长见识啊。又让俺见识了大卫一次:不论说东南西北还是说前后左右,向来把自个儿放在中心说。

  
很多年前了,俺在南方海边小镇上吃酒。同桌的几个婶婶辈分的女士们喝得高兴,数落起“北妹”来了。一口一个“北妹”,那个话说的,难听。听着听着俺那酒就喝不下去了,放下酒杯就要理论。一个大伯赶紧拦住,说别跟她们一般见识,她们说的不是你们北方人,她们的那个东南西北的坐标系,原点就安在自个儿家里的饭桌上。俺再一问,才明白,原来对她们来说,韶关的北面,就都是“北”了。

  
哈哈,长见识了。

 回复[29]:  taya (2007-01-16 12:04:30)  
 
  现在的年轻人都是谈恋爱时叫老公老婆的

 回复[30]: 听过管妻子叫“老母”的 龍昇 (2007-01-16 12:51:52)  
 
  当年同队的几对绍兴支边青年夫妻,丈夫就管妻子叫“老母”,别人说他妻子则用“那老母”(此“那”指你。)有原籍绍兴的人吗?求证一下那“老母”是当时特定环境特殊一圈人用语,还是绍兴标准用语。

  

Page: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故乡故乡
    2014回乡记 
    樱花时节悼吾师 
    2014年春节回乡记 
    针线版《兰亭序》 
    2010回乡记(夏) 
    2009故乡行(1) 
    日记:我的年 
    民生相(2) 
    七十年代 
    民生相(2008) 
    饺子 
    美事回顾 
    东北话 
    大老婆二老婆 
    獾毫笔 
    你在哪里? 
    拿情儿 
    贴对联 
    怀念年 
    姥姥的临终 
    地平线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