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雪非雪 >> 视听阅览
字体∶
余华《兄弟》

雪非雪 (发表日期:2006-11-09 11:54:43 阅读人次:2159 回复数:22)

  

  
“我们刘镇的超级巨富李光头异想天开,打算花上两千万美元的买路钱,搭乘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上太空去游览一番。李光头坐在他远近闻名的镀金马桶上,闭上眼睛开始想象自己在太空轨道上的漂泊生涯,四周的冷清深不可测,李光头俯瞰壮丽的地球如何徐徐展开,不由辛酸落泪,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在地球上已经是举目无亲了。”——这是余华时隔十年拿给读者的长篇小说《兄弟》的开头。

  
《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一个再婚家庭中两个没有血缘关系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故事。弟弟李光头出生那一天,他的父亲很不光彩地意外身亡。哥哥宋钢的父亲宋凡平,不顾众人嘲笑挺身而出帮助李光头的母亲李兰处理了丧事,于是,他就成了李兰心目中的一个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病故,李兰和宋凡平相爱并结婚,这场婚姻遭到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是两人相依相爱,李光头和宋钢这对异父异母的兄弟也十分情投意合。婚后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一家四人在文革来到小镇的两个月时间里,经历了生离死别。

  
小说通过这个重组家庭在“文革”劫难中的破散过程,再现了个人命运与权力意志之间不可抗衡的灾难景象,也描绘出了灾难之中的人性之爱与生存意志之间不可剥离的密切关联以及真爱赋予人的力量与尊严。

  
自1995年发表《许三观卖血记》之后,余华除去给《读书》写专栏随笔之外,一直没有长篇小说问世。尽管如此,他一再重版的旧作依然深受读者喜爱。今年,他终于打破沉寂,在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这部《兄弟》。该小说总共40万字,现在拿出的是上半部。这是余华迄今为止篇幅最长的作品。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自己对这部新作非常满意。这是一部叙述性很强的小说,读起来很有临场感。叙事方法上也有新的自我突破,可以看到巴尔扎克和狄更斯式的温和推进痕迹。同时,这还是一个暴力与温馨并存的故事。来自家庭外部的残暴肆虐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温存体贴构成鲜明对比。

  
关于小说的写作背景,封底后记中写道:“五年前我开始写作一部望不到尽头的小说,那是一个世纪的叙述。2003年8月我去了美国,在美国东奔西跑了七个月。当我回到北京时,发现自己失去了漫长叙述的欲望,然后我开始写作这部《兄弟》。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连接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有人说《兄弟》中的情节有些荒诞,余华说“作家再荒诞还不如我们的现实生活荒诞,作家再高尚,还不如现实生活中的东西高尚,只不过作家在描写的时候集中,社会生活像一盘散沙一样的,一集中你觉得那么荒诞,其实都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

  
我们的确是生活在一个传奇的时代。文革与改革是两个有着天壤之别的时代。每一个40岁以上的人都经历过并经历着这两个时代的历练和考验,这几乎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极端现象。这种背景下的人生故事,会给作家带来取之不尽的叙述激情,这对作家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兄弟》中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正如同“文革”与“改革”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兄”与“弟”之间虽非血肉相连,却又难以割断。这是一种非常态下的衔接关系,是一种人为的调整结果。难说这是偶然还是必然。“文革”的暴虐与“改革”的浮躁之间虽非直接的自然传承,但可以推测假如没有前者的抑压便也不会有后者的暴发性释放。当然,历史是无法做逆时推测的。凡是经历过文革的人,都在那个不可理喻的时代里无可奈何地送走了自己一段被动的人生。现在把它当故事写出来,看上去就成了荒诞。其实,谁想让自己荒诞地活着?谁不想自己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人一旦陷入被动,个人意志就会遭到践踏,这就必然导致荒诞。一个人几十年的人生,其个人命运的主流走向必然要依附于国家命运之上。人民共和国的人民只能在自己的家里当家作主。于是,主宰国家命运的权力机制之质量就显得极其重要。《兄弟》描述的只是一个即时的人生故事,这里的人是中国人,这里的事是中国的事。尽管很多场面令人流泪,但这不是控诉,只是描述。

  
余华是一个好作家,他写的中国故事地道。

  


  
……………………………………………………………………………………

  
(2005年10月)(2006年10月2日:《兄弟》(下)至今未读到,上文或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

  


  




 回复[1]:  雪非雪 (2006-10-02 21:36:30)  
 
  

  
2005年11月补记:

  
大学外语系中文专业课程中,有门文化交流课是通过看中国电影了解中国近现代文化极其历史。几年来一直使用《活着》做教学片。其实电影版远不如小说更有文学意义上的审美深度,但是只能使用电影。

  
十几年前在一家大学图书馆偶尔借到《活着》,那是第一次知道余华这个名字。当夜窝在床上就边哭边读直到天亮。不仅仅是为故事而感动,是为遇到一本好书,为知道了一个好作家,为自己能为阅读而流泪而哭。说不好,这是一种多重因素的流泪,是一种很纯的洗涤。

  
前几天为给写介绍《兄弟》的短文,曾上网查阅有关资料,视频上看到余华本人,这是第一次见其真人,从前只知道余华是“余华”两个字和这两个字背后的余华世界,没有联想过其人其貌。人的外形基本相同,性别只有两种,其次就是皮肤深浅个子高低年龄差距以及端庄度而已。更大的差距是看不见的部分——其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和表达能力。感觉是每个人都有的,能否传递出来传递得是否易于接受接受起来是否能唤起同感美感,是差异所在。因此,看见余华真人时的感觉,是没什么特殊的感觉。要把坐在发布会上谈话的余华和作品统一起来,还需要相当的适应——或者说没必要去适应。就像当初第一次看电影《活着》时,总要说“不对,不是这样的”,慢慢的看了20几次后也就觉得那就是《活着》了。是电影版的《活着》,小说的《活着》依然活在读者心中就足够了。

  
莫言的小说也比较喜欢,什么地方有相近之处。但余华比莫言沉着,莫言有时会飞扬得疯癫起来,象打醉拳。读时很开心,读后就觉得自己跟着开那种心有点上当。余华的世界里没有这样按耐不住的浮游和陶醉的煽情。当然,这只是就《活着》和《兄弟》(上)两部作品而得出的结论。其他的没有机会看,很想看《许三观卖血记》和《现实一种》。但不是急于看,好的作品到最后还是好作品,不被淘汰就跑不掉。

  
余华说,写《兄弟》写到李兰丈夫被打死后的刚毅不屈和她终于哭出来的时候,他自己也止不住流泪——读到这儿时我一个人拍起桌子“余华就是余华!”,我读到小说这一段时也是第一次为《兄弟》所哭。那时候就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成那个李兰了。环顾房间一眼,想从故事里跳出来回到我做着女主人的自己这个现实之家,可是却出不来,被那故事中人置换进去了一般,做不到不负责任地走掉。

  
余华是读者大家的,更是他自己的。拜托余华本人保护好读者的那个余华。感谢他带给读者的丰富和感动。

  


  

 回复[2]:  陈梅林 (2006-10-02 21:41:34)  
 
  余华的作品除了《兄弟》我都看过,心会颤抖。

 回复[3]:  雪非雪 (2006-10-02 21:43:10)  
 
  梅林桑,你的阅读面真广啊。佩服。你是做什么的呢?

  
真的不知道。

 回复[4]:  陈梅林 (2006-10-02 21:56:49)  
 
  回雪桑:我是小说迷。最大享受躺在床上看书。小说月报、译林订了20年以上,现在回国就是拎一箱子书来。以前还订收获、中篇小说选刊等。现在家里到处是杂志。

 回复[5]:  流光飞舞 (2006-10-02 22:24:32)  
 
  你好,陈桑,我看小说月报也有10年了。可自从来了日本以后,就只能在中文书店邮购了。原创版也订了。可是中文书店的书来的好慢阿。9月份的原创版和中选到现在还没给送来。我催了两次都不好意思再催了。我想问您的是你是怎么邮订的呢?

  
有没有更好更快的邮购办法?另外,《兄弟》在中文书店也有卖的。上下都有。

 回复[6]:  陈梅林 (2006-10-02 22:54:39)  
 
  流光飞舞:我叫家人上海订的,每次回国除了书就是吃的。你如果想看,咱们交换?

 回复[7]:  雪非雪 (2006-10-02 23:07:06)  
 
  梅林、流光飞舞:两位老资格读家,致敬

  
谢飞舞提供《兄弟》信息

 回复[8]:  陈梅林 (2006-10-02 23:15:54)  
 
  雪桑:如果你眼睛不累,新浪网上有《兄弟》连载。

 回复[9]:  雪非雪 (2006-10-02 23:17:39)  
 
  梅林桑,多谢提供情报。眼睛也累,进到故事了好像就不用眼睛了

 回复[10]:  流光飞舞 (2006-10-02 23:18:29)  
 
  哦。陈桑,原来你也不是直接从出版社订的啊。我回国一般是吃玩和买书。不过绝不在国内读。有限的时间要和家人共享。书嘛,回日本后可以填补想家的空白。

 回复[11]:  陈梅林 (2006-10-02 23:19:16)  
 
  是啊,全部搬回日本。重死了。

 回复[12]: 我上下集都有 陈某 (2006-10-03 10:59:48)  
 
  看完后比较失望

  
余华写了一个通俗的精彩的故事而已

  

 回复[13]:  雪非雪 (2006-10-03 13:21:29)  
 
  能把通俗的故事写精彩了也不易了,跟把精彩故事写通俗了功夫不相上下

 回复[14]:  陈梅林 (2006-10-03 14:09:27)  
 
  雪桑妙言。

 回复[15]:  风 (2006-10-03 14:16:06)  
 
  

 回复[16]: 不能同意您的意见 西风 (2006-12-19 02:11:56)  
 
  对不起,请原谅我的坦率

  
实在地说兄弟不能代表他的水平.啊啊.

  
与他以前的作品相比,退步了

 回复[17]:  雪非雪 (2006-12-19 02:16:44)  
 
  谢谢西风直率坦言。

  
《兄弟》(下)到现在也没能看到,写上文时刚刚放下书,阅读情绪缺乏沉淀。

  
给你发邮件了。

 回复[18]:  红叶 (2006-12-28 19:56:58)  
 
  留言、回复……回复、留言……听君たち一席话,省去读“原作”……哈哈

  

 回复[19]: 近代中国三部曲(电影) 水双 (2006-12-28 23:46:13)  
 
  《霸王别姬》,《活着》,《悲情城市》。

  
其余,没了。

 回复[20]:  陈梅林 (2006-12-28 23:59:20)  
 
  余华小说过于血腥,越来越不乐意看。所以没看兄弟。

 回复[21]: 想起了许三观 簸箕 (2006-12-29 03:11:06)  
 
  忘不了当时辛酸的感动。真的。

  
我不知道,是不是正因为有了那么多代的苦难,

  
才带来了中国人适应环境自我保护的「进化」,以及由此而生的种种所谓「素质」。

  
我不敢也无意妄评国人素质的是非,可有时也想,

  
这中国少一个许三观会有多好,多一个许三观又会有多好。

  
^

  
谢谢雪非雪。谢谢。

  


  

 回复[22]:  夏雨 (2006-12-29 13:58:45)  
 
  ゛许三观゛,在哪里能看到?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视听阅览
    星际穿越  
    关于门罗、关于萧红 
    《永远的0》 
    「かぐや姫」 
    「風立ちぬ」 
    当美好成为歌声 
    贺岁片(2011) 
    『99年の愛』 
    『恶人』 
    无耻混蛋 
    二手玫瑰 
    《天堂口》(Blood brothers) 
    《梅兰芳》&《夜上海》 
    走出《潜伏》 
    那几个字要改成这样 
    《玫瑰玫瑰我爱你》 
    时间贫困的日本人 
    女人与镜子 
    纪念迈克尔 
    《1Q84》 
    也说素质 
    东北人说说赵本山 
    《迷失》看完了 
    《立春》 疲惫的青春挽歌 
    《太阳照常升起》 
    一连气看三部电影 
    敌人、男人、情人、人——《色,戒》 
    歌声依旧 人去音绝 
    罪与仇 
    《落叶归根》 负尸还乡 
    日德友好恋曲 《バルトの楽園》 
    电影《月亮河》 
    新书整理 
    跟她对话 
    阳光灿烂的日子 
    典雅的悼文 
    在大阪看“春晚”(2006) 
    《饺子》 
    《东京伤逝》——华人伤逝(上) 
    《东京伤逝》——华人伤逝(下) 
    余华《兄弟》 
    “春晚”小品《说事儿》说出的“事儿” 
    电视剧与乡情 
    介绍一本书和一部电影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