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雪非雪 >> 纪实空间
字体∶
阪神大地震改变了我心目中的日本(2)

雪非雪 (发表日期:2006-09-28 18:36:27 阅读人次:4812 回复数:31)

  

  


  
与震区朋友们的接触,使我们与这场地震发生了直接关联。当时我还在大学读博士课程,老师和其他日本朋友主动打电话来问有没有朋友受灾。大学里一位年轻的心理学老师正跟我学中文,他家三个孩子都还小,听说来避难的朋友有小孩,就送来很多孩子用品。还有一个间接认识的小公司老板,父子俩开面包车送来大包大包新买来的物资援助,听说避难朋友们要回中国东北老家,就给每个人准备了防寒衣裤,甚至围巾手套,连婴儿用的奶瓶和简易卫生用品都给备齐。一位住在附近的留学生,跟我是同校同学,晚上送来很多水果,她说“你们多吃点水果,不要上火。”还有国内朋友的弟弟夫妇,送来几大盒牛肉。

  


  
来自同胞的援助,尚有平日的友情铺垫,但是对于这些几乎是陌生人的日本人的友善,我们不知道如何感谢。避难朋友家属回国后,丈夫一个人骑自行车去了灾区。尼崎、西宫、神户。那天正赶上天皇夫妇来慰问,他在人群里拍到了天皇夫妇的照片。但是,相机里拍回来的更多的是惨不忍睹。看着照片,我们就想起来该做点什么。那时候正是假期,于是,就给一位在尼奇开私塾的日本朋友清田打了电话,说明志愿后,他说“太好了,我们正需要人。”

  


  
从地震到来那一天开始,清田就一直带着他的学生从事义务救灾。于是,我们聚集身边留学生总共7人,到尼崎去给这些从事义务救灾活动的日本年轻人包了一天饺子。那些孩子们,在夜以继日的一个多月里,几乎没吃过一顿热饭。他们边吃饺子边说“这可太好吃了,我活到今天净吃些什么了!居然不知道世上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那一天,我们站在残垣断壁中的一小块空地上,穿着棉衣包了1千多个饺子。那是我们第一次为日本人做没有报酬的工,材料都是大家齐钱买的。

  


  
神户被困的前些天,活下来的人没水喝没饭吃,交通瘫痪,送水艰难。水车来的时候大家都持一水桶排队,没有人拥挤加塞儿。后面排着长队,眼看水车水尽,一个排在后面的美国人就夹塞到前面去说“我有病,要吃药,需要水”,于是他得到了水。其实他没有病,这是后来他自己说的,他为日本人把秩序看得高于生命要求而感动而内疚才说出来的。有一天的《朝日新闻》上,登载一张巨幅照片,那是一个女人的背影,她身上背着一个大双肩包,步行在通往震区的公路边。包上挂着一个牌子,写着“这里面有吃的东西,哪位想要请打招呼”。这幅照片让我立刻流出泪水。还有很多民间人,上班前手持救灾物品出门,站在通往神户方向的路边,对过往车辆说“请把这些东西带到神户那边,随便给谁都可以。”……同样住在震区的中国同胞,面临生存危机,所作的是自发地组织起来分别去“谋生”。

  


  
这次大地震,使我对日本人的认识有了根本性转变。生死面前,我感受到了对这个民族大众灵魂的近距离接触,由此,对这个自己身在其中的民族产生发自心底的尊敬。我总是在设想,如果同样的灾难发生在中国,会不会有这样秩序井然的自救景象。任何一个地域的任意群体,能否做到排队等水不争不抢?对于求生欲旺盛的中国人来说,这个假设或许太刁难人。我们即使面对死亡临危不惧,但还会出于孝子和长辈的种种美德,随着本能去践踏秩序以表达对亲人老幼的自我爱情。这种示爱方式很崇高也很人性,但是放在整体秩序中就成了不和谐。说到文化素质,我的几个朋友都是读硕士博士的优秀人才,平时的为人处事也算个个君子。我也不由得自问,假如是我本人被困,我是否也会是那主动“谋生”的一员?想对自己说“不会”,却觉得底气不足。毕竟,我也是一个百分之百的中国血统,危急时刻,我也同样会发挥出祖先留在基因里的的求生智慧。这样,就不得不让我联想到一直以为十分抽象的“国民性”这一概念上来。中国人与日本人共度的几日避难生活,让我感受到即使我们在濒临危机的求生挣扎中赢得了生命的延续,我们依然是一个输家。让我们自认输败的,是心里的那点不坦然。

  
…………………………………………………………………………………………

  
(2006年9月24日根据1999年写《半工半读》中部分内容整理)

  
………………………………

  
(关于这次地震,家人写了报告文学《阪神大地震》,发表在1995年秋季的《作家》。)

  
该文(1)链接 http://www.dongyangjing.com/disp1.cgi?zno=10051&&kno=003&&no=0014

  


  


  


  


  





Page: 2 | 1 |

 回复[1]: 真实的历史纪录 陈某 (2006-09-24 18:14:54)  
 
  家人,呵呵,也一起贴出来看看

 回复[2]: 中国人是日本人的老师 蓝色海洋 (2006-09-24 18:36:13)  
 
   雪非雪,你好!

  
雪非雪笔下的日本人的“国民性”,其实来自远古的中华民族。中国人是日本人的老师。

  
我小时候的中国,50年代的中国人和雪非雪看到的情形是一样的。

 回复[3]:  雪非雪 (2006-09-24 18:43:20)  
 
  蓝色海洋桑,是什么东西使我们再很难看到50年代的那种情景呢?身为中国人的一员,常常在自问中困惑。“远古”可否重归现实?……

 回复[4]: 回雪非雪 蓝色海洋 (2006-09-24 18:56:51)  
 
  雪非雪,你好!

  
我想会的,一定会的!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液里。

  
这不是那个人可以轻易抹得去的。

 回复[5]: 本来不想写的 水双 (2006-09-24 19:24:51)  
 
  关于阪神大地震,我本来是不想写的。作为亲身经历过那场地震的人,我一直把这些经历深深地埋在心里。因为我觉得即使有千言万语,也抵不上那些故去的生命的尊贵,也无法安慰那些无念的灵魂。所以,一直没写。现在,雪san说了那些事儿,我该不该写呢?沉思中。

 回复[6]:  雪非雪 (2006-09-24 19:31:38)  
 
  水双桑,请写出来吧。为了那些无念的魂灵,也为了记录自己。你是亲历者,我只是旁观者。等着你的文字。

 回复[7]:  水双 (2006-09-24 19:41:32)  
 
  看来,今晚得搭上去了。

 回复[8]: 版主: 雪非雪 (2006-09-24 19:42:01)  
 
  家人写的《阪神大地震》发在当年的《作家》11号,电子版已经找不到了,手中只有杂志。10年来换了不知多少台电脑,昨天又搬回一个。文件也象搬家扔东西一样,见了平面媒体,电子元件就不知给流放到哪里去了。那些数不尽的各式フローピ,天哪,我可不敢去找……

 回复[9]: 水双桑 雪非雪 (2006-09-24 19:44:07)  
 
  趁着有记忆,还是快记录的好。酝酿快12年了,一定错不了。

 回复[10]:  陈梅林 (2006-09-24 19:55:04)  
 
  雪桑:惊心动魄!死里逃生!向在灾难中折射心灵美的日本人中国人致敬!

  
水桑一定要写出来!

 回复[11]: 雪桑有没有扫描仪 陈某 (2006-09-24 20:45:14)  
 
  这种珍贵的史料还是设法转换成电子文本好

 回复[12]:  陈梅林 (2006-09-24 20:48:26)  
 
  版主说的对。强烈建议雪桑“家里人”也开栏目!1

 回复[13]:  雪非雪 (2006-09-25 13:30:52)  
 
  梅林桑;家人不会上网

  
老三;你说写<担保人>的人是好人,谢谢你的高估。说我是坏人肯定不干,但是说是好人也不知道够不够

 回复[14]:  陈梅林 (2006-09-25 13:55:51)  
 
  雪桑:“家人不会上网 ”和开拦目没有必然联系啊?

  
老三说得对,从镜上的表现看好人绰绰有余。

 回复[15]:  虫草 (2006-09-25 14:49:07)  
 
  很感动。也想看“家里人”写的内容。眼巴巴的等待吧

  

 回复[16]:  雪非雪 (2006-09-25 15:23:03)  
 
  谢谢各位花时间阅读。

  
“家里人”的板权问题我会商量,但是扫描之后的文件如何变成活字上贴还在迷惑中。

  
版主,提个醒啊

 回复[17]: 有文字识别软件 陈某 (2006-09-25 15:54:01)  
 
  如果是印刷品,而且扫描清晰的话,转换后就是文本。

  
许多盗版书就是这样生产滴

 回复[18]:  郭家 (2006-09-25 16:23:20)  
 
  那雪桑需要中文系統,裝中文的OCN軟件,掃描后還得手動編輯,手寫體的原稿識別率幾乎為零。

 回复[19]:  雪非雪 (2006-09-25 16:44:49)  
 
  多谢版主郭家二位指教。要去上课了!!!回来再动脑。。。。。

 回复[20]:  风 (2006-11-22 01:25:12)  
 
  神户市役所的南面,有个小小的纪念碑,点着长明灯,1.17希望之灯。

  
碑座上刻着几行字。所见过的纪念地震的文字中,最好的几行。

  


  

 回复[21]:  雪非雪 (2006-11-22 22:23:19)  
 
  谢22楼风桑提供照片。

  
现将碑文译作中文如下:

  
……………………………………

  
1.17 希望之灯

  
1995年1月17日上午5时46分

  
阪神淡路大震灾

  


  
震灾夺去了

  
生命 工作 团圆 街道 回忆

  
……无以预知未来一秒钟的人之界限……

  
震灾给我们留下了

  
善良 关怀 体谅 纽带 朋友

  


  
希望之灯

  
连结着

  
震灾中逝去的所有生命和我们幸存者的思念

  


  

 回复[22]:  风 (2006-11-22 22:45:52)  
 
  雪非雪好译文。曾经想翻译过,又怕译不好。还是平淡的字眼好。

  
那盏灯,连结着一个朋友。准确说,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生前没有见过面。地震后,我曾为他拍过,他在这个世上的最后一卷胶卷。在王子公园上面的一个体育场内。

  
一排排整齐的简易木头箱子。一大半以上,边上还铺着个地铺。地铺上,有个老大妈或年轻人默默地半躺着,陪着木头箱子里的亲人。

  
。。。。。。

  

 回复[23]:  雪非雪 (2006-11-22 23:21:20)  
 
  

  
送给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回复[24]:  风 (2006-11-22 23:29:55)  
 
  谢谢。我会转给朋友,朋友再转给朋友的朋友,。。。

  
晚安。

  

 回复[25]:  志村犬 (2007-01-11 17:32:45)  
 
  这帖子必须得转,必须得转啊!我这就去转

 回复[26]: 纪念01.17 风 (2007-01-17 10:20:13)  
 
  前天傍晚,车上。小儿子突然说,“爸爸知道吗?很久很久以前的17号,那时我还没有出生,发生了一个很大的事,叫,叫...”。我愣了一下,“阪神大地震!”。“对,对。是地震。保育园的老师给我们讲了。.........”。

  
大儿子就知道的更多,“三宫的大楼倒了,高速公路塌了,长田着火了.........”。在学校里看了录像,还有老师的讲解,当年小学生们的作文...。

  
12年了。挥一挥衣袖,就过去了。

  
神户塔边上的Meriken公园里,有一个神户港震灾纪念公园,保存着当时被震塌了的堤岸。

  
1995.01.17--2007.01.17

  


  


  
http://kobe-mari.maxs.jp/kobeport/earthquake_memorial.htm

 回复[27]: 阪神淡路大震灾纪念日 雪非雪 (2007-01-17 10:57:25)  
 
  《阪神大震灾》--《作家》1995年11月号(p65-76)

  
目录:

  
札记1:灾难的震颤

  
札记2:“这不是真的!”

  
札记3:“活着,万岁!”

  
札记4:“成人式只有一次”

  
札记5:Volunteer

  
札记6:到灾区去

  
尾声:“拯救人的只有人!”

  
作者:冬木

  


  


  


  


  
(“札记”完稿于1995年3月,文中死亡者数据为当时统计。)

 回复[28]:  风 (2007-01-17 11:01:01)  
 
  “拯救人的只有人!”

 回复[29]: 1.17 阪神大地震13周年 雪非雪 (2008-01-17 12:32:02)  
 
  2008年是1月17日,是阪神淡路大震灾13周年。

  
方才出门的路上,还路过了图片上说的伊丹市昆阳池公园。

  


  


  
2008年1月16晚,伊丹市昆阳池公园举行“点燃灯烛,寄托你的思念”悼念震亡者纪念仪式。6434支灯烛,献给6434个亡魂。(图片来源:产经新闻 http://sankei.jp.msn.com/photos/affairs/disaster/080117/dst0801170044002-p1.htm)

  

 回复[30]: 1.17 阪神大地震14周年 雪非雪 (2009-01-17 16:16:20)  
 
  

  
<阪神大震災>被災14年 7千本の灯ろうに「希望の灯り」 阪神大震災の被災地は17日、発生から14年の朝を迎えた。あの日の傷跡を街に見つけるのは難しい。平成生まれが新成人となり、震災を知らない世代も増えた。その一方で、震災で後遺症を負った「震災障害者」の多くは十分な支援を受けられず、暮らしの不安を訴えている。隣国に目を転じると、昨年5月の四川大地震の被災地では、いまだに多くの被災者が仮設住宅で暮らす。本当の「復興」とは何か。国境や世代を超え、教訓をどう伝えるのか。震災は多くのことを問いかけ続けている。【震災取材班】(毎日新聞)

  
[記事全文]http://dailynews.yahoo.co.jp/fc/domestic/hanshin_awaji_earthquake/

  
2009年1月17日,阪神大震灾受灾地迎来了地震发生14周年的早晨。大街上已经很难看到那场灾难留下的伤痕。平成年代出生的人已经成年,对此灾难一无所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背负着震灾后遗症的大多数「震灾精神疾患者」,为不能获得充分援助而诉诸着对生活的不安。看看邻国,去年5月发生四川大地震的受灾地,现在依然有众多受灾者生活在临时住宅中。真正的「赈灾」究竟是什么?超越国境与世代,该如何将教训喻示给世人?震灾带来的许许多多的问题,至今依然在发出质问。(略译:雪非雪)

  


  
昆陽池に集まった人々は犠牲者へ黙とうを捧げた=兵庫県伊丹市で2009年1月16日5時46分、梅村直承撮影

  
悼念遇难者:

  

Page: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纪实空间
    追思 
    余华《兄弟》英译本在美发行讲演会 
    桃花源36小时 
    向龍昇、老三两位镜友汇报 
    2008.05.12 PM2:28~ 
    四季色彩(图片) 
    痛苦的双向煎熬——作家李锐的大阪讲演 
    东大阪华人早市杂记(4) 
    东大阪华人早市杂记(3) 
    东大阪华人早市杂记(2) 
    东大阪华人早市杂记(1) 
    2007年的元日参拜 
    岩本公夫与北京门礅 
    2008 元日参拜(图) 
    有一种自绝有别于轻生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绿色黄金周 
    日本公厕的中文提示 
    桜花祭 
    新学期 
    纪念一个去者 
    日本的张国立迷 
    半工半读(片断)——我的第一份工 
    阪神大地震改变了我心目中的日本(1) 
    阪神大地震改变了我心目中的日本(2) 
    《读书图》(Reading) 
    日本鲁迅研究学者北冈正子教授古稀晚会记事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