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美子 >> 杂谈
字体∶
“礼”多人不怪的日本

美子 (发表日期:2006-07-28 07:23:21 阅读人次:1987 回复数:4)

  以前学日语的时候,有本教科书上说,在日本“礼”多人才不怪,这里的“礼”我个人理解为“礼貌、礼节、礼仪”。通过在日本多年生活的经验,觉得此话在并不夸张。在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的问候和交往,公司同事之间的互道辛苦,迟到、早退、休假时的联系等社会规范归根结底都属于礼节的范畴。有时候狭路相逢,陌生人之间也会问好和点头致意。虽然在大都会,邻里之间互不来往,甚至见面不相识的现象司空见惯,人们的个人隐私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升级和提高,不与陌生人说话成了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大多数的城市乡村,仍保持着见面打招呼问候和寒暄的礼节习惯。

  
记得刚来日本,第一次坐弟弟的车外出,一路上看到,不是别的司机跟弟弟点头,就是弟弟向别的司机招手,我不无感慨和羡慕地称赞弟弟:“你怎么认识这么多人,真行!”弟弟却说:“哪里,只是因为他们给我让路,或是我让他们先走,互相表示一下谢意而已!”听后不得不佩服和羡慕日本的行车秩序和文明礼貌程度之高。

  
几年前开始的中文热,使我有幸成为一名中文讲师,成人夜校中文班的学员每到盛夏都会寄来一张“暑中见舞”的明信片,元旦寄一张贺年卡给我(这里当然不能否认寄卡给我的还有中国朋友)。有的学员由于工作忙或其它原因退学的时候,还会在离开之前,郑重其事地解释一下不能学习的理由,反复重申他们的无奈和遗憾,当然更多的是感谢之辞。还有平时疏于联系的人,偶尔在街上巧遇,一番寒暄后,第二天,我家信箱里还会出现一张他们寄来的明信片,为昨天的巧遇再补上一笔,以示不期而遇的欣喜和久别后的感慨,当然缺少不了从前受到过关照,非常感谢之类的社交辞令。不免令人感到友情的温馨和久别重逢的喜悦。

  
对此有人不以为然,甚至反感,觉得这种行为很虚伪、多余,做表面文章,是吃饱了撑的等等……可是反过来想想如果自己怀着思念和牵挂发出一封信或E-mail,回信久等不来,几个月过去了,寄出的信如泥牛入海,于是开始怀疑信邮丢了,或出现什么状况,正在忐忑不安或已经放弃的时候,终于收到了回信,告知“因为工作忙,不能及时回信,请原谅,勿念”云云。姗姗来迟的回信,或是轻描淡写的措辞;或是冠冕堂皇,名正言顺的解释,期间的牵挂和思念由于一种失落和无奈,而无法释怀,哪一种感觉更好呢?

  
中国人的交友哲学是朋友伙伴之间不斤斤计较。自己不是完人,亦原谅和宽容对方的错误和缺点甚至失礼之处。以宽宏大量,不拘小节自居。这与日本人不给对方添麻烦,严以律已,不失礼于对方并不矛盾。只是两种不同的出发点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是做事谨小慎微,最大限度地做到完美,让人无懈可击,对别人尽量做到不失礼,所以当对方出现失礼行为时,显得过分斤斤计较,小题大做,不理解和宽容对方,缺少宽宏大量的心胸,而且容易犯以偏盖全的错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由于一次失误就完全否定一个人所有的成绩和长处;而中国的思考方式是,人无完人,错误人人有,在所难免,理解、原谅和容忍别人的错误和失礼之处。当对方出现错误时,能够心胸宽广,不斤斤计较,对失误者有正确的主观认识和客观评价,是非功过黑白分明,不是一棒子打死。允许别人犯错误也允许别人改正错误,显出很大的宽容性。但与此同时对自己造成的失礼却毫无察觉,或对自己的失礼行为认识不足,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

  
我与日中朋友都有书信和E-mail往来,每次发出的信件,第一时间回信的总是日本朋友居多,而且是工作越忙的人回信越快(这里也不能否定做得很好的中国朋友),这一点我自愧不如。无事时坐下来反省,无非是没有把回信晚当成一件很失礼的事情来看待或是自己做事效率不高,甚至心安理得地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已的怠慢无礼开脱,潜意识地臆测自己即使失礼,对方也会原谅自己。

  
在日本的旅游日程表,出发地、中间休息时间、观光时间、到达目的地的时刻,回程等的日程安排精确到了分钟。事实上,如果没有意外,这个日程安排基本上是可信的,没有误差或误差很小。这是因为旅游团的每一个人都会严格遵守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到集合地点,绝不会出现临出发前还有人没到场的情况。因为大家都知道遵守时间是理所当然的礼仪规范,如果因为一个人的迟到,让所有人等待是不礼貌和缺乏常识的举动。

  
我身边有的中国朋友很多都是因为不了解或不习惯日本的礼节作法,在日本会社工作,虽然很努力,可因为人际关系不好,最终不得不辞职。比如被同事指责为打招呼不到位,不懂礼貌,或是跟一个日本同事有矛盾,就不跟别的日本人打招呼,久而久之,引起众怒,特别是日语还不精通的时候,无法解释事实真相,如果言谈举止上缺乏彬彬有礼的姿态,很容易给人造成傲慢无理的印象,即使自已再有理,大家也会把所有的责任和错误归罪到不懂礼貌上。所以要想在日本生活和工作顺心如意,很有必要了解日本社会的礼仪作法,言谈举止落落大方,不俗不媚,不卑不亢,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入乡随俗。

  
2005.12.8

  




 回复[1]: “礼”的定义非常模糊 陸朗 (2006-09-19 23:48:32)  
 
  俺来凑个热闹。

  
“礼”的定义非常模糊,好像不光是“礼貌、礼节、礼仪”。“礼を言う”是表示谢意,行“一礼”是“一鞠躬”。

  
有些“礼”觉得很封建,自民党里还有「亲分」;自民党搞选举记得一个叫高木的女的(此人最近老上电视,看上去很右,叫嚷参拜靖国神社)早先出道时要先去叩拜比他资格老的,得到其容许。看上去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连やくざ也很按“礼”行事,看了「极道上的女人」那里面的“礼”,让人挺不舒服的。

  
“礼”的内涵究竟应该是什么,我这个呆了10年的人常常困惑。

 回复[2]: 回陆朗先生 美子 (2006-10-30 18:17:26)  
 
  陆先生您好!首先感谢您的留言!

  
“礼”的定义非常模糊 ------

  
我觉得如果把“礼”放在日常生活的范畴来考虑,可能会清晰起来。当然即便是在日常生活的范畴,我对“礼”的理解可能还很片面、很笼统,所以小帖的开始就开门见山说我个人把“礼”理解为礼貌、礼节、礼仪。

  
“礼”的内涵究竟应该是什么,我这个呆了10年的人常常困惑。------

  
如果您举的例子:政党,黑社会的做法也堪称“礼”的话,不好意思,我跟您一样也困惑了! 我觉得他们的做法充其量是“教规”

  
“还有我所说的“礼”作为名词来理解比较恰当,您提到的“行礼”是动词。 以上匆忙之中草草答复,昨天没上网,回复晚了,原谅!愿闻高见!

 回复[3]:  雪非雪 (2006-09-20 19:35:17)  
 
  美子好。关于日本的“礼”你介绍得很周到。

  
我觉得日本和中国的“礼”之习惯好像是两个系统。日本人做事规矩善始善终,中国人的习惯有时看上去有一搭没一搭拖拖沓沓。但这并不能说中国人在礼尚往来上心里对此没数。比如,和日本人交往会什么小事都会立刻得到一个迅速的“还礼”,一张明信片一个电话或者一个邮件一个小邮包之类;同样的做法拿到中国的亲友圈子中去,就很可能被人觉得生分外道甚至虚情假意。我把日本人立刻回信回礼的做法概括成“一把一利索”,不欠情不欠债,心里轻松。而中国人之间却要期待一种细水长流的友情积累,当然有时候也有很多实际的人情味,比如婚丧嫁娶给别人随礼拿了多少自己不会忘,等自己有事时对方拿的比自己少就会暗讨那人小气不懂礼尚往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还真比日本人暧昧得多。

  
曾经跟日本人讨论过这方面问题,认为立刻还礼才是一种失礼,像是在拒绝对方的友情。可是日本人说“你不立刻作出表示对方怎么会知道你是不是领会了人家的好意?”

  
——这还真是说不清。好在中国还有个“情投意合”的交友原则。

  
总之,在日本生活,应该尽量像楼主说的那样礼多人不怪入乡随俗学着应酬。在这里呆得久了,不由自主形成了两套礼仪体系,对中国人是中国式对日本人就得日本式。呵呵,写累了,也没说清楚。

  

 回复[4]: 谢谢雪老师 美子 (2006-09-20 21:49:09)  
 
  您说得对!中国和日本礼仪习惯不同‘在这里呆得久了,不由自主形成了两套礼仪体系’,对中国人是中国式对日本人就得日本式。两套体系因人而异!一语道地!

  
入乡随俗看上去简单,实际做起来很难。比如收到礼物时,日本的礼仪习惯不但当时要表示感谢,事后见面还要再次感谢或多次感谢。可我总是忘记说第2次和第3次!不过好在我身边的日本朋友在我平时的“游说和影响下”,了解了中国的收礼习俗,不会计较我的过失!不幸的是还有很多习惯不被日本人接受、理解和认可。我认为中国的礼仪习惯也好,日本的礼仪习惯也好,各有其时代背景、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和传统因素等诸影响,既不能勉强屈从,机械地模仿,也不能完全拒绝。应该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各取所长,各得所需。我们在入乡随俗上“择优选择”,还要让日本朋友了解中国的礼仪习惯。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杂谈
    有感成人玩具------电声娃娃 
    “群体意识”与“个性” 
    与人为善 
    人民币杂感 
    “礼”多人不怪的日本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