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小林 >> 天南地北
字体∶
凭吊金陵古城

小林 (发表日期:2007-01-08 10:19:17 阅读人次:3663 回复数:24)

   游览南京;中山陵,玄武湖,雨花台总是游人常去的的地方。但是我们一行的日本人提出要参观在日本也很闻名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毫不迟疑地向向导提出了参观愿望。因为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我不好主动安排他们去见学,另外我也是第一次去。

  
我这次来南京,是第二次,第一次是1970年,35年前的事了,想着南京有久别重逢般的欢欣,就像别后重逢的朋友。


  
不过说真的,我在80年代以前,并没有听说过南京大屠杀的的事,那时的历史教育中提到的是平頂山事件,开滦煤矿的万人坑。课本中没有南京大屠杀的记载,也没有南京大屠杀记念馆等抗日建築物。我在1970年去南京冬季训练半年,遊览了中山陵,玄武湖,南京长江大桥,连远在郊外的燕子矶都玩过了。当时只知道有雨花台革命烈士记念馆,不知道有南京大屠杀的事。为什么不提,我推測这事发生在当时的民国政府的首都,二是当时的领导人认为对如此重大的事件,还是应該慎重些,多作些调査核实。

  
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敘述南京大屠杀说: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決日军在南京集团屠杀中国人十九万,个别屠杀中国人十五万,合計三十四万人。其中集团屠杀中国人十九万,个别屠杀中国人十五万的数字,是当时民国政府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提交的起訴书里的数据。而这个数字遭到质疑,后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決的南京大屠杀人数是二十万人。

  
林思云先生分析过;编写历史教科书的学者大概是希望通过把远东军事法庭判決中的二十万人修改成三十万人,给人们造成一个世界上巳经公认南京大屠杀人数为三十万人的概念。本来南京大屠杀的人数是不是三十万并不影响大屠杀的本质,没有必要纂改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判決书来为中国扩大事实。不过这样明显地编造历史,给了日本右翼一个极好的反击理由:中国人老说什么“以史为鑑”,可他们自己却总在纂改历史,又有什么资格批評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呢?这些中国学者大概是自以为用编造历史和数据的方法,能夠为中国人争面子长志气。其实这样适得其反,明显地编造历史不但不能为中国贏得面子,反而大大降低了中国说话的可信程度。

  
我怀着凭吊的心情来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南京城西江东门,这里既是侵华日军江东门集体屠杀的遗址,又是遇难者的葬地。现在建有一处外观呈纪念性的大型陵墓状建筑物。

  
进门,一座巨大的石碑耸立在人们面前,其外形如十字架,碑高12.13米,碑的上方刻有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的时间。一座高大的雕塑用三个黑色的三棱柱和五个褐红色的圆圈,组成了“300000”的数字,意为“倒下的三十万人”。配上旁边的砂池、草坪及和平鸽,给人以肃穆庄严、悲怆深沉之感。

  
据向导介绍,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当时的民国首都南京,在此后的连续六个星期内,日军疯狂屠杀中国无辜市民和已失去抵抗能力的中国士兵达30多万人,六朝古都南京遭到了空前的大破坏。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制造的一起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为悼念遇难者,南京市政府于1985年建成这座纪念馆,1995年又进行了扩建。纪念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开始激化。在这个时候,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年后,才建成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怪不得我35年前来南京时没有听说过大屠杀的事。

  
走过悼念广场,迎面一座主题雕塑悲壮而愤恨。它是由残破的“城墙”、残缺的“军刀”、“历史的桥梁”、遇难者的“头颅”、“手臂”等一个个单体雕塑组成。我们站在“历史的桥梁”上,回眸60多年前古城发生的特大惨案,真是令人触目惊心。一行人默默地往前走,只有向导的声音不断地传进耳中。


  
走过“历史的桥梁”,踏上历史证人脚印的路。这铜板路长40米、宽1.6米,铸有南京大屠杀部分幸存者和我国曾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成员共222位历史证人的脚印。正是这一步步浸满中国人民鲜血的脚印,才是这30万生灵惨遭杀害的有力佐证。

  
在纪念馆旁边,耸立着一座铜像,是美国华裔张纯如。2004年11月9日,在美国加州,36岁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作为《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又译《南京大屠杀》)一书的作者,张纯如60多年首次打破中、日、美的沉默,向全世界详尽地揭露日本当年的兽性。

  
看到这样一个年轻,美丽,杰出的生命就这样付给了南京大屠杀的血腥之气中,我觉得很悲痛。一个女人, 能单枪匹马地直面那么沉重的中华民族的苦难, 坚持把不堪入目的日军暴行展示在世人面前, 并为之付出生命,。因此让我对张纯如充满敬意,她是如此的勇敢,那么年轻就能背负起如此沉重的责任,直面如此血淋淋的苦难,真是了不起。读过她的文章,对她的敬意就增加几分。她是用生命在写, 她的生命终于被这些苦难的历史耗尽了。 但她的文字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永远的痕迹。愿她安息在一片宁静的世界!

  
我们循着脚印来到祭奠广场,只见石壁上用中、英、日三种文字镌刻的“遇难者300000”的大字,这是无声的控诉,更是血泪的呼喊。

  
我们几乎静声息气地登上墓场,那是一片空旷的“墓场“,满目荒芜,寸草不生,只有遍地的鹅卵石,散乱的白骨和几棵枯树,场景凄凉哀伤,象征着侵华日军在南京的血腥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循着院墙边和道路两侧,散立着13块不同形状的石碑,碑上记载着汉中门、汉西门、宝塔桥、中山码头等13处主要屠杀现场的史实。院墙上高2.2米、总长51米的大型浮雕,以“劫难”、“屠杀”、“祭悼”和血肉长城为主题,深刻揭露了侵华日军当年在南京烧、杀、抢、淫的暴行和中国人对遇难同胞的沉痛悼念、永志不忘之情。

  


  
再前行,就是外观呈棺椁形的遗骨陈列厅,主要展示从当年日军屠杀现场清理发掘出的遇难者尸骨。这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一个镜头。纪念馆就建在挖掘现场之上。在1号尸骨的头部,被子弹打穿的弹孔历历在目。其他尸骨也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伤痕,保持着被杀死时的姿势。这些残暴的罪行震撼着我的心。


  
另一处为史料陈列,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座人间地狱。这里陈列着上千件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图表和见证资料,采用了灯箱、沙盘、泥塑、油画、复原景观、多媒体触摸屏、电视和电影等多种陈列手段,并配有中、英、日三种文字说明,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血腥暴行。整个纪念馆构成了以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悲怆景象。

  


  
步履蓦地变得沈重的。我的呼吸突然潮湿而沉重起来,仿佛我是在过去的回忆底下穿行,感觉一下子走入了时光隧道,从现在忽然回到69年前的南京!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大肆屠城,血流成河,30万中国人惨遭杀戮。

  
我们一行人坐上汽车,神情凝重。到玄武湖的二十分钟里,谁也没有说话,默默地望着窗外那些法国梧桐树。除了最冷的冬天里树叶落净的时候,这时的深秋季节,梧桐树还浓荫匝地的林立在大道边。

  
我很想知道他们又什么感想?但却不能问,不过我想;能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看这血腥罪行是需要勇气的,能够面对那惨无人道的历史,能够对于本民族自身的审视,就是能够公正地直面历史有良知的人。

  
在日本还有严重歪曲历史的文章和一些少数群体,甚至比赛杀人106个的向井少尉的女儿还在为她的父亲翻案,胡说是记者的夸张报道。这是对于历史的挑战,更是一种怯懦。现在,中国人宽容大度地原谅了日本军队曾在中国干的兽性,而日本人的后代人却不承认他们前辈做的事情;中国人无心让后代人还前代人的欠款,而后代人却不领情,压根儿要赖这笔账,这就很难叫人心平气和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凭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实在是一堂难得的、活生生的教育课。我相信这真相将会传于日本。我们大家要同心协力,确保真相保存、牢记,使南京大屠杀那样的悲剧永不再发生。

  
心里沉甸甸的乘下午的飞机离开南京。离开的时候,天下着小雨,心里便生出了一丝流连。我看着云端下那个灰蒙蒙,烟雨名山,古老而又独一无二的金陵古城。啊,南京!我轻轻的关上机舱窗户,正如我轻轻的走过这个城市。带走很多遗憾。

  
2007.1.8

  


  


  




 回复[1]:  雪非雪 (2007-01-08 09:18:35)  
 
  作为相关资料之一,收藏。

 回复[2]:  小林 (2007-01-08 11:19:29)  
 
  再贴几张相关的照片

  


  


  
日军屠杀现场清理发掘出的遇难者尸骨

  


  

 回复[3]: 百字令 登石头城 刘世基 (2007-01-08 13:48:21)  
 
   元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望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艣,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歌舞樽前,繁花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出江吴水尽,接岸楚山稠,明日相思去,惟等北固楼。

  

 回复[4]:  小林 (2007-01-09 09:44:20)  
 
  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刘兄好词!请看秦淮灯火。

  

 回复[5]:  陈梅林 (2007-01-08 18:01:05)  
 
  小林,看看信箱。

 回复[6]:  小林 (2007-01-09 12:20:08)  
 
  和刘兄<登石头城>

  
大江日夜向东流,莫愁湖里荡血波。六朝旧梦鸟空啼,无情最是江东门。

  
我轻轻的走过南京。带走很多遗憾,我想,我只是这个城市的过客而已,千千万万个匆匆走过的南京中的一个。

 回复[7]:  刘世基 (2007-01-09 12:31:30)  
 
  贴一首

  
七 律

  
金陵懷古

  
秋雲暮雨石頭城,

  
梧桐落葉老枝橫.

  
烏衣巷里空寂寂,

  
玄武湖邊冷清清.

  
何處秦淮尋歌舞,

  
此時水榭無簫聲.

  
六朝金粉隨夢斷,

  
幾代風流話金陵.

  
南京和我有种剪不断的情缘,很喜欢南京的景致,虽然有日军的血腥,但六朝形胜的确让人留连。

 回复[8]:  小林 (2007-01-09 13:57:30)  
 
  南京保卫战打成这样,老蒋唐生智都有大的责任。战败是最高统帅老蒋和守城总司令唐生智的指挥错误。那些军长师长以下官兵在防线最后溃败以前,已经是尽力了。守卫南京的是淞沪仓促退下来的败军,本来就已经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除了教导总队(4 4 编制,一个团抵普通编制一个师)等少数几支部队,大多数空有军师番号,战力早就残破不全。当年淞沪战败,李宗仁白崇禧不主张死守南京。外无援兵,是个战略上的死地。唐生智被老蒋剥夺兵权久矣,终于有了再度掌兵的机会,主动请缨,要求领兵死守南京。老蒋好象在记者会上大大夸奖了唐生智,说:“我有大将唐生智,他要和日本人拼命。”

  
唐生智学了个破釜沉舟,把船都调到江北。仓促迎战的各路残军根本无法协调,都是各自为战,如孙元良李弥等人死守中华门,邱清泉好象那时在教导总队守紫金山,都是没有章法打到那算那的死守。唐生智本来准备与城共存亡没有准备退路,最后关头又仓促下令突围,彼时大部分部队已经失控。就是仓促突围,也不至于损失那么惨重。唐生智偏偏又加了道命令,如果有些部队觉得突围无望,可以退往江边,渡江北上。结果突围的部队反而大部分冲出去了,日军兵力无法合围,只是分几路进攻,所以可以突围的缝隙很大。没有决心突围的退到江边的部队却遭到灭顶,没船渡江。宋希濂回忆说在北岸听得到南岸的哭声。唐生智自己跑了出来,后来在徐州见到李宗仁时无地自容。老蒋当时能打的上将级的也就是李宗仁,白崇禧,薛岳几个,李宗仁后来成就了个台儿庄大捷。老蒋后来武汉会战就不再死守了。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回复[9]:  风 (2007-01-09 18:49:05)  
 
  小林兄,拜读了。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将强则兵壮,民勇则国威。

  

 回复[10]:  小林 (2007-01-09 21:50:22)  
 
  谢谢风爷!给刘兄贴一张南京鼓楼夜景

  

 回复[11]:  雪非雪 (2007-01-09 22:01:52)  
 
  小林桑,晚上好。

  
搜集这么多流光溢彩来啊

  
可是——容说句个人看法,我们的许多景光灯照明色彩用得有些分散杂烁,缺少同系列立体感。颜色用杂了就失去强调了。您看呢?上海的浦东夜景和对岸的照明色彩整体感就好一些。大连的星海广场夜景灯也很好看。今天查找了一下东北的冰雪节图片,印象也多是用色纷杂,没选出中意的来。

 回复[12]:  刘世基 (2007-01-10 01:56:38)  
 
  谢谢小林兄,91年第一次去南京正赶上发大水,秦淮河一片狼藉。八月中秋长江赏月,乌浪滔天。您的照片我就照章全收。谢谢您。

 回复[13]:  小林 (2007-01-10 15:30:16)  
 
  如今雅士爱写诗,张三李四见高低。六朝金粉谁解最?东洋镜上刘世基!

 回复[14]:  taya (2007-01-10 15:46:51)  
 
  最后一句话,有点粉色的感觉

 回复[15]:  小林 (2007-01-11 17:53:11)  
 
  看这张还粉吗?战犯原日军第二师团长中将谷寿夫被枪决

  


  
战犯向井敏明,野田岩,田中幸吉被绑赴雨花台枪决

  

 回复[16]:  小林 (2007-01-10 22:05:45)  
 
  啊,南京!我轻轻的关上机舱窗户,正如我轻轻的走过这个城市。带走很多遗憾。

  

 回复[17]:  小林 (2007-01-12 12:26:19)  
 
  送给刘世基兄《江城子;忆南京》

  
金陵古城未能忘,钟山上,雨花旁。六朝金粉,寂寞影难双。文化荒漠历十载,改革后,啃书忙。

  
长梦醒来是他乡。天各方,叹沧桑。此生何恨?怕见明月光。玉盘银钩难与共,抬老眼,望西方。

  

 回复[18]: 也送小林兄一首七律 刘世基 (2007-01-12 12:13:13)  
 
   七 律

  
金陵懷古

  
一瀆綠水流不儘,

  
六代丹墀影無蹤.

  
水榭秦淮消舊跡,

  
莫愁玄武蕩新聲.

  
荒傳丕績添佳話,

  
漫道風流減真情.

  
問世傳奇悲尚任,

  
消亡社稷怨大成.

  

 回复[19]:  贫下中农 (2007-11-13 15:43:13)  
 
  南京大屠杀只是一个“象征日军暴行的代名词”,而真正的名称应该是“长江三角洲大屠杀”;日军不仅杀、烧、淫、掳,而且有计划地劫掠中国珍贵的藏书。大陆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建民则指出,侵华日军成立“占领地区图书文献接收委员会”,在南京攫为己有的图书中,有不少极为珍贵的图书,其中包括保存在南京政府文官处图书室的“清代皇帝实录”写本3000册以上,是从清太祖到德宗光绪帝的宫廷日记原本。这不是战事中一般的掠夺行为,而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想彻底消灭中国文化。根据中国政府统计,日军掠夺的书籍共274万2108册,战后归还的图书只有15万8873册。

 回复[20]:  小林 (2007-12-13 09:42:05)  
 
  1937年12月13日!到今天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日。

 回复[21]: 转贴于国内论坛,与小林兄的帖相呼应 青远蓝云 (2008-03-14 00:28:13)  
 
  标题:罗瑞卿之子的血性留言,使许多元勋子女在下面签字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一杯绿茶 于 2007-12-27 15:41:28.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作者: 李微敖

  
罗箭是开国大将、公安部创办人罗瑞卿的儿子,退休前当过国防科工委后勤部副政委,军衔少将。不过他的脸和身材都比较瘦削,并没有一般军人的虎虎威仪。(中间着蓝色上衣,戴帽子者)

  
抗战将领亲属们参观建川博物馆的正面战场(以前就叫国民党军队抗战纪念馆,后来在某些部门和人物的要求下改为,“ 建川博物馆聚落抗战文物陈列-正面战场馆”),在“南京保卫战”展览处,馆方设立了一块留言牌——因为此时是万恶的南京大屠杀70周年(难受……)。

  
大家在这里纷纷留言悼念,内容其实不用说,大家也可以猜的出来。比如李敏的留言是“永远铭记历史”;周秉德留言,“不忘历史,教育后人”。陈立夫的外孙、刘杰将军的儿子肖松林则在写下“莫忘国耻,教育后人”后,觉得字体颜色太浅,又拿来另外一支签字笔,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地重新描绘一遍。

  
但罗箭的留言很特别,一下吸引了我:“历史和仇恨都是不能忘记的” ,他还在句末加了三个“!”。

  
随后,任弼时之女任远仿、萧克之子萧星华、左权之女左太北、宣侠父之女宣平也纷纷在这一留言下签名。

  
我当时感慨万分,跟博物馆一位副馆长说,“还是军人有血性啊……”

  
后来的座谈会上,罗箭将军又解释了他为什么要这么写:

  
“有人讲中华民族应该宽宏大量,记住历史,但忘记仇恨。这话我不能同意。远东军事法庭判决的几个战犯,他们在中国制造了多大的灾难,带给中国人民多大的痛苦,可时至今日,他们还被供奉在靖国神社里,每年日本政府的官员还要去拜祭。还有南京大屠杀、慰安妇这些铁证如山的事实,日本右翼还不认帐、还要翻案!这是日本人在继续制造血性仇恨,而不是我们不忘仇恨啊!如果日本能像战后的德国一样,诚恳认罪,像施密特一样,跪在墓碑前向犹太民族道歉,那我们还能够勉强说宽容!现在,远不到那个时候。”

  
当晚的座谈会上,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陈赓的次子陈知健(当过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也是少将)托陈丹淮,带给建川博物馆一幅字(说是他本来很想来的,但临时有急事走不开了),字的内容是:

  
“历史如明镜,苍天饶过谁”。

  

 回复[22]:  青远蓝云 (2008-03-14 00:33:45)  
 
  


  

 回复[23]: 照片转自同一论坛 青远蓝云 (2008-03-14 00:38:30)  
 
  

  

 回复[24]:  夏雨 (2008-03-14 14:17:39)  
 
  如果说他们的父辈是有功绩的

  
那么这些元勋子女有些什么呢

  
一个个官拜上相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天南地北
    一眼望三国的防川 
    长春的伪满皇宫与二人转 
    神秘的长白山天池 
    四川旅游漫笔 五 
    四川旅游漫笔 四 
    四川旅游漫笔 三 
    新疆游记 上篇 
    还乡记 
    四川旅游漫笔 二 
    四川旅游漫笔 
    秋风秋雨愁煞人 
    游览恭王府 
    风情万种上海滩 
    沈园游 
    我也是草原的儿子啊 五 
    我也是草原的儿子啊 四 
    我也是草原的儿子啊 三 
    我也是草原的儿子啊 二 
    我也是草原的儿子啊 
    台北 一颗南中国的明珠 二 
    台北 一颗南中国的明珠 一 
    去采夫的家乡 
    越南印象三 
    越南印象二 
    越南印象 
    凭吊金陵古城 
    桐柏山区 三 
    桐柏山区 二 
    桐柏山区 
    游越南散记 
    一国灭来一国亡,六朝兴废太匆忙 
    《满江红》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