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小林 >> 人物传记
字体∶
父亲前传2 支那事变

小林 (发表日期:2007-01-06 09:47:07 阅读人次:1102 回复数:5)

   一九三七年(昭和十二年)七月七日,日本军队和中国军队在中国北平西南的芦沟桥,发生了军事冲突,开始了全面的“支那战争”。

  
日本对芦沟桥事变的记载是:1937年7月7日晚,一个小队的日军在北京芦沟桥附近进行演习。突然响起了一阵枪声,日军小队长立即进行点名,发现少了一名士兵。日军小队长联想到刚才的枪声,以为该士兵已在刚才的枪声中被打死,于是小队长下令向中国军队进行还击,形成了军事冲突。但打完仗后那个失踪的士兵又回来了,说当时是因为闹肚子去解手而没有赶上点名。

  
1937年的芦沟桥事变到现在仍找不到日本人首先挑发芦沟桥事变的证据。在战后远东国际法庭上明确判定9;18事变是由日本人所挑发,但并没有断定芦沟桥事变是日本人挑发的。原二十九军副军长秦纯德在国际法庭上提出的起诉材料“七;七事变纪实”中,也回避了到底是谁先开的第一枪的问题。日本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芦沟桥事变是隐藏在二十九军中的共产党间谍首先向日军开枪而引发的,因为从动机上来看共产党最希望发生中日战争。

  
1937年7月7日发生在卢沟桥的中、日军队冲突,到底是哪一方先开的第一枪,没有定论。《时代》当年这样报道说:无法弄清楚在日本“首先开火”之前,谁是那个向日本人开枪的“人”。但在南京的中国政府第一次表现出它已做好与日本作战的准备。

  
对于一个早就被肢解的中国来说,在承受了多年的屈辱和痛苦之后,整个民族积压的愤怒,到了一点即可熊熊燃烧的程度。因此,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在现实大背景下都随时可能爆发小磨擦、小冲突,而突发的小磨擦、小冲突也必然引发全面的对抗。舞台背景早就由日本方面搭建起来。在这一舞台上,中国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时代》,1937年7月19日)

  
不过,当卢沟桥的枪声刚刚响起时,全世界还没有意识到这一次发生的中日冲突,就会是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这也难怪,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北方的局部抗战从来没有停止过,绥远抗战、长城抗战都曾以激烈的战斗令世人关注,但都没有发展为全面抗战。因此,《时代》首次报道卢沟桥冲突时,将之放在“远东”部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单独列为“中日”部分。同时,“远东”部分突出的也不是中、日战争,而是在西伯利亚发生的另一场苏、日军事冲突。

  
芦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国内的舆论界对蒋介石一片恶骂,指责蒋介石有意挑起事端,应该对蒋以及他领导下的南京政府进行军事惩罚。

  
“七月七日晚上,我皇军在芦沟桥附近进行夜间演习之际,该地中国驻军突然向我方开炮。当时,我当局曾用尽一切办法,想把问题就地解决,不使之扩大。然而南京政府却一味自负于自己的军备,不接受我方的诚意,始终对我方采取挑战行为。迫不得已,我皇军为了保护在华侨民和东方的和平,最后不得不采取自卫手段……”

  
但在日本军部内却分成“事变扩大派”和“事变不扩大派”,两派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不扩大派的代表人物就是9;18事变的主谋石原莞尔少将作战部长,他根据“胜利的极限点”的理论,坚决反对日本“得陇望蜀”,再继续向华北进出。石原认为一旦和中国发生全面战争,日本将陷入无法自拔的战争泥潭,绝无取胜的希望。而军部中的大部份却是事变扩大派,他们无视中国团结一致抗日力量的形成,还以为中国军队会象以往一样一打就跑。他们提出“对支那一击”论,以为只要给中国一个强大的打击中国政府就会屈服。

  
当时,小林清因为曾受过长期的武士道精神教育,再加上这样的宣传影响,对中国的确抱着敌意和仇恨。小林清觉得蒋介石这家伙实在是个傻瓜,日本这样处处为中国着想,为什么还要向日本挑战呢?如果没有日本,中国恐怕早已成为英美俄的殖民地了吧!不过,日本可怜中国是有限度的,如果反抗的话,就非彻底地把蒋介石搞掉不可。总之,小林清对中日战争的看法,是和日本舆论界一样的,认为日本方面进行的战争是自卫行动,是为了东方的和平、膺惩中国的神圣战争。

  
战局在不断地扩大,日本无敌皇军节节胜利。人们每天都听政府和军部发布的连战连胜的捷报,高兴得不禁跳跃起来。大批青年应征,开赴战场。看着一批批挂着红布条出征士兵的雄姿,小林清也梦想成为一名天皇的士兵,到战场上去作战,并期望平安地立功回国。

  
8月13日,中国军队主动向上海的日海军陆战队发起进攻,日军仓促应战,并紧急从国内派兵增援,揭开了第二次上海事变的序幕。由于蒋介石一改以往忍辱负重的态度,竟主动在上海开辟新战场。当时日本在上海只有几千人的海军陆战队,没有什么准备。日本军部的“事变扩大派”当初只是设想把芦沟桥事变扩大到华北地区,并没有在中国全土展开全面战争的计划。可是蒋介石的上海攻势,使日本军部对战争的指导发生了混乱。

  
日本军部刚开始还不想扩大上海战线,8月15日只派出了最低限的2个师团(3万余人)的增援部队,但蒋介石将其精锐部队70万投入上海,使用人海战术给日军造成极大的伤亡,迫使日本不断增兵。由于现役部队的人数不够,日军不得不紧急临时召集预备役部队参战,最后日本投入上海的兵力达30余万人。

  
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军部并不想把战火扩大到整个中国,只设想打一场短期的、局限于华北地区的速决战,在短期内一举摧毁中国军队的主力,迫使中国人屈服。战后的1946年,美国战略调查团对日本的侵华战略进行了调查,该调查团的调查报告中说:“对于日本的侵华战略,本调查团对多数日本将校进行了讯问,这些日本将校均表示当时既没有侵占中国全土的必要,也没有侵占中国全土的欲望……。没有料想到1937年的华北事变,会引发与中国的全面战争。”

  
这个报告比较客观地说明了当初日本没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战略动机。

  
当时日本人以为蒋介石在芦沟桥事变后,会派主力军队前往华北保卫北平、天津等大城市,和日军进行军事决战。但蒋介石并没有直接派兵去保卫华北,而是转而进攻日本在上海的租界,将日本拖入了全面战争的泥潭。因此一些日本人声称日本原本不想和中国进行全面战争,中日间的全面战争是中国人挑发的。然而中国取胜的唯一出路就是与和日本进行长期持久的,不以争夺领土为目的的消耗战,将对手消耗拖垮。如果当时蒋介石在华北跟日军进行一场争夺领土的决战,中国不仅必败无疑,还要使华北变成满洲国第二。

  




 回复[1]: 史称 刘大卫 (2007-01-06 13:15:19)  
 
  史称:拉了一泡粑粑,毁了两个国家。

 回复[2]:  采夫 (2007-01-06 17:28:19)  
 
  把小林清拿到中日战史这个大背景下来写,很有意思。加油!

  
人或者是人类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在干蠢事儿。

 回复[3]:  陈梅林 (2007-01-06 22:01:50)  
 
  小林:写下去!

 回复[4]: 小林兄 风 (2007-01-09 21:41:03)  
 
  斗胆商榷。

  
〉小林清因为曾受过长期的武士道精神教育

  
如果上面的武士道精神教育,是指在学校的修身课,军训课中的教育的话,说成是那个[教育勅語]的教育,更准确。我想。

  
据说,当时在制度和社会文化上的教育,在军队中是[軍人勅諭],在学校中是[教育勅語]。用天皇名义发布的,必须要背的。这些,与武士道还有相当大的不同。

  
嗯,当然,如果是小林兄故意写的诙谐,那就是俺的不是了。。。

 回复[5]:  小林 (2007-01-10 13:19:47)  
 
  是风爷说的对!当时日本在军队中的教育是[軍人勅諭],在学校中的教育是[教育勅語]。学校的教育是与武士道还有相当的不同。我还得学习呀!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人物传记
    父亲前传9 战场被俘 
    父亲前传8 战地生活(下) 
    父亲前传7 战地生活(上) 
    父亲前传6 初到中国 
    父亲前传5 洒泪别亲人 
    父亲前传4 军事训练 
    父亲前传3 征召入伍 
    父亲前传2 支那事变 
    父亲前传1 故乡 
    生是日本人、死为中国魂(后记) 
    父亲二十七 他走得让人痛惜,让人凄怆!(最终回) 
    父亲二十六 日本战友们的委託 
    父亲二十五 久别重逢的恋人 
    父亲二十四 日本人政协委员 
    父亲二十三 乡关何处 
    父亲二十二 落实政策 
    父亲二十一 历史的转折 
    父亲二十 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 
    父亲十九 私自上访组织 
    父亲十八 同是天涯沦落人 
    父亲十七 文化大革命浩劫(下) 
    父亲十六 文化大革命浩劫(上) 
    父亲十五 响应毛主席号召,想回日本闹革命 
    我为什么写父亲(前言) 
    父亲十四 艰苦生活 
    父亲十三 在内蒙古学习 
    父亲十二 生活的另一面 
    父亲十一 临危受命 
    父亲十 遣送日本侨民回国 
    父親九 接收东北 
    父亲八 我还是八路军 
    父亲七 奇袭龙須島日本海军陆战队 
    父亲六 跟许世友司令员参加秋季攻势战役 
    父亲五 在机枪训练班任教 
    父亲四 冬季大扫荡 
    父亲三 向日军宣传喊话 
    父亲二 创建在华日人反战同盟胶东支部 
    父亲一 痛苦的觉醒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