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小林 >> 人物传记
字体∶
父亲二十四 日本人政协委员

小林 (发表日期:2006-08-11 14:42:41 阅读人次:1648 回复数:0)

   生是日本人、死为中国魂 

  
二十四 日本人政协委员

  
“夕阳未必逊晨曦,昂首飞鬃奋老蹄。春蚕繫绕千千缕 ,愿为华夏吐尽丝。”

  
-小林清

  
风起东海,云落西山,北京的1983年5月。红墙金瓦,老树新绿,迎着落日余暉放射出瑰丽的色彩,稍不留意便悄悄暗淡下去,渐渐浸入一片幽兰的朦胧中。中南海隔壁北长街外交部副部长仲曦东的家中,小林清帯着妻子,儿子阳吉正来拜访。他来北京上访,住在宣武门饭店。他找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老上级仲曦东家。

  
仲曦东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政治部主任,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政委,烟台警备旅政委,解放战争时是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军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与少将军銜。建国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捷克大使,坦桑尼亚大使,中非友好协会会长。当时任外交部副部长。

  
小林清向仲曦东谈了自己在内蒙古的二十五年及落实政策不彻底的情况,还有申请回日本探亲被拒绝的事。

  
仲曦东副部长问他:“你是中共党员吗?”

  
“不是,当年倒想入来着,现在请我也不入!”

  
“那入中国藉呢?”

  
“那没问题!”

  
仲曦东副部长说“对于你这个“日本八路”所作的贡献,最起码应该给一个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的名誉,表彰你参加中国革命的功绩。郭沫若的日本妻子郭安娜,女儿都能当全国政协的委员吗!”

  
“不过你怎么进了那个部门呢?”

  
“是萧华将军介绍我去的。”

  
仲曦东副部长后来又找萧华将军确认这件事。萧华将军说:

  
“是我介绍他去东北局某部工作的。当时某部向东北局要干部,我当时是东北局委员,又是辽东军区司令员。就把小林清介绍去了。因为在山东时,就知道他是个赤诚坦白,可靠的日本同志。”

  
这些老上级也是出于国家利益和小林清特殊贡献的实际情况两方面考虑的。他是日本人,又不能回日本,那么加入中国藉,在中国善始善终一生,倒也是国际主义的一段佳话。于是,由仲曦东副部长给中共中央写了关于小林清在山东抗日战争以及现在情况的报告。并把关于小林清情况的报告转给中顾委副主任许世友办公室一份。

  
小林清和妻子还拜访了家在黄寺总政大院的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刘汉同志,刘汉同志当年任胶东军区政治部宣传科长,东渡东北后,任解放军辽东军区政治部宣传科长。建国后,任总政治部秘书处处长,宣传部副部长,军事博物馆馆长,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汉同志极重战友情义,后来在小林清写回忆录时,给了他很大帮助,建议他把回忆录送到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给他帮助的还有解放军军事博物馆政委趙工同志,趙工同志亲自陪他们参观军事博物馆,帮他找了有关抗日战争,反战同盟等資料。他看到自己曽参加过的土八路发展到今天成为強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心里感到自豪和高兴。 

  
他还拜访了长江水利办公室主任林一山同志,人大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张家洛同志,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张怀忠等同志。

  
经老战友的介绍,他还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李初梨同志的家,还有同是中联部的趙安博同志家作了拜访,趙安博同志告诉他,原在华日人反战同盟的老战友们还有好多人健在,1982年还来中国作过友好访问。趙安博同志把日本同志的地址告诉他。于是小林清给日本的战友们写了信,和分别许久的日本战友取得了联系。

  
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的老战友孟凡同志也来宣武门饭店看他们。

  
两人暢谈起抗日战争时期的喊话等和那次鬼子扫荡昆愈山的事。

  
孟凡同志从怀里掏出一个白纸夹,展露出一张黑白照片。是1945年春,在华日本人解放联盟胶东支部全体盟员和胶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譚佑銘(煤炭部副部长)及敌工科科长辛冠吾,孟凡等同志们的合影。背景在胶东萊陽县城。

  
虽然时光流逝了近半个世纪,但照片保存得依然完好,没有一丝皱褶,只是边角略微泛黄,见证着那段历史,守候着一份真情。

  
小林清又找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老上级,时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委賈若瑜将军,賈若瑜将军在抗日战争期间任胶东军区五旅参谋长,胶东军区参谋长,山东军区参谋长。1955年被授与中将军銜。建国后任军政大学副教育长,军事学院教育长,副院长。

  
賈若瑜将军到宣武门饭店来看他。和賈若瑜将军一块来的还有一位将军,是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后来的对台湾办公室主任杨斯德同志。

  
杨斯德将军见了小林清就笑嬉嬉地问:“这些年,我们还找你呢?你大名鼎鼎,连岡村宁次,何应欽都点过你的名。听说你没有回日本,留在中国了,可不知道你藏到哪儿去了?”

  
“我被中共某部藏到内蒙古了,流放二十五年。现在回到天津,什么都不是,请首长给我做主。”

  
楊斯德将军也是名人。在淮海战役时、时任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政治部连络部長楊斯德作为华东军区全权代表、向国民党三绥区副司令張克侠、何基沣传达起义指令、并配合两位将军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坚难险阻、于1948年11月8日、在賈汪成功举行起义、拉走了两万多人。

  
这是华东战场上又一次国民党军起义、其人数之多、编制之完整、影响之深广、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

  
粟裕大将谈及这次起义时:“如果再晩四个小时、放走黄百韜、那么、淮海战役的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毛主席評价这次起义称:“极有助于革命战争的发展。”

  
朱德总司令赞扬这次起义是淮海战役 “第一个大胜利!”

  
他们两人,一个是策动日军投降,一个是策动国民党军起义。杨斯德将军关心小林清,是老战友英雄惜英雄,惺惺惜惺惺的革命情怀。

  
1985年夏,小林清来到北京开会,順便和儿子阳吉去东四四条去看望杨斯德将军。杨斯德将军告诉小林清,他找到了原中共某部部长某同志谈了小林清的问题,请他向中共某部指示,落实小林清的问题。豈料,某同志推辞道:“我已经离休了,我不好插手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吗!”

  
这也难怪,某同志从文化大革命到现在,一直身在权力中枢,现在已经淡出权力中枢,他自身的处境也很微妙。

  
某同志不插手干渉小林清的事实在是英明決断,他巳离休在家养老,安渡晩年,没有义务去管他人的事,还是过去几十年前的事,没准还要牵涉到自己,很麻烦,何必多事呢!为什么就非得我出面呢?犯不着!

  
小林清和儿子阳吉还去看望仲曦东,向仲曦东汇报自己成为天津市政治协商委员会的特邀委员,并表示感谢。之后,他又问为什么不是原来说的全国政协委员呢?

  
仲曦东同志听了之后,脸色沉重地对小林清说又像对自己说:“共产党欠了好多朋友们的债,将来有一天想还,也还不起喽! ! !”

  
1984年3月,小林清成为天津市政治协商委员会的特邀委员。出席了天津市第七届政治协商会议。他坐在第一排,非常显眼的地方,《天津日报》和《天津电视台》专访了他。《天津日报》刊载的文章题目是“日本八路小林清”。

  
他是特邀委员,特邀委员的小组里有吉鴻昌将军的女儿吉瑞芝、海外归国华侨,民主人士,分组会讨论政协主席报告时,邻组是文化艺术组,都是知名的作家,演员,热情奔放,他们邀请小林清过文艺组来。郭振清是电影《平原遊击队》中饰“李向阳”的演员,他和小林清两人站在一起,被大家笑称为“中日八路” “真假八路”。 他和郭振清成了朋友、郭振清也能喝酒,常在一起喝几杯。 他还和航英等作家交了朋友。

  
除了文化艺术组之外,小林清在中国共产党组也非常受欢迎,大多都是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老八路,老干部,共同话题很多。这些搞过农村包围城市的老兵,都是当年农村出身的,嘴不离三字经,骂起粗话来,脱口就出,信手拈来,有时毫不自觉。是这个老干部组的特点。

  
和他们在一起,本来坐得笔直的像老战士的小林清喝了两杯茅台之后,腰也弯了,话也多了,他们滔滔不绝地谈起当年在煤油灯下捉虱子等趣事,还有整风的情况,回忆各次战斗,每次胜利,几次的会餐,等等。

  
他是特邀政协委员,每次开会他总要反映民意,履行政协委员神圣的职责。其实,很久以来,他就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待遇和状况疾呼。他对民生国运的关切,体现了博大的忧患意识。

  
在理性的背后,他有一颗宽厚仁慈的心。这些年来,常有穷困危难的人,千方百计地找到他,向他诉说困难和不幸,他总是尽力去帮助他们。望着那些弱势群体的无助和痛苦的眼神,小林清眼圈红红,他很内疚地说:“他们总是对我有太多的期望,其实我给他们的帮助是极其有限的……”

  
出了名不容易,登门相求的事也多:聆听许多申诉,帮助解决提出的问题,题词、写字、仿佛生活中离开了名人就办不成事。名人自己也烦,想方设法逃避没完没了的活动,最常用的方式是称病,总不能忍心折腾病人吧?然而麻烦事并未由此而减少,越是深居简出,找你的人反而越多。

  
小林清并不回避这种麻烦事,找他的人很多,各种问题都有;有的是要寻找当年一起战斗过的“日本八路”, 有的是要托他和日本联系贸易,还有的是要和日本某城市结成友好城市。简直是什么都有,小林清哪里是政协委员呀,几乎就是外办主任了!小林清对此却无怨无悔,始终热情接待,对各种问题尽最大努力去办,全都是无偿工作,不要任何酬谢。为此耗去了大量宝贵时间,而自己的事情则堆积一旁搁置起来。

  
最令小林清感到快活的是,会议期间的饭好吃,除了在旅大的那几年外,他一生都为想吃味美而烹调得恰到好处的佳肴和美酒而苦恼,他经常为自己的胃口很馋而自卑慚愧。

  
当他饱餐了一顿美味佳肴,脸上总是露出满足和惬意,货真价实的幸福感。他对吃熟悉,对吃有浓厚的兴趣,终生最大的嗜好就是吃上一顿对口味的好饭。除了吃就是喝!

  
会议期间的饭,虽不豪华,却很合他的口。民以食为天,食以为味为先。糖醋魚,红烧狮子头,米粉肉,魚香肉丝,辣子鸡丁,扒肉条,都是他喜欢的菜。而且都是家里做不出来的味道。其实,省一级的会议的伙食标准是有制限的,比不了全国会议,于是饕餮之徒的小林清盼着开会,盼着去全国政协开会吃饭。

  
大会最后一天召开宴会,大家都敬他酒,他哈哈地笑着和大家干杯,这时他胸怀欢畅,一颗心飘飘汤汤的,不知喝了多少杯。记者采访问他感想如何。他说,这是一次“团结” 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继往开来”的大会。

  
记者采访他,问他个人感想,小林清感慨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无论从規模的宏伟,动员的广泛,革命的彻底,意义的深远那个方面来看,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之一。作为一个日本人能夠参加中国的革命,是我一生的幸运和幸福。”

  
小林清开完政协会回家来,女儿问小林清:“ 政协会议怎么样,有意思吗?”

  
小林清得意地回答:“有意思,也没意思!”

  
“此话怎讲?”

  
小林清说:“听领导作政治报告没意思。政协会的饭菜有意思。十个人一桌八个菜,每个菜都做得很精美,好吃。咱们家绝对做不出来那味道来。大会开幕式和闭幕式那天晚上还有宴会,好酒管够!”

  
妻子嗔道:“这老头子还不满意家里的饭菜啦!以后你天天到政协会去吃饭吧!”

  
小林清不紧不慢地说:“天天开会我受不了,一年一次又太少,每月一次才正好。”大家笑起来。

  
儿子阳吉忍不住了,问小林清:“那您除了吃饭会餐,还干什么了?”

  
小林清自嘲的说:“举手啊!我参加政协会议,主要是举手,表决时举手,赞成时举手,领导做报告完毕时拍手,那可是真心实意的,很热烈的啊!再有就是和领导们握手,领导还真不少。”

  
“您这是履行三手义务!”全家人笑成一团。

  
阳吉又问父亲:“您记得几个政协主席的名字?”

  
小林清一拍脑瓜道:“还真没记住。有一个副主席和我用日语打招呼,说得很流利。嗷!是姓吴。”

  
阳吉告诉父亲:“那是吴廷遒,日本历史专家,南大的教授。”

  
小林清帯着几分孩子般的天真的性格显露出来的时候,会使你惊讶,想笑,又因为他说真话而受感动,更觉得他亲切可爱。他只要一笑,眯缝着两眼,让人觉得慈祥可亲,是个仁厚的长者。当他正眼看你的时候,那目光竟是那样地坦白,仿佛可以一直穿透你的胸膛直达心底。

  
1985年,小林清发表了从文化大革命被关押时开始撰写的自己的一生,又经过十多年时间的修改,这本十七万字的传记回忆录《在中国的土地上》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里他不但基本上忠实地记录了自己从一个日本士兵转变成反法西斯战士的过程。

  
而且还记述了在抗日战争中,不仅有国民政府军、八路军、新四军参加,而且有一支特殊的国际主义队伍—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日本人民解放联盟)参加。他们和中国人民并肩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克尽了自己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反战同盟的队伍,虽然在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八路军、新四军,但是在瓦解日军以克敌制胜上却是一支不可代替的重要力量。他们熟悉日军的内部情况,了解日军士兵的思想、语言,风俗习惯。他们利用日军中的同乡、朋友等关系、通过各种途径和各种方法,直接和日军士兵接近,进行反战活动,收到很大效果。使日军士兵的思乡厌战情绪日益加剧,逃亡、自杀和自动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的事件不断增加;士兵反抗长官,不听命令的事件也时常发生,致使日军战斗力不断削弱。日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反战同盟的积极活动、无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反战同盟不但在瓦解日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她的正义行动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抗日军民斗争的勇气和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

  
反战同盟的盟员们,包括小林清自己都是日本军人。他们在战争中被八路军俘虏后,经历了痛苦、绝望、思索、觉醒等过程,到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日本八路”, 和中国人民一起并肩战斗,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他的经历,说明了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是毫无仇恨、毫无憎恶的,相反地却表观了至高至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与同情日本人民的热情。在对待日本战俘时,不但没有侮辱和损害他们,而且还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和生存的权力,把他们当作朋友和同志加以对待,并协助开办了日本战俘学校-日本工农学校,这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使被俘的日本士兵受到了教育,明白了战争的真相。日本的侵略战争,不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为深重的灾难,而且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悲惨和不幸。特别是日本士兵,在日本军阎的驱使下,在异国的战场上卖命、流血、死亡。在斗争的现实中,他们觉醒了,毅然创建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积极参加反战工作,和中国人民携手并肩战斗。他们以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唤起了更多的日本士兵的觉醒。他们高举起反战的旗帜,反对不正义的侵略战争,为中日两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

  
作为一个原在华日人反战同盟的盟员,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和责任把这个组织和运动的历史情况记述下来,以纪念和缅怀为了日中友好曾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日本同志和中国同志们。

  
他在《在中国的土地上》一书中讴歌正义,坚持革命的理想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他回忆自己在抗日战争中的作出的事情。他在回忆自己的过程中来叙述那段历史,并表现出他对中国土地的眷恋,带着浓郁的温情与强烈的情感,来表现他们那一时代的革命英雄主义。

  
他耿介、坦诚、率直、热情。他的作品真挚感人,对中国人民披肝沥胆、赤诚坦白。使他的作品在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中间影响很好。

  
在谈到创作时,他说:“我的确比别人刻苦些,我之所以能写出中文作品,就因为我爱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

  
小林清有颗善良的心,是位重友谊讲情义的人。他恪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许多年过去了,已经成名的小林清,却一直难以忘怀老战友的帮助之情,他动情地说:“人有生死之界,感情无为之界,我永远忘不了仲曦东将军,刘汉等同志。”

  
从穷困生活中走出来的小林清一直心系迄今仍未摆脱穷困的人,尤其是因贫穷而辍学的孩子。虽然他的经济生活也不富裕,但他还把一部分稿费为希望工程慷慨捐款。

  
他虽然负载了二十五年沉重的生活,却看不到小林清的潦倒灰颓之相,他总是热情豪爽地忙这忙那,大嗓门该吼照样吼,还时时不忘自嘲调侃,他耳聋了去商店买助听器,没说清楚却说成了买“窃听器”,闹得售货员大惊失色继而捧腹大笑。他也跟着哈哈大笑。可算得上是他一桩轶事。

  
小林清冬天爱穿一件小棉袄,很抱身儿,是妻子亲手缝制。

  
他吟咏诗句:“添衣问老妻”。他对别人说:“吃饭我不知饱,老妻不给盛饭,必是饱了;穿衣不知冷暖,老妻不让添衣,必是暖了。”几十年夫妻之情溢于言表。

  
他平日喜爱饮酒,尤其喜爱“芦洲大曲”,是慢慢地饮,就像浅斟低唱。一次一位日本朋友,送他一瓶“人头马”,可他很不在意地随手置于墙角。一日,小林清从报纸得知这样一瓶酒竟要一千八百元的天价,便惊讶地端详那酒,喝一两就等于喝一百八十块,他实在想喝点儿尝尝,可又难以下口,这么贵的酒有点儿舍不得,而卖掉换钱又觉对不起朋友。于是叫来了老李,两人报销了这瓶“人头马”。喝完之后,也没觉得有多好喝。

  
因为有了作品发表,他不无得意地把书送给政协文化艺术组的作家们看,作家们惊奇地说,小林同志,你的书写得很真摯,是文学作品吗!你参加我们的协会吧,于是,由航英和天津作家协会秘书长柴德森介绍,小林清又被天津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他成了“作家”。

  
他到广东省深圳市参观旅遊时,和老战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苏烈同志相逢,苏烈同志送他一首詩:

  
“遥忆当年战山东,法西反抗一心同。

  
和平友好传千古,富士泰山映寰中。”

  
他黙誦着这首詩,感慨万分地说:“老战友太理解我了,这首詩概括了我过去的经历和我的心愿。”

  
他已经到了老年。 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宁静下来了的周际环境和逐渐放慢了的生命节奏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和声,诗的意境出现了。除了25年命苦的岁月,在现在的情况下,他的老年岁月总是比较悠闲,能够没有功利地重新面对自然,漫步在回忆的原野,而这一切,都是诗和文学的特质所在。他闲时写写诗,以诗的方式生存着。看街市忙碌,看后辈来去,看庭花凋零,看春草又绿,而思绪则时断时续、时喜时悲、时真时幻。

  
他回了一首詩给老战友苏烈同志共勉:

  
“夕阳未必逊晨曦,昂首飞鬃奋老蹄。

  
春蚕繫绕千千缕 ,愿为华夏吐尽丝。”

  
小林清忘了一个真理;春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每一个养过蚕的人和没有养过蚕的人,都知道这件事。蚕丝是一寸一寸吐出来的,在吐的时候,春蚕昂着头,很快乐专注的样子。蚕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辛勤努力地劳动,才将自己的身体束缚得紧紧,直到被人一股脑儿丢进开水锅里,煮死,然后那些美丽的丝,成了没有生命的嫁衣。

  
这是春蚕的悲剧。当说到悲剧的时候,儿子阳吉在悲哀父亲的同时,也升起了怒火。他明知父亲的茧,是父亲自己吐的丝凝成的,父亲挣扎在茧中,想突围而出。这是一种必然。小林清一面吃力地咬断包围他的丝,一面更汹涌地吐出他的丝,他是一个作茧自缚的高手,他比推石头的西西弗斯还惨。西西弗斯的石头只是推上去又滚下,起码并没有变得更大更沉重。小林清的丝却在这种突围和分泌的交替中,汲取了他的气力,蚕食了他的信心,它令他变得越来越沮丧,终于干瘪在他自己吐的丝茧中。

  
有很多人终身困顿在他们自己的丝茧里。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当生命结束的的时候,他们也许会恍然发觉,这世界只是一个丝茧。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人物传记
    父亲前传9 战场被俘 
    父亲前传8 战地生活(下) 
    父亲前传7 战地生活(上) 
    父亲前传6 初到中国 
    父亲前传5 洒泪别亲人 
    父亲前传4 军事训练 
    父亲前传3 征召入伍 
    父亲前传2 支那事变 
    父亲前传1 故乡 
    生是日本人、死为中国魂(后记) 
    父亲二十七 他走得让人痛惜,让人凄怆!(最终回) 
    父亲二十六 日本战友们的委託 
    父亲二十五 久别重逢的恋人 
    父亲二十四 日本人政协委员 
    父亲二十三 乡关何处 
    父亲二十二 落实政策 
    父亲二十一 历史的转折 
    父亲二十 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 
    父亲十九 私自上访组织 
    父亲十八 同是天涯沦落人 
    父亲十七 文化大革命浩劫(下) 
    父亲十六 文化大革命浩劫(上) 
    父亲十五 响应毛主席号召,想回日本闹革命 
    我为什么写父亲(前言) 
    父亲十四 艰苦生活 
    父亲十三 在内蒙古学习 
    父亲十二 生活的另一面 
    父亲十一 临危受命 
    父亲十 遣送日本侨民回国 
    父親九 接收东北 
    父亲八 我还是八路军 
    父亲七 奇袭龙須島日本海军陆战队 
    父亲六 跟许世友司令员参加秋季攻势战役 
    父亲五 在机枪训练班任教 
    父亲四 冬季大扫荡 
    父亲三 向日军宣传喊话 
    父亲二 创建在华日人反战同盟胶东支部 
    父亲一 痛苦的觉醒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