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小林 >> 人物传记
字体∶
父亲十三 在内蒙古学习

小林 (发表日期:2006-07-30 22:01:38 阅读人次:1331 回复数:1)

   生是日本人,死为中国魂 

  
十三 在内蒙古学习

  
“家在阴山傍河涯,东望大洋泪成行。昨宵梦到富士下,不料故乡是异乡。

  
鳥声似啼响幽林,撩我乡思夜不眠。没想革命事业难,塞外竟执牧羊鞭。”

  
-小林清

  
1954年,小林清不情愿地,被组织上的2位同志“护送”,下放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离开天津时,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小林清心中愤慨万分,可想而知,那时他才36岁,方当壮盛的英年。正想为中国“革命”作一番事情的时候。反而被流放内蒙古。

  
小林清是沿京包铁路西出居庸关的。坐在出塞外的火车上,他为自己的“学习”而连累了一家人不安。他在不安中迷迷瞪瞪地睡着了,又醒在列车的一次猛烈晃荡中,醒在鼾声和火车上专有的一种气味的包围里,一种莫名的恐惧击中了他:“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是谁?”

  
他心底一阵寒噤。他想下车,但列车此刻不会停站,这里也没有任何人来注意某个人的呼喊。只好听天由命,随着火车呼隆呼隆地走,整个儿迷迷瞪瞪。抬起身来看看窗外,八达岭起了风,夏日那葱郁的绿色荡然无存,五六级的大风摇撼着枯枝枯干,穆桂英点将台蒙在一片混饨之中。影影绰绰可见山巅上的烽火台,它像个历史证人一样,看征人出关,看嫡官逐臣出关远行。今天,它又冷眼看这列爬行的火车了,它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次出关的是一名不寻常的外国人旅客吧?!

  
大山巍峨!

  
大关雄浑!

  
走了一路那么久的黄土高原,小林清看得连眼神都已萎黄。山间偶尔看见一条便道,一间石屋,便会使精神陡然一震,但它们很快就消失了,永远是寸草不生的连峰,随着轰隆隆的车轮声缓缓后退,没完没了。也有险峻的山势,但落在一片灰黄的单色调中,怎么也显现不出来。造物主一定是打了一次长长的瞌睡,把调色板上的全部灰黄都倾倒在这里了。

  
这里的春天来的很艰难,早春二月,西北风浩荡万里,迎面凌厉直扑来,小林清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开眼。眼下是坐北朝南的一片群山,称作阴山山脉的大青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小林清就这样走上敕勒川,阴山下,走向风雪边城茫茫的人生路。在这个年代,西出阳关的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都是嫡官逐臣。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这是现在的地名,稍早时叫绥远省归绥市。归化,绥靖,这个地名就给人以不尽的沧桑感。这个地方似乎就是流放犯人的理想环境, 地名本身就是神秘和耐人寻味的。当时这里是远未开化的塞外小城,一听地名就叫人惊栗,就像俄国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还有那份开阔和银亮,这里却整个是风沙尘土的关外,是边彊远域,漠北塞外。这里的景象令他震惊:干旱、多风、黄沙弥漫……

  
一个粗造,闭塞,没有什么特色的北方小城。那时的呼和浩特市几乎没有工业,即使有一点商业也是原始的,不具什么規模的。文化教育更别说了,只有傅作义在这里执政时,建立的《奋斗中学》是最高教育机构。

  
天气还相当寒冷,风里夾着黄沙,大地是灰的,天空是黄的。“五月阴山雪,无花只有寒。”这里是一个有着浓郁的羊肉羶味气息地方。过去是土匪出没,一个不是闹兵灾就是闹旱灾的穷地方。 

  
去西伯利亚的罪人,还能让雪橇划下两道长长的生命曲线,这里却没有人能留下多少印迹,即时留下也被风吹得无影无踪。

  
他与这个中国北方小城的缘分就这样开始了。

  
小林清被组织決定“流放”内蒙古时。回家来,夫妻相对默默无言。妻子不解地问:“他们怎么会让你去内蒙古‘学习’呢?”

  
小林清说:“这个你不知道,我参加过机密工作,到哪儿都不安全,这内蒙古是大后方,背靠苏联,即安全,又可靠。”

  
“既然学习,就是我有错误,干什么工作都有倒霉的,我就是这次倒霉的。”

  
妻子还是不解地问:“可你除了遣送日本侨民回国,又干什么来着?”

  
小林清想了一下说:“你想想,这不是明摆着,我是日本人,又受中国共产党真心的信任,能作的还不是机密工作吗。”

  
实际上连小林清也想不通,“学习”就“学习”吧,他妈的干吗还要到内蒙古!

  
妻子见他那抱头痛苦的样子,就紧紧抱住他,泣不成声:“以前我们过的都是好日子,现在解放好几年了,还会有什么坏日子吗?再难也难不倒我们。如果你有个好歹,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她劝小林清说:“他们批评你,让你学习,都是对你好,我知道你是个好人,大家也知道你是个好人。这一切不过是暂时的。”

  
她深知小林清爱讲话,“烦恼皆因多开口”,就经常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有些不该讲的话,你要往下咽,使劲咽着……”

  
在困难的时候,愈加显出妻子的一颗金子般的心。当小林清被莫名其妙地流放到内蒙古“学习”而心灰意冷的时候,妻子劝说他埋头读书,现在内蒙古“学习”,将来总会有拨云见日的一天。

  
小林清听了妻子这些朴素的话,心头荡起一股暖流,解开了心头的死结。

  
当生活拮据的时候,妻子便把珍藏的首饰拿出去典卖,换得钱做点好吃的,留着小林清吃。她知道小林清需要喝酒,増添营养,每月生活再紧,她也总要留出一部分钱给小林清买酒。

  
小林清的妻子是中国人、人们惊讶小林清怎么娶了个中国人、还有她怎么会嫁給小林清呢?但是、这两国人就一起生活、廝守、相依为命了这么多年。

  
有人说,女人是男人温暖的港湾。小林清在游离了几个渡口之后,最终停泊靠港了。他的妻子也是在一种异常复杂的心态下,允诺了这桩姻缘,可以说,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从此,他们双双携手,步向生活,共同面对不可测知的时代风云。同时,也开始了她一生一世的牵累。 

  
他与她像宇宙中的两粒尘埃、两道生命的轨跡竟没有擦肩而过、命运偏偏让他们相遇、使他抓住了她的那只手……要是小林清不被放置到天津、要是她不是天津人、那么在茫茫宇宙中、他和她就不会相遇。他们也就如南辕北辙的两粒尘埃、永无相遇之日。这就是命运!錯过一时、也許就会錯过一生一世。感謝上帝、他们没有錯过!命运让他们成为伴佀、又让她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诚如俗話説的、“有个伴儿总比没有伴儿強”。不求琴瑟般配、但图彼此呵护。正是这一点、決定了那一种相依为命的情愫,日久天长地渐渐弥補了先天不足。它含爱的成分也許不那么浓、但它有些另外的成分、却是当今的爱中開始稀少的。

  
有这么一句話、“相依为命比海誓山盟还重要”。真爱不那么靠得住、海誓山盟才显得重要。连海誓山盟也靠不住了、相依为命的意义就突出了。即能相依为命、必有某种情愫为基础。于小林清夫妇而言、那情愫乃是在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岁月中缔结的。 

  
就这样一个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的日本人,就像历史上的岳飞“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他被流放到内蒙古塞外小城呼和浩特市二十五年,被排除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不允许他回自己的祖国。待遇微薄,生活悲愴凄苦。

  
小林清老实,耿直,而且天真。他以为这“学习”是暂时的。就像当初让他来内蒙古时说的一样,等他“学习”好了就来接他。所以开始时他是抱着良好的意愿改造自己,诚心诚意地反省,就像当年在“日本工农学校”学习一样。

  
小林清认为这是对他的革命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新的考验。过去他跟随中国共产党多年,就是因为了解它,热爱它。现在,生活有时也不那么公正,难道因为个人的得失就丧失对人生的信心吗?他扪心自问,他是问心无愧的,他始终把中国共产党看成慈母,虽然被从慈母身边拉走,但终究有一天慈母的手会摸到他的头頂上。挫折,圧力不能动揺他热爱中国的信念,也不能扼杀他革命的意志。他努力学习,他学习单位的呼和浩特市联营商店物价股还被评为先进集体,得到奨励。他就这样认真的学习,天真地等待着。

  
即然是学习,就应該有个学习地方。小林清的学习单位是呼和浩特市百貨合作社物价科,学习百貨物价。后来公私合营这个单位改名为呼和浩特市联营商店物价股,后来又改名为呼和浩特市百貨批发站。位于旧城北门,是比较繁华的地点。

  
他毎个月去一次位于新城北麻花板附近的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汇报毎月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报告完了,就帯一些学习资料回家。公安厅外事办有许多日文资料,日语的《 人民中国》杂志等。后来发生“大鳴大放” “反右” “反右倾” 及“文化大革命” 运动。毎次运动之前,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的同志对他说,上级组织来指示,这些政治运动你不要参加,但是政治学习要参加。

  
小林清渐渐地厌恶了呼和浩特市。因为他住在呼和浩特市旧城边上的一个破庙里。没有级别。毎月生活费人民币100元。在那个时代应当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一般基层管理干部的生活水准。比不上共产党县团级干部的待遇,也比不了在抚順战犯管理所的日本战犯,更比不了在功德林监狱里国民党高级战犯,他们的伙食费一个月60元。

  
谁都知道“学习”的内容。小林清在醒悟到自己“学习”的内容之事后,已无望再有变化。后悔都来不及了。其实小林清来到这里就后悔了。他一生中很少有后悔的事,但是那次组织上过年的宴请,令他一辈子都后悔不该喝那么多。

  
他发现自己依然记得那晚喝酒时的情况,小林清一觉醒来,头疼欲裂,他感到脑浆像开了锅的米粥在沸腾、在冒泡,从四面八方往外扑溢;每根血管,每根神经都在这种温度和压力下,像琴弦绷得紧紧的,铮然作响;两侧太阳穴的脉搏如同坚硬马蹄,有节奏地踢打践踏着他,似乎随时都有可能皮肉迸裂,整个脑袋如同一颗拉响的地雷轰然爆炸。

  
接连两天,他疼得死去活来,整个人完全成了行尸走肉,只有一个念头,头疼!其他思想一概停止。如果这疼的地方不是头,不是自己的头,任是什么他也一定把它切了。过了两天,他的头不疼了,轻快多了,只是里边有点沉甸甸的,似乎脑浆都凝结成一个核,像枣核一样竖在脑中央。他下地开始正常进食,行走。他对自己的忘忆力还满意,看来并没受这场暴风雨般的摧残的影响。他想尽快找人倾诉一番,这事已经成了他的一个负担,如果不倒出去他就老得提着神儿想着它,但当他把那晚的心理过程和种种感想重新细细回忆一遍时,不由得惊奇地发现那些令他热血沸腾的激动包括那些誓言不那么动人了,尽管原话一字不漏但已不能使他激动了。就像一个中年妇女虽然眉眼五官仍在,但已没了光彩,没了风韵,叫人不再爱慕—一想起那晚他曾那样地激动,甚至流泪,他竟有些难为情了。

  
那天晚上他是有委屈或者干脆说是脆弱,加上又喝了不少酒,更加伤感,因而很容易受触动被感染,所以一下就投入进去了。现在清醒了,冷静了,考虑问题全面了。问题也都全回来了。那次吃饭竟然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关键”。他像被掀了王八盖子的乌龟又翻了过来,重新把那层硬壳又朝上了,当然也坚硬了。

  
后来妻子从内蒙古师范学院毕业、分配到食品公司工作,他们一家才搬到西郊外,呼和浩特市食品公司家属宿舎,2间干打磊的土房,一间屋半边炕。条件是艰苦的。生活也苦。小林清发牢骚说: “我在中国是越走越偏僻,房子越住越小,汽车越坐越大(公共汽车),工资越领越少。”

  
这里的冬天特别长,一年中约有四个月是冰天雪地,下了雪,刮起白毛旋风,白茫茫一片,和东北的大烟泡一样,穿綿衣都頂不住,得穿皮襖。在郊外的食品公司家属宿舎旁边,孤零零只有一个牲畜草料场。食品公司和家属宿舎一共盖了六棟房,四处不见人烟,一到这里,小林清就想起林沖发配沧州草料场。

  
林冲上梁山最有悲壮色彩,这位忠心耿耿效忠朝廷的八十万禁军教头不得不做强盗,其内心之痛苦、煎烈悲愤可想而知。

  
在朱贵的店里,上梁山之前,林冲几碗酒下肚,想起前尘往事,想起去路漫漫,想起娇妻与深仇,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便在白粉壁上写下了八句诗:

  
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

  
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一个“仗义”、“朴忠”的英雄,不能万里觅封侯就罢了,可做一本份小官亦不可得,过平常日子亦不可得,黑暗的朝廷就是这样逼迫自己本应最依仗的精英来反对自己。这首诗不仅是林冲心思的写照,也是千百年来无数报国无门反遭迫害的英雄末路之写照,英雄走向末路,大宋朝也就该走向末路了。

  
斗转星移,岁月悠悠,慢慢地小林清开始咀嚼出“学习”的沈重,以及沈重的人生,首先便是感覚那与中国历史同样源远流长的世态炎涼。

  
过去亲密的老战友,老上级都找不到了。就连老战友找他都不让联系。日本老战友小林宽澄回国前找过他,也知道了他的下落,路过呼和浩特市时却没有让他们见面。

  
小林寛澄和小林清同是日本支那派遣军独立混成第五旅团第十九大队的士兵。不同的是小林寛澄是第一中队的。而小林清是第二中队的。小林寛澄和小林清是同年当了八路军的俘虏。也是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胶东支部的创始人之一。1943年小林寛澄在八路军山东军区召开的“山东日本人反战同盟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山东分会委员。并担任日本人反战同盟魯中支部副支部长,后来去了八路军浜海军区,又担任反战同盟浜海支部长,后来又参加了中国的解放战争。

  
1955年12月,当时任内蒙古丰镇医院副院长的小林寛澄回日本时,途经呼和浩特市,陪同的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的同志问小林寛澄“知道小林清吗?”

  
“知道,他和我是在日本军队中的战友,后来在山东八路军中也是战友!”

  
“ 小林清现在在呼和浩特市百貨合作社学习呢!”

  
小林寛澄恳求道:“请务必让我和他见一面!”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组织上没有让他们见面。等他们见面时,已是四十年后的1983年,两颗白头才相聚在天津小林清的家中。

  
小林清和小林宽澄

  


  
三年过去了,又三年过去了,又是三年过去了……

  
杳无音信,象白居易的詩中所述一样,“思悠悠,恨悠悠,恨到何时方始休。”他给那个组织写信,没有回音。一个外国人离开他所居住的地方必須持有外国人旅行证,他想去北京上访告状,而当地公安部门又不给他开旅行证。猛然,小林清明白了。他是被软禁在“羌笛何須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的内蒙古了。

  
看燕来,看雁归,看不完的世间路,望不断的风尘土。都说,爱到极端难自如,而恨呢? 飞雪的夜里,披衣而望,就算是拍遍窗边墙壁,只是感受到冰冷,寒自肌肤,恨自心底:“旧恨春水流不尽,新恨云山又千叠”。

  
这时候,他咀嚼到为什么自己在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的性质时,就“革了命”呢?

  
“家在阴山傍河涯,东望大洋泪成行。

  
昨宵梦到富士下,不料故乡是异乡。

  
鳥声似啼响幽林,撩我乡思夜不眠。

  
没想革命事业难,塞外竟执牧羊鞭。”

  
他对着青銅色的大青山仰天长叹,难道我就老死在这塞外的黄土高原上吗?他不甘心,即然中国共产党不用我,就让我回日本好了。于是他给组织写信,要求允许他回日本。那时中国和日本没有外交关系。在中国没有日本政府的官方机构,他一个外国人,连离开呼和浩特市25公里都不行。何况回日本,简直是开国际玩笑。结果可想而知。他困惑,不知該怎么办才好。不敢问路在何方!

  
小林清面对社会环境的唯一选择,是独处,也只能独处。假如他是个埋头做学问的,面壁数十载,独处一辈子,也算不得什么难事。偏偏他从日本军队到中国八路军,也没能塌心做学问,而是起劲儿地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搞“革命”。 革命可不能清静,得参与,得活动,得闹腾。开会,讲演,拟指示,直至布置什么的。

  
小林清以此为生活,以此为追求,以此为乐趣。而如今这种生活,追求和乐趣,给撅折掐断,戛然而止了。这番光景,好似一个有名气的演员,戏唱得正带劲儿的时侯,被轰下了台。令其振作,陶醉和亢奋的锣鼓,丝竹,灯光,油彩,底班,龙套,跟包,观众,也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一大早起床,他不必忙着漱洗用餐,既没有机关让他去上班,也没有单位请他去讲话。上午到下午,小林清不必忙着东奔西跑,既没有事情等候他处理,也没有会议需要他参加。从早到晚,整个一个没有事干。

  
他有祖国,但不让他回国,他有头脑,但不要他思考,他有精力,但不要他出力,他有才能,但不要他施展。他激愤无比,“让我来内蒙古‘学习’,这那里是学习呀,分明是处分!那怕让我干对日本的国际广播工作都行呀!”

  
他没有进监狱,但也没有自由。

  
天也苍苍,地也茫茫,世界之大,没有人告訴他出路在那里。“条条大路通罗马”是个古老的真理,可是这真理就是不通北京,也不通东京。大路沿途上有许多悬崖峭壁和千山万壑。

  
在那个时代,没有“人权”这个单词,也绝无尊重人权的观念和习惯。小林清也不知道他还享有人权。他只知道服从共产党的纪律。虔诚地服从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宗法制度的纪律。

  
而今天,中国人的权利意识正在一天天覚醒,连普通的农民都知道受到損害后,用法律手段解決,并要求精神赔偿。

  
今天的中国重视和保障人权,这是因为一个人不论贫富贵贱,他的一些天然的权利不能漠视,他作为人的起码尊严应该得到尊重。只有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由暴力最强者任意设定或修改规则,小林清这样的外国人在法律面前才可能和“某部长”享有一样的权利,因而也就难以有小林清的悲剧,更不会有冤假错案存在的空间。要实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要求。只能靠民主与法治。任何部长、任何集团、任何党派、任何组织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建设法治中国和建设政治文明最起码的要求。

  
在这四分之一世纪中,小林清被剥夺和浪费了人生中最好的年华。这是继续重复着一个在几千年封建社会里,“飞鳥尽,猎狗烹”的古老故事。不过,这个“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故事竟发生在人类社会巳经进化到现代社会的二十世纪,实在令人太遗憾了,因而实在也太令人心酸了!

  
小林清坐在春天的山坡上,吹他心爱的萧。那萧声悠揚,清愁,似乎倾訴着他对现世的悲愤与厌倦,对故乡田园生活的想往。这如詩如画的旧日情景,在阳吉的记忆中,伴随着阳吉,直至今日。

  
在内蒙古多年的艰苦生活,使他落下多年的疾病,成为晩年绝症的根源。中共某部“学习三年”的承諾,结果成为画饼充饥。一直“学习”了二十五年。

  
小林清的人生是受共产党八路军的教育,是国际主义教育,还有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才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他是在战乱和社会大变动期间完成他的人生道路的。但他进入中共东北局某部,就似乎預示了他一生的奔波,坎坷与凄涼。是形成他悲剧人生的主要原因。

  
他的耿直,使他在政治风云中遭受到冲击与左倾路线的排挤,使原本心宽爽朗的他趋于沉默,长期生活在圧抑里。然而,小林清为人的耿直,却使得他自始至终保持着难得的童心与浪漫情怀。还有亲情似水的家庭,支撑他活下来。

  
中排左起第一人是小林清

  


  


  




 回复[1]:  maomao (2006-08-01 01:54:40)  
 
  英雄从意气飞扬成为大荒原的"困兽" 苦啊。。。。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人物传记
    父亲前传9 战场被俘 
    父亲前传8 战地生活(下) 
    父亲前传7 战地生活(上) 
    父亲前传6 初到中国 
    父亲前传5 洒泪别亲人 
    父亲前传4 军事训练 
    父亲前传3 征召入伍 
    父亲前传2 支那事变 
    父亲前传1 故乡 
    生是日本人、死为中国魂(后记) 
    父亲二十七 他走得让人痛惜,让人凄怆!(最终回) 
    父亲二十六 日本战友们的委託 
    父亲二十五 久别重逢的恋人 
    父亲二十四 日本人政协委员 
    父亲二十三 乡关何处 
    父亲二十二 落实政策 
    父亲二十一 历史的转折 
    父亲二十 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 
    父亲十九 私自上访组织 
    父亲十八 同是天涯沦落人 
    父亲十七 文化大革命浩劫(下) 
    父亲十六 文化大革命浩劫(上) 
    父亲十五 响应毛主席号召,想回日本闹革命 
    我为什么写父亲(前言) 
    父亲十四 艰苦生活 
    父亲十三 在内蒙古学习 
    父亲十二 生活的另一面 
    父亲十一 临危受命 
    父亲十 遣送日本侨民回国 
    父親九 接收东北 
    父亲八 我还是八路军 
    父亲七 奇袭龙須島日本海军陆战队 
    父亲六 跟许世友司令员参加秋季攻势战役 
    父亲五 在机枪训练班任教 
    父亲四 冬季大扫荡 
    父亲三 向日军宣传喊话 
    父亲二 创建在华日人反战同盟胶东支部 
    父亲一 痛苦的觉醒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