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小林 >> 散文随笔
字体∶
我不相信一见钟情

小林 (发表日期:2006-12-20 11:14:59 阅读人次:5258 回复数:36)

  

  
晚上下班吃完饭。按太座给规定的上了三十分钟网后,开始整理过去的照片,想把照片输进电脑,我从杂物柜里拿出塑料袋,里头是一本又一本的小相片册。

  
这时小鬼子凑近来,他看着过去太座还是小姐时代的照片,跟他妈聊天,“妈妈当年也是美人啊!”此时一旁的我不由得竖起耳朵。

  
太座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对小鬼子说:“是啊!想当初嫁给你爸时,大家都说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小鬼子没有听懂这句话的意思问:“那你为什么还要嫁牛粪呢?”

  
太座心不在焉说:“唉!牛粪也不好找啊!”

  
悄悄听着的我不由得偷着笑:牛粪有营养啊!太座嫁给我时,是大龄女青年。我是老龄青年。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凡是有海外关系的都是香饽饽,就连老子是日本人的我也沾了光。挑来挑去挑高了眼,恨不得找一个“倾国倾城”貌。结果耽误了人生大事。同时也接触到许多大龄女青年,这些大城市女性,个个都骄傲得像只孔雀。她们独立潇洒,都像个爷们儿,其实内心依然传统。归根到底,心里还是认为只有嫁了一个有出息的丈夫人生才算完美,要不总觉得有几分不满。

  
不过想满足她们的条件确实比较艰难。她们也自认为有这个资本来挑剔男人:首先长得要过得去,玉树临风不说怎么也得体健貌端;好歹也得是个事业有成吧?(可我就是事业无成)房子这样的要求实在是太小儿科,姑娘们的条件早就上升到太平洋彼岸了;此外,还必须有一个完美的性格,任何天真幼稚出现在男人身上都是可耻的……

  
这么多的条件筛选下去,再刨掉已经娶了太座的,基本上就没什么人可以适之了。

  
这些大龄女青年的生成原因大多和我一样,是“眼界过高”。去看一下她们中大多数的最后选择—往往既非有钱,又非有势,并不英俊,甚至还不如当初的我呢。这一类结果数量不菲,假使你硬要说这是挑花了眼所致,那女人就真的像很多男人以为的那样××了。

  
现在想来,她们并不是过于精明,而是负责地带了迷惘,在二十或三十年的时光里,她们还不知道哪些于自己合适,只好分辨哪些于自己不合适。她们等的,大概只是某一种合适的表情、语气或相处方式。在女性有限的适合恋爱的时光里,遇到便是胜利。但这些说出来容易做来难。与那些排除万难随丈夫白手起家的女人相比,她们不过是把加诸别人身上的希望与热情,转移到自己和缥缈的未来里。

  
婚姻最幸福的应是那些务实或已死心的人,否则任何一个结果都不可能成为结果。就像太座说的:牛粪也不好找!

  
我和太座不是一见钟情,一见钟情的爱情不可靠。我们的爱情也只能归纳到“日久生情”的类别。我不相信一见钟情。

  
一般来说,一见钟情的爱情只有两个结果,一拍即合或者一拍两散。根据日本专家所进行的大规模快速约会实验表明,一见钟情只需30秒。若超过了30秒仍无动于衷,就赶快拜拜。

  
我当然不相信一见钟情,任何一个在情场打滚过的人,都绝对不会相信有这码子事。听过甜姐儿Kylie Minogue唱的那首俏里俏气的歌《LoveAtFirstSight》:“什么事情都由错变作对,星星填满了天空,你弹奏的音乐令我丢魂丧魄,这就是一见钟情。”女孩子就是荷尔蒙太丰富,当你被那个他迷倒,变得晕头转向漫天星斗时。男人就笃定得多,不合适就是不合适,绝不可凑合。

  
我当然不相信一见钟情,当年的狷狂书生钱钟书,跟艳名闻名昭著的杨绛一见钟情,那是上个世纪30年代,男女有着穷山恶水般的距离,况且文学家看人总是透过历代浪漫小说的重重面纱。好比张生与崔莺莺惊鸿一瞥已爱得倾国倾城、柳梦梅与杜丽娘一梦竟至于幽沟。流言传记当中男性要博得美人归,总要下很多功夫,一个是考取功名、另一个是要领兵救佳人,这些都是宋明理学惹的祸。

  
我在乱恋的时候,听大龄女青年们在抱怨或感慨:我已心如死灰,以后也就是萎谢了,随便找个人嫁了吧。经历过失意依旧单身的也会说:再晃两年,实在不成再随便找人嫁了。一直在降低自己择偶标准的单身大龄女青年则会说:其实什么爱情不爱情,找个人做伴就是了。

  
这样的话听起来很无奈,但是同时我心里也在想:说真的,谁家缺祖宗呢?为什么一个男人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便要成为鸡肋待选?

  
一个男人,再不好再不成器,也希望他娶的人是真心爱他,在乎他、重视他的。要是真真就拿人当了最无奈的替补,那么,不厚道地说,活该嫁不掉。

  
我当然不相信一见钟情,当然也有朱丽叶一眼鬼迷了罗密欧。真人真事有那个花上毕生精力写就《神曲》的但丁,9岁就跟毕生恋人贝缇丽采在佛罗伦萨老桥畔撞个满怀,人家往后奉父命嫁人又郁郁而终,他还是惦念不忘,将美人十七岁作长诗中永恒不灭的女神。

  
我当然不相信一见钟情,只有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才会信以为真,还有个女孩子曾经对我说:“这是爱情最美好的经历,不是任何人都有运气可以遇得到的。”

  
凡是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用来向往的,好像那个蓝色的月亮或者流星雨之类,被人越描越美艳不可方物,几乎成了生活中的期许、生命中的方向。真正的生活,不是这个样子。

  
我当然不会一见钟情,直至我看见太座第一眼,就卷进了张爱玲华丽又苍凉的漩涡中:“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鲜花!你也在这里吗?牛粪等你好久了。’”

  
2006.12.20

  


  





Page: 2 | 1 |

 回复[31]:  小林 (2006-12-24 13:34:21)  
 
  谢谢博士的忠告。我有Nikon F70的用胶卷的相机,还有美浓达,佳能的大个家伙,佳能还是手动过卷,据说这种老家伙值钱呢!现在都派不上用场了。

  
目前不敢买了,跟不上市场变化。有个OLYMPUS500万画素和OLYMPUS300万画素凑合使用着。等Nikon D80便宜了再说。

 回复[32]:  吴卫建 (2006-12-24 15:02:14)  
 
  哈哈,小林兄与我一样,当年买了不少胶卷相机,只是没想到现会普及数码相机,几乎淘汰了传统相机。不过按我理解Nikon F70的上的镜头应该可以用在50D上的。现Nikon D80机身的银两大概多少?

  
现我手头的sony500万左右像素的相机一般用用似乎可以,但与东博用50D摄的pp比较,那就逊色多了。

  
你的邮件看到,ok。

 回复[33]:  taya (2006-12-24 14:39:20)  
 
  好厉害,从男女之情侃到相机,谁说男人不能水,水了也吓人。

  
昨天我买了一台数码的卡西欧相机。。。。虽说是去年的机型,价格很公道,口碑据说也不错,准备用来纪录我在日本的最后日子

 回复[34]:  东京博士 (2006-12-24 15:13:53)  
 
  Nikon F70的镜头都可以用在D50上,仅仅是实际焦距是镜头标称焦距的1.5倍,类似的情况佳能是1.6倍(全幅的两款佳能数码单反除外),所以可能广角域出现不足。

  
卡西欧的数码相机开始就是OEM拼凑起来的,镜头好像是Pentax的OEM,整机组装在中国。

  

 回复[35]:  小林 (2006-12-25 12:58:07)  
 
   taya再贴几张生活照片吧!可惜没有听过taya的歌声!

  
记得我还是小屁孩子时代的一首歌,是马玉涛唱的“马儿哟,你慢些走,慢些走……”

 回复[36]: 小林叔叔,我昨天在告镜友书里贴了照片的,你往前翻翻 taya (2006-12-25 14:51:22)  
 
  

Page: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散文随笔
    在中国过立秋 
    老年人的选择 
    天津农民生活考察报告(四)会同学 
    天津农民生活考察报告(三)买汽车 
    天津农民生活考察报告(二)买早点 
    天津农民生活考察报告(一) 过海关 
    令人难以接受的遗产 
    如何对待老 
    立秋 
    胡侃三十而立 
    李逵元宵猜灯谜 
    和开国将帅子女在东京聚会 
    花钱受罪看国技 
    欢乐的夜晚 
    梁思成与奈良,京都 
    清明节的八宝山革命公墓 
    六十岁的时候 
    金秋桂花分外香 
    读传记论曹操 
    《廊桥遗梦》的副作用 
    我爱解放军 我爱土八路 
    《满江红·哭祭震灾遇难者》 
    春节煮酒论诗词 
    一代奇人魏来五道 
    听夜半钟声到客船 失眠 
    狗肉进行曲 
    揩他人佳肴,饕餮我胃肠 
    又是中秋 
    癞蛤蟆赛过白天鹅 
    天热了、下水去 
    气管炎越来越严重 
    和开国将帅的后人话长征 
    东北人 
    黄永玉怒斥狗杂种 
    《洛神赋》与甄氏 
    历史的悲歌 旧作新贴 
    此曲只应今夜有、何人不起故园情 
    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 
    我不相信一见钟情 
    太座心中的太阳 
    从老丁看我们这一代人 
    被遗忘的延安 
    中秋赏月 
    国庆招待会 
    太座不在家 
    读唐诗 
    幸福家庭六 
    幸福家庭五 
    幸福家庭四 
    幸福家庭三 
    幸福家庭 二 
    幸福家庭 
    我的家乡呼和浩特 
    日本八路中国行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