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吴卫建 >> 忆往事
字体∶
从新外长上任想起

吴卫建 (发表日期:2008-03-13 11:36:30 阅读人次:5521 回复数:36)

   

  
黄金周回日本度假的一日晚间,我在网上浏览着,不经意间我看到中国官方任命杨洁篪为外交部长之新闻,读罢,我不禁一阵感慨。杨洁篪以往出镜率并不高,本人平时也较低调,为此,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不太熟悉,而我知道杨洁篪这个姓名已有20余个年头了。

  
往事悠悠亦难忘,记得在80年代初,那时我在国内一单位供职。一日,我与往常一样,在通勤的公交车上看着一份《参考消息》,此时,在搭乘同辆公交车的同单位一年轻女同事见此,热情地与我说,“如你需要,我以后可以带你些《编译参考》和《国际问题研究》看看”。

  
数日后,她果然带了几本《编译参考》和《国际问题研究》杂志给我,那时《编译参考》和《国际问题研究》是供一定级别的干部和外事部门领导阅读的内部刊物,我能读到自然颇高兴。

  
此后,这位娟秀文静的女同事悄悄告我说,他丈夫当时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国际关系研究生,此《编译参考》和《国际问题研究》中有些文章是他丈夫编译撰写的,以后如你要看这些资料的话,告我一下即可。

  
未几,这位女同事将她丈夫介绍与我,于是我相识了这位杨洁勉,并知道他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后获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关系硕士,以后杨洁勉又被官派赴美国弗莱彻法律和外交学院留学获硕士,后又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现杨洁勉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撰写过不少中美关系的专著,是国内著名的“美国通”,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当时,我对杨洁勉的学识表示敬佩时,杨洁勉谦和的说,没什么的,这是自己的专业和工作而已,此时,杨洁勉的妻子道,他的兄长杨洁篪更有才华,并告我杨洁篪当时为外交部翻译,英语娴熟和学识渊博,常陪同国家领导人出访各国。

  
那时,我也稍有些许不解,为何这哥俩如此成功,会不会有其他因素呢,此后,杨洁勉的妻子陆陆续续告我,她丈夫的家庭很普通,丈夫的父亲仅是位普通的基层党员干部,当时他们家住黄浦区温州路,这是一条很平民的小街。看来他们哥俩的成功完全是个人长期努力的结晶。

  
杨洁篪属于老三届,六六届初中毕业于上海外语学院附属中学,当时由于文革的爆发没能继续上高中。1968年毕业分配时,杨洁篪被分到上海浦江电表厂当学徒,成了一名小青工,当时他年仅18岁。

  
在72年初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的坚冰打破,外交部开始培养年轻翻译人才,并从有外语基础者中选拔人员出国学习,这样品学兼优的杨洁篪被选上了,这在当时的文革期间不啻为天方夜谭。甫后,杨洁篪告别了工作四年的工厂,选调到北京集中培训,1973年幸运的杨洁篪走出国门,远涉重洋去英国伦敦经济和政治学院学习,从此走上了中国新一代职业外交家的道路。

  
1975年杨洁篪学成回国任外交部译员,83年赴驻美使馆任职,以后又任驻美使馆公使,杨洁篪先后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工作12年。经过多年磨练,杨洁篪从当年使馆的二秘一步步升为驻美大使和外交部副部长,现又成为首位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外交部长,也是新中国第十任外交部长。

  
当国家领导人翻译是光鲜亮丽的,现我依然记得杨洁勉的妻子当时特意捎给我看杨洁篪随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的影集一事,至今我仍很清晰的记得此影集中的华国锋访美、邓小平访美之照片。在当时这些出访活动中,似乎冀朝铸是主译,杨洁篪是副译。

  
在这厚厚的几大册影集中,还有些照片是杨洁篪在国内与当时国家领导人与外国首脑会晤以及其他一些外事活动之留影,记得还有邓颖超,赵紫阳等要人的照片,由于这些都是没有公开的照片,有些还属私人性质的照片,为此,杨洁勉妻子在外借我看时,还特意关照说,“不要给外人看”。岁月流逝,光阴荏苒,很多年过去了,但这几大本影集仍给我留下颇深的印象。

  
我还记得当时杨洁篪因公出国时,常给家人捎来些国外的小礼物,杨洁勉的妻子还特意转赠些与我。

  
也许由于兄长的影响,仅差一岁的杨洁勉在学习上也很勤勉。杨洁勉是六七届初中生,文革中下放去了市郊农场,由于各方面表现优秀,后被推荐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去郊县一中学任英语教师。粉碎“四人帮”后杨洁勉考上研究生,以后一路走来升至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现杨洁勉还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杨洁勉由于熟悉美国事务和中美关系,对美国问题研究也颇有建树,为此,在现美国朝野发生一些重大事情时,杨洁勉常在各种媒体上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时,由于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乃台湾问题,为此,当美国官方在台海事务上有所反应和表示时,我常能看到杨洁勉的文章和电视访谈等。

  
想到这些,我不由得将现就读高中的儿子唤到身旁,将杨洁篪、杨洁勉兄俩的成长道路与儿子说教一番,最后,我语重心长地说,这样一位无任何背景的人,今天能担任中国第一大部的外交部部长,完全是杨洁篪个人长期努力的结果,也是他当年刻苦学习的回报,现我们在日本也无任何社会背景和资源,今后你惟有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才能在异国有立足之地和生存空间,儿子默默点头称是之。

  
(2007年5月18《日本新华侨报》)

  





Page: 2 | 1 |

 回复[1]: 跟一个短小的转贴。 我是局长 (2008-03-13 11:44:03)  
 
  (转贴)杨部长的混账逻辑

  


  
外交部部长杨洁篪说: 中文是世界上最容易学的语言之一,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有13亿人选择中文作为他们的母语。但愿部长先生是在开玩笑.否则部长的水平实在难以恭唯.中文是语言学家公人的最难掌握的语言之一.13亿人并没有选择中文作为他们的母语。母语是不能选择的,就象母亲是不能选择的一样.按照杨洁篪的逻辑:

  
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党之一,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有13亿人选择生活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

  
任何人都可以得出很多慌谬结论.留给大家证明.

  


  
杨洁篪:中文是世界上最容易学的语言之一

  
-------------------------------------------------------------------------------

  
中评社 2008-03-11 20:01:26

  
外交部部长杨洁篪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现在学中文的人很多,我希望在座的记者,外国的女士们、先生们,也能够抓紧学中文。

  


  
他说,我认为中文是世界上最容易学的语言之一,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有13亿人选择中文作为他们的母语。

  

 回复[2]: 另外请告诉我 我是局长 (2008-03-13 11:46:02)  
 
  这个杨部长的名字的第三个字念什么。

  
我不认识。

  
谁说中文好学!?

  
我长了这么大,头一次见到这个字。真不会念!

  
我也不怕丢人了,请告诉我。

  

 回复[3]: chi2 二子 (2008-03-13 11:47:31)  
 
  不认字不丢人,不会查字典就丢人了啊。

  
这是乐器的一种,你还需要提高音乐修养。哈哈。

 回复[4]: 谢谢。 我是局长 (2008-03-13 11:49:54)  
 
  我连笔画都看不清,查字典都没法查。

  
谢谢了。

  


  
乐器我也还有许多不知道的呢。算了。

  
我知道的范围内听听就得了!爱谁谁吧。

 回复[5]: 我以前教过你的 陈某 (2008-03-13 11:50:10)  
 
   你记性差怪谁

 回复[6]: 谢谢。 我是局长 (2008-03-13 11:51:04)  
 
  忘了。

 回复[7]:  吴卫建 (2008-03-13 12:56:59)  
 
  > 一句话,你先坐到那个椅子上再说话你就知道了。

  
钩语还是蛮有道理滴。

 回复[8]:  东京博士 (2008-03-13 13:12:47)  
 
  美国呆过12年,都怎么过的,跟这里的某些在日年数不断的ID的思维和智商有的一拚,有的人,就是到死都不会变,觉得自己就是世界坐标系的原点,入别人的乡,要随他的俗。

 回复[9]:  吴卫建 (2008-03-13 13:27:41)  
 
  如呆美12年什么都变的话,能当外长吗,

 回复[10]: 吴兄,有一字,想商量: 龍昇 (2008-03-13 13:37:01)  
 
  “此后,这位娟秀文静的女同事悄悄告我说,他丈夫当时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国际关系研究生,此《编译参考》和《国际问题研究》中有些文章是他丈夫编译撰写的,以后如你要看这些资料的话,告她一下即可。”

  


  
先看整个一句话,再看 “以后如你要看这些资料的话,告她一下即可。”

  
这个“她”是否用“我”合适?

  
我也不敢判断我的想法对啊——中文还是很难地.

  


  

 回复[11]: 龙爷居然唱反调 陈某 (2008-03-13 13:39:49)  
 
  〉〉中文还是很难地.

  


  

 回复[12]:  入乡随俗没错。。。 欲说还休 (2008-03-13 13:42:19)  
 
  可是,也不能妄自菲薄啊。

  
将自己连根拔起,有些愚蠢吧?

 回复[13]: 请教吴さん 小草 (2008-03-13 14:33:32)  
 
  ----想到这些,我不由得将现就读高中的儿子唤到身旁,将杨洁篪、杨洁勉兄俩的成长道路与儿子说教一番,最后,我语重心长地说,这样一位无任何背景的人,今天能担任中国第一大部的外交部部长,完全是杨洁篪个人长期努力的结果,也是他当年刻苦学习的回报,现我们在日本也无任何社会背景和资源,今后你惟有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才能在异国有立足之地和生存空间,儿子默默点头称是之。------

  


  
您是用中文还是日文呀?您儿子中文还好吧?

 回复[14]:  久夏 (2008-03-13 14:47:39)  
 
  >我知道杨洁篪这个姓名已有20余个年头了。

  
东洋镜真不简单,说哪个名人,都能找到知り合い。

  
小林さん认识郭老的那个谁谁谁。

  
局长是哪个谁谁谁的后代。。。。

  
班长认识的名人更多,不简单。

  
来到东洋镜,知道了不少。。。八卦。好玩

 回复[15]: 俺还认识一个更大的 陈某 (2008-03-13 14:52:02)  
 
  以前办公室的同事,是李XX的mm

  
那也是20多年前的事了,她老公是她哥哥的同学,兰大78级数学系的

 回复[16]: 后代不是认识啊。 我是局长 (2008-03-13 14:59:12)  
 
  呵呵呵。我并不认识我爷爷。根本就没见过。但是我确实跟他有关系。

  
这不叫认识。任何人都是自己的爷爷的后代,这没什么。

  


  


  

 回复[17]:  久夏 (2008-03-13 15:00:13)  
 
  〉李XX的mm

  
谁呀?李鹏的妹妹?说出来听听嘛

 回复[18]:  久夏 (2008-03-13 15:02:00)  
 
  关键是名人的后代呀。

 回复[19]: 局长就是名人呀! 小林 (2008-03-13 15:42:16)  
 
  认识局长就是认识名人!

  
是李克强的mm吧!

 回复[20]: 久夏,你知道现在 陈某 (2008-03-13 15:43:59)  
 
  政治局里谁是兰大78级数学系的?用google使劲搜

 回复[21]: 嘿,我等的就是这句话! 我是局长 (2008-03-13 15:45:46)  
 
  我要表扬你!

  
还是小林兄说话有艺术性!

  
把我听的,…………比吃了狗屎还痛快……

  


  

 回复[22]:  夏雨 (2008-03-13 15:58:39)  
 
  也来猜

  
是李源潮的mm吧!

 回复[23]:  东京博士 (2008-03-13 16:01:37)  
 
  “入乡随俗没错。。。 欲说还休”,你知道拔根的究竟是谁?唉,乱射。

 回复[24]:  吴卫建 (2008-03-13 17:59:12)  
 
  嗬嗬,外出回来一看如此热闹。我已好久没贴文章了。谢谢各位了。

  
龙爷,是我将人称搞混了,我马上更正,多谢。

  
小草,我那些说教是用中文说的。

  
吾儿生在中国,并在国内读了半年多小学,来日后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至今,一直在日本的学校就学,无疑现确实日文比中文好,大概不少类似的华人子女都如此,但我认为如能懂中文是有益的,为此他在小学期间,太座一直用国内的语文课本要他业余学习,尽管上中学后就不学了,但基础还是有些的,现平时在家也还是对他坚持用中文对话,不过现在他简单的内容用中文回答,稍复杂些的,就用日语回答了。

  
女儿出生在日本,几乎一点也不懂中文,唉,没法子,死心了。

  
夏雨说的对,我想也是李干城公子的mm。

 回复[25]: 所以 小林 (2008-03-13 20:57:59)  
 
  吴员外您应该多贴吻仗。

  
羡慕您语重心长地教育儿子,儿子还默默点头称是之。

  
俺家是儿子意味深厚教育我,我默默点头承认之。

 回复[26]:  吴卫建 (2008-03-13 21:47:47)  
 
  小林仙僧,唉,不提也罢,我不厌其烦,苦口婆心,但儿子“默默点头称是”实质上是与我敷衍了事呀。

  
贵公子对你意味深厚之教育是父子情深,严重羡慕阿。

 回复[27]: 蛇足:杨洁勉开年已升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By王麻子 jiaoda (2008-03-13 21:57:43)  
 
  

 回复[28]:  东京博士 (2008-03-13 22:06:47)  
 
  上海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国际问题。

 回复[29]: 你就这样饿着肚皮消磨时光 陈某 (2008-03-13 22:10:46)  
 
  

 回复[30]:  吴卫建 (2008-03-13 22:21:15)  
 
  杨洁勉总算扶正了,我此文是去年的旧文。其实杨洁勉是一介书生也。

  
国际问题中中日问题尤多,这很需要东京博士去研究探讨。

Page: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忆往事
    从新外长上任想起 
    介绍《梦迴沪江》一书 
    周总理照片 
    四海为家 
    我的文革回忆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