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吴卫建 >> 谈两岸
字体∶
悲剧的张学良

吴卫建 (发表日期:2006-11-07 13:18:44 阅读人次:2262 回复数:5)

   101岁高龄的张学良先生10月14日在夏威夷病逝后,海峡两岸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不过两岸对张学良的评价却有所不同。中国大陆对这位在历史关键时刻挽救了中国共产党的恩人的评价当然是很高的,江泽民主席在唁电中称颂张学良为“伟大的爱国者,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此话原为周恩来在“西安事变”20周年纪念会上对张学良的评价),并用中国国家领导人级别的高规格方式进行了追悼活动。

  
然而台湾方面,尽管对张学良先生的去世以及关于张学良生平的报道很多,很详尽,但评价却很谨慎,很笼统。台湾陈水扁总统的唁电很简短,仅为礼仪而已,台湾行政院长张俊雄(曾在1个月前出访南美返台途中于夏威夷拜访过张学良)的唁电也只称“张学良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见证了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评价和地位……”。

  
从两岸对张学良先生的不同评价,可看到尽管几十年过去,时代变迁,但国共两党间的恩恩怨怨是挥之不去的。从历史角度来看,确实“西安事变” 对当时两党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为在当时,中央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完长征到达陕北时, 仅剩3万余人,且疲惫不堪,立脚未稳,装备简陋,而配备精良的国民党大军压境,蒋介石亲自坐镇西安,准备一举消灭红军,此时陕北红军已准备分路突围,重新上山打游击。在这关键时刻,张学良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使中国共产党绝处逢生,并得以以合法身份重返中国主流政治舞台,从此中国共产党迅速发展壮大,乃至最后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夺取了全国政权。为此,毛泽东盛赞张学良“把我们从牢狱的情况下解放出来,有历史功绩”。反之,也有国民党人说若没有“西安事变”的话恐怕跑到台湾来的不是蒋介石,而是毛泽东了。

  
我们知道,当时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为了打回东北老家去,不愿在无谓的“剿共”中耗去东北军的实力。但这与蒋介石当时的“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相悖,两人的冲突日益加剧,终于使血气方刚的张学良毅然发动“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停止“剿共”,一致抗日。

  
另一方面,张学良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却正与中国共产党不谋而合。

  
在“西安事变”发生的半年多前,张学良曾秘密邀请周恩来到延安来会谈(当时延安是张学良的管辖范围),共商如何联合抗日事宜。关于这段往事,我曾看过台湾的电视台播放采访张学良的电视记录片,片中张学良回忆道,周恩来见到他时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在东北长大的……”, 一句话就把张学良和周恩来的距离拉近了。张学良相当佩服周恩来的智虑深远,足智多谋。张学良还说,“共产党得了天下,周恩来是有很大功劳的,后来听说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也不好受……”,殷殷之语,溢于言表。在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后,他曾给周恩来写过两封信,周恩来也一直很关心张学良。

  
在60年代初,周恩来还托人带信给被幽禁在台的张学良,要他“善自珍摄,后会有期”。据说,周恩来曾指示,在蒋介石去世前,中国大陆方面不要过多宣传“西安事变”,以免刺激蒋介石而加害于张学良。周恩来在晚年还念念不忘张学良说,“我们不能忘了台湾的老朋友”。

  
在谈到蒋介石时,张学良直言蒋介石肚量太小。张学良对杨虎城一家惨遭蒋介石杀害表示十分悲伤。他还说,到台湾不久时,台湾爆发了著名的“2.28”起义。那时,张学良一行住在新竹的井上温泉,起义爆发时他们与外界失去了联系,电话线被切断,也买不到任何食物,只得连吃了5天的山芋。据说那时看守人员一直有密令在身,如果有人冲击张学良的住所,在危急的时候,要先将张学良打死。还有,蒋介石几次欲将张学良处死,由于宋美龄的极力阻止,才未能下手。虽然张学良对蒋介石也有正面评价,不过对一个将自己监禁大半生,几乎要将自己杀之而后快的人,恐怕无论如何也不会由衷地称颂吧。

  
张学良最憎恨的是日本人(这是指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他对日本人有杀父之仇,有做亡国奴之恨,谈起日本人时张学良的神情很激动,甚至有些亢奋,他说“我这一生是被日本人毁了”,他把自己的人生悲剧都归罪于日本人当年的对华侵略扩张政策,从1990年12月张学良在台接受日本NHK采访时的录像中可以强烈地看到这一点。

  
关于“西安事变”的真相等,张学良已在生前以口述的形式被保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原定于明年可公开,但因涉及到尚健在的当事人之一宋美龄,估计明年仍不能公开。还有在美华人史学家认为,如无“西安事变”的发生,中国的对日抗战或许会延后,这样日本可能会先攻打苏联,而不会发生以偷袭珍珠港事件为开端的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形可能因此改变,整个世界现代史轨迹亦为之转变。

  
毫无疑问, 中国共产党是“西安事变”的得益者。在“西安事变”达成的抗日统一战线下,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得到发展壮大,最后获取了整个大陆,把蒋介石赶到了台湾岛。但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也就此开始了漫长的监禁生涯,直到半个多世纪以后,1990年6月1日张学良在台北园山饭店的90大寿的盛宴上,才真正恢复了自由,此时他已垂垂老矣,再难有任何作为了。

  
也许张学良最后的十年是平静的,安祥的,他与赵一荻夫人为了远离台海两岸的是是非非,选择在海阔天高,气候湿润宜人的夏威夷颐养天年,安度余生。但自去年相伴一生的夫人去世后,他变得沉默寡言了。

  
在夏威夷的海天一色中,在浩瀚的太平洋之惊涛拍浪声中,寂寞的张学良常常坐在轮椅车上独自沉思,他是在想久违的东北老家吗,在想相濡以沫的赵四小姐吗,在想那惊天动地的”西安事变”吗,在想冥冥上帝的恩典吗,或是在想自己这一生的曲折,艰辛,坎坷与不公吗?无人知晓矣。

  
(2001年10月)

  




 回复[1]:  雪非雪 (2006-11-06 23:31:38)  
 
  正好在翻阅《少帅春秋》(范克明 周亚兰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0年)。

  
刚刚看开头,还不知书怎样。

  
“他为人仗义,宁折不弯;他爱江山,也爱美人;他是英俊潇洒的少帅,被长期囚禁的民族功臣”——该书封皮

 回复[2]: 此言甚不妥。 刘大卫 (2006-11-07 10:16:08)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为了打回东北老家去。”

  
此言差矣,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

  
请作者三思。

  

 回复[3]: 同意老右派的观点 郭家 (2006-11-07 10:46:20)  
 
  西安事变是张学良一时冲动的结果,完全是意气用事。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没什么关系。一时冲动扣留了老蒋,事情闹大了又后悔,最后不挺劝阻陪老蒋回南京就是明证。张学良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是未熟的愣头青。要不是张作霖的儿子,凭他的本事根本成不了东北军的统帅。

  
另外,西安事变是否是促成全国一致抗日的契机也还待考证。这任务就交给历史专业的老右派了。老右派应该干一点正事,别一天到晚炒股票,不务正业。

 回复[4]:  吴卫建 (2006-11-07 20:51:28)  
 
  此文已是5年前的旧文了,当时我在台湾,那时关于张的事情报道很多,尤其是电视台重播了90年NHK和约91年周玉蔻(台湾媒体名人,现正在选台北市长)的长篇采访,那时二蒋已去世,张恢复自由可以对过去发表自己的看法了,张恢复自由后,一般不接受采访,大概仅这2次。另外在媒体上,当时其他西安事变参与者(在台)的人也谈了对西安事变的看法和经过。

  
31年918后,东北军全部撤到了关内(是蒋介石的命令还是张本人的命令现还有争议),但张在全国民众中成了“不抵抗将军”,此后蒋又将张的部队派去西北打GCD,兵员弹药消耗后也不给补充,蒋的目的是要非直系的东北军,在“剿匪”中消耗实力。这是张很反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张的部属中的GCD或倾向GCD的人,如郭维城吕正操等也秘密活动,在军中散布“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要去东北抗日”,这种思想影响了张本人,在那2次采访中,张学良本人是如此说的。台湾播放此内容的是台湾《公共电视台》,此电视台一般无政党倾向。

  
关于“一时冲动扣留了老蒋“,实际上张和杨策划了较长的时间,计划也很周密,蒋和其他随行官员的被扣押后住处事先都安排好了。蒋当时是在11月下旬就来西安指挥“剿匪”的,此时至12月12日张杨一直在找时间下手。不过,事情闹大后,张杨确也有些被动。

  


  

 回复[5]: 好久不见 美子 (2006-11-12 22:32:21)  
 
  不忙时来看看,想回帖手忙脚乱,暂时先做问候,莫笑美子肤浅。吴桑晚安!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谈两岸
    重游台湾(高雄 Photo) 
    马英九的“特别费”案 
    “泛蓝”的反制 
    蒋介石铜像之遭遇 
    走过一甲子的二二八事件 
    政审未过关,熊猫去不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中共史上的两大叛徒 
     偷渡客魂断大海 
    遥念台湾 
    台湾掠影 (Photo) 
     回顾两岸军机外逃事件 
    回顾2005年的两岸关系 
     蒋家有了第五代 
     相逢一笑泯恩仇 
    蒋经国长媳徐乃锦去世 
    悲剧的张学良 
     一位不平凡的台湾人-记温世仁先生的逝世 
    归去来兮 -综述林毅夫事件 
    悲情的前“第一夫人” 
     黄埔军校建校八十周年 
    届满20年的“江南命案” 
    荣耀与哀怨 
    访台北故宫博物院 
    今游日月潭(Photo) 
    透视台湾社会的“崇日”现象 
    台湾人的上海情结 
    游台湾国立中正大学 
    悲怆的音乐家--记江文也先生 
    回顾”太平号”海难事件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