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水双 >> 滴水穿石
字体∶
书带

水双 (发表日期:2007-04-24 21:24:21 阅读人次:3977 回复数:60)

  现代汉语里好像还没有这个词,同音的词只有“书袋”和“书呆”两个与书有关的词。在日文里,好像也没有专门的名称,就叫“带”(obi),与背带,腰带,封带或者泛称的带子是一样的。在商务印书馆与小学馆合编的《日中辞典》(1987年4月,267页)中,对“带”的例解中,有“书带”的汉语解释。但我不知道这个词在中国出版的辞典中有没有被收录。

  
这里说的书带是指那些围绕在新书下方的纸带。它们除了色彩鲜艳以外,大都用一些大号的文字来提示本书的内容或特色,还有价格,摘录,出版社,作者,如果是丛书的话,还有同一系列其他书籍等信息。它们原来的作用是为了方便和吸引读者。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这也许是书所拥有的少得可怜的自我表现手段之一吧。在不到100个字的短文里,要把一部书的精华概括出来,书带的作者(我猜大概是编辑)的手笔也不一般,或者说书带本身也可以被称为是一种作品吧。有人甚至把它看作是创作灵感的一个源泉,例如日本著名歌手谷村新司就曾在一次电视访谈中说,他在创作中有时就会到书店去浏览书带,或许能得到启发。

  
我在买书时,基本上不注意那些书带。我一直认为既然书是商品,书带的文字自然免不了商业广告的那些通病了,如说好不说坏,说点不说面等等。好在现在买书都是开架的,可以翻看内容。书带上的那些文字,有时候在翻了目录、前言、后记、作者简介等内容之后,就会在我的眼帘中消去。那些文字只能触动我把手伸向那本书,但对我决定是否掏腰包,却没多大意义。

  
在买了书之后,我大多是把书带扔掉的。理由很简单,它们对书的排列有点碍手碍脚,常常容易在把书放回书架时撕破,不雅。既然书已经通过与金钱的交换落到我手中的话,那些书带的使命就完成了,所以还是扔了。

  
现在,一些图书馆已经开始把书带的主要部分剪下来,贴在封面内侧,供人们阅读。书带就像一些丛书中夹带的“月报”一样受到重视。那些月报,还是旧书的一个卖点。书商们往往在交易条件上会写上“月报付”这样的文字,来提高这些旧丛书的身价。虽然是少数,但现在也有一些书商们开始写上“带付”的条件了。

  
看来,文字,都有个价,无论是印在哪儿。

  
今天,又淘了几本旧书,意外地发现,那几本书的书带全部都在,忽然有些触动。如果把它们保留下来,岂不成了一个新的收藏项目了。我本人是无意做这个营生了,一是没恒心,二是我已经扔了很多书带了,现在才开始收藏,只能提高隐隐的心痛度。

  
但是,我还是决定把书带的画面保存下来,不是为了那种具有增值意义上的收藏,而是想到,有些书在我的书架上,或许会一直没有被阅读的机会,只有它们的书带被阅读过。想到这一层,心痛度就更高一点了。

  
2007年4月24日

  


  


  


  


  


  


  


  





Page: 2 | 1 |

 回复[1]:  唐辛子 (2007-04-24 21:45:55)  
 
  其实,我觉得:若能动动脑筋,书带在完成“带”之使命后,完全可以演变成美丽的书签。

  
在去书店看新书的时候,第一眼让我留意的一定会是书带。

  
“而是想到,有些书在我的书架上,或许会一直没有被阅读的机会,只有它们的书带被阅读过。想到这一层,心痛度就更高一点了。”---水双兄的文字开始变得柔软起来了,CC~可喜可贺。

 回复[2]: “书结” 蛇 (2007-04-24 22:19:06)  
 
  去年还是前年,时间忘了,曾经把这个"本の帯"翻译成中文的“书带”,但是却被误解为“绑书的带子”,当时非常郁闷,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找到对应的中文,后来一发狠,将其翻译为“书结”!

 回复[3]:  唐辛子 (2007-04-24 22:45:04)  
 
  回复[2]: “书结” 蛇 (2007-04-24 22:19:06)

  
去年还是前年,时间忘了,曾经把这个"本の帯"翻译成中文的“书带”,但是却被误解为“绑书的带子”,当时非常郁闷,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找到对应的中文,后来一发狠,将其翻译为“书结”!

  
----------

  
CC~您真厉害!为什么不直接翻译成“喉结”呢,那书带不是正卡在书的脖子上?

 回复[4]:  蛇 (2007-04-24 22:54:34)  
 
  书带被人说意义不清楚啊,就象鞋带什么的。卡在书的脖子上也不能翻译成喉结啊,最多也就是个“书喉”

 回复[5]:  雪非雪 (2007-04-24 22:55:37)  
 
  呵呵,喉结

  
好像看见过“书腰”的说法。

  

 回复[6]:  蛇 (2007-04-24 23:02:31)  
 
  书腰(book waist),也称中腰,指上、下书封壳中间的联接部分,即封一和封四所夹的中间位置。不知道对不对啊 ~~~

 回复[7]:  水双 (2007-04-24 23:03:42)  
 
  回辛子:

  
不是我的“文字开始柔软起来”,而是手脚有点柔软起来了,不太利索之后,想法就会软柔一些啦。

  
回蛇san:

  
我也犹豫过,究竟是翻成书带好呢,还是书结好。翻成书带的三个理由:1,与“书袋”,“书呆”同音(不同声),可以凑成“shudai”三兄弟。2,有的辞典已经开始用了(如上述《日中辞典》)。3,取其义,把书带来带去。虽然有点勉强,但也不失一趣。“书结”也不错,“带书结”,如何?

  

 回复[8]:  蛇 (2007-04-24 23:11:44)  
 
   你们没看我说的是“一发狠”嘛?那意思就是说没办法了,只好胡编乱造了。

  
本来是开玩笑的,怎么都认真起来了?

 回复[9]:  水双 (2007-04-24 23:20:45)  
 
  好不容易翻出的词汇,会悄悄地被盗用或消失,例如“国民性”之类的。

  
所以,说起“日翻中”的难处,忆苦思甜的姑姨和表叔的话渣儿就多起来啦。

 回复[10]: 想请教 雪非雪 (2007-04-24 23:23:59)  
 
  水桑“国民性”一词与“被盗用或消失”的关系是……

  

 回复[11]:  蛇 (2007-04-24 23:25:18)  
 
  看来以后得小心谨慎点了~~~要不又要触到姑姨和表叔的痛处了~~~

 回复[12]:  水双 (2007-04-24 23:40:02)  
 
  回雪san

  
盗用嘛,很简单,几乎所有来自日语的词汇,大概都不会在辞典里被提到它们的老家和嫁过来的媒人。

  
至于消失嘛,就不是一两话能说清楚的,需要请专家来写两三篇论文,甚至是一本书啦。当然,也要有书带的那种。

 回复[13]: 腰封 李长声 (2007-04-24 23:44:40)  
 
   日本给图书腰间缠一条纸带,据说兴起于上世纪初叶,叫作“带纸”,简单地叫作“带”,也有人干脆就叫它“腰带”或“腰卷”。日本图书很常用,可能是来自和服的带子、横纲的绳子之类的审美。它是装帧的一部分,一般宽不过八厘米,须整体设计,不能像美女带口罩,遮住鼻子嘴,倘若还可观的话。“带纸”上印刷的文字叫“带广告”,找什么人写,编辑很费些脑筋。当然尽可能找名人,名人也懂得游戏规则,写得不惊死人不休。如果有作者拿“带广告”当真,指着自己的鼻子叫人看,那就太武大郎了。有的“带广告”写得确实好,一针见血,刺得你想买。以前有杂志搞过“腰卷大赏”。也有从序文或书评中拔萃的,一旦改编成影视,就印上影星,更可以招摇。倘若你的藏书早晚要送进旧书店,那可要保存好“书带”,在旧书商眼里,没“书带”那就是次品。

  
中国也是有叫法的,叫“腰封”。大概学日本,近年也多见了,但图书质量差,设计也不佳,像老太太的裤腰带――稀松。

  

 回复[14]:  水双 (2007-04-24 23:44:31)  
 
  还有,书带做书签,不行。有些书带的印刷墨迹会留在书上的。

 回复[15]: 不可思议 李长声 (2007-04-24 23:48:46)  
 
  “有些书带的印刷墨迹会留在书上的”,说的是日本图书吗?不可思议。

 回复[16]:  蛇 (2007-04-24 23:53:04)  
 
  “腰封”,哇~~ 学习了!下回找机会,把俺一发狠的“书结”改回来!

  
> 还有,书带做书签,不行。有些书带的印刷墨迹会留在书上的。

  
哈哈哈,水双“表叔”怎么能这样呢?人家这么崇拜的,就是真的不行,也不能说的这么直接啊! ~~

 回复[17]: 书腰从日本引进台湾 雪非雪 (2007-04-24 23:54:41)  
 
  书腰从日本引进台湾,时间大约在十五年前,一开始并不普遍,但因为成本不高,而广告效果似乎不错,所以越来越多出版社勇于尝试,但一直到这两年,讨论“书腰文化”、“书腰现象”的文字才热烈起来。

  
最典型的书腰文字,以木马文化最近出版的约翰·勒卡雷《冷战谍魂》为例:红色书腰上有四行横字:第一行:“葛林说:这是我读过最好的间谍小说”。第二行:“全球热卖35000000册”……

  
摘自http://www.21cbi.com/Article/200410/5230.htm

  
谢水桑楼上上答复。

  

 回复[18]:  蛇 (2007-04-24 23:58:25)  
 
  > 文学的商业化“腰封”

  
> 2007-03-02 作者:汪涌豪

  
> 文汇读书周报

  
。。。为吸引读者,出版者特地制作了醒目的腰封,并赫然印上“崔永元作序推荐,著名作家王安忆翻译的第一本书”的广告。。。

  
> http://dszb.whdszb.com/ydqy/200703/t20070303_1313608.htm

  
看来大陆还是象长老说的,称其为“腰封”。

 回复[19]:  水双 (2007-04-24 23:58:15)  
 
  果然是内行,好像模糊地记得长声兄曾写过这方面的文字,本来想勾一下的。还是长声兄自己总结几句,肯定更得要领。电影明星的书带,保留了一张。

  

 回复[20]:  水双 (2007-04-25 00:02:28)  
 
  回长老:

  
留墨迹的好像是很旧(1970年代)的日本书。

 回复[21]:  李长声 (2007-04-25 00:04:15)  
 
  “倘若你的藏书早晚要送进旧书店,那可要保存好“书带”,在旧书商眼里,没“书带”那就是次品。”这两处“书带”更正为“带纸”。

 回复[22]: 叫“书带”最了当 李长声 (2007-04-25 00:29:36)  
 
  我觉得台湾叫书腰叫得不好。因为那是图书的腰带,而不是图书的腰。

 回复[23]:  水双 (2007-04-25 06:49:27)  
 
  再说,有了“书腰”,就得有书冠,书首,书臂,书腕,书手,书胸,书腹,书殿,书腿,书脚什么的。在一部方方正正的书上是很难找到这些部位的。

  
我不会把书们送进旧书店的,曾经和书商接洽过一次,那是一次耻辱性的体验。我想我会把它们寄附给图书馆的。不过,那是n十年以后的事了吧。

 回复[24]:  水双 (2007-04-25 07:01:03)  
 
  腰封更不好。一是,就凭那张小条子就能把书封住吗?二是,与要封同音,不激励。

 回复[25]:  亦夫 (2007-04-25 08:39:09)  
 
  原来在出版社时,我们也管它叫“环套”。有些作者不愿意把别人吹捧性的文字印在书上,环套不失为一个好的折中方案。

 回复[26]: 还是叫“书带”顺口 陈某 (2007-04-25 09:08:41)  
 
  书带,书结,书腰,腰封,环套。

  
还有没有更合适的

 回复[27]: 国内好像叫“书腰”多一些 陈某 (2007-04-25 09:14:16)  
 
   网上找来的

  


  
所谓书腰,说白了就是书的腰带,实际上是附加在书籍封面上的一条带子,一般是纸制,上面有文字、图案,属于封面设计的一部分。

  
书腰在内地流行,是最近几年的事,据说最早一本附书腰的书,是美国畅销作家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的中译本。当时余秋雨正红,出版社请他作序,后在书腰上神气地印上了“余秋雨教授推荐并作序”字样。

  
---------------------------------------------

  
图书要不要上条腰带 台湾出版界书腰面面观

  
--------------------------------------------------------------------------------

  
WWW.21CBI.COM 2004年10月26日 新京报 渡虎谷

  


  
对当前台湾众多出版社来说,这个问题已经无须多问,答案就是个“要”,只要是重点书;只要是封面不足以完整解释书的书;只要是会被实体书店摆在平台上展示的书,通通要上书腰,这样的书大约占总量的三成,出版社行销企划支持书腰,书店老板支持书腰,作者支持书腰,读者也大致支持书腰,虽然无法估算其真正的效益,比如说严谨地进行“有腰带缠书之后对销量产生的影响”之类的调查,但反书腰派现在算是在野党,因为这是一个书腰比封面伟大的出版时代。

  
书腰,出版术语,定义为“于书籍中间地带另置一条类似腰带的文字介绍,以配合行销或书籍推荐”,从前,台湾的出版品是没有书腰的,美国的书没有书腰,英国的书也没有书腰,法国的书有书腰,一式一样的红底白字,上面不是大大的作者名字,就是获布克奖、龚固尔奖之类的宣告,台湾的书腰是向日本学习来的。台湾畅销作家王文华的小说《蛋白质女孩》今年推出日文版,书腰上的文字译成中文,就是“台北、北京、上海销售第一,两岸三地都市里最受欢迎作品”,写《这书要卖一万本》的日本畅销书推手井狩春男,也把“如何制作吊人胃口的书腰”列为书的行销要件之一。

  
书腰从日本引进台湾,时间大约在十五年前,一开始并不普遍,但因为成本不高,而广告效果似乎不错,所以越来越多出版社勇于尝试,但一直到这两年,讨论“书腰文化”、“书腰现象”的文字才热烈起来。

  
最典型的书腰文字,以木马文化最近出版的约翰·勒卡雷《冷战谍魂》为例:红色书腰上有四行横字:第一行:“葛林说:这是我读过最好的间谍小说”。第二行:“全球热卖35000000册”,这一行字字体最大,是视觉的焦点。再是“日本早川文库读者票选间谍小说第一。时代周刊十大畅销书排行榜上长达一年”,最后是“唐诺导读。詹宏志、罗智成、韩良露推荐”。全球畅销多少册、某某名人推荐、一句出自重量级人物的强而有力的证言,除了得奖纪录外,书腰文案的元素它大抵都有了,这些文字印在封面上铁定造成破坏,但放在书腰上,一秒钟就说明了书有多么伟大,一分钟就足够让读者决定要不要买下来。

  
这样的书腰比比皆是,正在台湾各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寓言故事《GoodLuck》,黄灰二色书腰上说明这是“一本将幸运送给自己的书”,再下来有“行销学之父科特勒赞叹”、“统一集团总裁高清愿导读”,然后是小野、光禹、张雅琴、郑弘仪———等一票名人推荐,不过不是所有名人推荐都有效果,有些书,名人必须是被信任的读书人,所以只要有文化评论家南方朔推荐的书,据说就有固定的读者群,彼得·汉克的后现代小说《守门员的焦虑》因为书腰上有电影导演文德斯的推荐,也因此吸引了气味相近的小众读者。

  
文学书的书腰文案通常比较困难,如果作者在台湾知名度不大,就要借力使力,所以写《在世界的中心呼喊爱情》的片山恭一“人气直逼村上春树”。《白牙》不但厚达七百页,作者莎娣·史密斯更是一个全然陌生的名字,因此便有了一片附上年轻作家照片的书腰,上书几个斗大的字:“会咬人的小说”,然后是小号一点的“鲁西迪:惊人的大胆、自在,既好笑又严肃”。陈世良的《上了建筑旅行的瘾》书腰则是简单明白的一句:“2004年最好看的建筑书”。

  
基于有些书腰文案确实让人惊艳,恋恋不舍,所以诚品书店的《诚品好读》杂志在去年底选出“最佳完成度”的书,脱颖而出的是大块文化出版的歌手LeonardCohen小说《美丽失败者》,理由之一是它“文采动人的书腰文案”:“他写了一首诗,伪装成小说”,这其实是一本为少数知音出版的小众书,漂亮如诗的书腰文案却招了更多人跌进来,从而认识了柯恩。

  
当然也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例子,出版人林则良曾写过一篇文章描述他被书腰和封底文案“完全打败”的故事,那本书是法国大明星苏菲·玛尔索写的小说《说谎的女人》,文案先叫人“请勿对号入座”,又说“比《情欲写真》更豪放”、“苏菲·玛尔索亲笔记叙她的第一次接触”云云,如此的“挂羊头卖狗肉”,林则良实在无法忍受的把书腰扔掉,封面封底也撕掉,这才开始读一本没有皮的书,结论是“她写的真好”。

  
“精英必读”、“世纪之书”、“经典中的经典”……,书腰为患,遮掉作者的名字,破坏封面设计,用无法无天的夸张文字叫卖,乃至为了市场扭曲了书的本身,于是有人呛声,痛斥“书腰文化”,“多么怀念以前没有书腰的时代,书店里的书不多,每一本书都安静自在地躺着,充满自信地等待知音人”,这是去年登载于联合报文化版的一篇文章。

  
但那样的浪漫时代到底回不来了,书,若不用各式各样的方法去冲,去促销,很可能五天一星期就从平台消失,而书封只是促销的方式之一,有书封不保证书会畅销,没有书封的书也一样能卖,书封不是为已经知道如何选书的人而存在,对不熟悉书的读者来说,书封是一个增加相遇的机会。

  
不过网络书店正在壮大中。也许有一天,当实体书店消失,所有人都上网买书时,书封当然也就不再存在,是不是到那样的时候,连书封的反对派也要开始怀念有书封的美好时光?

  


  
-------------------------------

  
画龙点睛还是喧宾夺主 图书恶俗腰封惹人恼

  
2007-3-9 22:37:01

  


  
据文汇报报道 最近面市的美国著名剧作家伊丽莎白·斯瓦多的图文故事书《我的抑郁症》引起了不小的风波。该书腰封上,赫然印着两行大字:崔永元作序推荐,著名作家王安忆翻译的第一本书!

  
此后,王安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用“想把腰封扯下来”这样的字眼来表示看法。据了解,这并不是王安忆的首部译作,但在此之前,王安忆确实没有译作单独出版成书也是事实,因此发行方在腰封上说是“著名作家王安忆翻译的第一本书”其实是玩了一次文字游戏,打了个擦边球。作为图书营销的手段,它确实起到了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不可谓不高妙。这“夸张了一点,有点吓人的广告”确实多多少少让译者有点心里不爽。

  
增色还是露怯

  
如今,出版物铺天盖地。发行方想要出奇致胜,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就要在图书的宣传上摆出各种各样的噱头。于是,图书封面下半部分缠着一条腰带式的纸条——腰封,就变成了竞相“表演”的“舞台”。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书被“裹”上了腰封,这条小纸条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对会读书的读者来说,“裹”着它实在有碍于阅读;对于出版人来说,少了它就心有不甘,怕在市场竞争中少了亮点,而对于盲目的读者来说,很多误导就产生于这条小纸条上的文字。

  
比如,在《弗农小上帝》的腰封上写着:“《弗农小上帝》注定要成为《在路上》和《猜火车》这些小说中的一员,它是另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本明明不错的作品,在腰封上竟然一连使出三部名著为自己撑腰,古怪地让人起疑,这样的宣传究竟是增色还是露怯?

  
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的腰封上则是一段诗一样的话语:“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这种标新立异的分行,实在像一个中学时就深受现代诗“毒害”的人的幼稚游戏。

  
那本畅销书《相约星期二》当年给人留下的印象,似乎不是它创造的销售奇迹,而是那条宽得如同皮带的腰封上书写着的几个大字:“余秋雨教授推荐及作序”。这种喧宾夺主的气势,不知为何总让人联想起某种“神功元气带”。而另一本名为《千年悖论》的腰封上则印上:“新生代挑战余秋雨”。

  
芝麻当作利器

  
还有些书,拾到芝麻当利器。在《揭密红楼梦Ⅱ》的腰封上就写满了刘心武的言论:“上央视是我决不放弃的公民权利”、“讨论《红楼梦》请不要以专家身份压人”等等,很有点气势汹汹的味道。如此种种,真的让人怀疑,某些出版社或发行人,是不是低估了读者的智商,至少一个理智的读者,应该不会仅凭一张腰封,来决定买或者不买一本书。有的时候,一个完美的造型会因为一条毫无必要的镶金皮带而损毁殆尽。同样的,一本好书也有可能因为一条不合时宜的腰封而变得粗俗不堪。殊不知,在一片标榜“与菖菖的第一次”,“菖菖菖迄今最满意的里程碑式作品”之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叫嚷和喧嚣声中,我们对书原有的好感,就在它们被争相绑上了暴发户式的金腰带后,慢慢地失却了。

  


  


  


  

 回复[28]:  蛇 (2007-04-25 09:37:02)  
 
  > 中腰

  
> 书籍出版术语。中腰也称书腰、后腰。指精装书封壳的封一和封四的联接部位。

  
这个好像是有明确定义的吧~~~

  
参考:

  
> 中腰,也称书腰。一般指上、下书壳中间的联接部分,即指封一和封四的腰部位置(封二和封三的联接处则不称为中腰)。

  
> 中径,指书封壳的封二和封三两块纸板之间的距离。

  
> 中径纸板也称中径纸,指中径部分中间所粘贴的纸板条。

  
> 中缝,指中径纸板和与书壳相距的两个空隙

 回复[29]:  我 (2007-04-25 09:53:33)  
 
  日本书店里的书衣和小册子

  
施小炜

  
书店,即便是设置在购物中心之内,不知何故,似乎总能摆脱咫尺开外那种过于物质的骚扰,颤巍巍地维持着一方净土。购物倘是浓墨重彩、只见大涂大抹的色块而不知其何所云的现代主义绘画,购书便是飘逸清新的山水画,是龙飞凤舞的书法、古意苍然的金石篆刻。购物是由物质而物质的追求,购书却是物化的精神享受。而在日本购书时最让笔者觉得可取的作法之一,是店员收款时,总会细声细语地问上顾客一句:“要为您包上书衣吗?”如果顾客表示需要,店员便会取出书店里预备的包书纸将书包好,再递给顾客。这样,在上下班的电车里翻阅时,就无须介意邻人窥测的目光了。

  
在东京,公司白领们平均“通勤” (这本是个日文词汇,意为当年作为“协和语”也曾在我国东北地区流通一时,如今却堂而皇之收入我国出版的《新词词典》,真令人顿生恍如隔世之感)时间为一个半小时,除了闭眼打盹,弥补睡眠不足缓解疲劳外,少不得还会有人要听听音乐或新闻,或是弄本什么书籍杂志读读,以消磨这来回途上的三个小时。于是文具店出售的书衣也昂然跻身于随身听、微型收音机的行列,成了人气长销商品。便宜的是塑料或人造革的,中档的为布制,高级的则有各类皮质的。书店既然是免费赠客,自然不肯破费花大价钱,只能是奉送一页薄纸包书而已。论其功能,其实仅在于遮断四周的视线,不令他们洞穿自己手中捧着的是何种读物而已。这无疑是日本人谨小慎微的曲折心理的具体表现,也许只配徒然招致神经粗壮结实、视周遭如无物的豪杰们的轻蔑与讥嘲;但“冷眼向洋看世界”的豪杰们自可以拒绝接受那一叶书衣——书店仅仅提供一种选择,并非强迫。

  
尽管不过是一张免费赠客的包书纸,书店似乎也力图在那方寸之间争奇斗巧,努力营造出艺术的氛围来,以博得顾客的好感。当然身为店家自然也断不会轻易放过这绝好的广告媒体,不忘在包书纸的一角印上店名地址电话。笔者迄今购书时领得的包书纸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算上面印着王羲之兰亭集序的那种。说来惭愧,笔者孤陋寡“见”,有幸得睹大名久仰的书圣墨迹,尽管是复制,这还是第一次,而且居然是借了日本书商的光。

  
书店收银台左近,常常放着各家出版社的PR(宣传)小册子,如岩波书店《图书》和新潮社《波》均定价100日元,丸善《学镫》150日元,集英社《青春与读书》90日元。薄薄一册约五六十页,多为月刊。《学镫》今年起改为季刊。邀请著名作家和学者撰写书评或随笔,有的也刊登连载小说,同时印上大量本社新书广告。目的是为自家做宣传,因此虽然明码标价,但其实往往是免费赠送的,倘如你在店里买了书的话。书店里还放着各家出版社的图书目录,那也是免费的。笔者就每每讨上一本回家慢慢翻阅,了解最新出版动态,然后再按图索骥有的放矢,进入书店后直奔目标迳取想要的图书,省时省力,于提高购书效率是颇为有效的。同时,作为出版社经营战略之一环,这些薄薄的小册子当然不仅仅只是为了“便民”,其实还担负着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诱导阅读走向的远大责任呢。

  
给予消费者最大的满足感,将赚钱的基础设置于方便和服务购买方之上,避免给人以急吼吼地紧盯着读者钱袋的感觉,应当说是洗练的经营典范。这也许就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波普艺术的领军人物、画了那幅著名的毛泽东头像招贴画的A.Warhol赞美“Good businessis the bestart”的真意所在?在国内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日本书商和出版商这些业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我们似乎也不妨择其可行者巧加借鉴。

  
文汇读书周报

  

 回复[30]:  蛇 (2007-04-25 10:00:29)  
 
  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般书上都有一个小带子(小绳),相当于书签的功能,读书休息时,夹在书的某页上。请问,这个小带子或小绳子,是不是叫“夹书带”或者“书带”?

Page: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滴水穿石
    暗証番号 
    中西功《中国革命与毛泽东思想》译后赘语 
    “华流”的尴尬 
    倾听 
    书带 
    找人说话 
    秋天街景 
    追忆中的冈本 
    守住“九条” 
    那天我在干什么? 
    用双手刷牙 
    如何看待色情文学 
    读李长声《谁救了京都》后与诸网友问答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