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水双 >> 隔山离水
字体∶
大娘舅

水双 (发表日期:2006-06-18 10:03:10 阅读人次:2235 回复数:23)

  这一个月,频繁地和上海家里通电话,都在担心台湾的大娘舅,他那儿的电话没人接。我从日本也打了几次电话,还是没人接。最近几年,我们家一个月挂一次电话,与大娘舅取得联系,问问平安。大娘舅年事已高,在台湾好像是一个人过日子,没人接电话,可不是……。

  
大娘舅是解放前夕去台湾的,以后一直没有确切的消息。只是通过远房亲戚传来一些片言只语。那个年代,因为有这层海外关系,留在国内的亲戚都有些影响。比如小姨妈多年的入党愿望一直无法实现,表哥的参军被刷下来,母亲评不上先进工作者等等。当时我们都已经惯了,遇到这类事时,就会想起大娘舅。外婆当然是最思念的,可是她每当说起这事时,总是责怪自己,没有把大倪子抓住。

  
最早见到大娘舅大概是在1988年。那年,台湾当局开放大陆出生的在台人士回大陆探亲。大娘舅绕了一个大圈子,从香港转到了上海。那天下午,外婆早就等着了,大娘舅还没进房门,就叫了:“阿姆,阿姆”。以后的话,就不清晰了。

  
几天后,我和表哥陪大娘舅到南京去玩,看了中山陵、总统府等地方。因为我曾在大学时代到南京去教学实习过,所以知道一些不为观光者所知的地方,从鸡鸣寺登上南京旧城墙,走一段,可以眺望城区。大娘舅很兴奋,我们还担心他的身体,劝他休息。但是,他说这点行程算不了什么,比行军要轻松多了。回上海后,他端详着刚印出来的照片时说:那些来自南京的战友们该如何羡慕我呵。他们中有的已经不在了,有的没有大陆亲戚的音讯,有的无法回大陆。他的战友都是江南人。

  
大娘舅还说他曾驻守过金门岛,经历过炮击。那时,他们的连几乎全军覆没,他是爬过战友的尸体,回到蔽身的洞窟后捡回一条命的。大娘舅说这些事的时候,眼神很茫然,好像是在述说与他无关的、遥远的故事一样。

  
2001年11月,我到台北去开会,抽空跳场,驱车去看大娘舅。他住的房子和80年代上海的石库门老房子的过街楼差不多。我是他第一个(也许是唯一的)走访他的亲戚,他很高兴,给我倒啤酒,还兴奋地拿着报纸说,议会正在讨论开放大陆人团体观光台湾的事,你娘他们也可以到台湾来玩了。

  
我返回会场,他坚持说要送我,于是我们两个人又驱车回到了国父纪念馆。在那儿合影,大娘舅指着国父纪念馆说:老头子(蒋介石)死的时候,我们都到这儿来追悼。我们老兵们都痛哭流涕,再也没人会带我们打回老家去了。临别时,我希望他写一份简历,他答应了。一星期后,他来了一封信并附了他的简历。

  
贤甥如面:

  
上月二十四日,贤甥来台,并蒙莅临寒舍探视,心甚感激,但愧无任(何)招待为歉。实因贤甥公务太忙,时间局促,匆匆离去,现已谅早安抵日本。贤甥离台后,于次日晚间我曾与汝母上海方面通过电话,告知情况。今特随函附上贤甥要我简传一份,请检收之。在台愚舅处所曾照的几张照片未知可否寄几张给我及上海方面?

  
特此诚祝快乐健康

  
愚舅柏林手启

  
二○○一年十二月三日

  
王柏林略传(二○○一年十一月)

  
公元一九四九年也是我正廿岁的那一年在上海考入青年军第二○七师,遂即于同年三月随该部离沪赴台。抵台后编入某军,考取该军军部干训班学员大队,接受正式养成教育军训六个月。结训期满后分发该军某部,驻守海防任基层干部。担任勤务约二年后,因得病身体虚弱,积劳成疾,住进陆军某部后方医院治疗,休养约近二年。出院参加后勤业务单位,担任文书及军需补给等工作,约五、六年之久。但因身体仍甚虚弱,加上眼疾,视力不佳,因此申请提早退伍。于一九六一年奉准退伍离营。退伍后曾做些小型生意一段时间,后经友人介绍加入地方公家机关,担任环保清洁工作,并于次年即一九七五年娶邱氏女为妻,生育一子。直至我六十岁的那年,也就是一九八七年,正式退休。如今已高龄七十有三,白发满首,自愧庸碌虚度。

  
在我寄给他照片之后,他又寄来了一封信。

  
贤甥如面:

  
你返日后先后寄来二信及所付相片我都收到了。相片照得都很好,我看后甚喜。今后贤甥在日务必要多保重身体,即是孝顺父母,古有明训。贤甥结业后,如能在日获得适当工作,旅居日本到也很好,因你日语已通。但必须经常多与上海家中通讯连系,并且每隔一年或二年旧历年节时设法购得机票,返沪省亲,团叙天伦一番,以慰悦双亲。

  
颛此以复诚祝

  
快乐健康

  
愚舅柏林手启

  
二○○二年一月七日

  
前天从上海家里得知,通过在台湾的友人到大娘舅家,探得了实情。大娘舅没事,好像是电话线头脱掉了。前几天,已经写信给母亲了。

  
谢天谢地。




 回复[1]: 赠东博 水双 (2006-06-18 10:14:48)  
 
  东博,这篇小文作为在你赴台前,赠给你的道歉粗品。

 回复[2]: 回应孙秀萍san 水双 (2006-06-18 10:22:41)  
 
  孙秀萍大(小)姐:在您的被顶得高高地“崛起”一文后,添一点。

  
历史凝聚在每个台湾人身上,是很沉很沉的。

 回复[3]: 都是时代的牺牲品 陈某 (2006-06-18 11:04:16)  
 
  

 回复[4]:  东京博士 (2006-06-18 13:14:09)  
 
  水老弟,俺都不知道侬在说啥了,呵呵,你道啥个歉?俺这人就是自由惯的一个人,嬉笑怒骂自由惯了,事情基本上也是俺什么地方引起的,不谈了。

  
看了侬的台湾娘舅的私信,唉,天下居然有如此类似的事情,俺的家私就不说了,在俺的长篇小说《魂断日本桥》中有些影子的,不过那个有兴趣者看,没兴趣者看可能嫌太长了。

 回复[5]: 感动于水双文 龍昇 (2006-06-18 13:58:59)  
 
  跟上一篇我的大娘舅。

 回复[6]: 照旧 水双 (2006-06-18 17:19:10)  
 
  谢谢龙兄。

  
拜读龙兄的文章了,还拜读了几篇凑热闹的文章。正应着那句老话了,外甥打灯笼――照舅。看来怀旧文章还是有一点市场的。再说,我们不写谁写?

 回复[7]:  陈梅林 (2006-06-18 18:23:17)  
 
  再读水双:你说的对,“我们不写谁写?”从今后跟着龙兄水弟,写些忆旧文章,尽绵薄之力。

 回复[8]: 祝福水双兄的娘舅 唐辛子 (2006-06-19 12:04:31)  
 
  平安健康,安度晚年。

 回复[9]: 谢谢辛子 水双 (2006-06-21 20:51:47)  
 
  我想,他会的。

 回复[10]: 相信了 蓝方 (2006-07-12 13:14:32)  
 
  水双先生:

  
您的文中有--“担任勤务约二年后,因得病身体虚弱,积劳成疾,住进陆军某部后方医院治疗,休养约近二年。”

  
读了这个,觉得国民党军人的福利还是挺好的。我的一个亲戚,在从金门撤退时肚子上中弹开了花,但是一样被运到台湾,听说在医院里住了半年后才能走。十年前听到这样的话我不太相信,因为电影里的国民党形象不是那样的。

  
现在读了您的文章,比较能够相信亲戚的话了。

  
我也希望我有机会的话从日本去台湾看看。因为从大陆去不是那么方便。现在在台湾的那些大陆老兵,一定很孤独的。

  
祝愿您的大娘舅和我的那位伯伯都能健康平安地度过晚年。

 回复[11]: 大娘舅最新消息 水双 (2006-07-14 20:10:30)  
 
  前些日子(2006.7.10),终于和大娘舅电话联系上了。他换了新电话机了。

  
致蓝方san:在台湾,外省人越来越少了,老兵在台湾更是一个很尴尬的群体。只要他们能安度晚年就好了。

  

 回复[12]: 关于你舅舅的207师 吴卫建 (2006-07-17 15:20:28)  
 
   我在台湾认识一原GMD老兵,并写了篇文章刊登在去年的”留新”,由于此人的情况于你舅舅较相似,为此在此人今来我处时,我具体问他当时来台的情况,他说他也是207青年军207师的,在49年初在上海参军后,在同年3月在上海虬江码头(现海军军港)去台湾受训,原计划是6个月,然后回大陆打仗,但到9,10月间大陆已基本失陷,为此,就留在台湾了。此人年龄与你舅舅相仿,也同是上海人,又同是青年军207师的,为此大概是在搭同一军舰来台的。经过金门炮战和岁月的流逝,现207师官兵在台湾已不多了。

  
青年军是国军主力部队,装备较好,作战很顽强,还有207师大都是城市青年,兵员素质较高些,如当时派类似207师的部队去接管台湾,大概就不会发生228事件了。留在上海在”战上海”时很顽固,坚守上海大厦,邮电大楼,河滨大楼的都是青年军部队,共军伤亡较大,攻打上海市区的共军9兵团人说到青年军时都说”TNND青年军”(带胶东口音)。

  
国军撤来台又3种情况,也就是说1)在49年渡江战役前来台的,如207师和孙立人部等,基本都是整编来台的,都是正规军。

  
2)为49年秋冬大溃败时从沿海地区来台的,人数很多,编制很乱。

  
3)为50年以后撤来台的, 都是分批来台的,来自地方也多,有从西南来的,有从云南来的,还有从缅甸来的等等。

  


  


  

 回复[13]:  陈梅林 (2006-07-17 16:35:59)  
 
  拜托吴卫建:有没有一个叫蒋祖龄的军医,也是从上海去的。

 回复[14]: 询问吴卫建san 水双 (2006-07-17 17:27:23)  
 
  吴卫建san

  
你好。没想到你对此情况那么熟悉,太谢谢了。我很想看到你说的那篇文章。

 回复[15]: 答复2位 吴卫建 (2006-07-17 18:56:57)  
 
  to 陈梅林: ok,那我就找人打听,但如稍详细的情况则更好些。

  
to 水双: 文章如下,

  
幸遇先生蔡 - 记蔡思明先生

  
吴卫建

  
《幸遇先生蔡》原是著名剧作家沙叶新的一个话剧剧本,剧情描述中国近代教育之父蔡元培在“五四运动”时期的一段经历,而我这里所说的蔡先生只是一位普通平凡的台湾老人。

  
记得与蔡先生相识是在台湾的一次选举活动上。那是次为支持马英九竞选国民党主席而召开的选举造势大会,在会场上我看到有位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的老人,台上台下不停地忙着摄影,他手上拿的还是一架尼康F4相机。大凡喜欢摄影的人都知道,此闻名与世、价格昂贵的相机长期以来一直是尼康的顶级产品,一般非专业人员莫属,看来他一定很擅长摄影,我想。

  
我平时所在的嘉义市范围不大,而此类“泛蓝”阵营的政治活动也是一些政治倾向相同的人们聚集的机会和场合,因此与会的地方上的一些“泛蓝”阵营的活跃人士大都互相熟悉,带我去参加大会的友人也与这位老人相识,于是便在现场为我们作了简单的介绍。我接过他的名片一看,哦,业余兼任的职务还真不少呢,有摄影协会、记者协会、退伍军人协会等的会员或理事。当他知道我来自上海时,便立即用上海话笑言道,我也算是上海人呢,我曾在上海生活过几年,现我二位妹妹的家都在上海。旋即,蔡先生又热情地为我摄影留念。

  
未几,蔡先生为送照片来到我处,闲聊时我问及他何时来到台湾的,此言便一下子打开了他的话匣子,蔡先生娓娓地叙述起他人生所走过的坎坷历程,回忆起他那如烟的往事,那漫漫的风雨岁月......

  
蔡先生1927年出生在富饶的江苏省海门县,父亲是当地的警察署长,家里还有一些田地,这在那时也算是小康水平了。但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打破了全家宁静的生活,不久,震惊中外的“八一三淞沪战役”也打响了。位于长江口彼岸的海门县临近上海,蔡先生的父亲为战争物质的顺利运输,为维护当地社会秩序夜以继日的工作,因而不幸积劳成疾猝然去世,这距“八一三”战役爆发才仅仅一个余月。当时,作为长子的蔡先生才小学三年级,家里还有二个幼小的妹妹,父亲突然去世,家中顿时陷入困境,守寡的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只有靠家里的几亩田地和亲戚的帮助维持生活。不久,海门也沦陷了,山河破碎,烽火连天,国难当头,民不聊生,蔡先生全家的生活也更没有着落了。

  
1939年,失学后的蔡先生在父辈的安排带领下,参加了当地隶属“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的国民党系统抗日游击队组织。从此,年仅12岁的蔡先生就在游击队中任司号兵,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少年兵”。真的,那时人还没有“中正式”步枪高呢,蔡先生笑着说道。

  
一日,蔡先生在营地正吹着嘹亮的集合号,一位将军模样的人走到他身傍,目光中似乎对当时的蔡先生还只是一个大孩子感到有些惊讶。一曲完毕,那将军和蔼的与他问长问短,并对陪同的长官说,这么小的孩子吹号对身体不利吧。由于蔡先生读过几年书,模样也机灵,那将军便下令将他调任为自己的传令兵。后来蔡先生才知道此人就是当时国军有名的林之江中将。从此,蔡先生就一直跟随林之江所部转战在长江下游沿岸一带。

  
我好奇地问:“你们当年是如何抗日打仗的?”蔡先生说,那时他年令尚小,很多事情也不甚明白,只知道他家乡一带是日本人的占领区,但由于日军兵力不足,所谓占领区也就仅占据几个城镇的点,平时偶然派小股部队外出巡逻一下而已。当时他们的抗日武装活动一般只是对日军进行搔扰性的小规模攻击,如对外出的日军或日军据点放放黑枪、扔几颗手榴弹,打了就分散跑。由于游击队熟悉当地地形,河流又较多,日军难以追上他们。

  
当时,长江下游沿岸地区敌后的各种武装力量比较复杂,既有日军、汪伪政府的伪军,也有新四军以及共产党的抗日游击队,还有他们国民党系的抗日游击队,这些武装力量各有各的政治立场和隶属关系,各有各的利益和小算盘,当时抗日敌后战场也真复杂啊,蔡先生感慨地说。

  
战争年代是艰苦而危险的,蔡先生回忆道:“参加游击队不久,有一次随游击队一行乘帆船星夜偷渡长江。记得那是个风高月黑的夜晚,当船行驶在黑沉沉的江心时,上司望着对岸突兀的碉堡上憧憧灯影低声道,岸上情况不明,小心敌军有设伏,大家要做好战斗准备,那时我人小又无作战经验,心里非常紧张,还算好,后来平安登上了对岸,也没有发生任何战斗”。

  
蔡先生说抗战中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在南通附近的一次战斗。那次,他所属的游击队对日军据点发动较大规模的攻击战,但由于事先不明日军的兵力部署状况,在战斗一开始就遭到日军大部队的强烈反击,日军还用火炮进行攻击。激烈的战斗结束后,游击队三千余人的一个团最后一清点只剩下一百来人,其余的不是战死、负伤,就是缴械、失踪或开小差逃跑了,蔡先生是由于紧跟着团部的长官才算拣了一条命逃了出来。

  
蔡先生说,虽然当时他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但也必须与成人一样扛枪行军作战,江南一带河流湖泊较多,那时蔡先生身材尚小还不会游泳,一看到要渡河就有些畏惧,因此行军时总是下意识的紧跟在身材壮硕的高个子士兵身后,这样在遇到涉水渡河时可以要求他们牵扶上一把,以不至于被湍急的河水淹没冲走。尽管几十年过去了,蔡先生对这些不堪的往事依然记忆犹新。

  
抗日战争后期,蔡先生当时所属的国民党系统游击队组织有的在战斗中被打散,有的因内部起内讧或倾轧而瓦解,有的被陈毅的新四军策反收编,而蔡先生长期跟随的林之江将军又接受国民党高层指派,秘密潜入汪伪政府在上海的特务机构,即当时被称为魔窟的“极司菲尔路76”号从事间谍情报工作,这样,蔡先生所属的游击队组织就被解散了,而蔡先生也被遣返回到海门老家。

  
沦陷中的海门百业凋敝,书也读不成,蔡先生只能与家人靠几亩地艰辛度日。不久,抗战胜利了,此时年已18岁的蔡先生又想到上海去谋生,经亲友介绍,蔡先生搭船来到战后繁华的上海。在学会汽车驾驶后,便进入一家汽车公司工作。在此期间,蔡先生驾车走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因此对上海的一些街道和旧地名比我这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都要熟悉。直至今日,他说起上海的老路名如数家珍,如金神父路(现瑞金二路)、贝当路(现衡山路)、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海格路(现华山路)、虞洽卿路(现西藏中路)、百老汇大饭店(现上海大厦)、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金城饭店(现华侨饭店)、华懋公寓(现锦江饭店北楼),还有震旦大学(现第二医学院)、圣约翰大学(现华东政法学院)等等,尽管这些旧名早已成为上海逝去历史中的一页。

  
1949年初,国民党部队在上海招募青年军,说要开赴美丽富饶的台湾去集训,还宣传介绍说宝岛台湾四季如春,遍地水果。为此,独立不羁而又很想看看外面世界的蔡先生便报名参加了。1949年3月蔡先生奉命搭乘军舰从黄浦江畔的军港启程赴台湾,由于军令下得非常急促,蔡先生无暇与家人道别便匆忙离沪了。当然,他当时也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去就是茫茫四十载岁月。

  
蔡先生随军来台湾后一直在军中服役,1958年还参加过“金门炮战”,此后从军中退役转到公路局工作,并在台湾成家立业,育有二子一女,长子现还是台湾空军的飞行教官。现蔡先生早已退休,过着悠然平静的生活,颐养天年。

  
刚到台湾时,蔡先生还与在老家的母亲通过几次书信,后来两岸的通讯中断了,但他心中一直惦念着母亲和二位妹妹。在五、六十年代,蔡先生冒着当时所谓“通匪”之罪名,以当时已居住在印尼华侨的口吻,数次写好信后托友人带到与中国大陆有通邮关系的印尼,将信从印尼寄往大陆老家,想方设法打听家人的消息。但这些信件始终如石沉大海,家乡方面毫无音讯。

  
随着岁月的流逝,蔡先生更为思念大陆的亲人。1987年当台湾开放与大陆民间通邮往来时,蔡先生立刻写信通过台湾红十字会寄往海门老家,想了解家人的现况,不知为何依然没有任何回音,那时蔡先生感到有些失望了。

  
1988年首批台湾民众去大陆探亲时,蔡先生又写了一信,拜托随行的友人抵达大陆后,将此信寄往海门老家。意外的是,不久蔡先生就收到了母亲来自上海的回信,从信中得知自他离家后,家中一切平安,由于蔡先生的二位妹妹早在五十年代就从老家来到上海工作,此后母亲也就迁来上海女儿家居住了。信中还说蔡先生的来信是从海门老家的族人处辗转寄到上海来的。蔡先生回忆起当时收到母亲回信时的心情时说,接到信的那一刻真是欣喜若狂啊,因为那是他期盼了近40年的信呀。

  
其时蔡先生尚未正式退休,但他立刻请了假,飞往上海去探亲,在上海虹桥机场蔡先生终于见到了阔别四十年的母亲和两位妹妹,同时也看到两位妹妹的家庭均安居乐业,阖家平安,外甥女还是位博士生呢。以前台湾的宣传总是说,大陆如何混乱,共产党如何可憎,但从我在大陆家人的情况来看,似乎不是那么回事么,蔡先生含笑道。

  
为了能与年迈的母亲生活在一起,为了弥补四十年来未尽的孝道,首次回大陆探亲返台后,蔡先生立即办理了各种繁琐的手续,将母亲接来台湾同住。但母亲在台湾生活了一年多后,终究不能适应台湾炎热的气候,最后还是返回了上海。不过能与失散几十年的母亲在台湾相处一段时光,蔡先生心中还是感到非常满足和欣慰。后来,蔡先生母亲在83岁高龄时在上海去世,临终时,蔡先生从台湾赶到上海为母亲送上最后一程。

  
自从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旅游后,蔡先生几乎每年都去大陆。从巍巍长城到天涯海角,从大江南北到青藏高原,到处留下了蔡先生的足迹,从一本本沉厚的影集中,我看到了佳景荟萃的黄山、绚丽多姿的桂林、潋滟生辉的九寨沟、古风犹存的黄鹤楼、奇山峻岭的张家界、海阔天高的海南岛、车水马龙的北京上海、恬淡宁静的苏州昆山、沧桑古朴的海门老家。

  
由于蔡先生对近代史颇有兴趣,在大陆探访期间,他还特去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广东孙中山故居、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四行仓库”旧址、黄兴墓、蔡锷墓、黄花岗72烈士墓、南京中山陵、黄埔军校旧址等地参观和祭拜,甚至还去参观了早已沉没在历史尘烟中的,原汪伪政府在上海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极司菲尔路76号”(现万航渡路435号)。谈到此,蔡先生感慨地说,此处现已是一所学校,完全看不出当年的任何痕迹,但在抗战期间这可是个使人毛发悚然、闻之色变的地方啊。

  
尽管离别上海已有数十年,但蔡先生对上海有着无限的怀念,对上海的今昔有着无尽的眷恋。他说现每次去大陆时,一般都特意在上海多住上几天,要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多走走看看,感受那风情万种的上海,体验那沧桑巨变的上海。有一次,蔡先生说及以前他住在市中心部的妹妹家可以走捷径,穿过一条弄堂便可到达人民广场,但由于近年来上海城市大规模建设改造,此小巷已不复存在了。由于我儿时曾居住过的外婆家正好也在这附近,于是我便描述了此弄堂的位置与路径等,蔡先生听了连声称是。此时,我们都为对方对上海街道之熟悉感到惊讶不已。

  
蔡先生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的巨变是了不起的,他说今天大陆优先发展经济的国策,就是当年国父孙中山所追求的建国理想和奋斗目标。

  
蔡先生不烟不酒,长期以来爱好摄影、书籍阅读,以及写作、集邮、旅游等,也许是由于我们兴趣相同,也许是由于我们浓郁的乡情,不久我们便成了莫逆之交。

  
蔡先生的居家离我处相距不远,我们相识后他时常驱车来我处小坐,还常带一些书刊、影集以及集邮册等给我阅读和欣赏。蔡先生藏书甚丰,其中不少还是三、四十年前出版的书籍刊物,书刊中一些有关近代史内容的文章资料现也成了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史料,这对于收集近代史料颇有兴趣的我很有帮助和收益。

  
同时,我还阅读了不少蔡先生长期以来撰写的文章记事等,其内容有他的人生经历的记叙,有对台湾时政的评述,有旅游出访的观感等等。尽管蔡先生现已年近八旬,但他对过去的人和事,对一些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记得相当具体清晰,如“蒋宋孔陈”的旧事、“中原大战”的始末、“滇缅会战”的激烈都叙述得很详尽,可能从战乱中走过来的老一代对民国史中的重要事件印象特别深吧,犹如我们这一代人对“文革”时代的记忆。

  
另外,从蔡先生对中国现代史的一些叙述,使我知道如何从另一角度客观和公正的认识历史,而不是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中那样教条和片面的看待历史。正如,最近中国大陆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庆祝活动时,也肯定了当时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的历史事实。

  
无疑,与很多在49年前后从大陆来台的人员一样,蔡先生也是坚定的反“台独”族群中的一位,是反“台独”的基本力量的一员,是彻底的“泛蓝”支持者。在一次“泛蓝”组织的大会上,我看到他在高呼反“台独”口号时,声音是那么的洪亮、态度是那么的坚决、神态那么的专注,表情是那么的由衷,也许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他们的力量的凝聚,“台独”才难以实现。

  
我与蔡先生实属二代人,我们生长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生活环境截然不同,但浓浓的乡情,共同的兴趣爱好,尤其是对中华历史文化的热爱,使我们成了忘年之交。同时,由于与蔡先生的交往,我在台湾的业余生活也变得更为丰富和充实。

  
附照:

  
(1) 蔡先生在“黄花岗72烈士墓”前

  
(2) 蔡先生在桂林

  

 回复[16]:  陈梅林 (2006-07-17 18:56:29)  
 
  谢谢吴先生.

 回复[17]: 谢谢吴先生 水双 (2006-07-17 19:21:51)  
 
  很感谢。听说台湾还有个老兵党,参加竞选,反对台独。

 回复[18]:  陈梅林 (2006-07-17 19:30:56)  
 
  吴先生:蒋祖龄,军医,从上海去的.祖籍江苏武进,有1姐2妹1弟.其表姐(即我母亲)一家在上海,49年前住上海玉佛寺附近。去台前每周末都来我家打麻将。

 回复[19]: 欢迎吴卫建先生 陈某 (2006-07-17 19:45:40)  
 
  看来吴先生也是喜欢写字的,来这里插队落户吧。

  
愿意开设个人专栏的话,请和我联系。

  

 回复[20]: 回18),19) 吴卫建 (2006-07-18 12:58:03)  
 
  陈梅林: 已将蒋的情况托台中华民国退伍军人协会,江苏同乡会和一原来台军医打听,他们说去设法问问看,但他们同时也表示,两岸民间开放已近20年,如现还没联系上的话,恐怕可能较难了。

  
陈某: 承蒙关照,谢谢,我就会与你联系的。

 回复[21]: 吴卫建先生: 陈梅林 (2006-07-20 20:30:30)  
 
  吴卫建先生:不好意思,没说清。

  
几年前回国时,我母亲告诉我,蒋祖龄回来过一次了,本来计划先回乡祭祖,和兄弟姐妹团聚后再到上海我们家,因为他在上海的几年我家差不多就是他家,他没结婚是单身,我家我们都还没出生。49年后,我父母好像受到些连累,他的弟弟妹妹都在乡下,日子肯定更不好过。所以他回乡时被弟妹狠狠敲了一顿,所以不能来我家就直接回台。

  
对此我母亲有点生气,后来是牵挂。

  
好像蒋的子女都在美国留学过。

 回复[22]: 这样的情况以前是较多的 吴卫建 (2006-07-20 23:33:19)  
 
  一般大陆去台人员在87年两岸解禁后都回过大陆(除公职人员),由于那时两岸经济差距较大,你说及的事较普遍,现两岸经济差距在缩小,台湾人在大陆,尤其在中国大城市不那么显得富有了。以前,台湾私下说大陆穷,台湾富,穷人不能和富人统一的,如统一,富人的财产就会被穷人收刮去了,

  
现大陆富起来了,为此,台湾此话不提了,现的说法是大陆不民主,如与台湾一样民主了就可考虑统一云云。

 回复[23]: 亲情难舍 likun198 (2007-06-08 12:34:05)  
 
  不知道您是否能帮着查一下青年军特务连的黎合诗(我的大爷爷) 还有个叫薛俊(我的舅公) 他们都是江西贵溪的 我们村对面村是桂永清将军的老家

  
我的QQ184837932

  
黎坤 枫桥牵手的BLOG(http://blog.sina.com.cn/likun512)这是我的博客

  
如能找到 不胜感激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隔山离水
    口罩 
    砖头――影片《十七岁的单车》(日译《北京の自转车》)观后 
    又见东陶 
    那一年,他们刚出生 
    圆梦(痴人梦语) 
    换鞋 
    父亲的个子 
    “向日本学习”之前(二) 
    “向日本学习”之前(一) 
    紧握手中的笔--为一张地震照片而写 
    老天爷给的机会 
    一则募捐启事 
    悲哀的鼻音 
    就这德性 
    红领巾 
    四星级的股间 
    小娘舅 
    做头是很舒服的 
    日记 
    水双自传 
    大娘舅 
    寻梦的弄堂 
    我的1976 
    哦,东棋盘街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