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水双 >> 隔山离水
字体∶
我的1976

水双 (发表日期:2006-06-12 21:59:09 阅读人次:2353 回复数:7)

  外婆在年初,一边翻着日历,一边忧郁地对我说:两个八月半,人死一大半。1976年是闰八月。1900年也是闰八月,那年好像也死了不少人。她经历了两个闰八月,这话也许有点来头。

  
1976年,我们听了很多遍哀乐。对于我来说,第一遍是周总理逝世。紧接着是外公过世。再接下去就是两位伟人去世了。

  
外公也是在1月过世的,比周总理晚一个星期。大殓的时候,播放哀乐,居然和总理的是一样的。我觉得外公虽然不是生得伟大,但也能够得上是死得光荣了。后来才知道,那个哀乐,任何殡仪馆都用,现在还在用。如果严格遵守著作权法的话,作曲家肯定发了。

  
闲话休题。

  
我对文化大革命的印象不太深,最早参加的是批林批孔运动。挤在人群的前边,看孔子和林彪的漫画。知道孔子的穿着并不豪华,还知道林彪很瘦,倒挂眉毛三角眼。

  
最扎劲的是批《水浒》了。一头札进了《水浒传》的世界里了。那是一个魅惑的世界,我们几个小朋友们一边看,一边演绎故事,那些英雄豪杰都成了我们模仿的对象了。最有人气的是林冲和武松了,但是他们二位都有女性问题。要把武松演活,潘金莲不可少,找不到女生入伙,只好找比较文弱的男生来扮潘金莲了。批判的事,早就丢在九霄云外了。那年语文课考试是口试,我把阮氏兄弟戏弄招安特使的场面说了一遍,赢得年轻女教师的赞赏,得了个“优”。评语好像是说既有艺术性,又有革命性什么的。

  
那时候最担心的还是上山下乡了。我们家隔壁的翁家老公支内到贵州遵义,大儿子在工矿,老二参军复员后也在工矿,老三独生女儿,居然被分配到崇明农场。翁家姆妈接到通知后,几次哭得死去活来。后来老三坚决不服从分配,成为社会青年,那时候已经有不少社会青年了。

  
我虽然还没有到分配的年龄,但因为我是老大,肯定是要上山下乡的,所以我也不用认真读书。四人帮被粉碎了,终于松了一口气,不用上山下乡了。

  
那年,我告别了不用读书的小学生涯,迎来了“考试战争”的时代。

  




 回复[1]:  陈梅林 (2006-06-12 22:48:04)  
 
  看水双的文章,脑子里常闪过王安忆。

 回复[2]: 过奖过奖 水双 (2006-06-13 00:30:36)  
 
  很恐缩,没有那份功力。

 回复[3]: 这家伙,不仅驻扎在俺地盘上,好像跟俺是同届的,怪不得爱找他打架, 东京博士 (2006-06-13 07:53:40)  
 
  嘿嘿。

 回复[4]:  东京博士 (2006-06-13 07:59:03)  
 
  陈梅林 (2006-06-12 22:48:04)

  
看水双的文章,脑子里常闪过王安忆。

  
————————————————————————

  
俺在从国内带回日本的第一本中文长篇小说就是王安忆的《长恨歌》。那时觉得再不看看中文小说,自己的母语都快生疏了。都说上海历史短暂没啥文化,其实上海有很多城市文化可以写,貌似不上台面,对上海人来说却有浓浓的乡情,说明上海人也很“阿乡”的,昨天一个生煎话题就惹的那么多人满嘴流油流醋呢。

 回复[5]: 博士这么早就开始早锻炼啊 陈某 (2006-06-13 08:32:17)  
 
  

 回复[6]: 出差,赶新干线。。。顺便顶楼主一下,俺喜欢找他“打架”。 东京博士 (2006-06-13 10:20:35)  
 
  

 回复[7]: 没空 水双 (2006-06-14 21:29:36)  
 
  与某博过招,容易积累思得累死。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隔山离水
    口罩 
    砖头――影片《十七岁的单车》(日译《北京の自转车》)观后 
    又见东陶 
    那一年,他们刚出生 
    圆梦(痴人梦语) 
    换鞋 
    父亲的个子 
    “向日本学习”之前(二) 
    “向日本学习”之前(一) 
    紧握手中的笔--为一张地震照片而写 
    老天爷给的机会 
    一则募捐启事 
    悲哀的鼻音 
    就这德性 
    红领巾 
    四星级的股间 
    小娘舅 
    做头是很舒服的 
    日记 
    水双自传 
    大娘舅 
    寻梦的弄堂 
    我的1976 
    哦,东棋盘街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