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东京博士 >> 长篇小说专栏
字体∶
《魂断日本桥》评论专辑

东京博士 (发表日期:2006-05-27 17:26:04 阅读人次:8064 回复数:66)

  沉重的异域爱情──读《魂断日本桥》有感

  
芦笛

  
今天下午什么都没做,一口气看完了东京博士的小说连载《魂断日本桥》,那题目还不如改叫《魂断虹桥》算了,反正你那东京不是有个彩虹桥么?你还贴过照片来着。题目改成这比较顺嘴而且富于暗示──那跨国恋不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美丽得令人神摇目夺的彩虹,但毕竟不是可以踏上的桥么?

  
爱你喂,那小说当真是网上难得见到的珍品。此刻揉揉疲乏的眼珠,觉得有必要来说两句感谢的话,否则对不住为我提供免费消遣、增长知识的懂经博士。

  
第一要告诉博士的,乃是此书极有卖点,一定能在国内轰动。老芦在这种事上颇有眼力,相信我,你若拿去跟国内出版商商量一下,一定能变成畅销书,I can bet my money on that。当初RR在银河内部沙龙连载她那烂小说时,我就告诉她一定会畅销。现在你这小说跟她那种言情烂书根本不是一个档次,但也一定能畅销,因为它兼有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你的书很有深度,乃是通过一个在日本打天下的中国人的爱情遭遇,反映深刻的中日文化冲突,虽然人物塑造单薄了一些,情节也简单了些,故事只有一条线,没有什么副线,从头到尾使用了呆板的顺叙手法,也没有使用悬念技法,但文学价值还是不能否认的,那描写能力就远非RR能及(当然错别字甚多,具有鲜明的网络文学特点)。而且,RR写的是俗玩意,你的大作则是雅俗共赏,少男少女看见的是花样百出的性描写,虽然类似情节多次出现,但想像力丰富,比喻精彩,连我这伪男人糟老头子看了也不觉得重复腻味。而对严肃读者来说,此书很有“嚼头”,起码我就始终看的津津有味的,为书中展现的那个陌生世界、陌生文明,以及两种文明的碰撞冲突强烈吸引,一直看到最后一节,才恋恋不舍地放下。所以,无论从文化的角度还是商业的角度来说,这书都颇有价值。

  
其次想感谢博士让我窥见了日本国情民俗之一斑,当真是闻所未闻。我发现日本的“忍文化”与英国非常相似,连客套话都差不多。最相似的,还是他们在公众场合克制自己,不轻易流露感情。哪怕是好友也不随便问人隐私。人与人之间始终保持距离,不像咱们中国人死沾在一起勾心斗角。不过日本人好像比英国人更冷漠,热恋的情侣居然还要使用敬语,真TMD邪门。不过,在西方,即使是多年夫妻也相敬如宾,拿什么东西得先问“我能什么什么吗?”,接过东西去必说“谢谢”,这点倒和日本人差不多。

  
我没法理解的是,为何在日华人不会迅速整合进日本的文明礼貌中去。那高安死也不说“对不起”,而他已经在日本呆了10年了,究竟是何原因哪?似乎不能用自卑情结来解释吧?我认识的中国人到了英美后,一般半年就学得跟人家一样客气了。是不是在日大侠比较不一样些?

  
另一个让我吃惊的是,原来日本人的种族界限还如此明确。TMD不是都长一个样子么?看来我被思云骗了,我记得这小子曾经告诉我,日本人没有种族歧视,日华通婚率很高,我一直信以为真,看来满不是这么回事。再加上若思揭发,原来跨国婚姻情形跟英美也差不多:多是华女嫁外男,而且都是降级的。看来唯一的例外是法国。法国人真没种族歧视观念。我认识的几个华人统统都娶了法妇。可惜法妇没有中国人的贞操观,所以也未见得是什么好事。

  
博士这书写得非常真实,而且笔触极端细腻,善于从非常小的生活细节里去显示两国风俗人情的差异。削梨子那段当真绝了。看了不能不佩服你观察之深入细致,竟然会注意到日本人是怎么削梨的,更从这些小事上生动逼真地显示了主角的生活经历差别导致的性格歧异。

  
若思的插话完全是胡扯,他似乎没有看明白那细节描写的意蕴,扯到什么日本人节省上头去。NND,这都哪跟哪阿?那爱弥丽(BTW,这是英美女孩名字阿?日本人也这么叫?)是年轻人,又不是她爹,如果不大手大脚,反倒不正常了。别说物质生活发达的日本,就连今日中国的小青年也跟我等老帮菜完全是两个作派。后来那姑娘把梨核都吃了那段特别感人,让人觉得非常逼真,简直要相信就是真事──女人爱起人来的确是那样彻底丧失理智和自我。这点上日本女人似乎挺像中国女人的。

  
总而言之,看那书,我不能不为作者的观察之深入,笔触之细腻多次拍案叫绝。博士不愧是上海白相宁,当真是懂经,极端会过日子,算盘打得精来兮,而且还会享受。最有趣的轶事乃是高安脱口而出,告诉爱弥丽在什么市场停车不要钱,话一出口立刻大悔露怯,不料那女的并不因此看不起他,反而连赞他聪明,当真绝了,这里面的韵味端的无穷:既显示了大陆人在海外打天下之初养成的精打细算习惯,又流露了高深重的自卑情结。

  
类似的细节非常之多而且非常逼真,令你不能不怀疑那完全是真人真事──虚构不可能编出那么生动的细节来。例如高安莫名其妙地想折叠爱弥丽的耳朵就是如此:我真无法相信如此生动逼真的细节竟然会是虚构出来的。我得说,就是这些生动细节,使得此书显得非常真实,而且奇怪的是读来并不让我这粗汉觉得厌烦,反而觉得津津有味。

  
又如高安在旅馆里躲进了壁橱去,吓得爱弥丽哭了起来,这里的艺术匠心也非常值得回味。

  
其实,高安这苦恋一开头就是doomed了的,哪怕不用那标题,读者也能猜到没有什么好结果,这原因很简单,深重的自卑情结激发出了进攻性的自傲,而异域打拼的危机意识也逼迫他不能不慎重用情,特别是不能轻易作出commitment,以免伤害自己──he can't afford it,比日本人严酷十倍的生存环境剥夺了他失恋的奢侈。这就是他为何谨小慎微、处处要维持所谓男子汉尊严、处处斤斤计较,生怕过多付出感情支出的缘故。以爱弥丽之冰雪聪明,早就本能地发现了这一点,而这就是她何以一再央求高不要跑掉,在从浴室出来后竟然急哭了的原因,虽然她自己也未见得明白这一点,然而凭敏感的女性本能,她不可能没有不祥的预感。高安如此如履薄冰,随时准备在冰块破裂之前就退步抽身,这爱情还能有什么好下场?祝员外出不出场都没戏。

  
这异域之爱当真是格外沉重,当我读着下面这些话时,心里不能不沉甸甸的:

  
【“跟您在一起,生活好像很浓很浓的,好像已经过了很久了,我都

  
快醉了。”,她说的没错,我也是这么感觉。

  
不知道为何我想起了中文的“度日如年”,那只有痛苦难熬的日子才会

  
有的感觉,为何我和爱米莉的幸福日子那么短暂,却有著品尝不尽,回

  
味无穷的感觉呢?仿佛我们本来处于不同的世界,重新组成的世界把各

  
自既成的定律都摧毁殆尽,我们自己就是世界,就成了定律。】

  
最后这句话完全是令人回味无穷的警句:跨国之恋,使得两个恋人脱离了他们熟悉的轨道,变成了天地间的流星。这其实也就是高安的魅力何在:他为爱弥丽提供了一个冒险的新大陆。反过来也如此,虽则程度要弱得多:高毕竟在日本呆了10年,而且阅历远比单纯的爱弥丽复杂得多。

  
还有这段话也非常沉重:

  
【虽然我并没有游戏一场的初衷,但我的内心深处时时刻刻不敢相信这

  
份爱情会真实,也不相信这份爱情会长久,看看那些中日婚姻,大多数

  
都是男日女中,老夫少妻,有几个好好的日本男人会娶中国妻子?更何

  
况爱米莉这种家境很不错的妙龄女孩,大家闺秀,前途无量的职业女性,

  
怎么可能找一个大她10岁的中国男人呢? 】

  
最令人难受的,还是高安不顾爱米莉的多次恳求,从不答应带她回故乡,怕的是那姑娘见到祖国那不堪入目的那一面,更怕国内那反日狂潮让自己心爱的人伤心,还因许多在日华人把中国人名声搞砸了而痛心疾首。区区私恋竟然压上了民族的重负,读来不能不让人倍感凄然。

  
总而言之,这小说写得非常精彩。希望博士不要草率结尾,善始善终,争取写成佳作。

  
再次谢谢博士让我知道了这么多的日本文化花絮。

  





Page: 3 | 2 | 1 |

 回复[1]: 东京博士答芦笛关于为何叫魂断日本桥 东京博士 (2006-05-27 17:28:31)  
 
  

  
东京博士

  
魂断虹桥的提议不错,也曾想过,但是那座桥其实什么都没有,连驻足欣赏都不可能,我知道只有高速公路汽车道和铁道。

  
那为什么一定要叫日本桥呢?首先东京的确有[日本桥]这个地名,而且还是比较有名的中心地带,本人在日本桥那一带工作过多年,包括目前也离那里不远,因此情节展开需要一个实际的地点背景,这不仅仅是剧情中的“我”请客爱米莉第一顿饭选择了日本桥的意大利饭店,还与以后的情节发展提供了铺展的素材,另外最重要的是在反日高潮的现在,更觉得在标题中不应该去回避“日本”两个字。[魂断虹桥]的话,有上海虹桥之误解的可能,也达不到[魂断日本桥]的现实视觉效应来区分网上极端的中国读者的目的。

  

 回复[2]: 从芦笛对《魂断日本桥》的疑惑谈起 东京博士 (2006-05-27 17:31:10)  
 
  

  
东京博士

  
据说老芦对本连载真实性并不怀疑,甚至惊讶本人老婆居然会允许本人写这样的东西,这才是老芦的疑惑,并且对老郑质疑主人公身份有同感,嘿嘿,其实呢——

  
1。只要仔细看过我与读者的一些对话应该释疑。

  
2。我说过连载小说就像造一幢房子,最终式样早就设计成型,那仅仅是不断用砖头去堆砌的过程,房子虽然不存在,但是堆砌的砖头如果使用的都是货真价实的优质品,那么即使读者知道这幢房子是虚构的,仍不失整体的真实感。

  
3。当然光有砖砌不了房子,还必须有粘结剂,那些水泥,石灰之类的就不能不说是虚构的了。

  
4。所谓整幢房子的真实性,不一定每个素材都是作者本人就叫做真实,只不过是把很多人的真实的片断集中在一个主人公身上表现,而表现方法则采用了爱情故事这个通俗易懂的形式。

  
5。男主人公身上应该有大量本人的影子,当然还有很多我周围朋友人的影子,否则成了自传了。用第一人称描述不等于完全是作者自己,仅仅是便于心理自白和必要时进行做一定程度的评论方便而已,这是第一人称以外的写法无法取代的,也是读者对真实性感受强烈的一个因素。

  
6。关于女主人公,也确实有这样的真实人物存在,包括她的职业,她的家庭,这些都是用真实的模特儿为蓝本的,问题还是回到前面,所有的素材是真实的,与男主人公一样,仅仅是集中在女主人公身上表现一样,这是在本连载小说中始终旨在坚持用最简单的人物关系来表达异域恋爱故事背后的中日文化的各种差别,以及人性,爱情,自由面前人都是平等的。

  
7。不难看出这个连载也算是给当代中国粪青们做一次集中性的扫盲。至于粪青以外的理智读者,我的这个连载的目的无非是让20几岁的人珍惜现在,让30几岁的依然激情地生活,让40岁以上的人重温旧梦重获青春,更加懂得对自己家人的恩爱。

  
——东京博士 2005年12月6日

  

 回复[3]: 含蓄:日本文化的魅力? 东京博士 (2006-05-27 17:33:45)  
 
  

  
芦笛 2005-11-23

  
看了东京博士的小说,感触很多,若思说他小人家本来是要码篇评论的,可惜让我这急心驴抢了先云云,让我很不过意。我说,我等乃是局外人雾里看花,和尔等专家不同,说的必然是门外话,为何要如此伟大谦虚呢?

  
当年在国内非常喜欢日本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含蓄隽永。例如<泥之河>、<远山的呼唤>等片,什么情节都没有,非常平淡,但那内在的韵味令你反复揣摩回味,似乎可以称为“橄榄文学”----恬淡,但余韵不绝,越琢磨越觉得难以忘怀。

  
当然也有让我备受心灵震撼的场景,至今犹记<泥之河>上那孩子偷看到他母亲卖淫的镜头。这种事对孩子幼小心灵的冲击之巨,是人都能想像出来,但剧作者也就十分平淡地处理了那episode,并没有作过多渲染。与之相比,国内作品不用说,荷里活的作品,哪怕是drama也罢,也失之大红大绿,那情感节奏的起伏跌宕(所谓戏剧冲突)太激烈了些,反倒不如倭人的隽永。

  
看了东京博士的小说,才发现那其实是日本民族性格使然。他们有所谓“忍文化”,把百姓训练成了喜怒不形于色的同志,尽量避免激烈情绪发泄,自然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去便是天然的不温不火。简言之,和其他民族不同,日本人的情感风暴乃是内在的,怪不得能写出那种优美含蓄的诗歌来。

  
昨见若思说,日剧讲究氛围,不讲究情节,我琢磨了半天也没想明白这“氛围”到底是怎么回事,看来还是情感的含蓄隽永的表达吧。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回事?

  
不管是不是,日本文学最让我心醉的就是这含蓄隽永,它是一种充满田园歌诗意的文化,类似国画小品,没有西洋油画那种宏大气魄,很精致,很优雅,但气势之类的就免提了。这是否和该国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有点关系阿?看来文化也有两大类,大陆文化和岛国文化,日本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就是典型的两极。

  
奇怪的是受这忍文化熏陶出来的民族也会如狂飙一般全民丧失理智,7怪牙。

  
爱你喂,我过去还真没设身处地地想像过皇协军们的心路历程。这TMD是不是活得也太累了些?遮莫中国复仇,还得靠尔等草民去私生活中兑现?所以,日本政府拒绝谢罪道歉,高安就不对爱美丽说对不起?

  
这倒让我想起文革间揭发京剧名小生厉慧良的大字报。据说老厉每到七一、“国庆”什么的,就要把剧团里的某个党团员弄上床去,入港之际便要问对方:“我是谁?你是谁?”对方说:“你是厉团长。”答曰:“不对!我是国民党员,你是共产党员,我这个国民党员就是要搞你这共产党员!”

  
真要“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战战兢兢地在日本过小日子,那还不如像konami、林思云那样直接了当死心塌地地“确认”自己是比正宗日本人还皇民化的日本人算了。那么做也无可厚非,乃是人家的神圣人权,只是该有点文明人的起码文明礼貌,专到日本右派网上去尽忠,不要到中文网上来恶心人就成。

  

 回复[4]: 与在日华人郑若思谈[魂断日本桥] 东京博士 (2006-05-27 17:35:23)  
 
  

  
郑若思——

  
俺本来想等老懂经写完再码上这么一篇的,却被急心驴抢了先,只好作罢了。

  
老芦的分析俺非常地同意,俺认为老懂经这篇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电视剧的剧本,因为这种顺叙而且单纯的故事情节,是典型的日剧风格。但是如果变成日剧,那些精彩的心理刻画就很难呈现了。

  
老芦说人物形象刻画比较单薄,也是中肯的评价。例如爱米莉,俺没有从这个形象上看到她属于社会精英的一面,知道西太后、杨贵妃,知道中国皇帝的弟弟娶过日本太太,和优秀不优秀没有关系。因为日本人总体对中国的了解远远超过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那些题材都是日本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过的,爱看电视的日本人知道这些毫不奇怪。如果一个中国女孩(不是学日文的)能在和日本男人恋爱时说出卑弥呼或者秋田小町,那还值得惊叹一下。

  
如果爱米莉只是一个普通家庭长大,后来在公司做OL的女孩,老懂经的描写足够。但是如果是一个受过精英教育的出身资本家的大家闺秀,俺觉得不像。至少是特点不明显。

  
东京博士——

  
老郑观点不能苟同,日本人是否看有关中国的电视与社会层次并无必然关系,相反比较上流的家庭,尤其是爱米莉这种基督教家庭可能更注重关心太平洋对岸的文化。

  
最后,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还是侧重爱情故事这条主线,能省去的无关笔墨已经有意识的回避了,当然,大家的意见如果有机会改写二稿或者改变为其他形式的时候,会考虑所有读者的意见。

  


  
郑若思——

  
俺说的就是知道不知道中国的事情,跟社会阶层无关。俺要说的意思是:

  
第一、日本人对中国的了解远远多于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这是不分社会阶层的一个整体现象。知道西太后、杨贵妃、知道大清皇帝的弟弟娶了日本太太,对日本人来说实在没什么了不起的,据此就认为某小姐聪明,然后惊叹“到底是NHK",日本人自己都会觉得夸张。

  
第二、精英阶层即使对中国的了解不很专业,他们的思维方式注定了和普罗大众不一样。俺的话可能是说重了:老懂经写了美丽纯情的女孩子没错,但是给她安装的精英身份没有在情节当中体现出来——俺没看出她比一般受过高等教育的日本女孩过人的地方。

  
俺鸡蛋里挑骨头的毛病犯了,就此打住了。就算是俺对老芦“人物形象单薄”那点评论的注脚。

  


  
东京博士——

  
1。不否认你说的整体而言,中国人不如日本人了解对方国家,这是两国的信息量和自由度决定的。本人写的“到底是NHK”的含义想必同样在日的老郑不必我详细解释了,日本能比较多的客观介绍现代中国的电视台,除了朝日,就是NHK了,如果说亲华倾向,那首推朝日,NHK才是较为中立的。因此作为NHK的工作人员的爱米莉比通常日本年轻人更多知道自己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情况理所当然,属于职业范围,而并非惊叹爱米莉有亲华倾向。其实NHK制作再多再精彩的介绍中国的节目,从来不看NHK的日本年轻人不计其数。

  
2。本人并无打算把爱米莉当作一个精英描写,仔细体会至今为止的人物塑造,除了血统论造成的她具有富裕的家庭背景和教养教育环境以外,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日本社会中的职业女性,虽然可能前途无量,但婚姻对大多数日本女性意味着脱离社会的现实依然没有本质的改变,爱米莉也可能成为未来的家庭主妇的一员,在日本,那未必不是一种幸福人生的选择,相反,用不少笔墨描写的是爱米莉的认真执著的日本人的共性,这在“我”身上同样体现,也是长期在日生活对日本社会的文化习惯的融入和他人优点的吸收,也是获得日本社会承认的最大要素,因此与其说本人刻意塑造爱米莉这个精英,倒不如说是塑造了“我”这个精英来衬托爱米莉的单纯可爱,阅历浅薄但又具有对新事物的新奇感,这也是人类至今为止无法彻底解释“你为什么喜欢我”这个命题的奥妙所在。

  
另外补充——其实,越是爱米莉这种看似未来的日本精英,她的家庭教育和至今为止的生长环境决定了她的某些方面的社会视野和思想成熟程度可能反而不如某些中底层家庭的高中生,这就是本人经常描写的爱米莉既不会简单的家务,连一些很基本的蔗民生活常识都不懂,很多情节描写我都这么花了笔墨描述,但是这是一个很努力向上的女孩,而不是矫揉造作,摆足身价,因此才显得天然可雕又可爱。

  

 回复[5]: 从“洋娃娃”爱米莉谈日本现在年轻人“忍”的精神 东京博士 (2006-05-27 17:36:47)  
 
  

  
东京博士

  
长篇连载《魂断日本桥》同时在5个中文网站上即时发表,从首集开始勤奋笔耕,至今历时1个月,一口气续写到了60集,不知不觉中,作者都始料未及地向长篇发展了,回顾这60集,受到了海内外众多网名读者的关注和支持,在这里表示感谢,同时也有不少读者提出了各种角度的批评,质疑,建议,和商榷,其中很多内容是小说中无法过多掺加评论说明的,有些是读者自身的生活环境,所受信息限制造成的误解,一一说明篇幅庞大,个别的解释至今在海川网上大概是最多的了。

  
某读者说:“我想日本妇人的人性中还有|忍|的一面---- 凛然,在你的文章里, 爱米利只是一个洋娃娃, 觉得不是太现实”

  
今天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有必要专门撰文说明,已解除中国国内广大网名概念化理解现代日本的严重倾向。

  
该读者说的是仅仅是大多数著作中传统日本的概念化的一个方面,日本的现实中的年轻人,有着更多的多元化的特征,主要是近代西方文化生活习惯和科技带来的。

  
其次,日本经历了战后复兴,高度经济成长(其中2次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供需平稳饱和期后,90年代初,泡沫经济开始崩溃,20世纪末的经济萧条甚至被日本人称为第三次石油危机,对日本人造成可10多年的社会变化和人文心理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经济领域,以价值观为基础的人的各种观念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比如众所周知的日本独特的雇佣终身制,对公司的绝对忠诚式的加班,乃至厌婚族,单亲家庭等等社会各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蔓延,传统的上一代日本人与现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差异也越来越大,1999年的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正是以这样的日本社会现实为舞台的,本人笔下的女主人公也恰恰是生于这个时代的一个日本年轻人的典型。

  
曾经有读者说我描写的爱米莉不像日本社会的精英,我认为爱米莉与去其说是精英女性,不如说是一个出身贵族的普通女孩,一个普通的年轻职业女性,她的教养素质来自她的投胎环境,通俗地说成血统论也不为过,日本的启蒙教育基本上是母亲教育,而爱米莉的母亲是京都这样一个日本文化历史古都,其儿时教育的框架不用多花笔墨自然大致可测。

  
如果概念化精英地去塑造爱米莉,我觉得是不太符合1999年的日本时代感,失去她那样的人生阅历的女性的生命力的,对于稍有日本生活经验的人来说,那样反而不真实,正如读者质疑的,日本文化的有着强烈的忍的精神所在,但是作为现代日本,这种精神通过爱米莉这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人物塑造,并非是一种概念化的东西。

  
如上所述,如果能准确地捕捉到日本的这一时代变化的特征,忍的精神显然在年轻一代身上已经不如上一代那么明显,当然也不等于完全消失,也不可能消失,这一点在男主人公的在日华人高安身上甚至都有体现的影子。

  
现在的日本人出生在高度经济成长之后,社会富裕,幸福生活对他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了,因此很多人怕吃苦,稍有不满意就辞职跳槽。或者很多人不要固定职业,无法在集体和规约中与他人共同协调,宁愿做自由人,这些都是对传统日本束缚的背叛,他们更主张自我,这其实也是对“忍”的精神的具体反抗。孤独,不善于交友,甚至发展成精神错乱的犯罪都是当代日本深刻的社会问题。当然这些不是本爱情小说的触角应该去大量涉及的范畴。

  
按照剧情,爱米莉是个没有什么社会阅历的富家女孩,一直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因此不难想象,实际生活中需要按照我们通常概念理解的“忍”的场面并不是很多,因为她至今为止的人生既没有受过什么打击,挫折,这个层次的日本女孩子,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方面,比如交友态度,待人礼仪,乃至对爱情表现的人前人后的两重性,这些细节我认为都能反映一定程度上带有生活气息的“忍”的精神。

  
综上所述,本人在这部小说中反映的无论是日本文化,还是中国文化,乃至中日文化的比较都尽量采用大量亲身的生活实例来传达,而不是用说教或理论的概念来演示,这既是小说这种故事性很强的写作题材的基本,也是致力于通俗易懂地通过这条异域爱情故事的主线来传播中日之间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冲突,这种创作构思和描写的基础来源于本人中日两国长年生活体验和耳闻目睹的大量素材,唯有这样才能用小说这种虚构的表现方法体现客观真实,同时在客观真实这个本人一贯重视的问题上,至今为止已经获得众多有在日生活经验的华人和留学生们的认可,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海外华人的共鸣,从这一点上说,本人希望这部小说最终能超越小说本来的消遣功能,成为国内外同胞了解异文化的一个窗口,也成为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和推动中国人价值观多元化的一部参考书(虽然现在仅仅是网文)。

  
至于爱米莉是否是洋娃娃,至今为止的60集中的诸多细节描写,已经证明并非如此。日本人并不是很注重中国人经常说的漂亮,可爱才是第一,而可爱的基础不单纯是依赖外表的漂亮,而是温柔和内在的可人体贴。因此日本女性的温柔不否认有故意造作的成分,那其实都是为了用可爱打扮自己,爱米莉不仅仅是外表的可爱,还有更多内在的气质,如机敏,好学,认真,含蓄,很多是日本人民族性共性的部分,有些则是爱米莉这个角色活生生的个性。

  
在前60集里,虽然男女主人公的恋爱关系迅速发展,但依然也能找到爱米莉“忍”的镜头,当然是指某种场面,如果大家能仔细体会这些,并从所有集子中去整体地看待,而不是挑某一集来评论,那愚作者和拙作都将不胜荣幸能够达到为读者塑造的是一个个立体的人物,虽然本人的业余叙述手法看似非常的平面。

  
——东京博士 2005年12月14日于日本秋田县

  

 回复[6]: [评论]“魂断日本桥”主人公高安桑的性格 东京博士 (2006-05-27 17:39:32)  
 
  

  
读者老杜——

  
老东京“魂断日本桥”对高安的描写太精彩了。正是因为人物栩栩如生,象身边的朋友一样,所以忍不住要骂他几句。

  
高安桑是个失败者,不管他挣多少钱,都是失败的。任何悲剧都是性格悲剧,因为高安桑的性格缺陷,一开始便注定了故事的悲剧结局。这里我只举几个例子。

  
1,在第一章里,高安和爱米利相遇,小说里写到:

  
[“你是韩国人?台湾人?”她看着我的名片惊讶地问道。

  
“都不是,中国人”,我坦然地回答,我不怕别人的任何歧视,

  
微微抬高了自己的头,从正在调试的机器边拉过一张椅子礼貌

  
地示意她:“请坐!” ]

  
很显然,高安因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难堪。他心里,老是担心作为一个中国人受到日本人的歧视,要不然绝对不会如此反映。这里别人只是简单的问一下他的国籍,并没有任何别的意思。是高安桑的自卑心理太强了。

  
2,在41章里,主人公和爱米利经过一段交往,到上海去见自己的家人。高安桑的姐姐一家到机场迎接,书里有如下描写:

  
[我一直嫌大姐说话声音大,频率太高。虽然她以前很长时间曾经在

  
文工团唱的是女中音,那喜形于色的表情,令陌生人一见如故,然而

  
对于不太溢于言表的日本人来说,我真怕大姐的开朗直率会不会吓着

  
爱米莉。。。]

  
[“我有,我有”,说着大姐就要去翻包。

  
“别。。。”我制止了她,生怕她现在拿钱数着给我,那种村头农妇的

  
样子被爱米莉看见羞死了,大姐是个没有一点小脑筋的人,我从小就

  
对她了如指掌。]

  
姐姐看到多年未见的弟弟和未来的弟媳,当然高兴,尽管她说话声音大,喜形于色,那又有什么关系?姐姐看到弟弟没有人民币,马上去掏钱,这个很正常,而高安桑的却“生怕她现在拿钱数着给我,那种村头农妇的样子被爱米莉看见羞死了”的反应,却实在让人不解。姐姐这么实在,在哪里都不会丢人,而丢人的,应该是弟弟。我要有这样一个弟弟,当场就大巴掌扇过去,揍他丫的。

  
说到底,这是高安君看不起中国文化和风俗习惯引起的。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到哪里都得尊重。俺回国的时候,向孙子似的,生怕不小心蹦出一个英语单词,生怕自己的地方话讲的不纯(已离开家乡25年),为的就是尊重别人的心理。我想西方文化的精髓,肯定有“宽容”,宽容就是尊重不同于自己的东西。而人家爱米利的反应,却显得非常得体。

  
3,假洋鬼子,边缘人。在日本,高安桑不把自己当日本人看,回国后,不把自己当中国人看,整一个边缘人,已经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第43章里,作者写到:

  
[。。。这不奇怪,当初我来日本时,经常听到日本人说中国人做事特别

  
的杂,因此很多地方打工遭拒绝,也有很多中国人不知道遭拒绝的原因在

  
于自己,简单地归为日本认歧视中国人。所以我开始处处留意自己的所有

  
行为,至少在我身上不能让周围觉得我做事马虎,用自己的周到去改变中

  
国大陆人的形象,所以不少日本人说我不像中国人,我估计也是始于此,

  
然而这更令我注意这方面了]

  
这样活着多累呀。中国人有好的,也有坏的,他们做的事,他们自己承担后果。没有任何人,有能力为整个“中国人”的名声负责。

  
说高安桑假洋鬼子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在批评中国人时,完全把自己划到这个圈子的外边。

  
4,小气。五骆驼的名言:女人是不讲理的。高安桑在跟爱米利的交往中,显得比爱米利还小气。我现在开始怀疑东京博士是瞎编的,象高安桑的性格,爱米利怎么能跟他交往那么久?

  
最后,感谢老东京给我们提供精彩的小说。感谢老东京给我们提供一个人物让我骂。还要感谢老郑的精彩评论:鸡蛋里面挑骨头,不易呀!

  
——————————————————————————————————————

  
作者东京博士——

  
小说提炼过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谢谢老杜把我精心设计描写的部分认真阅读了,但是,高桑的很多性格不是天然形成的,有很多是日本社会这个特殊的环境长年养成的,而这种背景,我想在日华人根据自己的日本生活经历所产生的共鸣又不仅仅是对高桑的批评,还应该有很多的理解。因为作为阅历单纯的爱米莉这样的日本人都在逐渐地理解,这一点小说中也有很多细节的描写,否则这样的爱情是不可能牢固的。

  
另一方面,高桑的性格还来自于自己复杂的生长养育环境,高桑的养父母都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虽然高桑向往自由民主主义,讨厌共产主义,但是从小的家庭环境教育,待人接物的出世方法和观念,很多地方反映了长期的家庭影响的痕迹,这一点也不容忽视。

  
作为个人之间的交往,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高桑因为爱米莉,因为小松一家(特别是奥多桑)的交往,不断改变着自己,虽然这种改变有时候很艰难,也很被动,但毕竟再努力,这也说明了他在日本10年的适应能力和对新价值观新文化的接受能力还是很强的,所以爱米莉来没有因为高桑的一些显而易见的缺点而嫌弃他,而是不断地用自己的信任和理解在改变她,支撑他,还记得有一集写道男人是一架钢琴的事吗?爱米莉是弹钢琴的人,高桑在事业上的性格注定了在日本社会即使不会大成功,也不会有很大的失败的,毕竟日本是一个崇尚实力的社会。

  
另外仔细看高桑的性格,一点都不小气的,无论是与好朋友健的交往(电脑,家具送给他,还打算把自己的车送给他),还是把退职金全部注入了给爱米莉(婚戒,支付去上海的所有费用,替爱米莉买喜欢的车),说小气,仅仅是高桑在与爱米莉的交往中,为了在经济上与小松家尽量划清界限,他们的爱情是闪电式的,但是爱情的牢固程度并不是按照单纯的时间积算的,经济上的隔离情理之中,尤其是高桑这样的人物,自己本身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更忌讳别人以为他是看中小松家财产的交往,这是高桑性格中对自己的自尊最大的伤害,所以他特别敏感。

  

 回复[7]: [评论]也说高安桑的典型意义 东京博士 (2006-05-27 17:41:50)  
 
  

  
郑若思——

  
本来想等老懂经的长篇连载结束后再说点什么,既然老肚子忙不迭地扬眉剑出鞘了,俺就狗尾续貂,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说说高安桑的典型意义。

  
俺已经向革命群众坦白过,俺自身和高安的相似度,可能会超过老懂经,记得俺读到老懂经笔下的高安把借老泰山的车送到加油站彻底清洗打蜡后才奉还的细节,不由得会心一笑。俺刚到日本的时候,住在学生会馆,那时春寒料峭,被子不够,在早餐时间发了句牢骚,隔壁的日本学生M君听到后(这位少爷家在世田谷,为了自由宁肯住学生会馆),马上把他多余的毯子借给我。到了该还的时候,为了表示自己的“有教养”,竟把毯子送到东京最高级的一家洗染店,花了比小店高两倍的价格,几乎够俺大半个星期的饭钱,当俺把毯子装在印有该店名称的精美的手提袋里还给M君时,没想到他的反应竟是:“你干嘛那么客气?还送洗染店干什么?我从来都是装在网袋里用洗衣机洗,公用洗衣机上有一档是洗毯子的。”

  
恐怕每一个在日本生活过来的中国人,都能在高安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过度的自尊和自卑、过度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封闭意识,既要小心翼翼地维护那幻想出来的“民族尊严”,又要兢兢业业地学习日本人的行为规则,梦想做个比日本人优秀百倍的“超级公民”。尤其是老肚子说的“在日本不觉得自己是日本人,在中国不觉得自己是中国人”的边缘人意识,真是入木三分,的确是那么回事。

  
这就是《魂断日本桥》惹得老郑经常上班时间违规上网,不断鸡蛋里挑骨头的原因。同时我也感觉到,围绕《魂断日本桥》的讨论,必然会促进留日中国人与其他海外华人的交流,从这些交流当中更深入地反思自己,这种效果,大概是作者自身也没有预料到的。

  
老肚子感慨高安的“假洋鬼子”心态,说他看不起中国的习俗,而且总觉得自己的行为代表了中国人,这些说得很对。不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留美多年的老肚子提出如此的批评,我总觉得这是所在国家的情况不同所致。

  
我在过去的贴子里说过,日本虽是世界级的经济强国,但是和其他发达国家有很多不同。它既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又有极强的保守倾向,以单一民族为豪,除了极少数有世界眼光的人以外(就像小松一家),大多数日本人对世界的认识非常狭隘,不能以宽容之心对待文化和习俗的差异,因而外国人想融入日本社会,除了要有强大的实力,还要善于入乡随俗,注意学习和掌握日本社会生活的种种不成文规则,不仅语言要说得好,还要改变身体语言(这比掌握外语还难),改变待人接物的所有方式,从生活细节上与这个社会融为一体。

  
例如,在东京的地铁上,如果几个外国人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旁边的日本人不是投去厌恶的目光,就是前来干涉,虽然日本人当中也不乏如此的行为,但是同样的行为发生在外国人身上,就显得格外不可原谅。可是在伦敦的地铁上,即使有几个外国醉汉喧哗,伦敦人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和日本人相比,英国人更能以平常心对待外国人,可以想见,同为中国人,生活在一个移民熔炉里,和生活在一个自诩“水至清”的国度,他的思想和行为是大相径庭的,这可能就是留美大虾对高桑感到不解的原因。

  
最后,再鼓励老懂经一下。自有留学生文学以来,作品很多,能久久留在人心的文学典型却不多。而老懂经的小说当中,高安、爱米莉、奥多桑、大姐,都有呼之欲出的魅力,是一部有成为经典的潜力的作品,所以俺才不厌其烦地猫在老懂经的贴子下当“反面托儿”。日本人讲究细节,认为再完美的整体也是由精密的细节构成的,日本人拍电影,连剧中人手上用的笔,戴的手表,甚至一盒牛奶的商标都是考证过的,如果讲的是1980年的事,那么决不会出现1981年才问世的笔、手表或者牛奶。如果老懂经希望大作更加完美,就不该认为自己是“干大事”的,不需要重视细节。因为对日本人、或者生活中的高安来说,“大事”就是许多完美细节的累积。

  
2006年1月6日 

  


  
东京博士——

  
谢谢出骨师专文,你说的其实我都接受,在细节上我已经尽量不出差错,但是,由于单位时间内的续集推进速度,我在创作中几乎没有精力在临时抱佛脚去考证调查很多的枝节,只能在自己的已有的知识范围内书写。事实上很多出现的场景,物品都如老郑所说尽量采用了实景,并杜绝出现年代的倒错混乱问题。

  
老郑对高桑性格的理解,正如我以前多次指出的,只有亲身在日本生活经历的人才会有最大的共鸣,而不是单纯的批评高桑个人的人格缺点,因为正如老郑所说,高桑的性格在在日华人中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我用高桑一个角色进行了集中表现,这不仅是为了描写一个高桑这样的个人,而是为了让非在日华人读者也能了解到在日华人群体的思想个性以及日本社会有别于其他外国的一些文化特征造成的因素。这部分的发掘意图如果能被国内读者理解将是我最大的荣幸。

  


  
读者 Iris——

  
我想可能大多数人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在高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至少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是如此。

  
我刚到美国时,也很象郑大侠描绘的那样过度的自尊和自卑,活的满辛苦还觉得自己满有骨气的。 在这里混久了才慢慢的放松,过起比较随心所欲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讲,有时候很感激美国这个社会给了自己放下许多前半生的baggage的机会。 所以我觉得像我这样的人大概属于打死也当不了海龟的那一类。 别说海龟了,回大陆探两个星期的亲都会觉得心里累得不行。

  
很感激东京博士写这个系列,也很感激郑大侠的许多跟帖讨论,让我对日本的认识比以前深了一些。 我十几年前有过去日本常驻的机会,去日本出差看了看以后却放弃了。 当时自己也说不清楚原因,尽管我很喜欢自己接触的日本人,又很迷恋日本的饮食也非常佩服日本人的成就,但就是觉得自己不属于那个地方。 当时只是隐隐约约的感到去了日本以后可能要把在美国放下的许多心灵上的包袱重新背起来。

  
很佩服这个坛子上的留日大侠们。

  

 回复[8]: [评论]我来谈谈《魂断日本桥》中高安的性格 东京博士 (2006-05-27 17:43:08)  
 
  

  
昨天老杜在评论《魂断日本桥》时提到了男主人公高安的小气问题,我从高安对朋友以及对爱米莉的经济方面的大方举止作了回答,并再次提醒读者,高安最忌讳的是别人是否怀疑他因为爱米莉家的财产才交往的,老杜否定了我的说明,说高桑的小气不是经济上,而是对爱米莉不够怜香惜玉。

  
既然是这方面的话题,这本来就是这个连载的主题,也是刻意描写的精彩部分之一,即爱情故事的主线离不开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如果过了100集还没有能传达到位,那实在是我的描写功力还不够,如果仅仅是老杜个人没有能品味出,那么权当我在这里为他做一次特别的提示。

  
让我们重新回忆这对中日男女主人公恋爱开始的状况,高安,35岁,来日10年,有过2次恋爱经历。第一次除了大姐的谈话有所提及,至今尚未没有明确交待过,第二次是4年前在日本与中国女友因经济问题分手。

  
因此对异性的经验当然多于比他小10岁而且实际上几乎没有恋爱经验的爱米莉,这个个人差异决定了爱米莉对高安的爱是非常直截了当毫无顾忌的,而高安对爱米莉的爱情表达却有着相当复杂的形态,这个将在今后的续集中继续能够体会。

  
其次,高安和爱米莉的恋爱条件的各种不平衡决定了高安表面采取的恋爱态度,高安并不是一个见到年轻漂亮mm就拼命去追求的花花公子,而是一个实业家,尽管年轻漂亮的女孩谁都喜欢,但他在爱情上是一个非常内向,非常有节制,又有过分自尊的男人。

  
这种自尊,在对方的条件优于自己时表现的尤为突出,唯恐被人看低,因此从本能上说,即使爱米莉当初没有主动追求高安,随着工作中的接触,很可能高安也会心底里喜欢爱米莉,但是否表白是另一个问题,很可能没有爱米莉那样主动,那么这类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高安的“自尊”压抑而悄悄地消失了。

  
因此,高安心里完全清楚他们的恋爱开始,以及每个阶段,甚至每天爱米莉对他的态度的变化,甚至在一开始就在原宿的路易威顿商店出来后上演了一幕谢绝爱米莉邀请共进晚餐的欲擒故纵技。虽然后面没有再那样折磨爱米莉,但是高安对爱米莉的日常态度的确如老杜的阅读感受不如爱米莉对他来的热烈,这是因为高安完全掌握了爱米莉对他的全身心的投入,信赖,甚至依赖。

  
从另一个角度看,通常男人在性爱方面比女人主动,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两个人的世界里,高安和爱米莉几乎难分伯仲,说高安更主动更热烈都不为过。但是这里可能会有一个误解,有部分年轻读者沉湎于性爱部分的描写,尽管我的描写已经尽量采用很多的借喻进行了虚化,但是依然有人认为高桑对爱米莉只有性爱追求。

  
我认为性爱在整个爱情中的比重是不可忽视的,而男人用性爱来表达爱情的比重在生活中也绝对高于女人,诸如生活中可以出现很多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但是最终都是在性爱下重新获得互相的谅解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民间有吹“枕头风”的说法,这就是典型的性爱环境下好办事的例证,很多危机甚至因为性爱下重新懂得或回忆什么叫做来之不易,本来不可能原谅对方的事也会在身体的赤裸裸时让自己的心灵也赤裸裸地放下架子忍让对方。

  
再来看看高安在日本,他究竟追求什么呢?要考察这个问题,不妨可以考察高安究竟为什么在日本一直不愿意回国。

  
这里面我们暂时撇开中国社会自身的问题造成的高安不愿意回到中国环境(至少目前的中国环境被高安认为不愿意回去)。单纯从日本的环境看,高安是技术出生,那么拥有先进技术的日本以及自由公平竞争,成熟的法制社会吸引他是一个首要因素,其次就是日本社会讲究积累,无论是有形资产的积累还是无形资产的积累(如信誉,中国社会流行投机和谎言)。

  
这种积累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有社会地位的追求,按照通常的留学生眼光来看,高安应该算是一个成功人士了,因此不管他过去的10年有多少的经济上和社会地位上的资本,他都不可能轻易放弃这些完全靠自己独立拼打出来的成果,不可能随意决定抛弃日本后回国或者去美国等陌生地方。

  
因此从经济和地位上看,高安与爱米莉的恋爱,在高安的潜意识中正是自己一直想在日本追求的目标,却因为偶然的机会(缘分)得来全不费工夫,这里面看似偶然,其实也有必然性,高安换成了健,这个爱情故事就很难成立,爱米莉换成谷口静子或者小丽也难以成立。

  
爱米莉家在日本社会属于既有经济实力又有社会地位的上流阶级的家庭,只不过经济上,高安的个人素养决定了他的做法完全不同于一般性质的打工者,而爱米莉家住在世田谷这个事实本身就将成为高安今后在日本的社会地位的背景新材料,日本人听说住在东京世田谷的,就有刮目相看的眼光,更不用说爱米莉家的财产实力了,那些财产即使高安不去沾手,随口说出也就够牛的了。

  
从爱米莉家的角度来看高安,无论是爱米莉本人当初对高安的好感,还是奥多桑赞赏高安的部分,都不难看出高安身上有很多优点,而且都是日本人崇尚强者的优点,在这方面无论是客观的还是高安有意识地去表现的,都是他获得小松一家承认和期待的最大资本。至于他们之间没有什么交点的技术方面,高安的成就在外行的小松家看来更是神秘和崇拜,只不过没有溢于言表而已,但通过爱米莉之口,以及高安的社会活动,奥多桑一定知道高桑的工作态度和技术能力,因为有过经营公司的经历,亲自出马高技术开发挽救项目被NHK承认,产品还被出口到美国,至于奥多桑一开始暗地里花钱通过侦探社调查高安个人背景,获悉他在日本曾经获得两个技术专利的事,更是强有力的背景材料。

  
因此高安在小松家的眼里不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至少他的实力是超过普通中国留学生的,这里面不仅仅有高安本来的资质,更多的是他的不屈不挠的努力精神和日本生活的丰富经验,还与他的日语表达能力,对日本文化的各种理解深度等等细节有关,如此构成了一个在日中国人社会人的实像,而不是常见的那种留学生文学作品中乳臭未干的学生娃,所以高安能让奥多桑这样的本来对中国并没有好感的日本人折服,暗地里钦佩和欣赏他也是合情合理的。另外奥多桑和爱米莉都是接触过外国文化的日本人,他们自身的教养以及对异文化接受能力,这一点也成为了这个爱情故事至今为止比通常预料的要顺利的关键。

  
再回到高安和爱米莉两个人的世界来看看,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假定高安突然失去爱米莉,或者爱米莉突然失去高安,究竟哪个更痛苦?答案是显然的,肯定是爱米莉更痛苦,从性格上说,爱米莉没有高安那样经得起人生的打击,这可以从爱米莉的自杀经历,平时对高安的态度言谈举止中表露,大姐也提醒过高安爱米莉感情过于专一,有时候有些忧郁,要让她开朗些。而高安经历过很多的人生波折,无论是国内的家庭变故家族风波,与女友的分手,甚至事业上的不顺利等等。就是在国外独立生活的比较,他们也是10比1的高安绝对压胜的能力。

  
因此高安在对待爱米莉的爱情故事中,始终是稳操胜券的自信,他本来就有很多地方把爱情和家庭问题像处理公司和客户问题那样条理清晰,一板一眼的认真,所以大姐和奥多桑都曾经批评他死板顽固僵硬,而这些看似缺点的东西,其实也是高安为自己逐步奠定在小松家地位的不可少的“做规矩”,或者说是女婿倒过来给丈人的“下马威”,但高安和熬多桑都是绅士的表达方法,奥多桑虽然嘴上批评,心里不得不佩服他的这种过于“日本人化”的做法,因为家业只有这种认真细致有魄力的人,奥多桑反而更放心更信赖,这一点我在关于高安坚持支付原宿房租以及婚后支付生活费的谈判戏上做了很足的文章,不知道诸位是否能体会。

  
高安的性格很大一部分是在高密度紧张竞争的日本社会的10年中形成的,这既是他自身与日本人一样,危机意识浓厚,深知自己是外国人,在别人社会,这种危机意识和努力精神超过了日本人,所以才会有如老郑,老苗等留日大虾共鸣的大家在日本都有过,或者曾经有过要超过日本人的想法,作为作者我自己,至今为止还依然把超过自己身边的日本人当作最大的民族自尊和从我做起的爱国行为。

  
最后,我们再从高安来日本之前在中国的性格形成角度来谈谈,高安复杂的家庭关系的情节并非完全杜撰,毫不否认就是以作者自身的亲身经历为原型加以提炼浓缩的,因此才能写出高安性格上的真情实感和呼之欲出,众多老网友其实已经知道,因为过去在祖国是不是母亲的问题上我曾经发表过与众不同的言论,否认过世上只有母亲最亲,甚至举了国内的母亲杀死亲生孩子,母亲逼女儿卖淫的各种例子,人世间有各种各样的家庭,也就有各种各样的沧桑,母亲如此,国家也如此,各人的感受就不同。

  
正如至今为止已经发表的集子里谈到的,高安在中国的成长环境,启蒙教育有着中国那个时代特定的烙印,尽管高安成人后遇上了改革开放,高安的世界观中彻底否定了被强制灌输的共产主义教育,向往自由民主的社会,但是20多年的中国大陆的教育以及高安的养父母的党员干部的家教环境,对高安的性格上不可否定地也留下了很多正面的东西,比如对他人的同情心,先天下人之苦而苦,后天下人乐而乐,宁肯自己吃点亏也要保持自己的面子观,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这里面既有新中国之后老一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也有着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这是并不能因为今日中国官吏的腐败堕落而抹煞的事实。

  
因此,对高安来说,这个人物的塑造中所谓的对爱米莉的怜香惜玉,不会在顺境中有特别的表现,日本人崇尚强者,高安也顺应了日本人的精神,拼命让自己做强者,但是他骨子里依然是中国人,他对外公外婆这样的老人,对比自己实力弱的人,比如健和小丽的表现,处处显示了温和,同情和帮助,这种性格正是高安前半生接受的当时他生长环境下的中国教育的结果。

  
综上所述,这些就是我在塑造高安这个人物时的一些考虑,同时不可否认高安的人格缺陷部分很多也是我自己有的,或者曾经有过的,但我觉得自己的缺陷能自己写出来,这就是一件很值得骄傲和伟大的事,写出来就等于懂得了这是一种缺陷,相信不仅对自己,对所有海外读者,乃至国内读者都有思考借鉴的价值。

  
——东京博士 2006年1月7日

  

 回复[9]: 骨头和肉 东京博士 (2006-05-27 17:46:11)  
 
  

  
百合——

  
100集以后,政治文化历史的骨头越来越多,而且是从不同文化层次的角色的嘴里赤裸裸地吐出来。肉很少,菜也不多。

  
博士可能会说“排骨就是肉”,可惜我还是食之无味。

  
我知道博士写这篇小说是要将自己的日本百科知识介绍给读者。但这毕竟是小说,不是议论文。作者的思想和议论只能在合适的时候由合适的人讲出来。否则的话,所有的角色都不过是机器人,作者想让他们说什么就说什么。

  
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还请博士海涵。

  
东京博士——

  
本小说不仅是日本的百科知识, 有个网友说我把自己在在日年数的所有浓缩在这100多集里了,这话还差不多。

  
准确地说,要把自己在日本这10多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有的感受都通过这部100多集的作品包括进去,表现出来,还一个真实的日本的面目,也敞开在日华人中具有现代典型意义的矛盾和奋斗的性格来,同时必须脱离常见的留学生文学那种乳臭未干的东西,把视点伸向日本和中国的深处。只有比较才能让中国人反思,让中国人清醒,让中国人发展。

  
那就不单纯的是生活,文化当然不可能游离于政治文化历史的,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无法割裂。

  
你能说大姐这个人物塑造离得开那个时代背景吗?姐夫的经历也离不开插队落户,但又不同于大姐,就是一个独生子女时代的燕燕都有她这个时代的特征,至于高桑,这个人物也不是游离于中国的,即使在日本10年依然有很多童年时代的中国教育,60年代,70年代直到90年代的中国社会的各种变迁,人的意识在矛盾中挣扎,改变,因此单纯地理解是一部吃喝玩乐谈情说爱,生活百科知识本身的立意太低,不是我的动手打这么多字的宗旨,与其说是介绍日本,不如说是介绍在中日两种文化冲撞下的在日华人的一种思想,一种不断变化的思想。

  

 回复[10]: 看剑!骨头边上啃好肉——谈谈日语的称呼问题 东京博士 (2006-05-27 17:49:43)  
 
  

  
昨日,留日出骨师郑若思大虾又对我的连载小说《魂断日本桥》挑骨头了,这块骨头能害得我中止续集,特意写下面这篇专文就说明是至今为止最有水准的一根骨头,当然也因为勾起了我在写98集当时的一阵同样的困惑。

  
郑大虾先提问我日语的第二人称“姐夫”怎么说的,在我的知识范围内,的确还没有遇见过这种称呼,大部分都是称呼“奥你桑(哥哥)”,或者就是小说中称呼姓氏的“高桑”。

  
连载小说新年伊始过了100集,其中涉及中文读者不太熟悉的日本的语言表达习惯乃至生活场景一定不少,作品情节还在续集推进中,无法为大家每次脱轨去一一解说,但是关于称呼问题认为有必要今天在此详细谈谈。

  
按照第三人称的描述日语对“姐夫”有正规的书面语“姉婿(あねむこ)”,这是关系祖合词,直接可以从汉字表述上知道明确的亲属关系,类似的还有“娘婿(むすめむこ)”,“孫婿(まごむこ)”,“婿養子(むこようし)”等等。

  
如在日大虾罗雀门补充所说,“姐夫”还有通俗称呼的“義理の兄”,这是比较含糊的词冠“義理”与通常的关系称呼的组合,“義理”除了明确否定了后面的称呼并非直系的,并没有指出明确的亲属关系,类似的有“義理の妹”、“義理の母”,“義理の父”等等,以“義理の父”这个称呼为例,否定了不是亲身父亲,但有可能是男性的“丈人老头”,也可以用于女性的“公公”,更可以用来作为自己过房爷的第三人称称呼。至于“義理の弟”同样也有很多可以解释,既可以用于女性夫方的所有比自己年龄小的同辈男性,也可以用于男性的妻方的所有比自己年龄小的同辈男性,至于是自己配偶方的亲弟弟还是表弟弟堂弟弟则无从区分,甚至毫无血缘关系的比自己小的男性称呼“義理の弟”。其他还有比较特殊的“内縁の妻”之类中国没有的称呼,这是不同于妾或姘居的异性,虽然暂时不受法律保护,也不受道德的谴责,这里不再赘述。

  
不知道诸位是否还记得在五十三集时我曾经专门回答过芦笛提问的为何叔叔的妻子我写成姨妈,而不是婶子的称呼解答,当时我就简单地提到了日本有很多称呼比中国简单,比如一个“伊多酷(いとこ)”可以不论性别地囊刮所有同辈的表亲和堂亲的称呼,至于“奥基桑”和“奥巴桑”分别囊刮了所有的叔叔伯伯舅舅和姨妈婶子,甚至连年龄大小都无法区分,更可以称呼任何大街上自己的长辈,只有性别之分而已。

  
类似的还有拖长了第2音节的“奥基伊桑”和“奥巴阿桑”,这个可以用于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却也根本就无法区分究竟是父方的爷爷奶奶,还是母方的外公外婆。

  
下面说说日语的称呼与中文习惯的最大不同的问题,留日大虾应该都知道的,啰嗦话可跳过不看。

  
留日大虾郑若思在向我“咨询”了日语“姐夫”的第二人称称呼之后,立刻认为这块骨头挑得好,因为他立刻提出了“九十八回里聪美为什么会叫高桑“大哥,不,姐夫”?”不能否认这不仅是一块好骨头,而且还是一块骨头边的好肉。

  
在写这句话前,当初为了表达聪美听到爱米莉与高桑成婚的消息,我是写成聪美一时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停顿一下后才在电话里说:“高桑,不,大哥。”但是为了按照中文习惯传达一霎那的称呼变化带来的微妙感情,最终我选择了现在的“大哥,不,姐夫”这句话。这是暂时抛开了日语版的考虑,先满足中文读者,中日两国的语言虽然很多使用完全相同的汉字表达,但无法兼容中日两国的文字习惯的地方其实本连载的创作中比比皆是,也是今后翻译改编成日语版的一个课题。

  
那么日本人日常又是怎么称呼的呢?

  
简单而言,日语中很少使用第一人称,也就是说日本人很少在句子中频繁地说“我”怎么怎么,那样被人听上去此人主观强调很厉害,语气强硬不顾他人,因此日本人已经养成了自己说话表达观点时不用说“我”如何如何都默认了就是第一人称,最简单的中文“我认为这很好”的句子,在日语中“良いと思います”远比“私は良いと思います”的说法自然,除非你真的此时此刻特别想强调自己不容置疑。

  
频繁地使用“我”这个第一人称说话,在初学日语的中国人中是一个常见的习惯病,这是受从小中文母语影响的结果,似乎不说“我”怎么怎么怕别人不知道似的,因此通常判断在日华人的年数长短除了听其说日语时是否频繁说“我”这个第一人称之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肯定句的结尾说的是否婉转,留有余地,这是日语把暧昧含蓄作为美的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日本人认为营造对话的美感气氛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女性用语。

  
昨天有个网民质疑道:“在日本,聪明的成年女人不会这样,把自己叫aimili,aimili 那比较是馬鹿女。。。”

  
我回答他——

  
现在这个时代的日本年轻女性流行的“可愛らしさ“你根本就不懂。当然你可以保留你的审美观,我笔下的25岁的女主人公究竟算不算成年女人,那是我根据我的社会经历塑造的,尤其是在恋人之间的对话。在工作中和针对高桑以外的人说话时,爱米莉的说话方式完全不同,这种细节,有水准的读者不一定要有日本生活经历,也是不难体会的。

  
再回到郑大虾当初的质疑,那么日本人在打电话时究竟应该如何说的呢?最常见的就是根本不使用直接的对人称呼,高桑接过电话时,聪美按照日语的习惯不是称呼高桑,而是说“こんにちは(你好)”或者“お久しぶり(好久不见)”或“ご無沙汰しました(久疏问候)”

  
再仔细观察一下日本的生活场景,日本人不仅极少使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也极少使用,甚至连人称代词也极少使用,国内的日语教学中经常一开始就把“我”“你”“他(她)”对应中文去教,殊不知日语中的这个第二人称代词的“阿那达(あなた)”的使用需要极其慎重,使用不当会被误解为鄙视轻视对方,或者是那种暧昧的男女关系,因此为了避免误解,通常在不是很熟悉和互相都确认没有歧义的人际关系中,不使用第二人称代词的“阿那达(あなた)”,而是直接称呼姓氏后加敬语后缀词,泛指时常见的有“お客様”。

  
在这里有必要请大家重新回忆为了在小说中塑造日本女性独特的对话风格,尤其是男女恋爱关系中的爱米莉的语言,除了自称“爱米莉”,大家一定会疑惑为什么那么亲密的关系了,爱米莉还一直称呼高桑“您”?其实日语中并没有“你”和“您”这样的区别代词,如果一定要我说日语版小说如何表达,那么应该是“阿那达(あなた)”,所以我上面一段说了,“阿那达(あなた)”这个词并不能完全比照中文的“你”频繁使用,就是因为“阿那达(あなた)”具有亲密男女之间的隐私称呼的作用,我在小说的中文版使用“您”来表达,虽然无法正确传达中日两国语言对“你”这个称呼的区别,但是目的还是想传达日本文化中女性对男性的独特表达方式这一目的的,这里面既有传统的男女从属意识,还包含着日本女性的含蓄和忍之美,当然也流露出爱米莉这个人物的对男主人公的爱情个性。

  
最后谈谈日本最常用的称呼,那就是对方的姓氏后面加一个尊称的“桑”,当然由于“桑”的使用频度极高,已经没有中国人通常理解上的尊敬概念,但是不用的话,直呼其名却是极大的不敬和失礼,只有警察呼叫犯人会直呼其名,非确定犯都有可能使用“桑”来称呼。有初来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并非故意的在称呼日本人时遗漏了后缀的“桑”而造成的尴尬局面本人就见过好几次。

  
后缀的“桑(さん)”以外还有“样(さま)”,“殿(どの)”,“君くん”,“将(ちゃん)”等后缀,这里不再给一般中文读者祥说了。有想继续补充的我退场打灯光了。

  
——东京博士 2006年1月3日

  

 回复[11]:  huaiying (2006-05-29 05:37:11)  
 
  同意东京博士对女用あなた一词的解释,如果更敬语一些的话,旦那さん也许也能说通。而男人对自己的妻子的称呼,一般常见的是直接叫名字,如东京博士在这两篇文章中所说的,或是お前(まえ)、君(きみ)。在感情上来说,おまえ的称呼更亲切一些。东京博士在这两篇文章中让高安对自己的妻子都直接称呼名字,有些过于恭谨,尤其是对聪美。当然おまえ的称呼有些老夫老妻的感觉了,きみ又有些过于“大男子汉”的感觉,所以就只好接称呼名字了?

 回复[12]:  huaiying (2006-05-29 05:43:33)  
 
  还有あんた这个词男女都可以用。女性用来称呼自己的丈夫,男性用来称呼自己的妻子,均有亲切感。

 回复[13]: 你说的称呼当然有,但不符合我的小说中的人物氛围。 东京博士 (2006-05-30 07:18:29)  
 
  

 回复[14]:  huaiying (2006-05-30 06:03:58)  
 
  其实高安对聪美说“きみ”,并不见得不合气氛。

 回复[15]:  龙之醒 (2006-07-07 23:36:50)  
 
  

  
時々先生にアンタと呼ばれてるから、自分にとって、キミと同じい意味じゃないかと思っている。先生も私も男性だから、会話の言い方と思う。

 回复[16]:  huaiying (2006-07-08 03:17:22)  
 
  先生にアンタと呼ばれてるのは尊敬されてることよ、キミと呼ばれてると命令されてる感じ。

 回复[17]:  志村犬 (2007-01-12 04:07:10)  
 
  东京博士的魂断日本桥很早就看过了,深受影响.最近我也模仿了一下,写了个连载叫我的女友里美.不过我的文笔当然不能和博士相谈并论,打死我也不转到这里来,那不是自己掐自己吗

 回复[18]:  burnfox (2007-04-01 10:16:00)  
 
  读完了50多章,东博从标题和开篇已经预示了小说的结局,我一向是不喜欢悲剧收场的,所以随着阅读的进程,心中对结局的恐惧也逐渐增多,不敢说是否会真的读完这篇小说,虽然小说的结局注定是令人遗憾的(而且实际中日关系中也存在诸多遗憾),而知道了一个故事的开头,却不知道它的结尾,本身也是一种遗憾,不知道这两种遗憾中我应该选择哪个呢?

 回复[19]:  love1975 (2009-09-15 10:58:02)  
 
  楼上的burnfox的回复简直就是我现在内心的写照。心里一直在挣扎要不要继续看下去,带着这种心情一章一章的看下去,当第三天看到结局终于出现,泪水无声的流下。不记得我上次流泪是什么时候了,应该有10几年了。很难想象我一个大男人会因为看了一本书而心情激动的无法克制。不知道博士在写这本书时是否有这种感觉。整整两个晚上失眠了,心情非常压抑,只能时刻和自己说这只是一本小说,这样才好受一些。我自己也是一个上海人,博士写的那些上海的事就好象发生在自己身边。12年前也曾短暂去过日本,待了一个月,无法深入了解日本,只有一个简单的感性认识,确实是一个非常干净的国家,人际交往非常客气,即使是拥挤程度和上海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却没有上海这么喧嚣的感觉。看了这篇长篇巨著,虽然只是小说,但是博士也说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就像XCAR上一位朋友的回复“我们都白活了”。像博士这样经历,也无愧于好男儿来人世走一遭了。看了博士的小说,突然很想去学点日语,只是想多了解一点日本,包括日本的文化,风俗。博士有什么关于怎样学日语的建议吗?盼博士不吝赐教。

 回复[20]:  love1975 (2009-09-15 15:09:41)  
 
  突然想到博士写的这两个姐妹,分明就是林妹妹和薛宝钗啊。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一个却如邻家小妹般亲近

 回复[21]:  love1975 (2009-09-15 16:55:19)  
 
  花了一整天,终于看完了下篇。很庆幸自己不是在3年前的时候看到这个作品,否则每天等下集的滋味实在不好受。但是不知怎么,脑海中还是爱米莉挥之不去,仿佛仍然沉静在上篇,心情还是非常的压抑,但是又克制不住的想重新看一遍上集。博士为什么不出书啊,非常想去买一本。从上周五到现在短短4天,就好象抽了鸦片一样,明知道看下去会让自己更难过,但是又控制不了。博士的文笔太细腻了,有时候仍不住想这是不是博士的自转,否则怎么会如此细腻,一些细节简直让人不得不怀疑都是博士的亲身经历。很久没有这样沉浸入一篇小说而无法自拔,为主人公幸福而高兴,悲伤而伤心。

 回复[22]:  东京博士 (2009-09-15 19:24:55)  
 
  XCAR上连载的是带插图的版本,这里当初因为限制空间,所以只有文字,视觉效果可能差一点,呵呵。

  
——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tid=10495009&extra=page%3D1

 回复[23]:  酒保 (2009-09-16 16:13:40)  
 
  《魂断日本桥》,当时看了就想起一部前苏联流亡作家的《洛莉塔》,直想说年轻的日本诱奸了古老的中国(当时好像写了类似的留言),嘿嘿!

  
不过现在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可不像高安喽。

  
东博要么再来1部续...?

 回复[24]:  东京博士 (2009-09-15 22:40:48)  
 
  不是应不太广大的读者要求续过100集了吗?什么叫再来一部?你有完没完呢。。。

 回复[25]:  酒保 (2009-09-15 23:00:04)  
 
  巴金不是写了《春/秋/家》、《雷/雨/电》那样的三部曲嘛。

 回复[26]:  东京博士 (2009-09-15 23:07:48)  
 
  巴金几岁,我才几岁,我连他的一半盐都没吃到呢。等我掉了3颗牙吧,现在我牙口好着呢,大把的吃“擦p豆”都没有问题。

 回复[27]: 提几点陋见 小上海 (2009-09-16 03:25:06)  
 
  我也同意东博的想法。后一百部续集已经够让大家过瘾了,再写就。。。

  
现在让东博再写一部,只能说是一部分人的天真美好愿望而已。

  
经典要是可以量产,那就不是经典了,比如兰宝基尼跑车~

  
真正想看到能够震撼到心灵的“小故事”,还得让东博本人有这方面的写作欲望,并且,对人生产生新的感悟。

  
貌似在日本桥上下两部中,东博来日几十年的经历已经浓缩的很精华了,再写也是扩展开来,其实很容易重复。从而导致读者的失望或者说对经典的失落感。

  
艾米丽是完人,就连自杀都要选择在纯洁的南极,看到后面,我也感觉胸口像被刀绞一样难受。也许任何男人,对拥有这样的伴侣,都有一些追求吧。退而求之,能有7,8成艾米丽的柔和美,我个人也就非常知足了,哈哈。

  
艾米丽是和林妹妹很像,但是文中真实的场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点是很多小说家想要做到但是很难做到的,套用周立波的话:“个些宁,拿上海俄泡饭切过哇?!”。

  
呵呵

  
所以说好的文章,不是华丽而奢华的,恰恰就是由生活场景中的一丁点小事而堆积起来,使之能够引起读者最深层的共鸣。(当然这点,几年前就被很多大哥级人物赞美过了~)

  
悲伤的结局,总是让人记住一辈子,比如《罗马假日》。从人的本性来说,总是希望美好的事物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东博可能是希望大家更重视现实生活中的细节,珍惜相爱的人,亲人朋友等等。这点续集里面有点表达出来了。

  
真希望很多留学生能够看一看,东博自己也曾说过,希望能够起到留日人员的扫盲作用,呵呵。

  
应该在小春论坛发表呀,那里留学生那么多,而且很多都是从中国那个特殊环境中出来,有很多很多矛盾的心态,对未来的迷茫,对日本的不理解。至少对日本的扫盲之后,很多留学生以后在日本生活,能够尽量减少对日人的妨害,也是有很大的积极面吧~

  
另外。。。对图片版的魂断日本桥我个人不是太感冒,虽然图片很美,但是每个人心目中的艾米丽必然是不同的,用图片来表示就太那个了,呵呵。

  
倒是可以多插一些东博你自己拍的场景图片(上海,东京,轻井泽等地),来烘托小说的真实感,这就太妙了!~弄不好我就再看一遍(凑足三遍)。哈哈~

 回复[28]:  东京博士 (2009-09-16 07:05:02)  
 
  不喜欢小春,也曾经在那里当过斑竹并掐过架,整一个鸡窝论坛,都是乱七八糟的小孩,他们不是扫盲的问题,是扫盲之前爹妈教育的问题。

 回复[29]:  love1975 (2009-09-16 11:25:08)  
 
  博士在好多论坛上都发表了啊。而且好象不是别人转贴的。昨夜又失眠了,白天一直处于混沌的状态,脑子里都是高桑和爱米莉,好象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一幕幕的闪回。昨天一口气看完了续集,接连几天的高强度阅读,眼睛充血了,脑子也比较混,说实话下篇给我的印象不是很深,我看下篇实际还是在找爱米莉的影子,因为爱米莉给我的冲击太深刻了。第一遍阅读的不是很仔细,很想再重新读一遍,但是又担心自己再度沉入小说而不能自拔,现在都一直失眠,再读不知道会怎么样。但是又很想去读。真的中了博士的毒了。有时候很恨博士,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结局,真的无法忍受。很想推荐给身边的朋友看,可是又担心太悲的结局让大家都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第一次看,看到后面两集一直在挣扎要不要继续看下去,抱着患得患失的心情看完后,我紧紧抱着老婆,泪水无声的留下,泣不成声。从来没有什么电视电影文学作品让我如此的激动。博士害人啊

 回复[30]:  待于泥== (2009-09-16 11:35:02)  
 
  哈哈,博粉.

Page: 3 |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长篇小说专栏
    关于盗版《魂断日本桥》商业行为的抗议 
    献给我们的青春时代 
    [连载]魂断日本桥(1-50) 
    [连载]魂断日本桥(51-100) 
    [连载]魂断日本桥(101-end) 
    《魂断日本桥》评论专辑 
    [连载]魂系世田谷(1-50) 
    [连载]魂系世田谷(51-最终集)  
    《魂系世田谷》评论专辑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