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东京博士 >> 中日文化篇
字体∶
[原创]我的麦当劳历史情结

东京博士 (发表日期:2006-05-25 18:21:22 阅读人次:2504 回复数:2)

  今天的中华大地,乃至世界大地,麦当劳如星星之火,到处燎原。中国地大物博,虽然覆盖密度还远远不能与一个小小的日本达到几乎有路必有丰田车,有车站必有麦当劳的地步,但是绝对数估计已经超过了日本,就像手机那样。

  
说起麦当劳,我还也真有一段不短的“历史”情结。记得小学生时代学校组织去“拉练”,用现在的流行语说就是“远足”,那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可以不用上课念书(从小自觉革命地喜欢念书的孩子不多,属于非正常类)。

  
像现在的孩子一样出门少不了带午饭,集团行为,当然老师禁止贫富差别(那时也没啥差别,不用反腐从娃娃抓起),几乎不允许自带现金购物,所以我们都是小水壶加面包,谁要是带了一个解放军叔叔的军用水壶,那个神气劲不亚于今天的孩子新买了一双[耐克],或者[阿弟打死],至于水壶里面内容的“贫富差别”老师是不管着的,你喝琼浆玉液也好,你装小河流水也罢,穷在外面,富在心里,一概不予追究。

  
面包就有讲究啦。人都是喜欢炫耀的,小孩子也一样,爱炫耀自己的东西比别人好,不过那时也没有那么多的什么法式棍子面包可以炫耀。记得只有3种类型的方形面包,普通面粉的鸡蛋面包1角6分,精白面粉的鸡蛋面包1角8分,奶白面包2角。记得我最多只能买中间层次的,达不到“奶白”阶级,不过要好同学的“奶白”到是吃过一口,比我的精白更白,而且多了一股浓浓的奶油香,当然我的代价是损失了一颗2角钱一个三角包买来的牛肉干里的最大的一颗,那是我拥有的最高级的奢侈零食,至今吃惯了日本的烤嫩牛排,我都不能忘记这黑乎乎硬邦邦的不知道来自牛的哪个部位的肉。

  
大学毕业后还得感谢祖国,没有把我统一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留在了自己的家乡上海,而且还是地处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上的某大国企(不是南京路上好八连哦,别乱猜),其实那时也只有国企,中国人尚未觉得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但是资本主义的春风已经开始微吹中国大地,社会主义的糖水中泡大,红旗下长大的中国人已经开始怀疑迷茫,

  
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年,记得最流行的言论是“中国在这样下去会被开除地球籍”,或许那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第一个中国粪青高潮,但是正如高考一样,托文革的福,那时的很多中国粪青有不少搭错时代列车的老三届,他们的思维相当成熟,经历了文革前后的2个时代的中国,有的还接受过文革前“共产国际”的苏联教材教育,真是能人如云,远比今日不学无术之粪青魔高一丈,我的3个姐姐中的大姐就是其中一人,虽然她最终没有能与我这一代人一起再参加恢复后的高考。

  
中国第一家汉堡包的发源地在哪里我不得而知,但是上海第一家汉堡包在哪里我绝对记得,那就是我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久,我们单位附近的[延中汉堡包],在这个汉堡包店诞生前,同样位于上海陕西北路南京西路口,有一家相当有名的生煎馒头商店叫“友联生煎”,以汤多汁鲜著称上海静安区,今日吴江路的小扬生煎也没超过它。

  
我们那时加班夜宵的常去之处,那是一家自信地只卖新鲜生煎不做其他任何食品的其貌不扬的点心店。延中汉堡包就紧邻该店,为何叫延中?据说那个地区有个街道叫延中街道,好像是该街道与某外资共同经营的,当时彩色胶卷也是方兴未艾,记得附近还出现了[延中彩扩部],沿着南京路的大茶色玻璃可以看到整洁先进的进口机器前的工作人员带着白手套在空调下工作,今天司空见惯的东西在1984年的时候都是好先进的感觉。

  
踏入[延中汉堡包],商店与现在的麦当劳类似,但在当时的国内各种饮食店饭店中却是独数一帜的存在,至少在视觉上是绚丽夺目的。对从小吃惯了只有远足时才能买1角8分的面包的人来说,它的一个牛肉汉堡包5元钱实在是天价,要知道大学毕业工资才58元,拿1/10的月收入去吃一个比自己拳头还小的面包,我想不出今天应该用什么食物来比照那么贵的方便速食,但是我还是至少吃过不少于5次。其中3次是公款招待客户一起吃的。

  
于是汉堡包就与隔壁站在冒着吱吱声的大铁锅前拿着钢精锅排队买生煎的人们竞争了好多年,热闹程度不相上下。汉堡包唯一赢了友联生煎的是引来了专程坐车前来的时髦食客,上海是一个任何是时代都不缺追赶流行的人的都市,而友联生煎的不屈不挠之处是真正的食客只尝新鲜,不可能跑大远的路买回家,这有点令人悲哀地想起上海人吃大闸蟹绝对不买不吃死蟹,[死蟹一只]在上海是没办法,彻底绝望的俚语。

  
第一次吃汉堡包是别人的请客,觉得洋葱特别香,与牛肉搭配特别恰当,但是并不知道其价值。也是第一次,拿到属于自己的48元5角的工资,首先想到了长我10岁的大姐,于是揣着才开封的牛皮纸工资袋一口气跑到了延中汉堡包店,掏出4张10元中的2张买了4个汉堡包,然后小心翼翼地拿着那个包装精良的口袋坐上了23路电车直奔大姐家。

  
大姐响应毛主席号召去偏僻的农村插队过整整10年,回城时已经失去了青春最风华正茂的时光。大姐也是我从小最钦佩的人。在我童年几乎可以说是半个母亲的存在,大姐聪明,成绩一直是学校中的尖子,如果有人问我崇拜哪个世界文豪,或者自己的写作启蒙作品是哪个,那我觉得这个人就是我大姐,以及大姐的那些发黄变色的作文稿纸了。

  
大姐在广阔的农村写下了好几本日记,每一本既是自己人生的坎坷辛酸和不遇,也折射了那个罪恶时代的历史面影,还充满着浪漫华丽和忧伤倔强的文采。从大姐那里我知道了托尔斯泰,高尔基,郭沫若,喜欢徐志摩和勃郎宁夫人的诗,阅读了很多早期苏联的优秀文学作品。大姐是我三个姐姐中最漂亮的,曾经有不少歌舞团录取过她,但是都被顽固不化的母亲拒绝,大姐的婚姻也是在母亲的强烈干涉和自己的奋斗中获得幸福生活,所以汉堡包再贵我都第一想到了大姐家。

  
如果不是那场该死的文革,我绝对相信大姐一定能考上清华复旦之类的一流大学。但是,当时代又回到了那种机会遍地的时候,时代是那么的作弄人,对于这些,大姐全都失去了,除了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以外,这又何止是我大姐的人生悲剧呢?我知道一个汉堡包只不过是相依为命一起生活过的唯一的一个弟弟长大成人的礼物,吃了也许永远不会留下任何纪念,但是大姐风华正茂的时代没有享受过的流行和追求,我一定要让大姐也能重新享受一次,哪怕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形式,尽管或许会勾起大姐很多辛酸的回忆,两个辣椒3片白菜一天的农村插队生活。不过后来我知道,那几个汉堡包除了姐夫吃了一个全都是她的宝贝儿子吃的,大姐一口都没有尝。

  
在马上就要离开上海去日本的前夕,大姐对我说:“我们当年插队农村,现在你又要去国外插队了,但是你自己要去的,幸运的机会也完全不同,你一定会比我有出息的。但你一直很瘦弱,一个人在外一定要当心身体。”。

  
当时我都不敢看大姐,临走的时候父母都没有对我说过一句这种话,都是大姐对我说的,我怕自己的眼泪会控制不住地掉下来。已经36岁的大姐老了一些,但依然那么美丽。很多人都说过大姐像电影明星龚雪,其实我一直认为大姐比龚雪还漂亮,我理解大姐太多的心思岂止是我小时候偷看了大姐几大本的日记啊。临走前不久,大姐让工作在医疗单位的姐夫弄来了一支丙种球蛋白,说这个打一针或许可以帮你度过最初半年的各种身心疲劳,增强体质。那个年头这是很贵的不容易搞到的东西,于是我像一个出征的战士那样离开了喝了26年黄浦江水的上海。

  
日本,准确地说是东京,比我想象的还要发达富裕,1个月内我这个上海人在东京就如乡下人进大上海一样,每天映入眼帘的五光十色的信息都来不及消化,加上日语不懂,更是眼睛疲劳和大脑疲劳的连续折磨,始终觉得自己的整个身心跟不上时钟的旋转,但是为了生存,必须每天紧张地去努力,去奋斗,去抓住每一个细小的机会,然后去扩展自己的将来,因为有很多很多像我大姐那样的中国人他们连这种机会当时的社会都没有给过他们丝毫。

  
好在来东京不足1个月我竟然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工作,在早稻田大学的事务所协助文书类的活,这个是我拿手,每天有大量的信件处理,我主要是按照收信地址开信封,日本的地址人名几乎都是汉字,所以作为中国人,而且自幼练画习字的我真是雕虫小技用武之地,同一个事务所还有2个日本mm,但是老师经常夸我写的既快又好,信封写的像印刷物,他们连连夸中国人了不起,不会日语居然把日语字写得这么漂亮,那时我只会说谢谢夹杂些英语,其实我根本没有认为在写日语,不全是中国字吗,呵呵,再说日本人普遍写字比较差,这似乎与他们个人打字机的普及率太高和频繁使用没有书写弹性顿挫感的圆珠笔有关。

  
第一次吃麦当劳是紧张的一天的工作结束的时候,早大事务所除了支付我小时工资,事务所的老师还经常带我去高田马场附近吃晚饭,吃的最多的就是中华料理了,当我自己在日本有了家庭的时候,也经常去那些故地重游,回忆当初来日本的艰难和奋斗的一幕幕,虽然孩子经常说爸爸带我们跑这么远来,吃的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好吃啊。但是我知道这就像汉堡包一样,尽管很多中国人说那是洋垃圾,尽管日本人也说那些牛肉其实是最不值钱的部位打成肉酱的,但是饮食中蕴藏的历史和文化不仅仅是发明这种饮食的人,还有更多的食用者的五光十色的回忆。

  
马上要去欧洲旅行,听刚从巴黎回来的朋友说,巴黎的物价很贵,在巴黎吃法国料理的价格大约是东京的1.2-1.5倍,当然去了法国不吃法国料理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还是不会忘记一定要带孩子在巴黎吃一次麦当劳,或许将来孩子再次来巴黎的时候,也会写一篇今天这样的文章。吃到麦当劳,不知怎么的我总是会想起美丽的大姐,自己和大姐重叠过的那个难忘的时代,令人有些惆怅和酸楚的祖国的每个回忆。

  
——东京博士 2005年8月7日 11点30分 写于东京

  




 回复[1]:  taya (2006-11-22 03:01:08)  
 
  如你所说,看完后确实有些惆怅.现在的物质生活比那个年代富裕很多,但是大家却有了更多的失落感,不知道是喜还是忧.也许我们在得到了一些后,就必然会失去一些我们原本就没有珍惜过的东西.多少年后回忆起来,才会感到后悔.

  
人们常说,如果一个人把想当初....的口头禅挂在嘴边的话,那就说明他老了,我还没老,但是我依然怀念童年的时光和那时经历的一切.

 回复[2]: 姐弟情深 love1975 (2009-10-21 15:16:37)  
 
  看了博士的小说,就猜到估计大姐这个人物是真实的。今日一看,果然如此。看得出博士对大姐的崇拜简直是无以复加了。大姐在博士心中的地位,估计比父母还要高。可能正因为文革毁了博士最敬爱的大姐的人生,所以博士对文革,对GCD才这么恨。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中日文化篇
    喧哗两成败的经典事件:忠臣藏 
    日本人为什么是非不分? 
    福原爱在台湾究竟感受到了什么? 
    福原爱带来的国际大地震 
    中日文化比较:儒教的分歧点 
    我在日本“看”广场舞 
    无声的震撼 
    五谈中日男女的平等观念 
    四谈中日男女的平等观念 
    三谈中日男女的平等观念 
    欣赏日本茶道 
    今日上海滩:东台路古玩市场  
    中日消费小事的杂感 
    中日生意经的差异 
    日本人吃鲸鱼与保护动物的矛盾 
    再谈中日男女平等观念 
    [原创]简评杨逸获日本芥川文学奖 
    漫步[柴又]——寅次郎的故乡 
    海外中秋话月饼 
    中国大米为何不如日本大米——与龙之醒商榷 
    日本人为何冷酷无情? 
    谈谈日企为何不愿意雇佣外国人 
    上海滩的文化新热点——泰康路田子坊 
    日本社会的日常五[心] 
    木子美改邪归正了吗? 
    扭曲的人性——三评《我的女友里美》 
    嘲笑他人的民族心理——再评《我的女友里美》 
    爱情的自私与本能——评《我的女友里美》 
    中日文化交流:再谈教养问题 
    中日文化交流:教养问题 
    中日文化交流:宁波,麻将及其他 
    中日文化交流:不可思议的日本立食 
    从日本的“土”重新认识人与自然 
    从《含泪活着》重新思考什么是幸福? 
    打倒[你好厕所]! 
    我们需要欧洲的Renaissance精神 
    漫谈中日拉面 
    暧昧的日本人 
    日本人究竟是否歧视中国人? 
    日本饮食文化谈[四]  
    日本饮食文化谈[二]  
    日本饮食文化谈[三]  
    日本饮食文化谈[一]  
    人情与自由 
    再谈大中华与小日本  
    中国人的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心理 
    [原创]Never give up! 
    [原创]日本的咕老肉和天津饭 
    [原创]星巴克与喝凉水 
    [原创]欧洲归来看日本 
    [原创]法国老太太鲁西 
    [原创]阿Q先生新说 
    [原创]谁动了我的蛋糕? 
    [原创]情人旅馆体验记 
    [原创]盒子旅馆体验 
    [原创]我的麦当劳历史情结 
    [原创]吹“牛” 
    [原创]书包情怀 
    [原创]从茶叶盖子看中日差距 
    [原创]我无法理解酒吧文化 
    [原创]浅谈日本文化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