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龍昇 >> 精神会餐
字体∶
吃人

龍昇 (发表日期:2008-10-20 10:52:24 阅读人次:6538 回复数:45)

  

  
吃人!写这二字会吓你一跳!对不起,让您受惊了,我想说的是象征性地吃人、吃人名字,是吃食吃菜。

  
中国有许多地方管油条叫油炸鬼,那被炸的鬼是谁呀?民间传说是秦桧和他媳妇儿,传说南宋宰相秦桧和他媳妇儿王氏施计将抗金兵的名将岳飞杀害了,都成临安(杭州)一家烧饼铺的伙计气不忿,就把两块面饼捏成秦桧和他媳妇儿王氏模样拧在一起下油锅炸了,高叫“大家来吃油炸鬼啦!”那“鬼”和“桧”同音,顾客听得出话中意思是油炸秦桧,大家也敬岳飞恨秦桧,便争相来购买,以吃掉秦桧来解气。突然生意兴隆,顾客络绎不绝,伙计来不及捏秦桧和他媳妇儿的模样,直接将两块面饼拧在一起拉长了下油锅,捞出来的东西仍被大家称为油炸鬼,一直叫到了如今。

  
古时有不少文人记载考证附会了这种民间传说。近世作家周作人也写下了《谈油炸鬼》《再谈油炸鬼》,他说了有油炸鬼和这个食物的传说,但他更批评道“有所怨恨,乃以面肖形炸而食之,此种民族性殊不足佳尚。”

  
有道鲁菜叫“爆双脆”,是花刀斜切出的猪肚和鸡肫先下油锅后爆炒出来的菜,模样如同“溜腰花”,又脆又嫩,味鲜爽口。陕西有道菜叫“汆双丞”,用料也是同样刀法切出的猪肚和鸭肫,只不过是先下沸水中汆过再炒出来的菜。它的“双丞”是何意?“丞”乃封建时代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这里的“双丞”指的是“尚书左丞周兴”和“御使中丞来俊臣”,话得说到唐朝中间去了:周兴和来俊臣是武则天时代的专靠密告、严刑逼供而陷害忠良大臣和平民百姓的酷吏。他们连仅仅送错了菜的张家饭馆的徒弟也给活活打死,那徒弟的刘姓师傅便做出了先汆后炒的“汆双脆”,更将其更名为“汆双丞”,以解心头之恨,暗示告发酷吏的贪赃枉法。“汆”与长安人告状的“撺状子”的“撺”同音,吃了“汆双丞”的人们领会其意是要写状子告发周兴和来俊臣,就有实力大胆子也大的人不断写出了告状的呈子,最后周兴被放逐岭南半途而死、来俊臣也被处死,解了百姓心头之恨。

  
还有一说是周兴和来俊臣也吃到了“汆双丞”,品出暗咒自己的味道,就连琢磨出此菜的刘师傅也给杀了。此传说颇臭,长了坏蛋嚣张气焰,因此流的不广。

  
毛主席去世,四人帮倒台,文革结束。抓四人帮是在一九七六年十月六日,公开报道是十月十六日,但在公开报道之前就有消息灵通人士在私下传播议论此事,他们喝酒吃蟹论天下,庆幸那大快人心事。公开报道后,街上更是有人高声叫卖,吆喝出“卖螃蟹喽,三公一母!”画家黄永玉作了幅画有一壶酒四只螃蟹的《捉蟹图》送给了捉拿四人帮的功劳者叶剑英元帅,一时间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老百姓欢天喜地,买三公一母螃蟹吃的事。据说叶帅本人也在给他女儿信中写下了“十月六日,又看戏,又吃螃蟹,吃了三只公的,一只母的,作为纪念胜利。”中国人鼻子灵啊,中国人嘴吧厉害啊,大家吃的三公一母的四只螃蟹是如同螃蟹横着爬行的横行霸道祸国殃民的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三个男人和女人江青!这“三公一母”没固定成一个菜谱,但传出一段佳话,传自十月金秋,正值菊黄蟹肥时。

  
秦桧被油炸了,周兴和来俊臣被沸水汆了,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被蒸了,然后被人们给吃了,吃得痛快淋漓吃得解恨解仇。仔细查查,中国菜谱中可能还有被当菜吃了的人。仔细想想,被当菜吃了的这些人都是身居高位做尽坏事的人。评论不出周作人先生的“有所怨恨,乃以面肖形炸而食之,此种民族性殊不足佳尚。”是对是错,但这种“民族性”是不会改的。警惕呀!高官莫做伤天害理事,当心被人煎炒烹炸了。

  
蛇足一句:日本人把成吉思汗给吃了!那是用一种有点像头盔的铁锅做的烤羊肉和蔬菜的料理,人们去吃时直呼“吃成吉思汗去!”其中没有解恨解仇的传说,只有解馋之欲。

  





Page: 2 | 1 |

 回复[1]:  久夏 (2008-10-20 12:16:21)  
 
  〉其中没有解恨解仇的传说,只有解馋之欲。

  
我感觉这就比较好,恨人何必恨得想把人给吃了呢?

 回复[2]: 嗯。不错。 自带板凳 (2008-10-20 12:42:52)  
 
  现在,油炸鬼的说法只存在于广东一带,说明广东一带在传统继承中没有间断。

  

 回复[3]: 找到一张图 陈某 (2008-10-20 13:14:18)  
 
  

  

 回复[4]:  蓝色海洋 (2008-10-20 13:26:45)  
 
   看龍昇兄的文章总是那麽有趣,嬉笑之余令人深思。

  
现如今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贪官们早就想开了:甭说象征性地油炸他的名字,就是将他本人活生生地扔进油锅里,他都觉得值了!在大陆一个人安分守己地工作,几百辈子挣的钱加在一块儿也到不了几十个亿。舍得一身剐,敢把宪法踩脚下。相比一刀一刀地活剐,油炸的死法舒服多了,嘎嘣一下,烟消云散。贪就贪他个惊天动地,贪就贪他个轰轰烈烈。人生自古谁无死,官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回复[5]: 蓝海兄,贪官也是人啊! 自带板凳 (2008-10-20 13:39:26)  
 
  谁说贪官不怕死?

 回复[6]:  赵然 (2008-10-20 13:48:34)  
 
  可惜袁崇焕是被真吃了传说

  
汗。。。。。。

 回复[7]:  夏夏 (2008-10-20 14:36:28)  
 
  哈哈,油炸鬼如此源来.

  
下次若恨谁就捏谁来炸一炸.

 回复[8]: 龙爷 邓星 (2008-10-20 15:32:24)  
 
  哈哈读了。看到文中的“爆双脆” ,想起小时候上海的广东菜馆里有的,当时觉得好吃死了。。可惜现在的饭馆里不高兴做这样的菜了,价格高不起来,又麻烦要靠厨子的功夫。我只知道《新北海园》里还有卖生爆腰花的,其他的中国料理店里几乎找不出来了。。

  
还有夏夏,我已经给你发了mail了。。

 回复[9]: 今晚吃大闸蟹 龍昇 (2008-10-20 16:14:26)  
 
  太座昨日归,居然带进大闸蟹。不是象征那些人的四只,是五只,今晚吃掉它们。

  
哈哈,两位夏友,久夏说“恨人何必恨得想把人给吃了呢? ”夏夏 说“下次若恨谁就捏谁来炸一炸. ”。都谢了。

  
看班长图,知道原来不仅黄永玉画了。

  
蓝海和板凳是一码子事两种说法,都谢了。

  
邓星,“爆双脆”是以前你在哪里提起过,我引在这里的。

  
赵然给说说“可惜袁崇焕是被真吃了传说”的传说。

  

 回复[10]: 袁崇焕 陈某 (2008-10-20 16:17:0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2%81%E5%B4%87%E7%84%95

  
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的罪名“磔”死于北京甘石桥[1]。刑前崇焕遗言:“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将勇,忠魂依旧保辽东。”慷慨赴死。崇焕伏刑之惨情,令人毛骨悚然,当时北京百姓都误信袁通敌,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张岱《石匮书》)。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明季北略》)

  

 回复[11]: 继续google 陈某 (2008-10-20 16:28:09)  
 
  http://news.ifeng.com/history/1/200710/1025_335_272521.shtml

  
一个民族的痛:割在袁崇焕身上的3543刀

  


  
史传:明朝法度严明,有“轻其轻罪、重其重罪”一说。明太祖朱元璋感觉重罪的刑罚不够重,比如“凌迟”一刑。古之法度,凌迟有六六三十六刀及360刀两种,多以简单取36刀结果性命,即六六三十六个洞之说。而要刮360刀,则需要用渔网网住人,取刀一片片的将从渔网鼓出来的人肉割去,直至360刀人断气为止。而朱元璋仍感觉不够,觉得至少要刮3600刀才够解恨,但当时的刽子手,没有一个能做到,因为刮不到那个数,人就已经死了。后来擂场比武,终于有一个最优秀的刽子手,整整刮了3543刀后,离3600刀还差57刀的时候,这个骂声不止的犯人终于断气了,创造了当时的大明律最高纪录,于是《大明律》后来有了新规定:凌迟最重之刑,要刮3543刀,而这个纪录,后来再无人能打破。

  
明史载:崇焕行经法场前,刽子手一刀一刀的割下其肉,沿途百姓极痛恨辽东靼子,而更恨汉奸行径,于是有钱的捧钱场,富户们大把扔钱向刽子手行贿,竞价争买崇焕之肉“生”食之,没钱的捧人场,穷人们争相从刽子手手中抢来崇焕之肉生食之,一块肉往往又被争抢撕扯成数块,整个场面直比一场“人肉大拍卖”。至法场时,崇焕已气绝,骨肉无存,只余一首(头颅),崇祯皇帝命将其首传视九边(长城上的九个边防关口),以此震慑边将,以禁效尤。

  
袁崇焕被整整刮了3543刀,大万人空巷盛况空前之下,大约有近万人抢到了崇焕之肉而生食之,并以此炫耀为能事。

  

 回复[12]: 班长动作真快 龍昇 (2008-10-20 16:30:39)  
 
  真吃人也是有的,文革中出过吃“阶级敌人”某个部位的事。

 回复[13]: 楼上各位 四海为家 (2008-10-20 16:44:12)  
 
  看了杨继绳的《墓碑》吗?

  
三年大饥荒的时候,可是有不少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杀了亲生父母或儿女,吃他们的肉和内脏。

 回复[14]:  大汉临离 (2008-10-20 16:50:32)  
 
  三年大饥荒和爱国吃人肉可不相同啊。

  
现代的愤青就只能在家乐福闹一闹,真比不得生吞血肉的老前辈。不过,只要上边点火柴,踊跃火烧的劲头还是一模一样。

 回复[15]:  赵然 (2008-10-20 17:13:54)  
 
  》文革中出过吃“阶级敌人”某个部位的事。

  
龙爷这话让我想起来

  
好像看过一个把校长给吃了的

  
当时把我看吐了

 回复[16]: 哈哈!瞧瞧金庸大侠是怎么说的 新局长 (2008-10-20 17:21:32)  
 
   我在阅读袁崇焕所写的奏章、所作的诗句、以及与他有关的史料之时,时时觉得似乎是

  
在读古希腊剧作家攸里比第斯、沙福克里斯等人的悲剧。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焕”,是火光,是明亮显赫、光彩辉煌;“素”是直率的质朴,是自然的本性。他大火熊熊般的一生,我行我素的性格,挥洒自如的作风,的确是人如其名。这样的性格,和他所生长的那不幸的时代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古希腊英雄拚命挣扎奋斗,终于敌不过命运的力量而垮了下来。打击袁崇焕的不是命运,而是时势。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说来,时势也就是命运。像希腊史诗与悲剧中那些英雄们一样,他轰轰烈烈的战斗了,但每一场战斗,都是在一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希腊史诗《伊里亚特》记述赫克托和亚契力斯绕城大战这一段中,描写众天神拿了天平来秤这两个英雄的命运,小时候我读到赫克托这一端沉了下去,天神们决定他必须战败而死,感到非常难过,“那不公平!那不公平!”过了许多岁月,当我读到满清的皇太极怎样设反间计、崇祯和他的大臣们怎样商量要不要杀死袁崇焕,同样有剧烈的凄怆之感。历史家评论袁崇焕,着眼点在于他的功业、他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他在明清两个朝代覆亡与兴起之际所起的作用。近十多年来,我几乎每天都写一段小说,又写一段报上的社评,因此对历史、政治与小说是同样的感到兴趣,然而在研究袁崇焕的一生之时,他强烈的性格比之他的功业更加吸引我的注意。

  

 回复[17]: 毛骨悚然。 自带板凳 (2008-10-20 17:23:28)  
 
  有心人不妨研究一下“酷刑史”。

  
好像有这方面的专著。

  
比中国人的酷刑更残酷的刑法,恐怕没有了吧。

 回复[18]: 呵呵!梁启超是这么说袁崇焕 新局长 (2008-10-20 17:25:56)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

  
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梁启超

 回复[19]: 你要是再哈哈,就枪毙。 自带板凳 (2008-10-20 17:26:27)  
 
  你最近每句话都用哈哈开头,我看你快了。

 回复[20]: 嘿嘿!我冷笑不行吗? 新局长 (2008-10-20 17:28:43)  
 
  天启五年(1625)十一月,高第下令,撤退。

  
撤退的地方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宁远、右屯、塔山、大小凌河,总之关外的一切据点,全部撤走。

  
撤退的物资包括:军队、平民、枪械、粮食,以及所有能搬走的物件。他想回家,且不想再来。但老百姓不想走,他们的家就在这里,他们已经失去很多,这是他们仅存的希望。

  
但他们没有选择,因为高先生说了,必须要走,“家毁田亡,嚎哭震天”,也得走。

  
高第逃走的时候,并没有追兵,但他逃走的动作实在太过逼真,跑得飞快,看到司令跑路,小兵自然也跑,孙承宗积累了几年的军事物资、军粮随即丢弃一空。

  
数年辛苦努力,收复四百余里江山,十余万军队,几百个据点,就这样毁于一旦。

  
希望已经断绝,东林党垮了,孙承宗走了,所谓关宁防线,已名存实亡,时局已无希望,很快,努尔哈赤的铁蹄,就会毫不费力地踩到这片土地上。

  
没有人想抵抗,也没有人能抵抗,跑路,是唯一的选择。

  
有一个人没有跑。

  
他看着四散奔逃的人群,无法控制的混乱,说出了这样的话:

  
“我是宁前道,必与宁前共存亡!我绝不入关,就算只我一人,也要守在此处(独卧孤城),迎战敌人!”

  
宁前道者,文官袁崇焕。

  

 回复[21]: 嘿嘿凌迟。 自带板凳 (2008-10-20 17:30:41)  
 
  

 回复[22]: 相比之下,还是枪毙更人道些 赵然 (2008-10-20 17:32:10)  
 
  

  

 回复[23]: 哈哈,给局长上老虎凳 科长 (2008-10-20 17:31:58)  
 
  


  


  


  


  

 回复[24]:  赵然 (2008-10-20 17:32:58)  
 
  又一个

  
凉了。。。。。。。

 回复[25]: 嘻嘻!舍得一身剐,敢把老局长拉下马! 新局长 (2008-10-20 17:35:34)  
 
   接下来的事情十分有名,各种史料上都有记载:兵部职方司主事袁崇焕突然失踪,大家都很着急,四处寻找,后来才知道,刚上任的袁主事去山海关考察了。

  
这件事有部分是真的,袁崇焕确实去了山海关。但袁大人失踪绝不是什么大事,也没那么多人找他。当时广宁刚刚失陷,皇帝拉着叶向高的衣服,急得直哭,乱得不行,袁主事无非是个处级干部,鬼才管他去哪。

  
袁崇焕回来了,并用一句话概括了他之后十余年的命运:“予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

  
在当时说这句话,胆必须很壮,因为当时大家认定,辽东必然丢掉,山海关迟早失守,而万恶的朝廷正四处寻找背黑锅的替死鬼往那里送,守辽东相当于判死刑,闯辽东相当于闯刑场。这时候放话,是典型的没事找死。

  
事情确实如此,袁崇焕刚刚放话,就升官了。因为朝廷听说了袁崇焕的话,大为高兴,把他提为正五品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以表彰他勇于背黑锅的勇敢精神。

  
大家听到这个消息,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纷纷来为袁崇焕送行,有的还带上了自己的子女,以达到深刻的教育意义:看到了吧,这人就要上刑场了,看你还敢胡乱说话!

  

 回复[26]: 哈哈!我和你同舟共济,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 新局长 (2008-10-20 19:54:30)  
 
   袁崇焕到山海关后,作为辽东经略(东北军区总司令)王在晋的下属,初时在关内办事。王在晋见他任事干练,很是倚重,派他出关到前屯卫去收抚流离失所的难民。袁崇焕奉命之后,当夜出发,在荆棘虎豹之中夜行,四更天时到达。前屯城中将士无不佩服。袁崇焕本是书生,这一来,兵将都服了他了。

  
王在晋奏请正式任他为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本来是没有专责的散官,现在有了驻地,相当于宁远、前屯卫二城的城防司令部政委,身当山海关外抗御清兵的第一道防线。宁远在最前线,前屯卫稍后。不过他虽负责防守宁远、前屯卫,第一线的宁远却没有城墙,没有防御工事,根本无城可守。他只得驻守在前屯卫。

  
至于明军一切守御设施,都集中在山海关。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防守京师的第一大要塞,然而它没有外围阵地。清兵若是来攻,立刻就冲到关门之前。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立刻会看出来,单是守御山海关,未免太过危险,没有丝毫退步的余地。只要一仗打败,这个大要塞就失守,敌军便攻到北京。所以在战略形势上,必须将防线向北移,越是推向北方,山海关越安全,北京也越安全。袁崇焕一再向上司提出这个关键问题。王在晋是万历二十年进士,江苏太仓人的文弱书生,根本不懂军事,眼光短浅,胆子又小,听袁崇焕说要在关外守关,想想道理倒也是对的,便主张在山海关外八里的八里铺筑城守御。他一定想,离山海关太远,逃不回来,那怎么得了?袁崇焕认为只守八里的土地没有用,外围阵地太窄,起不了屏障山海关的作用,和王在晋争论,王不采纳他的意见。于是袁崇焕去向首辅叶向高申请,叶也不理。

  
袁崇焕的主张虽然正确,然而和顶头上司争论了一场之后,意见不蒙采纳,竟径自去向最高行政首长投诉。越级呈报是官场大忌,他做官的方式却大大不对了。这又是他蛮劲的表现之一。

  
这时宁远之北的十三山有败卒难民十余万人,给清兵困住了不能出来。朝廷叫大学士孙承宗设法解救。袁崇焕申请由自己带兵五千进驻宁远作声援。另派骁将到十三山去救回溃散了的部队和难民。王在晋觉得这个军事行动太冒险,不加采纳。结果十余万败卒难民都被清兵俘虏,只有六千人逃回。

  
满清这时在经济上实行奴隶制度,女真人当兵打仗,以抢劫财物为主要工作,认为男子汉耕田种地是耻辱,所以俘虏了汉人和朝鲜人来耕种。汉人、朝鲜人的奴隶是可以买卖的,当时价格是每个精壮汉人约为十八两银子,或换耕牛一头。十三山的十多万汉人被俘虏了去,都成为奴隶,固然受苦不堪,同时更大大增加了满清的经济力量。

  
那时袁崇焕仍是极力主张筑城宁远。朝廷中的大臣都反对,认为宁远太远,守不住。大学士孙承宗是个有见识之人,亲自出关巡视,了解具体情况,接受了袁崇焕的看法。

  
不久孙承宗代王在晋作辽东主帅。天启二年九月,孙承宗派袁崇焕与副将满桂带兵驻守宁远,这是袁崇焕领军的开始。

  
宁远在山海关外二百余里,只守八里和守到二百多里以外,战略形势当然大有区别。

  
宁远现在叫作兴城,有铁路经过,是锦州与山海关之间的中间站。地滨连山湾,与葫芦岛相距甚近。我真盼望将来总有一日能到兴城去住几天,好好的看看这个地方。

  

 回复[27]: 哎呀!要是我早招供了! 新局长 (2008-10-20 17:58:29)  
 
   天启五年(1625)四月,魏忠贤的第二步计划开始,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东林党人被逮捕,他们的罪名是受贿,而行贿者是已经处决的熊廷弼。

  
受贿的证据自然是汪文言的那份所谓口供,在这份无耻的文书中,杨涟被认定受贿两万两,左光斗等人也人人有份。审讯开始了,作为最主要的对象,杨涟被首先提审。

  
许显纯拿出了那份伪造的证词,问:

  
“熊廷弼是如何行贿的?”

  
杨涟答:“辽阳失陷前,我就曾上书弹劾此人,他战败后,我怎会帮他出狱?文书尚在可以对质。”许显纯无语。

  
很明显,许锦衣卫背地耍阴招有水平,当面胡扯还差点,既然无法在沉默中发言,只能在沉默中变态:

  
“用刑!”下面是杨涟的反应:

  
“用什么刑?有死而已!”

  
许显纯想让他死,但他必须找到死的理由。

  
拷打如期进行,拷打规律是每五天一次,打到不能打为止,杨涟的下颌脱落,牙齿打掉,却依旧无一字供词。

  
于是许显纯用上了钢刷,几次下来,杨涟体无完肤,史料有云:“皮肉碎裂如丝”。

  
然“骂不绝口”,死不低头。

  
在一次严酷的拷打后,杨涟回到监房,写下了《告岳武穆疏》。

  
在这封文书中,杨涟没有无助的报怨,也没有愤怒的咒骂,他说:

  
“此行定知不测,自受已是甘心。”

  
他说:“涟一身一家其何足道,而国家大体大势所伤实多。”

  
昏暗的牢房中,惨无人道的迫害,无法形容的痛苦,死亡边缘的挣扎,却没有仇恨,没有愤懑。只有坦然,从容,以天下为己任。

  
在无数次的尝试失败后,许显纯终于认识到,要让这个人低头认罪,是绝不可能的。

  
栽赃不管用的时候,暗杀就上场了。

  
魏忠贤很清楚,杨涟是极为可怕的对手,是绝对不能放走的。无论如何,必须将他杀死,且不可走漏风声。

  
许显纯接到了指令,他信心十足地表示,杨涟将死在他的监狱里,悄无声息,他的冤屈和酷刑将永无人知晓。事实确实如此,朝廷内外只知道杨涟有经济问题,被弄进去了,所谓拷打、折磨,闻所未闻。对于这一点,杨涟自己也很清楚,他可以死,但不想死得不明不白。

  
所以,在暗无天日的监房中,杨涟用被打得几近残废的手,颤抖地写下了两千字的绝笔遗书。在遗书中,他写下了事情的真相,以及自己坎坷的一生。

  
遗书写完了,却没用,因为送不出去。

  
为保证杨涟死得不清不楚,许显纯加派人手,经常检查杨涟的牢房,如无意外,这封绝笔最终会落入许显纯手中,成为灶台的燃料。

  
于是,杨涟将这封绝笔交给了同批入狱的东林党人顾大章。顾大章接受了,但他也没办法,因为他是东林重犯,如果杨涟被杀,他必难逃一死。且此封绝笔太过重要,如若窝藏必是重犯,推来推去,谁都不敢收。更麻烦的是,看守查狱的时候,发现了这封绝笔,顾大章已别无选择。他面对监狱的看守,坦然告诉他所有的一切,然后从容等待结局。

  
短暂的沉寂后,他看见那位看守面无表情地收起绝笔,平静地告诉他:这封绝笔,绝不会落到魏忠贤的手中。

  
这封绝笔开始被藏在牢中关帝像的后面,此后被埋在牢房的的墙角下,杨涟被杀后,那位看守将其取出,并最终公告于天下。

  
无论何时何地,正义终究是存在的。

  
天启五年(1625)七月,许显纯开始了谋杀。

  
不能留下证据,所以不能刀砍,不能剑刺,不能有明显的皮外伤。于是许显纯用铜锤砸杨涟的胸膛,几乎砸断了他的所有肋骨。然而杨涟没有死。

  
他随即用上了监狱里最著名的杀人技巧——布袋压身。

  
所谓布袋压身,是监狱里杀人的不二法门,专门用来处理那些不好杀,却又不能不杀的犯人。具体操作程序是:找到一只布袋,里面装满土,晚上趁犯人睡觉时压在他身上。按照清代桐城派著名学者方苞的说法(当年曾经蹲过黑牢),基本上是晚上压住,天亮就死,品质有保障。然而杨涟还是没死,每晚在他身上压布袋,就当是盖被子,白天拍土又站起来。

  
口供问不出来倒也罢了,居然连人都干不掉,许显纯快疯了。

  
于是这个疯狂的人,使用了丧心病狂的手段。

  
他派人把铁钉钉入了杨涟的耳朵。

  
具体的操作方法,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不是人能干出来的事情。

  
铁钉入耳的杨涟依然没有死,但例外不会再发生了,毫无人性的折磨、耳内的铁钉已经重创了杨涟,他的神智开始模糊。

  
杨涟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于是他咬破手指,对这个世界,写下了最后的血书。

  
此时的杨涟已处于濒死状态,他没有力气将血书交给顾大章,在那个寂静无声的黑夜里,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他拖着伤残的身体,用颤抖的双手,将血书藏在了枕头里。

  
结束吧,杨涟微笑着,等待着最后的结局。

  
许显纯来了,用人间的言语来形容他的卑劣与无耻,已经力不从心了。

  
看着眼前这个有着顽强信念,和坚韧生命力的人,许显纯真的害怕了,敲碎他全身的肋骨,他没有死,用土袋压,他没有死,用钉子钉进耳朵,也没有死。

  
无比恐惧的许显纯决定,使用最后,也是最残忍的一招。

  
天启五年(1625)七月二十四日 夜。

  
许显纯把一根大铁钉,钉入了杨涟的头顶。

  
这一次,奇迹没有再次出现,杨涟当场死亡,年五十四。

  
伟大的殉道者,就此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

  
杨涟希望,他的血书能够在他死后清理遗物时,被亲属发现。

  
然而这注定是个破灭的梦想,因为这一点,魏忠贤也想到了。

  
为消灭证据,他下令对杨涟的所有遗物进行仔细检查,绝不能遗漏。

  
很明显,杨涟藏得不好,在检查中,一位看守轻易地发现了这封血书。

  
他十分高兴,打算把血书拿去请赏。但当他看完这封血迹斑斑的遗言后,便改变了主意。

  
他藏起了血书,把它带回了家,他的妻子知道后,非常恐慌,让他交出去。

  
牢头并不理会,只是紧握着那份血书,一边痛哭,一边重复着这样一句话:

  
“我要留着它,将来,它会赎清我的罪过。”

  
三年后,当真相大白时,他拿出了这份血书,并昭示天下

  
如下: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唯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

  
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不知道死后何人知晓,不知道能否平反,也不知道这份血书能否被人看见。

  
毫无指望,只有彻底的孤独和无助。

  
这就是阴森恐怖的牢房里,肋骨尽碎的杨涟,在最为绝望的时刻,写下的文字,每一个字,都闪烁着希望和光芒。

  
拷打、折磨,毫无人性的酷刑,制服了他的身体,却没有征服他的意志。无论何时,他都坚持着自己的信念,那个他写在绝笔中的信念,那个崇高、光辉、唯一的信念:

  
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

  
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

  
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回复[28]:  赵然 (2008-10-20 18:08:10)  
 
  

  


  
0,周总理站在十里长街对天哀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愿景使亿万人民为之失声痛哭。

  
【十里长街……?!诈尸啊啊啊啊啊啊!!!】

  
21, 泰戈尔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你信不信顾城会拿着斧头半夜来找你?】

  
22,汨罗江边,项羽手持利剑于颈间,他高呼……

  
【他高呼:屈原小亲亲你怎么那么早就舍下我去了啊!!!】

  
23, 醉翁深知: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苏轼TO欧阳修:大家熟归熟,你这样我一样告你剽窃!】

  
24,在桃花源过着田园生活的陶渊明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

  
【好吧……我承认……其实我也不敢保证林逋老先生就一定不是陶渊明的邻居。】

  
25,当俞平伯为钟子期摔琴之时,他所寻找的是高山流水,琴声是他的愿景。

  
【鉴定为BL穿越文!】

  
26,韩愈跟着刘邦去打仗,一天,……

  
【又鉴定出一篇为BL穿越文!】

  
27,居里夫人发明了鱼镭,她的愿景实现了……

  
【居里夫人您死得真冤枉……谁晓得这鱼雷它竟然也是有辐射的!】

  
http://www.chinaedunet.com/news/zhuanti/2007/1/content_70086.shtml

 回复[29]: 嗨哟嗨!我幸亏没生在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 新局长 (2008-10-20 18:07:13)  
 
   天启六年(1626)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来了,带着全部家当来了。

  
根据史料分析,当时后金的全部兵力,如果加上老头、小孩、残疾人,大致在十万左右,而真正的精锐部队,约有六七万人。努尔哈赤的军队,人数共计六万人,号称二十万。

  
按某些军事专家的说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于这个说法,我认为比较正确。理由十分简单:对他们而言,战争是一种乐趣。

  
由于处于半开化状态,也不在乎什么诗书礼仪,传统道德,工作单位,打小就骑马,骁勇无畏,说打就打绝不含糊,更绝的是,家属也大力支持:

  
据史料记载,后金骑兵出去拼命前,家里人从不痛哭流涕,悲哀送行,也不报怨政府,老老少少都高兴得不行,跟过节似的,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多抢点东西回来!

  
坦白地讲,我很能理解这种心情,啥产业结构都没有,又不大会种地,做生意也不在行,不抢怎么办?所以他们来了,带着抢掠的意图、锋锐的马刀和胜利的把握。

  
努尔哈赤是很有把握的,此前,他已等待了四年,自孙承宗到任时起。

  
一个卓越的战略家,从不会轻易冒险,努尔哈赤符合这个条件,他知道孙承宗的可怕,所以从不敢惹这人,但是现在孙承宗走了。

  
当年秦桧把岳飞坑死了,多少还议了和,签了合同,现在魏忠贤把孙承宗整走,却是毫无附加值,还附送了许多礼物,礼单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塔山、大小凌河以及关外的所有据点。

  
这一年,努尔哈赤六十七岁,就目前史料看,没有老年痴呆的迹象,他还有梦想,梦想抢掠更多的人口、牲畜、土地,壮大自己的子民公正地讲,站在他的立场上,这一切都无可厚非。孙承宗走了,明军撤退了,眼前已是无人之地,很明显,他们已经失去了抵抗的勇气。进军吧,进军到前所未至的地方,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无人可挡!

  
一切都很顺利,后金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大大小小的据点,没有付出任何代价,直到正月二十三日那一天。

  
天启六年(1626)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抵达了宁远城郊,惊奇地发现,这座城市竟然有士兵驻守,于是他派出了使者。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写出了如下的话:

  
“我带二十万人前来攻城,必破此城!如果你们投降,我给你们官做。”

  
在这封信中,他没有提及守将袁崇焕的姓名,要么是他不知道这个人,要么是他知道,却觉得此人不值一提。

  
总之在他看来,袁崇焕还是方崇焕都不重要,这座城市很快就会投降,并成为努尔哈赤旅游团路经的又一个观光景点。三天之后,他会永远记住袁崇焕这个名字。

  
他原以为要等一天,然而下午,城内的无名小卒袁崇焕就递来了回信:

  
“这里原本就是你不要的地方,我既然恢复,就应当死守,怎么能够投降呢?”

  
然后是幽默感:“你说有二十万人,我知道是假的,只有十三万而已,不过我也不嫌少!”

  

 回复[30]:  大汉临离 (2008-10-20 18:35:26)  
 
  新局长,你也太能写了

Page: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精神会餐
    饼 说 
    呲呲牛逼 讲讲白相 
    杏仁豆腐 
    三不粘 
    汽锅鸡 
    宫保鸡丁 
    独煮水饺 
    谭家菜 
    榆钱儿槐树花 
    西瓜盅冬瓜盅 
    吃蚕蛹 
    云南十八怪中的食怪 
    鸡蛋汤 
    汤汆桃花鱼 
    樊哙做锅巴 
    小碗干炸和小把抻面 
    狮子头 
    请官吃回元宝肉 
    白鱼银鱼面条鱼 
    沙木萨 
    臭豆腐 
    烧饼出身于馕 
     
    王小二过年 
    拨鱼儿 
    疙瘩汤 
    爆炒冰核 
    佛跳墙 
    热干面 
    咕噜肉 
    搅团 
    棒棒鸡 
    猪肉炖粉条 
    油面筋 
    珍珠翡翠白玉汤 
    叫花鸡 
    嫂子和小叔子 
    饅頭 
    吃人 
    吃豆腐 
    东坡肉 
    糊塌子 
    驴钱儿 
    武大郎卖烧饼? 
    爷爷吃不着“得儿”了 
    烧鸡大窝脖儿 
    炒饼烩饼焖饼 
    青龍过海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