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龍昇 >> 走四方
字体∶
赶巴扎

龍昇 (发表日期:2008-03-25 09:50:50 阅读人次:5008 回复数:33)

   

  
巴扎,维吾尔人的集市。中亚中东阿拉伯人都那么叫,好像来自波斯语。日本人借来念成“バザ—”,也是指集市或义卖会。巴扎也好、集、场、墟也好,交易或买卖的东西基本差不多,不同的是有当地特产、民族风情。

  
第一次赶的是离住处二十公里远的麦盖提县大巴扎,维吾尔人的鲜艳服装和五光十色的货摊看得人眼花缭乱:戴着小花帽的白胡子老头儿、穿着孔来克(连衣裙)的大姑娘小媳妇、脚登皮靴腰别短刀的壮汉小伙子……马奶子葡萄上挂着霜儿,无花果散发着清香,口里(玉门关里)有的桃子、李子、杏子、樱桃这里也有,一、二十公斤重的西瓜哈密瓜可让人看得目瞪口呆……手抓饭、拉条子、烤羊肉串、烤肉包子令人馋涎欲滴……

  
想说说那“赶”字,维吾尔人有的是赶着大轱辘的毛驴车去巴扎、有的是单人骑毛驴去的。新疆的毛驴个子小,但挺能走远道儿。也有许多跟我们似地两条腿走着的人,但不少维吾尔人是脱了皮靴扛在肩上,光着脚赶路,一是舍不得磨那靴子底,一是到了巴扎再穿上可以显得靴子光亮。再一个和汉族人一声不吭直眉瞪眼走黑道地赶集不同的是,维吾尔人赶巴扎的路上爱唱歌,用歌儿打发路上的寂寞,用歌儿迎接黎明的到来。尤其是第一次赶巴扎的路上,歌儿听得多,因为那一路正是音乐之乡——刀郎。

  
再往后,在南疆的许多村镇上赶过巴扎,最多的是莫洛瓦西县的土木休克巴扎。那是方圆百里戈壁滩中唯一的大巴扎,所以为打一瓶酱油或给家寄几元钱,必须得走几十里路赶巴扎。那巴扎上一溜小摊卖酸奶子和凉粉,一溜小摊子卖沙枣和葵花子,说起葵花子,有的人不是赶巴扎而是逛巴扎,他们就一边嗑着葵花子一边四处顾盼,看熟人也看美丽的姑娘。

  
最后一次赶巴扎,去的是喀什城外的浩罕巴扎。和从戈壁滩往集镇赶相反,是从大城市往乡下赶。在城东的东大桥花两毛钱坐上维吾尔的毛驴车,沿着白杨树遮荫的柏油路去的,驴蹄子踩得路面“的篤、的篤”响。正值金秋,浩罕巴扎成了“果品博览会”,两公里长街上人山人海,那里除了各地巴扎都有的瓜果梨桃外,还有三大名果:无花果叫“安吉尔”,压得扁扁圆圆地铺在绿叶子上卖。扁桃叫做“巴旦杏”,吃的是它的有油性的果仁,吃它可强身可包治百病。最多的是叫做“阿娜尔”的石榴,不是常听有维吾尔女人叫“阿娜儿古丽”的吗,就是石榴花。浩罕巴扎为什么“阿娜尔”多?是因为那里家家园子里都种着石榴。浩罕巴扎很大很热闹,那里有曾经的叶尔羌王朝的执政者圣裔霍加一家七十二人的墓,有一座是其孙女依帕尔汗的,汉族人称香妃墓。

  
说的尽是巴扎上的好吃的,巴扎上什么都有:打铁的打刀的,在袖子里掰手指头买卖牛羊的、卖鸡卖鸡蛋、卖整车柴火的、搞对像的……我还将从戈壁滩挖出的甜甘草,装架子车拉巴扎上卖给收购站过。

  





Page: 2 | 1 |

 回复[1]: 引得俺无限向往…… 我是局长 (2008-03-25 09:56:19)  
 
  但是有一句话没弄明白:

  
〉〉因为那一路正是音乐之乡——刀郎。

  
这句话啥意思?

  
您说的刀郎是那个歌手吗?

  


  
您的文章俺看得仔细,看不懂就问,这是俺的坏习惯。

  


  

 回复[2]: 刀郎是一个地域概念: 龍昇 (2008-03-25 10:30:58)  
 
   在新疆叶尔羌河流域的麦盖提、巴楚(莫洛瓦西)、阿瓦提等县住的维吾尔人,古称多朗人,那片土地就叫多朗,有人把多朗译成了刀郎。

  
那里是以歌、舞、乐而成的古典大曲——“十二木卡姆”的主要发祥流行地,称作“多朗木卡姆”。木卡姆演唱通常要几个小时,而将十二木卡姆唱全了则须通宵达旦、日以继夜地好几天。这些值得你这好音乐的人研究一下。

  


  
那个歌手仅是用的那名称,但他不是刀郎人。

  
我要是歌儿唱好了,就起名为“白洋淀”。

  


  

 回复[3]: 吹爷爷毛求爷爷疵 黑白子 (2008-03-25 10:53:39)  
 
  倒数第二个自然段的最后,少了个标点符号,句号?省略号?还是暂时没有想好,先空在那儿等悟出来了再填上?要不是话没说完,漏了一段?

  
说来也怪,总把那“白洋淀”念成“白洋腚”……爷爷别骂我。

  


  

 回复[4]: 谢谢爷爷的说明。 我是局长 (2008-03-25 11:30:04)  
 
  长学问了。

  
歌手刀郎是四川人。

 回复[5]: 少了句号,已补,多谢: 龍昇 (2008-03-25 11:36:10)  
 
  我到不会骂你,就怕又招惹出小林的“一个白桃映眼帘”的诗句来。

  

 回复[6]: 上次您写了赶集 我是局长 (2008-03-25 11:47:08)  
 
  我本来也想写一篇呼应一下子,还没写呢,您这儿又跑巴扎去了。

  
老赶不上您哪!

 回复[7]: 龙爷的马兰头照片 陈某 (2008-03-25 19:30:46)  
 
  

  


  


  

 回复[8]: 谢谢班长贴的马兰头: 龍昇 (2008-03-25 19:43:10)  
 
  今天发现一块肥地,长的马兰头有多又好,摘了四、五公斤,都发愁怎么吃了。

  
太座说了,你还不给摄下来,给大伙看看。摄下来了,也鼓捣进电脑了,就是太大上不了镜。求班长给缩小贴上来了。

  
今天的马兰头真好啊!

 回复[9]: 这是什么冬冬? 欲说还休 (2008-03-25 22:16:51)  
 
  做什么用的?

  


  
可以吃de

 回复[10]: 代龙爷爷回答 黑白子 (2008-03-25 22:23:07)  
 
  不是吃的,是被蚊子咬了之后,放在嘴里嚼烂糊在被咬处,当场见效——马蜂蛰了也有效。

  

 回复[11]: 黑白讲。。。(闽南话) 欲说还休 (2008-03-25 22:31:00)  
 
  黑白子你黑白讲,龙老师是这样讲的:

  
〉今天发现一块肥地,长的马兰头有多又好,摘了四、五公斤,都发愁怎么吃了

  


  
所以极可能是吃的。

  
另外,为什么不来赏花呢?

 回复[12]:  黑白子 (2008-03-25 22:36:58)  
 
  你是明知故问呀,我上当了

  
赏花,因为与别的朋友早就约好,只好抱歉了。

  

 回复[13]: 那俺就勉为其难,接受歉意! 欲说还休 (2008-03-25 22:42:10)  
 
  来不来吃饭呢?

  


  
突然发现,上当的是俺阿

  
俺还是不知道那个可能吃的东东是用来做什么吃的东东

 回复[14]:  黑白子 (2008-03-25 22:43:19)  
 
  如果没有喝多的话——

 回复[15]: 欲说,以旧帖说说马兰头: 龍昇 (2008-03-25 22:58:20)  
 
  荠菜马兰头

  


  
龍昇 (发表日期:2006-05-29 10:19:45 阅读人次:651 回复数:23)

  


  


  
朋友小刘,小我二十岁,陕西汉子,仪表堂堂,性格憨厚。他烧得一手好饭菜,西北的泡馍、凉皮、葫芦头、拉条子不说,南北大菜的煎炒烹炸、西式糕点的制作,样样俱佳。小刘的手艺有自钻的,更是出自家传,他母亲就是行家。小刘很孝顺,常借出差看望母亲,还每年春上接母亲来日住上几个月。小刘白天得上班,我太太会在小刘母亲来日那段时间的白天去陪陪她,指点她到哪里去买便宜的菜。不想一句日语不懂的老太太过了不久竟能指点起我太太了,一天她打电话时要我太太去她家时带上个花铲子,她们就在平时买菜的路边挖到两塑料袋荠菜,晚上我吃到了荠菜馅馄饨。

  
说来也怪,怎么来日本这么多年的我们竟没发现日本也有荠菜,而且在每日买菜往返路途上就有?是一到日本就迫于生计忙于工作,两眼从未仔细地落在大地上流连?可能是,回想一下我们甚至都没看见过几回日本的星星月亮。不是日本没星星月亮,是我们在这里很少抬头仰望天空,是我们在日本变得直眉瞪眼,只会向前平视匆匆赶路。

  
荠菜是野菜,锯齿般叶子开小白花,中国大江南北、由春入夏、田边地头均有生长。小刘母亲是安徽人,她给我们说安徽有民谣“三月三,荠菜当灵丹。”我太太是上海人,喜欢用荠菜包馄饨或春卷,以前想吃荠菜都是回沪探亲时用热水焯过带来的,有了小刘母亲指点,她更发现许多长荠菜的地方,从此我们家可在日本的每年春上吃上新鲜的荠菜。我还在稍梢离城远些的地方发现了更多的荠菜“新大陆”,登上自行车十几分钟就能享受到辛弃疾“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意境了。

  
上个周末,朋友小王为女儿过百日,邀我和老伴去吃烧烤。小王小我三十岁,她称我为刘先生,称我老伴为阿姨。小王出生在新疆,后来在上海读高中,来日本读的大学,毕业后与日本同学结了婚,因为工作,婚后五年才生了这女儿。

  
看可爱的女婴和吃烧烤应该是主要节目,可到了小王家又加了个重头戏——挖野菜。小王家是长年分期付款的“一轩屋”,正处在城市和郊外中间,背离车站三公里,面对两座青山。山中出泉水,叫“不老水”,是每年向天皇进贡之名水。那两山和她家房子中间夹成一块三角地,是农家的水稻田和菜园。就在稻田和菜园边的渠埂路旁密密麻麻地长满了马兰头。

  
马兰头的叶碧绿,时呈紫红,嫩嫩的,带清香味儿,开紫花,也是中国大江南北皆生长的野菜,尤以皖、苏、浙为多,没想到日本也有。这回的马兰头也是对日本一无所知的人的新发现——来照顾女儿生孩子的小王她妈看到的。仍是怪事,小王在这里住了两三年了,眼皮子下长的马兰头竟没看见过,到是被新来乍到的母亲一眼识破。

  
小王母亲和我太太同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上海支边青年,虽不同师同团,亦是“战友”,相见甚亲,她就在烧烤途中拉我太太去挑马兰头。去庆贺小王女儿百岁的还有位朋友小刘(不是陕西人小刘),他是残留孤儿二世,他带上了妻子和满一岁的儿子,还有是残留孤儿的他母亲。小刘母亲也参加了挑马兰头的行列,不多时她们就挑回满满的一大筐。

  
我们都知道在江南之春,大小村姑和年轻媳妇挑马兰头是一道风景,周作人写家乡野菜曾回忆起儿歌“荠菜马兰头,姐姐嫁在后门头”。小王母亲、小刘母亲、我太太都是做祖母、外婆之人了,见她们欢天喜地满载而归的笑容,听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笑语,简直是回到了青春时代。到她们重新落座吃烧烤时还在聊起她们当小姑娘大姑娘小媳妇时挖过摘过的野菜,厥菜、老鸹筋、苦苦菜、曲麻菜、榆树钱、槐树花------。

  
聊到最后,她们叹道:“要有豆腐干就好了,拿这刚挑的马兰头拌着吃才香呢。”我当即从两快木板中抻出个纱布包给她们说:“有。”自她们宣布要去挑马兰头,我就将小王家冰箱里的豆腐拿出,捣碎加盐裹进纱布中,拿两块板子夹上用块大石头压上,压到那时已基本成豆腐干型。众老太太欢呼着我这老头儿的“绝技”,拌好了“香干马兰头”。

  
吃“香干马兰头”时我让她们唱唱那首“荠菜马兰头”的儿歌给小孙子外孙女听听,她们唱出“荠菜马兰头,姐姐躲在后门头,后门破掉我来修——”比周树人记的多了一句,但还是没唱全。唉,我这老头儿也想唱儿歌了,谁能将“荠菜马兰头”唱全,教教我。

  

 回复[16]: 喝多了? 欲说还休 (2008-03-25 22:47:59)  
 
  算了,俺们08年东洋镜赏花小组的同学们自己唱自己吃了

  
自己热闹了

  

 回复[17]: 哦,跟笈笈菜一样的野菜呀 欲说还休 (2008-03-25 22:55:53)  
 
  做凉菜的材料,明白了一些。

  
谢谢龙老师。

  
又长了一个学问。

  
悄悄地再问一个问题,可以用来做饺子馅吗?

  

 回复[18]:  黑白子 (2008-03-25 23:08:40)  
 
  大声地回答,绝对不能做饺子馅,只能做馄饨馅——快溜!

 回复[19]: 也可以,不过会硬,可加些青梗菜进去 龍昇 (2008-03-25 23:10:32)  
 
  话说回来,现在有条件买到白菜青梗菜了,没必要掺它。

  
现在多见于宴会前的下酒的小凉菜——“香干马兰头”。

  
赏花那天,头也望地下看看,说不定就有马兰头的。

 回复[20]:  小小鸟儿 (2008-03-26 10:16:42)  
 
  刚挖的马兰头叶子上边是不是有毛毛?今天上班路上发现了。

 回复[21]: 不能有毛毛。可看第三照。 龍昇 (2008-03-26 10:24:49)  
 
  

 回复[22]:  小小鸟儿 (2008-03-26 11:18:13)  
 
  明白了!谢谢!差点中毒!

 回复[23]: 你没吃怎么知道中毒呢。 我是局长 (2008-03-26 11:27:56)  
 
  你得吃了才知道啊。

 回复[24]:  小小鸟儿 (2008-03-26 12:01:25)  
 
  你想验证一下吗?这个任务交给你了!

 回复[25]: 我对挖野菜一点兴趣也没有。 我是局长 (2008-03-26 12:05:27)  
 
  我只是个旁观者,只想看热闹。

 回复[26]:  东京博士 (2008-03-26 12:11:51)  
 
  想当年小学时代在苏州,沿着虎丘山麓的铁道沿线挑马兰头,回家一看,一半以上都是农田内的菠菜。还有小朋友说把铁片放在铁轨上,火车通过后就会变成吸铁石,现在想想好恐怖,这简直是小拉登行为啊。

 回复[27]: 俺小时候也挑过 游人 (2008-03-26 12:33:50)  
 
  斑竹的第三张照片看上去和有毛毛的草很像,

  
说不定这就是小小鸟儿差点中毒的原因。

  
有毛毛的草要比马兰头大,放在一起比较的话一目了然。

 回复[28]: 局长注意,图刚走: 龍昇 (2008-03-26 16:31:40)  
 
  

  


  
谢谢

 回复[30]: 上海江浙一带以外,好像都不吃荠菜马兰头的 陈某 (2008-03-26 18:28:29)  
 
  上海的饮食文化与众不同

Page: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走四方
    湖畔胜景,学府园林(武汉) 
    崖门岭南风 
    小女驴友片片(终) 
    小女驴友片片(五) 
    小女驴友片片(四) 
    小女驴友片片(三) 
    小女驴友片片(二) 
    小女驴友片片(一) 
    徜徉西湖 
    炮 台 
    赤湾岭南风 
    樱花地图 樱花前线 
    木耳蘑、玛瑙 
    关口里外 
    从达坂城到可克达拉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上) 
    博斯腾湖 
    叉田鸡 
    骑 驴 
    赶巴扎 
     去大桥 
    海南咖啡行 
    老呔儿过关得儿得儿地 
    赶 集 
    小庙祠堂 
    咸鸭蛋 
    三转半 
    那段“白毛女”生活 
    滕王阁下 
    云居山上 
    社会工作者 
    美国三日  
    拜谒三孔 
    梁山葫芦梁山鞋 
    走拜城 
    乌鞘岭的风  
    曾乱着衣 
    幻的胯面 
    任先生 
    蔡家坡 
    水满微山湖 
    忆路友 
    藏刀皮恰克蒙古刀 
    釜山行 
    良乡塔 
    地窝子 
    集邮 
    小纸头 
    战上海 
    尹宏亮 
    LDK 
    小金子 
    四合院排房单元房 
    老家的房子 
    公寓洋房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