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龍昇 >> 散文
字体∶
侨汇劵

龍昇 (发表日期:2010-05-12 08:53:19 阅读人次:4613 回复数:47)

  

  
在中国(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发行过五花八门的票证,粮票、油票、肉票、糕点票、糖票、鸡蛋票、豆制品票、烟票、火柴票、肥皂票、布票、棉花票、毛线票、工业劵及并不是按户口本发行的自行车票、缝纫机票……从柴米酱醋盐到针头线脑、历年历月、全国各省市发行的各种票证估计有数十上百万种。有些票证不是一张印刷的纸片,而是限量计在户口本、购粮证、副食本上的,比如你上副食店打了二两芝麻酱,售货员会在副食本上记明并盖章。有些票证是补助给老红军、老干部、外事工作者、干重体力及危险工作的一些特殊的人群和产妇初生儿的,比如这种“高级知识分子补助油票”,俗称“高脑油”,比如还有种我曾受惠的“侨汇劵”,是发放给有侨汇的归侨、侨眷们的。

  
五十年代初,一是有海外封锁,二是国内有一种视接受外汇的人为吃剥削饭及与资产阶级划不清界限的观点和不正措施,使得侨汇逐年减少。侨汇不仅是归侨侨眷赖以为生的保障,也是新中国初期的外汇来源之一,它的减少引起侨委和国务院的重视,最后出台了保护侨汇和鼓励侨汇的政策和命令。侨汇来到了,但国家在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粮棉油等生活物资是定量计划供应,归侨侨眷有钱了还是买不到更多的东西,于是出台了根据侨汇数额发给侨汇劵,凭劵可在华侨用品商店或指定商店购买一些紧俏物资和商品。侨汇票证似以福建省58年发行的为先河,全国性的发行是在“自然灾害”中的60年。

  
以北京为例,记得最早的华侨用品商店开设在华侨大厦内,相当一个小卖部规模。没多久,东长安街青年艺术剧院隔壁出现了正规门脸的华侨用品商店。在自然灾害最甚时,那里的商品是玲琅满目令人羡慕的,不要说国产自行车,进口手表也是有的,我在那里买到一双绿色胶底的白网球鞋,登在脚下很惹人注目。那侨汇劵是百元、五十元、十元乃至更小面值的一大张纸,上面印着不同数量的商品劵、侨汇粮票、侨汇油票、侨汇肉票等。可以撕下来单独使用。凭商品劵可在侨汇商店购买轻工业品,那些粮、油、肉等劵票则要去指定的粮店使用。记得最早去的是东单北路东的一家粮店,后来多了好几家,比如宣武区的虎坊桥粮店。那些侨汇劵票有时会根据当地供应情况增加些新品种,比如文革前不久的油票可以购买花生米,记得那回家里买了一小缸花生米,到红卫兵抄家时还有一半没吃完,充做破四旧的果实了。还记得那些侨汇劵在“自然灾害”时期不仅解了我们家人的困难,也帮了些亲朋好友左右邻居的小忙。

  
发行侨汇劵好像是侨委的一位女科长提出的建议,但就在福建发行首批侨汇劵时她却因此受到了批判和下放劳动改造。文革起,我从北京到了新疆,那之后北京和各地的侨汇劵好像废止了一段时间。文革终,侨汇劵又重新得以发行,那因建议发行侨汇劵而又受批判改造的女科长也被平反。那两年我在新疆乡镇邮局取侨汇时又得到了侨汇劵,但购买侨汇商品得跑到数百里、数千里外的喀什、乌鲁木齐去,因此得拜托跑长途的汽车司机代购。79年回到北京,发现在西单商场里开设了摊位更多物品更齐全的侨汇商店,比如有比一般商店便宜的进口“蛤蟆镜”,比如有最新款式的燕儿把加快轴凤凰自行车。

  
中国银行于1980年(1979年制版)发行了比侨汇劵更牛的简称为外汇劵的外汇兑换劵,它流通于各地友谊商店,甚至在普通商店也受欢迎。外汇劵比侨汇劵牛在它本身就可当作货币流通,牛在它可在友谊商店不必定量地购买粮油棉等物,还能买到属于最新款式衣服鞋子化妆品,比一般商店便宜地买到进口电视、空调器……

  
市场经济的导入和发展,物质丰富多彩了,侨资和外资的大量流入使得国家对侨汇的依仗程度大大减低,全国各地的侨汇劵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陆续消失,外汇劵也于95年被废止。如今的人们只要兜里揣着人民币或信用卡,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得到了。侨汇劵和外汇劵在使用过的人脑中成了记忆,在票证收藏家的手中成了升值再升值的珍物。

  





Page: 2 | 1 |

 回复[1]: 龙爷好 黑白子 (2010-05-12 10:25:04)  
 
  只知道外汇券的我长知识了,又知道了侨汇券——还记得建国门桥东边的友谊商店,看着怀揣外汇券的男男女女进进出出,那叫一个眼馋,恨不得恶从胆边生……

 回复[2]: 黑白子知道杨国庆吗? 龍昇 (2010-05-12 11:15:31)  
 
  你可不能“恨不得恶从胆边生”啊!

  


  
有个叫杨国庆的46年前就恶从胆边生了,给毙了。紧跟着的北京大逮捕也跟这有点儿关系,连我也勺上了。

  
杨国庆于1966年4月29日,在在友谊商店(那时的友谊商店在东华门大街,儿童艺术剧院对面,馄饨侯西边点儿),用刀砍伤了来自马里的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团长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驻华使馆秘书的夫人。

  
最后以阶级报复罪被判死刑。

  

 回复[3]:  黑白子 (2010-05-12 11:20:32)  
 
  听说过杨国庆,万人公审大会的主角——后来,红卫兵继承并发扬了杨国庆的精神……

 回复[4]:  东京博士 (2010-05-12 14:19:05)  
 
  记得当年侨汇券一直是黄牛手头的紧俏货,上海最初是在外滩友谊商店,后来发展到华侨商店(南京东路浙江路口),这两处是上海打桩模子聚集的著名地。

 回复[5]: 打桩模子是从黄牛演变来的吧 龍昇 (2010-05-12 15:33:46)  
 
  83年在外滩碰到过:“外汇有哦?外汇有哦?”

  
学的像否?

 回复[6]: 侨汇券&外汇券都见到过 科长 (2010-05-12 15:39:49)  
 
  现在还保存一些外汇券零钱,好像还有1毛的。

 回复[7]: 我有两张一元的: 龍昇 (2010-05-12 16:12:22)  
 
  


  
还有,前些日回国时装兜里些以前用剩下的人民币,其中几张毛票被售货员拒受了,问我这是哪国钱?我说你看这上面印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呀,跑来好几个售货员都说从没见过这种钱!哈才几年啊(1962年版),这下升值了吧。

 回复[8]: 我有外汇券 自带板凳 (2010-05-12 16:02:47)  
 
  在上海的友谊商店里买过东西。

  

 回复[9]: 哈,局长的比我的小,但比我阔。 龍昇 (2010-05-12 16:04:34)  
 
  

 回复[10]: 这玩意儿还能升值啊? 自带板凳 (2010-05-12 16:06:28)  
 
  我那是刚才自己拍的。

  


  
我手里本来也有1块的,那天在新桥喝酒,老板喜欢收集货币,柜台上玻璃板压着很多国家的钱,我脑袋一热,把一块的外汇券送给他收藏了。

 回复[11]: 升值,不信可问老唤。 龍昇 (2010-05-12 16:13:37)  
 
  

 回复[12]: 打桩模子跟黄牛有关系吗? 自带板凳 (2010-05-12 16:20:06)  
 
  这事儿得问问老上海,我记得好像不是一回事儿。

  
“外汇有伐?”你只要走近中国银行的大门口,他们就会靠上来小声地问。

  
你如果说有,他就如获至宝,马上跟你说“阿拉走开底好伐,圪塔游宁看了该,要闯祸格。”就把你拉到一个比较偏僻的角落谈价格(兑换率)。

  


  
因为总是被问到“外汇有伐”,在北京就是被问到“有没有外汇?”,后来老外很多人穿着一件套头衫上写“没有”俩字,就是为了免却烦恼。

  
后来成了“文化衫”流行一时。

  

 回复[13]: 还有“板凳票”哪,你应收集一张。 龍昇 (2010-05-12 16:20:44)  
 
  武汉市土产公司革命委员会在“文革”期间发行的,在武汉全市流通。

  
还有其它地方也发行过板凳票。

 回复[14]: 板凳票在此!谁买板凳? 龍昇 (2010-05-12 16:29:08)  
 
  

 回复[15]:  邓星 (2010-05-12 16:27:30)  
 
  龙爷好。侨汇券只知道,没见过。外汇券见过的也用过的。还有那一句

  
”外汇有伐?” 也很记得。。

 回复[16]: 感谢党感谢政府 四海为家 (2010-05-12 16:31:15)  
 
  没有票证哪有今天升值的收藏品呢?

  
这事还真谢不到父母了。

 回复[17]:  东京博士 (2010-05-12 16:53:03)  
 
  打桩模子是黄牛产业中“革命”工作细分化后的产物,是黄牛中打头阵的差使,大多数黄牛做大做稳定了是不站街的,他们有自己的交易网络和联系方法,手机(开始是BB机)和名片是主要的扩展业务的手段,老客户与黄牛做生意是不去街头的,那都是临时的散客,比如80年代中期上海的徐汇区一带的外汇黑市以淮海路陕南新村为著名,喝着雀巢咖啡数钞票,怎么说也是比较上档子的黄牛交易。

 回复[18]:  科长 (2010-05-12 17:08:00)  
 
  我结婚那年,铝制品特别紧张,锅子买不到,烧水壶凭结婚证限购1个。

  
因为家里有,也就放弃了一只指标。

  
我一直想,当时买了以后,会不会在结婚证上盖一个“锅子已购”的图章呢?

 回复[19]:  科长 (2010-05-12 17:14:59)  
 
  79年外汇券1元11张150元

  
http://www.shuoqian.net/view-6060571.html

  


  
百度 外汇券

  
http://baike.baidu.com/view/34382.htm

 回复[20]:  雪非雪 (2010-05-12 17:25:52)  
 
  

  
公債券,好像過期了。

  

 回复[21]:  吴卫建 (2010-05-12 17:38:53)  
 
  当年財布内常放有些侨汇券和外汇券。记得那时行至华侨商店(南京东路浙江路口)附近时,常被人问道,”朋友,侨汇券有伐”, ”朋友,外汇有伐?”

  
为此,看到周立波的惟妙惟肖模仿打桩模子的表演时,我觉得像极了。

  
那时,我常去侨汇商店买些小东西,如录音带什么的,还买了保存至今金猴邮票,此猴现大概已翻了n个跟斗了。

 回复[22]: 结婚证要盖了“锅子已购”,现在怕值七位数了。 龍昇 (2010-05-12 17:29:49)  
 
  

 回复[23]: 吴兄的金猴是庚申(80)票吗? 龍昇 (2010-05-12 17:46:47)  
 
  乖乖弄底洞!8分钱变五千元(还会升),那n个跟斗是悟空翻的数万倍啊。您要是有一版,能换一套上只角房。

 回复[24]: 邓星非雪好 龍昇 (2010-05-12 17:57:07)  
 
  “外汇有伐?”那个“外”的发音还真找不出其它汉字代替,EA

  
非雪的公債券,過期也没关系的,值老鼻子了。

 回复[25]:  吴卫建 (2010-05-12 17:59:53)  
 
  龙爷,是的,后悔死了,就买一枚。

 回复[26]: 龙爷,您老人家刺激俺啊! 开明乡绅 (2010-05-12 18:13:23)  
 
  这么刺激下去,乡绅一条老命也要搭上去了。又勾起乡绅痛苦的往事。家里值钱的东西,40亩地是没收了,不算利息,算现在的行情,少说也有10个亿日元吧。家里的古董,被那批红卫兵连锅端了,这里面有没有黑白子?俺娘说了,如果这些宝贝在,只要拿出一件让老獾拍卖一下,俺乡绅也不要到日本来当民工了。

  
俱往矣,俺乡绅现在吃得下,睡得着,无物一身轻,龙爷、员外、非雪你们小心点,嘿嘿!

 回复[27]: 没事儿,我们这边不搞文革。 自带板凳 (2010-05-12 18:16:35)  
 
  嘿嘿。

 回复[28]:  东京博士 (2010-05-12 19:35:29)  
 
  “我一直想,当时买了以后,会不会在结婚证上盖一个“锅子已购”的图章呢?”

  
我的第一本出国护照最后一页右下角盖有“大四小四”印,那是第一次回国时已经用过了4大件4小件的记号。那时候一个大件名额卖给陕西路免税店门口的黄牛时价1000元人民币,当时上海人的月收入还不到200元。

 回复[29]:  吴卫建 (2010-05-12 22:33:41)  
 
  现细读龙爷此文,诸多往事,悠悠浮现。

  
记得文革前上海也有华侨商店,在永安公司楼上,亲戚曾带我去过,依稀记得店内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还有巧克力真香甜。

  
还记得兑换券真好使,约在80年代初,那时海鸥DF市场上售价450元,而外汇券仅为290元,为此,我买了此第一架单反。

  
还有,记得那时突然想去杭州游玩,但火车票一时买不到,后有人告知在华侨饭店用兑换券就可买到当天或隔天的票,立即赶去,果然也,而且价格也便宜,才5元左右。

  

 回复[30]: 也就是说,你们家从前就里通外国的 科长 (2010-05-12 22:41:53)  
 
  

Page: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散文
    花如云,花似海 
    摘酸枣儿 
    酸枣面儿 
    一个比一个小的岛 
    花、泪光闪闪、芭蕉布、岛呗 
    侨汇劵 
    香烟牌子或洋画儿 
    我师傅(四) 
    我师傅(三) 
    我师傅(一) 
    标兵 
    金子美铃纪念馆 
    倒退儿 
    图钉和数字 
    银卡 
    刀郎 
    读《流年絮语》 
    山王公园/日吉神社 
    白蛉子 
    草蟞子 
    伊拉克蜜枣 
    阿尔巴尼亚香烟 
    水妞儿 
    一天 
    天草三老 
    芦屋夫人 
    碗面碗饭端出大学生  
    年迈年轻年少  
    卤煮火烧 
    炒肝儿 
    京剧和卡拉OK之间的沟壑  
    棋盘街 
    向 导 
    买卖提的依谢特 
    大 妹 
    来啥运动都不怕 
    拂 爷 
    砍 爷 
    侃 爷 
    警察与囚人(下) 
    警察与囚人(上) 
    一日流水 
    说黄与打假 
    《东洋镜》周年有感 
    打麻将 
    墨 宝(四) 
    墨 宝(三) 
    墨 宝(二) 
    墨 宝(一) 
    博一客,呼唤风桑 
    这是深圳吗 
    寄《东洋镜》及诸友 
     划 拳  
    吹破天即是骗 
    新宿 渋谷 
    喝 酒 
    这两天 
    采夫妻乃苗家女 
    搗練子  耕农偶拾 (不是龍昇作) 
    常回家看看  
    今夜月亮否?我这样过节: 
    1980年初来日 
    农三师(下) 
    农三师(中) 
    农三师(上) 
    抽 烟 
    算 命 
    差一点儿死亡的感觉 
    大舅八十一 
    镀金的二哥 
    我的1976 
    侨辈儿 
    屁话 
    马桶 
    荠菜马兰头 
    母女风筝 
    闯入台风眼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