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龍昇 >> 走四方
字体∶
幻的胯面

龍昇 (发表日期:2006-11-12 18:25:35 阅读人次:2290 回复数:17)

  

  
“俺村石柱子家的女人做的面条子是空心子的。”“我们老家有种面条不是切出来的,是拿筷子拨的,叫拨鱼儿。”“我们那里是用手揪出来的,叫猫耳朵。”一桌在宝鸡小馆子里吃臊子面的人们,七嘴八舌在说他们家乡的面,我在邻桌听的清楚。

  
又一位说“我们那里有种面,是搓出来的。”一位接茬儿说“我们那儿的回民也会搓。”先说的问“拿什么搓?”接茬儿的说“拿两手搓呀。”先说的有点小瞧接茬儿的“我们那里是在胯骨上搓,叫胯面。”听到那里,我将耳朵立起来了。

  
“老哥,你家乡在哪达?”“云南。”“你老哥说的是云南话?”“离家多年,变味了。”“你老哥给说说,咋个在胯上搓?”“面和好了,水烧开了,一脚蹬锅台,裙子一撩,露出大胯,搁上面,溜溜地搓,溜溜地下锅。” “是女子的胯?”“实在没女人,男人胯也可以。要是有客人来,非女人不可,最尊贵的客人就得用家里最年轻的女人胯。”

  
看那老哥连说带比划,判断出“胯”是大腿,那也令一桌人吃惊,旁桌上立着耳朵的我也吃惊。我首次有了探亲假,正要从此转车去云南转转,记住了到那里得见识一下胯面。

  
过了四川,过了贵州,到了昆明。昆明有面条,大多是米粉做的,细长的叫米线,短粗的叫饵块(块应为食字旁,字典无此字)。向人打听胯面,有的拿看阶级敌人造谣惑众的眼光看我,有的说云南没听说过,是贵州吧。直后悔在宝鸡怎么没问问邻桌那自称云南人的人,胯面在云南哪县哪公社才能吃上?终于有人说,有锅台应是乡下,撩裙子怕是少数民族吧,你不妨往山里走走。于是,我走进了哀牢山。

  
哀牢山大了去了,去的是元江,那里通汽车,还听说有个温泉,就奔了那里。

  
元江就因穿城而过的那条江而名,那条元江带着两岸红土,流到越南叫成了红水河。元江的五月就进了夏,但春花依旧红似火。元江县城住着汉族、哈尼族、傣族、彝族人,街上的食品就多了样、怪了样:“粑粑”、“朵朵”、蜂蛹酱、蛇肉丸子------,就是没胯面。有人劝我出城往山里走走,在山里看到了长上天的梯田,比大寨的美。走到快没路处,遇上几个从上海分来的上山下乡青年,便向他们寻问胯面。他们也没听说过,但好心找来村里一位年纪最大的彝族老人打听。

  
那彝族老人见多识广,说他确实吃过在女人胯上搓出来面,但和我听说和想象的有些不同。一不同,材料不是麦子面或大米粉,而是荞麦粉;二不同,不是脚蹬锅台往锅里下面,而是往吊在火塘上面的锅子里扔面的;三不同,扔锅里的面并非细长,而是短粗,所以叫“胯条”。但他没给我的道听途说给予否定,说是传到另一地方改的习俗也不一定。

  
彝族老人说的三个不同与不予否定,令几位上海青年也翻起肚肠,我们一起问他是在那里吃到“胯条”的?他说是在昭通那边。跨元江、哀牢山是奔滇西南去的,昭通在滇西北靠四川的大凉山下,我的长途火车票有效期间已不允许再去那里。我不禁拍大腿叹息:“我这寻访胯面之旅,整个的南辕北辙!”

  
不料一位上海姑娘也拍了下大腿说:“这就叫胯呀!我就能做,你想吃吗?我们没白面,荞麦面是有的。”我尚未接茬儿,其他上海青年先哄起来:“你们建设兵团应该是拿工资的,我们上山下乡挣的是工分,素了好久了,你出钱买点肉,咱们一起吃肉汤胯面好吧。”

  
我出钱买肉,几位上山下乡青年出荞麦面和青菜,那姑娘叫红妹,她卷起裤脚管露出半截大腿,一大锅胯面做出来了,大家打了顿牙祭。通过实践,发现不一定非脚蹬锅台,无论是站着、坐着都可在胯上搓出面条、面片、面块来,当然是脚蹬在哪里,方便些,风流些。

  
回想文革年间,居然有过一趟胯面之旅,看似荒唐,实有情趣。道听途说加彝族老人的经验谈、加元江的上海上山下乡青年的群策群力,胯面创作出来了,我一直称其为“幻的胯面”。毕竟始终没去成滇东北,我将应该在昭通地区存在的“胯条”也叫“幻的胯面”。

  




 回复[1]: “胯面”单敬东博吃过,今呈大家。 龍昇 (2006-11-12 18:28:12)  
 
  

 回复[2]:  东京博士 (2006-11-12 18:33:18)  
 
  “胯面”听说过,呵呵,要是这个是日本人发明的话,估计在网上肯定被中国FQ列为与“女体盛”同罪的变态行列。

 回复[3]: 这个胯面大概失传了 陈某 (2006-11-12 19:10:08)  
 
  我网上也没有搜到

 回复[4]:  少年行 (2006-11-12 22:05:13)  
 
  哈哈,看龙大哥的文章就是长见识

  
胯面,“方便些,也更风流些”,上海MM拍了下大腿,该有多少人想象ing了。

 回复[5]: 龙老师老乡,晚上好! 美子 (2006-11-12 22:58:54)  
 
  中国面食文化很丰富,有走西口来的山西人,他们吃"YOU (2声)面”(发音为“油”的音)用手搓成长长的细绳状,上锅蒸后,跟各种季节蔬菜烩炒,吃过一次,很好吃,好像不是荞面--そば。老乡知道吗?是什么面?

 回复[6]:  采夫 (2006-11-12 22:59:34)  
 
  “胯面”大概是新疆版吧,云南版应该叫“打胯面”。

  
跟龙哥说得差不多,就是把和好的麦面或荞面拿到女人带着污垢的大腿上或肚皮上搓成细长面,或压成面耳朵,煮出来给您吃。

  
采夫刚参加革命的时候,听有经验的老同志说过:吃不下这种面就执行不了党的民族政策!

  
嘿嘿,先生,与狼共舞吧!

  


  
不过前两天俺看到一个云南旅游广告,说云南之旅,艳遇度指数为:9.99(满点为:10),从导游小姐到原住民女子,都擅长制造梦幻...

  
正月休假快来了,才郎虎跑们一定很好奇,等俺过两天有心情来篇梦幻滇国看看。实在着急的话搜寻一下“云南18怪”试试。

  

 回复[7]: 东博陈某少年行美子采夫 龍昇 (2006-11-13 10:34:28)  
 
  昨晚发完贴就回家吃红烧肉去了,早上好。

  
陈俊:没失传,今天网上就有了。

  
东博少年行:我想开个小店,就支一锅烧开水,我和面,请位MM——是妹妹姑娘的意思吗,穿大开衩旗袍红高跟鞋,单脚蹬小板凳地在胯上搓面。会繁盛吗?

  
美子:你已经拼出音来了。那面叫莜面,粉以莜麦(油麦)磨成。可做莜面条、莜面卷、猫耳朵(山西另有白面猫耳朵,比它小)。

  
采夫:等看云南十八怪。

 回复[8]:  陈梅林 (2006-11-13 12:36:43)  
 
  看得眼花缭乱。等采夫18怪。

 回复[9]:  风 (2006-11-13 13:52:41)  
 
  嗯。我只听说过云南八大怪。火车没汽车跑得快,什么的。俺也等。

  

 回复[10]: 请教龙升老师! 孙秀萍 (2006-11-13 16:25:57)  
 
  

  
能否告知北九州地区的中国人人数?还有福冈的?

  
面条读了,我也特喜欢吃面,上次去福冈没吃上面,至今还遗憾着涅

 回复[11]: 孙秀萍:九州地区中国人数只能说大约, 龍昇 (2006-11-13 16:50:37)  
 
  准确的可问领事馆或查网。我说个大约:

  
包括华侨华人留学生,九州地区中国人人数大概过万,多集中于北九州地区。又多集中于福岡、长崎、北九州三市。

  
福岡市还叫博多的八百年前(南宋),近四万人中有一万人是中国人。

  
长崎市在德川幕府时期,约六万人口中一万人是中国人。

  
83年来福岡时知道全福岡县有华侨二百余人。这批老华侨今日只有不超过五十人。换上来的是数百新华侨华人和数千留学生就学生。留学生以九大、九产大、九工大、福大居多。

 回复[12]:  陈梅林 (2006-11-13 16:51:23)  
 
  福岡的华人史很辉煌。

 回复[13]: 谢谢龙老师! 孙秀萍 (2006-11-13 16:55:10)  
 
  

  
这些数据就够了 ,可以交作业了

  
非常感谢!

 回复[14]: 陈梅林:福岡华人史确辉煌。 龍昇 (2006-11-13 17:13:54)  
 
  世界上最早的中华街唐人街在福岡(百多年前叫博多),名“大唐街”,产生近千年(遣唐使废除后紧接着就出现了)。中国和日本最早的贸易,可以说是宁波和博多的贸易。

  
闹倭寇的后期,掌握海上贸易的是平户的中国人。

  
德川幕府锁国限长崎为唯一贸易港,贸易对手最后只限清人荷兰人,而清人贸易额是荷兰人的几倍。

  
是黑船来日打开日本门户,中国人大批流向神户横滨函馆的。

 回复[15]:  吴卫建 (2006-11-13 17:28:16)  
 
  近日是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日,cctc放映了在长崎拍摄的孙在长崎的活动地点等情况,当时长崎有很多华侨支援孙,包括大量资金等,历史上九州华侨很爱国。

 回复[16]: 前天参观了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图片展, 龍昇 (2006-11-13 17:33:09)  
 
  福岡中国总领事馆举办。看到了那些照片。

 回复[17]: 谢龙老师 美子 (2006-11-13 19:47:30)  
 
  外加礼包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走四方
    湖畔胜景,学府园林(武汉) 
    崖门岭南风 
    小女驴友片片(终) 
    小女驴友片片(五) 
    小女驴友片片(四) 
    小女驴友片片(三) 
    小女驴友片片(二) 
    小女驴友片片(一) 
    徜徉西湖 
    炮 台 
    赤湾岭南风 
    樱花地图 樱花前线 
    木耳蘑、玛瑙 
    关口里外 
    从达坂城到可克达拉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上) 
    博斯腾湖 
    叉田鸡 
    骑 驴 
    赶巴扎 
     去大桥 
    海南咖啡行 
    老呔儿过关得儿得儿地 
    赶 集 
    小庙祠堂 
    咸鸭蛋 
    三转半 
    那段“白毛女”生活 
    滕王阁下 
    云居山上 
    社会工作者 
    美国三日  
    拜谒三孔 
    梁山葫芦梁山鞋 
    走拜城 
    乌鞘岭的风  
    曾乱着衣 
    幻的胯面 
    任先生 
    蔡家坡 
    水满微山湖 
    忆路友 
    藏刀皮恰克蒙古刀 
    釜山行 
    良乡塔 
    地窝子 
    集邮 
    小纸头 
    战上海 
    尹宏亮 
    LDK 
    小金子 
    四合院排房单元房 
    老家的房子 
    公寓洋房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