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陈希我 >> 我的后悔录
字体∶
答《信息时报》“中国文学最好的时期?”专题

陈希我 (发表日期:2009-12-26 11:06:28 阅读人次:1971 回复数:3)

  正当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近日对小说的未来发出悲观言论的时候,国内文学界正涌动着一股为中国当代文学“正名”的潮流。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屡遭批评,针对那些批评,最近在不同场合分别有文学评论家发出重新评价当代文学的呼吁,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文学目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语惊人,但这些言论实际上并不能改变当代文学的现实,接受信息时报采访的作家陈希我和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在谈及这个话题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要改善当代文学圈的公众形象,还是要从自我反省开始做起。

  


  
近期文学事件簿

  
●9月25至30日,“2009’中国当代文学论坛——共和国六十年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雷达、孟繁华、贺绍俊、肖鹰、王兆胜、张永清、何言宏等全国文学批评界的数十位专家学者与会,发出了各自不同的声音,为新中国60年文学“翻案”。

  
雷达对一直以来评价不高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十七年文学的正名,他认为虽然现在不提文学为政治服务,但政治视角有时候是比较大气的,因此,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十七年文学仍然有很大气的作品;而且当时作家深入底层生活,那样的景况在现今文学写作中已不复存在。

  
针对最近几年否定当代文学的在一种潮流,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孟繁华认为,那些批评的声音对当下的文学作品,乃至整个当代文学并没有构成真正的批评,是一种“不及物”的批评。“如果联系起百年中国文学的评价来说,这些批评的声音,评价现当代文学使用了两个尺度:他们在评价现代文学的时候,取的是现代文学的高端成就;但是当他们评价当代文学的时候,他们采取的是末流,把末流指认为当代文学。对现当代文学评价采取的不同尺度,造成了他们批评的不及物性质。”孟繁华如是表示。

  
当代文学并没有诞生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巨著,舆论一直将原因归咎为时代与作家本身的原因,学者贺绍俊却提出,要看到另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即语言的革命导致现代汉语无法接续古代汉语的典雅性,因此始终无法在文学性构建上有所突破。

  
●日前王蒙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发表演讲时谈到,“中国文学发展很快,读者的口味发展得也很快,但不管对中国文学有多少指责,我只能说,中国文学处在它最好的时候”。他说,中国现在有上百种文学刊物,诸多作家在从事纯文学创作,全国每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有上千部之多,中国可算是全世界的文学大国。

  
王蒙的这些言论引来网上强烈的批评声音,有评论尖刻指出“中国文学不是最好的时期,是最好蒙的时期”。王蒙随后在接受采访时回应道,他所说的“最好的时候”,“说的是作家的生存环境、写作环境,否则的话不存在时期好坏的划分。因为它很难比较”。

  
●10月30日至11月1日,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发表“中国60年来的当代文学价值定位只有中国学者能够完成”的观点,激起清华大学教授肖鹰的反驳。

  
陈晓明提出,对于当代中国文学60年,“我们要找到自己的路子”,“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为这60年的文学价值进行确认”他说尊重顾彬的研究,但不同意顾彬对当代文学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文学目前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唱衰中国文学从90年代以来就有,是与媒体的兴起相关的”,相同的观点陈晓明在近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也进行了阐述。肖鹰教授则针对性地发言道,我们的作家、学者还有一种传统中国文化的“长城心态”,一是拒绝外来的东西,另外一点是拿来之后就把它私有化或者是己有化。肖鹰称,我们还是以一种大国小民心态来对待海外汉学。比如顾彬事件,很多学者都认为顾彬是用西方的态度来看待中国文学,是存有偏见,而他认为,“误读或者误解是必然的,我们要尊重这种必然。但我们不能因此拒绝海外汉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言权”。

  


  
朱大可:文学圈改变公共形象的唯一途径是自我反省

  
信息时报:对于最近相对集中出现的对当代文学予以肯定的评论界言论,你有什么看法?

  
朱大可:我还没有看过此类文章。我想这也许是文学鸵鸟们的自我安慰而已。但这些自我表扬跟文学的真实现状相去很远。中国当代文学的黄金时段是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什么奇迹。只有个别作家能够超越这种历史的限定。

  
信息时报:这几年顾彬对中国文学的批评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在评论界中,有一些代表性的看法是,唱衰中国文学也有媒体的责任,是因为媒体放大了那些言论,你对此有何看法吗?

  
朱大可:这就跟80岁的老者从镜子里照见自己的衰老,却抱怨是镜子出了毛病一样。文学圈改变公共形象的唯一途径,只能是自我反省,改变文学自身的品质。而不是去批评媒体的不公。

  
信息时报:对于汉学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你有没有关注过?你觉得应该如何看待他们的研究?

  
朱大可:我所接触的西方汉学家,大多数是有文学教养的。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写得很节制很客气。他最近对中国文学现状的批评,大概是被逼出来的。他说出了有限的真相。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学的人都应当感到高兴,因为我们又多了一面德国产的镜子。

  


  
陈希我:关键是作家要有所作为

  
信息时报:对于近期出现的呼吁重新评价中国当代60年文学的言论,你有什么看法吗?

  
陈希我:很有看法。也许因为中国经济上成功了,中国文学家们也头脑发热起来,开始做“文学大国梦”、“文学大中华主义梦”,号召重新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否要重新评价?我觉得要。我的看法是,当代文学中的17年应该像对待“文革”中的文学评价一样,即使肯定,也只是很少的部分。原因并不是它有政治因素,问题在于是怎样的政治,历来对作品的政治倾向的评价,都没有弄清这一点。鲁迅作品很“政治”,但他的“政治”显然跟郭沫若后期作品中的政治不一样。索尔仁尼琴很“政治”,但是非常好!

  
另外,对现代文学与八十年代末到现在的当代文学,后者,我觉得文本价值更高一些。但问题在于,文学的评价机制不是只从文本出发,甚至基本不从文本,只要看看现代的文学史,基本是文学思潮史或者文学发展史,所以那些影响力大的作家作品比较占便宜。我想这标准是不全面的。我觉得对作家和作品,应该分为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与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前者可能在文学史或者研究家眼里地位很高,但单从作品来说,未必很优秀。而后者则相反。这样才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还有,我们的研究者很多对文本是没有感受能力的,基本上是职业让他们搞起文学研究的,这样,他们只能重视文本之外的东西。这也是一个原因。

  
依我看来,现代文学由于特殊的历史际遇,社会动荡,文化断裂,新思潮新技术汹涌而进,作家有很多可作为的领域,因此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这些作品,现在看来有的甚至很幼稚,但是不能否定它们的历史地位。而在当代,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之后,文学的沟坎不再那么多,更不存在断裂的问题,作家可作为的空间就比较小,所以更多的是在文本上打磨,影响力当然是相对比较弱。现在中国作家在技术上,即使放在世界范围内,也未必差。但问题在于,文学不只是技术,甚至更多的时候不是技术,所以我们现在的文学才那么遭到否定。我想顾彬的主要意思也在这里。中国文学应该有个突破,即在作家写作姿态上的突破,不要只在允许的范围内玩弄技术和韵味。

  
信息时报:说到顾彬,你对汉学家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有什么看法?

  
陈希我:从我认识的汉学家看,我们首先应该肯定他们对中国文学的真诚与热忱。想想,中国文学研究是他们的饭碗啊,哪有去奚落自己的饭碗的?想想看,顾彬把中国文学损成那样没价值了,他还怎么靠这没价值的东西吃饭?就好像研究红楼、鲁迅的人,一定说红楼、鲁迅好。他们还想不想把这碗端起来?当然,他们对中国乃至对中国文学未必能够理解得那么透彻,但是他们作为参照系,还是价值巨大的。

  
信息时报: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公众形象确实不好,你认为要改善这样的公众形象最关键的是什么?

  
陈希我:关键在作家,作家要有所作为。现在混文学、没有立场的作家太多了,世故得很,机巧得很。我觉得大家对中国当代文学不认可,首先是因为对作家不认可,对作家的生存状态和写作状态不认可。韩寒没写出什么经得起细读的作品,但是公众对他很认可,就是对其状态的认可。某种意义上说,作家本人就是一部最大的作品。

  




 回复[1]: 陈希我先生是不是来日本过圣诞节? 李小婵 (2009-12-26 22:47:01)  
 
  陈希我先生是不是来日本过圣诞节?是的话,我们为您举杯开新年会。

 回复[2]: 谢谢小婵和大家,总有一天我会重返日本的,只是不可能是今年了。 陈希我 (2009-12-26 23:42:49)  
 
  

 回复[3]: 等待那一天 科长 (2009-12-27 10:02:26)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我的后悔录
    “圣徒”之“恶” 
    后藤健二的责任感与无责任感——答日本某媒体问 
    为什么不能直面正常国家日本? 
    安倍的腰 
    张艺谋做错了什么? 
    大岛渚的“性政治”  
    夏目漱石:永远的困境 
    太宰治的“生”、“罪”、“死” 
    社会转型期与作家的选择 
    答《信息时报》“中国文学最好的时期?”专题 
    致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公开信 
    北京人 
    给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公开信 
    答《晨报周刊》:我们易怒易怨像个怨妇 
    铁主席,请用“哲学”说服我!——致铁凝主席的公开信 
    自由下的囚徒 
    “爱国贼”以及“爱国奴” 
    生命不是用来糟蹋的 
    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魔咒 
    理想者的挣扎  
     败诉:战斗到2009  
    "审判"《冒犯书》 
    我们屡屡被“爱国”绑架 
    审前会议被委以“国家机密” 
    哭谢晋 
    我起诉! 
    亡民的饕餮 
    我与老师的劫缘 
    茶世界 
    答《东南快报》问:“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挂牌 
    我们该遭“天谴”吗? 
    母亲(小说) 
    罪恶(小说) 
    奥运:改头换面的战争 
    答《晨报周刊》问:索尔仁尼琴——文学、祖国与良心 
    过去,而无法过去 
    向“老愤青”柏杨告别 
    久入鱼肆之后 
    考试 
    我们什么时候学会道歉? 
    瞧人家境界 
    穿和服的女人 
    换个角度看重庆“钉子户” 
    打屁股 
    我的真善美 
    新书《冒犯书》代后记:一个作家的诞生 
    答《南国都市报》问:陈希我与文学:谁冒犯着谁?  
    汉学家群起批判中国文坛 中国作家四面楚歌 
    为《新京报》“鲁迅逝世70周年”专题而作:《超越和未超越的》 
    三岛由纪夫、平冈公威与我 
    两耳锅系草鞋耳 
    应台湾《中国时报》“中国印象”专题之约而作:《尴尬之土》 
    东京审判,审判了什么? 
    抽烟 
    小说《我的补肾生活》连载三 
    小说《我的补肾生活》连载二 
    小说《我的补肾生活》连载一 
    另一种世界大战 
    第三只眼看道歉 
    小说《带刀的男人》连载二 
    小说《带刀的男人》连载一 
    小说《旅游客》连载二 
    小说《旅游客》连载一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三封信 
    小说《我们的骨》连载三 
    小说《我们的骨》连载二 
    小说《我们的骨》连载一 
    小说《晒月亮》连载三 
    小说《晒月亮》连载二 
    小说《晒月亮》连载一 
    小说《上邪》连载三 
    小说《上邪》连载二 
    小说《上邪》连载一 
    战场---也为母亲节作 
    小说《遮蔽》连载之三 
    小说《遮蔽》连载之二 
    小说《遮蔽》连载之一 
    小说《又见小芳》连载三 
    小说《又见小芳》连载二 
    小说《又见小芳》连载一 
    小说《风吕》连载四 
    小说《风吕》连载三 
    小说《风吕》连载二 
    小说《风吕》连载一 
    到丽江去 
    与命拉扯 
    被豢养的狼 
    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我的后悔录 
    长寿则辱 
    大写意的吃 
    请让我成为您的孩子 
    何谓边缘生活 
    爱你,咬你! 
    又是一年樱飞时 
    手表如妻 
    开会 
    小说《抓痒》初版后记 
    小说《抓痒》台湾繁体版自序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