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万景路 >> 扯蛋中屋
字体∶
风物长宜放眼量

万景路 (发表日期:2006-09-01 22:06:51 阅读人次:1763 回复数:1)

  

  
“牢骚太盛防断肠,风物长宜放眼量。”这是毛泽东在1949年写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的两句,《中文导报》的张石先生把其中“风物长宜放眼量”一句提升到其大作《中国不可“不以小泉为对手”》中考量中国对日关系的外交策略位置上来,可谓恰当之至。

  
张石先生应以“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中日关系的观点,非常正确。是的,小泉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极端顽固,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小泉自上任几年以来,在中日关系方面,其所作所为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比如2001年10月8日,他在为期仅仅一天的对华工作访问中,第一站就去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地卢沟桥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并在“血肉长城”抗日战争浮雕前敬献了写有“祈求永久和平世代友好”挽联的花圈,然后两次鞠躬致意,离馆时,在留言簿上工工整整地书下了中国古代哲学家曾子的“夫子之道,忠恕也”其中的“忠恕”二字后,才肃然离去。小泉此举,使他成为首位在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敬献花圈的日本首相。几年前,当时处于危机意识中的大和民族面对近邻中国的迅速崛起、强大,手足无措而从上至下大炒特炒“中国威胁论”时,也是小泉同志挺身而出大声疾呼:“中国的发展对日本来说,不是威胁而是机会。”适时地拨乱反正,把握了中日交流的主方向。还是小泉同志,在2005年的“8.15谈话”中,把日本政府已经偃旗息鼓10年的“村山谈话”,再次明确为日本政府关于战争认识的政府基调。亦是小泉同志,在去年的国会辩论中毫不犹豫地指出:他认为甲级战犯是战争罪犯,此一语,可谓是石破天惊。历数自民党历届首相,如此坦诚大胆地表明对甲级战犯的认识者,可谓是“舍小泉其谁”。观小泉国会演讲,感觉到他经常会说一些生涩难懂的词语,经日本人不懈的破译,才终于知道他大都是在引用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名言名句。据日本媒体透露,小泉的汉文化修养,还是家学渊源,观其言听其行,我们也不难得出结论,小泉骨子里似乎并不反中,只是由于两国文化背景的不同,才导致了思考方式的相异,然后在逐渐升级的误会中,使中日两国的政治走到了今天的地步。

  
如果我们就此不以小泉为对手了,正如张石先生所分析的那样,如愿以偿当选日本首相的安倍将很可能在来年的参院选中再次败给老对手小泽而成为一届“短命政权”的“短命首相”,那么,自民党也将极有可能再次启用唯一能和民主党抗衡的小泉再次“登板”,即使这些假设都失算了,那么,以小泉之实力和对安倍的影响力以及自民党的一贯作风,小泉将来成为“王的制造者”的可能性也极大,因此,将来我们实际上很难绕过小泉和日本政府打交道。况且,即使安倍政权侥幸成为“长命政权”,那么,安倍又是何许人也,此君乃是早就被称为“有优质的政治遗传基因”的日本政府少壮鹰派代表,血管里流淌著的是曾做过东条英机内阁商工大臣,战后从甲级战犯涉嫌者摇身一变为日本首相,自喻为“昭和妖怪”的外祖父岸信介的血液,其叔祖父佐藤荣作也是战后日本的一代名相,其父安倍晋太郎生前亦是做过自民党干事长、外相,当时日本政府炙手可热的人物。如此显赫的家系,尤其是受其外祖父岸信介的影响,从小对他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说,今天你想让他真正地不去参拜靖国神社,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他自从担任自民党干事长和内阁官房长官后,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屡次辩护以及自己对待此一问题的几次公开表态,再加上前几天媒体对其4月份曾经以官房长官身份参拜了靖国神社的爆料,都告诉我们,如果不拿出更高的智慧放更大的眼量,安倍时代,中日关系同样堪忧。

  
更为值得忧虑的是,小泉和安倍二人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拥有民意的高支持率,也就是说,日本民众对他们是爱戴的。我们一直批判小泉,小泉也一直以一个无辜者的形象在为自己辩护,在中日“政冷”的同时,两国民间的相互友好度降至复交以来的最低。安倍出任首相后,如果我们还是重复这样一个循环批判日本民众爱戴的首相的过程,势必更加激起日本人的厌中感,那么,中日之间,由“政冷”发展为“民冷”,再形成“经冷”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也势将给中日两国在各方面都带来莫大的损失,这绝不是中日有识之士们愿意看到的,因此,中日两国都应“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牢骚太盛”“弄断肠”,那就得不偿失了,“夫子之道,忠恕也”。

  


  




 回复[1]: 风物长宜放眼量  蓝方 (2006-09-01 23:59:12)  
 
  “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会写却不会做。真正一个语言的巨人。

  
赞成万老师的观点,但是不赞成把这文章归位在“东拉西扯”。

  
最近发现,万老师使用不同的文字便会有不同的风格。

  
每种风格都挺自然,会吸引人一直读下去。

  
张石老师的 应以“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中日关系的观点,

  
虽然是非常正确,但是有时候总觉得从张老师的文字里能看到:心太软。

  
哈哈。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扯蛋中屋
    贵国与敝国友好... 
    上海传真 
    听中国话 看中国事儿  
    偶看《岩松看日本》 
    没有了牵挂  
    批发机会 
    日本人在上海之玩乐篇 
    日本人在上海之吃喝篇 
    走近秋天走进秋天 
    风物长宜放眼量  
    摩登百乐门 
    儿子 
     做人要厚道 
    东北人(二) 
     东北人(一) 
    白话新干线 
    钓者百像 
    抒情梅雨  
    “偶偷姨来”感怀 
    驰骋思绪 
    那一缕清香 
    “六八式”的回忆  
    说点狗话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