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文炜
>> 2010评论
字体∶
大
中
小
“东京中华街”不是街
文炜 (发表日期:2010-01-31 16:43:58 阅读人次:2220 回复数:5)
说起东京的池袋,在日华人应是无人不晓的吧。池袋这个地方,简直是中国人的“据点”,出了车站北口,马上就能听到乡音——上海话、福建话应有尽有,中国人开的料理店、大小公司也集中在池袋。
两年前笔者采访一位在日华人企业家,听他说起一些在池袋一带经商的中国人要联合起来建个“东京中华街”,这个名称乍一听很是气势磅礴,好似要在东京新建一条如横滨中华街那样的街。笔者细问才知原委,其实就是成立个类似华商联谊会之类的组织,但为何要叫“街”呢?有点不可思议。
后来又了解到,还真有人兴致高昂地说要朝着在东京另建个中华街的目标前进。可能有人觉得横滨有个中华街还不够,在东京尤其是在这样的地方搞个中华街是理所当然的,还有人热切地期盼,在日华人应该弘扬中华文化,建个中华街就是最好的实际行动。
在他乡异国弘扬中华文化,这个想法很好,但是要讲究个方式方法,要冷静地研讨一番看是否切实可行。成立一个联谊会大家互帮互助,交流信息,这本是好事,但若是把虎皮扯得太大了,恐怕就名不符实了。这可不是件说着玩儿的事,也不是喊口号那么简单,建中华街可是个大工程。这事说起来本该由石原慎太郎来规划,属于东京都市政建设的一部分。去年朝日电视台到笔者所供职的报社采访,问起对建池袋新中华街的看法,本人当时就直言:策划一个主题街道,这不单是华人说了算的,真要建起街的话,要符合东京都的利益,符合日本的利益,符合当地居住者的利益,其中当然也包括当地华人。这些话作为一家之言后来在朝日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节目“报道STATION”中播出了。
设身处地想想吧,将来中国发展了,老外越来越多了,可能也有人要在中国建什么“美国街”、“日本街”之类的,咱们中国政府也不能让他们随便搞起来的吧,这要符合当地政府的城市规划才行。横滨中华街可是有历史的了,它也不是单靠华人建起来的,因为当年日本有这个需求,需要中华料理在日本扎根,可以说是应运而生了。
日本的中华街确实还不多,美国唐人街的数量和规模大大超过了日本,据说一些唐人街的卫生状况是比较差的。一些日本人反对在池袋建中华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怕影响卫生,而不是担心中国人势力强大起来什么的。日本的大环境是比较清洁的。中华街、唐人街竟然首先给人一个脏、乱、差的印象,这很值得海外华人反思。
再说得远一些,日本华人参政水平远不如美国华人,当然其中有人数上的区别,在日华人七、八十万,美国华人有数百万。最重要的恐怕是认识上也有些差距。有些在日华人认为,参政的目的就是要为外国人说话,甚至只想为华人说话。窃以为,有这样的想法就等于把自己孤立起来了,不能怪人家排外。你要想选上议员,你首先得有为地域做贡献之心,而不是单单为自己的小群体说话,以至与政府对着干,抱着这样的愤然心情去参政,恐怕是行不通的。你可以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你的着眼点应是让政府更好地为民众服务,而不是打倒政府。当上议员之后,你如果只想着在这儿那儿多建几条中华街,那肯定要被怀疑是否有代表民众说话的参政资格的。既来之,则安之,华人在海外融入当地社会,这本是很浅显的道理,但也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呵。
回复[1]:
就是这么回事
科长 (2010-01-31 16:54:24)
回复[2]:
以十年前小文坐文炜板凳:
龍昇
(2010-01-31 20:32:31)
《中华城 》
上周日(1999年6月的一个周日——今日注),一新华侨朋友邀我出席他发起的在福冈地区集资建设经营一座中华城的讨论会。考虑自己的实力和去也是提出质疑,我表示难能参加。朋友再三相邀,只好去了。
朋友的计划是:聚三十余初创事业的新华侨,每人集资三百万日元,以三至五万一坪价格购买一片农田,使之变为商业用地,一下子地价长成十倍的三千万,再以此地价土地做担保向银行贷款,盖三十余栋三层小楼,上层住人,下层开店做公司或出赁,铺两条大街,四周以中国式城墙围起,是为中华城。计划已深思熟虑考察立证数年,如众华人齐心协力集资经营,一两年即可建成见利。可谓是投资少见效快,造福世世代代。
果然,我忍不住提出了质疑:农田变商地、三百万变三千万,日本的泡沫经济中,连不动产业者加政治家暴力团绑一块儿也没能将地价炒成那么多倍;即使三十几人合起来的一亿日元炒成贷出十亿,建成了那座城,要不要通水通电通道路?那可能是需要投资一百亿的事情,对几个刚起步的新华侨来说就是天方夜谭的事情了。如此质疑不能被朋友接受。我才提出有没有必要在远离大城市的农田里建那么座中华城的问题。
日本最早的中华街,是一千年前曾存在于博多(今福冈)的“大唐街”。雏形于中国唐末,繁荣于宋,没落于元。以数百年形成,也繁荣了数百年。形成的原因是:遣唐使废除后,中国“纲首”担当起宁波与博多--中国与日本的贸易,他们的商船须停泊在博多湾,人货活动范围被规定在停船地到“鸿胪馆”之间,货物只能由“大宰府”报京都后由皇家派员定价购买,供皇家使用,那范围简直是海浪都够得着,故称“波打际交易”。后有博多神宫寺院和中央贵族的庄园也想私得货物和贸易利益,便允“纲首”们做他们的“寄人”,使他们能上岸居住娶妻设店囤货。他们大多居住在栉田神社到莒崎宫之间,博多有两三万人口时,宋人竟占四千人,那两宫之间自然形成了一条“大唐街”。
元朝呼必烈发数十万大军打博多后,博多“大唐街”逐步消失。明朝锁国日本也锁,江浙海商海盗做走私贸易,被想在战国诸侯大名战乱中出世的弱者平户藩主欢迎利用,他们的到来和引来西洋海商,使小小平户发展为与京都· 齐名的商业城市,明商的聚集自然形成了一条唐人町。1635年,日本《锁国令》下,指定长崎为唯一的贸易港,中国人聚到了长崎,经数百年沧桑,有了今日长崎中华街。神户、横滨开港百五十年,中国人是被指定在那里的一快地方生活经商,才形成的日人称之为南京街的中华街。
日本的中华街都是经过数百年或百十年形成的,都是因日本政治经济内因、中国人被强制或不得不聚集在一个固定范围内生活而形成的。虽不得已,但很客观自然。从历史角度看,没必要凭几个人主观愿望出发去一朝一夕(指短时间)地制造一座中国城。在欧美一朝一夕出现中华街的现象有过,那是越战后一下子有数十万东南亚华人聚集到了被他们安排的一个区域之内。长崎神户横滨的中华街已经被日本人认为是他们城市的组成部分,中国人认为是中国人的骄傲,他们认为是日本人的骄傲,是中国人已融合于日本社会中去了,所以能保持繁荣。日本是个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却排外的社会,不是带给它新颖事物、巨大利益,而是在远离大城市的农田里建个三十几家人的孤立的中华城,那多少带有点民族主义色彩,日本政策上是不会支持、甚至是不容的。
我们新华人从中国的五湖四海跑到日本来求发展,不融进日本社会不行,没必要再扎堆子住一起。被局限于中华街的老华侨是在二战之后才被允许跳出那里进入日本社会发展的。如果那座中华城能奇迹般地建成,也只是写了个新《围城》故事,新华侨世代背了一身债进去,下世带人想出来也出不来来了。
报载日本第四条中华街已经出现了,据说是在立川市的一座立地条件好客流量大的商业大厦中建立的,是在同一层楼中的“迷你”中华街,是各有特色的名店街,是日本社会中的一条街。那是客观现实的,主要是老华侨发想的,有兴趣搞中华街中华城的新华侨不妨参考学习一下。
龍昇1999,6,20
回复[3]:
东京博士
(2010-02-01 12:54:49)
“元朝呼必烈发数十万大军打博多后。。。”
不知道现在国内的历史教学还讲不讲元朝入侵日本的事情,有人说那是蒙古人侵略日本,不关咱中国人的事,我就迷糊了,元朝究竟是蒙古历史上的元朝还是中国历史上的元朝?如果是前者,那中国历史是不是应该改为唐宋明清了啊。
回复[4]:
东博的迷糊:
龍昇
(2010-02-01 15:08:32)
那次给日本下的国书叫“大蒙古国书”,那次战争在日本称之为“蒙古袭来”也称之为“元寇袭来”,日本筑的防御工事叫“元寇防垒”。第一次入侵军三万人左右,蒙古人和刚被征服的高丽人各半。第二次入侵军约二十万,北方水师仍以蒙古人高丽人为主,有部分北方汉人,江南水师则是刚被征服的南宋人。日本对二次战役中的俘虏分四等处理,最严是对蒙古人,基本是格杀勿论,对南宋军最轻,留其命为奴。为何对南宋军宽大了些呢?因为博多有大唐街、住着南宋人,他们常年间和日本人相处交流,给日本留下好印象,日本人能想到江南军是被蒙古人逼来的。
东博之问,好像在中小学教学中没有载明回答的,大学中有研究吧。不过发表于众的研究是好事我皆有份,而中国从未发动过对外侵略战争嘀。
回复[5]:
东京博士
(2010-02-01 16:38:48)
谢龙爷,我在国内直到大学都不知道那段历史,还是到了日本以后看见日本右翼谈起,才赶紧恶补有关历史内容的。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10评论
今夜来敲门的是“朝日”还是“读卖”?
日本人的教育观——如何实现梦想
“东京岛”上的中日比较
经济成长时代日本人怎样游世界?
谁把“毒饺子”政治化了?
“东京中华街”不是街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