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文炜 >> 软的
字体∶
他们把青春留在了建国前后的中国(四)

文炜 (发表日期:2006-09-16 11:14:48 阅读人次:1798 回复数:2)

  在中国的西部甘肃省有一座叫做天水的小城,那是风沙漫漫的黄土地。1999年,那儿竖起了一块石碑,上面分别用中文与日语写着:“1950年,大约800名日本技术人员与他们的家属来到天水参加了铁道建设。中日两国技术人员共同开通了354公里的天兰线……”那些日本人在日本战败后被共产党“留用”,经长途跋涉,他们来到了中国的大西北,两年多后才回日本,在天水的两年多成了他们一生中永久的珍贵的记忆,回国的第二年他们成立了天水会,51年来他们每年聚会,追忆共同的青春岁月也为中日友好而祈祷。

  
奔赴大西北修铁路的日本人

  
1945年8月下旬,原驻扎在吉林敦化的日本关东军野战兵团被苏联军队解除了武装,当时在旧满洲的日本成年男子35万人中25万人被送上战场。随着苏联军队退出东北,紧接着由林彪任总司令的东北民主联军来到了哈尔滨。在南满洲铁道公司(满铁)里有众多的技术人员,日本技术人员初识共产党军队,起初难免有一些不安与恐惧。在三棵树工务区当技术主任的日本技术人员牛岛泰兴对共产党军队颇有些新鲜的感觉。比如他们借了老百姓的屋子,过几天走的时候一定收拾好,一切都保持原样。他们吃了百姓的米会打收条,牛岛他们也收过这样的收条,后来也真的凭收条收回了钱。他们第一次知道了原来共产党的军队讲究“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46年开始,在中国的日本人开始遣返回国,但是众多的铁道技术人员却不得不留下来,因为在战争年代,铁道担负着运送兵员及武器的重要使命,是否拥有铁道技术人员成了成败的关键之一,“满铁”的确是个人才的宝库。当时在沈阳铁道建设局当土木设计师的日本技术人员末永实雄被一起工作的中国同事这样劝道:“我们这儿只有你才有设计与修复技术,留下来和我们一起工作吧。”末永实雄感到无法拒绝。当时在国共内战中桥梁及铁道破坏严重,末永接受了不少隧道及桥梁的设计修复工作。有一天,共产党干部告诉末永:“总进攻马上要开始了,为了输送大批军队,细河十七号要尽快修复。”细河十七号是高20米长200米的大型桥梁,是“满铁”建的最新桥梁,末永感到任务很重,因为这可能关系到战斗的成败。不容多想,末永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在发动人海战术收集枕木的同时,末永画起了设计图,紧接着日夜施工,终于在期限到来之际完成了工程。看着运货的机车摇晃着通过大桥时,末永感到他完成了有生以来最胆战心惊的工程。

  
当时的日本技术人员强烈地要求回国,甚至发起了联合署名的“归国运动”。但中国方面想把日本人移送到内陆去,中方的理由是:中日关系已断绝,朝鲜战争又开始了,你们暂时无法回国。东北与朝鲜接壤,有变成战场的危险。东北以外的地方的铁路建设也需要你们的经验与智慧。结果,末永他们提出两个条件:保证有固定的住处,设立日本人子弟学校。就这样,1950年秋,载着日本铁道技术人员及他们家属的列车把他们带到了黄沙漫天的大西北。

  
这支浩浩荡荡的800名日本人队伍开到了甘肃天水,这对天水人来说也是很稀奇的事,他们没有亲眼见过日军的侵略。天水百姓还打出了“欢迎日本工人”、“欢迎技术人员”的标语,他们对日本人充满了好奇。有一天日本技术员铃木一雄在路上碰到一个中国人,那人突然对铃木说:“你把帽子脱下来给我看看。”铃木只好脱帽子,对方很惊讶:“哦,头上没有角啊。”原来大西北的中国百姓听过“日本鬼子”这一称呼,以为日本人真的象“鬼子”长着角。

  
天兰线是连接天水与兰州的铁道,是施工特别艰难的一条线,列车在山涧峡谷行走。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为了建设新家园急需铁道来运送物资,且兰州以西玉门石油丰富,石油运输交通是关键。1951年春,天兰线的建设正式开始。担任电器技师的市冈希夫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没有任何的路线原始资料,而且连画设计图的专用笔都没有,市冈只好用一般的笔代替画出了设计图。另一位技术员川上三治负责建施工人员的宿舍,有一天他遇上了麻烦事,有人告诉他,他已测量过准备施工的地方正好有当地老百姓的墓地,所以他不得不重新去找地方。打这以后,他每到一处都要仔细确认到底有没有墓地。曾经在“满铁”齐齐哈尔铁道局负责机车技术的南谷正直在天水修理汽车,但零部件及修理器械严重不足,好不容易在仓库里找到了一只英国产的焊接器,但英文说明书他也不大懂,南谷心想:做为“满铁”来的堂堂工程师,不懂焊接器的用法岂不丢人。于是他把说明书带回去,找字典终于搞清楚了使用方法,顺利地完成了工作。牛岛泰兴负责工程的验收,他严格按照当时苏联的工程标准来考察每个项目。有时他提出工程不符合要求,对方却不听他的,他觉得很苦恼,周围都是中国人,可能他们对他这个日本检验人员有抵触情绪。他说:“如果对方说我没有权利说三道四,那么我就要说,你们要听我的,是毛泽东让我留下来的啊。”

  
在铁道边长大的日本少年们

  
曾经在齐齐哈尔担任日本人小学校长的小宫深来到了天水,成了天水铁路职工子弟小学校日籍班的老师,有80名小孩入学。但是由于条件所限日本人中学还无法设立,于是他们小学毕业后都进入天水铁路职工子弟中学。后来由于在郑州成立了铁路日籍中学,许多天水的学生都转学到那儿去了,最后留在天水铁中的初一年级有6人,初二年级8人。初二年级的学生里有一位18岁的桥村武司,桥村自幼丧父,十岁时与母亲及妹妹一起来到哈尔滨,两年后日本败战,桥村与铁道技术人员一起留在了中国。13岁至18岁桥村在纺织工厂及煤矿里劳动。辍学了几年的桥村到了18岁时才重新有机会走进课堂,他分外珍惜这个机会,在天水对他来说最愉快的事莫过于上夜校了,老师就是铁路技术人员,他们是桥村最佩服的人。从那时开始桥村开始刻苦学习数理化,并学习中文。初一年级有一位叫小池礼子(现名伊藤礼子)的女学生,她与桥村一样努力学中文,她曾这样描绘自己的学校寄宿生活:“早上6点起床,春天还未到,外面漆黑一片。先去伙房烧水,把热水舀到洗面盆里。刷牙洗脸后到运动场集合,体育老师梁宝琦已在运动场跑了好几圈了。然后吃饭,主要是稀饭和咸菜。吃了饭就早自习,或在教室念书,或在屋外边走路边背书,有时坐在小河边学习。上午有四节课,中午吃过饭后再上两三节课,放学后就自由活动了。晚饭6点,自习两个小时左右,晚上9点就寝。”有一次班上同学对小池说:“你们日本人很聪明啊。”这给了她莫大的鼓舞,从早到晚更加勤奋地学习。这一切被中国老师王书荆看在眼里,王老师表扬说:“日本学生很用功,大家都要向他们学习。”女学生浜田和子经常在课后与同学一起去王老师的宿舍请教历史问题,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日本学生成绩优异。浜田觉得天水铁中象个温暖的大家庭。她说:“因为大家的父母都在铁道工作,我们就象铁道一家人一样。男孩子们更是不分中国同学日本同学,互相肩搭肩地走路,我们总是与靠近自己座位的中国同学成为朋友。”

  
天水铁中老师水平高,中国学生90%都进了大学,在那几年里学校评三好学生总有日本学生被选上。

  
天兰线通车了

  
1952年10月1日建国三周年之际,天兰线通车了,比预期提早了8个月,《人民日报》发了消息——《天兰铁路,西北各族人民的幸福之路》,毛主席也发来了贺电。成千上万的群众在铁路沿线欢呼雀跃,黄土地上喜气洋洋。市冈希夫等日本技术人员在车站欢送首发列车出站,他们的喜悦心情难以言表。铃木一雄等人还作为日本技术人员代表乘上了这列有历史意义的火车,铃木说:“真的很高兴,虽然这不是我一个人做成的事,但做为这项工程的一分子,我由衷地自豪。”日本技术人员的家属及天水铁中的学生也参加了庆祝活动,打起腰鼓唱起歌。末永实雄等技术人员由于被派往参加另一条铁路兰新线的建设,川上三治被派往太原工作,无法参加庆典,但他们也为天兰线的开通而欢欣鼓舞,表达了祝贺之情。天兰线开通后,兰州以西30多站点距离的铁道也完成了设计。1953年3月12日,日本人终于要离开天水了。天水铁中的王书荆老师依依不舍地与学生道别:“回日本后还要努力学习,不要忘了中国朋友,将来大家都要成为中日友好的桥梁。”师生以及同学之间互相抱头痛哭,大人们则拼命地握手,南谷正直见到此情此景不禁眼眶湿润,难舍难分的正是这块黄土地。

  
参加天兰线建设的日本技术人员回国后,他们于第二年成立了天水会,第一任会长是北川信一,制作了第一期会刊的是南谷正直。他们回国46年后的1999年,天水会用募集到的资金在天水种下了千棵樱花,并立下了纪念碑,这樱花园凝聚了他们对天水一生一世的深情厚意,结起了中日民间友好的纽带。

  
源远流长“天水会”

  
从去年5月开始,记者就已多次采访桥村武司,也正是从那时起开始关注“被留用的日本人”这一题材。身为神奈川县日中友好协会理事长的桥村武司现在还马不停蹄地为中日民间友好而奔波。

  
目前天水会的成员有200人左右,日常事务主要由桥村武司与伊藤礼子一起打点。天水会51年来每年举行聚会,每年出一本会刊,他们还与天水市政府取得了联系,为天水的经济发展出谋献策。当年离开天水后,桥村曾三次返回天水,他特意从西安坐火车到兰州,重温美好的铁路梦,他说随着铁路的延伸,天水铁中已迁往乌鲁木齐。他说非常感激天水当地政府帮他们照看樱花园,听了这话,记者真是不知感动得说什么好了,黄土地上的樱花园该为天水增添了多少美梦奇景啊。

  
4月25日,记者参加了在东京市谷一家饭店举行的天水会第51次聚会,有幸向伊藤礼子、末永实雄、牛岛泰兴、田中勇、田中多加实、铃木一雄、铃木妙等人讨教了50多年前天水的故事以及对今日中国的感怀。铃木妙说她年轻时在中国呆了14年,在“满铁”服务过,在丹东、瓦房店住过,很喜欢中国,当年在天水当助理医师的经历永生难忘,生活条件很差,但精神很富足。田中多加实十分怀旧地回忆起天兰线通车的情景,她说当年参加演出的中式服装都是每个人自己缝制的,她自豪地指着照片说:你看,这就是我!末永实雄和牛岛泰兴对当年的工作记忆犹新,末永负责设计,牛岛则负责质量验收,牛岛自豪地说:是毛泽东让我留下来的,你们不能不服气,质量合不合格就得听我的。末永说他身体还很棒,喜欢跑步,跑过马拉松。他问记者:你去过天水吗?记者说没有。他兴奋地说:明年我想去天水看樱花……天水会老人们的共同话语是:希望日中永远友好。

  
后记:参加了此次天水会的聚会后,记者把当天拍的照片通过E-mail传给了桥村武司,桥村马上回信带给记者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从福冈来东京参加聚会的末永实雄当晚在下塌的饭店因突发脑梗塞去世,享年88岁。而记者给他拍的照片成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张像:他兴高采烈地看天水会的老照片……这是本人十多年记者生涯中头一遭碰到的事——采访对象当天离开人世——记者感到心情沉重,一位把自己的技术与青春献给了中国大西北的老人就这样匆匆离开了人世,天水的樱花还等着您的到来啊……让我们共同为中日友好呼吁,相信这是对逝者的最好纪念。

  
(2004年)

  




 回复[1]:  陈梅林 (2006-09-16 20:36:21)  
 
  很感动,人性之美!

 回复[2]: 好贴 烧饼 (2006-12-10 11:06:24)  
 
  留名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软的
    中日80后作家心灵相通 
    日本人对中国古典文学怀有敬意  
    把阅读进行到底  
    日本的免费阅读盛宴  
    在日本的枯山水中找寻文学遗迹 
    我心中的朝鲜 
    他们把青春留在了建国前后的中国(四) 
    他们把青春留在了建国前后的中国(三) 
    他们把青春留在了建国前后的中国(二) 
    他们把青春留在了建国前后的中国(一) 
    福建人为什么漂泊异乡 
    他们跨越了历史  
    难忘那个小城和那群50年代末出生的男人  
    香港是中国人看世界的窗口 
    世界杯今夜开幕——关于足球的片断 
    徘徊在情人与家庭之间  
    以平常心看待“文化侵略” 
    日本大学生参观抗战纪念馆后写的感想  
    住到乡下 
    在日本感受职业平等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