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文炜 >> 软的
字体∶
他们把青春留在了建国前后的中国(一)

文炜 (发表日期:2006-09-16 11:10:54 阅读人次:2306 回复数:1)

  题记:这是一段在中国国内鲜为人知、长期被忽略的历史。抗战胜利后,为数众多的空军、铁道、医疗等方面的日本技术人员被共产党留在了中国,他们身不由己地参加了中国革命,尽管负载着沉甸甸的望乡的情愁,尽管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辛,他们还是勤勤恳垦地为新中国的建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这是不该忘却的历史,可以说是抗日战争史的延续。值得庆幸的是,50年代初众多日本“被留用者”回国后,怀着对留下自己青春足迹的中国的深情厚意,半个世纪以来矢志不渝为日中友好和发展两国关系而奔波,抒写了一页感人的“日中战后史”。

  
中日两方分别叙述“被留用的日本人”

  
关于这一段历史,我们首先来看一看1954年周恩来总理的一段谈话:“1945年8月15日以后,日本军队放下了武器。在那一天以前,我们打了15年的仗,可是一旦放下武器,日本人就跟中国人友好起来,中国人也把日本人当作朋友,并没有记仇。最大的、最生动的一件事,就发生在东北。当时有许多日军放下武器之后,并没有回国,而是和一部分日本侨民一道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有的在医院当医生、护士,有的在工厂当工程师,有的在学校当教员。大多数的日本朋友,工作很好,帮助了我们,我们很感谢他们。这是友谊,可以说是真正的友谊。这就是我们友好的种子。”

  
耐人寻味的是,这段为中国领导人所肯定、抗战后的日中友好史话,长期以来日中两国的媒体都少有涉及,那“友好的种子”并没有得到多少雨露滋润。2002年中日建交30周年之际,两国才各有所表示,重提往事,以纪念这段历史。中方由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编了《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日本人——友谊铸春秋》第一卷,书中记载了许多感人故事。如“帝国军人”林弥一郎率领日本航空队集体加入东北抗日民主联军,帮助中国创立第一所航空学校,为新中国培养出第一代飞行员。大冢有章先生深入鹤岗煤矿,动员日本青年成立突击队,用增产煤炭来支援东北地区的建设。还有一些参加了中共38军、42军、47军等部队的日本战士,在解放战争中,从中国的东北边陲到南海之滨,一路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不少人获得了中国解放战争纪念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里记载了有关日本人留用的经纬。日方则由NHK电视台播放了“被留用的日本人”特集,那是由NHK专题报道组采访了众多的“被留用者”之后而制作成的,该片结合历史与现实,让亲身体验者忆往昔,把他们的过去与现在、把中国和日本的场景衔接起来。2003年,日本放送协会还出版了《被留用的日本人》一书。

  
对于“留用”这一关键细节,中方在有关资料里的表述是这样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留在中国东北的数万日本人一夜之间成了战败国国民,他们无依无靠,惶惶不可终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为解决这些日本人的问题,在东北人民政府下设立了日本人管理委员会。一批批的日本人开始在东北人民政府所属的各机关、生产部门、医疗机构、文化设施和人民解放军中就职就业,开始了新的人生之旅。

  
而日方在《被留用的日本人》一书中的表述是:败战后,留在旧满洲的日本人有六万人以上,其中包括因为生活在内陆而赶不上归国船的一般民众、残留孤儿以及被扣留的军人等。一大批留下来的人败战后马上被共产党所用,参加了中国革命。他们大多是原在旧满洲工作的技术人员,分布在铁道、医疗、工厂等部门,人数有8千到1万人。他们不管愿不愿意都被留下来,战后8年以上为帮助新中国的建国而工作。在中国他们被称为“国际友人”,在日本被称为“留用者”。

  
……为什么日本人被留下来?因为与日本军作战而留下累累伤痕的中国马上又陷入了内战,要想彻底改变中国,内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建立新政权,中国自身的力量还不够,所以要借助掌握着技术的日本人的力量。

  
分析对照中日双方的各自说法是颇有兴味的,中方突出的是为战败国国民“排忧解难”、“安置就业”,而日方强调的是“我方技术人员被中方所用”,“我们为新中国的建国做出了贡献”。

  
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或者说我们想强调的是,在战后中日双方曾经互为帮助。中国民众在战后不记前嫌,帮助了众多一时回不了国、生活困难的日本侨民,许多中国家庭收留了日本残留孤儿。同时,确实有一大批的日本技术人员在战后8年或以上留在中国搞建设,为新中国的技术进步与发展节省了许多时间。

  
被留用者的心态

  
同时关于被留用者的心态,中方是这么说的:这些日本人自愿或不自愿地、主动或不主动地走进了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生活之中,亲眼看到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残暴与伤害,也直接地接触到了中国百姓和普通战士的正直与友善,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把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人民区别开来,不念旧恶的宽广胸怀。他们被改变了,他们的认识改变了,立场转变了,积极热情地投入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中去。

  
日方在NHK电视台制作的“被留用的日本人”特集中有一些留用者的心理描写,有的人说:“我们想回日本,但回不去,等待回去的唯一办法就是好好活着,好好活着就得适应在中国的生活与工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留用者的心态以及日本人性格的坚韧。

  
那些被留用的日本人如今又是如何看待自己战后在中国的特殊经历呢?《被留用的日本人》一书的最后有他们的心声,在回答如何看待“留用”经历这一问题时,他们对中国充满深情,可以说是青春无悔。以下特摘录一些他们的心声。

  
“对于‘留用’,我没有不满,只是不得不留下来的心情罢了。没有我们铁道就不通,现在铁道列车能够安全运行,我觉得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感到很自豪。”

  
“我觉得没有浪费时光,为了我们的邻国,为他人的幸福而工作,对自己的人生来说是很有意义的。虽也有悲伤的时候,但困难都克服了,那是愉快的回忆。”

  
“保证吃,保证有工作,没有死亡的威胁,我们得到了很多照顾。现在我为参加了中国革命而自豪。”

  
“在留用的过程中,我的人生观得以形成。我们和农民在一起,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奔波。人民解放军教会了我应该做什么。留在我脑子里的不是现在的中国而是解放战争时的中国。”

  
“能够学到中国话比什么都好,在中国的日子确实很辛苦,但那是我一生中最有光彩的时期。一生都忘不了的体验,有了那样的体验,任何工作都能胜任。”

  
“复杂的心情一言难尽,不管怎样还是回到了日本。我们所做的事偿还了日本人犯下的罪行。”

  
“我有时候想:自己难道不是已成为中国人了吗?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人生观从中国开始改变。中国与日本不得不牵起手来。为了我们的子孙,再也不能搞侵略战争了。”

  
“我没有因为留在中国而对中国有任何不满,反而多了许多中国朋友。现在我的许多中国朋友都是在战后结交到的。如果当时就那样回国的话,朋友不就交不成了吗?”

  
众多的日本留用人员把自己一生最宝贵的青春留在了建国前后的中国,并一生与中国结缘,成为推动中日友好的中坚力量。

  
“日本鬼子”当上了飞行教练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约65万日本侵略军在中国投降。他们中有一个特殊群体——300多人的飞行大队被共产党统统留用,他们为新中国空军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关于这段故事,中日双方的描写是十分一致的。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整齐而雄伟的飞机群从东方飞过天安门。人们惊讶:刚刚用小米加步枪打倒了国民党军的解放军,怎么这么快就有了空军?后来,在朝鲜战争中,年轻的新中国空军一举击落了号称美国空军王牌的戴维斯。华盛顿惊呼:中共的驾驶员何以有此精良之战术?在这奇迹的背后有“日本鬼子”当上了飞行教练的动人故事。

  
日军投降后,在沈阳东南的奉集堡机场还驻扎着日本关东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教练飞行队,该部是关东军的王牌飞行队,拥有一批资深飞行员和教官,也是训练飞行员的学校。部队长林弥一郎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飞行驾驶教官。日本空军史上有这样的记载:“林弥一郎是以勇猛果敢而闻名的战斗机驾驶员。”当时林弥一郎的部队被中国东北民主联军的骑兵部队包围,使他感到意外的是,东北民主联军21旅的代表只是要求他们“交出武器”,而没有使用“解除武装”的字眼。

  
“投降仪式”很特别,林弥一郎率领部队到达指定地点,看到只有一张长长的旧木桌子,连一个武装人员也没有,民主联军的代表让他们把武器放在木桌前的地上,就是说他们在毫无拘束、毫无屈辱的情况下放下了武器。然后他们被分派到各农户住宿。农民给他们送来了粮食、蔬菜和小鸡。接着两三天之后,民主联军的代表请日本军人派10名代表赴宴,盛情款待。席间,林弥一郎提出,不知何时才能回日本,因此希望找到适当的工作,自己养活自己。当民主联军的代表听说他们是飞行大队时喜出望外。

  
在沈阳的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司令员林彪、中共东北局书记兼政委彭真和参谋长伍修权正为创建空军发愁,日本关东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教练飞行队从天而降,他们喜笑颜开,认为“真是天遂人意,我们福分不浅啊!搞空军有望了”。林弥一郎没想到自己能从“战俘”的身份变成共产党的飞行教官。他提出了“不要以战俘来对待我们,作为飞行教练有下达命令、执行纪律的权利。必须保证身心健康,关心日本军人的生活,保障家庭生活,要支持未婚者的成家”等要求,“没有问题。”中共指挥员爽快地允诺。吴修权还把自己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用的一支勃朗宁手枪送给了林弥一郎 。

  
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改为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教学工作很快展开。航校还先后任命林弥一郎、黑田正义、平信忠雄、系川正夫、长谷川正等为飞行主任教官。

  
对于教学训练中的问题,校领导经常征求和倾听他们的意见,不把他们当外人。在生活上对日籍人员给予力所能及的优待,保证他们平时能经常吃到大米、白面等细粮,日籍技术人员见到中方战士吃的是玉米面、高粱米,而他们吃的却是白面大米,都非常感动。

  
林弥一郎的严厉则更是有名。张积慧是当时最好的学员之一,在放单飞的时候出了一点点小毛病,没想到却被林弥一郎卡住了。别人都不理解,林弥一郎说身为教官如果不严格要求,那就是对学员、对中国最大的不负责。在林弥一郎的精心指导下,张积慧又刻苦练了起来。最后他的单飞放得非常成功。当时因条件所限,学员一般只飞行十几个小时就可以放单飞。正是日本教官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才造就了王海、刘玉堤、张积慧等闻名世界的空军英雄。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时3年半,林弥一郎和他的部下亲手培养了160名飞行员,这批学员后来成为创建人民空军的骨干。1949年8月,开国大典前夕,已任军委航空局局长的常乾坤领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派空军参加开国大典阅兵式。经过挑选,参加空中阅兵的23名飞行人员全部来自东北老航校。

  
1954年,日籍人员返回自己的祖国。由于日本右翼势力等因素,他们回到国内后生活都非常艰苦,但不少人仍然怀念着老航校的生活。他们把中国看成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为了纪念那段特殊的日子,林弥一郎亲自发起和组织了“航七会”。到1990年,会员已有800多人,在日本各地设有7个支部,两个筹委会。

  
1986年6月1日是东北航校建校40周年纪念日,林弥一郎率老航校教官50人应邀来中国参加纪念活动。他们受到了空军司令员王海等人的热烈欢迎,老朋友、老学员相逢格外激动。

  
林弥一郎于1999年8月14日病逝,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航七会”的会员们在大阪举行了隆重的追思会。林弥一郎是一位中国人民永远尊敬和仰慕的空军之友与良师。

  




 回复[1]: 文炜女士,您好! 小林 (2006-09-16 11:31:56)  
 
   您这四篇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我正在写东北老航校和林弥一郎呢!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软的
    中日80后作家心灵相通 
    日本人对中国古典文学怀有敬意  
    把阅读进行到底  
    日本的免费阅读盛宴  
    在日本的枯山水中找寻文学遗迹 
    我心中的朝鲜 
    他们把青春留在了建国前后的中国(四) 
    他们把青春留在了建国前后的中国(三) 
    他们把青春留在了建国前后的中国(二) 
    他们把青春留在了建国前后的中国(一) 
    福建人为什么漂泊异乡 
    他们跨越了历史  
    难忘那个小城和那群50年代末出生的男人  
    香港是中国人看世界的窗口 
    世界杯今夜开幕——关于足球的片断 
    徘徊在情人与家庭之间  
    以平常心看待“文化侵略” 
    日本大学生参观抗战纪念馆后写的感想  
    住到乡下 
    在日本感受职业平等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