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文炜 >> 硬的
字体∶
透视靖国神社的“与时俱进”

文炜 (发表日期:2006-12-23 17:55:50 阅读人次:2022 回复数:12)

  据日本媒体报道,靖国神社12月19日决定,对于战史博物馆“游就馆”所展示的历史记述中涉及中国的内容,要部分调整措辞。21日,笔者致电靖国神社宣传部门,询问修改历史记述的初衷。对方证实了有些内容确实要修正,但因还未公开不宜多作评论。将被修改的与中国相关的展示内容,有“从日俄战争到满洲事变”、“满洲的历史”、和“支那事变”等三部分。靖国神社方面表示:“现有表述因存在表述不足而给人造成误解的部分,打算采用更加柔和的措辞。”原先关于卢沟桥事变,游就馆里写的是“中国正规军向日本军进攻”。作为记述的根据,靖国神社将在展示中提到包括中方发行物在内的众多报刊书籍,强调展示内容并非单方面的记述。靖国神社将从明年1月1日开始换上新的展示内容,其中包括以前决定予以修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关美国的记述。

  
之前有关游就馆里的历史陈述,日本国内就有诸多批评,靖国神社一直顽固地表示“没有修改的必要”,现在却突然说要修改内容,让人意外的同时,我们也要探究它“变”的缘由。莫非靖国神社也与时俱进了?也许这是一个风向标,在9月安倍新政权启动后,日本政坛原有的右翼思潮出现了缓和的趋向,不再甚嚣尘上,甚至对安倍的访华成果给予了一些正面评价。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靖国神社的“变身”恰好赶上了一个微妙时期。本月26日到27日,中日两国历史学家在北京碰头,就历史研究举行对话。这是一个很艰巨的工程,历史真实能否跨越意识形态的鸿沟,让人关注。游就馆可以说是日本的战争博物馆,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色彩浓厚,说那里是日本右翼的精神堡垒亦不为过。这个日本极右形象的象征突然对中国“柔和”起来,这是否意味着日本给了中国一个信号——我们在历史观问题上前进了一步?无论如何,这种变身是值得欢迎和期待的。

  
不可否定,靖国神社的“与时俱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了国际、国内的强大压力。长期以来,以中、韩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靖国神社历史观的批判,坚决反对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今年以来,美国高层人士也对靖国神社颇有微词,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本月14日在北京参加一个论坛时指出:一部分日本人歪曲二战历史,靖国神社里的展示物是脱离历史的。他还批判了日本前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

  
问题是,靖国神社“与时俱进”了,我们该怎么办?以往中日两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都有过激的表现,中国以网络言论为代表的“反日浪潮”曾经发起过惊涛骇浪,给中日两国民众的感情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现在那种“逢日必反”的不健康的情绪也到了该修正的时候了。

  
2006年,中日关系出现了重大的转机,希望这一好局面在2007年能够发扬光大。靖国神社的一丝“柔和”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中日两国都要用温柔的目光注视历史,而不是强悍地给历史涂上人为的色彩。虽然不能指望中日双方一下子就历史认识达成一致,但可以预见,中日双方会越来越尊重并理解对方的历史认识。这是一切合作的基础。

  




 回复[1]: 还没“进”呢 水双 (2006-12-23 19:04:21)  
 
  问题是,靖国神社“与时俱进”了,我们该怎么办?

  
还没“进”呢,拭目以待,但不是“温柔的目光”,而是冷静的目光。等他们进了再说吧。

 回复[2]:  陈梅林 (2006-12-23 20:16:13)  
 
  据说给游就馆极大压力的是老大美国,有重量级国会议员态度强硬。重压之下的小小“让步”。

 回复[3]: "打倒日本军国主义" 小川 (2006-12-24 00:08:46)  
 
  上句话是咱参观“游就馆”时,以愤青的充沛底气写的留言.

  
希望能给右派分子点压力.

 回复[4]:  东京博士 (2006-12-24 10:49:36)  
 
  通篇写得不错。

  
但是赞成水博得意见,“中日两国都要用温柔的目光注视历史”这句的确不妥,可能是无意识地受了日语的“柔軟的”一词的影响,[温柔]在中文中是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单词,也不同于该文前面出现的[柔和],与全文提及的中日双方历史学家“跨越意识形态的鸿沟”地客观地研究历史的态度矛盾。

 回复[5]: 交给历史学家去判断的陷阱 水双 (2006-12-24 11:40:13)  
 
  本次中日双方历史学家的“共同研究”,有可能是安倍的一次政治玩笑(陷阱)。据悉,在日本外务省提交的日方委员的预备名单里,居然没有一个中国近现代史专家,而这方面的人才在日本学界是大有人在的。故意视而不见,最后抹杀许多重要历史事实,这也许是阿倍的下心所在。现在,为此而乐观,为时过早,而且有点风险。希望作者在过一段时间后(例如委员名单的公布,中间报告的提出,最终成果的提出等关节时刻),再重新审视一下你这篇评论文的是是非非。

 回复[6]:  文炜 (2006-12-24 11:45:47)  
 
  在我们看来只是一小步,但对靖国神社来说可能是一大步。共同历史研究是中日对话的开始,2007年中日关系应比2006年热乎。

 回复[7]:  东京博士 (2006-12-24 11:56:48)  
 
  中日两国历史学家的共同研究对话固然是好事,但是政治家参与了,必然有作秀的成份,展现给百姓的历史和外交也就可能会是越热乎越迷糊。

 回复[8]: 中日对话的开始? 水双 (2006-12-24 12:03:52)  
 
  关于近代中日关系的学术对话,早就开始了,不是阿倍的新发明。把迄今为至的对话成果搁在一边,然后重新开始,来个什么“共同研究”,欲盖弥彰。

  
2007年有许多中日交流的活动,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活动推动中日友好,这是参与者的良好愿望,我等亦有同样的期待。但是“热乎”不一定等于“成熟”,做法上如果出差错,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请注意我在5楼的最后一句话。

  
希望作者在过一段时间后(例如委员名单的公布,中间报告的提出,最终成果的提出等关节时刻),再重新审视一下你这篇评论文的是是非非。

  
如果可能的话,请作者在上面提到的几个关节时刻后,写一点东西公布一下。特别是作为公共媒体人的文章,希望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有个前前后后的交代。切切。

 回复[9]:  文炜 (2006-12-24 12:20:40)  
 
  我会与时俱进的,继续关注。感谢水双的意见。

  
中日关系肯定不会像日美关系那么“成熟”,双方能为共同利益走到一起,就是进步了。

  

 回复[10]: 文炜文章自相矛盾 大真话 (2006-12-24 15:42:10)  
 
  楼主逻辑不清。

  
文章的前部说靖国的与时同进是(见原文)

  
“靖国神社的“与时俱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了国际、国内的强大压力。长期以来,以中、韩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靖国神社历史观的批判,坚决反对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

  
可是,后来却说我们要(见原文):

  
“靖国神社的一丝“柔和”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中日两国都要用温柔的目光注视历史,而不是强悍地给历史涂上人为的色彩。虽然不能指望中日双方一下子就历史认识达成一致,但可以预见,中日双方会越来越尊重并理解对方的历史认识。这是一切合作的基础。”

  
既然靖国的一丝温柔是我们强烈反对和抗议换来的,那么,要想让他继续温柔,我们就还是要强硬下去,而不是楼主最后的以温和去迎合靖国的温柔。所以这文章简直是前言不搭后语,不知本人究竟想说什么。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楼主的评论水平真是不一般,能把黑的说成白的,佩服,佩服!

  


  

 回复[11]:  文炜 (2006-12-24 16:23:49)  
 
  如果能用真名提意见就更好了。我坚决维护你说真话的权利。

 回复[12]:  郭家 (2006-12-24 16:23:59)  
 
  水双、大真话的评论一针见血。文炜这篇评论对靖国神社的“让步”未免太乐观了。许多政治因数没考虑。评论有点像命题作文。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硬的
    构建中日平等的对话平台 
    “高铁”杂谈  
    对待中日历史问题需要大智慧 
    安倍为何对“美丽国家”走火入魔?  
    透视靖国神社的“与时俱进” 
    什么样的新闻值得报道 
    什么样的历史值得纪念 
    求同存异 跨越历史认识 
    安倍的“豹变”和中国的“渐变”  
    中日首脑会谈,同床异梦?  
    日本人为何选择安倍晋三  
    从日本人在中国自杀谈起 
    此“三光”非彼“三光”也  
    谁的“爱国刀片”在飞 
    中国向日本展示军事透明化的联想 
    应理解日本的“健康志向”  
    日本请中国律师“对付”中国企业 
    爱国与尊重他国 
    让民族感情诉求更符合中国战略──反思千万人签名反对日本“入常” 
    中日决战岂止在赛场  
    靖国神社问题在考验谁的智慧?  
    关于入境留指纹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