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孙秀萍 >> 世事杂谈
字体∶
我是亲日分子吗?

孙秀萍 (发表日期:2008-10-11 13:53:51 阅读人次:2990 回复数:22)

  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有很多东西要写。再加上总去日本的各个地区,各个领域采访,所以也喜欢把亲眼所见记录下来。不知不觉中就被戴上了亲日分子的大帽子。这不在凤凰网上开博不过数日,就有人送来一顶。其实,说我是“亲日分子”还算客气地。更有甚者竟然破口大骂,直批我为汉奸。起因是因为我在2004年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不愿意照镜子的中国人》,发表在(人民网)上。这篇文章因为批评了中国人的对外观念,并拿日本作为参照物而犯了“愤青”们的众怒,结果被批得体无完肤,那留言简直堪称是中国人骂人,污辱人的大集合,惨不忍睹。因为大家发言都是在看不到面孔的网络上,所以更加丑陋,更加肆无忌惮!中国人盲目愁日,不容批评的现实暴露无遗。自从给中国媒体写稿之后,又常常遭到纠缠,动不动也被上纲上线地指责没有职业道德之类的,困惑不已。

  
因为有了这些经历,我也常常自问。我是亲日分子吗?不能否认,我喜欢日本,但是却不能说喜欢日本超过了喜欢中国。比如,中国队和日本队打球,我会为中国队加油,而日本队和其他国家比赛,我会为日本队加油。但是对于把我说成是亲日分子,似乎还不敢苟同。坦率地说,我主张知日,而不是亲日,更反对盲目反日。

  
为什么要知日呢?因为日本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透彻地了解日本有益于我们今天少走弯路。我们今天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农村问题等重大问题都是日本曾经经历过的。那么了解日本的成功和失败就十分必要。然而,中国就是有那么一部分人,特别是“愤青”们却好像患有日本过敏症,谁要敢说日本好,立刻就会被扣上一顶“汉奸”的大帽子。甚至有的人会恨得咬牙切齿,刀枪棍棒齐上,非把为日本说点好话的人置于死地而后快。

  
时代在前进,日本也在变化。过去他们是对中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但是那并不应该妨碍我们了解日本,借鉴日本的经验教训。多年来,中国对日本都没有正眼相看过。我们的日本研究很是浅显。对日本的国民性,文化,历史,经济发展,甚至明治维新都缺乏系统而客观的研究。从来没有认真探讨过,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什么?更没有冷静客观地进行过日中比较。中国关于日本的书籍甚少,也不容易出版。这样的结果导致了中国人对日感情的两极分化。一极是极端厌恶日本,其代表为对日本无知的极端“愤青”。这些人只知道无限扩大并夸张对日本的仇恨,但是却对日本的现代一无所知。而另一极则为被漫画和新锐的电器之所吸引的“哈日”族。而哈日族又对过去的历史渊源不够了解。总之,不论是厌恶日本的“愤青”,还是对日本抱有好感的“哈日族”,都缺乏对日本系统完整的理解。这是导致日中关系总不能理顺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对日外交的一个软肋。说白了,中国缺少的是真正客观看待日本的“知日派”。

  
为此,我想说我不是亲日分子,只不过是想通过努力,时刻保持客观的态度,成为一个“知日派”。也希望通过我的报道,能够让更多的国人成为知日派,尽管目前国内的报道环境还难尽人意,但是曲线报国,只要有一点可能,就值得努力做下去。

  




 回复[1]: 不亲日 黑白子 (2008-10-11 14:03:51)  
 
  亲嘴——

  

 回复[2]:  大汉临离 (2008-10-11 14:13:44)  
 
  中国喜爱亲中分子,优待亲共分子,大力发展亲华势力。

  
同样,日本也欢迎亲日分子,嫌弃抗日愤青,积极培育“知日派”。

  
不过,亲日也不是罪过,亲中也不光荣。

 回复[3]: 你不是! 向宣 (2008-10-11 23:59:05)  
 
  

  
愤青的别名——到处拉大粪的青年。不用理会这种心里有愤怒,到处拉“私愤”的人。

  
我奇怪的是,文化大革命已经远离了那么久,网上的那些人为什么还像当年分“左派”,“右派”那样,来区别“亲日派”“亲华派”,还动不动给人戴一个“汉奸”的高帽子?

 回复[4]:  小木樨花 (2008-10-12 00:25:38)  
 
   对什么亲,对什么爱,不都是个人自由么,攻击者差劲,解释的多余。

 回复[5]:  赵然 (2008-10-12 05:37:17)  
 
  呵呵

  
我最近也老琢磨这事

  
年轻人聊天人家老骂我是汉奸

  
在这也被别人贴过愤青的标签

  
自己也郁闷了好几天

  
呵呵

  
最后啊,感觉我太吧他们当回事了,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连面都没见过的人,管他们呢,爱谁谁,该咋的咋的

  
贴啥标签是他们的事情,怎么认为是自己的事情

  
还是一个朋友说的好

  
他说你愤青就愤青了,聊的来多聊几句。聊不来躲他们远点就完事,

  
汗。。。。鄙视我自己一个

  
呵呵

  


  

 回复[6]: 这里的人恐怕很少没有被骂汉奸的.哈哈. 陈希我 (2008-10-12 09:32:31)  
 
  

 回复[7]:  雪非雪 (2008-10-12 13:06:04)  
 
  孙秀萍,“我是亲日分子吗”——找到答案了吗?

  
一个单个人,想当个什么分子也没那么简单吧?顶多也就是个在日分子

 回复[8]: 这个时间花得不值得 四海为家 (2008-10-12 16:21:48)  
 
  如果有人说你是汉奸,那么花多少时间在“亲日”和“知日”上作辩解都没用,说完了人家还是说“你就是狗汉奸”。

  
最好是走自己的路,既然目标是做个“知日派”,那就把时间花在做个货真价实的“知日派”上,例如,在报道麻生为什么不解散众院的时候,把功课做到家,而不是转个共同社写的没水平的报道交差。

  
最糟糕是把精力花在为汉奸帽子烦恼,最终真正的知日派觉得你还不够“知”,而愤青还是说“你就是倭寇的卧底”。

 回复[9]: 向轩!赵然!飞雪!大汉,四海! 孙秀萍 (2008-10-12 17:48:11)  
 
  多谢各位支持阿!

  
向宣,你真可爱!

  
飞雪,说的好,在日分子,基本赞同!

  
大汉临离:幸亏是临离,一大字出来的是林立,吓个半死

  
赵“燃”:你还是不要老出汗,还嫌烧得不够热吗?。

  
四海为家:请坐,但是这里太简陋,不够格成为你的家。

  
俺没费什么时间,就是好玩儿写地,为自己辩解不是目的,不过是醉翁之意。

  
偶想你聪明过人,会明白地,就不罗嗦了。

  
晚了点儿,上次你的留言俺看了,多谢你仗义直言帮我解释了。

 回复[10]: 秀萍 亲日又如何! 老三 (2008-10-12 17:12:29)  
 
  

  
让他们说着去吧,不理他们是最好的反驳。

  
无论如何, 你先喝杯咖啡,消消气。

 回复[11]: 见到老三,很高兴! 孙秀萍 (2008-10-12 17:43:05)  
 
  

  
该我给你倒茶地,请慢用,

 回复[12]:  王者非王 (2008-10-14 08:59:07)  
 
  这篇文章最妙的是“时刻保持客观的态度”,我理解这不光应该是写文章的态度,也应该是做人的态度。

  
不管是褒还是贬,“时刻保持客观的态度”。

 回复[13]:  小木樨花 (2008-10-14 09:37:31)  
 
  〉〉这篇文章最妙的是“时刻保持客观的态度”,

  
保持客观的态度,是记者最低限度的职业素质,谈不上“最妙”。

 回复[14]:  悠然自得 (2008-10-14 10:04:19)  
 
  有人说楼主是亲日分子,也有人说楼主是亲华分子,这真有说不清的感觉。

  
应该说楼主过去的一些论点还是比较客观,比较实事求是的,能确切地向国人反映日本社会的真实。

  
但自从为“环球时报”写作之后,我估计她的观点也并没有改变,只是笔头变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要知道“环球时报”是份什么样的报刊呀?一份典型的将海外对自己有利的报道收集起来,再加上自己的断章取义而凑编成的一份报刊。

  
楼主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

  
应该说,即使是亲日派(不要说份子嘛),又有什么呢?

  

 回复[15]:  小木樨花 (2008-10-14 11:16:56)  
 
   赫赫,楼上这话说对了。吃人家的嘴软。

  


  
不能接受人家说自己亲日,因为中国人主流潜意识里认为除了祖国,亲某一外国是罪恶的,非正义不道德的(但是听到哪个外国人包括外籍华人说喜爱中国,就开心得不得了,不觉得非正义不道德了,双重标准。)。

  
楼主无非是想占有一种道德上的优势吧。好像按照中国人主流潜意识,只有在道德上有优势了,自己写的报道才会有说服力。而这首先就是客观性的大障碍。

 回复[16]:  王者非王 (2008-10-14 11:38:00)  
 
  回13楼,也许你说得对。保持客观的态度,是记者最低限度的职业素质。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呢?“客观”二字,看似容易实则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和自己的社交圈子,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另外,一个事件往往有它的不同侧面和不同的层次。就象盲人摸象,说象是一个棍子,或一根柱子,或一堵墙等等,那些可以算是事实吗?那些形象确实真的存在,但你能把这一局面的形象说成是大象吗?很多东西都很难真正客观地去表述,只能说自己希望保持客观的态度,但不敢保证自己的言论肯定就是客观了的。其实,努力保持客观的态度本身就已经是一种主观的行为了。

  
我觉得人可贵就可贵在有自己的观点想法,就象到了一个旅游景点,不一定每个人选择拍照的对象都一样,每个人都用自己手中的相机按自己的喜好取景。否则的话就成了一具机器了。

  
很多东西无所谓对,也无所谓错。存在着的东西总有它存在的理由,不管它是美好的还是丑陋的。同样的一个东西,爱美的人在其中找出美的部分来欣赏,爱挑刺的人也可以找出丑的部分来攻击。而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啊,越说越远了,就此打住。

 回复[17]:  小木樨花 (2008-10-14 11:58:47)  
 
   回楼上,做到客观固然难,但是做不到客观很简单,比如预先设定一个优势道德/价值观。

  
说客观,其实还不是很精确,应该说是价值观的中立。认为亲这个没有道德优势,一定要亲那个才正派,显然不中立。王者非王如果连续读过10年以上日文主流报刊的话,就完全应该知道中立性在日本的记者中并不是什么最妙,而是最基本的,绝大多数记者都做到了。

  
别以为在自己祖国很难做到的事情,人家也都半斤八两。

  
〉〉很多东西无所谓对,也无所谓错。

  
这正是我想要针对主贴说的。没有绝对对错的某个东西(比如爱国籍国超过居住国),要把它认定为一种道德优势,从而壮大自己报道的说服力,作为职业记者的话比较 失格 。

  

 回复[18]:  小木樨花 (2008-10-14 12:34:20)  
 
   作为读者阅读报道,我只对报道本身的 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 感兴趣,

  
作为读者阅读评论,我只对该评论有没有 逻辑性(而不是观点对错)感兴趣。

  
对这个报道/评论的作者亲什么爱什么一点兴趣都没有。

  


  
因为,作者个人爱什么亲什么,对读者来说,和作者喜欢吃青菜还是喜欢吃萝卜一样,与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毫无关系,与评论是否有逻辑性也毫无关系。

  
当然,楼主阐述自己作为一个个人爱什么亲什么,完全是个人的自由。我认为没有任何不对或不好。

  


  
但是,把自己亲什么爱什么与自己写报道或评论的目的或出发点联系起来,除了拉一面道德旗,我看不出任何其他的用意。

 回复[19]:  王者非王 (2008-10-14 13:44:27)  
 
  在报道一件与自己没有任何利益关联的事件时,做到客观公正是容易的,但是在报道一件与自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件时,要做到公正就比较难了。同样,在评论一段与自己的世界观没有冲突的议论时,做到客观公正是容易的,但在评论一段与自己的世界观有冲突的议论时,也很难做到客观公正。

  
所以,在司法界有回避制度存在。司法界是如此,新闻界评论界也有相似的地方。但不同的是,在司法界回避制度比较容易执行,在新闻界要梢难一点,在理论评论问题上则更难了,因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世界观以及有可能受到影响的交际圈。更有思义的是,如果与某话题感兴趣的话,就会更深地卷入其中,而没有关系的人却什么也不说,静静地在一旁观看。在这里是不感兴趣的人在回避,恰恰相反。

  
有时候你认为是中立的东西,也可以是正好迎合了你的观点就是,并不绝对一定是公正中立的。有时候,做媒体的需要的不是公正,而是把握住观众,读者。听众的感觉。只有这样媒体才能提高收视率,收听率,才能获得更多读者。在抓住传播对象的心理和事物的客观公正这两方面,有很多时候是一致的,但在不一致的时候就会产生问题。

 回复[20]:  小木樨花 (2008-10-14 14:20:00)  
 
  〉〉但是在报道一件与自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件时,要做到公正就比较难了

  
不以为然。

  
记者碰到与自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件的机会并不多。而且从法理和道德上记者都不需要回避与自己有直接关联的事件--无论是作为个人或者作为职业记者,这一点与司法回避的性质完全不同,没有可比性。

  


  
碰到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事件,记者的观点依然可以是自由的,但事实报道的客观中立性依然是不能动摇的。

  


  
做不到事实报道的公正中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把某种道德观价值观作为至上的东西来贯穿工作,其他都是不好或者少好的话,肯定是一个非常大的原因----哪怕是与自己毫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事情,都不可能好好报道。

  
〉〉有时候你认为是中立的东西,也可以是正好迎合了你的观点就是,并不绝对一定是公正中立的。

  
可能我没说清楚,我认为 评论的观点 是不需要公正中立的,观点可以百家争鸣(我说过我只关心观点的逻辑性,而不是对错),只有 事实报道 需要公正中立。事实报道没有观点也不该有观点,你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报道,但是不能报道出歪曲的事实。 你把评论和事实报道搞混了说,就说不清楚了。

  
把观点和事实故意地混为一谈,是某国报道海外事情的惯用手段。王者倒是对这种伎俩心领神会无师自通。

  

 回复[21]:  王者非王 (2008-10-14 14:28:57)  
 
  看来你开始扣帽子了。

  
》》 把观点和事实故意地混为一谈,

  
你是在哪一句看到我这样做了?奇怪!

  
另外你这种动不动扣帽子的做法是公允的吗?你是不是先贴了一个标签然后来说话的呢?

 回复[22]:  小木樨花 (2008-10-14 17:27:23)  
 
  回楼上

  
〉〉“在报道一件与自己没有任何利益关联的事件时,做到客观公正是容易的,但是在报道一件与自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件时,要做到公正就比较难了。同样,在评论一段与自己的世界观没有冲突的议论时,做到客观公正是容易的,但在评论一段与自己的世界观有冲突的议论时,也很难做到客观公正。”

  


  
任何的客观中立都是相对的,我也不认为有绝对的客观中立。所以谈客观中立应该是指相对的客观中立性。这一点上没必要大做科普,大家都知道。

  
在这个前提下,哪怕是有关记者自身利益的事件(大部分某国记者把党国--不是祖国--的利益自觉看作自身利益),我认为,事实的报道只要有基本职业素养就应该能做到客观中立(真实准确及时);而从你上面这段话来看,你认为 事实报道 和 评论 一样,都做不到客观中立。这不是混为一谈是什么?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世事杂谈
    可怕的不是霾而是对待霾的心态 
    吐槽春晚 
    说脏话气话要有“度” 
    早安巴黎! 
    中国应该取消上访制度 
    旧文新贴:在日华人要联合起来要求“尽孝权” 
    涩谷食堂归来! 
    赋予在日外国人参政权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买花随想 
    永远做个美丽的女人 
    从小事看日本人的国民素质 
    一朝天子,不应永久为王 
    在日本买餐具的联想 
    中国人不要把窝里斗演到国外去 
    中国名人身上的名牌 
    北京出租司机的烦恼 
    怎样增加中国的军事透明度? 
    闻《中国不高兴》一书出版后的不高兴 
    收到一封奇怪的邮件! 
    我是亲日分子吗? 
    中国人的镜子:有钱不赚的日本人钟表匠 
    中国文人沉重的叹息-读亦夫小说迷失有感 
    奥运开幕式,中国走向文明大国的新起点 
    福田首相的飞机 
    中国人应该也为日本地震做些什么 
    为震灾你能做什么? 
    胡主席在早大讲演的一点遗憾 
    与国际接轨,中国还差那么一点儿 
    爱的表现 
    旧文:可怜的现代人 
    旧文:上当后的复杂心情 
    滑雪,初生牛犊不怕虎 
    忠君爱国西思想复燃 “三岛”热再起 
    “依他嘶啦”电话 
    喜欢下雨的日本女人与大男子主义 
    久违了的温暖感觉 
    日本婚礼花样繁多 
    哭笑不得的日本料理 
    电车上的“妖怪”与人权 
    中国要进行一场意识革命 
    秋天的风物诗“祭”节 
    德岛皮毛 
    日中交恶华人自危 
    矫枉过正的“入管” 
    “水卖”女孩儿 
    关注留学生的精神健康 
    “反日”让在日华人不得安生 
    怎样脱却中日历史情结 
    也谈贝克汉姆 
    在日观画展杂感——关于国民素质的联想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