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孙秀萍 >> 话题文章
字体∶
为什么同胞聚集的地方常让我叹息?

孙秀萍 (发表日期:2006-05-13 21:33:53 阅读人次:1735 回复数:7)

  中国大使馆领事部的签证护照办理厅,是东京在日中国人聚集最多的地方。除了休息日之外,几乎每天都有很多在日中国人在那里排队,等待办理各种手续。尽管中国领事馆已经盖了新楼,办公的地方一扩再扩,但是仍然适应不了中国人的急剧增多。那里总是人满为患,几乎每一天每个窗口都排着长长的队伍。

  
在日中国人聚得多了,就必然留露出很多非常“中国人式”的习惯。从中可以看出在日中国人的国民性,说得过分一些,那就是在日中国人的劣根性。日前,为了换护照去排了一次队,遇到了两件小事,让我不得不为中国人的“德行”而叹息。

  
一个高大的男子,看上去已经有50多岁了,他和我几乎是同时到的。所以,我没有和他选择一个窗口。似乎他比我幸运,他排的窗口比我快。可是,他因为没有开“登录济”证明,窗口担当的日本人小姐就让他去复印,并一再强调复印之后必须重新排队,不能直接到窗口来。这个大男人虽然不满,还是叨叨咕咕地去复印了。同时,日本小姐特意走到话筒前,进行了一次播音通知。告诉所有来厅者,如果没有办理“登陆济”证明的人,必须要把护照上签证等页复印之后再来排队。这让我感到她挺敬业的,她并不希望人们多排几次队。

  
那个大男人复印之后,竟然大摇大摆地直奔窗口。周围的人虽然不满,但也是敢怒而不敢言。他本以为自己可以蒙混过关,可是那位认真的日本小姐竟然认出他来。就大声说,你一定要重新排队。这个大男人恼羞成怒,叨叨咕咕立即就变成骂骂咧咧了: “嗨,你说大使馆从哪儿弄这么一帮玩艺儿来。”

  
听了他的责骂。我不仅愕然。人家考虑到其他人,按规章办事怎么就成了“玩艺儿”了呢!?我倒觉得他该问问自己是个什么玩艺儿才对。其实,往队列一扫,他即使是重排也就只有三个人了。当时快到闭馆时间,人走的差不多了。所以,他的行为尤为突出。一会儿的功夫,又轮到他了。这时他发挥中国人的滑头伎俩,开始硬套近乎。先说自己是日本某大学的老师。他知道日本人一听是大学老师,就会格外尊重三分。然后又夸那个小姐中国语讲得好。那献媚的态度让人肉麻,与刚才怒骂时判若两人。谁都知道他的称赞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本来,他就违背了原则。办理护照必须是本人前来,可他一个人代替了一家人,还美其名曰他们没时间。这能构成理由吗?那个看似严厉的日本小姐没让他回去重来,已经是网开一面了。可他还是不满足。

  
他正套着近乎呢,那位小姐不耐烦地打断他说:“请问,你的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他立刻回答说,就是今年吧。然后开始含糊其辞起来。日本小姐可能实在是看不惯了,只好打断他说,你看照片上不是印着日期吗,这是两年前拍的。 谎言当场被揭穿,我以为他该说上一句“对不起”了吧。没想到他立刻开始为自己狡辩。什么50多岁的人了,不会发生变化了之类的。对于他的狡辩,那位日本小姐并没有说什么,但是脸上已经留露出明显的不快。她反覆强调这是规定,更换护照必须使用半年之内拍摄的照片。可那位男人还是恬着脸磨蹭,说来说去就是不肯说一句对不起,不肯对自己的违规感到一丝惭愧。他满脑子都是自己,根本就不在意他后面的人已经不耐烦了。因为他们也是因为没有复印而重新排过队的。说归说,那位小姐最后还是给他办了手续,并再三叮嘱,一定要在取件时,让本人来。看到这些,我只能说她心太软。

  
眼前发生的这一幕,让旁边听着的人都脸红。那位小姐显然是在耐着性子办事,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耐烦和训斥,但可想而知,这个中国人,还号称是在大学教书的中国人给她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的所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大学教师的素质尚且如此,那么其他中国人就更不用说了。所谓的种族歧视,看不起中国人都是因为无数类似这样的小事而引起的。

  
轮到我了,因为事先完全按照规定准备好了资料,我只说了你好、知道了(被告知领照日期时)、谢谢三句话,就办完了。我没有自吹自擂、标榜自我的意思,只是想通过亲身体验说明守规矩和不守规矩的区别。 办完手续之后,人走的也差不多了。大厅显得有些空旷。忽见切照片的地方满地纸屑,白茫茫的一片狼籍。我再次愕然。为什么中国人聚集的地方总是那么脏?为什么每一个人在切完自己的照片之后,不能顺手收拾一下切下的纸屑?垃圾桶就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可惜人们似乎忘却了它的存在。这又让我想起东京入国管理局那些写着中文“用后请冲水”的厕所,想起电车上鹤立鸡群似地大声聊天的中国人,想起饭店里趾高气扬,仗着有钱就颐指气使的中国同胞,想起遍布世界个各旅游胜地的中文警告,想起……

  
不久前,在东武东上线的电车内,一个日本人主妇在给孩子喂水的时候,不小心把瓶子掉在了地上,水洒了出来,从她所在的车门一直流到车厢的尽头。这时她立即从兜里掏出一包纸巾,一边说对不起,一边弯腰一段一段地擦地。我不禁为之感动。其实当时车厢内人并不多,那股水流并没给任何人造成什么直接的麻烦,也没有人提出任何指责。可是,她就那么认真地道着歉,执着地擦着,直到擦完。 她的孩子还小,可是,自小耳濡目染,我相信他长大了一定会像她妈妈一样。这件事让我知道了日本人为什么都是那么处事谦恭得体,街道为什么可以那么地清洁、乾净。无论如何不给他人添麻烦。这就是日本精神的原点,也是日本精神的灵魂。

  
有人可能会说,这位母亲的所为不过是个特例。那么,当年日本球迷到南韩看球,在球赛结束后,他们主动把自己周围的垃圾收拾起来全部带走的行为曾经成为佳话,广为流传。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身为中国人从内心深处不愿意承认在日中国人素质低,就是不如日本人,但是,所见所闻总是令我感叹,让我不能理直气壮地为国人争辩。看看上述短短一个多小时内发生的两件小事,我还能说什么呢?不想承认也不得不承认,在日中国人的素质确实还赶不上日本人。我们在日中国人遇到问题总是爱拿别人兴师问罪,很少想自己的主观原因,更缺乏为他人着想的品格,凡事都想搪塞,总是企图侥幸过关。其实不按规则办事、撒谎、狡辩想偷奸取巧,既耽误自己的时间也耽误别人的时间,即损人也害己。

  
其实,在日中国人的所为,应该和国内没有见过现代文明社会的一般大众有所不同。应该表现出比国内大众更加美好的风范。至少每个人应该有这样的自觉,知道自己的所为和言行代表着中国,代表着中国人的德行。在日华人有着比国内大众得天独厚的环境,因此,需要格外的注意,我们不能要求你超越日本人,但是至少要做到和日本人一样,而不能我行我素,把国内人不好的一面全面展示给日本人,展示给日本社会。如果我们身处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不能自觉改变自己,提高自我素质,那么不仅我们在日华人的形象永远不能变好,在日本的社会地位无法提高,中国人的形象也将因我们自己的愚行而大打折扣。 走出领事部办公厅的大门,那满地的碎纸是那么鲜明地留在脑际,比炽热的阳光还眩目刺眼。何时在日中国人聚集的地方可以不再看到可耻的丑态,可以不留下肮脏的痕迹,而是只有一片赞扬和清新呢?

  
原载《日本新华侨报》,《多维网》等


  
发布日期:二○○四年八月十六日


  




 回复[1]: 好,痛快 杨鑫飚 (2006-06-22 23:24:28)  
 
  

 回复[2]: 转我博客了,谢谢! 陈希我 (2006-06-23 00:07:47)  
 
  

 回复[3]: 你在证明一件证明济的事情。 祁小春 (2006-09-09 21:59:32)  
 
  

 回复[4]:  红叶 (2006-12-25 17:06:42)  
 
  道德修养!不是一天两天想改就可以改好的,那是一种叫做“禀性难改”的东西……

  
就像您文中所说的一样,那个日本妈妈用纸擦电车地板,孩子从此中所受之益,是没有好习惯教养人缺失的“营养”……该怪谁呢?

 回复[5]:  东京博士 (2006-12-25 17:22:51)  
 
  “那个日本妈妈用纸擦电车地板”,不少国人(经过近代新中国洗礼后的)把那种行为称作“虚伪”,“做作”。

 回复[6]:  雪非雪 (2006-12-25 17:25:08)  
 
  类似的场景今年暑假在电车上见到过。一个小学生拿着一盒刨冰,开盖子的时候不小心洒在车厢地板上。他就自己蹲下去一粒一粒地捡,边捡着冰粒就化成水。周围几个成年女性都伸出手给他递纸巾,孩子一边捡着冰粒,一边向每只手点头说“谢谢”“谢谢”。看得我心理复杂哦,在想这孩子怪可怜的,大热天刨冰没吃成,还得向周围阿姨道谢。周围阿姨们也一定想法跟我一样,这孩子,唉…… 至于教养这一层,当时还真是没想到,或许是在这里生活长久的缘故,看成是应该的了。

  
不过,几年前回国时有个细节记忆清晰。和一个熟人子弟名牌校大学生坐出租车,天热得要命,手里头上都是汗。我递纸巾给他用。用完了他就一直攥在手里。下车一出车门他就随手把纸团丢进风中。当时我可真是心里沉了一下……不说了。说多了又是对比了

 回复[7]: 俏也不争春,直把春来叫 簸箕 (2006-12-26 22:11:00)  
 
  你在描写一副描写济的对联。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话题文章
    中国人要主动放弃冷战思维 
    遭遇尴尬 
    在日华人与洗澡 
    华人请善待他人善待自己 
    中国缘何对台湾不能“和平崛起”? 
    胡温震怒又能怎样? 
    中国人为什么本能地嫌恶日本 
    不愿意“照镜子”的中国人 
    为什么同胞聚集的地方常让我叹息? 
    中国人抵制得了日货吗?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