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燕子 >> 关于《蓝》
字体∶
栈豆怒马且说《蓝》

秦岚 (发表日期:2006-05-11 19:20:20 阅读人次:1373 回复数:0)

  
写在《蓝/BLUE》第20期前面


  
亲爱的读者朋友,此刻我在为第20期写寄语。这本来是不必特殊强调的事情,可是,读者朋友,如果您了解《蓝/BLUE》这6年间风雨兼程的经历,就会理解我强调“20期”的心情。1999年,也是这样的秋日,十来个旅日学生决定办一本杂志。2000年7月,创刊号诞生了。5年中,出版了20期杂志。现在,我的眼前摆放着1-20期的全部杂志(第20期是打印出来的校对稿),用尺子量一下,是29.5厘米。就是说,我们6岁的“蓝”有29.5厘米高了。在风雨之中,《蓝》成长着。翻开每一本杂志,我像一个第一次与《蓝》相遇的读者,仔细地看目录,仔细地读每一篇文章,看每一张照片。夜已深了,把《蓝》摊开,整张桌子被染成了蓝色。我不能释卷。

  
在5年前创刊号发刊词中,有《蓝》宗旨,今天把它重新写在这里。

  
正如“蓝”所启示我们的,《蓝》反对任何意义上的语言霸权,主张文学及其精神的全面宽容和建设;《蓝》主张在历尽百年沧桑后,中国文学应重新找到他美好和快乐的支点;《蓝》主张文学是真正可以超越现实存在,她应该像海鸥自由穿行在天空和海洋之间一样,无拘无束、无碍无挂地飞翔于现实与梦想之间;《蓝》的梦想是梦想在新的世纪里,通过编者、作者和读者的互动协作,共同建设一个无愧于世界和中国的“蓝色文学”。

  
5年后的今天,回头看20期的《蓝》,我们可以骄傲地说,编辑、作者、读者三者确确实实在这片“蓝的世界”实践着上述的理想文学,建设着充满宽容、快乐与飞翔的氛围。而且,不仅如此。这满眼的蓝色中,还有轻灵与快乐之外的深邃而厚重的蓝。那就是坚持民间立场、对“文学”本身的不断思考、对社会的介入、对曾被淹没的文学原生态的挖掘、对文学越境之后相互交融的执着推进、对东亚视野展开的努力……这些,在《蓝》制作的不同专辑中都有具体印证。从这个意义上说,《蓝》是文学/文化杂志。

  
近来,在日本和韩国,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大学老师、大学图书馆开始订阅《蓝》,购买全套《蓝》的传真也收到了几份。但是全套的《蓝》已经非常珍贵了,我们的编辑也仅仅各自珍存一套。出现这个变化,原因何在呢?因为在通俗文化成为潮流的今天,在整个世界随网络飞速传播信息、更新信息又飞速遗忘的时代,《蓝》以纸面形式成为封存这个时代文学的一个档案,成为中日韩文学文化交流真实纪录的重要版本,成为东亚各国作品在不同“场”解读的实践场。在今天,特别是在今后,纸面的纪录将会越来越显示出其珍贵性。

  
《蓝》仍然是手工制品,她留有手工制品的馨香,也有手艺不精到的我们制作上的粗糙。《蓝》还有错别字、照片不够清晰、编排体例不够统一、选篇上有个别“人情稿”、专辑组成不够完备等等问题。亲爱的读者,把您的意见告诉我们,和我们一起培养她好么?还有,《蓝》目前还给不出稿费和翻译费,我们非常难过。亲爱的作者和翻译者,感谢你们的理解和支持,你们的创作在我们心中有最神圣的价值。《蓝》把我们同许多高尚的人、了不起的文连接在一起,是《蓝》和你们教我们学会“坚守”。香港一直支持我们的陈君实先生不久前打来电话,他说:“《蓝》孩子,五岁了,我要祝贺你们!”他称《蓝》为“《蓝》孩子”,叫我们“蓝孩子”。他说“要坚持”。在电话的那一端,老人为我们唱了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群蓝孩子……”一声“蓝孩子”,我们泪流满面。

  
感动无法尽述。还是介绍一下这一期中文部分的内容吧。

  
这一期着力推出四部分内容:观察中国、关于中国文学的思考、日本的动漫/文学、东亚视角。在“观察中国”栏目中,刊载了6、7月份以来围绕“卢雪松停课事件”的讨论与观察制作的专辑。这个话题由吉林艺术学院卢雪松老师被停课引起,在“燕南”和“世纪中国”等网站展开了跟进式的连续关注与平等、深入的讨论。内容涉及保卫灵魂自由的姿态、学术与权力、告密问题──投靠权力、公共表述的自由与责任等等问题。讨论中还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

  
比如:“文革时你还没有出生,你从哪里学会了这种动用权力来制裁老师的做法?”波兰人米奇尼克有这样的观点:在社会普遍价值跌落的情况下,知识分子应该是价值的储存者和担当者。在这次讨论中,以艾晓明、崔卫平为首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在实践着做这种“储存者和担当者”。他们当下的这种努力,正是为了让“价值和理念”从中发展起来。

  
残雪的“我们的文学”,是对中国文学的思考。今年,她与张小波,梁小斌相遇,在共同的文学理想下,他们决定做一本杂志。这篇文章,作为发刊词,是向当代中国文坛也是向世界文坛发出文学宣言,如岩浆爆发。她认为文学自身已经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提倡写高级的东西、写有着“纯”和“透明”深层结构的东西、写发掘潜藏在民族灵魂深处的潜意识和优秀的东西,写显示人性的崇高与美好东西,主张执着于体内的律动。宣言还特别强调文学批评要引导文学、培养文学,必须摒弃脱离文本的吹捧,背负起文学批评的神圣责任。她期待心灵对心灵的召唤,在当下的中国文坛,她呼喊“我们要存在!”

  
日本动漫席卷天下。“日本的动漫/文学”中王众一先生的《大时代背景下的宫崎骏及其共同体想象》为读者分析描述了战后日本动画片一步步发展壮大,进而走向世界的轨迹。文章实际上绘出了两个轨迹──作为宫崎骏背景的轨迹和宫崎骏动漫轨迹。在宽阔的比较视野中作者把战后日本不同阶段的电影形式、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艺术风格、文化的根源、作家的社会理想、社会批评贯穿起来分析,挖掘出其与时代相缠绕的深刻主题,更把吉卜利作品不同于迪士尼等单纯娱乐的动画片的文化期许及其超越真人电影的表现力与想象力的原因抓了出来。动画片个例剖析非常有趣。这是日本动画片在中国读解的重要文字。同一个栏目中,杨伟先生的“日本:少女漫画与“漫画世代的文学”是漫画与文学互动的一个绝好的话题。

  
“东亚视角”中韩国学者的两篇文章的背景都是殖民时期。《殖民地女性与民族/国家想象》以殖民地朝鲜女性的国民化问题为中心,阐述了殖民地经验与女性民族/国家想象之间的相关性。《亲日诗歌的谱系》从日本殖民统治末期的协力诗歌入手,分析了朝鲜知识分子走向亲日的内在逻辑,言明了不能把日据时期亲日知识分子简单地称为卖国奴的这一客观态度。可以说,两篇文章都提出了富有延伸性的研究课题。

  
20期,这是《蓝》的又一个里程碑。比起制作第10期说这句话的时候,内心里多了一份沉静,如秋日午后的湖水。

  
又是一秋。身边的生活热火朝天,红尘滚滚。

  
日子快得如坐滑梯,不可止,可并不是不留痕迹。这近30厘米高的20期《蓝》就是我们这6年中留下来的一个痕迹。在《蓝》中一同努力的朋友和一同努力过的朋友,因为《蓝》我们的名字连在了一起,我们的理想连在了一起,我们的力量连在了一起,我们的回忆连在了一起。她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美艳的部分。

  
2005年11月1日 于清华大学寓所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关于《蓝》
    從最小的可能性開始 
    栈豆怒马且说《蓝》 
    『蓝』文学社与世界华文作家互动交流 
    理想是蓝色的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