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刘大卫 >> 自己的歌剧院
字体∶
听《弥赛亚》,说日本人的合唱

刘大卫 (发表日期:2013-12-27 10:39:20 阅读人次:4379 回复数:42)

  听《弥赛亚》,说日本人的合唱

  
吾 丁

  


  
1.

  
亨德尔本来的名字叫格里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是与巴赫同年出生的德国人。年轻时周游意大利开始写歌剧,后来在英国落下脚来,42岁那年归化英国国籍,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叫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的英国人。德国说他是德国人,英国说他是英国人,左右逢源,好不逍遥。后来,另一个伟大的德国人爱因斯坦也离开了德国,但那是因为痛恨法西斯,他说“我的祖国不是德国!”。搞得德国人也不好意思跟他套瓷认老乡。可见,生活在有法西斯的地方,是多么不幸。

  
亨德尔没碰上法西斯,就幸运多了。

  
1741年冬,56岁的亨德尔即将去爱尔兰巡演,出发之前有一段空闲时间。这时,他的朋友查尔斯.詹宁斯拿着一些摘编的圣经章节找到他,说:“我摘录了一些圣经章节作为歌词,你给它谱上曲,创作一部伟大的作品”。这位詹宁斯出身富家,在很多领域颇有造诣,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和圣经研究者,同时十分推崇亨德尔的音乐天才,因此找上门来请亨德尔写个作品。

  
亨德尔接过詹宁斯的圣经摘录,开始埋头创作,用24天就写完了整部清唱剧(oratorio),冠名《弥赛亚》。没来得及告诉詹宁斯,他就带着新作品去了爱尔兰,1742年4月,在巡回演出的最后一站,他把《弥赛亚》搬上舞台,立刻得到了狂热的欢呼。

  
没成想,回到伦敦以后,等待他和《弥赛亚》的,竟是一片倒彩。这个现象也不难理解,首先,音乐作品首演受到恶评的,比比皆是,今天我们耳能详熟的许多伟大作品,刚写出来的时候都是历经沧桑连滚带爬苟且偷生,很长时间以后才被人接受,有些甚至是作曲家死了以后,被后来的作曲家翻炒,才名满天下的。比如贝九,原作虽然没有人直接喝倒彩,但是也绝没有今天那样高度的评价,也很少上演,虽然没有大字报,冷言冷语还是不少。如果没有后来的瓦格纳努力不懈,改编巡演,就没有今天的贝九;而巴赫的许多作品之所以成为瑰宝,则归功于门德尔松的挖掘发现和介绍推广。另一方面,我想,英国人之所以喝倒彩,很可能也是一种“邻国相轻”效应——你一个英国人,竟然跑到爱尔兰去首演,什么情况?看不起英国么!英国待你不薄啊!岛国人的小心眼儿历来如此——你越是在爱尔兰受到好评,我们就越不鸟你,故意寒碜你。估计就是这样。

  
富家子弟詹宁斯听了,也浑身不舒服。尤其是当他得知亨德尔24天就写完了《弥赛亚》时,可算找到了发牢骚的借口:“不怕跟你说,我本来呢,准备让你用一年时间,踏踏实实地写一部作品,咱不差钱!没想到你只用了24天就交差,哥们,你这是明显没拿我当回事儿么!”云云。

  


  
人家24天就把这样一部大作品写出来,说明人家是天才,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说,这个作品受到了圣灵的启发才能这么快写出来,你一个俗人,发的哪门子牢骚。

  


  
偏见归偏见,牢骚归牢骚,《弥赛亚》一直在各地上演,并渐渐得到好评。到了1743年,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转机终于来临:英王乔治二世听了《弥赛亚》,当即赞赏不已。当他听到伟大的《哈利路亚》合唱的时候,竟然情不自禁地起立,并以站立的姿势一直听到合唱结束。因此而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听《哈利路亚》合唱的时候,听众都要起立,表示对上帝的无限赞美,同时也表达对作曲家和演唱者的最高敬意。

  
至此,《弥赛亚》终于修成正果,开始堂而皇之地成为伟大的赞美而被众人追捧,以其充满圣灵引导的颂赞,恢宏的气势以及完美的音乐结构,独树一帜,傲视群侪,成为宗教音乐里的一颗明珠。

  


  
2.

  
很多年前,我在东京的圣玛丽娅天主教大教堂听过一个业余合唱团演唱的《弥赛亚》,很受震撼,后来买了CD,听了很多次,对这部作品整体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某些唱段的印象更加深刻。

  
20号的演出,合唱及独唱,都是国立东京艺术大学声乐系的学生,伴奏是同校的交响乐团。地点是上野的东京文化会馆,这是东京众多的一流音乐厅之一,我已经多次在这里欣赏过各种音乐家的演出,对这个会馆很有感情。不过话说回来,这么多年听音乐会多数都是承蒙朋友免费邀请,这次则不同,因为是慈善性质的,大家都不赚钱,门票钱赞助社会公益事业。出钱不算什么,没想到票子是最上一层的最后一排,倒是令我大出意外。这是离舞台最远的位置,头一次坐在这么远的距离听音乐会。

  
说实话,东京艺大的学生乐团和合唱团的确不同凡响。我在最远的距离,他们的声音仍然能够清晰地传入耳朵。个人认为,从艺术成就来说,日本人产生了一大批一流的演奏家,但是没有一流的歌唱家。——可能跟人体构造有关系。这次,可能也有距离的原因,独唱者的音量就显得略微差一些,尤其是男高音。当然,这个作品,给男女两位中音的分量好象更大一些,男高音戏份不是很多,但不幸的是男高音一上来就要打头炮,也够他紧张的。结果一个高音冲上去,破了。这是整场音乐会里唯一的一个小遗憾。

  
你还别说,日本虽然没有一流的歌唱家,但是他们有一流的合唱团。这充分体现着日本民族的团结合作,协调作战的精髓。每一个人或许不是最好,但组织起来就是最好的团队。这次的合唱团约摸160人,训练有素,气势磅礴,声音优美,层次分明,我坐在最后一排,仍然能感觉到合唱的气势扑面而来,令人激动难禁。指挥则潇洒自如,干净利落,姿势准确而优美,令人心服口服。乐团是一个单管乐团,虽稍显单薄,但配合完美,整体效果超一流。

  
日本人对于合唱,有着特殊的偏爱,各种合唱团比比皆是,大都有一定的水准,演唱的曲目也以欧洲的宗教音乐和古典合唱曲为主,偶尔也会唱日本作曲家的艺术作品,绝无类似歌唱祖国的红歌。在日本,想听合唱,那是太方便了。你在网上检索合唱团,保证让你眼花缭乱。这也是日本民族性的一种体现:强调的是个体优良的基础上,用更加完美的分工合作来达到更好的效果,更高的境界。这是合唱本身的艺术要求,也是合唱反过来带给人类社会的功用。日本人有着良好的合作精神,因此有一流的合唱团;因为他们的合唱唱得好,所以他们的合作精神得到更好的锤炼。

  
准确地说,遍布日本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合唱团,基本上都自称为“业余合唱团”。大概只有艺大的合唱团才敢称为专业合唱团。不听不知道,人家的《弥赛亚》,谁不服都不行。

  
说到合唱,最有名的当然是贝九。每到年底就是贝九的月份,日本都会有一流的欧洲乐团造访。说起贝九第一次传入日本,还有个故事。

  
3.

  
一战期间,胶州半岛是德国的殖民地,日英联军攻打驻扎在青岛的德军,两国联军25,000人(其中日本陆军23,000人),德军只有区区5,000人。结果联军付出了双倍的代价,换来了德军的投降,4,700多德国兵成了日本的俘虏。这些战俘被带到日本以后分散羁押,最大的集中营,是设在四国德岛的板东收容所,德国战俘在这里从1917年关押到1919年。日本人严格遵守海牙公约“将校以下的战俘,可以使其参加劳动,但劳动强度不可过大”的人道原则,对待这些德国战俘还是相当宽容仁慈的。在收容所里,德国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小作坊,书店,理发馆,照相馆,冰淇淋店,还有德国人施展才能的音乐教室,乐器修理店,甚至还有五金店和下水道公司。相比之下,被俄国人俘虏的德国人则生不如死。甚至有德国兵写信感叹道:被日本人抓去当俘虏,那真是捡回一条命啊!

  
三年间,德国战俘在德岛与日本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军民共建美好生活。德国大兵教当地人酿洋酒,制作动植物标本,气象观测,建筑设计,制作肥皂,染色技术,然后跟当地人学习养蚕,种水稻,以及烧陶技术,其乐融融,乐不思蜀。德国大兵修的小石拱桥,就叫“德意志桥”,至今犹在。

  
话说鞍山郊外有一座日本人在满洲国时期修的大桥,70多年过去安然无恙,一日,鞍山的领导们说要发展GDP,一声令下,把日本鬼子70多年前修的旧大桥炸了,盖上了属于咱自己的知识产权的,令咱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新大桥!让日本鬼子见他娘的鬼去吧。

  
三年就塌了。

  
有些国家的人民,就是不长进,花很多钱修建的都是临时建筑,也实在是个人类社会里的有趣现象。

  
到1919年,乐不思蜀的德国大兵们突然想到,咱们也该弄点高级精神生活啊。于是召集各路人马,在集中营里上演了贝九。这是贝九第一次在日本土地上公演。为了纪念此事,当地还有一个小车站叫做“第九的故乡”,这里的第九,就是贝九的意思。

  
不过,那次的公演,毕竟受条件限制,人手不齐,据说只是演奏了第四乐章,就是合唱和乐团最高潮的华彩的那一章。

  
4.

  
5年以后的1924年,这次东京艺大登台了。东京艺术大学的前身是“东京美术学校”和“东京音乐学校”,两所学校都是1887年由更早的前身演变而来,两所学校在1949年合并,成为国立东京艺术大学,是与东京大学齐名的日本的艺术类顶级学府。1924年的艺大音乐教师兼指挥是德国人古斯塔夫科隆。经过半年的排练,11月份把全本的贝九正式搬上了舞台,非常轰动,场场爆满。当时日本人对欧洲的崇拜已经成了社会文化的主流,那时候流行的是,威尔第的歌剧头天晚上上演,第二天大街小巷就开始响起la donna e mobile的歌声。

  
贝九,在日本上演了多少次,或许已经无法统计。有一件事,或许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近百年来日本人对贝九是何等熟悉和热爱。

  
近年来,日本颇流行万人大合唱,尤其是2011年的大震灾以后,为了赈灾和鼓舞士气,日本乐坛上的主力指挥家,佐渡裕,分别在东京和大阪(还有其他城市)指挥了多场万人大合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油管子上找来看看。我偶尔喝几杯酒以后就上油管子看合唱,这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看到这个万人大合唱,每每被那种气势震撼,手舞之足蹈之,不能自已。首先,不同的城市都能组织到这么多人参加合唱,说明会唱贝九的人数是何等惊人;其次,那些合唱的参加者,上至7旬老者,下至可爱的孩童,每个人都气宇轩昂,训练有素,而且都不看乐谱,都用德语原文演唱……这个民族已经被欧洲文化渗透的多么深刻,令人感慨不已。万人大合唱,一般都在体育馆里举办,合唱队就在观众席上排列,交响乐团当然是最大的配置,佐渡裕1米85,是日本人里少有的人高马大,也能镇得住场面。

  


  
2013/12/26

  





Page: 2 | 1 |

 回复[1]:  东京博士 (2013-12-27 11:19:04)  
 
  日本的市役所的老太太们都能常常搞个像模像样的コーラス,清国的老太太们除了刷马桶带孩子就是搓麻将。

  

 回复[2]: 呵呵呵。 自带板凳 (2013-12-27 11:37:05)  
 
  

 回复[3]:  夏雨 (2013-12-27 13:22:48)  
 
  呵呵,东博见陋寡闻了。

  
中国的大妈已经与时俱进了(譬如网络上疯传一个广场大妈甩头舞的视频)。

  
你能说大妈们没有艺术细胞吗?嗬嗬,与日本确实不好比,还处在蛮荒时代。

 回复[4]: 中国大妈还会买黄金。嘿嘿 自带板凳 (2013-12-27 13:19:25)  
 
  

 回复[5]:  科长 (2013-12-27 13:25:27)  
 
  我刚想说,嘿嘿

  
轧黄金

 回复[6]: 据说dama要收进牛津大字典了。 自带板凳 (2013-12-27 13:37:25)  
 
  不知道如何解释词义。

  
估计是说“来自中国的一群中年妇女。她们热衷于抢购黄金等高档金属,作为商业投机的手段”。

  
嘿嘿

 回复[7]: 查到了,呵呵,再看一遍,还是忍不住笑, 夏雨 (2013-12-27 13:51:01)  
 
  他们是用锣,钹等传统乐器为这前卫艺术伴奏的。有创意

  
实拍:中国乡村大妈跳甩头舞 全身摇摆头发乱甩

  


  
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3_12/15/32131903_0.shtml

 回复[8]: 据说渡辺奥さん也很有名,能影响国际汇率市场,呵呵。 内参 (2013-12-27 14:05:00)  
 
  

  

 回复[9]: 谁? 自带板凳 (2013-12-27 14:13:10)  
 
  

 回复[10]:  旅人 (2013-12-27 14:16:03)  
 
  在面馆吃面,就着板凳的合唱,食欲大增

 回复[11]: 看到“轧黄金” 金枪鱼 (2013-12-27 14:28:00)  
 
   就想起了《乌鸦与麻雀》

  


  


  


  
赵丹演的“小广播”肖老板,为了金元券不贬值,每天拼命去“轧黄金”做发财梦。

  

 回复[12]: 因为板凳的一段话大笑,打翻一杯咖啡 四海为家 (2013-12-27 14:28:45)  
 
  

  
》话说鞍山郊外有一座日本人在满洲国时期修的大桥,70多年过去安然无恙,一日,鞍山的领导们说要发展GDP,一声令下,把日本鬼子70多年前修的旧大桥炸了,盖上了属于咱自己的知识产权的,令咱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新大桥!让日本鬼子见他娘的鬼去吧。

  
三年就塌了。

  


  

 回复[13]: 说到赵丹,前几天他的小儿子走了 科长 (2013-12-27 14:33:25)  
 
  就在几个月前,还看到他在博客上写赵丹周旋往事,才53岁

 回复[14]: 日本人与和声特别有缘 四海为家 (2013-12-27 14:33:30)  
 
  我推荐大伙儿特别是板凳听听フォレスタ的演唱,团员是各艺大的尖子,他们的演唱水平真是世界一流。以前油管子上有一大堆,后来被删了不少。

 回复[15]: 一听大卫说歌说乐说曲我就欣慰 龍昇 (2013-12-27 18:03:26)  
 
  终于綳够劲了!我也不綳了,这就上。

 回复[16]:  旅人 (2013-12-27 15:21:47)  
 
  在面馆吃面,就着板凳的合唱,食欲大增

 回复[17]:  夏夏 (2013-12-27 15:58:08)  
 
  <看到这个万人大合唱,每每被那种气势震撼,手舞之足蹈之,不能自已。首先,不同的城市都能组织到这么多人参加合唱,说明会唱贝九的人数是何等惊人;其次,那些合唱的参加者,上至7旬老者,下至可爱的孩童,每个人都气宇轩昂,训练有素,而且都不看乐谱,都用德语原文演唱……这个民族已经被欧洲文化渗透的多么深刻,令人感慨不已。>

  
幸福的日本人!

 回复[18]: 四海兄, 自带板凳 (2013-12-27 16:16:44)  
 
  请注意,液体千万不要洒在电脑上。

  
我原来的本机就是因为一杯啤酒报废了。

  
嘿嘿

 回复[19]: 龙爷,给您请安 自带板凳 (2013-12-27 16:19:43)  
 
  

 回复[20]: 旅人很幸福啊 自带板凳 (2013-12-27 16:22:03)  
 
  在面馆吃面还能看到东洋镜!

  


  
夏夏,我觉得不是一个幸福的问题,而是一个别的问题。

  
嘿嘿

 回复[21]: 向局座汇报 四海为家 (2013-12-27 16:31:14)  
 
  万幸没洒在电脑上,全洒地上了。

  
没有经济损失,只有精神损失——挨了领导的严厉批评和严重警告。

 回复[22]: 那我就放心了 自带板凳 (2013-12-27 16:37:01)  
 
  我们都是中国出身的唯物主义者,物质是最高指标,物质没有受损就好。

  
至于精神么,呵呵呵

 回复[23]:  邓星 (2013-12-27 16:54:56)  
 
  科长,真的吗?赵劲?(我记不请是否这个劲字)学导演的那个?

 回复[24]: 邓星,是的 科长 (2013-12-27 17:07:06)  
 
  老一辈表演艺术家赵丹儿子、导演赵劲因癌症于12月4日下午去世,享年53岁。导演顾长卫、吴子牛、汪涛、夏钢等演艺圈人士在新浪微博上表达了悼念。赵劲最后一条微博是在11月26日10时39分发出,是12个“亲亲”,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永远之吻。

  
赵劲导演系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丹和黄宗英之子,也是赵丹七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个。1960年出生,北京电影学院78班导演系毕业。主要代表作品《会飞的花花》《反黑使命》《没有硝烟的战场》《雷锋》《秋海棠》《沉默》等。另外,赵劲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演员,其表演代表作品有电影《新十字街头》《假如有明天》,电视剧《青衣》《茶馆》《大路朝天》《利益与代价》《秋海棠》《光芒》《周旋》《影事沉浮》等。

  

 回复[25]:  邓星 (2013-12-27 17:11:21)  
 
  哦。这么年轻,生命无常。

 回复[26]: 赵劲的文笔不错,我本来准备他写完后盗版的,不幸 科长 (2013-12-27 17:18:52)  
 
  就在板凳这里贴一段,不合适就删除吧

  


  
7

  


  


  
和亲朋好友们聊聊【周璇遗产官司】之真相【8】

  


  
前面我说过我见过唐棣,我之所以记得这件事,是因为我从没想到我父亲会发那么大的火,而且发得歇斯底里、丧失理智。

  


  
那是1975年的事了,那一年上面宣布特赦最后一批关押在牢的国民党战犯。这一消息让我周围的干部子弟们都非常气愤----因为当年俘虏这些战犯的革命者们在当时却成了国家的敌人,而且被整得越来越惨。

  


  
一天下午,我家的院子里忽然闯进来7、8个成年人,他们动静很大滴朝楼上我家走来,我妈和老保姆就来到走廊上,看看来人是谁。15岁的我当然不会放过任何看热闹的机会咯。

  


  
面对一帮子来路不明气势汹汹的人,我妈先开口了,‘ ’你们这是要找谁啊?’

  
‘我。。。我是唐棣。。。我是来看看我小拧额。。。’来人中一个年纪稍长个头不小、但眼睛只有一条缝似的男人开口了,一个贼眉鼠眼的残次品,这是我对开口说话人的第一印象。

  


  
我妈听此便对老保姆说,‘娘娘,你先带他们到后面去坐着,我去跟他爸爸说一下。’

  


  


  
那7、8个一身燥气的人被保姆带到了后面的房间之后,我妈和老保姆当然还有我就去找我爸了。

  


  
那几天我爸因为肩周炎犯得厉害,没法下地去种田,组织上就准了他的病假,在家治疗歇养。他大部分时间在床上昏睡,只是偶尔会发出‘哎哟喂’的哼哼声。

  


  
‘阿丹啊,唐棣来了。。。’我妈轻轻地在他耳边说道。

  


  
‘谁啊?’我爸依然昏睡着。

  


  
‘唐棣。’

  


  
‘周伟额爷’,老保姆在一旁补充道。

  


  
我爸两眼猛然间一亮,一下子从床上坐了起来,‘他来干嘛呀?!’

  


  
老保姆,‘来寻周伟呀’。

  


  
‘叫伊滚!’我爸突然咆哮了起来,而且是用上海话叫的,在日常生活中,我爸从来不说上海话的。

  


  
老保姆为难地看着我爸,不知所措。

  


  
‘听到伐?快点叫伊滚!我赵丹窝里不许格种瘪三来!’

  


  
说着我爸下了地,用脚够着鞋子要站起,老保姆怕他摔倒。赶紧过去搀扶他,却被他狠狠地推到一边。‘侬伐要管!’这时候的我爸好像完全没了肩周炎,有的只是愤怒和发急,‘娘了个错比额,我赵丹的窝里就不许格种流氓瘪三来!我错拿妈比额就被打成了反革命,我的窝里也不许格种赤佬模子来!。。。’我爸继续用上海话骂着,夹杂着满口的粗话,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听我爸说粗口。。。

  


  


  
‘阿丹,冷静点么。。。’我妈在一旁为难地劝道。

  


  
‘冷静?冷静什么冷静啊?!就你会说话,做好人。你知道人家在外面怎么说的啊?都说是我跟周璇生的!娘了个错比的,我赵丹背得黑锅还不够啊?!还要背这黑锅!’

  


  
‘阿丹,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么,消消气么。。。’我妈的声音很委屈。

  


  
这时我爸大概看见了我存在,收敛了下来,坐回到床上。

  


  
过了好久,他才开口,‘我跟他说什么啊?’

  


  
我妈,‘你就说孩子是在我们这里,但孩子认不认他,不由我们决定,得由孩子自己来决定。。。’

  


  
我爸沉吟了一会儿,‘给我找件外套来。’说着,他进了厕所,不一会儿,他出来了,他那睡得乱七八糟的头发很明显的被清水洗过,被梳子梳过了。他忍着肩膀的剧痛穿上了外套,向后面房间走去,我们几个也跟在了后面。

  


  
我爸来到后面房间,那7、8个人都站了起来,我爸没正眼看他们任何人一眼,来到屋子当中的座位上坐下。

  


  
赵丹,‘你被特赦啦?’

  


  
唐棣站着不敢坐下,‘哎,哎,政府宽大了。’一口土土的本地口音。

  


  
赵丹,‘你国民党特务的帽子摘了吗?’

  


  
唐棣,‘额。。。宽大处理,宽大处理。’

  


  
赵丹,‘你的小孩在我这里,叫周伟,现在在内蒙的一家军工保密工厂工作,是团员。他每年都会回来过节的。他认不认你当爹,我们管不了,也不想管。不过,他要是认你当了父亲,那他从此以后就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后代了。我现在虽然还没被解放,但我的党籍还在,他要是跟着我呢,他就还是个可教育好的子女,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所以这认不认的事还得由他自己来决定。你以后还有什么事,可以打电话来跟我家的保姆说,她会给你带到口讯的。人就不要再来了,我的家从今往后不准你踏进一只脚来!’

  
话毕,我爸起身就出了房间,留下一屋子他们家的人------本来大概是来壮声势,准备大骂或蛮抢出手【流氓地痞到任何时候到哪里都是流氓地痞】地要把周伟夺到手的七大姑八大姨九大舅们大眼瞪小眼,惶惶然也。。。

  


  
我妈写信给周伟,把唐棣出狱并想和他相认的事告诉了他。这年国庆,周伟回来探亲,唐棣提出跟他在人民广场某个电线杆下见上一面。

  
周伟问我父亲,他能不能去?

  
我爸回答说见面当然可以,想跟他恢复父子关系也没问题,‘我和你妈都不会管的,不过你自己要想好,你要是认他当了父亲,那你从此以后就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后代了。我现在虽然还没被解放,但我的党籍还在,你要是跟着我呢,你就还是个可教育好的子女,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我跟着你,我还是认你为我的爹。’周伟表示得很坚决。

  


  

 回复[27]:  邓星 (2013-12-27 17:31:51)  
 
  读了。后来好像是他电影学院毕业后不久,有一次在他家里看见他抱着

  
大概就是周伟的孩子,刚生下不久的。我印象中赵劲好像是绝顶聪明的人。

 回复[28]: 故事很好看 自带板凳 (2013-12-27 17:32:11)  
 
  性情中人,憋不住了都喜欢用粗话骂人。

  
嘿嘿

 回复[29]: 呵呵 金枪鱼 (2013-12-27 19:05:48)  
 
  歪了板凳的楼……

  
早年曾看到过赵丹和这周璇儿子的纠葛事,没想到在镜子里见到了真想哦。

 回复[30]: 板凳请进 开明乡绅 (2013-12-27 22:09:56)  
 
  〉〉〉我原来的本机就是因为一杯啤酒报废了。

  
这句话中的“本机”是什么意思?是“本机吧”的意思吗?楞是整不明白!

  


  
板凳啊,这段时间你天天吃香的喝辣的,还有闲情逸致去唱什么万人歌会,本地主郁闷啊,最近天朝涌现了很多民间主席,连结婚生孩子也要请他们去讲一讲。这样下去,本地主要失业了,主席遍地都是,还要什么联络员?前几天听说另一位联络员还挨了臭鸡蛋,想想心寒啊!小小鸟儿让我找主席问问,我说算了,主席那么多,找哪个主席?还写什么24点,写成1513就行了嘛!真是幼稚!

Page: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自己的歌剧院
    听《弥赛亚》,说日本人的合唱 
    听波兰人弹肖邦 
    安魂弥撒 
    加冕弥撒 
    值得纪念的音乐巨人们 
    拒绝演奏会的孤傲的钢琴家:顾歌兰 
    百年诞辰纪念:卡拉扬与歌剧 
    歌剧名伶今安在 
    波希米亚人:这小手如此冰凉 
    今夜无人入睡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