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刘大卫 >> 半窗斋
字体∶
为学问而学问者

刘大卫 (发表日期:2008-10-26 14:45:38 阅读人次:2198 回复数:10)

  为学问而学问者

  
吾丁

  
本年度诺贝尔奖,接连给日本传来好消息。物理学奖再传捷报,令我突然想起2002年东京大学小柴昌俊教授荣获物理学奖时对记者说的一句话:“我们这个研究项目,就如同在一个沙漠里头寻找一粒特定的沙子,找了几十年,终于找到了”。

  
对物理学,我是个门外汉,小柴教授的研究成果,我如闻天书,但是他说的这句话,我到现在记忆犹新。他很形象地说明了一个科学家的研究内容和工作状态。

  
无独有偶,同样是物理学奖,身在美国的南部教授又说了一句意思相近的话:“每天都在计算。有一阵子,计算到头疼欲裂。……几十年下来了。”

  
都是默默无闻,都是枯燥无味,都是坚持不懈。这样的态度和精神,造就了诺贝尔奖。这种状态,简单地说就是:为学问而学问。

  
日本100多年以来的“脱亚入欧”的实践,成功地将日本的文化轨道纳入了欧美系统,从政治体制到文化体系,用全盘西化的手段,实现了国家的近代化转型。换句话说,在文化上,日本在保留着一些固有的东方文化底蕴的同时,将自己纳入了欧美文化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跟欧美人对话与竞争,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从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来说,文化不是以功利为目的的。古希腊的知识分子,是一个社会上层的衣食无忧的阶层,他们有时间有能力来进行一些超越日常生活的思索和辩论,这些文化活动没有特定的功利目的,为了思考而思考,为了辩论而辩论,为了学问而学问。所谓“只问对错,不顾一切”。这是西方文化不同于东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文化活动是超然的,这个群体是独立无依的。从哲学老人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到亚里斯多德,这几条线索很明晰地流传下来,成为整个西方文化思辨的基础。

  
我们听说过很多西方的学者在钻研学问时进入“痴癫状态”的例子,多数人了解到的都是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钻研者们。其实,在人文科学领域,西方的知识分子同样有这样的传统,其精神甚至更有过之。比如伟大的历史哲学家史宾格勒,早年即博览群书,在柏林大学修得博士学位以后,在一个小城市的中学里当老师,穷困交加,一贫如洗,连电灯都没有。他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思考,并开始撰写他那部留给后世的伟大著作《西方的衰落》。其时的欧洲,工业化文明已臻巅峰,贸易利润滚滚而来,中产阶级歌舞升平一派乐观,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却通过自己的独立而深邃的思考,毅然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这样的思考,留给后人的启迪和教诲,虽传千年而历久弥新,其深刻而广博的学问,更能使后学深深敬仰。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感叹道:……我怀疑我的整个探讨,不说答案,甚至连问题都还没有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之前,就已经被史宾格勒解决了。

  
如果我们有兴趣进一步考察一下西方的学问,不,仅仅看看“德国的哲学”,我们会被一个长长的名单所震惊:康德,黑格尔,歌德,费希特,尼采,叔本华等等,包括史宾格勒本人,都是在一种“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孤怀远识的精神状态下,在学问上,知识上,精神上,道德上,穷理尽性,特立独行,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与西方的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的“士”阶层,遵循两条金科玉律,一曰“学而优则仕”,一曰“学以致用”。功利性,实用性,一目了然。两者南辕北辙,不可同日而语。我记得我曾经提到过“只问对错,不顾一切”,还遭到了某些网友的轻度的嘲讽,这说明,在中国文化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人,对西方的价值观是何等的隔膜。

  
王小波曾经提到,自然科学领域是一个既开放又封闭的系统,这个意思是说,谁想研究都可以,大门向任何人敞开,但是,如果你的功利心太强,你就无法深入而有效地研究,最终被拒之门外。搞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也是最简单的要求只有一条:老老实实的态度。

  
“在一个沙漠里寻找一粒特定的沙子”,诺贝尔奖颁给这样的人,因为,在西方文化的价值体系里,这样的研究是值得赞赏的科学研究的态度。

  
2008/10/26 于东京

  




 回复[1]: 什么叫“打造”? 龍昇 (2008-10-26 17:41:23)  
 
  坐着此文沙发请教“打造”一词,不专向文主,而是向大家讨教:

  


  
1,专说“打造”,我查了许久,得不出出处,只把它理解为铁匠打铁锻(或煅?)造个什么东西,比如锄镰刀剑等,后发展成的制造业中的话。这样理解对吗?由盼工科同学指教。

  
2,其实我最想问的是“打造”两字,近年被频繁使用,比如打造北方西湖、打造本市生态环境、打造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打造某某文化……而且“打造”之前每有“拨款XX千万”“拨款XX亿”数字。看得我眼晕。这些东西是“打造”或“拨款打造”的出来的吗?咱比个“打造吴越文化”吧,那文化本已存在几千年,凭啥要去打造?

  
3,这回要在海外“打造”了,而且还找到我头上,所以这个秋天我的心情很糟糕。

  
“在一个沙漠里寻找一粒特定的沙子”,那粒沙子是有的,但你得以科学态度,老老实实地、付出辛勤劳动地去寻找。出于其它目的、花几个钱,打造不出那粒砂子。

 回复[2]:  雪非雪 (2008-10-26 17:14:38)  
 
  跟龍爺一样,也对近年常见的“打造”一词不明其意,尤其与加在其后的宾语连读,更不明白如何“打造”。。。。想像着“打造”好像是铁匠拿个锤子对着烧红的铁块砰砰嗙嗙地砸。

 回复[3]:  采夫 (2008-10-26 17:37:58)  
 
  打造这个词儿语感好啊。

  
比如给主席写报告,您这样写“咱们正在打造高峡出平湖工程!”多牛b啊,主席那充满智慧的大脑里出现的画面可能是你们正在光着膀子大干快上涅。嘿嘿!

  


  
做工程用

  
制造、仿造

  
锻造、铸造

  
作文章用

  
打造、营造

  
编造、捏造

 回复[4]: 这都是这个浮躁的时代里的新词汇。 自带板凳 (2008-10-26 17:41:14)  
 
  我们看起来语义不明的词汇,太多了。

  
打造,建构,解构……

  
分析一篇作品,叫做“解构一个文本”……呵呵呵。

  
这还算好的,我还见过“中国红”的说法。这叫啥玩艺。

  
连颜色都标上国籍,那别人用了这种颜色有没有版权问题?

  
谁规定那种颜色叫“中国红”?

  


  
简直是莫名其妙。

 回复[5]:  敬天爱人 (2008-10-26 18:03:15)  
 
  这篇文章不错,顶一下。

  
俺倒认为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与西方的价值观也不是那么完全不同。

  
学而优则仕”,“学以致用”,西方国家也这样做的。

  
中国人拿不到诺贝尔奖,不是中国人没有天才,也不是中国人缺少扎扎实实做学问的人才,主要原因还是中国没有哪些天才们做学问的环境。那些没有功利心,一心做学问的人估计在中国的大学里早就被排挤,淘汰掉了。

  
想想中国(本土)哪所大学没有党委书记,哪个系不是党委书记说了算。外行领导内行,再多的天才也会被遏制,留下来得几乎都是善于溜须拍马,见风使陀的好党员,好教授。

  
诺贝尔奖,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二三十年前的。看看当前中国大学之现状,二三十年以后,中国人获贝尔奖的可能性还是微乎其微。要得估计也还是和平奖的可能性比较大了。

  


  

 回复[6]:  雪非雪 (2008-10-26 18:17:02)  
 
  5楼“外行领导内行,再多的天才也会被遏制,”

  
这个意思同意。

  
国内一友供职某音乐学院,申请科研经费屡屡被阙下。书记说“你们谁能再给我写出一个《黄河大合唱》来,我就给你批钱!”

 回复[7]:  吴卫建 (2008-10-26 18:25:41)  
 
  打造在百度的最佳答案:

  
打造即创建、营造(环境、局面等)的意思。“打造全球最大超市”即创建全球最大超市,也就是争取建成全球最大。

  
--------------------------

  
这是一个特牛的新词,鉴定完毕。

 回复[8]:  語斯 (2008-10-28 16:29:03)  
 
  才高見屈,遭時而然。

  
士貴故孤興,物貴故獨產。

  

 回复[9]: 分析一下6楼。 自带板凳 (2008-10-28 16:50:47)  
 
  其实,那位书记说的话,不能算“外行话”。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的作曲家创作的屈指可数的优秀作品之一。

  
这样的作品实在是太少了。

  
当年,这首大合唱在唤起民众保家卫国抗击外敌方面,确实是贡献良多的。

  


  
如果有人再写出一部相当于黄河大合唱的作品,本局长也批经费给他!

  


  
可惜,没人写。不是不会写,是不肯写。

  
不肯写是因为没人要唱,没人唱是因为没人要听。

  
整个社会都不需要这类作品了。这才是最可悲的。

  
不信的话,你绞尽脑汁花个半年写出来,给你200块钱稿费,

  
合唱队,乐团的演出费更少。

  
那边一个什么大舌头周结论,唱歌嘴里好像含了个吊,一首大舌头的《青花瓷》,演出费就是6位数。

  


  
肯定没人写。

 回复[10]:  东京博士 (2008-10-28 16:50:06)  
 
  什么叫“打造”,有图为证。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半窗斋
    随感:夜晚的涩谷车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累乎(1) 
    论世界上赚钱最快的职业 
    兜了一圈,回到六四 
    墨尔本印象 
    大家都来试一试! 
    夺回中岛! 
    五台电风扇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 
    中国人最终输给自己 
    谢谢,你们自己留着用吧 
    随感一则 
    震中杂记 
    日本大地震亲历记 
    再谈诺贝尔奖 
    漫话“水货” 
    饺子/馄饨/水饺 
    漫谈中国的大学 
    富士五湖之河口湖三日之旅 
    汽车制造及其他的闲话 
    关于我滚被并购 
    当发自肺腑的傻成为社会主流 
    感谢谁,招谁惹谁? 
    伶人乎,将军乎 
    莫被词汇敏感了去 
    再谈老美欺负丰田 
    丰田,又摸了美国人的屁股 
    丰田就是丰田 
    论坏毛病 
    论我姥姥和老女人之美 
    苦难的思索 
    论有些东西无需科学证明 
    论移民与难民/补遗 
    论移民与难民 
    论对聪明人的喜爱和对蠢奴才的厌恶 
    在东京看神韵艺术团演出 
    补遗:关于今天的毛崇拜 
    再谈关于毛泽东崇拜热 
    从“不轨行为”漫谈话语系统 
    自由是个好东西 
    为学问而学问者 
    秋天的心情 
    再谈年代与教育 
    聆听并快乐着 
    几个要点。 
    关于屁股指挥脑袋 
    中国的盛宴 
    假如有一扇门 
    赏花之快 
    元旦回国散记(3) 
    深圳行感(2) 我摸到了三战的腰 
    为流行音乐正名 
    元旦回国散记(2):一路走来一路歌 
    脚踏实地不断努力的冯小刚 
    维也纳的味道 
     元旦回国散记(1) 
     工欲善其事考 
    穷人的口味 
     伟大的赞美 
    台北三日 
    辞职的启示 
    技术的关键不是技术 
    在这个日子思考国耻 
    半窗斋夜话(15) 
    音乐厅的精神给养 
    转成什么型? 
    我的手风琴情结 
    猪,年快乐! 
    我们的回答 
    关于鸡巴的闲言碎语 
    缺德与犯法 
    远方来货 
    外面的世界 精彩与无奈 
    深夜的苏芮 
    你坑死我我骗死你 
    阳春面/月饼/梨 
    艺术生命的长度 
    俄罗斯的味道 
    说什么话,唱什么歌 
    想起了地道战 
    读书人的朋友 
    艺术之虐 
    简陋的中国 
    知识分子/革命家/思想家 
    时代精神的误区 
    称谓趣谈 
    浅谈京剧和歌剧 
    深圳行感(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枯 
    深圳行感(2):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深圳行感(1):朋友来了有好酒 
    古往今来方士多 
    我的后代变成啥——进化论反思之二 
    我的后代变成啥?——进化论反思之一 
    乌鸦的逻辑 
    關於價值判斷 
    象北大的教授那样无耻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