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刘大卫 >> 半窗斋
字体∶
阳春面/月饼/梨

刘大卫 (发表日期:2006-09-29 22:28:33 阅读人次:2940 回复数:25)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

  
照例又是有人接连不断地祝贺佳节快乐时,才意识到中国人的节日又到了。遗憾的是,那份思亲的感觉仍然一天天地淡漠下去。是离开故土太久,抑或是自己正在老去?月饼的滋味早已开始融化在岁月的咀嚼中,佳节的心情也就成了一首遥远的老歌。

  
小时候每逢佳节时的幸福心情真的不再出现了吗?好像是当然的。父亲总是念念不忘当年他从重庆辗转到上海时,在上海吃的那碗阳春面的味道,等我到上海读书时,欲请他去上海再尝一尝阳春面,他却总是笑着说:味道肯定不一样喽。童年时的回忆留在脑子里,那种味道成了一种神往。――今天的一碗阳春面,哪里会有40年代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嘴里的味道!父亲也不会想象的到,那碗阳春面以后的岁月,竟是如此荒谬地充满坎坷与磨难。短短10几年以后,年轻的父亲就被送进了团泊洼集中营。诗人郭小川曾经讴歌过团泊洼的秋天,那是那些大小右派们一块月饼吃一个礼拜的地方。这是父亲的亲身经历。那块上级发下来的月饼不是用来吃的,是用来舔的。一块月饼带给人一个礼拜的幸福!不知道此后的中秋时节父亲如何品味月饼,我想那里肯定充满了苦难与绝望。

  
父亲的苦难带来了我的童年,在匮乏的年代,我们那么容易满足,我们的幸福也更纯真。春节时的一套新衣服是一年中最大的盼望,中秋时的月饼和梨子都让人欢呼。父亲是被逐出京城的右派,母亲是本地人,我在外婆家长大,中秋时节都是母亲家的亲戚送来过节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见一见陌生的亲戚就是快乐的一天,何况我们会因为他的到来吃上一顿美餐。北方的月饼和其他的点心一样,硬得可以砸死狗;有一个笑话说,北方的糕点厂的产品可以和砖瓦厂的产品互换――糕点硬得可以盖楼,砖瓦软得象蛋糕。即便如此,月饼的味道却像父亲当年那碗阳春面一样深深地留在记忆里。南方的糕点果然比北方的精致的多,尤其是广东的月饼更是考究。奇怪的是,我到南方时却渐渐地没有了那份喜悦的心情。远离家人的中秋节本来就可有可无,工作单位的节日又总是忙忙碌碌地给各级机关送礼,那些精致的月饼看起来就更象身外之物了。好在单位里还又一批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有乐队的,有歌手,总算有一些浪漫的情调,聚在一起,开个晚会,实际上不是庆祝什么,倒好象在努力让人忘记些什么。

  
记忆里家乡的梨子是那种叫做鸭梨的东西,淡绿色,歪歪的蒂带一个长把。核大肉少,水分多。靠近核心的部分很涩。长大后吃到些别的种类的梨子,还有远自新疆而来的叫做贡梨的,各有特色,却没再见过那么大的核。93年到日本,日中友好协会总在9月的某一天邀请我们中国留学生去一处梨园品尝梨子,才知道日本的梨子又大又甜,形状也不象印象中的梨子,倒象大苹果。7年过去,参加过两次这样的聚会,新鲜感已经消失,一切又变得很平淡。

  
通电话时父亲问我中秋节怎么过,这才想起节日的事。离开太久了,故乡和故国。这时才深切地感受到遥知兄弟登高处的“遥”字是多么传神。距离,或千山万水或咫尺天涯,都让人回眸时击节三叹。没有这段距离,朝夕相处的日子会平淡无奇;有了这段距离,一切又都模糊起来。在彼此的遥望中同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仿佛那曾经照向东坡的明月,如今也照在无眠的我的身上,同此明月,同此心情,只催下几滴辛酸的泪而已。 2000.9.30

  




 回复[1]: 有人从深圳来 刘大卫 (2006-09-30 23:44:46)  
 
  送了我一盒月饼。

  
很精致,但是真是难以下咽……

  
怎么那么不好吃啊?!

 回复[2]:  采夫 (2006-09-30 23:57:07)  
 
  看看这里:

  
http://www.dongyangjing.com/disp1.cgi?zno=10054&&kno=001&&no=0003

  

 回复[3]: 好文章 校长 (2006-10-01 01:14:45)  
 
  

 回复[4]: 说得好,以前我下乡时也这么认为的 莫邦富 (2006-10-17 05:32:16)  
 
  北方的月饼和其他的点心一样,硬得可以砸死狗……

  
说得好,以前我下乡时也老形容,北方的月饼(严格地讲是北京知青带回来的北京的月饼)扔在路上,车子碾过,月饼不碎,只是路面陷下去了一个小圆坑。

  
结果被北京知青一顿攻击,说我大上海主义。

  
早知道北方的糕点可以和砖瓦厂的产品互换,一定这么夸奖了:“糕点硬得可以盖楼,砖瓦软得象蛋糕。”

 回复[5]:  东京博士 (2006-10-17 07:44:13)  
 
  回莫桑:古代中国的确有用米饭硬化后制成的饭砖做城墙的,强度比普通砖瓦厉害,而且被围城很久的士兵们都不用担心断粮,一举两得。俺中学历史课上打瞌睡醒来时正好听见老师在讲这个故事,其他都没好好听。阿拉中学的人四人帮粉碎前天天打架从苏州河畔打到外滩,四人帮粉碎后恢复了高考,到俺这一届连续3年高考录取率黄浦区第一位。

 回复[6]: 哦!天啊。 我是局长 (2007-09-18 22:55:24)  
 
  我曾经写过如此柔情的美文啊……

  
自己都被感动了……

  

 回复[7]: 你真能卖啊! 大象 (2007-09-19 00:00:10)  
 
  一篇文章炒两年!还惊天动地!弃文从商好了!还可救国.

 回复[8]: 奇怪 谁谁谁 (2007-09-19 00:05:06)  
 
  一年之内,发生了什么事让“如此柔情的美文”变成“吃月饼,感觉像在吃屎”的?

 回复[9]: 老了唄!! 大象 (2007-09-19 00:39:50)  
 
  局长紧跟王毅步伐.变老,变苍老.... 一切食而无味,....食出屎味....

 回复[10]: 七年之痒 黑白子 (2007-09-19 00:51:45)  
 
  7楼、8楼有误——楼主的这篇《阳春面/月饼/梨》写于2000年,距离几个小时前的那篇“散文诗”近7年——七年之痒,在在变化……

  
月饼的意义并不在于吃,楼主七年早知道。只不过这两天,思想的肚子转了筋,非要在“吃”上搅和,恶心自己的同时,恶心别人——的确够恶心!

 回复[11]: 唉,一帮自以为是的老前辈 赵胖子 (2007-09-19 01:02:44)  
 
  80年代姜昆的相声就说了

  
一天俺买了一个糕点

  
不小心,掉公路上了,正相捡,刚好一汽车开来给把糕点压公路里边了

  
那撬棍翘。撬棍湾了,实在没办法,那邯郸四场的江米条一翘

  
嗨,嘎

  
出来了,。。。。。。

  
最后四场钱花了多少啊,当时亲戚在四场,唉,那个邯郸子咋不来了,俺也是那的,出来聊会啊,啥峰峰武安曲周。。。。。的呵呵

 回复[12]: 诸位! 刘大卫 (2007-09-19 08:50:50)  
 
  对不起你们啊,这篇旧作已经炒了7年了,老报人黑白子之流,早就看过很多遍了……

  
国内的报纸都转载过好几回了……哎……

  

 回复[13]: 真正的陈年月饼阿 陈某 (2007-09-19 09:01:59)  
 
  

 回复[14]: 我不是道歉了么…… 我是局长 (2007-09-19 09:05:14)  
 
  嘿嘿。

  
不过,还是值得认真学习地!

  
现在写不出了,于是就去写吃屎……

  

 回复[15]: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 自带板凳 (2011-09-12 10:41:43)  
 
  怀念一番。

  
这是曾经被国内几家报纸转载过的文章。

  
我最近写的文章,再也没有被中国的报纸转载过了

 回复[16]:  旅人 (2011-09-12 12:00:07)  
 
  板凳现在还有那“辛酸的泪”吗?

  
这就算杏花楼月饼,望饼至泪吧。

 回复[17]:  鬼 (2011-09-12 12:34:10)  
 
  > 这是曾经被国内几家报纸转载过的文章。

  
> 我最近写的文章,再也没有被中国的报纸转载过了

  
心理历程一目了然嘛!

 回复[18]: 呵呵,本人最高记录,一篇小文,发表了4次。 科长 (2011-09-12 12:54:47)  
 
  

 回复[19]: 你哪篇文章发表了4次?拿来看看。 自带板凳 (2011-09-12 12:59:26)  
 
  

 回复[20]: 鬼 自带板凳 (2011-09-12 13:02:28)  
 
  不但中国的报纸再也不转载我的文章了,东京本地的中文报纸都不登我的文章了……

  
哈哈哈。

  
网络上的转载倒是越来越多。

  
看来网络跟报纸是相反的。

 回复[21]: 向局长坦白 科长 (2011-09-12 13:21:07)  
 
  是那篇文章

  
http://www.dongyangjing.com/disp1.cgi?zno=10001&&kno=003&&no=0006

  
我的老板

  
10年发表在中文导报上

  
后来,杭州日报的编辑莫小米问我要稿子,卖给了她

  
又过了几年,孔明珠要,我又卖给了她的《口才与交际》(就是那本简称口交的杂志)

  
最近又卖给了上海的小报,我在那里胡说八道的专栏就叫《东洋镜》,这短文也算是落叶归根了

 回复[22]: 你比我强啊。 自带板凳 (2011-09-12 13:26:05)  
 
  我就收了中文导报一份稿费,其他的转载都是免费的!

  

 回复[23]: 你可以去讨债啊,哈哈 科长 (2011-09-12 13:53:04)  
 
  关于稿费,写几句。

  
《中文导报》,给他们写了10几年,一直是千字4000日元。还算好的,他们可能是日本唯一发稿费的中文报纸。最近《东方时报》转发了我一篇老文章,给我寄来一张电话卡。哈哈。

  
中国的稿费。

  
1984年,我在上海的《青年报》发了1短文。好像是4元还是8元?肯定不超过10元的。

  
1994年,我在上海的《生活周刊》发了几篇短文,千字80元。当时算是国内比较高的。

  
2006-2008年,千字约150-200元。发了一些旧文,没有积极性,稿费叫他们直接给老娘当零花钱了。

  
2011年,现在,上海小报是千字500元。5毛1个字。也就是说我一不小心也成了5毛。哈哈。这是一篇短文的题目《我也是5毛》

 回复[24]: 噢。 自带板凳 (2011-09-12 14:07:04)  
 
  我曾经给我同学的报纸写过一段时间的副刊专栏,一共挣了2000多块,都寄给我爹。

  
把我爹乐坏了。

 回复[25]: 我也是 开明乡绅 (2011-09-12 15:37:11)  
 
  也曾在上海一家报纸的副刊开了一个专栏,一共挣了万把块,好像也是千字500元,也是五毛,和局长一样,也寄给了老爹。后来觉得麻烦,懒得写了。没有科长、局长那么有才,老是地主家的40亩地,有点祥林嫂了。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半窗斋
    随感:夜晚的涩谷车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累乎(1) 
    论世界上赚钱最快的职业 
    兜了一圈,回到六四 
    墨尔本印象 
    大家都来试一试! 
    夺回中岛! 
    五台电风扇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 
    中国人最终输给自己 
    谢谢,你们自己留着用吧 
    随感一则 
    震中杂记 
    日本大地震亲历记 
    再谈诺贝尔奖 
    漫话“水货” 
    饺子/馄饨/水饺 
    漫谈中国的大学 
    富士五湖之河口湖三日之旅 
    汽车制造及其他的闲话 
    关于我滚被并购 
    当发自肺腑的傻成为社会主流 
    感谢谁,招谁惹谁? 
    伶人乎,将军乎 
    莫被词汇敏感了去 
    再谈老美欺负丰田 
    丰田,又摸了美国人的屁股 
    丰田就是丰田 
    论坏毛病 
    论我姥姥和老女人之美 
    苦难的思索 
    论有些东西无需科学证明 
    论移民与难民/补遗 
    论移民与难民 
    论对聪明人的喜爱和对蠢奴才的厌恶 
    在东京看神韵艺术团演出 
    补遗:关于今天的毛崇拜 
    再谈关于毛泽东崇拜热 
    从“不轨行为”漫谈话语系统 
    自由是个好东西 
    为学问而学问者 
    秋天的心情 
    再谈年代与教育 
    聆听并快乐着 
    几个要点。 
    关于屁股指挥脑袋 
    中国的盛宴 
    假如有一扇门 
    赏花之快 
    元旦回国散记(3) 
    深圳行感(2) 我摸到了三战的腰 
    为流行音乐正名 
    元旦回国散记(2):一路走来一路歌 
    脚踏实地不断努力的冯小刚 
    维也纳的味道 
     元旦回国散记(1) 
     工欲善其事考 
    穷人的口味 
     伟大的赞美 
    台北三日 
    辞职的启示 
    技术的关键不是技术 
    在这个日子思考国耻 
    半窗斋夜话(15) 
    音乐厅的精神给养 
    转成什么型? 
    我的手风琴情结 
    猪,年快乐! 
    我们的回答 
    关于鸡巴的闲言碎语 
    缺德与犯法 
    远方来货 
    外面的世界 精彩与无奈 
    深夜的苏芮 
    你坑死我我骗死你 
    阳春面/月饼/梨 
    艺术生命的长度 
    俄罗斯的味道 
    说什么话,唱什么歌 
    想起了地道战 
    读书人的朋友 
    艺术之虐 
    简陋的中国 
    知识分子/革命家/思想家 
    时代精神的误区 
    称谓趣谈 
    浅谈京剧和歌剧 
    深圳行感(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枯 
    深圳行感(2):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深圳行感(1):朋友来了有好酒 
    古往今来方士多 
    我的后代变成啥——进化论反思之二 
    我的后代变成啥?——进化论反思之一 
    乌鸦的逻辑 
    關於價值判斷 
    象北大的教授那样无耻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