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刘大卫 >> 半窗斋
字体∶
艺术生命的长度

刘大卫 (发表日期:2006-09-29 22:09:21 阅读人次:1990 回复数:1)

  

  
大师多明戈中国巡回演出,在上海突然失声,成为乐坛一件趣事。从网络上的照片看上去,大师已经略显老态,头发已经花白,笑容也仿佛不再那么灿烂了。据说失声的作品是歌剧《托斯卡》里卡瓦拉多西的咏叹调《今夜星光明亮》,唱了两句便不得不示意指挥停止,然后他自己跟观众道歉说连日感冒未曾痊愈,请大家原谅。那首咏叹调不是愣拔高冲高音的,倒是有些轻声唱的地方不好掌握。从以后演唱的成功,再联想到大师已是年届6旬的老人,仍让人感觉到这些艺术家的艺术生命之长久。

  
三大男高音中帕瓦洛蒂年纪最大,功力也最好。多明戈居中,卡雷拉斯第三。在市场上,老帕是6,多明戈3,卡是1。我个人偏爱多明戈,因为他声音漂亮,一如他俊美的扮相,出现在舞台上真是光彩照人。老帕则在扮相上略逊一筹,他那庞大的营养过剩的身躯演波西米亚潦倒的诗人,怎么看怎么不象,至少也是个小作坊主或放高利贷的。但是偏爱归偏爱,老帕的功底仍是无与伦比。多明戈人和声音都漂亮,高音区有时虚晃一枪或玩个“票”,但是老帕的高音区永远都是扎扎实实,气冲霄汉。

  
7年前三大高音在洛杉矶同台演唱,多明戈先唱一首《恋人哪,你是我的生命》,最后的最高音“恋人哪”他未作久留,转入下一个次高音“再见!”时,他才卯足了劲,拖个够,照样满堂彩。你再听老帕的《今夜无人安睡》最后的“胜利,胜利!”,真是绕粱三日。一曲完毕,听众起立喝彩,他本人则一直等到尾奏结束才回过神来。当年年纪最大的老帕是59岁,多明戈53岁,都是年过半百的人了。

  
此次与多明戈同台献艺的有中国的男中音廖昌永。我在电视上听过他在伦敦的一次演唱,一首《黄河大合唱》里的《黄河颂》,外加一首《费加罗的婚礼》里的咏叹调。小伙子年轻漂亮,演唱技巧浑然天成无懈可击,对我来说,当然是《黄河颂》更能打动我的心,对欧洲人来说,他的歌词的发音能否被接受,则不得而知。15年前老帕来北京开演唱会时曾亲临北京音乐学院做指导,他的评价就是歌唱技巧以外,更要看发音吐字。

  
从艺术生命的长短来看,歌唱家又比不上指挥家。当年托斯卡尼尼以90岁高龄仍然上台执棒,令人敬佩。1979年卡拉扬以71岁高龄率柏林爱乐乐团来东京演出海顿庞大的神剧《创世纪》,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从交响乐团到合唱团,只有71岁的指挥没有片刻休息,而且全然不看乐谱,思之亦令人肃然起敬。在欧美,70岁上下的名指挥仍然活跃在日常演出中,另有一大批中青年指挥脱颖而出,令人感到艺术的传承生生不息。

  
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人歌唱家,当然都是以唱中国歌出名,他们的声音和旋律也同样孕育了几代人。李双江、李光曦、吕文科等等,一大批好歌、老歌至今仍然在我心中回响。遗憾的是他们人到中年以后突然黯然失色,演出也少了,技巧也直线下降。有些本人的老歌重新录音,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乐队是粗制滥造,录音合成也是敷衍了事,老艺术家的某些瑕疵暴露得更加明显。李谷一的声音很美,但担任了东方歌舞团的团长以后,天晓得她还能唱什么。在西方的舞台上,她的年龄仍然可以光彩夺目,在中国,艺术才华却过早地凋谢。

  
想起西洋歌剧,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京剧。其实老帕的头腔共鸣和裘盛荣先生的“脑后摘音”是异曲同工,区别在于京剧里有“二黄”,“西皮流水”等固定的旋律,而西洋歌剧则是参差百态。不禁想起老一代的艺术家们,裘盛荣、马连良等等,不要说艺术生命的长短,“解放”以后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啊。近日读了新凤霞的小传《我叫新凤霞》,艺术家的悲惨遭遇每每让人掩卷落泪。这样想起来,有时觉得象廖昌永、孔祥东等等已经在欧美排定演出日程的艺术家们,能不回国就不要回去,艺术在欧美更有前途——爱国不爱国另当别论。短暂的回国演出可以,但把事业带回去,结果可能不尽人意——很难想象那些欧美回来的艺术家,要写材料汇报“三讲”心得,通不过连演出资格都会有问题。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们怎能延续艺术生命呢。澳门回归一周年的晚会上,最高领导和特区领导站成半圆把海外归来的大提琴家王健围在当中“欣赏”他的演奏,这到底是在听音乐还是在看耍猴?我觉得心里真不是滋味,不知道艺术家作何感想.

  
2001.2.22

  




 回复[1]: 前几天心血来潮 刘大卫 (2006-09-29 22:16:13)  
 
  听了听罗天婵。声音还算不错,但是乐队,编曲,录音合成……惨。真是让人悲叹。

  
中国人大概还没有意识到,一张唱片也是一件工业品,不要随便粗制滥造好不好?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半窗斋
    随感:夜晚的涩谷车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累乎(1) 
    论世界上赚钱最快的职业 
    兜了一圈,回到六四 
    墨尔本印象 
    大家都来试一试! 
    夺回中岛! 
    五台电风扇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 
    中国人最终输给自己 
    谢谢,你们自己留着用吧 
    随感一则 
    震中杂记 
    日本大地震亲历记 
    再谈诺贝尔奖 
    漫话“水货” 
    饺子/馄饨/水饺 
    漫谈中国的大学 
    富士五湖之河口湖三日之旅 
    汽车制造及其他的闲话 
    关于我滚被并购 
    当发自肺腑的傻成为社会主流 
    感谢谁,招谁惹谁? 
    伶人乎,将军乎 
    莫被词汇敏感了去 
    再谈老美欺负丰田 
    丰田,又摸了美国人的屁股 
    丰田就是丰田 
    论坏毛病 
    论我姥姥和老女人之美 
    苦难的思索 
    论有些东西无需科学证明 
    论移民与难民/补遗 
    论移民与难民 
    论对聪明人的喜爱和对蠢奴才的厌恶 
    在东京看神韵艺术团演出 
    补遗:关于今天的毛崇拜 
    再谈关于毛泽东崇拜热 
    从“不轨行为”漫谈话语系统 
    自由是个好东西 
    为学问而学问者 
    秋天的心情 
    再谈年代与教育 
    聆听并快乐着 
    几个要点。 
    关于屁股指挥脑袋 
    中国的盛宴 
    假如有一扇门 
    赏花之快 
    元旦回国散记(3) 
    深圳行感(2) 我摸到了三战的腰 
    为流行音乐正名 
    元旦回国散记(2):一路走来一路歌 
    脚踏实地不断努力的冯小刚 
    维也纳的味道 
     元旦回国散记(1) 
     工欲善其事考 
    穷人的口味 
     伟大的赞美 
    台北三日 
    辞职的启示 
    技术的关键不是技术 
    在这个日子思考国耻 
    半窗斋夜话(15) 
    音乐厅的精神给养 
    转成什么型? 
    我的手风琴情结 
    猪,年快乐! 
    我们的回答 
    关于鸡巴的闲言碎语 
    缺德与犯法 
    远方来货 
    外面的世界 精彩与无奈 
    深夜的苏芮 
    你坑死我我骗死你 
    阳春面/月饼/梨 
    艺术生命的长度 
    俄罗斯的味道 
    说什么话,唱什么歌 
    想起了地道战 
    读书人的朋友 
    艺术之虐 
    简陋的中国 
    知识分子/革命家/思想家 
    时代精神的误区 
    称谓趣谈 
    浅谈京剧和歌剧 
    深圳行感(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枯 
    深圳行感(2):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深圳行感(1):朋友来了有好酒 
    古往今来方士多 
    我的后代变成啥——进化论反思之二 
    我的后代变成啥?——进化论反思之一 
    乌鸦的逻辑 
    關於價值判斷 
    象北大的教授那样无耻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