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刘大卫 >> 半窗斋
字体∶
浅谈京剧和歌剧

刘大卫 (发表日期:2006-03-21 22:27:54 阅读人次:3318 回复数:5)

  

  
浅谈不是谦虚。我只是个音乐爱好者,没有受过任何音乐方面的专门训练,虽然喜欢听古典音乐,也喜欢中国的戏剧,但是不懂音乐理论,所以也只能浅谈。浅谈之外,还要强调的是漫谈,没有顺序,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也是因为没有系统理论所致。

  
很明显,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般的看法是:中国的古典文学是一流的,但是音乐成就却乏善可陈。我也曾经赞同这样的说法,中国人的文化成就中,音乐是以很独特的形式存在的,因为在技术方面的某种欠缺,使得音乐的发展和承传受到阻碍,因而没有出现欧洲那样辉煌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我们仍然不能说,中国完全没有音乐。如果戏剧不能被完全排除在音乐范畴之外的话,则我们也可以说,中国人在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京剧和歌剧,是中国和欧洲各自文化背景的产物。因为文化价值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音乐形式。京剧和其他的戏剧,明显地把民间故事抽象化和舞台化,实实在在做到了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单说戏剧的脸谱和服装,美轮美奂,令人目不暇接。而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没人打扮成李逵的花脸上街,也没人戴着穆桂英的头冠去赴宴。舞台就是舞台,每一个作品都是观众熟悉的题材,但是表现形式又高于生活。而西洋歌剧,则是另一种表现形式。它的舞台和服装,都是很写实的,从舞台背景到演员的服饰,都是生活化的。画家就是画家的装束,花园就是花园的样子。这种区别,是否源自中国古典美学和欧洲古典美学的价值取向的区别?他日还要请教方家。

  
京剧的舞台,背景往往十分简洁,戏剧的主题,全靠演员以“唱念做打”来表达。俗话说“说书的一张嘴,唱戏的两条腿”,说的就是这些艺术形式的特点。说书的一开口就是“一晃,30年过去了”——30年岂是那么容易给你“晃”过去的?唱戏的,在舞台上一溜小碎步走一圈,“从京城来在西凉地界”,好家伙,一圈小碎步,好几千里地就出去了。京剧的舞台,没有门窗楼梯之类的布景,但是演员要靠形体语言来表达“开关门窗”,“上下楼梯‘等动作。歌剧,则往往都是“真家伙”,门窗楼梯自然不在话下,布景更是讲究根据剧情来极力铺陈。

  
京剧有韵白,歌剧则是从头唱到尾,道白很少,连“请进来”,“您吃饭了吗”之类的家常对话都是唱出来的。韵白的好处,在于调谐舞台的气氛,也让演员喘口气。真正在舞台上混“油”了的艺术家,甚至有时候藉韵白调侃一下,博得听众一笑。记得有一出戏,两位演员的台词是:

  
“看坐。”

  
“小人不敢。”

  
“看坐。”

  
“小人不敢。”

  
这时,演大人的突然把髯口一撩,用北京大白话说道:“让你坐你就坐吧,挨这儿瞎客气什么呀!”博得满堂大笑。

  
京剧和歌剧,最一致的一点就是唱功。在这一点上,任何人都不能轻视京剧的成就。谁不信,你给我来一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我就服你。往前推个几百年,扩音设备还没有问世,都得靠演员自己的肉嗓子叫人,靠的是真功夫。“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想骗人也没那么容易——听戏的也都是老油条,你想骗他,不把你从台上哄下去才怪呢。当年唱戏的和听戏的都相对淳朴一些,不像现在的“歌手”,直眉瞪眼地在台上玩对口形的游戏。

  
拿发音来说,裘老板的“脑后摘音”和帕伐洛蒂的“头腔共鸣”是异曲同工,说白了就是:高音是从脑门儿里出来的。据说当年帕瓦洛蒂听了裘老板的录音以后,表示他完全明白裘老板的发音技巧。歌剧的唱功分工更细致,男女声都分高音,次高音,中音,男声还有低音。女高音进一步分为戏曲高音和花腔高音。每一种风格都不一样,发音的技巧也不同。也正因为此,我个人的感觉是,歌剧的唱段比京剧容易学唱,因为,高音唱不上去,你可以试试中音,而每一出歌剧,都是声部齐全的,如果有兴趣的话,你总可以找到你可以唱得上去的一段。我本人,如果状态好的话,可以几乎完整地唱《爱的甘醇》里的咏叹调《偷洒一滴泪》,以及《唐乔万尼》里的男女声二重唱《到那边握住你的手》。

  
京剧则不行。京剧不是依声音分,而是以角色分。黑头就是黑头的唱法,小生有小生的唱法,花旦则是花旦的唱法。但是,本人的体验是,京剧没有中音。不论角色,调门都很高。包龙图你唱不来,诸葛亮你同样唱不了,不信你就试试。因为声音都很高。最主要的是:不是科班“磕”出来的,唱起来味道不对。黑头虽然瓮声瓮气但是气冲霄汉,老生沉稳自在,但是你要字正腔圆。难!

  
京剧里除了唱以外,念,做,打也都是重要的训练,京剧里有“武生”,以令人眼花缭乱的舞台动作取胜,好像歌剧里没有这样的角色。

  
京剧和歌剧的“角儿”都是社会名人,这也是一致的。帕伐洛蒂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他的唱片的销量总保持在前几名。而在以前的中国,大腕儿也是炙手可热的人物。戏迷,这个特殊的人群的出现和存在,就是戏剧名角的社会效应。金少山,梨园排行第三,人称金三爷。当年,戏迷们以探听金三爷的行踪为乐,从一大早开始就趴在金三爷的门口探听三爷的动向。“三爷起来了!”“三爷漱口了!”“三爷抽烟啦!”一传十十传百,就像鸡毛信那样,把三爷的一举一动传遍京城。其“追星”之执著,令今日的追星族们黯然失色。

  
京剧的另一个特点也是歌剧所不具备的。那就是,京剧的情节和它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久而久之已经变成了老百姓的道德取向和生活指针。薛仁贵,王宝钏,陈世美,秦香莲,李逵,包公,等等,在老百姓心中都成为带有强烈的价值暗示的存在,自然而然地成为大家价值取舍的重要参照。正直还是虚伪,勇敢还是怯懦,忠贞还是背信弃义等等,都让大众从中得到暗示甚至教诲。恋爱的女孩子都不愿意碰到陈世美;而社会不公正愈演愈烈时,又会出现对包公再世的盼望,等等。这时的京剧,又仿佛从舞台上走下来,与大众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了。歌剧是否有这种社会作用,有待考察。但是根据感觉,好像西方国家的人,更重视理性思考,艺术的表现只是艺术,舞台的角色,对于大众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应该不是很大。

  
但是,从纯音乐来看,具体到京剧和歌剧来说,歌剧有一个巨大的长处是京剧无法比拟的。那就是作曲家以及曲目的形态之多样化。

  
京剧的戏迷,可以对每一出戏倒背如流,所谓“谁的赵云我都听过”可能不是虚言,但是你如果问他《长坂坡》是谁写的?他就不知道了。这是京剧和歌剧的最大区别。京剧的形成,有待考察;京剧的流传,则主要是师徒相传,其方式则是言传身教,理论很少。京剧的曲目没有作曲家或作者,任何的曲目,都是在一套固定的唱法之下,用不同的唱词表达出来。这些类似的唱法就是诸如西皮,二黄,流水,倒板之类的固定形式。该唱西皮流水了,大家都知道怎么唱,该唱二黄散板了,大家也知道怎么伴奏。除了固定的唱法以外,还有流派。马派,谭派,梅派,裘派等等,风格各异,但是说到底,仍然没有作曲家的名字。

  
歌剧则不是这样的。首先,歌剧是由作曲家创作出来的,歌剧之存在,第一印象不是因为歌唱家,而是因为作曲家。帕瓦洛蒂的名字被遗忘以后,普契尼,威尔蒂等名字仍然永远流传。其次,歌剧的咏叹调都是千差万别,决然没有雷同。这一点,在我看来,是歌剧优于京剧的因素。“参差多态的美”,在歌剧里边更多一些。

  
与之相关联的就是乐队伴奏。京剧的伴奏显然太简单了。它所坚持的仍然是抽象化的表现方式,用尽量少的形式表达尽量多的内容。殊不知,有时候形式和内容很难截然分开,音乐尤其如此。伴奏和演唱融为一体,伴奏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我始终认为,一个庞大的,层次齐全的乐队,对于表现整个作品的主题来说,肯定优于一个简单的乐队。

  
另一个音乐的技术问题,就是记谱的问题。傅雷先生给傅聪的家书中提到了这个问题。并认为,中国自古以来缺乏记谱方法,是中国音乐没有那么高成就的重要原因。我对此深表赞同。须知,宋词里边的蝶恋花,水调歌头等等,都是曲牌名称,原本都是用来唱的。但是今天我们却不知道该怎么唱,为什么?因为没人给我们把乐谱记录下来。

  
京剧和歌剧,虽然各有千秋,都对我满含吸引力。

  
浅谈加漫谈,到此告一段落。不周之处,祈请方家指正。

  
2003.11.1

  




 回复[1]: 京剧到底算不算音乐成就 我是局长 (2007-07-16 00:31:10)  
 
  到现在还有些疑问。

  
如果算的话,那么就可以说,中国人也有一些音乐成就。

 回复[2]:  書記 (2007-07-16 00:56:18)  
 
  哟,这才象懂点音乐的人。(对不起,如认为是拍马也无可奈何了,不过书记的一贯表现不会产生如此误会)如果她专攻中写出如此分量且通俗易懂的文章的话,,,,,,

 回复[3]: 朋友送走了? 刘大卫 (2007-07-16 01:01:33)  
 
  对不起今天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实在没精神。

 回复[4]:  書記 (2007-07-16 01:14:29)  
 
  环八转世谷田通,送去送回。没关系,下次再聚。

  
等各位心平气和的时候,我再提出我个人对不懂音乐的两点看法。

 回复[5]: 关于中国的音乐。 刘大卫 (2009-06-01 09:11:13)  
 
  >>如果戏剧不能被完全排除在音乐范畴之外的话,则我们也可以说,中国人在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戏剧是中国艺术形式里头一个重要的领域。但是戏剧与欧洲文化相对应的,只能是歌剧。至于欧洲音乐范畴里的其他音乐形式,比如室内乐,交响乐,协奏曲之类的东西,在中国的艺术形式里找不到对应物。

  


  
总体来说,中国的音乐与欧洲的音乐相差太远。中国人(汉族人)对于音乐,普遍性地缺乏一种天生的秉赋。

  


  
兼答前几天有人问起对中国音乐的评价。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半窗斋
    随感:夜晚的涩谷车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累乎(1) 
    论世界上赚钱最快的职业 
    兜了一圈,回到六四 
    墨尔本印象 
    大家都来试一试! 
    夺回中岛! 
    五台电风扇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 
    中国人最终输给自己 
    谢谢,你们自己留着用吧 
    随感一则 
    震中杂记 
    日本大地震亲历记 
    再谈诺贝尔奖 
    漫话“水货” 
    饺子/馄饨/水饺 
    漫谈中国的大学 
    富士五湖之河口湖三日之旅 
    汽车制造及其他的闲话 
    关于我滚被并购 
    当发自肺腑的傻成为社会主流 
    感谢谁,招谁惹谁? 
    伶人乎,将军乎 
    莫被词汇敏感了去 
    再谈老美欺负丰田 
    丰田,又摸了美国人的屁股 
    丰田就是丰田 
    论坏毛病 
    论我姥姥和老女人之美 
    苦难的思索 
    论有些东西无需科学证明 
    论移民与难民/补遗 
    论移民与难民 
    论对聪明人的喜爱和对蠢奴才的厌恶 
    在东京看神韵艺术团演出 
    补遗:关于今天的毛崇拜 
    再谈关于毛泽东崇拜热 
    从“不轨行为”漫谈话语系统 
    自由是个好东西 
    为学问而学问者 
    秋天的心情 
    再谈年代与教育 
    聆听并快乐着 
    几个要点。 
    关于屁股指挥脑袋 
    中国的盛宴 
    假如有一扇门 
    赏花之快 
    元旦回国散记(3) 
    深圳行感(2) 我摸到了三战的腰 
    为流行音乐正名 
    元旦回国散记(2):一路走来一路歌 
    脚踏实地不断努力的冯小刚 
    维也纳的味道 
     元旦回国散记(1) 
     工欲善其事考 
    穷人的口味 
     伟大的赞美 
    台北三日 
    辞职的启示 
    技术的关键不是技术 
    在这个日子思考国耻 
    半窗斋夜话(15) 
    音乐厅的精神给养 
    转成什么型? 
    我的手风琴情结 
    猪,年快乐! 
    我们的回答 
    关于鸡巴的闲言碎语 
    缺德与犯法 
    远方来货 
    外面的世界 精彩与无奈 
    深夜的苏芮 
    你坑死我我骗死你 
    阳春面/月饼/梨 
    艺术生命的长度 
    俄罗斯的味道 
    说什么话,唱什么歌 
    想起了地道战 
    读书人的朋友 
    艺术之虐 
    简陋的中国 
    知识分子/革命家/思想家 
    时代精神的误区 
    称谓趣谈 
    浅谈京剧和歌剧 
    深圳行感(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枯 
    深圳行感(2):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深圳行感(1):朋友来了有好酒 
    古往今来方士多 
    我的后代变成啥——进化论反思之二 
    我的后代变成啥?——进化论反思之一 
    乌鸦的逻辑 
    關於價值判斷 
    象北大的教授那样无耻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