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向宣 >> 随笔
字体∶
在春天里拜访梵高

向轩 (发表日期:2006-05-14 19:51:46 阅读人次:2072 回复数:2)

  东京五月的阳光有一种喷香喷香的气味,暖暖的,带着一丝慵懒和遐意。步行在皇居旁的代宫町大道上,面前是皇居东苑的平河护城河,偶有天鹅从河面悠然地游过,一片安详,一片宁静。不远处是日本最早的国立美术馆──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近日这里正在举办《梵高展──孤高的画家原风景》。在这样的春天里,我将要去拜会梵高。

  
这里共展出了近30件梵高真迹作品以及与对梵高绘画产生深远影响的画家的作品30多件,较为集中地展现了梵高艺术人生的全过程。成千上万的绘画爱好者涌向这里,在春天里拜会后印象派代表画家梵高。

  
虽然观摩展览的人可以说是摩肩接踵,但是展厅却安静得出奇,每一个人都被梵高以及相关画家的超凡艺术感染了,他们静静地走过“从宗教到艺术”、“农民劳动的绘画生涯”、“从黑暗走向光明”、“高峰期”、“最后的风景”五个单元,在自己喜爱的画作前驻足膜拜。在这近70件的展品(包括梵高生前的藏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少年的成长,从《吃土豆的人们》到《带石膏像的静物》,从《花魁》到《有着柏树的玉米地》、《从月光下咖啡店》到《星空》,那是一条从现实走向幻觉,从阴郁走向浪漫,从宗教走向自然的道路,梵高走得颇为辛苦,也颇为孤独。

  
文森特·梵高出生于一个牧师的家庭,16岁开始在占比尔美术公司当一名小职员,爱情上的挫折,使年轻的梵高渴望得到神灵的保佑,投身宗教工作,但最终未能成功。屡经失败后,梵高终于拿起画笔开始创作。在1880-1885年的早期作品中,他集中展示的是农村体裁,人物也都以农民为主,色彩暗淡,但质感鲜明。1886年前后,梵高效法日本浮世绘以及彼得·保罗等人的创作,在色彩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使色彩逐渐明亮起来,展出的梵高真迹《花魁》就是仿摩日本浮世绘画家溪斋英泉的《云龙打挂的花魁》而作。1886年,梵高来到巴黎,绘画开始走向鼎盛时期。《黄颜色的家》、《播种的人》正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但由于长期的酗酒、情绪波动以及生活波折,梵高最后走进了一个心力交瘁的幻觉世界。1889年6月,梵高绘就的《星空》在色彩中有着一种强烈的渴望,画面上布满了他内心的痛苦所幻化出来黄色和蓝色的天空,那是一种混浊而无望的表诉,痛苦游走在他反复梦幻的假想的苍穹之中……1890年,梵高在深爱的金黄色麦田里向自己开枪,完成了他最后的守望,数天后他因拒绝治疗而身亡。他的死给他的作品带来诸多诡秘的色彩。很多人希望通过画去了解梵高,他渲染着残酷孤独色彩的一生也被人来回传说、推测。

  
看了画展后,我触摸到的是一个孤独而清高的灵魂,一颗醉心艺术的执着的心。这份孤傲和执着,让人心升敬佩,他独行于世的寂寞,更让我静默无言。

  
我突然想起曾经观摩过的影片《梵高传》,那是已故导演皮亚拉的作品。由于同为追求纯美的画家,导演用内省的笔触探寻了梵高最后的67天的生活。由于是法国片,说得是法语。语言的障碍使我对片子缺少了深刻的理解,只是感觉一种撕裂正在平静地进行,一种绝望正在美丽的色彩中蔓延。故事节奏进展得很慢,但人物挖掘得很深,在美丽的景物和悲惨的结局之间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张力。这是触动人心的张力,使我离开影院后,还在思考影片中的几个飘散着死亡气息的镜头,那些镜头都很美,美丽得让人感觉到春天的暖意。我至今无法忘却梵高生前的情人玛格丽特在影片结束说的那句话:“那边的麦田很美,相信梵高会喜欢的。”

  
皮来拉导演的影片虽然只叙诉了梵高最后鼎盛时期的2个月日子,但宛如展示了梵高的一生。那孤傲独行,而又永远不忘却希望的一生。看完影片后,我甚至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动,因为我看到了两个“如此相似的灵魂”----梵高和皮来拉导演的艺术灵魂

  
皮亚拉导演最后也是在一片争议和谩骂声中去世,但我依然记得他在戛纳电影节上对一片嘘声说出的那一句话-----“与你们不喜欢我一样,我也不喜欢你们!”他用自己的义正辞严告诉别人:“如果所有的人都不懂我的艺术,那我宁可选择孤独。”这是一个艺术家的清高,也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伟大。我无法不对这样的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艺术家是需要有一颗孤高的心的,为了自己理想中的艺术,甚至无畏社会的冷落和流言。可是放眼望去,我们耐得住寂寞真正艺术家又有几个?世俗名利对于大多数艺术家来说比生命还重要。为了获得所谓的赞誉,他们可以花大部分精力于周旋于媒体,造势炒作自己,而非专心于自己艺术。他们就像柱头隐士圣西缅那样,花了37年在一个柱头上生活,用虚度余生来换来名誉与地位。圣西缅忘了自己最终的使命是传授教义,而非获得与上帝齐肩的爱戴和荣耀。而那些艺术家也忘了他们追求艺术最基本的源泉是创造美,而非创造自己的物质享受和表面虚荣。

  
走出国立美术馆,步入满溢的春色时,我深切地了解到,选择孤独是需要勇气的,摆脱名利纠缠和诱惑的艺术家们是伟大的。




 回复[1]: 我一直在中文导报读您的专栏 唐辛子 (2006-05-16 10:09:26)  
 
   还有杜海玲,喜欢你们的文章。

 回复[2]:  杜海玲 (2006-05-16 14:16:53)  
 
  谢谢明艳美女。嘿嘿,小郭你跑出来啦。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随笔
    来日后第一次和台湾人干架 
    趣味根底 
    数秒的风度 
    像牛河那样活著 
    有一个女人叫阿吉 
    加减人生 
    手机 男人 
    领悟余白 
    蝴蝶飞吧 
    角色呼叫转移 
    再见 祝福的开始 
    回国消费何时才能安心? 
    迷失的“1”和执着的“0” 
    如果我是刘德华..... 
    感知幸福过一生 
    一个人的事 
    有感于小四不认错 
    上海的漫长等待 
    乡 情 都 市 
    坠落梦想成全爱 
    午后的歌 
    在春天里拜访梵高 
    爱情,签约一年间 
    丢失年龄坐过站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