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二子
>> 专栏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关闭
二子 (发表日期:2009-06-26 20:35:27 阅读人次:1749 回复数:3)
关闭帖
回复[1]:
我来转帖,呵呵
老赵 (2009-08-06 11:02:25)
私房流行音乐史
日期: 09年08月1期 阅读: 147 评分: 1.00/1
■ 阮 翔
我已经很久不听流行音乐了。不是因为不喜欢,只是没有时间。从中学到大学毕业那些日子里,每天都带著耳机,歌不离耳,不止是生活的一部分,简直就是身体的一部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状态不在了。走在大街上,看到人带著耳机忽然有了异样的感觉,有点不适应,好像和自己的生活格格不入。是为老也!
流行音乐以情歌为主,如果只听港台的主流流行音乐,恐怕除了情和爱就再也听不到其他的内容。所谓靡靡之音就是这么个东西。说老实话,在80年代到90年代,风靡大陆的港台流行音乐90%都是口水歌,说得难听点儿就是垃圾。流行音乐这个东西,在华人世界里被庸俗化和低级化。什么原因不知道,也不想去深究,只知道,华人世界从来没有出过Bob Dylan,就是迈克.杰克逊也没出过。领一代风骚的港台华人流行音乐人将流行音乐带入歧途,流行的艺术或许一定带有媚俗的一面,但是它并不是完全等价于商品开发。遗憾的是在华人流行音乐世界里只有商品没有音乐。
为什么文章一开头就把话说远了呢?是因为我觉得在少年时代我听到的流行音乐并没有把我往高层次上带。诚然我从来也不是一个高层次的人,但是偶尔在夜深人静、无人私语时,会略有感慨。有一个时期很装模作样,要听摇滚,要听民谣,对港台流行音乐鄙视和愤怒。到现在我还是必须说,虽然自己愤怒得不够真诚,但是如果港台流行音乐能够给我一记当头大棍或者尖锐得直接刺破我的伪装倒也罢了。可惜它没有,可惜它从来也不能。港台的靡靡之音之于大陆人有两点贡献,其一是启蒙大众于浑浑噩噩,降甘露于久旱之中;其二就是造就了一大批如我一样装模作样的音盲愤青。
所以那个时候会拼命地听摇滚乐。在中关村也买过打口带,听听洋人的鼓点儿,以我很烂的英文和一点儿也没有的音乐知识,对著洋鬼子的唧唧歪歪其实是不知所谓的。但是显然他们也给了我一定程度的支持,支持我对社会和人生做出很像模像样的愤怒。但是因为装得太辛苦,所以更多的还是关注大陆的摇滚乐。那时候觉得简直是酷毙了,骂人发脾气变艺术是我自己始料未及的,只能追随别无他法。现在回过头来看,除了崔健、窦唯等有限几位,其他的大陆摇滚乐基本上就是秧歌戏。尽管我不否认那种愤怒的真实,但是愤怒仅仅因为真实而可贵就太廉价了。我儿子因为找不到奶嘴还愤怒过,足够真实,但是没什么可贵的地方。我的少年时代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就沉浸在这种廉价的愤怒中。只是有一点要说明,这些并不具有价值的愤怒并不都是愤怒者的错,社会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如果那个时候可以人手一台电脑,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搜索黄色图片或者写博客臭贫,谁还需要愤怒。如果没有这些愤怒,80年代能留给我们什么?
其实,要是不承认有摇滚人影响了我的人生是不公平的,至少有一位崔健。崔健改变了我少年时代的人生观。如果说愤怒是假的,那么觉醒却是真实的。到今天我依然在听崔健,到了今天崔健的老歌依然给我新的感动。其实人就是这么一回事儿,从小到大,所有人,好的坏的,真的假的,富贵的贫穷的,都一样经历一个过程:成长。我的成长有崔健那部分分子在里面。到了今天我必须说,我从前、现在或者以后也不会懂什么摇滚乐,但是感谢崔健用直指人心的鼓点和歌词给了我一些学校和时代不能给我的东西。
港台不是没有好的流行音乐人,只是没有好的流行音乐环境。从罗大佑到beyond,能听到好的声音但是感受不到西方流行音乐那种浑然一体的牛叉感。这导致了后来我一路奔向王菲再也不左顾右盼的原因。因为没有大环境,就只能关注个体。王菲给了我一个冠冕堂皇喜欢流行音乐的理由。她够流行,够时尚,够八卦,同时非常好听,而且非常不四大天王。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因为长大了,所以不再装了,开始听主流流行音乐,并且享受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声音。可惜还是那样,如果要听中文流行音乐,能够选择的馀地很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几乎只听王菲,因为别无选择。
我的音盲流行音乐历史结束在周杰伦。喜欢周杰伦和他的哼哼唧唧,我收藏了他大部分专辑。然后封印了自己的耳朵。对一个每天两点一线的快步飞奔向中年的上班族而言,听流行音乐太不合时宜。等我再有时间塞上耳机的时候,想听的也许只有老歌,不再是流行了。
写下这些没条理的字儿做个记号,有时间希望能够慢慢地写下从前伴随我长大的歌和歌手。我成长在一个贫瘠的年代,被庸俗的声音所包围,但是回忆依然是温馨的,没有理由忘记和摒弃。
……………………………………
别介啊西傅
还有我们爱看的人呢,您的更在乎爱看您的人才是啊
呵呵
回复[2]:
姜还是老的辣。
是的
(2009-08-07 13:55:06)
竟然我自己找到了。
哦,原来,二子=“阮翔”。好多年前,就知道这个小伙子的名字。
回复[3]:
老赵 (2009-09-19 21:55:16)
大傻成奎安去世。我们心中最可爱的黑社会帮派成员离开了我们。
不知道该说什么,就是觉得很久没见到他了,现在才知道,以后也见不到他了。这些年来有多少香港演员去世?数都数不过来,好像从我留恋著的那80年代到90年代的记忆里一根根地抽去肋骨,让人站立不住,浑身瘫软。
香港电影对大陆人的影响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从语言方式到价值观,大陆人像牙牙学语一样从香港人那里吸取著营养,然后一边恶狠狠地骂香港人没文化。大陆的可怜相由此可见一斑。香港是个奇怪的地方,它缺乏主流文化打底,却融合著中国任何地方都没有的多元文化,并且浑然一体,然后自成一派。香港文化里缺少自我意识,一会儿自觉是英国人,或者高级华人,一会儿自觉是被欺侮的中国帝国子民,倒是“香港人”这个意识被压缩到小而又小。骨子里缺乏归属感也缺乏内陆与生俱来的安定感,他们总在摇摆,总是觉得大厦将倾然后破罐子破摔,但是同时又放不下西方文化常年熏陶下的那份矜持和自重。
香港驰名世界的黑社会电影也就根植于这样的土壤之中。早期的黑社会电影到了80年代周润发当红的时候进入标志性的高潮阶段,强调兄弟义气,梁山好汉似的情节设计。和西方的黑帮电影完全不同,既不是警察抓小偷的黑白分明也不是教父系列一样的现实和内敛。当时的黑社会电影完全按照武侠的思路,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框架里,墨家思想的指针下,一群披著风衣、拿著手枪的侠客四处游走。黑社会被强行划分成两个对立面,一部分是黑暗的,一部分是光明的。那些杀人不眨眼、欺负弱者的黑社会成员被另外一群心底善良而且身怀绝技的黑社会侠客干掉,最后由白痴一样的警察来收拾现场。基本上都是这个思路。但是正如前面说的,香港人内心的摇摆同样体现在当时的黑社会电影中。尽管警察在电影里大部分时候都无关紧要,乾脆就是背景或者摆设,但是在有限的出场时间中,他们依然表现得高大无比,维护著传统中国人意识中没有的那种法律尊严。《英雄本色》里的张国荣就是典型的一例。
到了90年代中期,黑社会电影为之一变,从郑伊健的古惑仔开始,电影里周润发似的侠客不见了,黑社会开始变得令人恐惧,没有道义,没有义气,相互出卖,争权夺利。一夜之间,香港黑社会电影从浪漫主义一下子变到现实主义,让人措手不及。到了杜琪峰的《黑社会》系列,电影里的黑社会已经完全变得令人窒息和避之不及。唯一和早期黑社会电影相同的是警察在电影中的无足轻重。大部分的故事都围绕著黑社会这个封闭的系统展开,警察只是故事展开过程中的点缀,不得不出场的时候出来热热场而已。其实很好理解,香港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经济衰退,再加上97回归前后给香港人带来的心理冲击,那些浪漫情怀渐渐消退,现实的残酷已经不能靠电影里的浪漫来自欺欺人了,还不如残酷到底,直面惨淡人生。
到了2000年之后,随著现实主义黑社会电影进入高潮的是香港电影整体的低谷。为了求变,香港电影人带来了《无间道》。黑社会电影开始有了新的面貌,可怜的警察们终于开始走向前台,而黑社会本身却开始在电影中弱化,以群像出现而少有突出的个体形象。故事大部分是警察和黑社会的斗智斗勇,巧妙的情节设计让观众觉得妙趣横生,倒是正义和邪恶的冲突变得无关紧要。通过香港电影人的不懈努力,香港的黑社会电影维持著它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走了周润发和郑伊健们之后,那些浪漫的、黑色的黑社会开始变得有趣,变得一波三折让人费琢磨,这种变化是我们这些看著香港电影长大的孩子们最期待的。永远的香港电影,永远的领一代风骚。
回到最初的话题。大傻成奎安是香港黑社会电影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最重要的参与者。100%的配角,但是令人印象深刻。现在他走了,在这之前还有很多人离开。回顾一下香港的黑社会电影,为大傻成奎安送别。
走好,大傻!
=====================
刚才打球回来的路上,好像听到了小新的作者
是自杀,妈的,一开始没反应过来
等过了10分钟左右,突然开不动了
停到路边难受了很久
嗯
难受完。自己的日子还得过
就好像谁说的,我们的一天也是一天
一郎的一天也是一天
人家的一天是辉煌的昨天,而我们不是
呵呵,当时就感觉是胡说八道
再一想到,每天在这个岛上一百多人在今天,在我普通的一天
这100多口子在今天拿出勇气自杀了
汗。。。。。。。。
就他妈的感觉眼眶酸酸的
嗯
活着真好,健康真好、、、、
师傅多保重,愿意来就来,不愿意来就别上来
人未必有好坏
南北文化差异很大,
汗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专栏文章
赛德克巴莱
韩方一战
张绍刚之觞
选秀
救助
离开苹果
下台之辩
裸婚
选择信任
天灾人祸里的别样话题
子弹往哪里飞?
有关于钱云会事件
《剑雨》
网络
写在和平奖之后
日本的样子
关闭
人在旅途
猪流感下的理想主义
喝酒的罪过有多大?
闲谈日本明星
又谈iPhone
有关劳模的若干问题
中国人和奥斯卡
加班
说说赵本山
恶评系列之水浒宋江
重读《回忆录》
乱谈经济危机
说说新闻报道
小谈林嘉祥事件
传教
李米的猜想
由神七想到的
逐鹿
恶评系列之射雕英雄传(下)
恶评系列之射雕英雄传(上)
烂评《赤壁》
退休快乐
闲聊iphone
震出来的“友好”?
四川大地震感受
假期
购物盲
艺人和律师艺人
开诚布公
集结号
香港功夫武侠片(12)
香港功夫武侠片(11)
香港功夫武侠片 (10)
香港功夫武侠片(9)
香港功夫武侠片(8)
香港功夫武侠片(7)
香港功夫武侠片(6)
香港功夫武侠片(5)
香港功夫武侠片(4)
香港功夫武侠片(3)
香港功夫武侠片(2)
香港功夫武侠片(1)
纯粹闲话
再读鲁迅
珍惜时间
八IT(9)
八IT(8)
八IT(7)
八IT(6)
八IT(5)
八IT(4)
八IT(三)
八IT(二)
八IT(一)
一年一度说春晚
写作
奴才
日本产品的背后(三)
日本产品的背后(二)
日本产品的背后(一)
辱华?
我看博客
吃西餐
韩流观
梦想照不进现实
手帐
Home Center
中国人看中国人
一举两得三国四记 五鹊六雁八和九生
说说《24小时》
网络十年
阮氏三顾茅庐(之五,隆中对)
阮氏三顾茅庐(之四,理想)
阮氏三顾茅庐(之三,刘关张)
阮氏三顾茅庐(之二,路上)
阮氏三顾茅庐(之一,启程)
呜呼,陈凯歌
三面《艺伎》
三十而立
相声回来了
青春豆与摇滚
牯岭街里残酷的杀人事件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