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九哥 >> 九哥游记
字体∶
《好莱坞月记》序言

九哥 (发表日期:2007-01-15 14:05:26 阅读人次:2133 回复数:3)

  前言

  
《好莱坞月记》出贴后一直人气,在其他一些海外中文网上也有转载,很是觉得我老九买一张机票,竟能带众人游美,是一件喜出望外的合算。从今天开始我将在东洋镜子里按顺序贴出,谢谢观赏。

  


  
成丹 九哥

  


  
序言

  
就要去美国了。

  
天天在作着去美国的准备,包括读一本厚厚的美国西部城市介绍,其内容必然有“身上不要带多了现金,但至少要带50美金,以对付强盗”。还有“在机场碰到警察或海关人员刁难,比如要脱了你的内裤检查”时,该怎么对付云云。其实九某我,走遍世界几十个国家,就是去罗马尼亚俄罗斯,甚至世界最后一个母系氏族摩梭人的村寨,都是穿上双鞋一个背包就开路,从来没有去买过旅行支票,或查问掉了信用卡往哪里打电话之类的事。再说,美国我又不是没去过。说到这里,我还想罗嗦一句,那就是,我几乎每次对去任何新地方,都是兴致勃勃的,惟独去美国,那个似乎人人都向往的自由世界,那个满地可能有金子拣,到处是成功机会的理想世界;那个就是倾家荡产、把命搭上也要偷渡的人间天堂;那个人所皆知“不到美国非好汉”的“America Dream”,老九却从来没有过特别的兴趣。除了我天生不爱凑热闹,我真担心与美国没有太多的缘分。

  
既然如此,那干吗还要去美国,又没人稀罕。难道是怕没有“九哥访问美国”,布什大总统会闲得无聊要去找前克总统的卢文斯基?!

  
算了,别扯远了,还是说说美国的事。

  
我第一次想过要去美国,是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和所有的同学一样,就知道一个外国---美国。美国三所最高音乐学府,我报考了两所读MA学位,一所是依斯曼音乐学院,另一所是印地安那大学。本以为都没戏,但意外都被录取。虽然是“狗戴帽子碰中的”,但老实说,我还是作了很大努力的。首先是“托福”我考了近600分,再就是我在上海外文书店花血本买了本很旧的英文原版“美国音乐三百年”。从那里面,我选了美国爵士乐为中心,写了篇论文。当时正是中国与美国相开国门的时候。要和美国的同行们交流了,中国音乐界的权威们才突然发现对美国非古典音乐了解得还真不够。我的论文一出去,便成了中国“美国音乐研究会”最年轻的会员。也因为那个“资格”,我后来见到了一些中国音乐界的老前辈,比如歌唱家张权、中央电台音乐部部长等。

  
去美国读学位,那当然是自欺欺人,我当时是绝对无法负担那笔奖学金以外的学费和生活费的。但那两张入学证明,成了我后来的敲门砖。首先是办理去澳洲的短期语言签证,当时澳洲政府已经暂时停办留学手续,但为我这个“依斯曼”的“才子”却破了例。后来,去挪威奥斯陆大学,也是凭着那两封信而免了所有的考试。尽管多年后依斯曼音乐学院还来信问我打算什么时候入学?我始终没有去看过那学院的围墙是什么样子,如果有围墙的话。

  
第一次去美国,是在我已经换成挪威国籍,去美国三个月以内不必事先申请签证的身价后。那是1994年的夏天,我去参加美国提琴协会主席Nigogosian主办的、为期一个月的“世界提琴讲习会” 。(他每年主办一次,但那年好像是最后一次,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那是我头一次真正同美国人打交道。当时还不太兴“依妹儿”(E-mail),最现代的联络方式是Fax。首先使我感到美国人很“老外”的是,那个给我发传真的女士,来信在信首既没有Mr.Chen的客套,在结尾也没有“Your sincerely”的累赘。简单的几句话,那口气,就像是昨天才吹了的女朋友一样。连着几次回信告诉那个Anna(不知道她尊姓,所以我费了老劲学会的“Ms”也无用武之地),告诉她我姓Chen,不姓Hi,她还是执意问我:“Hi,你什么时候交钱?”等我把钱都交了,再向她咨询:“我会提前一天到会场,能不能提前一天住进会议的宿舍?”就“肉包子打狗”,连“Hi”都不“Hi”了。

  
后来和Anna见了面,她在她给我取的名字“Hi”后面又加了个“Dear”,并对我初到的那一夜,不得不另花了100多美金住饭店,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遗憾。一个月后,在“最后的晚餐”上,Anna终于记住了我的名字,只是把我的名字Daniel念成了David。

  
那次是从挪威的贝尔根去纽约,搭乘的是美国的班机。班机上的“空姐”,我说“空姐”,并不是“空中小姐”的缩写,因为那些在飞机上服务的妇女,论个头,应该叫她们“大姐”,论年辈,比我年轻一点的就该叫她们“阿姨”才够礼貌。其实,我并不偏爱像“新加坡”“国泰”“韩国”“日航”等漂亮得像人造娃娃般的“空姐”。因为空姐太漂亮了,反而使我难以放松,害怕睡觉了口水流出来有损形象。还比如,发现厕所不清洁或没有手纸了,怎么也不好意思问。加上还要忙着算计,万一飞机掉到水里,我应该救她们其中的哪一位。如果有一位以上值得冒生命危险的,那么,那飞机上的几个小时就会变得很难受。老实说,我更喜欢北欧航空公司的空姐,高大漂亮年龄适中,给你一种“打不上主意”的安稳感。德国航班的“空哥”其实也很不错,感觉既放松又可靠,还会很哥们地递来一瓶红酒。而美国的老娘们,(对不起,说错了,是“美国的阿姨们”),在飞机上“make myself at home”,像在自己家后院一样大声说笑,和同僚说笑,和顾客说笑,跟自己说笑。不过那“难以使人入睡”的气氛也有好处,那就是不用担心磨牙齿流口水讲梦话了。

  
到了纽约,海关和移民官都没有给我任何麻烦,尤其是那移民官,明明一张黄脸抄着口中国英语,却好像生怕我要和他攀亲戚,随便翻了翻我的护照,连正眼都懒得看我一眼,便“啪”一个章三个月。当我说“我只需要一个月”时,他一挥手:“That’s your problem”把我打发掉了。当然,那是在9.11之前。据最近去过美国的人说,连袜子都可能要脱下来检查。不过我也不会在意,反正我这次是打算好不穿内裤的了。

  
到纽约机场转机时,机场一片混乱。连连出现班机延误。在办理我转机手续的柜台上,是一位黑人。真的不是因为她长得很黑,(煤炭般油亮)而是她那样地不熟悉业务,加上还慢悠哉游哉的样子,就是尿闭患者也会需要在裤裆里放个塑料袋。我对另一位白人工作人员发了几个字的牢骚,就化成了一场急风暴雨,那骂声的频率,足以和机场的喇叭媲高低。

  
写到这里,我必须声明一下,我这样说美国人,并不是说美国有什么不好,恰巧相反,我想说明的是,美国人就是不一样,他们活得真是轻松潇洒、自然随便、自由坦率、毫无修饰不拘小节,怪不得就连总统竞选试话筒,都要讲几句在别国连小学体育老师都不可想象的粗痞话。

  
美国人跟人打招呼也和世界任何地方都不一样。那些我们小时候在英语课本上学的“How do you do?”“How are you?”“I am fine sir (maiden) , and you?”要用在美国,不被人当成你在开玩笑,就会被人当成你在演莎士比亚。

  
美国人是很友好的,不管认不认识,见面必说:“How are you doing? 干的怎么样?”即使你的情况遭透了,比如刚刚踩了一脚狗屎,回答也总应该是:“I am doing good,(finewell) and you? 我干得不错,你呢?”

  
到了美国几天后,正好撞上7月4日,美国独立日。和参加会议的各国同行一起去了一个大广场,等着看焰火。我这才真正理解过去美国专家说的一句话“美国是一个大熔炉”是什么意思了。各式各样的人们、各式各样的颜色、各式各样的尺寸、各式各样的语言、各式各样的形体动作,各式各样的汽车(高级得用手都不敢摸,破烂得用脚都懒得碰。开高级车的没有趾高气扬,开破车的没有垂头丧气)在同一个大广场里,庆祝着同一个国家的同一件事。

  
可惜的是,那一个月,我天天泡在讲习会里,基本上没有外出,所以没能太多接触美国,现在能想起来的,只是些支离破碎的片段。

  
比如有一次,我和我的加拿大朋友开着车去了市区。在加油站,有人好心地忠告我们,再往前走,就要关好车窗目不旁视车不停轮。我们不知道其所以然,开进那个区,才发现基本上看不到白色人。我们在一家快餐厅停下车,进去排队买东西吃,见到排队的人,除了我的朋友是白色,其他都一个色,黑色。这样说其实还不准确。因为在美术里,黑白只是层次,不是颜色。所以才有“黑白照片”“彩色照片”的说法。按这个定义,那里面只有一个颜色,那就是我,黄色。从我们一进门,就一直有自己是“被人观赏的动物”般的感觉。听他们讲话,也不是平时普通的美国话。轮到我们,我故意把英语说得带很重的挪威味,才换来那店主一个“Welcome”的表情。等我们坐下来吃东西时,才有人和我们答腔,说:“我们其实是很好客的。”

  


  


  




 回复[1]: 这是我最早读到的九哥游记 陈某 (2007-01-15 15:15:02)  
 
  很好看的。

  
大约是2002年吧?看了忍不住写几句感想,就和九哥勾搭上了。

 回复[2]:  taya (2007-01-15 18:35:41)  
 
  希望能看到专业发面的东西

 回复[3]:  雪非雪 (2007-01-16 00:18:30)  
 
  待看正文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九哥游记
    九哥南美行计划 
    伊斯坦布尔之夜 
    品味缅甸(1) 
    九哥旅行经验谈 
    九哥老挝行(跟帖式,注意更新) 
    泰国Khon Kaen小镇(有视频) 
    曼谷交通与夜生活(有视频) 
    春游第七站:泰国曼谷(2) 
    第七站:泰国曼谷(有视频) 
    九哥泰国风情录(跟帖式) 
    第六站:泰国Hat Yai小镇 
    九哥2015春游第五站:吉隆坡 
    九哥2015春游第四站:沙巴 
    九哥:拐杖世界一周 
    印象最深的菲律宾女人(图) 
    二,Why菲成为西方人理想的退休之地? 
    丹尼看菲律宾(图 视频)一,前言 
    新疆的警察  
    美国房地产走马观花(1 - 10) 
    九哥《重返Oslo》 
    《罗马尼亚疯情录》结局、后记与总结 
    《罗马尼亚疯情录》十五,私奔 
     《罗马尼亚疯情录》十四,车祸 
    《罗马尼亚疯情录》十三,咪咪与孩子  
    《罗马尼亚疯情录》十二,高潮比看(写真) 
    《罗马尼亚疯情录》十一,与娜塔尼雅订婚 
    罗马尼亚疯情录》十,娜塔尼雅的决定 
    《罗马尼亚疯情录》九,家政妇  
    《罗马尼亚疯情录》八,娜塔尼雅之迷  
    《罗马尼亚疯情录》七,耶酥的滋味 
    《罗马尼亚疯情录》六,娜塔尼雅(写真) 
    《罗马尼亚疯情录》五,卡门(图) 
    《罗马尼亚疯情录》四,布加勒斯特(图) 
    《罗马尼亚疯情录》三,Sibiu的咪咪  
    《罗马尼亚疯情录》二,进入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疯情录》一,由头 
    《越南印象》九(谅山) 
    《越南印象》八(西贡) 
    《越南印象》七(美泥&西贡) 
    《越南印象》之六(芽庄) 
    九哥《越南印象》之五(美圣) 
    九哥《越南印象》之四(会安) 
    九哥《越南印象》之三(顺化) 
    越南印象(图)之二 
    越南印象(图)之一 
    马克的故事 
    台湾人的日本情怀 
    女人啊,永远的味精 
    草庵与他的对手 
    拜访犯罪学专家Paul与法功张弟子 
    访问Berkeley市和大学 
    我游旧金山 
    好莱坞月记第十三天 
    “烂电影”和“牛B”也算美国特色 
    关于电影写作 
    《好莱坞月记》第十天 
    美国房地产简况 
    拜访UCLA的辛劳 
    人人都有权利,人人的权利都有限度 
    文学与政治 
    美国,远比日本好混 
    《好莱坞月记》第四天 
    《好莱坞月记》第三天 
    《好莱坞月记》第二天 
    《好莱坞月记》第一天 
    《好莱坞月记》序言 
    非人性的美国社会 
    开车乱游欧洲(三十) 
    开车乱游欧洲(二十九) 
    开车乱游欧洲(二十八) 
    开车乱游欧洲(二十七) 
    开车乱游欧洲(二十五) 
    开车乱游欧洲(二十四) 
    开车乱游欧洲(二十三) 
    开车乱游欧洲(二十二) 
    开车乱游欧洲(二十一) 
    开车乱游欧洲(二十) 
    开车乱游欧洲(十九) 
    开车乱游欧洲(十八) 
    开车乱游欧洲(十七) 
    开车乱游欧洲(十六) 
    开车乱游欧洲(十五) 
    开车乱游欧洲(十四) 
    开车乱游欧洲(十三) 
    开车乱游欧洲(十二) 
    开车乱游欧洲(十一) 
    开车乱游欧洲(十) 
    开车乱游欧洲(九) 
    开车乱游欧洲(八) 
    开车乱游欧洲(七) 
    开车乱游欧洲(六) 
    开车乱游欧洲(五) 
    开车乱游欧洲(四) 
    开车乱游欧洲(三) 
    开车乱游欧洲(二) 
    开车乱游欧洲(一)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